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机构发布2022年度字词、流行语、新词语——
年度热词,生动记录社会生活
“稳”“党的二十大”分别成为“汉语盘点2022”年度国内字、国内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领衔《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2年十大流行语;“优雅”成为年度弹幕;“栓Q(我真的会谢)”“冰墩墩(冬奥会)”分别名列《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发布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和“十大网络热议语”之首……近日,多份年度热词和流行语榜单“出炉”。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作为社会变化的“记录仪”和“显微镜”,年度热词、流行语生动勾勒出一年来人们的语言生活图景,蕴含着对自身生活、社会变化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专家认为,不断更新的流行语证明汉语拥有旺盛生命力,是创新性展现汉语语言文字、创造性弘扬中华文化的生动实践。
家国情怀成为鲜明底色
如果用一个字、一个词描绘刚刚过去的2022年,你心目中的年度字词是什么?
“稳”和“党的二十大”——前不久,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在京揭晓年度国内字、国内词。
回顾近几年的年度字词,“稳”字不止一次当选年度国内字。经济要稳中求进,社会要长期稳定,改革要蹄疾步稳,就业民生要保稳……一个“稳”字总结了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年度国内词“党的二十大”,源于中国去年胜利召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大会,吹响了一个大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着未来坚定前行的奋进号角。
“年度字词是公众对这一年里社会重大事件表现出的社会情感的直接反映。”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天伟认为,“稳”字体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现出中国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持重、务实和耐心。“党的二十大”体现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步前进。
流行语、新词语是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勾勒出大事小情。“汉语盘点2022”活动中,“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太空会师”等入选“十大流行语”,“全球安全倡议”“新型实体企业”“数字藏品”“精准防控”等入选“十大新词语”。《咬文嚼字》编辑部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十大流行语”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火气”“天花板”“拿捏”等入选。
“只有从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规范层’选出流行语,才更符合我们一直强调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语言学价值是指要对汉语做出贡献,能推动汉语健康发展。词语在结构、含义、用法上是否有“创新”成为当选流行语的重要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等词体现出汉语的新结构新形式,“烟火气”“拿捏”等词因为有了新含义而流行。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需要反映时代特征,为过去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进入榜单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专家认为,当更多个体叙事嵌入国家叙事,自我表达与时代精神融合,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之一,生动彰显了家国情怀。
网络语言逐渐走进现实语境
“汉语盘点2022”活动中出现的“电子榨菜”“雪糕刺客”“我的眼睛就是尺”等网络流行语、新词语,来自亿万网民的每一次敲击和点击。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余桂林介绍说,这些词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基于大数据语料库选取,语料库包含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等语言资源,每年语料有20多亿字的文本,然后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筛取,经过专家评议选出。
上海《语言文字周报》去年底发布的网络流行语盘点中,“栓Q(我真的会谢)”“退!退!退!”等入选“十大网络流行语”,“冰墩墩(冬奥会)”“网课”“卡塔尔世界杯”等入选“十大网络热议语”。榜单经过读者推荐、网络海选和专家评议等阶段,集中体现了网民智慧和意愿。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弹幕、公号留言、评论等逐渐进入许多网民的表达语境。
“优雅永不过时”“优雅!实在是太优雅了!”……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的视频制作者“手工耿”,在一个名为《自制钢琴烤串车》视频中以手工制作方式,将钢琴与烧烤结合发明了一辆自制钢琴烤串车,网友纷纷发弹幕称赞“优雅”。随着越来越多网友使用,“优雅”一词在网络上逐渐脱离传统汉语语义,延展为“称赞某人因拥有强大的内心或过硬的本领而处变不惊,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能保持从容稳健的状态”。在哔哩哔哩网站联合中华书局发布的2022年度弹幕中,“优雅”一词当选。
“网络语言是一种朝气蓬勃的语言文化现象,正逐渐走进现实语言生活。”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尔弘,将网络流行语分为几类:一是记录时代特征,由媒体广泛传播的词语,如“新征程”“数字经济”;二是由热点事件产生的词,如“太空会师”“雪糕刺客”;三是流行音乐的歌词或曲名,本身承载了愿望、精神等,如“一起向未来”“孤勇者”;四是网络主播因口音、谐音,游戏、动漫的一些场景等制造了笑点、记忆点等产生的词语,比如“栓Q”;还有自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快速表达情绪情感的流行语,比如“yyds(永远的神)”“emo了(心情不好)”等。
网络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具有自身特色。比如,现实中的“嗯”表示认同、肯定,在网络上则显得不够热情,要用“嗯嗯”才能表达积极交流的态度;过去“呵呵”表示微笑,但在网上逐渐演变成表达敷衍、无话可说等状态,表达真正的开心一定要用“哈哈哈哈”等方式。
杨尔弘说,网络语言在网络平台上需要网民用打字的方式来传达隐含的态度、情绪、表情等,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字母词、数字词相对较多,这与网民追求打字交流速度、求新求异的心理和网络平台国际化等因素相关,也体现出网民在自媒体上特有的自我解压和调节方式。
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
语言热点因何而生?“汉语盘点2022”活动发布的年度新词语之一“数字人”背后的故事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迎冬奥、迎冬残奥,迎来神州新春到;四道口、五道口、六道口,通张家口;高山滑、越野滑、短道滑、花样滑,滑雪滑冰出溜滑……”北京冬奥会前夕,一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朱广权与“手语主播”线上比拼的视频,刚上线播放量就突破百万。视频中,朱广权用极快的语速挑战“手语主播”的“手速”,“手语主播”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轻松应对。事实上,这名“手语主播”不是真人,而是一个虚拟数字人。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智能手语主播“聆语”用手语提供服务,与数千万听障人士分享赛事的精彩。
数字人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深入实施,智能手语主播产品研发加速应用。数字人开始被用来指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形象接近的数字化形象。
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称,随着虚拟数字人技术发展,手语信息化使听障人士群体受益,极大降低了手语翻译成本,促进听障人士尽快融入社会。
专家认为,语言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语言产生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也反映和改变社会。社会发展从多方面影响着国家、民族、个体,个体通过讨论、分析、评价等话语表达方式形成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事件的发展进程,语言热点正是在这种交互中产生。
语言热点消失同样有自身规律。近年来,“粉丝”“山寨”“雷人”“任性”等流行词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或进入书本成为固定词汇,另一些流行词语则逐渐消失。
“这既体现出汉语有蓬勃的生命力,又显示汉语语言系统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张文伟认为,流行词语中的一般词汇是汉语系统中变化最快的部分,但是汉语的核心词汇是稳定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吸收一些表情达意准确、符合规律的新词语,自动淘汰那些与社会生活关系不密切、不符合汉语发展规律的词。
余桂林认为,从语言发展趋势看,一些当时不规范的特例慢慢变成了规律,被广大语言使用者接受认可,语言文字规范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他建议通过合理规范、有序引导,让网络语言在良性环境中健康发展。
未来如何更好发挥语言文字的巨大潜力?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11月底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切实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专家认为,应通过流行语等语言生活状况监测,开展语言专项调查,加快手语和盲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举措,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向国家战略聚焦,向社会应用推进,向现代治理转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语言需求。(记者 彭训文)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的“人生一串”才是烧烤界天花板吧
夏天,是撸串的时节。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啤酒撸串,不失为炎炎夏日的一桩美事。烧烤当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虽然古代并没有“烧烤”这个词,而是用“炙”来指代,但其实古人的烧烤食材要比我们丰富得多,吃法更是五花八门,他们可谓真吃货是也。
先秦
一道烤兔肉,他们有三种吃法
对于中国人来说,烧烤是一种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烹饪手法。说它古老,是因为烧烤的历史几乎从人类开始使用火就开始了。考古发现,在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了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炉箅),这说明最晚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掌握了烧烤烹饪技术。而说其年轻,是因为“烧烤”这个词语出现得很晚,不过百年。古汉语中并无“烤”字,是由著名画家齐白石所造。20世纪30年代初,齐白石应一家烤肉店之邀为其店题名,依照形声之法造了“烤”这个字,写完之后,又在下面加了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齐白石名)杜撰。
烧烤在古代有三种技法称呼,分别为燔、炮、炙。燔,《礼记》中解释“加于火上曰燔”,也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烤;炮,需要先将食材用草或者湿泥包裹起来,然后放火中烤,做法类似于后世的叫花鸡;炙,“贯串而置于火上”,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烤串。
《孟子·尽心下》里有关于炙的记载,其中公孙丑问:脍炙与羊枣孰美?脍,指的是细切的肉或鱼,脍炙就是烤肉或者烤鱼。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对于公孙丑的问题,孟子是这么说的:当然是脍炙味道更好了。接着他说:切细烤熟的肉是人人都喜欢的。可见早在先秦以前,烧烤就已经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了。由此,到了后来人们把到处为人所称颂的诗文称为“脍炙人口”。
《诗经》中也有关于炙的记载,《诗经·瓠叶》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这里描绘了一群贵族烤着兔肉饮酒的场景,而且人家吃得还特别讲究,“一兔三吃”,分别用炮、燔、炙三种烧烤技法烹饪。先秦人对烧烤的热爱在《楚辞》里也有体现,比如《楚辞·大招》云:“魂兮归徕!恣所择只。炙鸹烝凫,煔鹑陈只。煎鰿膗雀,遽爽存只。” 让我们看看当时楚国人吃得有多“野”: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鹌鹑、煎炸鲫鱼、炖山雀……烤乌鸦是个什么味道?现代人恐怕很难想象啊!
汉代
木炭有讲究,蝉也能烤着吃
现存的对于汉代烧烤饮食风俗的记录,大多见于画像石资料。徐州铜山汉王乡东汉墓出土的《庖厨》画像石,第一层中间刻有人在案上切肉,右边有一人在炉上烤肉串,他左手拿着肉串,右手持扇子扇火,左边悬挂的是待烤的肉类和待宰的动物。这画面,这动作,是不是仿佛昨晚还在小区门口的烧烤摊见过?
从发现的画像石来看,汉代的烤炉一般为长方形或方形,也有少量为圆形。1969年陕西西安延兴门村出土有一件方形铜烤炉,炉子分上下两层,底部有数条条形镂孔,下层为浅盘式四蹄足底座。上层用于盛炭火,下层用于承接炭灰,方便清洁。这和我们现在用的烧烤炉已经颇为相似了。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曾出土三件青铜烤炉和配套的铁链、铁钎、铁钗,它们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眛的烧烤用具。其中一些细节非常有意思,既体现了设计的精巧,又突出了实用性:首先,烤炉的四壁都安装有兽首衔环铜扶手,方便用链子提起来自由搬运;其次,炉子的底部被设计成稍微凹陷,方便放置炭火;炉子的四角微微上翘,以防止烤串滑落;炉子的两壁各有一对方形扣,可能是为了插铁钎、放烤好的肉串而设计的;炉盘底部附有四个带轴轮的足,有了它炉子就可以随意移动,可以先在室外生好炭,把烟气跑完之后,再把它直接移动到室内。这样既方便又可以让王公贵族们免受烟熏之苦。
汉代烧烤所用的木炭,开始讲究其材质。其中,桑炭为最上。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记载了一件君主吃烤肉吃到头发,怒而追查的案件。查案人表示:臣调查了一下烤肉工具,木炭是很好的(“桑炭甚美”),铁炉也很坚固,这样烤出来的肉,再夹出来都焦脆了,却唯独三寸长的头发不焦,这不像是烤肉人的罪。
接下来再来看看烧烤最重要的一项——食材。汉画像石庖厨图上,不仅显示了宰牛、羊、猪及杀鸡、屠狗等情景,还悬挂着龟、鱼、雁、鸟、兔等不同动物的腿肉。传统“野味”如鹿、麋、野猪、兔、雁、雉、雀、鹤等也不在话下。与前代相比,汉代烧烤的食材路子更野,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架绿釉陶烤炉,上面的沿口两枚签上分别串了四只无翅蝉。汉代人喜好捕蝉食蝉,有耀蝉(一种捕蝉方法,夜晚以火照蝉,蝉见光后就投火而来)、黏蝉等多种捕捉技巧记载于史籍。
到了南北朝时期,烤串更为盛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二十多种炙法,其中便有“横穿炙之”的记载,并进行了细分:“裹著充竹丳上”,这是小串用竹签;“两歧簇两条簇炙之”,这是大串用铁签。
唐代
吃烤全羊消灾,有四种烧烤能治痔疮
受到胡人饮食风俗影响,隋唐时期宫廷流行大块吃肉,豪饮狂嚼,如李白《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和《礼记》提出的“毋嘬炙”(不要狼吞虎咽烤肉)背道而驰。浑羊殁忽是隋代宫廷中最为著名的一道菜,据《太平广记》卷234“御厨”条中记载,制作这道菜时先将一只鹅去毛及五脏,往里面填上肉和糯米饭,再用各种佐料调好。之后,弄来一只羊,也将它剥皮去毛,取出肺脏,将前面做好的鹅放入羊腹中,缝合好在地火上烤。待到羊肉烤熟后,将羊剥去不要,取出羊腹中的鹅,捧在手中吃。真是太奢侈了!
烧烤到了唐朝,突出一个字——豪。骆驼肉也被纳入唐人的食谱,驼峰更是一道难得的珍馐美味,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是一位烧烤美食家,他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提到了食用骆驼肉,“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酉阳杂俎》中也提到“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鬃驼峰炙,味甚美”。“烤驼峰”带有“西域风味”,做法是将驼峰切成薄片,佐以各种香辣调料烧烤。
这些都不是北方常见的菜肴,只在盛产骆驼和胡风盛行的地方比较多见。至于“浑炙犁牛”就是烤整牛。有烤整牛就有烤全羊,唐代的烧尾宴食单上有一道“红羊枝杖”(可能是现代烤全羊的前身),做法是将全羊留有四肢,在火上烤成近似红色,谓之“红羊”,取消灾灭祸之意。
到了中唐以后,这种豪迈粗犷的饮食风格逐渐精致细腻起来。唐朝烧烤界有一道神菜名为“消灵炙”,这道菜今天已经失传,说它是史上最牛的烧烤,也不为过。同昌公主出嫁,唐懿宗赐给公主的嫁妆里就有这道“消灵炙”,据后世记载,“消灵炙”这道菜是以鹊舌为引,羊心尖肉为主料,历经极度复杂的工艺,最后烤制而成,“一羊之肉,取之四两,虽经暑毒,终不败臭”,一只羊上只有四两肉可以制作这种美食,过一个夏天也不会腐臭,可见炙制方法之高超,选料之考究。
烧烤在现代是长胖利器,深夜烧烤摊更是被视作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而在唐代人眼里,有些烧烤却属于药膳。唐代名医咎殷在《食医心鉴》中记载了鸳鸯炙、野猪肉炙、鳗黧鱼炙、炙鸲鹆(八哥)、炙黄雌鸡等多种烧烤美食。他在书中提到,前面四种烧烤还能够治疗痔疮及并发症。如“野猪肉炙”,就是烤野猪肉,将2斤野猪肉,切好,撒上椒、盐、葱白等弄熟肉,空心食有,能“治久患痔下血不止、肛边及腹肚疼痛”;“鸳鸯炙”,就是烤鸳鸯,用鸳鸯一只,烤得特别熟,然后细切一下,蘸五辣醋吃,能“治五痔瘘疮”。
宋代
羊肉极受推崇,皇帝半夜犯馋
宋朝人继承了隋唐的烧烤风格,食材益发广泛,并被引进节俗之中。宋时的“暖炉会”中,吃烧烤便是内容之一,《岁时杂记》也说:“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啖,谓之暖炉。”
羊肉在宋代极受推崇,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宋朝最喜欢吃羊肉的皇帝就是宋仁宗。《宋史·仁宗本纪》说北宋仁宗皇帝一日晨起,对伺候他的近臣说:“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皇帝夜来辗转无眠,腹中饥饿,想吃烤羊肉。侍臣就问:“何不降旨取索?”仁宗回答:“我听说最近宫内但凡兴起什么,宫外就跟着效仿。我害怕今天夜里吃了烤羊肉,底下人就会做好皇帝天天夜里都要吃烤羊肉的准备。年深月久,杀羊无数。岂能为了自己一时的口舌之欲而开启无穷的杀戮呢?”仁宗说完,左右人等皆呼万岁,有人感动得涕泪横流。
根据《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在宋代宫廷中,烤羊肉有烟熏、火烤、炭煨、石烹四大烧烤技巧,细分下去按照不同食材的搭配,又有二十多种烤制方法。但要说其中最受欢迎的还是要数炭煨的烧烤方式。炭煨之前,要先在地上挖一个坑洞,然后支一口铁锅在坑洞中,再把涂满作料腌制好的全羊放入其中,锅口处还需用泥土密封,俨如叫花鸡一般。宋朝的胡铨记载的隆兴癸未侍宴经过中提到:食两味胡椒醋羊头真珠粉,及炕羊炮饭。上(上指宋孝宗,胡铨是宋孝宗讲读老师)谓予曰:“炕羊甚美。”
“甚美”的烤羊在宋代只能出现在皇宫贵族的案上,普通百姓想吃上一口并非易事,不过都说美食深藏于民间,街头小吃也不乏美味烧烤的身影。我们都知道,宋朝已经出现了繁华的夜市生活,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录了宋朝的夜市中食物的丰富,其中冬日夜市上流行一种美食,名曰“旋炙猪皮肉”,就是将猪皮肉放在炭火上烤制,猪皮上挂一丝丝肉,既能尝到烤肉的美味,还会嚼出猪皮的油,让有嚼劲的猪皮口味不会太差。
明清时期,烧烤食品更加普及。清末时还有“满汉大席”的说法,就是“烧烤席”的俗称。到了近代,“烧烤”一词开始出现,这种延续几千年,深入中国人饮食基因的吃法继续霸占着餐桌上的重要位置。
文/本报记者 陈品 供图/小小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营作为国内外一种传统活动,可以说是备受青睐,由于近期疫情严重,建议大家还是尽量少出门,当然在疫情不严重的情况下,还是可以适当放松一下,那么露营中常用的一些英语都有哪些呢?今天就可大家分享一下。
露营工具清单:
picnic mat | 野餐垫
picnic basket | 野餐篮
preservation box | 保鲜盒
tent | 小帐篷
rocking chair | 摇椅
cushion | 坐垫
hammock | 吊床
garbage bags | 垃圾袋
mosquito repellent water | 驱蚊水
grill | 烧烤架
napkin | 餐巾纸
sunscreen | 防晒霜
thermos | 热水瓶
在露营中分为了三种,传统、便捷和精致露营,精致露营的英文是glamping,这个单词是glamorous camping的缩写,glamorous是形容词,表示“奢华的”,camping是“露营”,合在一起就是“精致型露营”的意思啦。
相比于传统露营,这种精致的露营更像是一种户外美学,它不但有着娱乐性和舒适性,还有着审美的乐趣,通过食宿和大自然亲密的接触,让你产生一种沉浸式的与自然交流,将平凡的餐饮和住宿,转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乐趣。
而除了精致型露营之外,露营还有以下几种常见方式:
1. Frontcountry Camping (Car Camping)
< class="pgc-img">汽车露营
>汽车露营,这种露营通常就是指房车露营,不过也不限于一下开私家车,在外面简单的露营,通常最简单的是开车去某某地方,在带上一些食物,做一些娱乐活动。
2. RV (camper van) Camping
< class="pgc-img">房车露营
>这种露营严格来说就更像房车露营(驾驶房车 recreational vehicle),还有一种是野营车 (camper van),都是可以从车上吃饭、睡觉的。
3. Group Camping
< class="pgc-img">集体露营
>这种露营是大家经常参加的,就是集体露营,通常就是一群人在一起露营,或者可以说是团建露营。
4. Walk-in/Cycle-in Camping
< class="pgc-img">徒步露营
>徒步露营,这种露营通常是在某个地区进行露营,多数都是需要徒步走到露营地点,这种露营点也是不允许停车的。
这些是指在特定的地区露营,这些露营地通常不允许停车。
5. Backcountry Camping
< class="pgc-img">乡村露营
>乡村野营,又或者叫做农村露营,这种露营往往不需要开车,因为这些地方车很难走,多数是需要徒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