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餐饮网 旖旎
千亿规模的“米线”赛道,品类霸主的宝座却一直暂缺。
全国不止10万家米线店在激烈厮杀,庞大的门店数量背后,让我们看到这个品类的“万店”基因潜力。
但目前却鲜少有品牌突破千店规模,近几年也似乎没有迸发出新“火花”。
而就在最近,川渝地区异军突起一匹米线“黑马”,势如破竹。凭借创新6大味型、26种配料的“三仙米线”,成立两年来不断刷新行业纪录。单店日营业8小时,单日翻台高达13次,营业额突破2万,复购率达到20%。
它就是目前店店排队,爆火各大社交平台,门店已突破400家,辐射北京、上海、重庆等多个省市,还在加速全国布局扩张的“曾三仙米线”。
究竟它是如何在传统米线赛道,创新出新玩法?
这样的带有“川渝”特色的创新米线新势力,又能否造就“千店”品牌?
近日职业餐饮网独家专访曾三仙创始人曾梦蝶,和她一起聊了聊米线赛道暗藏的新机会。
< class="pgc-img">>曾三仙创始人曾梦蝶
< class="pgc-img">>从火锅店老板娘到“米线女王”
四点思考,让她发现餐饮“新大陆”
从小就出生于餐饮世家的曾梦蝶,是个地地道道的重庆妹子。
在她的记忆里,和餐饮有着不解之缘,父亲一直开小快餐“杂货铺”,卖重庆小面、砂锅米线、抄手,她从很小开始就在店里帮忙。
大学毕业以后,她没有选择子承父业,而是想独立着试试手,第一桶金是开卖麻辣烫,之后又攒了积蓄开了自己100平的火锅店。
一个人从炒料到切配,所有事亲力亲为,做了3年时间,2020年她被父亲叫回去,一方面父亲年岁大了需要她回去帮忙,一方面也是心疼她一个人,火锅店店大,费得精力太多。
但人回去了 ,她还是不“安分”,她决定用她的新思路改造父亲的小店,就这样“曾三仙米线”应运而生。
那为什么她会抛弃以前的快餐模式,不做小面、不做抄手,而是选择“米线”这个品类呢?
曾梦蝶给我们道出了她的四点“思考”:
1、市场优势,米线还处于“蓝海”阶段,有规模却没有霸主
“在我看来,米线正处于蓝海阶段,这个千亿规模的赛道,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品牌,但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这几年的创新力上,都有些乏力,还一直停留在口味清淡的云南米线上”;
“赛道暗藏这样的填补空白的机会,所以我想是否可以创新米线的口味,将‘川渝’这种麻辣上瘾型口味融入米线,再加些川渝地域特色,也许会找到一个不错的切入口”,曾梦蝶表示。
2、品类场景优势,既可快餐,亦可小吃
而且从场景上来看,曾梦蝶认为,米线既可以是饱腹型的快餐,也可以是休闲解馋的小吃,无论从客群来看,还是从就餐场景上,都是极具广普性的。
3、单价优势,米线比面等品类客单做得更高些
除此之外,相比于小面等品类,米线的客单价更高些。曾梦蝶父亲门店对面就是一家米线店,她发现一碗小面大概在十几元,但对面普通的一碗不加料的砂锅米线却可以卖到20元以上的客单价,而且生意还爆满。
4、“千店”模式基因,可复制性强,投入少,门槛低
而米线这个品类,不像面品类是碎片化的市场,市场相对统一,味型也不复杂,标准化强。
从总体看来, 刚需性强、可复制性强、投资少、模式轻、门槛低,更容易跑出千店品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不足10平小店,单店日营业额破2万+,复购率达20%,曾三仙米线火了!
曾梦蝶说干就干,将父亲的门店进行了重新装修,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还原老重庆的市井烟火气氛围,要让大家在店里找到童年“社区老店”吃米线的记忆。
白底红字的大写字体招牌,加上社区老食堂风格的装修,给人感觉它就是家隐藏在巷子里,味道一定很不错的“苍蝇馆”。
2020年12月,曾梦蝶的“曾三仙米线”店试营业,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不足10平米的路边小店,投资才5万块,试营业3天就引爆了。
< class="pgc-img">>小店在无任何宣传营销的情况下,爆火,火到什么程度?
曾梦蝶回忆,那一阵子煮米线煮出了腱鞘炎,每天没开门就有食客提前排队1小时在门口等,天天都是食材卖光了,顾客因排队吃不到而投诉,还有很多顾客是慕名从成都坐高铁来吃。
无论是人气榜,还是回头率都一直霸占着当地榜首的位置。
而在食客的强烈需求下,她又在2022年10月初,在成都开了首店,曾梦蝶在成都并没有选址黄金商圈,而是选择了位置相对不显眼的锦江一心桥附近。
“我们就想靠口碑,口耳相传,去成都也没做宣传,但是依旧没让我们失望”。
成都的门店,不到二十张桌子单天营业8小时拿下破2万+超高业绩,还获高德指南牛市口热门榜第一名,大众点评小吃快餐热门榜TOP1。
“其实从初创品牌,我的内心就有一个大目标,虽然当时觉得不切实际,但确实我是奔着千店品牌去做的,所以我们初创的2年,没有扩张,一直在蓄力,捋顺供应链、打磨门店模型,为的就是全国扩张”,曾梦蝶说。
而在这个“大目标”的导引下,目前曾三仙已经在全国开店破400家,仅成都一地就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突破100家。
而且能做到每家门店都人气爆满,复购率高达20%。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创新6大口味,用有“料”的川渝米线,
掘金千亿赛道
其实读到这里,很多人心中就有两大疑问:
为什么曾三仙能突破冷启动,做到20张桌的小店,日营业额破2万+?
为什么它又能以每月新增100+门店的速度,全国扩张?
曾梦蝶同我们总结出了曾三仙破圈,从产品、到口味、再到视觉、供应链等多方面对传统米线的多维度升级,而这升级的背后,正是它能够爆火以及走向全国的“秘诀”。
1、口味升级,用泡椒、番茄、牛油火锅等6大味型打破米线单一口味
“为了在味型上创新,我基本吃遍了全国,像是传统的云南米线、乌鸡米线,还有类似的各种盖码粉、卤粉、螺蛳粉,通通都去当地吃过。我发现,米线的口味很单一,都是偏清淡”,曾梦蝶说。
而我要做的就是丰富米线的口味,我们就创新推出了6大口味,特色三仙、番茄、药膳、泡椒、酸菜、牛油火锅。
辣度上也分不辣、中辣、特辣三种,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 class="pgc-img">>为什么是这6大口味?
首先,川渝地区离不开“火锅”口味,牛油火锅这不用说,不仅仅是川渝,全国都爱。
而番茄,曾梦蝶对标的是海底捞,海底捞的番茄锅也是非常受欢迎。
而泡椒口味,她觉得很多人都还仅仅停留在“剁椒”,比如湖南湘菜让很多人爱上剁椒,但川渝的泡椒并不逊色于剁椒,也非常具有上瘾性。
酸菜口味,曾梦蝶则是根据“酸菜鱼”这个大品类的口味广谱性,去做的延伸。
当然米线也离不开传统的“三鲜”口,和清淡养生的药膳口。
综合多种考虑,选择了这6种味型,口味的丰富让曾三仙不仅受众更广,也区别于传统米线,更具特色。
< class="pgc-img">>2、创新做“有料”的米线,融入鸡爪、腰花、猪蹄等26种火锅配菜
除了口味上的创新,曾三仙还创新做了“有料”的米线。
“在传统米线就餐中,很多顾客都是米线里找配菜,但我们要做的是配菜里找米线,要把米线做得更丰富,且更有价值感,不仅要口味创新,用料上的升级更是一个突破口,我们融入了26种火锅配菜,未来也许会迭代创新增加更多”,曾梦蝶表示。
曾三仙加入的“料”,也是有自己的逻辑,她要做的是火锅的降维打击,麻辣烫的升维打击。
一方面火锅配菜更丰富,价值感更强。
另一方面,川渝米线口味同火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融入卤猪蹄、虎皮鸡脚、肥肠、腰花、虾滑、猪肝、鲜鱼片、鸭血丝、鱿鱼等肉类作为配料也不违和。
对于养生药膳类的口味,曾梦蝶加入了木耳、竹荪等食材,也是让顾客觉得一碗米线物超所值。
从米线的口味到配料,从多款米线到特色小吃,曾三仙这样的产品结构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 class="pgc-img">>3、视觉感创新,米线用“瓢”装,引领市井烟火气
在视觉感升级上,曾三仙也算是餐饮潮流风向标,一度引领了整个川渝地区。
比如曾三仙的门头设计颇具个性。红字白底的招牌,写着“曾三仙米线”几个大字,简单明了,再无多余的元素。
店内的装修也十分简单,一桌一椅,还原老重庆的“味道”,流露出浓厚的市井气息。
黑板报菜单,各种做旧的横幅标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
而用来装米线的器皿也独具特色,不同于常见的碗装、砂锅装,曾三仙的米线是用类似“瓢”的容器来装的,同时还会附赠一个小碗用以分装。
“之所以想到用瓢,就是想要给顾客一种‘饱腹感’,我们试过很多,比如说陕西的大碗,一是让顾客能够自传播,二是让他们觉得20块钱,能吃到这么大的量的米线,非常值得”。
< class="pgc-img">>4、用轻模型、数字化和强供应链,冲击千亿米线市场
曾梦蝶说,从重庆第一家店火爆之后,她就一直在研究如何把曾三仙做成百家、千家店的大连锁。
因为米线这个品类,具有刚需性强、广普性高、投资少、门槛低、易标准化等优势,且伴随米线品类多元化、组合创新化的发展趋势,未来无论是在一二线城市,还是下沉市场,无论从街边到社区,再或者是商场,米线这个品类还有很大的市场。
所以2年的时间里,纵使很多人找到她,让她赶紧去扩张开店,她都没有动。
而是一直在打磨门店模型,还有完善自己的供应链,上线数字化运营系统,就是为全国扩张做铺垫。
“传统米线大而不强为什么?因为大多数夫妻老婆店,没办法去保证食材的新鲜,口味的提升,比如猪肝都是冻的,客单只能做到14元左右。但曾三仙的壁垒在于有后端强大的数字化、供应链做支撑,我们保证每日新鲜食材配送,所以有前边的踏实打地基,才有后面的快速布局”。
而400家店以后,曾三仙也有了一些新的方向。
“向全国更广泛的区域布局,搭建人才体系、进行团队建设,加大产品研发、提升产品力,针对各地实际消费情况,以及加盟商的需求完善社区、商场、档口等多种店面模型,以及供应链壁垒构建……曾三仙已经做好了扩张的准备,预计今年将开1000家新店。”曾梦蝶告诉职餐记者。
< class="pgc-img">>职业餐饮网总结:
米线这个品类,在经历了风口火了一阵以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曾三仙似乎在打破这个品类的“沉寂期”。
它用“川渝的味型+有料”的米线,打破原有的传统的、口味相对单一的云南米线,突出重围杀出一条新路。
相信它的创新也给很多餐饮人以借鉴意义,重塑传统品类,焕发新的机会。
你如何看待曾三仙川渝米线黑马的爆火?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class="pgc-img">>源: Tech星球(ID:tech618)作者:翟元元
继喜茶、奈雪的茶、瑞幸等茶饮咖啡品牌开放加盟后,火锅界天花板海底捞最近也开放了加盟。
与其他行业加盟不同,海底捞的加盟直接将费用门槛拉高到千万级别。加盟一家奶茶或咖啡店,大概只需要几十万至百万元,而加盟一家海底捞,门槛直接翻了十倍,高达1000万。
雄厚的资金储备是海底捞筛选加盟商的第一道门槛。按照海底捞加盟程序,所有有意向加盟的人都需要通过其官网提交加盟申请,然后经过“资质审核—合作意向沟通—加盟委员会洽谈—合作协议签署—店铺开业筹备”等环节。
提交加盟申请时可以清楚看到,海底捞对加盟意向人总资产的财物摸底问卷设定的最低档是1000万,可投入海底捞事业的资金最低档也是1000万。没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选项。
海底捞单店投入成本直接拉高了加盟门槛,据东吴证券评估,海底捞开店的单店投入约为800万-1000万元。
但即便加盟门槛很高,仍有不少人趋之若鹜。
争议也随之而来。“加盟是不是为了圈钱割韭菜”“自己赚钱为何还要把生意让给别人”“加盟是一个品牌走下坡路的开始”,质疑海底捞开放加盟目的的声音开始此起彼伏。
成立30年,选择在“不是市值最高点”,“不是最挣钱”,也不是“拓店最为疯狂”的时间点开放加盟,海底捞能否讲好加盟的新故事?火锅行业加盟是门好生意吗?
01
海底捞“麦当劳”式加盟
直营的终点是加盟,行业内卷加盟已经卷到了火锅界。
坚持直营30年,将服务做到极致的海底捞,终于没能抵挡全行业加盟的大趋势,选择在今年开放加盟。
3月4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将推行海底捞餐厅的加盟特许经营模式,以多元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餐厅网络的扩张步伐。为此,海底捞成立了加盟事业部,制定加盟特许经营相关模式细节及商务合作流程。
主观层面的加盟门槛不高,海底捞要求加盟商认同海底捞企业文化,价值观一致;具有长期与海底捞一同发展的意愿及规划;具备多店发展的财务基础;有地方物业资源,具备企业管理经验。
但客观层面的门槛却很高。海底捞官网提交加盟申请表显示,意向申请人需要填写三个开店的意向省份,期望未来三年开门店的数量,可投入海底捞事业的资金,期望的回报年限,个人一年收入,个人总资产。
一位申请了加盟海底捞的餐饮人士称,海底捞虽然没有直接对外宣布明确的加盟标准,也没有引导答案,但肯定未来期望开得门店数量越多,可投入的资金越多,个人总资产越多,能拿下加盟商资格的概率就越大。
1000万资产起步,拥有地方物业资源,这两条标准已经过滤掉大部分申请人。不少观点认为,一线城市火锅门店密度过高,市场趋近饱和,海底捞此次加盟,瞄准的是下沉市场。拥地方物业资源的“县城富豪”是其重点挖掘对象。
不过,目前海底捞并没有限制一二线城市加盟。加盟申请里的三个意向省份,除了港澳台地区,全国其他省份都可以选择。
或许海底捞自己也尚未考虑好具体落地加盟细则,目前只是先筛选出实力雄厚的合伙人。其官方加盟热线客服对加盟费用及标准等基础性问题无法解答,外界了解海底捞加盟政策的唯一渠道是,在其官网填写加盟申请,如果条件符合,海底捞工作人员将在7个工作日后与申请人联系。
海底捞的加盟,眼下只有单向沟通。社交媒体上,目前已有人表示收到了未通过申请的通知。但具体哪里不符合,则没有更详细的解释说明。
据Tech星球了解,与奶茶、咖啡业的加盟不同,海底捞的加盟更接近麦当劳托管模式。一位接近海底捞的业内人士告诉Tech星球,海底捞加盟模式借鉴了麦当劳、百盛还有跨行业的华住模式。总部为加盟商提供系统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供应链支持等,加盟商更多的是一个“坐收分红”的甩手掌柜角色。
加盟一家海底捞门店,可能不收取品牌使用费,但会进行分成。跟海底捞加盟人员沟通过两次的申请人路飞向Tech星球表示,海底捞加盟门店分为A、B、C三级,其中最低档C级投入资金在1200万,每档之间相差200-300万元左右。因为不同城市、不同地段、不同面积的门店投入费用不同,所以具体投入成本还是一店一议。加盟费方面,初期品牌可能只收一个保证金,不收取品牌使用费。分成方面,海底捞总部会在加盟店每月营业额的基础上抽成2%-5%。对于这些信息,海底捞方面回应称,不属实。
02
回本周期长,服务难复制
奶茶、咖啡、小面、便利店、零食店,过往无数业态通过加盟实现了大规模扩张。加盟商用自己的钱为品牌撑起了一个个万店规模,千亿市场。这过程中,有人跟着品牌一起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则没能吃到红利,甚至血本无归。
轰轰烈烈的加盟模式,也被吐槽是“割韭菜”,品牌开放加盟就意味着不可避免会受到质疑与挑战。海底捞如今面临同样的困境。
单从盈利能力来看,海底捞现在不差钱。海底捞2月20日发布的正面盈利预告显示,2023年全年营收将不低于414亿元,净利润不低于44亿元。
但质疑的声音认为,如此挣钱的生意,海底捞为什么不亲自下场做直营扩张,而要放开加盟?
2023年,海底捞新开门店数量为近10年来最少的一年。海底捞年度业绩预告显示,整个2023年上半年,仅新开了5家门店。新冠疫情恢复前期关停的门店24家,同时关闭了18家经营表现欠佳的餐厅。对比来看,2022年-2019年,海底捞每年新开门店数量分别为:24、421、544、308。
直营门店增长几乎停滞,间接影响着外界对海底捞长期发展信心的判断。疫情期间,海底捞CEO张勇承认海底捞在扩张方面的失误,称扩店计划属于盲目自信,仍在为前两年的盲目扩张买单。如今疫情结束,闭店止损,成功扭亏为盈的海底捞,没有恢复过去的增长速度,却选择以加盟的方式扩张,业内人士称,难免不让人产生过度解读,“是不是把经营风险转移给了加盟商?”
一位餐饮行业从业者兼投资人向Tech星球表示,自己不太看好海底捞加盟。虽然海底捞品牌优势明显,但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实际上很难将服务复制到其他门店的同时保持动作不变形,因为服务是非标品,“很可能成也服务,败也服务”。
餐饮行业开放加盟比较成功的巨头,诸如肯德基、麦当劳、赛百味,都是以快餐形式售卖产品的,产品都比较标准化。单个加盟店如果想保证服务不缩水,势必需要加大投入成本,它不像直营店,服务成本会随着整个集团业务被摊薄。加盟店的优先级肯定是盈利,而非极致服务。
其次,海底捞租金优势或在加盟店上被减弱。海底捞直营店租金占比在4%,比大多数餐饮租金占比10%-15%要低很多。很多商场看重海底捞带过去的客流量,而对海底捞减租甚至免租。但未来如果是加盟店,租金价格很有可能会因为加盟商竞价而被拉高,租金优势自然便会消失,盈利空间就会跟着被压缩。
不差钱的加盟商,在面对1000万投入成本时,也没办法做到没有任何决策负担。路飞告诉Tech星球,跟海底捞加盟人员沟通两轮,综合考量后,决定暂不加盟海底捞。
在他看来,回本周期太长,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而且,现在海底捞生意也不好做,其所在的城市,海底捞内部人士向其透露,营业额下降的比较厉害,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二。单店海底捞,毛利52%,净利7%-8%左右,投入产出比不是很高。
03
下沉市场加盟生意好做吗?
一线城市火锅门店密度趋近饱和,品牌们为了寻求增量市场,将目光锁定在下沉市场,这个底层逻辑好理解。但下沉市场的生意,真的好做吗?
火锅市场品牌林立,争抢加盟商几乎成了一种“零和博弈”。
在开放加盟时间上,海底捞并不占据先发优势。2月初,餐饮品牌九毛九宣布将逐步开放旗下太二酸菜鱼和“山的山外面”酸汤火锅。跟海底捞一样,九毛九的酸汤火锅加盟,同样瞄准了拥有物业资源的区域富豪。
九毛九负责加盟的工作人员向Tech星球表示,加盟标准有四档:拥有大型餐饮经营管理经验,拥有业务能力比较强的职能团队,拥有当地商场优质资源,最后一档是现金流、固定资产,“有钱的人太多了,我们加盟的第四档才是有钱人”。加盟商需要拥有现金流300万以上,固定资产2000万以上。
九毛九工作人员称,加盟一家酸汤火锅投入成本在200万元左右。回本周期一般是18-20个月,保守一点2年。酸汤火锅第一批开放了50个加盟名额,目前大部分已经签完,预计今年5月-8月会陆续开业。
加盟目标受众重合度很高,品牌加盟难度陡增。
下沉市场加盟难度并不小,回本周期、消费力、复购,这些因素直接关乎品牌加盟的速度。
火锅加盟回本周期通常在一年半到两年,有些品牌对外宣称7-8个月。重投入模式与轻投入模式,哪种模式对加盟商吸引力更大,也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火锅品牌楠火锅,开放下沉市场加盟近一年,如今门店数量只有10-20家左右。其工作人员向Tech星球表示,楠火锅去年下半年开放下沉市场加盟,在下沉市场专门做了加盟费用调整,调低加盟费,并且放宽了开店面积,推出小面积店型。
即便如此,加盟之路依然缓慢。目前,楠火锅总门店数量是600多家,大部分门店在一二线城市,县城加盟店只有10-20家左右。其工作人员透露,县城加盟费用是5年25万,开一家标准门店(300平)投入费用是140万左右,小店型(200平)70-80万元投入费用,回本周期在7-8个月左右。
县城火锅店翻台率可能不会太高。海底捞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海底捞客流量明显恢复,累计接待顾客174.6百万人次,整体翻台率为3.3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5 次╱天。但下沉市场翻台率几乎很难达到3,日营业收入也是一大挑战。
以楠火锅为例,其工作人员透露,县城门店客单价在120元左右,平均翻台率在2.5左右,日营业额方面,好一点的门店基本在1万-1.5万左右,生意差的门店日营业额在8000-9000元左右。这样的营业额水平,很难说在重资产的火锅行业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另一家火锅品牌小龙坎工作人员表示,好的时候翻台率可以达到8-9,差一点只有2。
虽然春节期间,市场上都在热议县城经济,县城消费升级,不过,如果抛开春节返乡大军的加成,县城消费力是否还能保持高水平,可能值得商榷。
餐饮行业近两年市场回暖,但火锅店倒闭的不在少数,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自2021年首亏之后,连续第三年出现亏损,累计亏损近8亿。
海底捞的高端品牌号召力,在下沉市场会不会遭遇水土不服,充满了未知数。
[本文作者Tech星球,i黑马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tech618)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红霞 实习生陈淇莹 武汉报道
新消费浪潮下,餐饮行业也掀起了顺应时代变迁的蜕变,这个千亿级赛道开展了一番“留心”的新博弈。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地理环境塑造了迥异饮食偏好,川渝偏爱麻辣,闽粤一带饮食清淡又嗜甜,北方人将面食玩出了各种花样。只要随便走进一家商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家乡菜系的连锁店,形形色色的餐饮新品牌丰富着人们的消费选择,每一个品牌的顺利出圈其实离不开对于消费者的精准把握。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指出,新消费品牌指2016年及以后正式成立、启动运营或者进行重大重构,面对以Z世代为典型代表的主流新消费人群,倡导健康、美好的新饮食生活方式,发掘多元化的新消费场景,提供全域触达的便利性服务,通过新技术、新营销、新模式等创新途径对所在品类升级或扩容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品牌。这一定义综合了基于时间和空间、心理和生理、人货场重塑的考虑。
1月5日,餐饮行业专家赵榕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将新餐饮总结为三个创新:“作为新消费的主要群体,Z世代对前辈的消费理念进行汲取和整合,也对自身的消费价值进行提炼和升华。这也就是,餐饮人需要结合场景的创新、工艺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创新去打造新餐饮时代。”
思维焕新
Z世代人群力图彰显自我的态度反映到消费市场便是十分强烈的个性化需求。
具体来说,Z世代人群在自身专属的消费场域和消费模态里不仅看重消费体验、拒绝奢靡消费,也在乎消费品位、接纳消费符号,从而形成了异于前辈的、独特的、多元化的消费观念。
“由于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新消费品牌必然是要以迎合的心态来做品牌表达,并且这种迎合需要聚焦于单一价值点,即打造自己品牌的性格标签,这样才能树立起自己的独有价值、核心价值。以王饱饱为例,其紧紧把握住年轻人‘朋克养生’心理研发低脂肪的麦片并不断拓展麦片食用场景。联合烧烤品牌大肆撸串推出大满足饱饱燕麦冰品杯,将高纤燕麦食用场景延展到线下细分烧烤场景以解决年轻消费者想吃又怕不健康的矛盾心理。”赵榕刚分析道。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品牌着眼于年轻人对于文化自信的推崇,在文化上进行创新,如火爆长沙武汉两城的茶颜悦色,总是排着长龙的墨茉点心局、虎头局渣打饼行等等。这些主打国潮的产品通常拥有带着一些国风文化符号的外包装,而这种“高颜值”的外观正是很多年轻人买单的原因之一。
对此,赵榕刚表示:“包装成本最终还是要摊销到单份产品上,但是消费者的确应该为其支付。因为经过分摊,最终消费者需要承担的并不会太多,另一方面只有这样的包装,才能够促进第一次购买,毕竟消费者先看到产品,购买后才能判断好不好吃,能不能二次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运动类APP也在餐饮赛道进行尝试。为满足年轻人的健身需求,Keep自2019年便开始发展轻食业务。当前,在Keep官方旗舰店健康轻食类目下仅有六个产品,以蛋白棒、即食鸡胸肉等代餐食品为主,但销量相比于其他运动装备低很多。
有业内人士表示:“该赛道正处于早期成长阶段,整个轻食代餐行业的食品标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未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场尚未出现头部品牌效应,品牌厂商尽早布局能够取得领先优势。”
面对越来越多的跨界入局者,赵榕刚表示:“餐饮行业其实还是比较封闭的状态,传统餐饮对于新事物的反应比较迟滞,处于被新消费餐饮推着走的状态。而当越来越多行业的人涌入餐饮行业后,会为这个行业做一些迭代的助力。倘若餐饮品牌不根据市场的变动而更新,一定会被市场排除在外。”
初心坚守
在新消费浪潮下,传统餐饮品牌也越来越倾向于探索“流量密码”。
据皇饺合伙人胡军介绍,在进军餐饮赛道包饺子之前,其部分合伙人都是互联网出身。“相比新餐饮的概念,新零售更能解释餐饮行业的新变化。小餐饮其实就相当于快消品,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断加深品牌印象。在提升曝光率的同时注重产品的复购率。而在这些方面,互联网行业的从业经历让我们比传统餐饮从业者有更多的优势。”
公开信息显示,像皇饺这样的连锁餐饮品牌对加盟者可以提供开店前期选址支持、培训支持,还会通过“微商城+社群营销”的新零售模式帮助加盟商打通获取私域流量的渠道,以此促进用户主动分享,丰富销售场景。
实际上,近两年线下餐饮连锁品牌的融资异常火爆,但是品牌化连锁化程度不高,整体大而散,市场集中度较低,没有特别出众的头部品牌。上述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中国餐饮供应链的完善、连锁化的提升以及数字化运营的发展,未来有机会跑出一个万店品牌。”
不容忽视的是,无论是对于传统餐饮,还是顺势而发的新品牌,都应该坚守做好产品的初心。赵榕刚强调:“产品一定是最根本的东西,好的产品一定是靠人的嘴巴去验证的。只有在产品的基础上,从场景、工艺、文化上去创新,才能实现锦上添花。”
在胡军看来,以其所在品牌来说,饺子店的优势在于产品的可复制性,能对制作环节制定统一标准,尽量做到零差异化。其次,饺子可以堂食外卖,也可以买生饺自己煮,满足多元场景需求,覆盖更多客户群体。“每一个线下店铺进入运营状态的前提就是稳定的产品输出,‘中央厨房’模式是对饺子的食材质量以及口感的有力保证。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结合当地人的口味习惯或者当下流行的玩法(如抖音、直播间等)在营销策划上推陈出新。”
“做一门生意是围绕赚钱的逻辑,做品牌却是一个持续发展而且可能短时间难以见效的东西。拨开新消费品牌花里胡哨的外壳,其实质还是入口的美味。场景、渠道、文化都仅仅只是辅助的手段,而产品才是延长品牌生命力的保鲜剂。”赵榕刚继续补充道。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