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网上海2月19日电(记者陆文军 周琳 潘旭)宋龙辉昨晚几乎一夜没睡。现在,面对记者们的提问,和近百闻名而来的顾客,他依然拦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三次连续说,“太幸运了”。
宋家自1992年在梦花街19号开始经营馄饨店,因馄饨口味好、用料足、价格实惠,20多年来“梦花街馄饨”名号传遍上海。但因证照、安全、扰民等问题,梦花街馄饨于2015年9月关停。此后一年多,因店铺租金昂贵等问题,馄饨店一直未能复业。
2月19日,梦花街馄饨在中华路另外择址、重新开张。告别以前的“天井”发面、“马路”经营,在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帮助下,梦花街馄饨拿到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今日起,这家小馄饨可以合法经营了。
梦花街馄饨,此前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梦花街小弄堂的19号。彼时,这里属于典型的违规“居改非”,既不符合申请营业、卫生等执照的条件,环保、消防标准又都不达标,一直属于非法经营。
2015年夏天,它中选了一档装修类的节目《梦想改造家》,一下子打出了名气;却同时因为扰民,影响居民的相邻权,从刚装修到即将恢复营业,一个月里被投诉了6起,最终被要求停业,“弄堂”美食遗憾暂时落幕。
“之后一年多时间,我们找了很多地方,希望能合法合规重开。但要么房子太小、要么租金太贵、要么地方太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宋龙辉告诉记者。
与馄饨店命运相仿的阿大葱油饼,同样是承载两三代上海人回忆的“弄堂美食”,名气甚至吸引了BBC美食节目探店,但因经营场所性质不合规,一直未能办下证照,在2016年9月被关停。幸运的是,去年10月,在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扶持下,小店已经新址重开。
其实,“梦花街19号馄饨店”和“阿大葱油饼店”这两家小食店的故事,可以“以小窥大”,与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息息相关。毕竟,监管不一定是冷漠的,要多带一点对老百姓的感情。
去年年底,在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管局的协调下,宋家于梦花街附近找到了合规的新店面,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承担了店面装修等事务,并将支付新店的一部分房租,春节前还进行了三天的试营业。19日,伴随着传统的舞狮仪式,这家传统的“弄堂美食”终于再次和食客们正式见面。这一天,闻名前来的食客络绎不绝,直至中午12点还在门口排着队。
“依法行政是我们每一个监管人的职责。但如果只做到了这一点,老百姓可能只给我们打60分。只有把服务也落实到位了,主动回应民声,才有可能做到80分。”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张芹说,上海这座城市的管理需要法制的精神,但法制精神并不排斥一个葱油饼、几个大馄饨,关键是把这个葱油饼、大馄饨纳入到法制的概念中,将放管服落实到位。
只有幸运,能解决馄饨店、葱油饼,却还不能解决更多的“梦花街”们。据介绍,除了对“梦花街”等弄堂美食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外,对其他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但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上海也将实施临时备案制度,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
2月9日,上海市食药监局发布《上海市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上海市食药监局负责人表示,创设小型餐饮服务临时备案制度,是对国务院、上海市政府关于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的落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是降低了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门槛,备案也同样需要满足一定先决条件。
“小馄饨7元12个,大馄饨12元8个。个头不小,都是凭着良心和认真在做。”虽然还是需要每天不到5点就起床,虽然对未来火不火爆还“不太敢说”,但在走出弄堂、重新开张、看到这么多人来了的时刻,宋龙辉觉得,这家店就是自己一家人,以及家人和老吃客们,永远无法解开的羁绊。(完)
年以来,上海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共受理食品类投诉举报73902件,其中有不少针对的是生意火爆的“网红店”。上海食药监局昨天透露,本市将制定一个“网红重点监管名单”,目前已选取在沪开展经营活动的100多个品牌共1000多家门店进入名单。进入重点监管名单的“网红”,监管部门将加强日常巡查的频次和力度。
沈大成门店发现老鼠、永和大王面条里发现菜虫、桂满陇餐厅食具内发现蛆虫、1点点店铺被曝光有蟑螂……今年,沪上餐饮单位频频出现异物问题,有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凸显餐饮管理环节存在漏洞。加之此前“郑文琪龙虾盖浇饭”和“一笼小确幸”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也给忙着赚钱的“网红店”敲响警钟。因生意火爆带来超负荷加工,食品安全风险就会增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
“网红店”之所以有口碑,是因为在价格、服务或菜品上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势,对于水平过硬的“网红店”,监管部门持鼓励态度,愿提供帮助和指导。但更多的“网红店”还处于创业初期,属一夜爆红,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尚不成熟,有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据市食药监局透露,此次制定名单,在选择重点监管的“网红店”时,重点考量其在各相关投诉平台上的被投诉举报数量、监管许可信息(主要是门店扩张规模、速度,以及日常监管执法的结果)等,也会参考一些网络消费点评网站、网络送餐平台和媒体上的信息,留意该“网红店”日常经营状态有无异常。
华社上海1月21日电题:大城“食”事,看上海如何智慧监管
新华社记者姜微 周琳
21日,新一届的上海政协委员,已经可以在会场扫码,获得上海食品安全白皮书,了解上一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情况。
2000多万常住人口,20万张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上海是人口密集、市场活跃的特大消费城市,“舌尖”大事必须严阵以待。直面顽症痼疾、跨前监管新业态、实施智慧监管,上海正在勾勒严密高效的监管体系,使食品安全让人民满意。
精准施策: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痛点“严字当头”
每秒钟,有数千公斤农产品被消费,70%来自外省份供应,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易埋下隐患。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上海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用制度保障破解“天下第一难”。
“地沟油”,是人人谈之色变的食安痼疾。长期来,正规军拼不过“游击队”,处置企业成本倒挂,靠检测、追击根本难以杜绝。
直面痛点,上海拣最难的“骨头”下口。2017年11月,环卫车在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了“地沟油”生产的生物柴油,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首次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这是上海探索“收运处调用”全程闭环监管的新举措,实现了餐饮企业油脂上“锁”、统一收运处置。
为了让“地沟油”有安全的“出路”,必须使闭环链的每一环都同向发力、各得所需。“光是协调会,就开了十几次。”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副秘书长郑树松说。
食品不仅要严控风险,更关键是让每个人有实在的安全感受。上海建设的统一追溯平台上,3万家企业的1亿余条数据汇聚;200多家“明厨亮灶”饭店与监管部门信息“无缝对接”,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废弃油去向、原料追溯……
近年来,上海食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安全总体有序可控、稳中向好。在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行动方案等全局、综合性方案基础上,上海已制定系统的体系规范,把食品安全放在党政同责的高度部署推动。
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说,食药监管,要一抓到底,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用制度、靠技术保障好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智慧监管:以效果为目标,激发企业主动自律
闵行区田园外国语实验小学的食堂,孩子们的午饭刚烧好,就被逐一装入全密闭的加热保温箱中。在配餐单位上海绿捷,十余块大屏幕正在播放数百所学校的实时画面。
“监督员在屏幕前值守,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将立刻由专人前往核查。视频画面还与监管部门相连,对遵规守纪的企业也是保驾。”绿捷董事长张国华说。
上海正在推进的放心餐厅、放心食堂工程,旨在通过智慧监管,力争实现“一个不漏”。不靠“人海”战术,利用科学监管,“互联网+视频厨房”使监管24小时不下线,截至2017年底,已有7100家通过初评。
“一旦入选‘放心’序列,监管频次会降低。而如果违规,则加大曝光处置。”上海市食药监局餐饮处处长沈伟涛说,上海还鼓励“神秘顾客”投诉,举报可以现场定位、实时上报、及时查处。
186家高风险生产企业全部纳入监控,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监管人员手机;针对快速扩张的企业,制定“网红饭店重点监管名单”;消费者在第三方平台上的“吐槽”,成为监管线索库……大数据使以往少数专业人员的监管,转变为全民参与、社会共治。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这张靠智慧联接的“天罗地网”,将使违法违规分子无处遁形。消费者通过理性选择,用市场无形的手“挤出”不合规的商户。
跨前服务:以需求为焦点,打造新业态“引力场”
咖啡生产线开放在消费者面前,可以全程感受咖啡豆从烘烤到冲泡的过程;生产区域设置了1.05米高的透明隔栏,与经营区域隔离开。2017年12月在上海营业的星巴克海外首家甄选烘焙工坊里,这条“开在商场”的生产线吸引了不少眼球。
民以食为天,管得紧不是为了管窄、管死,而是在企业合规的基础上,让消费更透明、更放心。星巴克的首张“开放式”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是监管部门守住安全底线、主动跨前监管的缩影。
上海是众多新业态的“试验场”。监管部门不断创新方式,既要主动防范食品安全,又能使各类食品新业态蓬勃发展。通过技术研究、风险评估,上海出台了开放式生产的相关审查细则,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在浦东,满足低风险、不需要环保许可等的食品经营,纳入“证照分离”2.0;上海自贸试验区,医疗器械注册和生产许可不再“捆绑”,降低创新成本;在杨浦,网络订餐、餐饮、食品“三合一”食品经营许可证,让盒马鲜生这一新零售企业落地……
“面对新业态我们的原则是,守住安全底线基础上,绝不简单说‘不’。”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杨劲松说,通过地方标准、“多证合一”、部门规章等方式,让新业态既能跑得快,又能跑得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