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4日,民生银行·2017大同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文瀛湖办公楼广场鸣枪开跑,省市领导、嘉宾及来自海内外的8000余名选手共同见证了这场大同首届国际性马拉松赛事。
此次马拉松赛事路线规划以文瀛湖办公楼广场为起点,一路途径大同大学、北都桥、古城墙、华严寺、四牌楼、代王府、九龙壁、平城桥、文瀛湖、五大场馆等大同著名景点及地标性建筑,充分展现了大同这座城市独特的城市魅力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赛事设置了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和迷你马拉松(5公里)两个项目。其中,半程马拉松5000人参赛,迷你马拉松3000人参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选手Gosa Bogale Seyoum以1:05:40的成绩获得男子组冠军,肯尼亚的选手Elly kiplagat Sang以1:06:13的成绩获得亚军,埃塞俄比亚的选手DEREJE GIRMA LEGESE以1:06:32的成绩获得季军。
女子组的冠军由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选手FANTU ZEWUDE JIFAR以1:14:54的成绩获得,亚军为埃塞俄比亚的选手Addisalem Belay Tegegn。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女子组的季军由来自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的选手宫正获得。
宫正小姐姐不仅跑得快,人长得也美~
本届赛事虽然是大同举办的首届国际马拉松赛,但在赛道设置、赛事服务、赛道补给、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展现出极高的赛事水平和执行标准,获得了海内外选手的良好口碑。
赛道补给充足、安保医疗更全面
为满足马拉松爱好者的参赛需求,保障赛事安全,所有的工作者与志愿者都进行了集中的专业培训,为参赛选手安全、顺利完赛保驾护航。在赛事引导、补给分发、秩序维护、医疗救护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专业素养。
穿越主题演绎大同历史文化,遇见最热情啦啦队
以“穿越”为主题的大同马拉松,将赛道进行创新演绎,从御东新区到大同古城墙,跑者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变迁;从北魏京华到辽金陪都、明清重镇,通过演员表演及展示带来真实的“穿越感”,沿途各种啦啦队表演让跑者感受到大同民众的热情好客,僧人施粥等特色补给更体现出大同独特的历史文化,大同马拉松果然大不同!
以“奥运标准”打造特色奖牌,“大同之心”获跑者点赞
大同首马奖牌叫做“大同之心”,由北京奥运会“奥运缶”的设计制造者王千精心设计。奖牌以大同最著名的云冈石窟和古城墙为设计元素,体现着对历史的传承与发扬。中间镂空部分为云冈石窟经典大佛的轮廓,以有形呈现出一种无形,展现出“大同之心”包容、智慧、心怀天下的人文情怀。精美而寓意深刻的奖牌令广大跑者爱不释手。
数千跑者共享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铜火锅
一口享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的中国传统式火锅”在半程终点区亮相,成为本次赛事的又一大亮点。所有完赛的半程跑者们现场都可品尝这口大铜锅带来的饕餮美味,亲身体验视觉和味觉完美结合的终极享受。大同独特的美食文化也通过赛事声名远扬。
跑者免费游览云冈石窟等9大景点,跑马旅游两不误
为了让广大跑者深入了解大同历史文化,此次参加大同马拉松比赛的跑者都可免费参观云冈石窟,大同市区内的关帝庙、法华寺、纯阳宫、帝君庙、文庙、古城墙及大同市博物馆、中国雕塑博物馆等景点也对跑者们全部免费,让广大跑者跑步旅游两不误。
本届民生银行·2017大同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由大同市人民政府主办,大同市体育局、北京大同企业商会、大同广播电视台、大同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大同市体育总会承办。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市总工会、大同市文旅集团、山西凤凰琴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同市经济文化促进会共同协办。
本届赛事首次举办即获得中国田协B类赛事认证,更得到了北京大同企业商会的大力支持以及民生银行的冠名支持。作为大同首次举办的国际性大型马拉松赛事,民生银行·2017大同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大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还将推动大同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大同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华社成都10月17日电 题:命运的转折——写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0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周相吉、康锦谦、卢宥伊
1950年11月24日,在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征途中,新中国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建州后,被称为“娃子”的农奴们通过民主改革获得自由新生。
七十年风雨征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转折。这一转折,蕴含着历史必然。
“娃子”翻身
向秋卓玛身上有两处病根,犹如历史的烙印。
第一是眼疾。在她儿时,阳光和雪山总是那么刺眼,晃得眼睛生疼。她日复一日在地里劳作,可肚子从来没饱过。
第二是腿疾。瘦弱的向秋卓玛和其他农奴的孩子一样,在领主的土地上无休止地劳作,导致双腿一直隐隐作痛。
夏秋之交,向秋卓玛坐在自家经营的小旅馆里,腿上盖着厚厚的毡子,孙子和重孙在一旁嬉戏。谁能想到,一个曾在命运的樊笼中苦苦挣扎的农奴,如今能享儿孙绕膝的幸福天伦?
1935年,青稞抽穗时节,向秋卓玛出生在道孚县一个贫苦家庭,阿爸阿妈是终日不敢抬头的农奴。为讨口饭吃,她自儿时便辛辛苦苦地犁地、放牛放羊、洗碗扫地,换取每天的口粮……
向秋卓玛记得,那时天一亮就得干活,到太阳落山,她才能分到一点青稞果腹。饿得没力气,就悄悄把别人喝剩的茶叶渣放嘴里嚼。她见到过别的农奴被吊打三天,鲜血淋漓。向秋卓玛记忆中的童年,是黑暗的。“以为这就是命,我们这些‘娃子’就该无休止地劳作,煎熬直至死亡。”
1956年,向秋卓玛和无数农奴一起,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通过民主改革,向秋卓玛分得了土地、获得了自由。在解放军和工作组的动员下,她还加入了民兵。
这一年,炉霍县泥巴乡四季村的所波只有14岁。他报大了两岁年龄,加入民兵端起了枪。
村口有条泥巴河,河边的土碉堡就是岗亭。所波加入民兵后,也去岗亭执勤、放哨。所波回忆,当年解放军打跑了土匪,把土地和粮食分给了“娃子”。
向秋卓玛、所波以及成千上万的农奴,摆脱了压迫,获得新生。他们跟共产党学明白了一个道理:农奴命如草芥,并非上天安排;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1962年,所波成为四季村的村支书。他带领村子向前走,见证了村里从蜡烛到电灯、从泥路到硬化路、从破旧土房到藏式新居的巨变。
而85岁的向秋卓玛每天还会早起蒸馍馍、煮酥油茶。她说,这是为了告诉孩子们,新的时代,勤劳的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生活跃升
甘孜州封建农奴社会被推翻后,数以万计的被压迫群众获得新生。但此后岁月里,高山峡谷、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启动,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再次跃升。
在德格县龚垭乡雨托村,76岁的脱贫户泽仁拉呷有了一个新爱好——吃火锅。
“吃火锅的时候很热闹,浑身暖乎乎的。”泽仁拉呷说。
雨托村,藏语意为绿松石上的村落。千百年来,这个小藏寨镶嵌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险壑中。村民从山下进村,骑马要一天时间。
泽仁拉呷回忆,山上的日子漫长而凄苦,一家四口竭尽全力劳动,地里也只能长点青稞。冬天更难熬,村里没电也没路,寒风直往老房子里灌,雨天要用盆子接漏雨。吃水也揪心,大家在结冰的山沟里一点点凿取。
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村里所有人都下了山。如今的雨托新村,一排排藏式新房错落有致,一盏盏路灯别致明亮,一条条村道宽敞整洁。
搬到山下,交通方便了,泽仁拉呷的儿子去县城打工,带回许多新鲜玩意,其中就包括两口铜火锅和一个电饭煲。
火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泽仁拉呷夹了一个虾饺。她说,共产党把雨托村的“绿松石”打磨出来了,这石头能保佑平安,带来幸福。
精准扶贫以来,甘孜州有5万多贫困人口跟泽仁拉呷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瘠之地。
变化,不仅仅在搬迁的农牧民身上。
一场雨后,天空放晴,雪山环绕中的理塘县禾尼乡克日泽洼村有了几分暖意。这个村以前交通、电力、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牧民与现代生活几乎隔绝。
2019年11月24日,对于昂旺洛绒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一天。这天,克日泽洼村终于正式通电。昂旺洛绒3个上学的孩子,不用点蜡烛看书了。
村口,新建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刷上了漆。村里有了新的路灯,超市准备了收银机,宽带也接好了……
康巴高原上,农牧民生活已实现水桶变水管、油灯变电灯、土路变油路、喊话变电话、帐篷变楼房的历史性跨越。
2018年底,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结束了甘孜州州府康定市不通高速的历史。沿途群众欢呼雀跃。2019年,甘孜州公路通车里程达34310公里,是1952年的48.7倍。
今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雪域高原。甘孜州所有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20多万农牧民告别贫困,迈向小康生活。
时代回音
道孚县西北角,烈士陵园。
一个周末,张浩又来看望舅公。舅公的墓碑上写着:格桑曲珠烈士,1961年8月3日牺牲……
张浩说,舅公是在剿匪中牺牲的。张浩的阿婆向秋卓玛口中的一些英雄,也静静地长眠在陵园里。
“一些战士被马驮下山,血滴了一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向秋卓玛说。
“阿婆原来是‘娃子’,在保卫改革成果过程中入了党,也投入到战斗中。”张浩说,阿婆常教育他,现在的美好生活与共产党是完全分不开的。
解放农奴、废除劳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七十年间,伟大的转折,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2013年,时任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毕世祥在深入基层时遭遇车祸,不幸殉职,终年53岁。殉职时他衣兜里还装着为孤儿买新衣的记事便条。
1997年,毕世祥被任命为甘孜州旅游局局长时,藏地风景绝美却少有人知。为了到高山深谷实地调研,他常骑马前行,没路时,就拽着马尾跋山涉水。他用脚步丈量出几十个旅游发展规划方案、数十万字的论文。如今,海螺沟、稻城亚丁等一批景点被打造成国际知名景区,旅游业成为甘孜州支柱产业之一。
石渠县,海拔超过4000米,高寒缺氧,条件恶劣。毕世祥在那里了解到,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都去放牛、挖虫草。他比孩子父母都急,用纯熟的当地“牛场话”教育孩子们:最好的“虫草”不在山上,而是在课堂上、书本里。
康巴高原上,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和毕世祥一样,成为当地群众命运突围的脊梁。
雨托村第一书记白马仁真永远忘不了2015年上山时的情景,他骑着摩托走了一段山路。“感觉像在开飞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
“我做梦都被吓醒,那条路太吓人。”他说,路再难,也要带领村民脱贫。他访遍了每户村民,办好了村民的医保、低保证明,组织了农民夜校。村民们委托他办理大事小事,白马仁真无任何怨言。
近几年,白马仁真带领村民实现了易地搬迁。下山后村里搞起旅游和特色餐饮业,还建了村史馆。“这是18军住过的村,是红色新村,我们应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白马仁真说。
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雪域高原上坚守着初心使命。新的时代,成千上万的农牧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又汇聚成追求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海社火表演。供图/张树龙
有人说,中国人的春节,在胃里。仔细一想,颇有几分道理,因为提起春节,很难绕开吃这个话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南北之争,说的是大年初一早上到底吃什么?北方派当然是吃饺子,南方派则认为一定要吃汤圆。作为一个来自青海的西北人,春节两个字,在我脑海中换算成的并不是饺子,更不是汤圆,而是儿时每每吃过还想吃,念念不忘的青海老八盘和土火锅。
老八盘并不是一道菜,而是河湟谷地上等宴席菜的统称,有青海人会将吃席,直接称为吃八盘。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老八盘的文章,在不同的人家,老八盘的组成不尽相同,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一定要包含八个凉菜、八个热菜。在凉菜之中,全盘必不可少,热菜则会根据家庭条件的高低不同,选择“素八盘”、“肉八盘”或者“海八盘”,在河湟传统文化之中,“八”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因此,上席享用老八盘也必须讲究而且体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八盘中的酸辣里脊都是我的最爱,那种被淀粉包裹着的外焦里嫩的口感,配合上酸辣咸鲜的浇汁儿,绝对是饱肚又下饭的不二选择,可惜出了青海地界,便很难享受到这种本土佳肴。从名字上看,酸辣里脊似乎和糖醋里脊相差无多,其实风味口感却天差地别。个人私以为,酸辣里脊一定要用羊里脊肉,做好后浇汁儿一定要金黄澄亮。作为传统老八盘热菜里的头盘菜,酸辣里脊代表着吉利——在青海话中,里脊的发音近似“利吉”。按照吃老八盘的规矩,热菜要吃完一道再上一道,其中的时间需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保证菜品最好的口感,不过在这个干什么都求省事儿快速的社会,也许这反倒成了最不可能执行的规矩,毕竟店家依照自己的做菜速度迅速解决一桌客人才是最符合经济效益的事情。
土火锅是我过年印象中另一大根深蒂固的美食,特别是就着咕嘟嘟冒着热气沸腾着的铜锅,一勺勺舀起浸润了全部食材鲜香的汤,里边还有断成一截截的粉条,或者煮的几乎全都化在汤里的洋芋,配合着青海人爱用的酱油醋辣子蘸碟,食材还没吃完,汤却几乎被喝光的尬事时有发生。这个火锅可不存在现涮现吃。在过去,进入春节前一个礼拜,奶奶就会为装火锅而忙碌起来,儿子、儿媳妇也得帮着买食材,炸带鱼,炸丸子,炸豆腐……提前将各种食材都做好初加工。此外,还得为正式煮火锅那天提前清洗好铜火锅,准备好足够多的果木炭。在正式装火锅的头一天,还得提前熬制好牛羊骨汤、鸡汤等,作为火锅的汤底——煮火锅时现加开水,或者用调制好的料包略微一煮就上桌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待到一切准备就绪,火锅正式登场的那天,大清早奶奶就会一层层码好食材,浇入提前准备好的高汤,在火锅中放入引燃的果木炭,开始最后所有食材口感合而为一的熬煮。不过,随着奶奶年岁的增大,这种年复一年存在的老规矩,被去饭店吃年夜饭取代了很多年,只能留存于记忆之中。
社火表演,是除了吃以外,青海本地人过年的一大特色活动。近年来虽然因为安全等诸多原因考虑,社火从大张旗鼓全城参与,变成了分区、分县举行,却依然不改热情——哪怕很多社火队的表演时间,已被缩减到不足十分钟。所谓社,指的是土地神,而火,指的是火祖燧人氏,社火是对土地与火的祭祀。在传奇人物、探险家马达汉的西域考察日记中,他因为流感的原因耽误行程,最终于1907年腊月底进入与西宁同属西北地区的兰州城,亲历了兰州的春节。在他的记述中,特别提到了沿街行进的社火队(他称之为乐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作为与兰州城相距不过两百多公里的西宁,当年的社火表演也应该相似。
当然,演变到今天,随着祭祀功能的进一步弱化,社火已经成为了纯粹民间娱乐活动,类似于北京地区的民间花会。青海地区的汉族,大多由内地迁徙而来,因此社火表演也有许多内地花会表演的特色,却又杂糅了藏族歌舞剧表演传统。传说中,明朝洪武年间,南京诸氏巷(又称珠玑巷)人因社火表演触怒马皇后,被朱元璋流放发配青海,诸氏巷人也一路将社火从南京耍到了青海,南京便也因此成为许多青海汉族人心目中的故乡。
□何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