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人的非著名赚钱故事 ‖ 048号文
五一期间,发财哥的微信群里还在讨论赚钱的话题。其中有位女粉丝说现在开了家一千平的餐馆,刚开始每天还能有个1万,好点的话有2万,但5个月后,生意就不好了,一天的流水最少的时候才1千。去年五一还接了三场婚礼,今年都没人。
原因是换厨师了,菜的味道不如以前。他们也跟厨师长沟通过,但没用。这样耗了半年,厨师长才承认这个事实,但餐馆的口碑也烂了。
这样弄下来,餐馆亏损严重,岌岌可危。更严重的问题是,厨师长因为是自己人,也是十几年的朋友了,很多事不好说他。而且,厨师长也很得人心,前厅后厨,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厨师长辛辛苦苦不容易。反倒是餐馆老板(女粉丝老公),为了业务跑到前厅去敬酒,喝到吐,但大家并没有觉得他共贡献就高了。
现在的问题是,继续经营下去,肯定是死路一条,但想整改,因为厨师长的缘故,也下不了手。
女粉丝在微信群里提出了这些困惑,大家群策群力,讨论很激烈。讨论当天,她终于说服老公做了决定,给厨师长18万让他走人(这样总账算下来,店里就亏了大概30万),餐馆将停业整顿,从头再来。
通过一个小小的微信群,就可以让大家互通有无,解决赚钱路上的难题,发财哥觉得这个事还是挺有价值的。
好了,回到餐馆这个话题。其实,女粉丝遇到的问题,真的很普遍。你跟亲友一块创业,都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说到这,发财哥也想提一个人,那就是京东的刘强东。
在读大四的刘强东,靠着自己写程序赚的钱和家里借的钱,盘下了中关村的一家饭馆。他不仅大幅改善了饭馆员工的生活条件,还充分信任他们,饭馆交给他们去管理。
但就因为管理松散,没有制度约束,原本盈利的饭馆半年的时间就亏的一塌糊涂。原来饭馆的员工在变着法子地侵吞店里的钱。比如收银员居然跟大厨谈恋爱了,收钱出菜无法核对……
你看,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没有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连刘强东那样的大佬做餐饮也照样失败。
对于这一点,微信群里,也有人指出,第一,你(女粉丝)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说白了经营不善首先要自我检讨,毕竟你是老板,餐厅经营方向应该是你来掌握的;第二,餐厅经营的好绝对不是喝酒喝出来的;第三,所谓厨师长受到大家的同情应该是工作没有标准导致的,大家只是看到他每天都在干活,没人去检视结果,内部就形成了厨师很辛苦、老板不作为的共识。
所以说,拉亲朋好友出来创业,好处是大家熟,沟通成本低,项目启动快。但坏处也明显,就是生意掺和了人情,很容易发生扯皮,为此导致熟人变仇人,得不偿失,这一块需要谨慎。
题外话:女粉丝的饭馆位于雄安新区,说是现在环境治理严厉,附近凡是有污染的企业都被关停了。餐馆现在也受了点影响。这一点发财哥之前写的毛巾厂家也说过。
><>先生之前在事业单位上班,现在自己创业开餐厅卖黄焖鸡米饭,门店位置在北京市朝阳东三环与东四环之间,一个已有10多年老市场里的美食街上。
但让李先生头疼的是,虽然店里高峰期客流量很大,但就是不赚钱。开业两个月了,每个月亏损2万左右,怎么办?作为一个餐饮新手,李先生很着急。
后来他请人帮忙做了三方面的调整后,店里扭亏为盈,月盈利2.7万元。
究竟是怎么调整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来源:美团点评餐饮学院
1
先找出问题所在
第一步,先了解餐厅店内店外的情况,结果如下:
店内情况
在前期调查阶段,店内有一个问题:室内是34个餐位,室外也有桌子但没有人就坐。
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门口有个台阶与室内落差有20多公分,并且左边是一家做木桶饭的右边是一家卖四川麻辣烫和盖饭的,环境较差。
店外情况
周边商圈:写字楼为主,市场人流量为辅,周边有两个高档小区,但基本没有人到这里面消费(市场环境较差);
餐厅定位:快餐,黄焖鸡米饭;
高峰时段:工作日的中午11:30-13:00(因为白领为主要消费群体);
周边同行:木桶饭,盖饭,新疆手抓饭,拌面,兰州拉面,小火锅,麻辣烫等。
调研分析
劣势:
1.人工成本过高;
2.产品过于单一;
3.客单价较低;
4.用餐高峰期过于集中,厨房面积较小无法增加设备产能无法提升,前厅餐位较少;
5.因地理位置原因,可营业时间较短(与综合商业中心和商业与居民相结合商圈相比)。
优势:
1.客源稳定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2.没有完全相同的竞争对手
2
对症下药
找到问题所在后,接下来就是针对这些劣势一一作调整了,方案如下:
01
人力结构优化,压缩人力成本
由于周围主要是以写字楼为主,用餐高峰期都是集中在工作日的中午,其他时间段顾客很少,但店内有4个固定长期员工,在不忙的时候,工作量就很少,人力资源存在浪费,所以优化人力结构势在必行,但怎么办呢?
第一步:黄焖鸡制作标准化,形成sop操作手册,使每个人都能制作产品,使厨师变成其他人可替代的岗位。
第二步:优化服务流程;
1,先买单2,顾客自己取餐3,小时工只收餐即可。
按照传统的服务流程(用餐后付款,给顾客把餐送到座位上),在高峰期时,由于顾客或服务员疏忽,容易有跑单现象,另外在等餐的空闲时间先买单,不必要另外再占用工作人员其他时间。在快餐的这个品类里先买单,已经形成大众消费习惯。并不会对顾客有什么影响。
第三步,在不影响正常营业的情况下,通过排班使人力发挥最大人效,排班如下:
厨师周一到周六上班,周日由老板来顶替。
收银员周一至周五上班,周六由小时工或老板顶替。
两名小时工每天上午10点到店,下午三点离店,每天工作五个小时。
保证营业高峰期全员在岗,不忙的情况下其他人员备餐,采购是有供应商直接送到店面上来的,所以不需要配备采购人员。这样调整完以后就可以压缩人力了。调整成现在这样:
02
优化产品结构
现在产品线是以黄焖鸡米饭为主,分大小份,产品线过于单一,会有3个问题:
问题1.客户同行2个人以上到店消费,没有更多选择;
问题2.复购率的问题,因为顾客不可能天天都吃黄焖鸡,即是再好吃,势必影响复购;
问题3.客单价较低,前期市场调查阶段周边的写字楼有一些较大的企业,例:海航、中航等,顾客还有潜在消费能力没有释放出来,客单价还是有一部分提升空间。
如何解决呢?
店面对外宣传是以黄焖鸡米饭为主,已经形成一定的消费认知,肯定不能改变现有的定位及模式,同时也不能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涨价,剩下唯一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单品。
基于厨房面积较小只有8平方,已没有空余的地方增加新的设备,所以说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操作,新增单品有几个基础要求:
根据提供的产品,挑选出3款产品:
1.老豆腐炖排骨28元-36元
2.香辣下饭猪手29元-38元
3.私厨秘制红烧肉35元
结果:
增加之后预计客单价可以提升到人均28元,但后期调整完实际平均客单价是29元。并且新增的这几个单品,顾客反馈也不错,大部分女性顾客比较喜欢香辣香辣下饭猪手和排骨,男性顾客偏向于红烧肉与排骨。
03
增加前厅餐位
前文提过了,室内是34个餐位,室外也有桌子但没有人就坐,主要原因是门口有个台阶与室内落差有20多公分,并且左边是一家做木桶饭的右边是一家卖四川麻辣烫和盖饭的,环境较差。
李先生把门口用防腐木垫起来,与室内保持一样高度,可以改善环境。经过询价后包工包料两个工人一个下午就做好了,费用共5000元。
改善完效果不错,顾客也非常愿意就坐,这样就又增加了4张桌子16个餐位,合计50个餐位。
3
调整后月盈2.7万
整改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又经过半个月磨合以后,店里做了一个小活动:到店消费可一元换购现磨鲜豆浆。
整改后,营业额就从每天平均800元增长到每天最低2000元,第三个月平均每天达到3000左右。
运营管理咨询加关注头条号餐创中国发私信
><>本文由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原创首发
丨作者:王莹 / 编辑:陈光
丨责编:杨芷嘉
从内蒙古一个不足20平米的街边小店,到拥有200多家门店、年营业额35亿的中国最大西北菜餐饮连锁企业,这个过程,贾国龙用了29年。
但立足这个成绩,他却喊出了骇人听闻的目标:要开10万+店。
【创业:亏两个100万】
如今中国的餐饮圈内,贾国龙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曾几何时,坐在内蒙古临河一个不足20平米、名为“黄土坡风味小吃店”里的他,每天想着的不过是多挣几百块。
90年代初,20岁刚出头,贾国龙就靠着小吃店、卖香烟、进小商品,开始了自己“商业之路”。这让同时期大学同学羡慕不已,在等着包分配拿几百工资的大环境里,当时的贾国龙已成万元户,关键是,人家大学只读了两年,就退学了。
不过,这些生意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真正改变贾国龙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28岁那年。
1995年,他从内蒙古临河来到北京,为了考察北京餐饮业情况,他跑去北京西四附近的金王子酒店应聘服务员,结果这家国营餐厅以“小地方来的”为由,将其拒之门外,连端盘子倒水的机会都不给。
“今天,西贝近20000员工,很多都是从所谓‘小地方’来的,干得都非常好,有的在西贝都呆了5年,甚至10年以上。”贾国龙笑着耸耸肩说。
北上没希望了,贾国龙只得挥师南下,直奔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之地,没有那么多“规矩”,在那里,贾国龙看到了比内蒙古更豪华、更气派的酒楼,立马蠢蠢欲动。没多久,他便决定盘下一家经营不善的海鲜酒楼,理由是“我从没想到能一步到位做那么好的酒楼。”
但经营一家酒楼和一家小吃店,显然不是一回事。9个月后,他第一次做生意亏了钱,而且一亏就是100万,都是他在临河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血汗钱。
痛定思痛,贾国龙发誓:这是他人生亏的第一个100万,也是最后一个。但刚立完誓,他再一次栽了跟头。
1999年,不甘心的贾国龙再次北上,咬牙承包了北京金翠宫海鲜大酒楼,原因是临河办事处与餐厅紧挨着,约定所有办事处“宴请”都交给贾国龙做。
但这一次,贾国龙刷新了纪录,4个月就亏了人生的第二个100万。
此时距离贾国龙创立西贝还有两年,每天都在懊恼的他没想到,三年后,自己经营的餐厅,光在北京的年营业额就能上亿。
当时,贾国龙快疯了!如果再亏下去,自己滚回临河老家的路费可能都没了,他不甘心,但一时想不出办法。
2000年左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请客吃饭逐渐往“高大上”靠拢,不单单指菜品“高大上”,餐饮广告也越打越凶。贾国龙开始在北京做大量媒体广告,还花10万请来“全国十大女歌唱家”之一的德德玛做餐厅代言人。
2001年,他不卖海鲜了,只卖莜面和羊肉。
菜品种类减少了,单价自然上去了。在老家白送的酸黄瓜,北京卖6元;在临河卖2块一笼的莜面,北京卖18元。
没想到,莜面大受欢迎,餐厅日均流水从2万元涨到4.5万元,再到6万……刹都刹不住。
贾国龙心里清楚:“3万只能保本,6万我的日子就相当好过了。”
这年11月,贾国龙创立北京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一年后,西贝莜面村在北京的营收过亿。
谈及之前失败的原因,贾国龙认真地说;“如果要开饭馆,一定要卖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再沉迷“海鲜世界”,改为专攻西北菜的根本原因。
【定位:四年折腾四次】
营收过亿后,贾国龙手里有了些钱,他趁热打铁,陆续在六里桥、颐和园、亚运村、亦庄、回龙观又开了五家直营店,继续“莜面之路”。
贾国龙认为,加盟店可以快速扩张,但质量难以把控,所以只做直营店,做成一个算一个。
渐渐地,西贝在北京餐饮圈小有名气。
在随后的六年里,贾国龙秉持“不加盟”的理念,先后入驻呼和浩特、包头、深圳、上海、广州、天津、沈阳、石家庄等城市。
此时,西贝的年营业额已超过5亿。
从2010年开始,西贝的名字从最初的莜面村,改为“西北民间菜”,再到“西贝西北菜”,再到“中国烹羊专家”,最后折腾一圈又回归到西贝莜面村。
刚开始叫莜面村,但好多人连“莜”字都不认识,念成西贝“筱(xiao)”面村。
于是贾国龙把西贝莜面村调整为西北民间菜。但问题又来了,中国的菜系是按区域划分的,比如川菜、湘菜。民间菜这样一个说法不符合消费者的认知分类习惯。
况且西北菜覆盖的范围太大,一大就容易失焦,大盘鸡、肉夹馍、凉皮等等都是经典的西北菜,到底什么该上菜单?什么不该上?
餐饮品牌的定位要代表一个不同的分类,即品类。一个品类就代表了一批消费者的需求,你自己品类都不清晰,消费者对你的需求不可能明确。
凡是现存成功的品牌都代表了一个品类,这种“定位”一旦植入消费者心中,便很难撼动,不光在餐饮业,这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
比如,一想到手机,你首先会想到苹果;一提到美式快餐,你首先会想到麦当劳、肯德基;一问到咖啡厅,恐怕星巴克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脑海里。
可见,贾国龙要达到的目的:一想到西北菜,必须让人想到“西贝”。
为了定位清晰,贾国龙找到了全球最牛X的“品牌战略”公司——特劳特。
知道“定位”理论的人,对这家公司不会陌生。在国外,特劳特为IBM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让其走出困境;在国内,它为加多宝打造“凉茶”战略,让这一地方性饮料,9年内营业额从1亿飙升至200亿。
2011年,特劳特中国将西贝定位为“西贝西北菜”,广告语为“90%的原料来自西北乡野和大草原”,希望让西贝成为西北菜的代表品牌。
西贝本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但发现特劳特也有失灵的时候。“90%的原料来自西北乡野和草原”,这对供应链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假如西贝使用10种非西北的原料,就要用90种西北食材;按这种比例,30种当地食材要有270种西北原料相匹配。因为新鲜蔬菜、葱、姜、蒜、醋、酱油等调味品必须本地采购,所以“90%做起来还是真有难度,非常大的难度”。
特劳特不好使,但贾国龙还是信专家,他马上转头去找“里斯伙伴”(营销战略咨询公司)寻求答案,后者又给弄了个“中国烹羊专家”的定位。
当时,在中国还没有一个靠羊肉安身立命的连锁餐饮品牌,且西贝在羊肉的原料和加工上都有非常好的优势。
但这个定位又出现了问题,核心点在于西贝的店面也好,产品线也好,并不是按照烹羊专家的路线走的,要做烹羊专家,整个产品线就要做很大改动。而羊肉价格不稳定,不断上涨,必然会导致客单价不断走高,一个大众的生意,就会越走越窄,最后走进死胡同。
两个花了上千万人民币咨询费拿下的“定位”,最终都被贾国龙舍弃,原因很简单:没业绩,营业额上不去。
但这笔钱也不算白花,交了学费的贾国龙愈发意识到:只有懂得做品牌,才能更高级地做生意,做品牌的意义,就是为了比别人卖得更贵、更多、更持久。
彼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餐饮”已成餐饮风口的趋势,但大多数搞餐饮的,仍在徘徊观望。
2013年春节后,贾国龙经过慎重思考,决定还是相信自己的那一套,从莜面的独特性和健康性出发,将品牌确定为“西贝莜面村”。
开创“莜面村”这个新品类当然会有风险,但一旦做出来,成为霸占消费者心智的“第一名”,就非常厉害了。
贾国龙的目标是让西贝成为“西北菜的第一品牌”,结果特劳特和里斯伙伴没能做到的,他这个西北汉子做到了。
【供应链决定一切】
有了“西北菜第一品牌”的方向,依旧绕不过餐饮业的终极问题——供应链。
对西贝来说,首要问题是保证食材的质量,特别是牛羊肉的纯正口味。
西贝的原材料供应商曾说:“杜蒙羊羔产下来到了3个月的时候,我们会整体打上电子耳标,之后根据大小公母分群,放到不同的牧户去饲养,6个月以后把羊羔收回来送去屠宰场,从牧户到羊只、到羊只的父亲母亲是谁,所有的信息都具备可追溯性。”
西贝要羊的标准是:月龄一致、肥瘦一致、体重一致,供应商供给西贝的羊都基本体重40斤左右。”
为此,西贝每年在羊肉原材料上要多付出6000万。
这个钱,贾国龙认为花得值,“要不然顾客一想到烤牛羊肉,干嘛就非得去你家?”
华商君曾介绍过风靡一时的潮汕牛肉的辉煌与没落(《去年它曾火到1年开出上万家店,如今却让很多人血本无归》),而现在还能存活的,基本上都是牛肉食材这个坎过了关。
火锅配料标准化容易,但食材方面,北京周边农场和潮汕本地的牛,显然是不一样的。
强大的供应链是留住客户的前提,也是发展多品牌的前提。
现在做餐饮,想做大都玩附属品牌,这也是未来餐饮的发展趋势。比如王品集团旗下就有十几个餐饮品牌,外婆家旗下也有16个品牌,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分担风险,满足不同消费层需求,赚更多的钱。
这一点上,贾国龙当然不会落后。
从2009年起,西贝除了“西贝莜面村”,还开创了“腾格里塔拉”、“西贝海鲜”、“西贝锅锅”、“西贝爱丽格斯火锅”、“九十九顶毡房”等五个附属品牌。去年,他们又在去年搞了个“燕麦片”。
支撑这些品牌,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强大的供应链体系。
2015年6月,西贝建立了1533平方米厂房,安装了奶皮子生产线,配备了化验室、冷库等设施。
其二期项目也在推进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主要生产莜面、牛肉干、胡麻油、醋等原料。
此外,西贝与巴奴、喜家德水饺、一加一天然面粉等多家餐企及供应商组建了一个“天然食材联盟”,不仅各自加大对优质食材的采购力度,还相互协同采购。
这样一来,西贝不仅在供应链环节上具有强大话语权,发展多品牌餐饮方面有更多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
比如西贝做中餐需要用到牛肉,如果它的供应链足够强大,转头做火锅、或者快餐同样不难。
搞定了供应链后,贾国龙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目标:要开10万+店!
【10万+店是天方夜谭吗?】
贾国龙心中有个黄金十年目标:到2024年,西贝必须在100个城市(不限中国)开1500家店、年营业额达到200亿人民币。
目前,餐饮业已经成为仅次于房地产和汽车的第三大产业。但是盘子大,竞争者也多,在中国,餐饮业仍没有一家年营收过百亿的企业。
贾国龙想打破这个现状。
不过,他的口号比打破这个现状要大得多。要知道,成立于1954年的麦当劳,在全球也只有3.6万家店,成立于1927年、随处可见的7-11,也只有6万家分店,贾国龙却张嘴就是10万+。
在餐饮规模化上,洋快餐有天然优势,其模式号复制,是因为它可以批量生产并存储,容易标准化,但中式快餐却做不到这点。且先不谈中式快餐标准化问题,就选择一个大的品类来说,就是难点。
什么叫大的品类?贾国龙认为,“吃得住,就是这个东西得吃得住,很长久,很主流”。为了明确大品类,冲击10万+,西贝选择了“燕麦面”。
实际上,燕麦面是非常小众的品类,能否支撑十万家店的规模,完全是未知数,这不是靠卖“西贝”招牌不停开加盟店就能实现的。甚至,很多人误认为,燕麦面就是麦片,而不是面条。
做快餐,连品类都让消费者模糊不清,简言之,消费者不清楚你究竟卖的啥玩意,还会产生所谓规模效益吗?因此,贾国龙的口号受到了广泛质疑。
他似乎意识到了某些问题,在去年9月份提出“紧急调整10万+计划”。
所谓“调整”,其实是“暂停”。
有观念认为,“10万+计划”本来就是吸引媒体报道的噱头,它对资本市场的公关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张兰不也曾信誓旦旦地说,俏江南要开到巴黎、纽约,开遍全球吗?可就在说这话的三年后,她被踢出了董事会。
张兰喊目标是为了上市,贾国龙也早想上市,2011年就启动了相关计划。西贝也曾对媒体放出消息,称在2015年争取在A股的中小板上市,但之后再无下文。
但贾国龙“利用”媒体为西贝造势、搞营销,为上市铺路,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2012年,黄国盛因《舌尖上的中国》火了。贾国龙嗅到传播商机,连夜赶到陕北绥德。同年6月,黄老汉以30万“低价”签约,成为西贝推出的“西贝黄馍馍”之形象代言人。
其后,西贝全国几十家店平均每天售出3万个黄馍馍,每个售价5元。
2013年,西贝搭着“中国美食走进联合国”的春风,在潘基文面前,秀了把烹饪莜面窝窝技巧,民间普通的“三生三熟”的莜面工艺,让联合国官员惊叹不已。
2014年,西贝宣布以600万买断因《舌尖2》火了的张爷爷家未来三年内生产的所有手工挂面。今天,跟黄嬷嬷一样,张爷爷手工挂面,已放在西北菜单的第一页,成为必点之物。
几轮传媒攻势下来,国内有点名气的风投几乎都找过贾国龙。西贝前期想融到3亿元左右,出让西贝10%-15%的股份,贾国龙公开称这个条件可以接受。
餐饮扩大规模的唯一途径就是开新店。按照西贝一家店500万的投入,3亿够贾国龙新开60家分店了。
相对来说,餐饮业并非暴利行业,上市融资似乎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很多业内企业却为了上市失去了主业定位。目前,A股上市的餐饮企业只有3家,分别是全聚德、湘鄂情和西安饮食。由于各种原因,后面两个早就不干餐饮了。
根据西贝官网数据,西贝目前仅拥有200多家门店,距离100000+店的目标,简直是遥不可及,且纵观全球餐饮业,十万+店也是不折不扣的“狂言”。
当然,凡事无绝对。
套用一句老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来自网络 ·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头条号】,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就在华商韬略!
版权声明:版权归华商韬略所有,转载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回复“转载”获取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