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呷哺、西贝、旺顺阁、王品……今年都在推大店,“小而美”时代过去了吗?
◎餐饮老板内参 主笔 王新磊
记者 孟蝶 发自武汉
4月20日,呷哺呷哺在武汉新开一家千平大店。
另根据餐饮老板内参已知的消息:西贝、旺顺阁、王品、牧之初心,今年都在力推大店。
“小而美”的时代过去了吗?
力推大店背后,这些品牌先人一步,看到了什么样的趋势?
1
呷哺呷哺开千平旗舰店
延续20年的橙黄色不见了
▼
呷哺呷哺千平旗舰店,做了体验全升级的大调整。
青砖、绢灯、怪石、流水,旗舰店每个入口都特别设计了场景布置,水雾袅袅、禅意浓浓。
店内更是一步一景、意境悠远。原石和木色、绢灯,组成了呷哺呷哺旗舰店的新中式禅意餐厅环境。
呷哺延续了20年的橙黄色环境,在旗舰店升级成新中式装修风格。
“(升级版的呷哺和湊湊)还是不一样的。呷哺旗舰店是呷哺自身的升级版,有自己的DNA,但呷哺和湊湊和口味、菜品、价格、定位、服务模式和装修细节都不一样。”
呷哺呷哺董事长贺光启接受餐饮老板内参采访时解释说,“最重要的是核心不一样,呷哺是一人一锅的国民小火锅,客单价在100元以内(集中在50~60元),湊湊客单价在100元以上”。
除了场景、菜品和服务的升级,还加入了呷哺集团特别引入的台式手摇茶。
呷哺旗舰店的门前,是台式手摇茶的制作销售区。与湊湊门店相同,呷哺升级后也选择了“火锅+茶憩”的组合路线。非用餐时间的呷哺旗舰店全区域开放,提供给手摇茶顾客享受下午茶时光。
2
体验主义来了——
“小而美”的品牌也在开大店
▼
升级版呷哺与湊湊背后,是贺光启的新理念。
此前,他在和内参君分享“湊湊”模式时,强调“体验至上”。他说,要留出空间,做出五星级的体验感。这既是竞争策略,又是对趋势的洞察。
中国餐饮业30多年来的发展,餐厅与餐厅间的竞争,正从服务、产品维度,向全维度的体验主义升级。
以前的呷哺主要满足了一两人、两三人顾客的就餐需求,“呷哺的大店,接待客群可以从一两个人到几十个人就餐需求都能同时满足”。
而呷哺有了大店模式的尝试后,会在全国各大省县市开出不同规模的门店。“今年呷哺新开店铺数量不会低于去年。”贺光启说,今年在各地新开店铺会有大、中、小不同面积。
开大店,不仅仅是呷哺的动作。
西贝贾国龙也在反思,“小而美”到底要多小?
太小了“耍”不开,反而影响业绩。像西贝,因为增加了外卖业务,需要开大店,为外卖留出操作空间。而西贝主力店选了300到500平。
就连“小而美”的代表企业牧之初心,在血拼过效率之后,也在发力“体验”。
以小店模式为代表作的“牧之初心”原切牛排,深圳金光华店曾经创下纪录,18平米只做3道菜,日卖6万元,相当于每小时卖出1.3头牛。
但现在,他们店型模式也悄然“转型”:一种是目前的20~30平米,一种是60多平米的白金店。其中,白金店会有牛排课堂和周边零售商品销售,近期将达到三家店。
这种大店带小店的模式,好比是“老母鸡带小鸡”。大店做好体验感、品牌感,小店做好坪效和人效。
而在星巴克,这种模式有个更优雅的说法:他们把大店,比喻成“教堂”。
原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总裁王朝龙说,“(大店)就是增加体验感,提高品牌势能”的。在上海,星巴克的工厂店,就是起到了供消费者“朝圣”的作用。
3
王品、呷哺、西贝……
餐饮主力军们都扩张大店
▼
曾经,“小而美”模式是餐饮人共同的追求。
2012年之后,“三高一低”倒逼餐饮业变革:减人员,缩店面,减菜单……
“小而美”成为行业共识,并催生了“极致人效坪效”的行业标杆作品:彼得家的厨房。
但是,2017年中旬,餐饮业中高端市场已经开始复苏。
在上海,王品加速了开发新品牌的力度。
2017年,王品相继推出了鹅夫人、蜀三味,2018年又推出了新品牌“舞渔”,招牌商品烤生蚝。而这家店选在上海徐家汇太平洋百货,306平米,而人均客单价约125元,锁定25~35岁爱好日式美食的白领。
进入2018年,这个势头更是强劲。
首先是各个知名品牌都加大了开店数量,堪称“疯狂”。
一向谨慎的海底捞,这次就任性了一把。年初有消息称,海底捞今年要开210家店。
而内参君求证的消息更是惊人:“肯定比这个多,并且没有上限。华东、华南、新一线城市,都要进驻。”
海底捞的这个开店力度,堪称前所未有。因为目前海底捞也就200多家店。
除了海底捞,其他品牌也都在加速扩张——
西贝2018年要新开店100家,总数突破300家;
喜家德2018年在达到500家店,并加强深圳布局;
4月10日,旺顺阁今年开店33家店,还要进军深圳,进行全国布局。
其次是开店面积。
西贝主力店在300到500平,旺顺阁不论主品牌,还是新推的徽菜品牌“披云徽宴”,新开店面积都在500-700之间,位置好超千平也开。
刚刚在武汉开业的呷哺呷哺旗舰店,面积超过1000平米,最多可同时容纳近300人用餐,是呷哺呷哺在中国开设面积最大的店铺。
……
4
从“小而美”到开大店
体验感正成为企业竞争的护城河
▼
为何餐饮主力军集体力推大店模式?主要有是三种考虑:
一种是业务需要。
比如西贝新增外卖业务,需要空间;呷哺呷哺拓展多人就餐消费场景,也需要空间。
一种是全面提升体验感。
回头来看,“小而美”模式,在实现极致人效、坪效同时,也牺牲掉了“体验感”。
而从市场表现来看,“体验感”正在重新成为企业的竞争武器和护城河。
像麦当劳已经由效率的“快”,悄然转向体验的“慢”,推出了“送餐到桌”的服务。
不仅餐饮业在加强体验感。购物中心早在2016年已经尝试整合更多超强体验感的项目。这些项目从电影院、电玩、KTV,扩展到手作集市、艺术展、屋顶农场等。
还有一种原因,是市场复苏,风向标就是中高端餐饮。
经过5年的震荡,中高端餐饮的泡沫已经被挤掉,虚高的产品被挤掉水份,而真正的宴请需求依然存在。并且,从客群分析来看,除了商务宴请,亲朋好友间的宴请也在增多。
这是一个对全体餐饮人都利好的趋势:开大店背后,折射的是餐饮行业整个消费水平、市场空间的上升。
· end ·
轮值主编|笑凡 视觉|尚冉
>么是“好”餐饮?是好吃的餐饮,还是赚钱的餐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讲,我在探店中遇到的三家小型餐饮,没什么名分,东西不难吃,我估算了一下,家家赚钱,!
< class="pgc-img">>01民居内的柳州螺蛳粉。
这家螺蛳粉店开在一个民居的一楼,将窗口改成门,这样就变成了迎街的底店。抛开是否合规的条件,我们来讲讲是否有得赚。
这片老小区的租金,50平米几乎在1千元左右。一楼当商铺用,每年的租金应该在2-3万元。没有服务人员,只有一个大姐做螺蛳粉,进店后自己说想吃什么,大姐告诉你多少钱,然后自行支付。大姐出餐后,会喊你,自己来端。不忙的时候,大姐会出来收拾一下桌子上的餐具。
我估算这家小店的日流水在千元左右,月利润在万元。
< class="pgc-img">>02厕所旁的包子铺。
这家店在一个公共厕所旁,现在的公厕也卫生,从外面经过,如果不仔细看,不会发现经过一间公厕。公厕旁边的位置肯定贵不了哪去。我通过公共信息查询此店开了十来年,进店的时候已过了饭点儿,要了一笼包子热乎乎。这家店对面是一家医院,不远有国企的单身宿舍,猜测非饭点儿也会有食客吃包子。
< class="pgc-img">>一家40平米的小店,坚持十来年还是值得关注与学习,这家店能赚多少我暂时还不知道,因为没在饭点儿就餐,没法通过数据估算。能开这么长时间,应该有许多客二代捧场了,不会赔钱。
< class="tt-column-card" data-content='{"new_thumb_url": "http://p1.toutiaoimg.com/img/pgc-image/6e6973ba4c6142a5ae52075f6f1f944a", "title": "\u9910\u996e\u5c0f\u767d\u5f00\u5e97\u5fc5\u4fee\u8bfe", "url": "", "price": 298, "column_id": "6793739253974040844", "content": "", "author_description": "\u9a9e\u5473", "share_price": 119.2, "thumb_url": "http://p1.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6e6973ba4c6142a5ae52075f6f1f944a", "sold": 0}'>>03商圈的米线。
下午四点,又入一家米线店。门口收银台没人,里面有一大姐正在做米线,屋内9张小桌可以容纳18人就餐,店内一对情侣等餐。我问了两遍,煮米线的大姐才抬头问我吃什么……
< class="pgc-img">>选完餐,自己去前台结算,然后坐在餐位,等大姐喊餐(连个排号都没有)。5分钟后又有食客进来,跟我的流程一样,自助服务。
等餐时间,看这家店线上能卖多少,打开两个外卖APP,没有此店。上餐后,尝过食物,不是很好,再看旁边食客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品鉴的差异化,你觉得不好吃,未必生意不好,符合大众口味更容易存活。
< class="pgc-img">>这家米线操作简单,两勺调味料,放一些菜品、米线电磁炉煮熟,倒入碗内,用鹌鹑蛋、火腿肠装饰,预估成本在4-5元,售价13元。米线这个品类比较好标准化,也好复制,供应链也比较完善。
这家店典型的一流商圈二流位置的打法。我在店内多呆了一些时间,估算日营业额也在千元左右。
这三家小店,都有一些共性,店的面积在30-50平,选址有人流,费用低,1人店,食客自助服务。低成本高人效,这些小店都是盈利的。
< class="pgc-img">>除了这些共性条件,还有一个隐性条件:这些家店在非饭点儿,对食客开放。我在南方探店的时候,不用急着赶时间,因为许多店都迎客。在北方,许多店用餐时间过了,只能吃闭门羹。这与消费习惯有很大关系,并不是说一定要24小时开放,这个要计算成本。
就在这个月的27日,多数餐饮企业基本复工,27日是周五,大家选这个日子可能想五、六、日,进店的顾客多一些。经观察,正餐的店顾客不是很多。至此,报复性消费的机会几乎没有了。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后期可能是一些补偿性消费了……
< class="tt-column-card" data-content='{"new_thumb_url": "http://p1.toutiaoimg.com/img/pgc-image/2a11b2c2ac454030b5090a0d3ce22bed", "title": "\u4e2d\u5c0f\u9910\u996e\u4f01\u4e1a\u8fdb\u9636\uff1a\u4ece\u54c1\u7c7b\u5230\u54c1\u724c", "url": "", "price": 599, "column_id": "6804746639153037575", "content": "", "author_description": "\u9a9e\u5473", "share_price": 239.6, "thumb_url": "http://p1.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2a11b2c2ac454030b5090a0d3ce22bed", "sold": 0}'>>预期在半个月左右,餐饮企业的生意会恢复正常,有一篇3月中旬的文章已经在预判,4月中旬大家可以翻出来看看,万一我蒙对了呢。小而美的餐饮企业一般都是指高客单,且有优质出品能力的地方。今天我探到的这些另类的“小而美”更适合介入资本扩张(要注意品类),因为他们首先满足“盈利”!我是骞味,懂媒体,懂美食,懂餐饮。有多懂?略懂,略懂,略懂……
什么又又又又一次提出小而美呢?
自然是因为实体经济很困难,每位老板都在想怎么转变?怎么开源节流!
就连电商也是肉搏上阵、杀的血肉模糊,2020年在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之下,京东慌了。5月19日,刘强东给所有京东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深度反思京东要去芜存菁,曾经的京东有点忘记自己的定位了,什么都想做,做没那个能力都做的了。作为中小企业的我们甚至更细到作为餐饮业的一个经营者,我们听到了什么?
聚焦!
2009年马云第一次提出“小而美”,这里的“小而美”指的是中小企业。今天我们来聊聊餐饮店“小而美”。你的餐馆有没有被你身边弹完大小的24小时便利店抢走客流?
你的酒店竟然开不过一家没有堂食只有外卖的小餐馆?
“小而美”从更小的店面、更好的服务开始。
如果你的单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是最独特和最优秀的,那么聚焦单品。比如你的私房菜。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单品,应该如果聚焦?
聚焦你的客户群体,聚焦客户需求。
便利店的面积是有限的,货架越来越多,中岛尽量减少,货架也想要全部上墙,最大化拉长收银台,提高店面利用率,是为何?
餐饮店不同时段推出直接可以顺手买走的小零食、甚至果切,是为何?
……
因为人的选择是丰富的,你能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聚焦你的客户群体,挖掘他们的消费点。现在常有人开玩笑说便利店其实不是便利店,而是餐饮店。就是因为他们的营业额几乎都是速食、便利的快餐贡献的。别看小小的关东煮机、自动贩卖咖啡机、粉面汤机这些小小的设备,却有可能将旁边的你挤压的毫无空间。但是这些设备还不是最优秀的选择,是无奈的选择,因为便利店也快养不起的除了店面还有人工,尤其是24小时便利店,人工成本让其头疼不已,可是粉面汤机你得有人煮啊,最小的便利店只要增加了速食,就会至少两个人在收银台。
我们如何弯道超车?
去寻找全自动的贩卖机,差异化的售卖、更好的满足顾客体验、更节省人工的设备、更少的占用店面的才是我们想要的。
说到这里,你要问哪里有。其实市面上几乎没有。所以,我们才孤独。有眼光的总是少数人,能挖掘出宝的也是少数人,所以大部分人生意做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