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晚饭饭点,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盈北社区的社区食堂里吃饭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等待吃饭的人,有社区的老年人,也有放学归来的学生,还有务工人员。大家拿着餐盘,等待用餐。
不一会,臊子面、花卷、包子、汉堡、炸鸡腿、薯条出锅了,大家排着队依次打饭用餐。站在大厅里,听见的是邻里见面时的招呼声、吃饭声、欢笑声。
如今,在银川市,社区食堂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餐饮服务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崇安社区食堂用餐。人民网 李甜甜摄
社区食堂 民生所盼
“我们老了,行动不方便了,吃饭成了问题。”在盈北社区,记者见到了今年71岁的刘恒生老人。他坦言,现在子女外出工作,不放心老人在家做饭,会选择请保姆或者食堂解决老人的一日三餐。
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我身边的一位85岁的老哥哥,孩子交了费,却吃不好。”刘恒生老人说,最后这位85岁的老爷爷选择了社区食堂。
2022年以来,通过调研摸底,银川市民政局积极争取区、市资金660万元,将老年助餐服务列入年度民生实事,按照统一名称、统一门头、统一装修和明厨亮灶标准,提升改造48家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由原先一日一餐改为提供一日三餐,由原先只针对60岁以上老年转为向全体社区群众服务,由原先公办公营转为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连锁餐饮企业运营,走可持续发展路径、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获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老人在鲁银社区食堂用餐。人民网 李甜甜摄
社区食堂虽然按照统一的标准办起来了,但各自又有不同的特点。银川市兴庆区崇安社区食堂有平菇油菜,红烧鸭块,冬瓜炖山药,家常茄子,杏鲍菇炒肉等菜品,午餐一荤一素加米饭,60岁以上老人每餐只需10元。
银川市西夏区盈北社区食堂设有爱心免费餐、免费敬老餐、6元和8元敬老餐、10元学生餐、10元拥军餐,以及12元的一荤两素套餐和12元的臊子面。“来者都是客,我们这里不仅服务辖区的一老一少,还为附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务工人员、警察提供服务,每天吃饭人数大概有400人。”盈北社区书记王红霞说。
银川市金凤区鲁银城市社区食堂针对60岁以上老人推行公益价,对60岁以下人群实行亲民价。一份一荤两素的套餐,60岁以上老人10元,60岁以下人群13元。
“社区食堂,办了一件好事,解决了大民生。”银川市民秦先生说,希望社区食堂越办越好。
企业经营 市场化运作
在采访中,受访者不约而同的谈到了一个话题:如何防止社区食堂不倒闭、不关门?
免费的,不一定长久。社区食堂,不是近日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在银川已推出七八年。
十二五期间,银川市争取各级资金集中建设老饭桌109处,2015年银川市成功申报民政部第五批居家和社区改革试点城市,银川市民政局提请市政府研究出台《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银川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对老饭桌给予新建、运营费用支持。
居民吃干净了社区食堂的饭菜。人民网 李甜甜摄
截至2023年1月,全市已建设214家老饭桌,但受疫情、运营机制影响,只有20%正常运营,原有运营模式只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只提供午餐,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部分点位政府需要提供公岗人员,甚至有的点位常年依靠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募集款物维持。
“那么多社区食堂经营不下去,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社区食堂不能是纯公益的,该收费的还要收费。”市民陈先生坦言,免费的,不一定长久,“免费,应该有个标准。同时,还应该向社区开放,只有吃饭的人多了,才能从薄利多销中实现收支平衡。”
地方经营,已慢慢实行。“我们致力于做物业+养老,这个社区食堂是国企物业运营,物业费公共收益返补社区食堂,有效防止倒挂。”银房物业副总经理李丽说。
据了解,为解决崇安社区老年人吃饭问题,2019年5月,社区和原唐徕一、二组团宜佳物业协商,将位于唐徕小区东区54号楼西侧二组团小广场的自行车棚,上下两层面积260平方米的公共设施由凤凰北街办事处牵头改造成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的期间照料中心和社区食堂,2022年由银川银房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经营管理。
银川市西夏区1个街道和4个社区由宁夏食速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我们通过企业化运作,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饭菜的质量与卫生,吸引更多人来就餐来实现收支平衡。”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刘进说,只有企业化管理,实现收入大于支出,才能确保社区食堂良性发展。
金凤区鲁银社区食堂。人民网 李甜甜摄
银川市金凤区民政局积极推进社区食堂的社会化运营。由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支持,完善社区食堂的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厨房设备,采取以“阵地换服务”的方式(免收房屋、设备租金),引入第三方餐饮企业、社会组织等进驻社区食堂运营。
街道社区作为社区食堂的监管方,通过试运营期间的成本核算,与运营方科学确定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等保障对象的收费标准,日常监督运营方落实食堂安全设施配备、食品卫生等政策规定,定期反馈居民对菜品的质量意见,保障社区食堂的运营安全和食品卫生;除保障对象之外的居民就餐价格,由运营方参照周边餐饮市场价格,以低于市场价的10-20%自行确定,给予运营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通过社会化运营模式的推行,丰富了社区食堂的菜品供应、扩大了就餐受益人群范围、降低了社区食堂的运营成本,免除的阵地设备租金全部反馈辖区居民,保障了居民和运营方的合理权益,有效解决了社区食堂运营成本高、菜品不丰富、就餐人数少等问题,在方便居民就餐的同时为社区食堂的长效运营探索出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子。
全民参与 合力共建
正在社区食堂里练习唱歌的老年人,一听记者前来采访,就做到一起说起了社区食堂的好处和建议。
“社区食堂是好事,解决了部分老年人、小孩子的吃饭问题。”大家认为,社区食堂方便了一老一小,方便了务工人员,还希望每个社区都应开设社区食堂方便群众。
目前,银川市的社区食堂,多数为政府出资、社区提供场地,招标合适的餐饮公司来经营,服务社区一老一少的同时,还向社会开放。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入不敷出。”王红霞说,盈北社区食堂开设三个月以来,已连续亏损三个月,每月亏损5000元。
崇安社区食堂。人民网 李甜甜摄
“人工工资是一个大头,另外食材成本过高。”刘进说,如果政府能统一采购,将会降低社区食堂的经营成本。同时,刘进还认为,社会捐赠、民政补助、残联补助如果能向社区食堂倾斜,将极大的改善社区食堂的经营情况。
“我们社区已经出现了一些捐赠案例。”王红霞说,盈北社区的党员裴彦奎,将家庭3人每年的1080元分红换成米面捐赠给了社区食堂,“希望这样的捐赠越来越多,我们的食堂才能办的更好。”
此外,市民张先生建议,应该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区食堂的经营情况,让更多的人关注、支持社区食堂的发展。
2023年银川市出台了《银川市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管理办法》,委托银川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协会逐小区对助餐点进行排摸,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在了解基本需求的情况下,精准为群众提供助餐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民政部等11部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持续推进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建设,指导各县市区民政局规范管理,争取配置智能刷脸设备、加强绩效考核、链接智慧养老系统,通过精细分析、智慧手段,更好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银川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程巍说。
源:【人民网】
临近晚饭饭点,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盈北社区的社区食堂里吃饭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等待吃饭的人,有社区的老年人,也有放学归来的学生,还有务工人员。大家拿着餐盘,等待用餐。
不一会,臊子面、花卷、包子、汉堡、炸鸡腿、薯条出锅了,大家排着队依次打饭用餐。站在大厅里,听见的是邻里见面时的招呼声、吃饭声、欢笑声。
如今,在银川市,社区食堂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餐饮服务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崇安社区食堂用餐。人民网 李甜甜摄
社区食堂 民生所盼
“我们老了,行动不方便了,吃饭成了问题。”在盈北社区,记者见到了今年71岁的刘恒生老人。他坦言,现在子女外出工作,不放心老人在家做饭,会选择请保姆或者食堂解决老人的一日三餐。
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我身边的一位85岁的老哥哥,孩子交了费,却吃不好。”刘恒生老人说,最后这位85岁的老爷爷选择了社区食堂。
2022年以来,通过调研摸底,银川市民政局积极争取区、市资金660万元,将老年助餐服务列入年度民生实事,按照统一名称、统一门头、统一装修和明厨亮灶标准,提升改造48家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由原先一日一餐改为提供一日三餐,由原先只针对60岁以上老年转为向全体社区群众服务,由原先公办公营转为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连锁餐饮企业运营,走可持续发展路径、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获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老人在鲁银社区食堂用餐。人民网 李甜甜摄
社区食堂虽然按照统一的标准办起来了,但各自又有不同的特点。银川市兴庆区崇安社区食堂有平菇油菜,红烧鸭块,冬瓜炖山药,家常茄子,杏鲍菇炒肉等菜品,午餐一荤一素加米饭,60岁以上老人每餐只需10元。
银川市西夏区盈北社区食堂设有爱心免费餐、免费敬老餐、6元和8元敬老餐、10元学生餐、10元拥军餐,以及12元的一荤两素套餐和12元的臊子面。“来者都是客,我们这里不仅服务辖区的一老一少,还为附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务工人员、警察提供服务,每天吃饭人数大概有400人。”盈北社区书记王红霞说。
银川市金凤区鲁银城市社区食堂针对60岁以上老人推行公益价,对60岁以下人群实行亲民价。一份一荤两素的套餐,60岁以上老人10元,60岁以下人群13元。
“社区食堂,办了一件好事,解决了大民生。”银川市民秦先生说,希望社区食堂越办越好。
企业经营 市场化运作
在采访中,受访者不约而同的谈到了一个话题:如何防止社区食堂不倒闭、不关门?
免费的,不一定长久。社区食堂,不是近日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在银川已推出七八年。
十二五期间,银川市争取各级资金集中建设老饭桌109处,2015年银川市成功申报民政部第五批居家和社区改革试点城市,银川市民政局提请市政府研究出台《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银川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对老饭桌给予新建、运营费用支持。
居民吃干净了社区食堂的饭菜。人民网 李甜甜摄
截至2023年1月,全市已建设214家老饭桌,但受疫情、运营机制影响,只有20%正常运营,原有运营模式只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只提供午餐,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部分点位政府需要提供公岗人员,甚至有的点位常年依靠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募集款物维持。
“那么多社区食堂经营不下去,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社区食堂不能是纯公益的,该收费的还要收费。”市民陈先生坦言,免费的,不一定长久,“免费,应该有个标准。同时,还应该向社区开放,只有吃饭的人多了,才能从薄利多销中实现收支平衡。”
地方经营,已慢慢实行。“我们致力于做物业+养老,这个社区食堂是国企物业运营,物业费公共收益返补社区食堂,有效防止倒挂。”银房物业副总经理李丽说。
据了解,为解决崇安社区老年人吃饭问题,2019年5月,社区和原唐徕一、二组团宜佳物业协商,将位于唐徕小区东区54号楼西侧二组团小广场的自行车棚,上下两层面积260平方米的公共设施由凤凰北街办事处牵头改造成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的期间照料中心和社区食堂,2022年由银川银房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经营管理。
银川市西夏区1个街道和4个社区由宁夏食速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我们通过企业化运作,提供优质服务,保证饭菜的质量与卫生,吸引更多人来就餐来实现收支平衡。”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刘进说,只有企业化管理,实现收入大于支出,才能确保社区食堂良性发展。
金凤区鲁银社区食堂。人民网 李甜甜摄
银川市金凤区民政局积极推进社区食堂的社会化运营。由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支持,完善社区食堂的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厨房设备,采取以“阵地换服务”的方式(免收房屋、设备租金),引入第三方餐饮企业、社会组织等进驻社区食堂运营。
街道社区作为社区食堂的监管方,通过试运营期间的成本核算,与运营方科学确定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等保障对象的收费标准,日常监督运营方落实食堂安全设施配备、食品卫生等政策规定,定期反馈居民对菜品的质量意见,保障社区食堂的运营安全和食品卫生;除保障对象之外的居民就餐价格,由运营方参照周边餐饮市场价格,以低于市场价的10-20%自行确定,给予运营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通过社会化运营模式的推行,丰富了社区食堂的菜品供应、扩大了就餐受益人群范围、降低了社区食堂的运营成本,免除的阵地设备租金全部反馈辖区居民,保障了居民和运营方的合理权益,有效解决了社区食堂运营成本高、菜品不丰富、就餐人数少等问题,在方便居民就餐的同时为社区食堂的长效运营探索出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子。
全民参与 合力共建
正在社区食堂里练习唱歌的老年人,一听记者前来采访,就坐到一起说起了社区食堂的好处和建议。
“社区食堂是好事,解决了部分老年人、小孩子的吃饭问题。”大家认为,社区食堂方便了一老一小,方便了务工人员,还希望每个社区都应开设社区食堂方便群众。
目前,银川市的社区食堂,多数为政府出资、社区提供场地,招标合适的餐饮公司来经营,服务社区一老一少的同时,还向社会开放。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入不敷出。”王红霞说,盈北社区食堂开设三个月以来,已连续亏损三个月,每月亏损5000元。
崇安社区食堂。人民网 李甜甜摄
“人工工资是一个大头,另外食材成本过高。”刘进说,如果政府能统一采购,将会降低社区食堂的经营成本。同时,刘进还认为,社会捐赠、民政补助、残联补助如果能向社区食堂倾斜,将极大的改善社区食堂的经营情况。
“我们社区已经出现了一些捐赠案例。”王红霞说,盈北社区的党员裴彦奎,将家庭3人每年的1080元分红换成米面捐赠给了社区食堂,“希望这样的捐赠越来越多,我们的食堂才能办的更好。”
此外,市民张先生建议,应该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区食堂的经营情况,让更多的人关注、支持社区食堂的发展。
2023年银川市出台了《银川市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管理办法》,委托银川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协会逐小区对助餐点进行排摸,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在了解基本需求的情况下,精准为群众提供助餐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民政部等11部门《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持续推进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建设,指导各县市区民政局规范管理,争取配置智能刷脸设备、加强绩效考核、链接智慧养老系统,通过精细分析、智慧手段,更好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银川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程巍说。
(责编:阎梦婕、宽容)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者:姜妮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辑)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实践智慧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要求人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与伦理情境中,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与对象作出灵活应对和恰当决策,这体现出一种方法论智慧。大体而言,儒家实践智慧的伦理学基础是“仁”,方法论原则为“义”,具体行为规范则是“礼”。仁、义、礼作为儒家实践智慧的三个基本面向,在儒家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始终为确保人们行为的正当性与有效性而发挥作用。时至今日,儒家实践智慧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仁:儒家实践智慧的伦理学基础
“仁”是儒学的基础与核心要素,是调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面对的各种关系的最基本伦理原则,有着充分的实践意义。在不同的关系结构中,“仁”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价值面向。为了真正理解儒家的实践智慧,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仁”的含义。在《论语》一书里,孔子面对诸多弟子问“仁”而因材施教,阐述了“仁”的不同内涵与特质。其中,《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对樊迟问“仁”的回答“爱人”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仁者爱人”作为孔子反复提及的观念,奠定了儒学最重要的伦理基调与思想底色,而将“爱”视为人际关系中的普遍化价值原则,也体现出儒家思想明确的人文精神与理性色彩。
《中庸》记载孔子答哀公问政时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个说法相比于“仁者爱人”,进一步将人的“爱”导向血缘亲情,赋予“爱”以天然的情感基础,并将其与宗法伦理紧密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儒家提倡从对亲人的天然情感出发,将“爱”逐层推扩到他人。比如,孟子明确主张爱有差等,他在《孟子·尽心上》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关于“亲亲而仁民”,《孟子·梁惠王上》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说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亲情之爱到“泛爱众”的情感转化过程。关于“仁民而爱物”,我们也能从儒家经典中找到明确的表述:如《论语·述而》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梁惠王上》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孔子家语·五帝德》的“仁厚及于鸟兽昆虫”等。这些都是仁爱原则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在儒家看来,从家庭到社会乃至大千世界,人类实践活动中处处都闪耀着“仁”道的光辉。“仁”作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实践最根本的价值基础,经由人对人性与天道的全面理解,最终表现为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性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之“仁”“爱”的德性与情感得到统一,使得儒家实践智慧的思想基础获得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义:儒家实践智慧的方法论根据
立足于“仁”,人们得以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作出合乎道德与人情的正确抉择。而为了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正确的方法论智慧也必不可少。举例来说,在《论语·微子》中,孔子虽然对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隐士的进退之道给予了较高评价,却自道“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东汉经学家马融认为,孔子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亦不必进,亦不必退,惟义所在也”。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正当且有效的选择的关键,是以“义”为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而非墨守成规。“惟义所在”源于《周易·系辞下》“井以辨义,巽以行权”一语,以“井”为意象表达“义”的相对稳定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则说:“义者,宜也。”认为“义”是指适宜、正当,也就是恰到好处。朱熹便由此认为:“义是事事合宜。”从这一角度来看,“义”在实践中的方法论意义,就是始终辩证地、理性地看待和解决具体问题。“惟义所在”,可以说是儒家实践智慧关注的焦点。
孔子向来被视为运用儒家实践智慧的典范,他在教学与政治活动中,从不拘泥于特定的行为模式,或盲目追求某种固定的道德标准,而是强调“无可无不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从而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意味着他能够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应变,从而选择具体而恰当的行动。以《论语·子罕》篇的记载为例,孔子面对他人的求教,“叩其两端而竭焉”。按朱熹的解释,“两端”“犹言两头”,具体是指事物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粗”等不同甚至对立的方面,这说明孔子运用辩证思维为人答疑,且答得“无所不尽”,十分周全详细。
而在为政方面,公山弗扰据费反叛后想召孔子,孔子决定前往,因为他一心期待能够振兴周道于东方,认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在卫灵公只关心战争而非礼义的情况下,孔子面对他的任用却选择了离开。当为则为、当去则去而不盲从于一定之规,体现了他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下以辩证灵活的方式对道德原则的巧妙坚守。这正是“惟义所在”的实践智慧的体现。
孟子十分赞赏孔子“惟义所在”的行事风格,认为孔子能做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可以被称为“圣之时者”,这既是对孔子个人品质的赞扬,也是对儒家实践智慧的肯定。儒家实践智慧并非僵化地墨守成规,而是在理解和实践“仁”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最合适的选择,这一选择既是对“仁”的坚守,也是对“义”之方法论智慧的有效运用。
礼:儒家实践智慧的规范性要求
儒家实践智慧以“仁”为伦理学基础,以“义”为方法论根据,而“仁”“义”具体的规范性表达都指向礼。如《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进一步阐述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以“礼”为人之视听言动的行为规范,并以此来实现“仁”。而《左传》说“礼以行义”“义以出礼”,《荀子》也认为“行义以礼,然后义也”。这些看法说明,“义”是礼的内在根据或实践原理,礼是义的实践规范与外在表现。对于“礼”与“义”的关系,孟子有非常形象的解释:“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义”作为儒家实践智慧的方法论根据,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实践亦需要接受“礼”的规范。
以上种种,都表明儒家实践智慧也具有明确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就在于“礼”。如果说“仁”是为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设定最根本的价值引导,“义”是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智慧,那么,“礼”就是在为人们确立具体的规范、秩序和边界。不过,“礼”虽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标准,但其本身具有的适应性、发展性特征又需要人们根据不同的实践要求予以及时调整。《礼记·礼器》说:“礼,时为大。”即昭示了“礼”的“与时偕行”的特点。
因此,儒家实践智慧的运用需要人们具备明辨是非与辩证思考的能力。在道德两难之下作出行为选择时,更是如此。以《孟子·离娄上》的记载为例:按古礼,男女原本授受不亲,叔嫂之间的交往尤为礼之“大防”。但在嫂子溺水即将丧生时,如果男子仍然拘泥于礼的形式化要求而不肯施以援手,就会遭到如孟子的指斥:“嫂溺不援,是豺狼也”,因为“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强调的就是依从最重要、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所展开的辩证分析与临机决断。朱熹对此解释道:“权而得中,是乃礼也。”可见在儒家看来,特殊情境中这类看似反常或不合于礼的做法,在能够满足最根本的道德准则以及事功价值需求的情形下,也就自然符合仁、义、礼之道,从而具备正当性与有效性。
当我们重新回顾、审视儒家实践智慧,不难发现,其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儒家实践智慧以“仁”为道德根基,启示我们在日常的做人做事中,应当时刻牢守道德底线,关注言行的社会道德效应。儒家实践智慧对“义”的方法论智慧的重视,启示我们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事务时,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理性而周全地应对。儒家实践智慧对“礼”的规范性意义的强调,则启示我们一切言行都必须在道德与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进行,即使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需要灵活应对时,也应如此。总之,认真领会与合理运用儒家的实践智慧,对于我们的生活态度与处事方式的完善不无裨益。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4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