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员 王晨程
今年的杭州文博会首次全面线上化,东家APP作为线上主会场之一,将共有200多场精彩主题直播和直播拍,希望打造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宋韵”线上会场。
除了宋韵馆、非遗馆、东方美物馆三大展馆外,更有东家线上特色活动——宋潮直播间,每天一位圈内高人气文化匠人现身直播间,推荐好物的同时也让观众涨知识。
“经济学茶人”宋铭阳:茶代言了整个宋代
11月3日直播:重拾千年,古风茶韵
东家守艺人 宋铭阳
在云南冰岛村,常年住着一位天津人——宋铭阳,他每年有11个月都在云南,生活、工作、思考、学习都围绕着茶。因他曾是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人称“经济学茶人”。茶叶是云南很多乡村最重要的农产品,上世纪90年代,宋铭阳因工作关系遍访云南大小村庄时发现,当地匠人普遍对制茶原理和制作工艺缺乏研究,与制茶工艺先进的福建差距巨大(他曾在福建观察研究数十年)。制茶既要靠大自然,也得靠人工,制茶问题首先要解决。他开始探索云南普洱的标准制作工艺及技术推广,研发适合每款茶的工艺模型。
宋铭阳早在2014年便开始试水互联网销售,2015年底便入驻了东家平台。11月3日晚,他将在直播间用“一滴茶汤,席卷一场大宋潮流”,与大家分享普洱的故事。
宋铭阳十分欣赏本次东家线上主会场“宋韵”的主题。在他看来,茶与宋韵息息相关。宋人喜欢滋味纯正的“点茶”,不仅考验点茶技巧,更考验茶人的用心。还有“斗茶”(或“茗战”),文人斗茶是雅趣,而市井斗茶是众乐。还有“分茶”(“茶百戏”、“汤戏”),有一种淡雅的文人气息,类似今天喝咖啡用牛奶做成的“拉花”,但难度更高。
承香堂:“宋韵”应融入当下生活
11月5日直播:苏幕遮,燎沉香
东家守艺人 卢伟业
东家平台的新潮品牌承香堂坐落在西湖畔,似乎与宋有着不解之缘。其店内藏有一盆用北宋莲子培育出来的宋莲,还藏有许多珍贵的香材。而焚香正是宋代“四艺”之一,宋代香文化繁盛,宋人对香的理解和使用在深度和精度上都达到极致。
在承香堂主卢伟业看来,“宋韵”一词是指宋朝的情趣、品味,让人能感受到有高度的真、善、美。纵观中华五千年,这种意味赵宋至极。这背后体现的是宋朝的富足,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达到新的高度。而今天,我们要体悟宋韵,再将此韵融入当下生活,并非一定要照搬其形,而是要坚守其不变的神韵。以“宋韵”来提升当今社会的品味和高度,让民众能享受到更高维度的品质生活。
11月5日晚,承香堂将在东家直播间用“一缕烟香,燃出一段宋朝情趣”,让观众感受传统香文化所呈现的东方之美。
醉天青:宋韵背后的极简美学,值得现代人回味
11月6日直播:宋韵今风,汝瓷大赏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种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天青色是汝窑的代名词,而汝窑是宋代青瓷之首。东家匠人刘占永是醉天青汝窑创始人,也是北宋汝窑技艺恢复工程项目发起人、五大名窑艺术博物馆馆长,专注于原产地汝窑复烧复刻,其作品坚持传承北宋汝窑烧制技艺,用传统方法、传统原矿釉料,烧制每一器,是复烧、是传承、也是创新。
他认为,宋韵对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是对宋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生活品质的回味。汝瓷烧造时间在北宋晚期,其样式、釉色、支烧方式等都体现出低调的奢华,呈现出宋代的审美——极简主义。宋瓷的极简美学所呈现出的内敛与温润宁静,以及所展现出的宋代崇尚礼制、自然的文化精神,更是宋韵的体现。
11月6日晚,刘占永将在宋潮直播间,以“一片宋瓷,承载一朝美感”,讲解及销售宋韵相关作品,除汝窑复刻器型、汝窑茶器作品外,还有汝窑文创生活艺术品。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京时间14时许,同事突然转过头对我说:
< class="pgc-img">>于是,我们火速打开外卖软件,下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不一会,今天的主角——抹茶奶茶闪亮登场。
< class="pgc-img">>抹茶所代表的茶道之于日本是国粹。
< class="pgc-img">>日本的茶道,兴盛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它的起源与发达几乎与日本的武士道同步。这种“茶与刀”互补的现象,从一个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茶道的文化内涵。对于日日征战,生命朝不保夕的武士来说,宁静的茶室是他们心灵的绿洲,在这里他们可以忘却战场的厮杀,生死的烦恼。统治者看到茶道的神奇功能,武将出征时,经常在阵地前沿举行茶事,鼓舞士气。武士们上阵厮杀之前,有一碗茶垫底,就能消除内心的紧张与狂乱。
< class="pgc-img">>点茶的过程,其庄严的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小型宗教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喝茶本身仿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其中擦拭茶具特别重要。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还要先进行绢巾的操演,主人从腰里拿下白色的绢巾,仔细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后开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后擦茶勺,横擦一次,竖擦两次;接下来擦清水罐;最后擦茶碗,其程序是:先用热水清洗,然后用绢巾擦干,擦三圈半,最后将茶碗的正面转向自己一方。
< class="pgc-img">>用日本学者的话来说,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台风,具有“忍从”与“发作”的双重性。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安乐窝。
< class="pgc-img">>说起点茶,一千年前的老祖宗就已经玩转了这项活动。
< class="pgc-img">>在宋代点茶之风从士大夫阶级走向了百姓。这是一种上至宫廷下至民间,远至寺院,近至文坛,全民皆好的娱乐活动。
< class="pgc-img">>首先,是备茶步骤:
将茶饼用文火烤;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然后开始点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宋人分茶,大都抱着非常轻松的心态。并不是像如今的日本茶道,泡茶者于喝茶人都要正襟危坐。陆游在《入梅》中写道:“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不管是“戏”、“玩”还是“儿嬉事”,都体现出了分茶的乐趣性。可以推测,这是将茶娱乐化的一种饮法。也是茶余饭后,文人墨客可以当做才艺表演的项目。
至于说到日本茶道和宋代点茶是什么干系?大约便是祖宗与后辈的说法吧。
>几个孩子人生第一次喝茶。
如何来判断什么才是好的龙井茶?乾隆款的朱泥小壶是用来喝茶的吗?是谁下诏废团茶改散茶的呢?
这些问题你能回答上来吗?我们的“博物馆小蜜蜂”们就能拍着胸说:我们都会。
他们这么厉害,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参加了第二期“博物馆小蜜蜂”活动,“飞”到了中国茶叶博物馆,闻着明前龙井的香气,不仅品了茶,好好探究了一回茶文化,而且还现场说茶。
谜底揭晓
朱泥小壶其实是研墨用的水滴
和第一期活动一样,这次我们也请来了一位高颜值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杭州市金牌讲解员、园文局五星级讲解员方颖。“小蜜蜂们”亲切地称呼她为小方姐姐,跟着她用心地走了一遍茶博双峰馆区的中华茶文化专题展。
在茶史展厅,小方姐姐从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讲到了明代的瀹饮(冲泡)法。比如,唐朝人在煮茶时,真的会在茶汤中加入盐等调味品用来调味,而且宫廷茶具非常繁复。“这只大乌龟是用来干嘛的?”杭州文新小学的李奕瑶指着展柜里的一个龟状容器问。小方姐姐立马回复:“这是用来盛放团饼茶的哦。”
而最出乎小朋友们意料的是,茶叶也可以用来“竞赛”。方颖说,这个竞赛还有个专业名称,叫“斗茶”,宋代时期盛行斗茶,斗茶时,人们看茶汤白色泡沫色泽是否鲜白,再看停留在茶盏边沿的时间是否较长。
虽然现在斗茶已经是过去式,但是品茶还是很流行的。方颖盛情邀请大家一起来品一品,这成为很多“小蜜蜂”人生中的第一次喝茶。
“我觉得有一股特殊的芳香,一点点苦,然后一点点甜,嗯,味道不错嘛。”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二年级的王泽邦拿着一小杯龙井绿茶,舍不得一口喝完,慢慢地一小口小口地呡。王泽邦的妈妈偷偷告诉记者,这是儿子第一次喝茶,因为之前一直觉得喝茶会影响小孩子钙吸收,也影响孩子睡眠,所以平常不敢给他喝。
依依不舍地喝完一小杯龙井,小蜜蜂们终于见到了这个很特别的小壶——紫砂壶展柜里的乾隆款朱泥小壶,这个看着光滑细腻色彩润泽的小物件,藏着第二期活动报名信息中的终极问题——乾隆款朱泥小壶是用来干嘛的?
方颖刚把问题抛出,大家齐刷刷地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回答:“滴壶!”的确,朱泥小壶并不是用来喝茶的,而是用来储水的滴壶。“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才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和茶文化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方颖进一步解释。
胆子大点
焙香簃上当小讲解员
让小朋友独自讲解,是“博物馆小蜜蜂”活动的核心。在参观结束后,“小蜜蜂”们汇集到茶博的焙香簃,准备把之前准备的茶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他们戴上扩音器,一个个颇有些小讲解员的架势。但记者发现,真的独自走上展示台,有些小朋友顿时羞涩起来,把台下的家长们急得直跺脚——“你在家里说得挺好的呀。”“不要怕,大声说出来。”可依然有些小朋友忘了词,或者红着脸低着头,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做一名讲解员可真的不简单。方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大家要学会看展板,了解展板上的信息并记录下来,再说给别人听;其次,要学会自己查资料,去图书馆、上网搜索,问老师、讲解员,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最后,当然要敢说,不怯场。”
在小方姐姐的鼓励下,“小蜜蜂”们也有了更多信心。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茶粥,你们知道茶粥是什么吗?”杭州萧山汇宇小学四年级的张诗堇一开口,自信的台风就收获了一片掌声。她一直很喜欢参观博物馆,擅长演讲和主持的她为“讲解”的环节做足了准备,查了很多关于茶的资料,再结合小方姐姐的现场讲解,在台上侃侃而谈。
张诗堇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喜欢阅读,尤其喜欢一些关于历史和自然的书,“‘博物馆小蜜蜂’的报名太火了,第一期没抢上,第二期人品爆发,终于抢到了一个名额,参加后觉得太有意义了。”
同样四年级的卢丹乔来自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在学校里就修读过茶艺课的她,这次是准备在活动上大显身手的。“很多知识,我在课上已经学到过啦。但这次又涨了新知识,比如我认识了白毫银针、正山小种。”
而给大家讲解的小方姐姐人美声甜,“十分亲切,听完她的讲解,特别像喝下一杯清香的龙井茶,沁心心脾。”卢丹乔说。
第二期活动刚结束,已经有心急的家长来问第三期活动,放心,我们在筹备啦,一定要随时关注“浙江24小时”新闻APP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