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打算开个奶茶店或者酸奶店,大家有什么好建议?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个行业都做过,我更推荐做酸奶店,因为我做了快4年时间了。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下这两个行业的特点!首先说奶茶店!这个行业目前已

个行业都做过,我更推荐做酸奶店,因为我做了快4年时间了。

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下这两个行业的特点!

首先说奶茶店!

这个行业目前已经非常饱和,随便一条街上,都有五六家奶茶店,竞争大是一方面原因,而且奶茶店现在已经走向品牌化。

小品牌奶茶店目前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大品牌大家认可度比较高,但是加盟费都不便宜,最少也要准备二三十万吧。

而且奶茶店在商场或者步行街开店,生意才好,这种地方的开店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接下来说酸奶店!

我先和大家普及下酸奶店的的由来,最早的乳制品店是鲜奶吧,卖的只有巴氏牛奶。后来经过升级,鲜奶吧里面多了几款酸奶产品。后面又有升级,很多酸奶产品细分出了很多领域,比如炒酸奶店、水果捞、冻酸奶店。

如果是南方或者一年气温比较高的城市,做这种细分领域的店面没有问题。

可是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四季分明,甚至冬天时间都很长,所以需要考虑的更全面。

我的店是在西安,一年有几个月都是冬天,在冬天酸奶的销量说实话,很惨淡,但是只要想办法,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我将鲜奶吧和酸奶店做了一个结合体,巴氏鲜奶一般都是卖热的,不会受季节影响,而且这款产品引流效果非常好。

酸奶产品我也做了很多研发,让顾客每次进店,都可以有不一样的消费体验,目前产品有老酸奶、液体酸奶、紫米酸奶、手摇酸奶、桂花米酿酸奶、水果捞、酸奶冰淇淋等等。

针对冬天的淡季,我也研发了一款可以加热到30度的温酸奶系列产品,即使是很冷的冬天,也可以有很高的销量。

其实不管做什么行业,先考虑产品适不适合你们城市,接下来考虑淡季有没有办法解决,如果有,就可以放手去做。

我是张峻荣,“轻饮坊酸奶店”创始人,以上都是我开店的真实分享,希望可以帮到你。

全可以开,只要合理规划资金,不仅生意好,而且投入也不大。

开店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选址、装修、技术、设备、营销等环节,下面我一步一步拆分出来分享!

1、选址

选址永远是根据你的顾客群体来选择,奶茶就是年轻人、学生、女生消费比较多,所以选址要多覆盖这个群体。

因为题主的预算只有五万,所以不要追求繁华商圈,可以先从一个房租低,精准顾客多的商圈起步,等赚了钱在换更好的商圈。

2、装修

资金预算有限,就走简约风的装修风格,乳胶漆刷墙面,墙上做点好看的装饰,买点好看的灯光,背景宣传图,高档一点的桌椅板凳(可以找二手的),不仅花的钱少,也可以显得有逼格。

3、设备

奶茶店用的设备其实并不多,买新的需要花费一两万块钱,你完全可以咸鱼买二手的,很多转让店铺的设备非常新,价格比新的便宜一半以上,可以多找找,降低成本。

4、技术和营销

这两个我放在一起说,因为5万的预算,恐怕加盟的话,连加盟费都不够,既然资金不多,也有资金不多的玩法。

可以找一家生意特别好的店学习技术,顺便学习下别人的经营理念。

举个例子:

我开的是鲜奶吧,也是几万块钱开起来的,我的店和奶茶店一样,都属于饮品行业,所以很多地方都是互通的。

一开始我也找了别人学习了鲜奶吧的开店思路、还有酸奶技术,吸取了别人的很多开店精华,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因为我自己也是生物食品专业,所以开了一年时间后,我便开始自己研发新品,目前我的产品有巴氏鲜奶、老酸奶、液体酸奶、手摇酸奶、紫米酸奶、桂花米酿酸奶、五谷酸奶、温酸奶、水果捞、酸奶冰淇淋等等。

后来有很多学员来我店里学习技术,也是采取上面几步我说的方式,前期资金少,就用二手的,选址可以找便宜但是精准顾客多的地方,后期赚钱了在考虑换地方。

品牌走向大品牌的过程必然离不开成本思维,成本不止是简单的金钱,笔者就成本思维解说了品牌做大做强的制约点和突破方法。

世界已经从大众品牌时代,进入到了小众品牌时代。市场越来越细分、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巨头的指缝之间难免会漏出金沙,可以喂饱一个个小众品牌。

例如,以前我们买家具只能去“宜家”、“居然之家”这些大卖场,而现在你可以在淘宝上选择“吱音”、“利物因”一类的小众家居品牌。

另一方面,巨头们也开始扩充产品线,主动孵化小众品牌、网红品牌,以带动业务增长。例如,宝洁旗下就有metamucil,这个是减肥代餐产品。

打个比喻来说,品牌世界已经从“赵本山时代”,进入到了“TFboy时代”。

本山大叔代表了一种全民偶像,从3岁孩子到90岁老人无一不知,无一不晓;而TFboy则代表了新时代的偶像,一部分人爱他们爱得要死要活,另一部分人连他们的名字都没听过。

小品牌们崛起之后,马上会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一直就是做不大呢

比如,同样是开烧烤店,为什么“很久以前”可以开到全国五十几家直营店?为什么你的烧烤店永远开不出后街?

同样是卖彩妆,为什么“完美日记”可以在成立2年后估值到10亿美金?而你的货还积压在渠道商手里?

做个小品牌也许只需要一个机会和一点点匠心,但如果想变成一个大品牌,你还需要的管理、营销、技术、资本等各种知识,以及更多的灵魂逼问。

那么,为什么你的品牌一直做不大?

在我看来,“品牌一直做不大”的核心原因是企业没有用成本思维去经营品牌。

什么是“成本思维”呢?

就是不是只有钱才算成本,你的时间、精力、创新、管理等等方面都是成本。

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个问题。“做不大”那就意味着有东西限制住了你的发展,能够限制住品牌发展的原因至少有三个:

  1. 市场形态
  2. 竞争关系
  3. 自身经营

而这三个因素都会产生相应的经营“成本”,每种成本都会制约公司的持续发展:

市场形态=机会成本

竞争关系=竞争成本

自身经营=复制成本

一、市场形态:检查一下你的“机会成本”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词,叫“市场容量”,它是我们创业之初最先考虑的问题。市场容量的大小,将决定你的市场规模。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国外的饮料品牌,你把核心市场定位在中国,那么你将拥有几个亿的市场,但如果你把市场定位在瑞典,你的市场的最大规模就是1018万人。

但“市场容量”只是一个基础因素,不能把它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比如中国的饮用水市场非常大,2019年大约就有1500亿的市场规模。这个市场容量足够大,但你敢进入吗?连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恒大冰泉都败北了,小型创业者想都别想。

如果说市场是一个立体的形态,“市场容量”只是其中一个维度,我们再增加几条维度去审视一下你的市场。

体积问题:市场规模

你所在的市场到底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还是十亿级别的市场?这里是否还有需求没被充分满足?

速度问题:市场增速

你现在所在的市场是已经接近饱和啦?还是仍然在稳定增长?增长率是3%还是30%?

例如,中国的一二线市场对于大部分品牌而言都是饱和的,而三四线是可以掘金的;再比如,中国的宠物经济、银发经济未来的增长很强劲,但是厨电行业、手机行业这两年已经饱和了。

时长问题:是否刚需

“刚需”是说某样产品,我们是不是一直需要它,它不会轻易地过时。

例如,在消费品上,牛奶就是刚需的消费品,某种风味的饮料可能在几年之后就会过气;在互联网应用上,微信这样的即时通信软件是刚需,但在行这样的专家问答软件就不是刚需。

频次问题:是否高频

“高频”是说我们消费产品够不够频繁。

例如,面巾纸是高频消费产品,但是婚纱摄影产业就是典型的低频消费产品,正常人一生也就结1-2次婚。

分布问题: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就是这个行业是把持在几个巨头手里,还是被一群“蚂蚁”瓜分啦?

例如,中国奶业就是被伊利、蒙牛这样的巨头把持,行业集中度高。但是餐饮业受地理位置影响,就是典型的行业集中度低,不可能被几家大品牌瓜分。

湿度问题:用户的聚合效应

所谓的“市场湿度”只是一个比喻,就是你的市场最好是活跃的,用户是抱团的,可以很容易把用户聚合在一起。

什么样的市场是湿的呢?

比如,泡泡玛特本来定位为潮流百货买手店,主要卖创意礼品、数码周边、日韩文具、潮流饰品等。后来一款潮流玩具的热卖引发了他们的关注,公司整体转型、All In“潮玩”市场。现在已经成为潮玩界的第一零售商,全国已经有100多个门店、400多个自动贩卖机。

比如,近几年在综艺圈,大家都在做圈层文化的生意。《中国新说唱》、《这就是街舞》、《乐队的夏天》……这些爆款综艺都是切入了一个粘性极高的小众群体。

以小众去带动大众,以圈层文化去引领潮流,这不是偶然的商业行为,这已经是一种创业思路。

如果你发现消费者很高冷,可能就是你的市场赛道太干了,请给它浇浇水。

俗话讲“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市场本身就是每个品牌的“行”和“郎”。

创业品牌,想要杀入任何一个市场领域都要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我到底要花多大的代价,才能有资格坐到牌桌前玩一把?又要花多大的代价才能赢一把?还要花多大的代价才能一直赢下去?

当我们发现品牌一直做不大时,首先第一步是要做市场形状的自检,看看自己所在的市场目前到底在发生什么。

比如,你发现产品所关联的市场接近饱和了,你可能要做的是开创新的品类市场,以较低的机会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

市场本身,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制约因素,如果品牌一直做不大,大部分原因还是来源于竞争关系和自身运营

二、竞争关系:你的竞争成本有多高?

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做大,它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消灭了竞争。

请记住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竞争,即竞争不是赛跑上的两个人你追我赶,而是要尽力做到不和对手在一个赛道上PK。

近几年能够做大的品牌,无一不符合这个基本的竞争逻辑,我们就拿大家最熟悉的瑞幸举例吧。

Luckin coffee,18个月做到上市,侵蚀巨头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瑞幸和星巴克虽然都是卖咖啡,但两者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

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在于瑞幸的获客方式完全迥异于星巴克。

传统的咖啡店的获客场景是线下,他们通过合理的选址,选择人流、消费阶层合适的地方开店,从而将店周围几公里的咖啡人群转化为消费者。例如,他们一般喜欢选择商场、写字楼底商店、类似SOHO这种办公区进行开店。

但瑞幸的获客场景不是线下门店,它打破了星巴克的门店经营模式。它的获客场景主要来自线上流量,来自朋友圈、APP、公众号等的裂变分享。例如,我在我的朋友圈里,经常刷到瑞幸的这个优惠劵分享。

连锁餐饮店最大的护城河,是行业不集中所带来的门店运营问题。

这话有点绕,直白说就是虽然都是卖一样口味的咖啡,一样品质的门店环境,但是因为门店的位置不一样,门店的消费者就不一样;门店工作的人员不一样,那每家门店的管理运营就大不一样。所以,这各种不一样就带来了如何选址、如何进货等各种细碎的问题。

如果瑞幸去和星巴克PK这些东西,即便它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它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至少不会这么快就上市。

瑞幸的做法是把这些事尽量依托数据去完成,而不是人去完成。瑞幸91%的门店叫快取店,这种店面积只有20-60平,小一点的连座位都没有。

但是请注意,瑞幸不是一家单纯的“外卖咖啡”,在2019年它的外卖订单已经从61%降到了28%。前期大量的外卖订单让它知道消费者是谁,他们在哪里,从而为门店选址提供大数据依据,再通过密集的开店,提高消费者购买咖啡的便利性。

通过资本快速占领线下市场,通过用户补贴吸引用户尝试,通过线上场景获得客源,通过数据进行店铺选址、提高店面运营效率,这是瑞幸的竞争策略。这种竞争策略避开了星巴克的优势,它的“竞争成本”是低的。

我们一提到竞争这个词,一般人只会联想到价格,其实真正的竞争是多元而复杂的,最简单的划分方式就是回归到最经典的4P理论,也就是从产品、渠道、价格和推广四个方面去看你的“竞争成本”。

1. 产品:最好的竞争,就是从产品层去消灭竞争

如果你开发了一个产品,需要的人非常多,而且其他对手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生意。可惜,这种产品非常少,一般只存在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

而业内最常见的作为是做品牌定位,而品牌定位里最常见的定位方法就是“品类创新”,就是通过对原有产品进行微调整,添加或升级某些元素,让这个产品成为一种大家没见过的新型产品。

2017年,君乐宝推出了一款酸奶产品,叫“涨芝士啦”,第一年就销售了2亿包,预计2019年能达到4亿包的销量。

酸奶是一种“容器”,它可以融合很多其他原材料,变身成各种口味的食品。之前中国酸奶市场一直靠果肉+酸奶去扩展品类,例如著名的蒙牛大果粒系列,就是各种水果和酸奶的组合。而“芝士”这个香甜的事物从来没和酸奶嫁接过,君乐宝算是首创。

在推出市场之后,这款产品并没有同质化的竞品,其他口味的酸奶只能算是间接竞品,所以,“涨芝士啦”这款产品的“竞争成本”是非常低的,它的母公司君乐宝赢得超高的市场增长。

但这种品类创新也存在软肋,如果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那么对手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模仿,比如,伊利就推出了自己的芝士酸奶产品,看包装设计和文案风格,就是在对标涨芝士啦这款产品。

产品本身才是最大的护城河,就算我们和对手卖一样的产品,也要尽量增加产品被模仿的成本。

例如ofo和摩拜之间的战争,虽然ofo倒下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对于用户而言,ofo的致命软肋就在产品上。很多人应该和我的使用体验一样,街边有摩拜的时候,就几乎不会选择ofo,因为ofo的车十辆有七辆是坏的,剩下三辆好的还可能被人上了私锁。

从产品上看,摩拜比ofo强的地方也就是更结实而已,但就这一个强点,成了摩拜除资本之外的致命武器,让它在颜色大战中“剩”到了最后。

2. 渠道:你打江山的成本有多高?

所谓渠道,就是你的产品交给谁去售卖,摆在哪里去售卖。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所以很多年以来,往往渠道铺货的范围大小,就等同于产品的销量大小。如果产品是皇帝,那么渠道就是产品的“江山”。

饮料界的加多宝、食品界的达利、白酒界的牛栏山、乳业的伊利蒙牛……中国有很多企业,是以渠道力量生猛而著称的。或者可以说,他们的壮大,最大的因素可能不是品牌,而是渠道力。

当年的娃哈哈集团,可以这个月推出一个新品,第二个月这款产品就可以在全国的各大商超、夫妻老婆店,乃至报刊杂志亭都出现在货架上。

所以,在营销的四个因素里面,渠道的护城河是最高的。

作为一个新品,你在这个领域,与巨头PK的成本是最为昂贵的,你付出的可能不是代价,而是生死代价。

我们看,这些年很多新锐品牌在崛起,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都因为绕开了渠道战争,把打江山的成本降到了最低。

三只松鼠,渠道是电商,最开始并没有和良品铺子在线下竞争;喜茶,因为奶茶店行业集中度不高,所以没有巨头可以垄断;TST/麦吉丽等微商,渠道是人头和微信,也没有和美妆行业的对手直接碰撞。

这几年如果想做大做强,不论你在什么行业,都要争取先成为电商品牌、微商品牌、新零售品牌以及社区品牌。绕过渠道为王的巨头,先占领某个山头,再图谋整个江山。

3. 价格:定价,定的不是利润,而是你的竞争成本

很多创业者以为定价就是找到一个消费者能接受,我还能赚得最多的数字。

这种理解太过粗浅,其实定价是你企业营销模式的终极体现。

定一个低价,只是因为要“薄利多销”吗?

不止。当年宝洁和联合利华进入中国,旗下的飘柔、潘婷等洗发水品牌就定了一个超低价格,中国消费者一看明星代言的国外大牌,居然比国产品牌还便宜,自然选了国外大牌。如今,国产洗护品牌的市场,已经被宝洁和联合利华打压不断萎缩。

这种价格策略,是先以低价占领市场,形成垄断效应,然后再想办法涨价收割市场,或研发其他高利润的品牌收割市场。

这种价格策略带来的“竞争成本”是高了还是低了?

那同样是快消品,加多宝和红牛为什么在饮料界定了高价?

高价可以带来更多利润,高价也可以定位高消费人群,但高价的意义不止如此。

这种高价带来的高利润可以支撑他们每年巨额的广告投入,他们可以凭借铺天盖地的广告压制其他对手,对手即便在市场上有价格优势,也在品牌力上永远弱于自己。所以,这种高价也一样拉低了“竞争成本”。

4. 推广:流量成本并不是越低越好

当我们研发了好产品,有了销售渠道,定了一个不错的价格,马上就会遭遇流量战争。无论你是哪一种类型的创业品牌,你都必须通过流量去获客,通过流量去侵占消费者心智,夯实你的品牌定位。

麻烦的是好的流量都很贵,哪个品牌不想冠名CCTV的春节联欢晚会?但你有几亿的广告费吗?

前几年,为什么很多APP品牌开始做线下推广?因为发现线下人头拉客,也比采购线上流量更便宜;现在火热的私域流量,就是在利用微信社群这些互联网基础设施,尽量多地触达用户、留存用户,以便生意能够细水长流。

这个时代去创业,品牌早期要做的不是采买流量,而是要想办法生发流量

怎么才能“生发流量”呢?就是把你的用户、你的员工、你的产品、你的渠道商,把你所能利用的一切都作为媒体来看待,把采购流量的成本补贴到他们身上,想办法让他们帮品牌分享、转发。这样的案例就太多了,前有小米,后有拼多多、完美日记等。

实际上,这几年能够快速崛起的品牌,几乎都是玩用户经营的高手。

但很多品牌之所以做不大,也是被这个成功模式给限制住了,很多时候是他们固守流量的ROI(投资回报率),不愿意增加流量的成本投入。

通过用户经营去获取用户的确成本更低、也更加优质。但是这种方法本质上是靠社交关系去裂变,而社交关系链条也是有流量天花板的。成功的企业难免会有“路径依赖”,他们尝过了一些低成本获客的甜头,就不愿意为企业的未来做高成本投入。

这一点上,有远见的反而是一些微商企业,比如麦吉丽。麦吉丽原本是一个微商品牌,但微商想要做的更大就必须进入主流市场、进入大众视野。所以,麦吉丽这几年在大量地做内容冠名,努力转型做一个有品牌力的企业。

我想重复一下这个观点: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做大,它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消灭了竞争。

什么是竞争?竞争就是打仗,而打仗的话不仅要看能不能打得赢,还要看能不能打得起。

三、自身运营:你考虑过公司的“复制成本”吗?

仅从企业经营视角来看,如果你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很可能是你过往的经营模式不灵了。也就是说,你的过去的成功没法“复制”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乐纯酸奶。乐纯是一家典型以“用户”为导向的公司,它的组织架构就是围绕用户的运营和体验去设计的,例如员工每周会进行用户访谈,收集对产品的建议,然后传达到后端的产品研发部门,乐纯的榴莲口味酸奶就是被乐纯的粉丝们呼吁出来的。

乐纯早期主要依赖微信、微博这样平台的内容营销,通过一些互动故事营销、配方制作公开等手法,收获了一票忠实酸奶粉。盯着用户而不是对手、注重产品体验、社群运营……可以说乐纯贴满了“未来营销模式”的所有标签。

凭借这些思维和手段,乐纯成了一家十分成功的小品牌。但当它不满足自身的弱小,想走进大众市场时,问题就来了。

没有自己的生产线,导致产能不够。

为了扩大销量,乐纯将配送范围从北京三环里,扩展到了全国;但全国配送低温储存的酸奶,就带来了第二问题“冷链物流”,于是乐纯花销了大半的融资搭建了冷链体系;由于冷链体系耗掉了巨额资金,乐纯就无法线下投入更多的渠道经营费用和市场推广费用,而线下商超、便利店、以及天猫京东都需要人力和资金的投入。

可以说,乐纯早期的竞争力得益于用极低成本捕获了一众粉丝群,但这种成功模式无法完全复制给未来的乐纯,让乐纯成为一个大品牌。

我说的“复制成本”就是经营方式的“标品化”和“规模化”,不能“标品”的生意就没有“规模”,而没有“规模”的生意就永远是小生意。

乐纯的各种新产品虽然好吃,但无法大规模量产;乐纯早期的营销模式虽然有效、获客成本极低,但无法破圈。庆幸的是,乐纯在2018年拿到了可口可乐的亿元融资,在做成大品牌的这条道路上,乐纯有了更多的钱和时间去探索新的经营方法。

如果一家企业每次获得一个新的客户、新的消费者,方法都是可以复制的,那么它的“边际成本”就会降低。

“边际成本”是西方来的一个概念,直白点说就是每获得一个新客所要付出的成本。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不断降低它的边际成本

当然,有的行业“边际成本”高,有的行业“边际成本”低。比如,咨询行业,就是一个“边际成本”极高的行业,就是《我的前半生》里贺涵和唐晶的工作。

一来,它的每一个客户都是不同的,也就是意味着它每次服务的差异化极大,即便同一个客户的二次复购,也要给出不同的服务。二来,品牌咨询卖的不是一个实体产品,而是人的智力成果,虽然没有工厂、设备、技术之类的投入,但过分依赖人的公司,品控是无法严格保证的。

可以说,咨询不是一门可以做大的生意,咨询类公司几乎就没有能上市的。但即便在咨询行业,那些能做到顶尖的公司,也是将边际成本降到最低的公司,例如麦肯锡。

麦肯锡在公司内部发明并推广一系列的知识型的工具,例如大家都熟悉的近金字塔原理,这些原理让员工在面对新客户时,能更快地上手,从而降低了公司培育新员工的成本,也降低了服务新客户的智力成本。

这些原理让员工在面对新客户时,能更快地上手,从而降低了公司培育新员工的成本,也降低了服务新客户的智力成本。

从小企业快速成长为一家大企业,很多时候就是一个“Ctrl C+Ctrl V”的过程,如果每次都要重新录入,那么你的发展必然是缓慢而低效的。

四、总结

为什么你的品牌一直做不大?

你可能有很多种答案,但不管的你的答案是什么,你都可以用“成本思维”再次思考一下你的答案。

你的市场机会成本是不是太大啦?

你的竞争成本是不是太高啦?

你企业的可复制成本够低吗?

影视作品里,常把商业英雄塑造成一个敢下重注的冒险家。但在现实世界里,商业英雄一直是那个常把“成本”挂在心里的保守派。

作者:梁将军,公众号:梁将军(ID-liangjiangjunisme)。铲屎大将军的那个将军,每两周大约思考一个营销课题。

本文由 @梁将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