于永平街永泰村的学山文化创意谷,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其中有一个由多个集装箱堆砌而成的创意园区,不同尺寸的废弃集装箱错落搭配及再利用,让整个园区从外观看起来就创意十足。
学山文化创意谷主要由各种集装箱堆砌而成。
图为错落有致的集装箱。
“ 这里将打造一个极客创意生活空间,利用集装箱的特色,为入驻企业打造独特独立的办公生活空间,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定制,激发创意灵感,推动创意成果的转换落地。”学山文化创意谷董事长朱忠贤告诉记者,整个园区分为5个功能区,根据不同定位引入特色产业,目前A、B区已初显规模,其余3个功能区正在加紧进行升级改造中,拟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对外开放。
村社旧厂房变身集装箱创意园
走进依山搭建的巨型集装箱,不但丝毫没有工业的厚重感,反而全是小清新的点缀、高科技的设备,以及充满创业灵感的年轻人。这样的场景,在学山文化创意谷里随处可见。
在学山文化创意谷里随处可见充满创意的设计,图为华北制药子品牌季泉公司。
“我们是从万达广场搬过来这边办公的,看中的就是这里依山而建,空间错落有致,充满自由和创意。”华北制药子品牌季泉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作为华南区的总部,在此主要开展线上渠道的销售及拓展,部分新产品研发也会在此完成。“工作累了,还可以走到玻璃阳台、小会客厅,直接与大自然接触,这样的办公环境实在太赞了。”
记者走访时发现,该创意园坐落于白云山脚下,背靠永泰乒乓体育公园,整个集装箱办公区域周围绿荫环绕。走进一个个集装箱办公区,装修设计风格不尽相同,色彩鲜艳,落地窗玻璃让阳光直透进来,甚是惬意,每个集装箱之间,还有一条空中廊道连接。
每个集装箱之间,还有一条空中廊道连接。
据了解,学山文化创意谷前身为永泰村的5 个村社工业园区,现整个园区分为A、B、C、D、E 五个功能区。朱忠贤介绍,由集装箱搭建改造而成的极客创意生活空间位于学山文化产业谷的A 区,以及B 区的屋顶光伏发电站区域,建筑面积近3 万平方米,由130 多个集装箱拼接建设而成,各户型办公空间近200 多个,重点打造创业孵化器、联合办公空间以及新型产业小型创业办公等,深受年轻创客的青睐。
园区内,年轻创客云集。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搭建行业交流平台
据了解,学山文化创意谷A区为原李阳疯狂英语华南总部。自2015年该公司搬离后,广州市瑞隆物业管理公司接手整个园区的改造运营,进而演变为现在的学山文化创意谷。
目前,A区承接了原来的文化培训类产业,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文化教育类企业公司为主,现有明师教育学院、天琥互联网教育学院、黑格力斯健身教练学院、迈锡尼餐饮集团、本色国际教育等20余家企业进驻。
各类餐饮连锁云集。
还配套有健身学院。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整层的办公空间,行业资源的集聚让企业在这里得以交流与提升。”迈锡尼餐饮集团运营总监田鑫表示,该公司作为华南区总部,旗下有皇茶、王子拉茶等品牌,每月都为近百家加盟商家提供专业化培训。
同样看重这里产业集聚的,还有本色国际教育学院,这是一家专注于美容、化妆、纹绣的培训学校,现已发展为全国美业培训行业的第一梯队。“广州作为华南美业最为活跃的区域,选址于此能够与最前卫的时尚接触,也能为全国各地输送优秀专业的美容师。”该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园区不乏一批与美相关的企业,比如化妆品、健身、纹绣、美容等,行业培训资源集聚,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学山创意产业谷的C、D、E区为工业园区,目前园区运营方正在实施腾龙换鸟计划,将其改造成写字楼,并在楼顶、大门口、建筑外墙等点缀装饰集装箱元素,着力将其打造成O2O、跨境电商、互联网+汽车用品园区。目前已有16家汽车用品电商企业进驻。
改善周边环境促使园区产业高端集聚
目前,园区标志性大门已经落成,正在进行园区外墙颜色升级和墙面导视安装。朱忠贤介绍,经过前一阶段的改造及整饰,整个园区已初步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态势。
据了解,目前进驻园区的企业超过200家,其中“四上”企业近20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同时扶持引导更多的企业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作出更大贡献。”朱忠贤表示,当前已有不少企业慕名而来,随着园区及周边环境的持续改善,相信会引来更多的“金凤凰”。
除了在产业引入上发力,该园区还注重对园区及周边环境的升级改造。“当前,区委、区政府提出产业要升级、环境要改善,作为一个文化创意园区也要积极响应,这对企业及区域发展都十分有利。”永平街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园区的微改造项目已获街道审批通过,接下来将陆续开展“三线”下地、外立面整饰等项目,有效提升整个园区及周边的人居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该园区引进了国家新能源屋顶光伏发电,企业自筹资金建设,计划今年内全部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届时,每年发电量约为11.48万度,可满足整个园区的生产生活。“这与集装箱园区所提倡的环保理念相呼应,同时我们也提倡企业错峰休息,让发电量与用电量相平衡。”朱忠贤说。
文|刘喜冰
图|谭札烽
通讯员|邝振发
编辑|方欢欣
(本文由“白云时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 class="pgc-img">>场主+
第1988期
做农文旅项目的,很多都会往一个地方发力,那就是“在地文化”。
似乎如果不谈点文化,就显得自己低端、俗气。
然而,当我们在故纸堆翻出一堆非遗文化、名人故里,却发现消费者并不乐意买单。
我来农庄只管好不好玩,你跟我谈什么“文化”?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好玩又有文化的主题农庄呢?
11月底,源味君受邀来到湖北荆州川店镇双堰村,去目睹华中地区唯一泥陶主题庄园的风采。
顺便也想探寻,我们怎么去做具有引爆点属性,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农庄文化”。
源味君与金家窑·驿创始人舒哲颖
一个以泥陶文化为主题的庄园
晚秋时节,这里的香樟、杜樱依旧绿意盎然,栾树和红叶李泛着金黄与绛红,层林尽染的样子,没有半点萧瑟的迹象。
这个休闲庄园,像是藏在秋天的森林里。
庄园主舒哲颖,就是双堰村本地人,从事苗木行业多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但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庄园梦。
耕几亩田,盖一个漂亮的房子,静享乡村的缓慢悠然,过简单静美的小日子。
2016年,他重金聘请专业的规划团队,开始了一点点的打造。
“现在陆续投入1000多万,扩大到200亩的规模,只能说在意料之外。”
和很多做农旅项目的人一样,在规模和投入上,舒总没有“打住”,不知不觉就“泥足深陷”。
截止目前,这个庄园有民宿、餐厅、手工坊、游乐园、萌宠乐园等业态,而真正为庄园注入灵魂的,是泥陶主题的引入。
2020年,当地的非遗项目“郢城泥陶”面临拆迁,市场敏感度颇高的舒哲颖立马联系郢城泥陶的传承人夏裕谷老师,想要把“郢城泥陶”引入园区。
舒哲颖(左)与泥陶老艺人
他在园区特地设立了“泥陶手工作坊”,客人们可以在艺人的带领下,了解泥陶文化,体验泥陶揉泥、捏造、拉胚、上色等制作环节。
很多人慕名而来,就是体验一下这种双手造物的感觉。
源味君现场体验陶艺课
源味君也亲自尝试了一下。
愉快地玩了一个多小时的泥巴,充分沉浸在泥与水的艺术中。
而我做出的陶器,也很像模像样呢。
源味君的泥陶作品
工作坊里摆满了各种陶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或憨态可掬,如素胚;或纤细灵巧,似日本川濑敏郎侘寂风格的花器。
艺术的美,让人忍不住观摩把玩,流连良久。
而这项带着文化基因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也成为当地研学的首选项目。
让金家窑·驿从一众农文旅项目中,脱颖而出。
做能引爆市场的文化
主题明确了,那如何才能把泥陶文化融入庄园,让古老的艺术变得有趣好玩呢?
我们来看看金家窑·驿是如何做的。
入口门楼使用夯土墙、烟囱、陶罐等元素组成,显示园区土窑、泥陶相关文化元素。
最抓人眼球的,是几栋并立的网红陶罐屋,外形是一个陶罐,而内部开阔敞亮,别有洞天。
室内有陶制风格的装饰画和陶器小瓶,配合原木风格的墙面,和谐度很高。
而这样风格化明显的民宿,一间夜的价格是499元,性价比还是挺高的。
餐饮服务区的“陶主题”则是体现在瓦罐煨菜等菜肴,餐盘和碗改用土陶碗等之上,主题特色明显。
一碟小菜因为陶碗有了不一样的风味
让我尤为惊讶的,是这里的菜单也是写在陶罐上,可谓把主题做到细微处。
针对亲子家庭,园区还开辟出趣味拓展区,分为游乐园和萌宠乐园,门票为28元/人。
而萌宠乐园的梅花鹿、安哥拉兔、孔雀、山羊、小黄鸭、大白鹅们,它们的窝居然也是做成了土窑的形状。
住宿游客可以免费投喂萌宠,散客投喂则是10元/人。
入夜,可以去音乐小酒馆喝点小酒,唱唱歌。
定睛一看,酒吧里也处处是各种陶器装饰物,颇有希腊迈锡尼时代的陶器风格。
林德曼的价格是35/支,冰锐是25/支,这个价格还是挺亲民的。
可以说,庄园围绕泥陶主题,打造吃、住、养、学、体等业态,每一项皆有盈利点。
如何让金家窑·驿走得更远
金家窑·驿运营了3年,陆续投入近1000万,每年的营收在150、160万左右。
就目前来说,庄园的基建完成,业态也逐步完善,舒总在投入上,也更趋理性和谨慎。
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目前最大的投入,在运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一年就达70多万。
庄园常规服务人员共11位,厨房及前台服务员7个,住宿1个,酒馆1个,陶艺师1个,再加一个运营总监。
“如果自己不作,活下去是没问题的。”他对未来还是很乐观。
“这三年下来,你有什么经验或者教训想要分享吗?”
“规划上一定要舍得花钱。”他毫不犹豫想到这一条。
最初,因为只是想建一个怡情养性的“养老庄园”,他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
后面发现,要么落不了地,要么成本太高,最终导致工期不断延后。
“如果想少走弯路,一定要事先做好规划,我是实打实出了100万,请专业人士来设计,最终的效果才算满意。”
“另外还有一点不足的是,我们的餐饮和住宿占比过高,其实是不利于成长的。”
在舒总看来,虽然他很用心植入泥陶主题,但是目前的营收还是比较单一。
对此,他新建萌宠乐园和游乐园,丰富游玩业态,也开始重视研学、拓展、露营、婚宴、生日宴等活动。
园区的泥陶课程,60元/人,超过30人,则按2000元一堂课计算。
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庄园仍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接到几十个研学团队,还是非常可观的。
来这里参加研学或拓展的客人,至少是可以收取场地费,加上一顿餐饮费用的。
一大块草坪,可以开展各类体验活动
稍加布置,就是很容易出片的网红场景
团建拓展活动
参加农事体验的孩子们
草坪生日宴
乡村音乐节
夜间露营
采访的尾声,我们又谈到了泥陶这个元素。
我们都认同,只有差异化的主题才是庄园的长久生存之道。
在未来,舒总希望还是能从泥陶入手,通过泥陶元素的植入,泥陶课程的体验,将泥陶作品实现商业化。
让这项古老的传统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
文旅项目中的文化,通常像拖着长辫子的前朝遗老,古板,厚重,喜欢板着脸来教育人。
这样的文化,是没人愿意传承的。
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要给文化新时代的生命力,让它更时尚、更好玩,在新的时代需求下释放自身的价值。
你是怎么看待农旅项目中的“文化元素”呢?欢迎留言!
编辑 | 源味君
排版 | 小抽屉
< class="pgc-img">>e are what we eat,我们吃的东西,会从内而外的影响到我们的外形和气质。那么充满活力而且有智慧的古希腊人吃的是什么呢?事实上,非常健康的地中海饮食,早在古典时代就开始萌芽了。
在城邦时代,古希腊人的饮食整体上以清淡和健康风格为主,按照古希腊人“有节制“的观念,希腊人的饮食以恰到好处的吃饱为宜,吃的太少或者暴饮暴食都是不受提倡的。古希腊人的主食当然是面包了,除了普通面包,希腊人已经开始烤蛋糕等花式糕点,比如一種叫做teganites (τηγαν?τη?) 的煎餅。這些是用小麥粉、橄榄油、蜂蜜制成的,通常上面撒上蜂蜜或奶酪;除此之外,希腊人还会适当以腌橄榄,干果,果干(淋上蜂蜜的葡萄干,无花果干等等)等小食佐餐。
除了主食,古希腊人会消费大量的蔬菜、卷心菜、胡萝卜和黃瓜,以及鹰嘴豆,扁豆,豌豆等豆类,也都是普通人经常消费的蔬菜。
在蛋白质上,古希腊人常见的肉类来源于鱼肉,猪肉,飞禽类和家禽类,野外的禽鸟也是希腊人的猎取对象:野外的画眉、黑鸟、花雀、百灵、椋鸟,鹁鸪还有鹧鸪,麻雀乃至鹤也会出现在希腊人的食谱中,禽类的卵比如鸡蛋,还有鹅蛋也是食材,除了蒸煮,古希腊人已经开始使用蛋清作为调味料了。
< class="pgc-img">>在希腊中部湖沼较多的底比斯还有奥尔科美诺斯地区,各种淡水鱼也有人吃。沿海地区则有人食用蛤蜊,海螺,乌贼和章鱼也是希腊人的食物。牛羊肉和对应的乳制品(酸奶,奶酪,奶油等)在更早的迈锡尼时代和黑暗时代可能更常见,在当时古希腊人的饮食偏向于半游牧状态,但是到了城邦时代,除了塞萨利地区和阿卡迪亚地区,大部分希腊地区的居民已经转向定居状态,所以牛羊肉除非是在城邦的宗教节日或者重要的战争前后之外,平时古希腊人消费牛羊肉的机会并不多。如果要吃肉,也是先用肉来献祭,然后再分享作为祭品的肉食。不过奶酪等乳制品在城邦时代的希腊消费一直十分旺盛。
有了各种食材,还需要各种调味料给食物调味,当时的常见香料主要有蒔蘿、香菜、茴香、小茴香,芹菜以及肉桂,此外,还有一种非常古老的调味料出现在米诺斯文明的壁画上:番红花。
在饮料方面,古希腊世界最重要的饮料是葡萄酒,按照希腊神话,最早是酒神狄奥尼索发现的。他在无意间饮用葡萄汁之后,发现这种植物汁液能够来想唱歌跳舞,大喊大叫的兴奋感,还能让人短暂地忘记尘世的烦恼,后来他将这个秘密传授给人类,这才有了甜美的葡萄酒。
在希腊人的生活中,葡萄酒不仅可以用于饮食,也有浓厚的宗教意味,所以每到一片新土地,希腊人就会种植葡萄藤,如果殖民地无法种植葡萄,他们也会想方设法,从其他地方进口葡萄酒。春天里,希腊人会在地上挖出小洞,将葡萄枝放在里面培育,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土地的产量,农民还会在葡萄藤间种植豆类或者麦子。等3年后葡萄藤发育成熟,它就可以结葡萄了。在葡萄果实快要成熟的时候,农民还要在葡萄上蒙上尘土,延迟它成熟的时间,增加葡萄的甜度。成熟的葡萄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来榨汁后装罐出售。
< class="pgc-img">>在餐饮制度上,和平时代的古希腊人一般会吃三餐,早餐和午餐相对简单一些,晚餐最重要,也最丰盛,是总结一天,缓解一天疲劳的重要场合,在参与人员上,女性和男性要分开用餐,而且奴隶要服侍主人吃完之后,才能吃晚饭。根据壁画和残存的文物,古希腊人一般是坐在类似于卧榻的椅子上,坐在桌前吃食物,晚饭的第一部分是单纯的用餐环节,用餐之后是奠酒的环节,接下来是哲学性的交谈,或者玩桌上游戏,有钱人可以请舞女或妓女,男妓,杂技师表演艳舞。
< class="pgc-img">>自古以来,地中海饮食就是健康和简朴,还有精炼的象征,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地中海式美食的故事,那么可以看看商务印书馆的《行走的柠檬---意大利的柑橘园之旅》。本书用意大利柑橘类水果的种植和栽培展示了一段出人意料的意大利历史,从2世纪香橼到达卡拉布里亚,到阿拉伯人在9世纪控制西西里岛,再到21世纪的慢食运动和先进的基因研究,书中探索了这些柑橘类水果奇特的过去和现在,它的精油在香水中的使用,伊芙雷亚橙子之战的原始暴力,黑手党最早在巴勒莫之外的柠檬园中出现,有组织犯罪与柑橘产业之间的关联,等等。旅行写作与历史、菜谱、园艺和艺术交融,作者借助敏锐的观察、迷人的叙述、不经意的幽默和丰富的知识带领读者一览意大利文化、道德、烹饪和政治的过去,这是一段独特而内涵丰富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