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似乎又触食安警戒线!据相关媒体报道,有消费者在喝一点点奶茶时,喝出一条虫子!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外出就餐吃到异物得10倍赔偿#话题才刚冲上微博热搜。
《海峡都市报》报道称,3月15日晚9点左右,福建有两位消费者在一点点福州东百元洪城店分别购买了一杯奶茶,其中一位消费者在快喝完时,发现咀嚼的口感不对,吐出来竟发现是一只长达1厘米的虫子。
该报道称,该消费者在发现虫子后,立即向一点点门店反映,店长却迟迟不肯处理。在该消费者的多次要求下,两小时后,店长才陪同其前往医院。一点点方面支付了约500元医药费,并向其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海峡都市报》的文字报道,杭州网、东南网、钱江视频、四川日报、新快报等媒体,在抖音上还发布了该条信息的视频报道,在相关视频中,南都记者注意到,有人称“买了两杯一点点,吃到差不多,吃出一个虫子来,把我给吐的够呛”。
那么,是否真有消费者在一点点奶茶中吃出虫子呢?南都记者多次致电一点点官方电话,均无人接听,之后南都记者又将采访提纲发送至一点点邮箱,截止发稿前,采访也未得到回应。
于是南都记者直接致电涉事门店——一点点福州东百元洪城店,接听者称,其仅是兼职人员,昨天(18日)刚入职,对上述事件并不清楚,但其表示“有在抖音上刷到过”。后记者询问能否采访店长或当天员工,对方回应称,店长并不在店内,也不知道在场同事是谁。对于近来门店是否加强卫生整治,对方答复称“不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一点点前不久刚被监管部门点名食安问题。2月末,上海市场监管局发布相关信息,称在突击检查奉贤宝龙广场中部分奶茶店时发现,一点点门店存在原材料上没有标识、物品杂乱堆放、1名从业人员未办理健康证的问题。在那次检查中,被查出问题的还有coco都可、茶百道、七分甜、熊姬等奶茶店。
南都记者统计,一点点官网显示的门店数为3355家,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值得一提的是,一点点开通加盟模式,据其官网介绍,获得加盟资格需填写线上申请书、面谈,通过7天的门店体验评核。
南都记者 钱小莉 实习生李嫄
管不是初来乍到,但奶茶从来没有像这个夏天这么“疯狂”过。
在红星路二段地铁口路段,不到300米的道路范围内,1个月就新开了6家品牌各异的奶茶店。如果把路线拉到1公里,这一数量会达到超过10家。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今年以来新开的奶茶品牌数量达到数十家。除了老品牌加开、新品牌大举入驻外,连火锅店也跨行业杀入。
疯狂扩张的背后,奶茶真的这么赚钱?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顾客在成都一点点奶茶店购买饮品
【现象】
奶茶店扎堆开业
连小龙坎都开奶茶店了
如果你在IFS一号办公楼打开外卖软件,可以发现令人惊讶的事实:周围1公里范围内,至少有38家奶茶店可供选择,在这些门店中,有的主打传统港式奶茶,有的主打新鲜果茶,有的主打奶盖特饮……数字背后,意味着“奶茶热”已经成为成都饮品市场的事实。
为探查成都奶茶店运营情况,记者连续多日走访了从春熙路到市二医院地铁站之间的商圈。从市二医院地铁站E出口出来,街对面就有两家奶茶店:“一点点”和“厝内小眷村”。这两个门店间仅间隔着一个铺面,但这并没有妨碍各自的生意,上午10:30,两家都已开门,并陆续有顾客和外卖光临。
“厝内小眷村”是7月新开业的门店。该铺面此前是一家杂货铺,平时生意寥寥;而随着网红奶茶店的开业,店门口逐渐热闹起来,门口经常有人排队买餐,不时还有外卖配送员提走十余杯外卖订单。
仅仅几十米外的红星路二段上,还同时分布着2家“末茶”和1家“答案茶”奶茶门店。再往前走的“蜀都大道大慈寺路”,6个相邻门面中竟然分布着3家奶茶品牌。
除了行业内的新老混战,餐饮业其他品类的大腕也正在加入。
龙小茶奶茶店吧台上摆放的外卖
位于蜀都大道大慈寺路上,一家中国风的“龙小茶”奶茶门店上月开业。它隶属于成都小龙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资母公司四川仁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小龙坎如今在成都已拥有数十家火锅直营店以及分布在全国其他省市的近500多家火锅加盟店,而奶茶是其在火锅之外进入的首个餐饮跨界领域,大慈寺路的这家“龙小茶”就是集团旗下的首家奶茶直营门店。
“通过我们事先进行的调研,茶饮市场潜在规模约为500亿元,消费群体约为5亿人。”四川仁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热爱尝试新事物的成都人将为奶茶生意带来更多流量,这亦是公司进入该行业的主要原因。据悉,龙小茶将借鉴学习小龙坎的成功经验,未来将基于试营业店铺的情况,以直营店+加盟店的模式逐步在成都投放。
【探因】
多品牌加盟背后系同一招商者
网络推手助推“网红奶茶”
奶茶店疯狂开业的背后,是网络上众多的奶茶店创富神话。
记者尝试在网络搜索栏中输入“奶茶”等关键词,立马跳出了各种眼花缭乱的奶茶加盟品牌及加盟网址,随意点开一个网址,随即弹出“投资几万元,一年赚几十万”、“小投入、高回报”等字眼。
奶茶品牌的迭代,加上不断涌入的新晋品牌的竞争压力,使得品牌商及招商公司更多参与到策划及网络推手行业中,助力奶茶品牌的网络造势,从而吸引“粉丝”或加盟商。前段时间,网上盛传某网红奶茶店雇佣兼职人员扮演“顾客”排队刷口碑的事件,引发网络热议发酵。而另一个大热的段子手品牌“丧茶”,其文案里各种“丧”式自白也引发了众多年轻人拍照转发朋友圈、微博,“网红奶茶”实至名归。
奶茶品牌“答案茶”由于“抖音”软件着实火了一把。“第三代奶茶品牌”用传统方式花数年才能达到加盟数量的井喷式爆发,这款网红奶茶仅用了短短几个月。据“答案茶”官方微博显示,从1月14日开业截止3月14日,2个月内就签约了250多家加盟商。
如果说传统网站加盟方式使得客户创业加盟信息眼花缭乱,选择增多的话,那么网络推手的介入则使得奶茶品牌的传播面及受众面大大增加,也加速了人们对奶茶的消费热情及奶茶加盟人士的增多。一系列奶茶店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风险】
品牌迭代加速“生命周期”
单店投入飙升至几十万元
记者了解到,奶茶店的扩张模式主要分为直营和加盟。目前,直营模式以KOI奶茶、喜茶、鹿角巷、奈雪的茶为代表。加盟模式以一点点、CoCo都可、贡茶、皇茶等为代表。
“奶茶加盟品牌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第一代奶茶是由奶精简单调兑而成,口感一般。第二代奶茶口感有所改进,且逐渐有“品牌”概念,注重门店整体形象及包装的设计。2009年引进中国大陆招商的“CoCo都可”,便是第二代奶茶的代表。第三代奶茶在2012年前后从台湾地区传到大陆,初露头角开始招商,以“奶盖茶”为噱头,如“贡茶”和“一点点”等品牌。“网络推手助推众多网红奶茶品牌的诞生,品牌迭代速度也因此加快。”该业内人士表示。
“拿第三代奶茶‘一点点’来说,如果在前中期适当的时候介入,前期单店投入费用可能只需要几万元到十多万元不等,几个月就可以回本。但当2016年达到爆发期后,单店投入费用迅速上升至40多万,盈利空间因此受到挤压。很多后入局的加盟商日子并不好过。”
该人士解释称,太晚加盟,意味着投入成本的上升。“而太早介入,也存在着由于品牌知名度不高不被市场所接受的风险。”
在世邦魏理仕华西区商业部主管江南看来,奶茶品牌扎堆的背后有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奶茶店的开店门槛相对较低。
“奶茶店可以开店的地方很多,不需要非常特殊的环境。”江南认为,通常奶茶店所需要的面积通常比较小,一般不超过20平米即可开店,而其产品基本都是半成品加工,所以出品及翻台很快。这意味着,奶茶店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复制、加盟。
“从需求端来看,我们的父辈喜欢喝茶而不是咖啡,但我们现在就不一定喝茶了,也喝果汁和咖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生长环境和全新的消费意识,造就了他全新的消费观,甚至是一些中年人,也开始愿意去尝试这些新事物。”江南认为,奶茶店以以往可能只针对某一个年龄群体,而现在的客群就更加广而全。在他看来,消费端的刺激又会反过来促进奶茶品牌、门店的迅速扩张。“我对这个行业未来趋于乐观。并且这个行业也会越来越标准化,这个行业也会逐渐寻求自己的标准,并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邹悦 实习记者 唐思思 摄影记者 张士博 实习编辑 刘宇鹏
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任磊磊
2月9日,喜茶被曝进行大规模裁员,有三成员工被涉及。而喜茶方面对此自然是否认,并称只是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遥想当年喜茶和奈雪横空出世,燃爆了整个茶饮界,带动了一波网红风潮。但是随着热度退去,泡沫就逐渐显现出来。
喜茶裁员上热搜,员工爆料去年就有端倪
2月9日,喜茶大裁员冲上热搜。据媒体报道称,喜茶正在实施裁员,内部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再裁一部分,总体涉及30%。
报道中还提到,经与多位喜茶员工确认,此次裁员信息安全部门被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被裁的员工将得到正常N+1补偿,也可以选择内部调动去其他部门,比如技术岗转业务岗等。
对此,喜茶方面回应媒体称,“消息不实,属于正常人员调整。”喜茶方面称,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同时,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据某自媒体爆料,其在小红书上发现一位晒“喜茶离职单”和“工资条”的用户,对方表示,她曾是西北区某喜茶门店的初级调饮师,年前离职。她称,裁员是真的,至于公开报道中所提及的“N+1”,部分员工并未落实,她所在区域有门店裁员就是店长私下沟通,但在离职档案上会显示主动离职。
另外据爆料,其裁员风暴在去年10月已显端倪,喜茶规定每个员工每月工时必达200小时,同时又严格管控“上班时间”,导致部分员工因“工时不达标”被扣底薪+全勤补助。
甚至还有员工爆出,企业间派系林立,“高管之间拉帮结派”。
知乎上,一条“在喜茶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的提问,基本上都是负面评价。一位兼职的员工描绘道:一天一顿饭,没空上厕所,工时超过12小时,加班也不多给钱等等。这条评论获得了超过250个赞。
裁员为上市作准备?
有传闻称,奈雪上市后,成为了中国新式茶饮第一股,而喜茶上市也是早晚的事。这一波的喜茶裁员也是为上市作准备,为了上市数据好看。
天眼查显示,喜茶到现在一共融资5轮,最近的一次融资是2021年7月,这笔D轮融资喜茶进账5亿美元,融资后估值超过600亿美元,是“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的6倍。
近几年,中国新式茶饮站上了投资风口,根据红餐品牌研究院统计数据表明,截至 2021 年 11 月 25 日,2021 年新式茶饮行业共发生融资32起,披露总金额超过140亿元,融资事件数量和所披露融资金额都已高过 2020年全年,达到近10年来的顶峰。
但是,2021年被认为是风口回落点,去年不少网红店开始出现营收下滑的情况。
被称为“新式茶饮第一股”的奈雪的茶,在2月8日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1年经调整净亏损1.35元-1.65亿元,为连续第4年亏损。虽然相较2020年的2.02亿元亏损有所收窄,但仍亏损过亿。在持续亏损的同时,奈雪的茶股价自上市以来已跌超6成,目前总市值仅为120.74亿港元。
长沙网红茶饮品牌“茶颜悦色”也遇到了经营困难,并频繁登上微博热搜。在疫情、原料成本以及内部管理等多因素叠加下,茶颜悦色于2021年年内三次集中临时闭店,并在2022年宣布产品涨价。谈及涨价原因,茶颜悦色称:“市场上原材料和其他成本逐年走高,之前积累的那些红利也扛不住一系列的叠加成本。”
而喜茶除了裁员问题缠身,还被证实已经降价。据悉,自1月7日起,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陆续有消费者发现喜茶有产品售价下调了,例如芝芝芒芒由32元降至29元、纯绿妍由13元降至9元、芝士降低1元。喜茶方面回应称,确实对部分产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其中,纯茶类降价3-5元、5款水果降价2-3元、芝士降1元。
业内人士认为,喜茶定价偏高问题一直存在,此前因为其网红的标签,价格还能撑住,但是随着门店越开越多,竟品品牌异军突起,给喜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据悉,喜茶的店均盈利能力也开始下降,从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以2021年10月份数据为例,喜茶门店平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7月份下滑了19%、18%;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分别下滑了35%、32%。
除了喜茶降价,其他茶饮品牌已陆续宣布涨价。1月4日,香飘飘发布公告表示,对公司固体冲泡奶茶(含经典系列、好料系列)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主要产品提价幅度为2%-8%不等。另外,茶百道的杨枝甘露、西瓜啵啵、1L水果茶等招牌产品价格均上调2元;CoCo都可旗下的杨枝甘露、红果小姐姐等产品都上调了1元;一点点、益禾堂将全线产品上调1元。
可以说,去年整个饮品市场可谓风起云涌。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在全国30多万家茶饮相关企业中,停业、清算、吊销、注销的企业超过13万,占比高达43%。高端、中端、低端,每个市场入局者都杀得刀光剑影。
行业越来越卷,喜茶强突围难
新式茶饮行业的卷在品牌、价格、产品上层层加码。
喜茶被冠上“奶茶爱马仕”的美誉。不过,爱马仕也有低头的时候,现在喜茶也进入了十元时代,最便宜的“纯绿妍茶后”和“纯嫩芽”标价分别为8.1元和9.9元。奈雪也推出了一款进入10元榜单的产品——售价9元的轻松金牡丹。
2020年,喜茶开出“喜小茶”试水低端线,补齐了低端市场短板,定价在6-16元之间的茶饮产品;而奈雪则开启了奈雪PRO店战略,重仓咖啡市场。
另外,行业抄袭严重,去年热搜事件茶颜悦色告茶颜观色商标案件才告一段落。更早之前,2018年,奈雪创始人彭心开喷喜茶抄袭:抄完奈雪的芝士草莓,又抄霸气蜜桃,抄霸气黑提,又抄霸气石榴,再来抄软欧包。还有鹿角港的招牌黑糖鹿丸系列,也曾被喜茶抄袭。
有人说,资本是喜茶负面缠身的导火线之一。因为,资本注入喜茶后,对喜茶的盈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喜茶绝不能停下蒙眼狂奔的步伐。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本人对资本也是敞开的态度。他曾表示:“跟资本接轨是伟大公司必经的一条路。我喜欢的公司,比如Facebook 、twitter、苹果都是这样过来的。”
也就是说,喜茶要成为伟大的公司,必经之路就是要跟资本对接。但是对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来说,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资本能够成为企业发展对助推器,也能成为扼杀企业的刀刃。
中国饮品市场这一波挫折,在食品专家朱丹蓬看来,主要是这些新式茶饮品牌并没有建立差异化的产品优势,也没有建立门槛更高的竞争壁垒,更谈不上闭环的护城河。各家互相抄袭,缺乏创新意识,同质化严重,从而使得品牌间内卷严重,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