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袭来,“画里宏村”为何总能安如山
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治水故事
世人熟悉宏村,大多因其保存完好的徽派民居、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古朴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村一体浑然天成。
20多年前,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一袭长衫,牵马走过南湖画桥的镜头,是大银幕上的经典瞬间。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在这个夏天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今年入梅以来,宏村所在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遭遇强降雨,暴雨中的宏村视频在互联网上热传,其体现古人智慧的科学水系设计被网友点赞称奇。
在粉墙黛瓦之外,不为人所熟知的是宏村与水的故事。依水而生,敬水也治水,为水所成就,最终留下了人水共生之景,惊艳世人数百年。
“牛”形村落
何事就此卜邻居,月沼南湖画不如。
浣汲何妨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
——《宏村口占》胡成俊(清)
据黄山市气象部门统计,6月18日20时至6月28日8时,黄山全市平均累计雨量590.1毫米,已超常年梅雨总量(449毫米)。强降水范围覆盖全市,其中黟县雨量达543毫米。
宏村位于黟县东,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今年6月中下旬暴雨来袭时,宏村仍是黄山市境内少数正常开放的景区之一。
强降雨的考验下,宏村水系既能储水又能排水的优势凸显出来。
了解宏村的水系要从地形说起。
东北处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西南方向流淌着羊栈河、西溪河,并向南汇入奇墅湖,宏村就位于这片河滩之上。
宏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红伟说,从高处俯瞰,宏村宛若一头静卧在山前溪边的青牛,“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红杨与白果两棵参天古树作“牛角”,雷岗山为“牛脊背”,河流上分布的四座桥为“牛腿”。
再往“牛身”上顺着水流的方向仔细看。
汪红伟介绍,河水自“牛头”处的水口流入村内,就到了宏村中心位置的月沼,即状如半月形的“牛胃”。随即通过穿家引户的水渠,就是好似“牛肠”一般的水圳,再向南汇入南湖,也就是“牛肚”,最终通向奇墅湖,又名东方红水库。
宏村水系就由这头“牛”的主要部位——河流、堨坝(拦河坝)、水圳、月沼、南湖和庭院水塘水榭组成,分为外水系和内水系两部分。所谓的“外水”自村西北宏际桥旁的拦河坝进入村内,便成为“内水”。
村中水圳与月沼、南湖等内水,加上外水,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网格状水系。之所以宏村能够在暴雨中安然无恙,这张“水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疏解作用。
——拦河筑坝,根据水情丰枯调节进村水量。
在今年的集中降雨中,流经村口的西溪河水位迅速上涨,河水夹带着泥土已经变成褐色,滚滚向前。但这并未对宏村造成特别严峻的防汛压力。
“把拦河坝上的闸口关闭后,外面的水进不来,村内新增加的水就只有降雨了。”汪红伟告诉记者,闸口可以等到天气恢复正常时再打开,以此保证流进村子的水不溢不竭。
汪红伟说,当时雨下得最急的时候,从月沼漫到街面上的水也就不到20公分,而且雨水是一直顺着水圳向南往外排,只要雨量减小,降雨量小于排水量,不出半小时,漫出来的水就退了。
——水圳穿村,利用自然落差进行排水。
宏村的水圳长1200余米,穿街过巷,有明有暗,有分有合。
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胡时滨自2018年起开始带队修订村志,对宏村水系进行了系统性的追溯与研究。
“宏村水系构思精妙,充分利用了村子地形北高南低的自然落差。南湖水面标高低于拦河坝入水口处约4米,在700余米长的主圳中形成了每分钟21米的流速,使水始终处于流动、飞溅的状态。”胡时滨说。
胡时滨告诉记者,水圳之所以“九曲十弯”,而不是挖成一条笔直的沟渠,是因为直圳会缩短水的流程,增大落差,导致水流急,水圳两岸易坍塌。
不仅有排水功能,绕过家家户户的水圳既能让全村人就近用水,满足饮用、防火、浣洗、灌溉等日常需求,还可调节村中的小气候,起到给村庄降温的效果。
——天井水榭,“小环境”构成水系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徽派建筑讲究“四水归堂”,让四面屋顶上的水都流入中间的天井中。宏村的古民居也多是据此设计,一部分水蓄起来可供后续生产生活,另一部分则通向水圳,被及时排出去。
66岁的村民王维新从10岁起就住在宏村里一座名为“松鹤堂”的古民居里,经历了数次大暴雨,印象中屋外的石板路上偶尔会有水,但很快也会透过石板间缝隙往下渗,没有一次漫到家里,今年也不例外。
松鹤堂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主人将屋外水圳中的水引入屋内,并挖出鱼池,在池上又建了水榭。像这样的古水榭,全村还保留30多座。
“外面下暴雨,我们还能坐在水榭里吃饭喝茶,这也是我们一家人愿意住在宏村老房子里的原因。”王维新说。
在宏村西北处的承志堂是清末徽商汪定贵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前后建造的宅邸。除了因徽州木雕集聚而被人们称为“民间故宫”,宅子的西侧颇有创意地建有鱼塘厅。高高的马头墙下一汪鱼池,被称为“牛肠”的水圳穿塘而过,现在还能看到一群红色锦鲤因这一池活水而游得欢腾。
不难看出,宏村水系的每个环节、每一部分都在发挥功能,形成了进水、引水、渗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的完整体系。
“这个古代排水系统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顶级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来自江苏的游客刘丹在听完讲解员介绍后由衷感叹。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以宏村与其相邻的西递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名录上的介绍词突出了这两个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面貌。其街道规划、古建筑和装饰,以及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宏村水系起到了加分项的作用。
2000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该组织成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大河直躬先生前往黟县,对西递、宏村古村落进行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验收。
据全程参与记录的随行人员回忆,那天不时下着毛毛细雨,但大河直躬兴致不减,在考察了汩汩“牛肠”,也就是通往各家各户的水圳后,又去水圳源头看了大坝,对中国古村落水系工程予以肯定赞赏。
“在欧洲可以找到类似的地方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但那是大城市。可以说,宏村是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大河直躬说。
敬水治水
一片娲皇石,中流截急湍。
夕阳斜射处,误作碎金看。
——《石漱夕阳》汪承恩(清)
从小桥流水到青石碧水,江南的水总给人一种婉约柔美之感,但这并不是故事一开始的设定。从敬畏水,到了解水、利用水,宏村人走过了艰辛坎坷的长路。
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院长陈继腾研究徽州村落与建筑多年,他告诉记者,徽州传统村落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着清晰的组织结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尽管在古代披上了堪舆风水的外衣,但仍然无一例外地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利用自然。
“宏村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十分尊重水的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形成了传统村落与水系水脉相依相伴、防用结合的和谐共生之景。”陈继腾说。
对于600多年前的宏村族人来说,世界并不那么大,只盼有一方安居乐业之所;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定百年计,谋划深远,他们的眼界早已超出面前这一方水土,留下了那足以让600年后的现代人都啧啧称奇的水系。
在宏村水口拦河坝的旁边,立有一块现代仿制的石碑,原为明宣德九年(1434年)春立,上面描述了宏村汪氏一族开凿水系的初衷:
“吾汪氏弘村一脉,自宋咸平年间,仁雅公迁居黟县十都奇墅。历三世,于宋绍兴元年迁来弘村。又两百年,期间,因远离溪流,族人屡遭祝融,宅舍多毁,达更有大旱之年,颗粒无收,族人生计维艰。”
宏村,聚族而居,以汪姓为主。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南宋初年,汪氏一族从奇墅湖附近迁至雷岗山一带,因西溪河一遭暴雨便泛滥成灾,所以最初的族人聚居地选在半山腰,离河水较远。到了南宋末,一场特大的山洪暴发使西溪河改道,随着旧河道干涸,由此多出来一块河滩可供开垦,宏村人这才慢慢往山下迁移。
然而“远离溪流”成了村庄发展的障碍。居于这风水宝地,村子的人口与财富却并没有随之增长。
于是在明永乐年间,正值徽商鼎盛时期,一位名为胡重的女性族人站了出来。
不同于人们对徽州女性的固有印象,似乎终日倚在美人靠上、盼着外出经商的夫君早日归来,以胡重为原型创作黄梅戏《凤鸣宏村》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余治淮综合史料与村民的口口相传,给记者描述了一个在宗族中承担起主心骨角色的女性形象。
从西递嫁到宏村,胡重相传原是一名风水先生的女儿。其夫、族长汪思齐赴山西为官后,由胡重代行宗族事宜。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胡重从休宁万安镇请来了堪舆大师何可达,在踏勘地形、绘制地势图的基础上,制定了向南扩大村落及引水入村的整体规划。
规划明确之后,汪氏子孙便开始筹集资金,调拨人力,先后在西溪河拦河建堤坝,古称石漱,再引水入村、开凿水圳,以及围绕一处天然泉眼挖出蓄水用的池塘“月沼”等,先后耗时20余载。之所以将月沼挖成半月形,据传也是胡重力排众议,为的是始终以“花未开,月未圆”激励后人。
在通水不久,族人便在月沼北岸修建了祠堂,名为乐叙堂,并在其周围筑屋立栋,这一带很快发展成了村落的中心。自此,宏村雏形形成,并迎来了长达百余年安稳富庶的日子。
正是因为胡重对宗族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她去世后,族人一改女子不入祠堂的惯例,在乐叙堂摆上了胡重的画像,其上还挂有“巾帼丈夫”的牌匾。
月沼与水圳构成了宏村水系的“一期工程”。在《弘村水圳碑记》上,写有个中艰辛,同时不忘敦促后人完成未竟之事业:
“凡历弘村周边山水,始成规划,合族老幼,同心协力,凿泉窟为月沼,溪流贯宅舍,又历二十寒暑,方初告功成。期间所历艰难,非亲历者难已揣想,然规划仍有未竟之处,留待后人薪火相传。”
由于人口增长迅速,仅靠月沼已不能满足村民们的日常用水需求,而且村南新开拓的耕地也需要就近的水源进行灌溉,生存的压力再次迫使村民们重新考虑水系规划。
于是在胡重去世100多年后,族人“忆前人遗言”,拾起了交接棒。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村民们集资集力,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砌石立岸,用三年时间建成了“二期工程”南湖。湖中也建有坝,使其在丰枯期都可以维持一定的储水深度。实用性之外还考虑了景观性,“堤植花柳浓阴野,如夏则菱荷殷然,弥望一碧,游迹之盛。”
科学规划在前,薪火相传在后。前后历时200余年,经过汪氏宗族先后几代人的接力,宏村水系方才完工。
源远流长
今勒石以誌,期族中后人知先辈创业之艰难,悟子孙守成之不易,孜孜矻矻,以葆我汪氏宗族世代邨盛族荣,源远流长。
——《弘村水圳碑记》(明)
进入暑期,虽然高温天气不断,但宏村依然游人如织。7月以来,研学游、亲子游热度上升。从湖边桥旁到街巷阡陌,甚至是村委会门口,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画板。旅拍的生意特别好,不少年轻姑娘们穿上汉服,撑起油纸伞,让镜头记录下这独属于徽州的温婉之美。
据统计,今年1至7月,宏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85万人次。
如今,水系成了宏村独特韵味的一部分。白天,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清晰地倒映在月沼的水面上,从塘边走过,一时不知身在空中还是水里;夜晚,南湖旁亮起串串红灯笼,晚风将湖面吹得轻轻起皱,踏上南湖中的小桥,只觉与周围融为一体,自己也成了这画中人。
“一山一水一村落,一砖一墙一人家。历史赋予这景厚重的墨色,这景又给历史添上了馨香。”在宏村一间由老房子改造的民宿,门口的墙上贴满了游客们写下的明信片,一位来自上海的姑娘这么写道。
水是宏村的灵魂,更是宏村最生动的文化注脚。对于宏村人来说,水系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还兼具精神享受与情感联结之效。
西溪河的水,经水圳流遍全村。村里很多人家临水建房,发挥创造力在庭院里挖池塘搭水榭,留下一个个精致小巧的家庭花园,作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宏村人生活伴奏的是流水声、蛙声、鸟鸣,还偶有鱼儿的扑腾声。
全村人同饮一渠水,这让水系成了宏村人独有的情感纽带。
在翻阅史料记载时,胡时滨发现,当时水系修建的费用主要由汪氏族人负担,但水圳的走向却特意考虑了董姓、韩姓、戴姓等村民的需求。全村不同姓氏的人同用一渠水,慢慢地形成了共同意识与感情绑定。
为了让水圳上下游的住户都能用上干净的水,自古村规民约就有规定,早上8时之前不允许洗衣洗菜,是各家各户舀取饮用水的时间,浣洗必须在此后进行。
自觉维护水质的传统延续到了现在。最新版的村规民约里仍明确禁止“在宏村水系(水圳、月沼、南湖)中洗涤肉类、鱼类、鸡类及带有油污物”“倾倒或直排污水污物等影响水质”的行为。
汪红伟说,要是发现有餐饮业经营户将污物直接排入水系,必须停业整改。村里会监督经营户配合做好泔水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没有市政管网通道的商户要将垃圾收集好,并交由第三方保洁公司。
一渠清水,人人受益的同时,也将维护之责交予所有人。
“从我记事起,清淤就是村子里一年一度的大事。到元月份,一般是过年之前,全村男女老幼,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会走路的娃娃,都会拿着铁锹和铲子把家附近水圳里的淤泥给清出来,再用三轮车拉出去倒掉。”宏村党总支委员汪光宇告诉记者,水圳暗渠比较难处理的地方,需要人钻进去挖,现在主要由村民代表与村里的党员们负责,要再多花一天时间。
对宏村人来说,与水相伴相生,更懂得其中珍贵。
汪光宇说:“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给村子带来了灵气,为我们创造了财富。现在宏村的娃娃们从小就开始听先辈建村的故事,以后他们会接过交接棒,让宏村的水继续流淌下去。”(记者汪奥娜)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辛店
辛店镇位于叶县东南部,距县城30公里,东与平顶山市舞钢市和漯河市舞阳县接壤,西与保安、叶邑两镇毗邻,南与方城县交界,北和龙泉乡相连,焦桐高速、省道平驻公路穿境而过,全镇村村通公路,有公交车直达干线公路及县城,有直达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玉兰大道。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水库10余座,甘江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全镇,丰沛的水利资源造就了辛店镇独特的地表植被,茂密而多样。以望夫石山为主的望夫石景区人文景观丰富,自然景色旖旎,主要人文景观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纪念碑、千年古刹毛仁寺、祖师庙、燕山水库大坝公园、老寨山楚长城遗址等。主要的自然景观有:望夫石山系列景区、凤凰冢、喜鹊石、井冈翠竹林、大小10余个水库、千亩桃花、黑李园、万亩油菜花。
与丰富的旅游资源配套的是依山傍水的30余家农家乐,集休闲餐饮住宿和特色农产品采摘销售为一体,来到辛店镇玩的开心,吃的放心,带走的称心。
望夫石山下毛仁寺水库
九龙山庄
燕山水库大坝
2016年3月25日CCTV4剧组《长城内外·远方的家》来辛店镇刘文祥拍摄
车辆穿梭在花海中
辛店镇刘文祥三月风光
老寨山楚长城遗址
楚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用于战争防御的军事工事,据专家考证,修建时间跨越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达400年之久。辛店镇境内自老寨山向西至龙头山全长9公里左右,在老寨山山顶和山脚处可见古寨遗址,当时楚国据此关隘和齐鲁联军对峙。楚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建最早的长城,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修建工期最长的长城。该长城曾吸引国内外长城专家前来考察论证,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
辛店镇老寨山
寨山红叶
老寨山寨墙遗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纪念碑
位于辛店镇桐树庄村,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诞生于望夫石山脚下,成为豫南地区第一支正规的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纪念碑由“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和底座组成,基座高1.93米,碑身主体高7.29米,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亲自题写“红军将士永垂不朽”。背面碑文以缅怀英雄事迹,讲述红军故事为主要内容,整个碑体庄严肃穆,是叶县人民瞻仰祭悼先烈,教育培养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九军在叶县驻留时间虽短,但其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是党史军史上重要内容之一。
红九军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千年古刹毛仁寺
毛仁寺位于望夫石山北麓,为唐贞观年间毛姓员外出资修建,占地800多平方米,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损毁,2011年重修开光,大雄宝殿肃穆壮观,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十八罗汉。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庙会,大戏三天,传说在此许愿有求必应,因此香火自古鼎盛。寺内大雄宝殿前有古银杏树,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树干需六人合抱,更奇特的是该树主干之中又生出两棵银杏,一棵黄楝,且生机盎然,号称“四世同堂”,膜拜之人络绎不绝。
毛仁古寺银杏树
望夫石山系省级森林公园
望夫石山又称王府山、望佛石山,因由九条山系组成,所以又称九龙山。相传说是:两千多年前楚国国君征民夫修筑长城,一民女久立山头盼夫归来,泪尽化石,为纪念这个痴情女子,民众就将这座山称为望夫石山。为道教玄武圣地之一,相传道教始祖真武大帝得道前曾在此结庐修行,半山腰处一巨石形似喜鹊,传为始祖的道童所化。因始祖原为静乐国王的太子,山民为纪念这位从王府中走出的神圣,就称这座山为王府山。另一传说:站在山顶巨石之上,可望见山下毛仁寺内的大佛像,因此称望佛石山。一座青山,几多传奇,仁智互见,看山归来,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山。
望夫石山脚下翠竹林是辛店著名景点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从井冈山移植而来,因翠竹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和辛店同纬度地区移植大多未能成功,唯有望夫石山区让井冈翠竹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繁衍成林,精彩演绎了“星火燎原”的革命精神,这也是红九军战士英灵护佑的结果吧。
望夫石山主峰海拔500多米,非常适合休闲攀爬,整座山体植被茂密,曲径通幽,闲花野草种类繁多,飞鸟翔集,花木环生,如美目流波,和葱茏的青山盼顾生姿,“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特别是淮河上游最大水利工程燕山水库蓄水成湖后,登临鹞山,更可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瑰丽美景。
井岗翠竹
春风十里,只因有你
刘文祥村、南王庄村、常派庄村、大木厂村、桐树庄村、南房庄村、王文成村、柿元村、杨庄村、焦庄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经济,黑李花、桃花、梨花、菜花,花香扑鼻,沁人心脾,采摘节期间游人如织。进入辛店,如入仙境。每年春天,山上、坡上、沟底,杏花、桃花、梨花、李子花、油菜花、槐花、桐华,还有不知名的野花次第开放,农语有“桃花开、杏花败、李子梨花赶上来”,各秀美颜,这边一坡粉白,那边一坡绯红,疑是云霞九天落。油菜花开时节,更是气势恢宏,漫天遍野,金光耀眼,空气里弥漫的是各种的花香,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几十里地不散,蜜蜂嗡嗡上下翻飞吟唱,都不知道采哪朵花好了!久居都市,被喧闹和雾霾包围,突然置身这明媚的山水花香之间,你定会被陶醉溶化了!
含苞待放的李花
刘文祥村李子花开
李花雪景
刘文祥村桃花绽放
这里的春天等你来,也许你会在花香中迷恋,请你与布谷和鸣,和桃花为伴,纷繁的世事随着山泉叮咚,化作一缕轻烟消散。登春山一抒情怀,归途桐树庄头农家院中,柴鸡与野山菇共炖,白鲢与小河虾现烹,你只可采些野韭菜和鸡蛋炒了,农家大嫂自有飘着麦香的烙馍来配,品出老家的滋味,儿时的味道,心间乡情亲情弥漫。
这里的夏天等你来,天气溽热,此时,正合甘江河畔柳荫听蝉,映山湖里渔舟唱晚,九龙山庄瓜果尝鲜,斜风细雨,竹吟啸啸,或与始祖庙老道烹茶敲棋,坐而论道,“长夏村墟风日清,落落疏帘邀月影”,岂不风雅?
站在鸽子楼远眺老寨山
这里的秋天等你来,凉风习习,秋高气爽,野菊花在崖上灿烂一笑,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请你在采摘节上尽情享受收获的乐趣,赵沟村头黄梨正脆,唐山寨上毛栗干香,葡萄核桃累垂可爱,山楂沙梨任君品尝。或可到古长城遗址探幽发微,发思古之情,漫山红叶中仿佛听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黑李结硕果
酥梨丰收
刘文祥村“土围”桃子熟了
刘文祥村油桃丰收
唐山寨太阳杏
石榴熟了
这里的冬天等你来,冬日乡村,空灵静寂,正可放逐紧张疲乏的灵魂,大木场的小狗柴门迎客,一声长吠,慵懒而随性,张五岗的麦秸烧红薯,刘文祥的大萝卜炖羊肉,辛店街的农家热豆腐,再来一盘干槐花炒鸡蛋,邀三五同好,围炉小酌,看门外雪落无声,寒梅已放,三杯下肚,两颊红云,施施然如神仙焉!
2017年2月12日(正月十四)辛店镇第五届民间艺术表演
2016年11月平顶山市美丽鹰城第三届文艺展演
——辛店镇代表队演出的《太阳出来喜洋洋》获得广场舞比赛金奖
亲,我在老家辛店
等你来!!!
策划:赵春晓 姜合强 董建立 杜娜
文/图: 董建立
本期编辑:赵家路
通读此文,您有何看法?欢迎与我们互动!
叶县今朝微信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点击文章底部【写留言】即可参与!
两天
一则现实版“熊出没”视频火了
视频中
一只棕熊半夜闯入
酒店吧台翻找食物
正在吧台旁熟睡的男子
被惊醒后并没有慌张
而是趁着棕熊低头时
淡定溜开
离开时还不忘拿走手机
不少网友调侃
“这么危险还不忘拿手机
是不是要发朋友圈?”
被误解“把手机看得比命还重要”,当事人小张有点不开心。8月7日晚,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拿手机是为了报警救命,把视频发出来也是为了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尽快解决‘熊出没’的问题。”
棕熊半夜拉门进店
闲逛20多分钟,开了冰箱还吃了米面
视频中的男子叫小张,今年19岁,四川广安人。2021年,他跟着父母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镇开了一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酒店,视频拍到的是酒店吧台,并非网传的超市。
“当时是8月5日凌晨3点多吧,我已经睡熟了。”小张说。他和父母每天轮流在吧台值夜班,当天正好轮到他。当时酒店大门是关着的,但是没有上锁。他原本以为棕熊是拍烂大门玻璃进来的,回看监控时才发现它是用爪子拉开门进店的,动静很小。
棕熊进来后,先在一楼就餐区晃悠了20多分钟,爬上了餐桌,推乱了凳子。“它还开了冰箱,吃了放在冰箱旁边的米面。”小张说。
监控拍到棕熊还爬上二楼住宿区,所幸只是在房间门口转了一下,就下楼了。
与棕熊相遇
男子被惊醒后溜开,拿手机是为了报警
逛了20多分钟后还不过瘾,棕熊又来到吧台翻东西吃,与在此睡觉的小张相遇。
“他先是撕扯矿泉水的包装袋,又用嘴巴咬酒壶,然后走到我头部的位置,我闻到一股臭味,就醒了。”他说。从视频里可以看到,小张发现棕熊后把头往后一缩,并没有过激反应,之后趁着棕熊低头撕扯可乐的空档,赶紧趁机溜开,离开时还拔下了正在吧台上充电的手机。
“我当时躲在了二楼它看不见的地方,拿手机是为了报警救命的。”小张有点无奈地说,“可是我手机没信号,一直没打通报警电话。”
幸运的是,棕熊看到小张离开后,随即也离开了酒店,当晚并没有人受到攻击。
小张赶紧叫醒父母,锁好大门。十多分钟后,这只棕熊叫了一个同伴又来“光顾”,好在大门已锁,它们没能进店。6日,小张和家人在一楼吃饭时,又看到3只棕熊出现在店外。
野保专家提醒
棕熊攻击性很强,遇到要及时上报
小张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雁石坪镇海拔4700多米,位于西藏和青海的交界处,周边都是山。之前他也听说镇子上出现过棕熊,不过都是在镇子边缘的垃圾处理站。
“今年它们开始在酒店周边活动了,前几个月还进了商店。我们店是玻璃门,还是挺害怕的。”小张说,“我第二天就报警了,把视频发在网上,也是希望有关部门能介入处理。”
针对棕熊多次出现在人类聚居区的情况,8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四川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谌利民。
“棕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西藏、青海都是有分布的。”他说,“棕熊体型很大,攻击性也很强,如果频繁出现在人类聚集区,肯定有伤人风险。”
谌利民提醒,公众如果在生活区发现棕熊,应及时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相关部门可以采取麻醉等措施,把棕熊放归到野外。
来源: AHTV第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