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道杭州特色美食,片儿川是不少杭州人的心头好,外地游客节假日来杭州旅游,也会一尝为快。前段时间我们栏目报道了一家餐厅的两名厨师因为对片儿川的做法存在分歧,发生了争执,那么正宗的片儿川应该怎么做?
国庆游杭州 必尝片儿川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之前两名师傅的争执,在一家餐厅工作的厨师小郭做了一份片儿川,准备出锅时,同事小谢提了意见。
小郭:“就说我没有放那个鲜极酱油,然后我这个调色的酱油都放好了,味道也调好过了,他觉得就是我烧得不对,就给我发了一个脾气。我回过头来,我就跟他说了一句,我说是我烧还是你烧。”
小谢:“他刚开始不知道我是个炉台,他以为我是个打荷的,就跟我发了脾气,马勺直接甩过来之后,我想法就是眼睛瞪那么大,对我那么凶,我认为对我有一定的威胁了 。”
两个小伙子,争起来后互不相让,小谢一急还拿起了刀,后来被厨师长朱师傅拉走了。
厨师长 朱师傅:“(记者:那当天他这个面条烧得是有问题吗)是有问题,因为颜色就不对,后面我也看了。”
朱师傅告诉记者,小郭当天烧的片儿川汤比较白,按照店里的要求需要放酱油和老抽来提色。
厨师长 朱师傅:“太黑了也不好,所以说就是类似于有点粉红色这样子最好的。”
朱师傅做厨师十六年了,片儿川也经常做,现场他拿来生鲜面、倒笃菜、笋、猪肉片等食材,给记者展示了一下片儿川的做法。首先把切好的笋片过一下水,再把面条放进一个锅煮起来,之后把一些猪肥膘和油放进另一个锅里翻炒。
厨师长 朱师傅:“这个油渣也不用捞出来,因为滚进去会更香,可以再倒;炒的时候就是火候注意一下,不要太过了,主要就是发香;再把我们鸡汤熬出来的高汤加一点。”
等锅里的菜品炒的差不多后,朱师傅又把面条放进锅中,加入酱油和老抽,汤汁的颜色变得深了一些。他说店里的片儿川和别人家的比,放猪油这点算是个特色。
厨师长 朱师傅:“我们放的一点猪油,还有油渣放进去之后就比较香,那么最主要我们用的不是平常用的雪菜 ,用的是倒笃菜,因为这个倒笃菜就是建德这一边的九头荠,传统的他们腌出来吃的比较多,所以它的口感煮出来肯定是比雪菜要好的。”
顾客:“很鲜,很好吃,汤比较浓,面比较劲道,确实很牛。”
顾客:“我之前吃的那个片儿川味道更酸一点,我更喜欢吃一点吧。而且那个片儿川的面不是这种细面,是那种宽面一样的。”
看完了朱师傅的手艺,记者又来到邮电路的一家面馆,店里有六张桌子,名字虽叫无名氏,但在顾客心里可是名气不小。
顾客:“味道还可以,这里是网红面店。”
老板娘赵大姐开面馆三十多年了,她说一开始小店就没有起名,后来顾客都说去无名店吃面,她也索性把店名叫做无名氏,身为杭州人的她从小就吃片儿川,做片儿川也是一把好手。
无名氏面馆老板娘 赵大姐:“好像就是我们从小就是吃这个的,因为有雪菜就是比较入味,又有笋片比较鲜。”
在对雪菜、蘑菇片、猪肉片、笋片进行翻炒后,赵大姐往锅里加了一点点酱油,然后倒入水,她说片儿川的特点就在于鲜。
无名氏面馆老板娘 赵大姐:“一般就是像我们这样本地的,都不喜欢偏红的颜色的,就是片儿川上不是红的颜色的,不会放老抽一类的,其实也不用放什么,连酱油不放,也没关系的。”
在对食材煮制的同时,赵大姐抓起了一把面条,在热水里过一下之后,放进锅里,稍微煮上一会儿,一份片儿川就出锅了。和朱师傅做的片儿川相比,赵大姐这边汤的颜色比较白,而且整个过程中面条是最后下锅的。
顾客:“以前的面的做法是比较不一样,因为这个面下水是碱面嘛,下水过了以后就放在边上的,等待烧的时候扔下去。这个就是一边烧一遍过水的,这个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我记得好像在解放路以南,就是望江门一带,他的面是这样烧的。”
说起望江门一带面条的做法,德记面馆的孙老板说自己还是有些发言权的,虽然面馆位于学院路,但之前一直开在望江门,自己也是杭州人。
杭州德记面馆 孙老板:“望江门可以说是原来杭州面条文化最热闹的一个区域,现在还有很多面馆就开在望江门附近。我们是属于拆迁了,城市改造拆迁以后搬到城西来的一家老底子杭帮面馆。像雪菜是萧山那边,按照传统方法来腌制,我们自己跟他们单独订的。订来之后,按照我们自己的要求来腌制,腌制完成之后专门用来制作片儿川的,面条也是从望江门单独叫他们给我做的,单独加工的。”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孙老板告诉记者,自己学的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片儿川的做法,制作时先把肉片、雪里蕻、蘑菇等食材放进锅里,再把面条过热水,把锅里食材翻炒后,放入面条,整个过程调味品只加了盐和生抽,汤汁的颜色深浅比较适中。
杭州德记面馆 孙老板:“主要体现在面条的劲道,吃的是断生, 刚刚断生的感觉,这碗面条其实不需要太多的调味,主要吃的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整碗面条基本上做好的时间在两分钟不到一点。”
孙老板说,这么几十年下来,片儿川的种类也变得多样,像店里就有猪肝片儿川、腰花片儿川、虾仁片儿川等品种,不过在他看来,片儿川的精髓并没有变。
杭州德记面馆 孙老板:“杭州人主要体现一个食材的本味,主要吃这碗面条也吃的是一个本味,片儿川是属于一个比较清淡类型的杭帮面,然后它也不是那么的清淡,它整体的灵魂在于雪菜,把它的味道调出来。”
记者上网查了一下,片儿川这个名字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它的做法,食材是笋片、肉片等,又要用沸水汆煮,汆与川同音,片儿汆就成了片儿川。不知道以上几种片儿川的做法,您更喜爱哪一种呢?
< class="pgc-img">>州新区花卉交易中心内正在售卖的鲜花。人民网记者 徐冬儿摄
西北的花,“别样红”。
仲夏,甘肃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智能温室里,工人们正在采收鲜切玫瑰。
“每天上午是大家最忙的时候,平均打包发货能有8万多枝。这些花将陆运或空运至甘肃各市州以及北京、上海、山东、杭州等地市场。”在智能温室分拣包装区,工作人员马正华边忙边介绍。
为了突破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瓶颈,兰州市在距离主城区70公里的永登县秦王川上谋新篇;现如今,秦王川花开四季,香飘海外。
< class="pgc-img">>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智能玻璃温室内花朵含苞待放,一片生机。人民网记者 王金雪摄
“我们从2018年开始谋划发展花卉产业。目前,已建成45.42万平方米、6座文洛式智能温室用于花卉生产。”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农科公司副经理李宗俊说,基地的3号智能温室建设面积达18万平方米,为亚洲切花玫瑰种植单体面积最大的智能温室之一,也是目前西北最大的鲜切玫瑰繁育基地。为了让培育的玫瑰花型正、花期长,智能温室引进世界一流的建造技术、设施设备及水肥灌溉系统等,对温室内水、肥、气、热状况进行自动化控制,保证农作物始终处于适宜生长的环境。
盯着一箱箱打包好的鲜花被搬上冷链车,兰州新区农投集团花卉产业基地的销售负责人张兆贤松了一口气:“兰州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玫瑰在生长过程中少受病虫害侵扰,不容易腐烂。自然条件是作物生长的核心要素,兰州新区有优异的‘天时’和‘地利’,发展花卉产业前景广阔。”
< class="pgc-img">>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的鲜切玫瑰备受消费者青睐。人民网记者 王金雪摄
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兰州新区的鲜切花以“艳、优、香、久”四绝著称,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更让兰州新区的鲜切花成了国内外市场的“香饽饽”。
“目前,基地鲜切花年产能1亿枝,预计2024年产值将达到1.3亿元。”张兆贤说,兰州新区鲜切花销售网络目前已遍布国内120多个城市,同时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家。特别是随着中欧班列开通,兰州新区的切花玫瑰可通过铁路直接出口到欧洲等国际市场。
< class="pgc-img">>兰州新区花卉交易中心,消费者络绎不绝。人民网记者 徐冬儿摄
新区花开,秦川人乐。
“从没想过,每月光工资能挣6500元。”正采摘成熟鲜花的李秀英,已在基地工作了3个年头。在成为花卉产业工人前,李秀英是秦川园区一名普通农民。通过“农户+培训+乡村就业工厂”模式,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已帮助周边千余名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正忙碌摘花的工人们用朴实的兰州方言说出了内心的喜悦:“闻着花香挣着钱,满福得很。”(刘红、王金雪、徐冬儿、唐嘉艺、李根、王绍绍、赵雯、黄津晓虎、高翔)
(责编:焦隆、王彤)
扬传统,享受文化
每个节气,不见不散
亲爱的艺粉们
京城前两天尚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今天我们就迎来了春分节气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天最美的时节来啦!
春分,春分,分春为二
正所谓“中分春一半,今日半春徂”
春分是一个
非常特殊的日子
它像一条中轴线
把昼夜平分了
把春季平分了
在古代
春季从立春开始
至立夏结束
春分就是中分点
由此,催生了人们天才般的想像
和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有人说
一半阴,一半阳
一半昼,一半夜
它是追求对称美学的节气
有人说
平分了昼夜
也平分了心事
一半捣碎成雨
一半消逝成云
它是有点多愁善感的节气
有人说
应该从这个节令里
学到“平衡”的法则
有人说
“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
可以从中感悟
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
小艺也觉得
春分是个有分寸
懂平衡的节气
不仅如此
同为二月节令
和霸气的惊蛰对照
多了几分和缓
共是中和之日
与爽朗的秋分相比
又多了几分柔情
是否果真如此呢?
我们去物候和习俗中找找答案~
春分三候
“春色平分纔一半,向时玄鸟重相见,雷乃发声天际头,闪闪云开始见电。”春分三候分别是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一候 | 玄鸟至
听上去玄玄乎乎的玄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平平常常的小燕子。“玄”是黑色的意思。“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不对呀,小燕子穿花衣,怎么变成黑衣了?因为这是视觉的“欺骗”,燕子平时飞行速度快,又爱高来高去,远远看去就是黑背白腹。
你们看,小燕子黑背白腹,“负阴抱阳”,是不是和春分很般配?
人们说,小燕子是春天的使者,飞回北方,就是要把春的消息捎回来。燕子回,百花开,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美不胜收的春景图就要向我们展开了。
二候 | 雷乃发声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没错,那个总让人在惊蛰就想到的春雷,这时才伴着绵绵细雨姗姗“雷”迟。
古人认为,天地气候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消长产生的,雷的产生就是“阴阳相薄”的结果,春分时节阳气生发,阴阳相交,势均力敌,阳气奋力冲破阴气的阻扰,发出轰隆隆的声音。
不过,不知道是阴阳二气担心惊吓到春天,怜香惜玉,还是诗人们舍不得柔花嫩草受到惊吓,古诗里的春雷似乎总是放轻了声响,只是轻雷隐隐。
三候 | 始电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雷鸣和电闪总是相伴相生。生活中,我们也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那古人为何将雷电分为两候,还将雷鸣排在电闪前?
有人说,这和古人的阴阳观念有关,古人以雷为阳之气,以电为阴之质,认为阳先行,阴始动,所以二候为雷三候为电。
有人则从自然物侯出发给出了解释,提出春分初来时节的雷电,雷声显得更突出,是红花,闪电只是绿叶,要过些天才会“闪亮登场”。
春分习俗
春分的习俗正如春天的繁花,多姿多彩。既有国之大典,也有民间活动。既有庄严肃穆的仪式,也有趣味横生的游戏。各地还有各自花样,各具特色,三言两语说不完。我们就择其要者,管中窥豹一番吧。
春分祭日
春分习俗中最隆重庄严的要数祭日,在古代是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在古人心中,日月都是神明,很早就有了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仪式。周朝天子在春分日早上到祭坛祭日。秦朝设立日主祠,春分时用牛祭日。明代在北京城东修建了日坛,后来也成为了清朝天子祭日的地方。
现在的北京日坛公园复原了清代祭日典仪,春分日去那里,说不定就能遇上祭日盛典,可以在卤簿仪仗与雅乐齐鸣中体会一番先民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社日酬神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在古代,春分前后也是春社日,官府和民间都会祭社神以祈求丰年,场面十分热闹喜庆。
社神就是土地神。土地神守护一方土地,护佑一方百姓。因此,每到春社日和秋社日,邻里乡亲便会聚到一块,杀牛宰羊献祭酒,举行仪式祭社神。南方各地在这一天还会演戏酬神,称为社戏。鲁迅小说《社戏》描写的就是这个事儿。
尽管年代久远,古老的“祭社”仪式也并未失传,湖南郴州安仁县就保留着“赶分社”的仪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分时节,当地举办传统祭神祈谷的盛大活动,拜神农、赶墟场、祈谷丰、兴药市,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地游人前往,比“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面还热闹。
立蛋庆春
“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4000年前,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发现春分这天阴阳相半、平衡性好、更容易把鸡蛋立起来的“天机”,从此兴起了通过竖蛋庆祝春天到来的习俗。
大概是因其简单又有趣,这个玩法不仅至今在各地流行,甚至还以“中国习俗”的身份走出国门,成为富有挑战的“世界游戏” 。
都这么火了,咱也不能落伍。走起!挑战一把“平衡”,验证一番“天机”。
踏青放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分一到,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放风筝不是儿童的“专利”,走出家门,你就是“曾经那个少年”,趁春光大好,都大胆地走出门去,沐浴在融融春光里,奔跑着放飞风筝,欢乐着放飞希望吧。
古人诚不我欺
平衡是一种生活艺术
草长莺飞的季节
春风十里,跃马扬鞭
让我们平衡好
工作与家庭
学习与生活
勤勉与休闲
脑力与体力
在奋斗中享受幸福
享受奋斗的幸福吧!
作者:张金菊
来源: 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