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
在家里总有一个神般存在的人,
她拥有一个最伟大的称呼—妈妈。
每天,她都可以变戏法似的
用最简单的食材做最美味的食物,
那专属妈妈的味道,让我们一试难忘。
渐渐长大,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起早上班,摸黑下班,
或在外勤奋读书,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忘记了照顾自己吃饭,
更不要说那久违了的“妈妈的味道”了。
今天,小编带大家去寻味!
寻找那似曾相识却独一无二的妈妈味道~
向群饭店
爱吃的老广州人很少人不熟悉向群,
毕竟这儿几十年味道不变服务不变装修不变,
而酒楼价格,性价比还不错,分量不小,
有镬气,在这儿甚至有家的感觉~
夸张点说的话堪称地道粤菜家常口味的经典。
招牌葱油淋鸡
这鸡肉质紧实,鸡皮爽口,
搭配大量的葱头丝与特别调制的豉油,
葱香、豉香、麻油香交织,
令鸡肉的鲜美更加突出。
这道菜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很受欢迎,
所以经常很快就沽清。
酿炸面
酿炸面是最纯正的粤菜。
内里的肉馅儿汁水丰沛,外层的油炸鬼够酥脆!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相比于妈妈以前做的酿炸面,
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
是因为以前妈妈不让吃那么多炸的东西,
所以觉得珍贵而又觉得好吃的原因吗?
豉油皇鹅肠
“向群”的鹅肠,下了重鼓油爆炒,
炒得超级入味,油脂的醇香和皮脂的肥厚,
铺在底部的菜,吸收了鹅肠肥美的精华,
每一口,都是满满的酱汁浓香。
利华饭店
一间用味道来感动你的老字号——利华饭店。
它藏匿在闹市中,专门做传统粤菜最为出名,
环境虽然有点寒碜,但是味道却始终美味,
因为这儿吃的就是风味,就是味道!
所以每天这儿都依然火爆~
九制陈皮骨
由于加入了陈皮,
所以有一种香香甜甜的口感。
外脆内嫩,火候掌握得很好。
广州人善用陈皮也是人尽皆知了,
貌似陈皮骨算这家最出名。
捞起鳝片
这道捞起鳝片口味特别爽口脆鲜,
而平时我们想要吃鳝片能达到脆的效果,
一般都是用油爆,但是油就会很多,
但是这个鳝片爽而不腻,
真的是很有特色的一道菜!
雅苑餐厅
这家浓郁的老广风格菜馆在很窄小的小路里,
可能是因为装修很普通,门面很不起眼,
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但是当你细心发现时是让人感觉干净整洁。
像每天放学妈妈打扫完后的那种舒心~
豉油糖黄花鱼
这鱼的妙处就是豉油糖和蒜都是炸过原料,
配上黄花鱼要炸得外焦里嫩的做法,
无论是黄花鱼还是花腩,
都被炸得惟妙惟肖~
白灼吊片
白灼鱿鱼,又名“白灼吊片”,
不知道吊片是不是老板那边的方言,
反正在菜单上市寻找不到白灼鱿鱼这个名字的,
问了一下才知道~在菜单上只有“白灼吊片”这个称呼!
细细一想,这算是隐藏菜式吗?
这菜用的不是新鲜鱿鱼,而是干货,
发开之后,用高汤过水,
配以红葱头炸过的酱油作料,口感很柔韧,
对牙口挺好的小编来说这嚼劲不错!
咸蛋煲仔饭
这款煲仔饭粒粒可见的咸蛋粒,
金黄金黄的,还真是让人开胃啊!
配搭上焦糊的饭粒和那腊味的油香~
吃上一口有种从心底的满足!
温馨提示
? PS:记得早些去或打电话预约,毕竟都是要排队的老字号喔~
母亲节快到了,有空的话多回家看看,
如果真的抽不了空回家,
相信在大街小巷里都会找到属于你心仪的味道,
而这一些店铺,或许没有特别漂亮的门面,
也不在繁华热闹的街巷里,
但是却会静静地藏匿在都市楼宇内,
就像是自己家一样温馨自在的小房子,
就如妈妈般的温暖和妈妈的味道,
往往能够带给了你一丝暖心的满足感。
<声明>
本文由粤滋味揾食团原创编辑,转载请联系。
>是鹿屿猫,感恩与你相遇,点击右上角关注,期待与你分享美好生活??????
#母爱是一个圆#
母亲节是一个温情感恩的节日,在这样的一个节日里我们应该给母亲一点点惊喜,一点点感动,感恩她给与生命,陪伴 成长。下面是小鹿为大家整理的母亲节文案,一起来看看吧!
1、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
所以创造了妈妈。
2、面包和玫瑰都是你应该得到的。
< class="pgc-img">>3、妈妈带我来到这个小星球
我要带她去看更大的宇宙。
??(???????) ? ?????? ????
4、这世间的浪漫与宠溺
记得留与妈妈一份。
5、感恩母亲的碎碎念念,温暖我的岁岁年年。
6、过去你陪我蹒跚学步未来我陪你夕阳散步。
< class="pgc-img">>7、还想不出母亲节送什么的,可以离家出走,送妈妈一天清静。
8、可不可以麻烦太阳公公把妈妈的白发晒黑。
9、我要用我毕生殷勤
换你有梦可枕眠。
< class="pgc-img">>10、我以一声妈妈为理由
向她无尽的索取
她以一声妈妈为枷锁
向我无声地付出
11、你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我妈妈。
12、人在他乡,您就是窗外的万家灯火。
(′ε` )?ヽ(*′з`*)?
13、愿岁月温柔以待你
爱你不止三千遍。
14、小时候,总想着仗剑走天涯,现在只想赖在妈妈身边,细数年华。
15、世界最初的美好,是你让我体会。
16、我听过最动听的音乐,是你哼的摇篮曲。
17、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你的笑容开始的。
18、剪断的脐带
甩开的手
用力关上的门
我用一生跟你告别
你却在用一生跟我说路上小心。
19、所有人都想去拯救世界
我要留下为妈妈洗碗。
20、母亲节快乐,我们家的女王大人。
21、不要愁老之将至,您老了也定依然可爱!
22、岁月不是偷走妈妈青春的小偷,我才是。
23、小棉袄会努力成为您的防弹衣的。
家好,还有几天就母亲节了,本来品牌花样借势挺好,不仅有催泪和温情广告,还有各种歌颂母爱伟大等等好创意看得人心暖暖的。
但在众多出圈的营销中,却总有品牌喜欢搞特殊,看似是感恩妈妈做的创意,没想到却惨遭翻车,引得网友的一顿骂。
< class="pgc-img">>走不出偏见的怪圈
母亲节年年都有翻车,但今年好像特别多。
就拿这几天被网友吐槽的“妈妈 我饿了”的广告词,可能品牌是想表达母亲节当天可以带妈妈出去吃饭,下面也标注了。
但配上“妈妈 我饿了”这句广告词,一下子味道就变了,吃饭就吃饭,为啥要和妈妈说饿了呢?
< class="pgc-img">>不仅文案炸裂,就连送的礼物还是围裙,完全将妈妈和做饭完全绑定在了一起,这种偏见非但不是在感恩母亲,感觉就是赤裸裸的刻板印象,自然会引发网友的各种吐槽。
正如这个网友所说的,"帮"妈妈做家务似乎已经根深蒂固,“帮”妈妈做家务,“帮”老婆做家务都成了理所应当。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而除了这个小品牌刀板香,评论区网友分享的达美乐的母亲节广告,也和这个品牌的文案有着类似的偏见。
< class="pgc-img">>本来感恩母爱是没错,但祝福语却怎么看都很奇怪:
愿每一个母亲,手忙心闲,身在烟火,心在云端~
手忙心闲,不就是忙于各种事务,虽然品牌可能是希望母亲节妈妈们可以从日常辛劳中解脱出来,享受宁静和自我关怀,但表达上却很容易让人误解成母亲就应该承担大量家务的角色。
甚至送的也是围裙,和上面的品牌一样,将这种与家务劳动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作为礼物,真的只是在强化刻板印象罢了。
< class="pgc-img">>还有前几天被骂到刷屏的蓝月亮电梯广告文案也一样的离谱,甚至更偏见更大。。。比如海报的文案是:
“从前,妈妈用大瓶洗衣液帮我们洗衣服,很重、很吃力;现在,终于有了「浓缩+」生物科技「至尊洗衣液」。
「了不起的未来洗衣科技」,让妈妈洗衣更轻松、更省力、更省心。”
< class="pgc-img">>如果说母亲节品牌想宣传洗衣液,其实本身没啥问题,但是文案却还是没跳脱妈妈就得做家务的怪圈中,全程围绕母亲这一角色做文案,甚至海报中还出现很多女性伏案工作、翩翩起舞、怀孕、拖地、洗衣服等女性剪影。
更离谱的是,产品包装上写的也是“妈妈,您先用”的字样。
< class="pgc-img">>直接点燃了网友的怒火,真是哄堂大“孝”,“孝”掉大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不难发现,这三个被网友吐槽的广告文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刻板印象太重了,广告词都很容易让用户产生联想,似乎“家务=妈妈”,想去讨好妈妈这一角色的女性消费者,但却似乎并没有真正以好的口号和方式去赢得她们的喜爱。自然很容易引争议。
广告中的刻板印象一直都存在
而不止这几个母亲节的广告,之前很多广告的刻板印象一直都存在。
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一直有很夸张的“美式家庭主妇”的广告,虽然在近些年的广告已经好了很多,但还是有这种很明显的性别指向性。
比如前两年空刻意面的电梯广告,视频中,小孩子说:“妈妈我饿”,而妈妈却说“妈妈我累”,然后推出产品并提出广告词“只做妈妈不做饭”
< class="pgc-img">>乍一看是为妈妈做饭解放双手的广告,但却默认了做饭是妈妈的事,将妈妈与家务绑定在了一块,也难怪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还有之前某品牌的咖啡包装文案上的寄语更引起众怒,“每一位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这也让很多网友质疑,为什么不是职场爸爸们欠一句对不起,反而是妈妈?
< class="pgc-img">>以及很久之前新氧电梯广告中,一群女性整齐划一地念着洗脑的广告语:“美美美,女人美了,才完整”。
< class="pgc-img">>还有全棉时代的一则卸妆广告,女生被尾随卸妆之后丑到吓跑尾随者,不仅调侃了女生妆前妆后的差距,而且在道歉的时候还不忘夸自己。
< class="pgc-img">>除了这些之外,在大多数的洗衣液等家庭用品的广告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它们都很喜欢限定的女性角色。比如女性一定要是贤妻良母,又或者是要做家务和照顾孩子……但这些其实男女都可以一起做,并非女性专属。
所以对于品牌而言,想要不翻车其实很简单,就是脱掉偏见的眼镜去做营销,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做创意,而不是固守于特定性别完成家务的场景。毕竟,真正打从心里尊重用户,才能减少翻车的可能性。
作者 | 张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