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发布”联合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特别策划“我为群众办实事——扶困助学在行动”系列活动。6月16日起,“江苏教育发布”开设专栏,诚邀全省各设区市、中小学、省属中职学校、高校等,讲述为困难学生办实事解难题的好故事,进一步促进“学党史、悟思想”入脑入心,推进“办实事、开新局”落地落实。
杨正秀是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东山小学负责扶困助学的教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老师坚守乡村教学一线,把她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这群村里娃儿;作为一名扶困助学老师,她用母亲般的爱浇灌着含苞待放的花朵。孩子们是扎根泥土、向阳而生的向日葵,杨老师就是这片花田坚定的守望者。
“很高兴认识你”
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东山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在校学生706人,其中原建档立卡的学生就有122人。这些孩子有的父母双亡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有的单亲离异成为无人关心的留守儿童,有的父母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孩子们不幸的遭遇令人心疼,也让人牵挂。
杨正秀老师把每个孩子都记在心上。她利用课余时间入户走访贫困学生的家庭,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状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村庄的小路上印下了杨老师深深浅浅的脚印。她细心地记录好孩子们的问题,并把他们记在心上。“很高兴认识你,今天开始我们就是朋友了,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找杨老师。”面对走访的孩子与家长,杨老师总是热情地伸出双手,她的细心和贴心化解了孩子和家长心中的尴尬,保护了每颗童心的自尊。
除了努力帮助这些孩子多争取一些物质帮助外,杨老师也在努力解决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一些特殊家庭的困难学生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教育,青春期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面对越来越叛逆的孙子,老泪纵横,束手无策。每当目不识丁的老人拉着她的手,不停念叨:“杨老师,可怎么办哟?我真是管不了他!”杨老师的心里同样着急,于是她开展了“家长课堂”活动,把家长们叫到一起,交流孩子最近在校的学习状态和在家的生活状态,并且耐心地与他们沟通教育孩子的技巧与方法。
在杨老师的关心与帮助下,叛逆的孩子逐渐意识到了长辈的辛劳与不易,他们慢慢懂事、成长。即使他们不是杨老师教过的学生,也因扶困助学结缘,亲切地称呼她一声“小杨姐姐”或者“杨妈妈”。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杨老师不仅仅把这群孩子的资料写在表格里,更刻在了她的心里。
“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在动听愉悦的生日歌中,杨老师为学校的受资助学生举办了一场集体生日会。
孩子们一起点燃生日蜡烛,温暖的烛光映照着他们快乐的脸,他们对着蜡烛许下自己的美好愿望:有的孩子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尽早分担家庭的压力;有的孩子希望自己学习进步,让爷爷奶奶不再操心;有的孩子希望父母的病尽快痊愈……听着他们质朴的心愿,杨老师也不禁潸然泪下。
生日不孤单,温暖永相伴。扶困助学不仅仅需要物质帮扶,更需要心灵相伴。集体生日会让这群孩子体会到了浓浓的同学爱、师生情,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有效化解了他们内心的孤单和自卑。香香甜甜的蛋糕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杨老师说,这就是她在扶困助学路上最大的收获。
“放学别走”
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又到了放学的时间。孩子们迅速地收拾书包,迫不及待地奔向校门口,只有小王(化名)同学仍然呆呆地坐在座位。
小王家庭经济困难,父亲瘫痪在床,爷爷年迈。每天放学除了要完成各科作业,他还要帮爸爸按摩洗澡,帮爷爷干活、洗衣做饭。人们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他毕竟只有12岁。杨正秀老师注意到了角落里的他,便悄悄来到他的身边,说:“放学别走,老师想请你帮帮忙。”
于是,从那天开始,每天放学后杨老师都会把小王留下一会儿,或是帮他讲解难懂的题目,或是和他交流,帮他解决生活里遇到的困惑。即使生活中仍有诸多挑战,杨老师的帮助让小王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也让他的心中有了依靠,慢慢变得开朗自信起来。亦师亦友,前进的路上,他们一同奋斗。
杨老师总是告诉孩子们:“我们无法改变最初的命运,但是就像校园里旺盛生长的向日葵,只要深深扎根泥土,拼命汲取养分,就一定能开出最灿烂的花朵。”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执着于一点一滴的小事。扶困助学的路上,杨老师真正走进了贫困学生的生活,也走进了他们心里。
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向日葵的守望者依然静默地浇灌这片花田,用爱滋养,用心帮扶,静待下一季花开……
来源:徐州市贾汪区教育局
来源: 江苏教育发布
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口号“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 非遗同行”。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关心和关怀,滋养着非遗事业的厚土,结出累累硕果,推动着非遗与现代生活密切连接,吐露芬芳。
在"自然和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聆听她的非遗传承故事。
一股淡淡的中草药香味弥漫四周,室内挂着葫芦样、心形、瓶状等各式各样的中药香包,这充满了琳琅满目的香包的地方就是王秀英的工作室。
王秀英今年83岁,从小就喜欢制作香包,十几岁便跟着祖母和母亲学习做香包,这一做就是几十年。
许多人评价王秀英制作的香包: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造型立体、栩栩如生。
香包内置的20多种精心选制的中药材,更是能让香包香味独特、持久。
今年83岁的王秀英依旧坚持创新。2020年,王秀英便让自己刚毕业的孙女孙歌尧和她学习制作香包。"年轻人有自己的新想法,做的也很好,我未来也不用担心了。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来学习制作香包。"
于是,孙歌尧便开始跟随奶奶学习传统香包制作技艺。闲暇之余,还会带着奶奶一起做直播。
孙歌尧表示,未来自己会继续对传统的香包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加入时尚元素,争取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王媛 靳铃涵)
来源: 光明网
<>州大小公园甚众,可有一个公园风景这边独好,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次小编偶然路过,才发现了她独特的美。这就是新城区顺堤河公园,十个徐州人九个不知道的公园,一个水岸与植被滋养的美丽公园。
徐州新城区顺堤河公园,位于顺堤河南岸,元和路与汉源大道之间,占地约3.5万平方米。植物配置多以春花为主,尤其突出海棠,聚集了“海棠四品”,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共535株。此外,植被茂盛、绿草如茵是这个公园的一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