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秋嫣旅行
< class="pgc-img">图片来自网络
>秋天的海虞镇铜官山异常漂亮,这座高43米的小山丘树木葱茏,茶田垄垄,漫山遍野开满黄灿灿的波斯菊。掩映在绿树环抱中的一幢幢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崭新气派。
< class="pgc-img">>铜官山山麓上空红,虹气球随风飘动,气球下悬挂着鲜艳的飘带。绿茵茵的草坪上,摆放着大风车、儿童游乐设施。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 class="pgc-img">>古色古香的凉亭耸立在山头,飞檐翘角,巍峨壮观,这是铜官山的著名景点。
< class="pgc-img">拍摄:踏雪赏梅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农田里“常熟田”三个立体字赫然醒目。古诗里描绘的江南田园生活,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秋嫣漫步在乡间小道,很是感慨,往日冷冷清清的铜官山,如今旧貌换新颜,美得无法形容,目之所及都是新农村的秀丽风光。
< class="pgc-img">>无论是天真烂漫的孩子,还是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抑或两鬓斑白的老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class="pgc-img">>秋嫣与朋友徜徉于美丽乡间小道,流连在江南水乡的秀美景色中。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我们穿过林荫道,走过粉墙黛瓦的别墅群,来到铜官山山麓的一家农家餐馆。
< class="pgc-img">>庭院里树木扶疏,鲜花簇拥,奇石耸立,环境雅致。
< class="pgc-img">>中式拱形圆门古色典雅,门庭两旁绿植繁茂。
< class="pgc-img">>后院也是树木葱茏,新建的一排简易房屋在树木掩映下,好似童话故事的场景。
< class="pgc-img">>浓密的树荫下,前来度假的游客在树下喝茶叙谈,笑容荡漾在他们脸上,一家人其乐融融。
< class="pgc-img">>我们走进里屋,宽敞的房间里放置了两张圆桌,桌上八道冷菜已经摆放整齐,荤蔬菜搭配,看着清爽好吃。
< class="pgc-img">>【香菜层层脆】香菜下面是猪耳朵,富含胶质,做成凉拌菜,口味嫩脆,就着香菜咀嚼,鲜香美味。
< class="pgc-img">>【葱油茭白】茭白切得整整齐齐,嫩白色,上面撒着姜丝、葱花,还淋着酱油、麻油,美味可口。
< class="pgc-img">>【美味海蜇】黄澄澄的色彩,肉质厚实,营养丰富。吃起来嫩嫩的、脆脆的,味道鲜美,挺开胃的。
< class="pgc-img">>【糖醋小排】这是一道家常菜,色泽油亮,香喷喷,肉汁浓稠。新鲜肉烹煮,口感鲜美,就是煮得稍微有些老。
< class="pgc-img">>【五香凤爪】鸡爪酥烂,吃起来很有嚼劲,农村的草鸡爪比城市里的要鲜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冷盘还有【蒜香毛豆】、【五香豆干】和【蚝油菌菇】,食材新鲜,口感都不错。
< class="pgc-img">>不一会儿,服务员端来热菜,第一道菜是【砂锅鱼头】,这是店里的招牌菜。硕大的鱼头上撒着青葱,散发着清香,汤煲里还有白萝卜。
“砂锅鱼头”是江苏十大经典名菜,去常熟饭店吃饭,秋嫣一般都会吃到这款鱼煲。
乳白的鱼汤味道清香,鲜而不腥,鱼头肉质鲜嫩,别有风味。
< class="pgc-img">>【红烧臭桂鱼】这条鱼味道很特别,似臭非臭的气味,有些难闻。朋友同伴说这是臭桂鱼,又叫臭鳜鱼,是安徽徽州地区的一道传统名菜。臭桂鱼味道虽然难闻,但吃起来却相当美味,味道独特。
< class="pgc-img">>【巨切大肠】口感绵醇香浓,肥肠酥嫩,入口即化的感觉,鲜美的味道让人忍不住再吃两块。
< class="pgc-img">>【毛豆子炖蟹】这道也是家乡的一味美食,家乡人特爱吃,俗称“六月黄”。就是“童子蟹”,体重不足2两,或许更小些。
六月黄讲究“吃公不吃母”,它的蟹黄与成熟期大闸蟹的膏黄不同,是半流质的,颜色金黄、鲜嫩饱满。
轻轻“嘬”一口,蟹的鲜香味就溢满在口里,那鲜甜之味让人一解蟹瘾。
< class="pgc-img">>【葱油鸡块】葱香浓郁,农村的草鸡,肉质鲜嫩,也很入味。
< class="pgc-img">>【盐水河虾】盐水河虾做法很简单,虾煮熟后鲜美又清淡。喜欢重口味的,可以蘸调味料。
< class="pgc-img">>【秘制肋排】这道菜重点推荐,秋嫣品尝后,感觉非常好吃,可以用“鲜香美味”这词形容。肉质相当嫩,不知用什么调料烹煮的,味道不输大饭店。
< class="pgc-img">>【黑椒牛肉粒】牛肉粒上沾了黑椒酱汁,微微辣,但牛肉粒口感不够嫩。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蔬菜还有【丝瓜毛豆】、【蒜香茄子】和【蚝油生菜】,都很新鲜清爽。
< class="pgc-img">>【糖芋头】是苏州地区传统名点,中秋佳节前后,家乡的饭店里一般都有这道点心。甜糯绵软,香郁可口,吃起来软韧滑爽,甜得清爽。
< class="pgc-img">>【麻团】这道点心食材是用糯米粉加工的,软糯甜绵。不但好吃,而且外形好看,圆圆的,寓意团团圆圆。
< class="pgc-img">>【鸡汤面筋】最后端来一大碗鸡汤面筋,美味的鸡汤面筋往往是餐桌上的抢手货,硬菜吃多了,喝一碗鸡汤,胃里特舒服。
< class="pgc-img">>这桌农家菜有8道冷盘,12道热菜,2道点心,一共22道菜肴。秋嫣吃过很多家农家菜,感觉这家餐馆的菜品质量算是上乘的。看到餐馆后院有块共享菜园,估计餐桌上的蔬菜是自家地里种的吧,才那么新鲜。
22道菜共680元,你们觉得贵吗?评论区留言说说。
我是秋嫣旅行,一名江南女子,热爱旅行,喜爱写作。乐意分享旅途中的美景美食,喜欢就关注@秋嫣旅行
#你好,秋分#
019-03-17 21:3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本报记者 陈婷
“一盘溪沟鱼,一盘香椿,老板,还有什么新鲜菜?”阳春三月,记者来到位于丁宅乡庙湾的集福饭店,还没到饭点就可以看到大厅里忙碌的景象,食客们急匆匆赶来进门就熟门熟路走到冰柜面前开始点菜,绿油油的时蔬被洗干净蓬松地堆在塑料筐里,新鲜的鱼虾还在水桶里游动……店主丁卫利正忙着给顾客点菜。
丁卫利是丁宅人,今年45岁,原来做过管理,也呆过设计院,随着上虞区“四季仙果之旅”品牌的建设,丁宅乡水果种植业不断发展,周边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好,来丁宅采摘水果的客人也越来越多,这让丁卫利决定回老家开办农家乐。丁卫利介绍说:“我们大厅现在有26张桌子,二楼有7个包厢,三楼还有5个房间。一共可以容纳400人就餐。”
3月,“草莓季”还没过,太阳刚刚露出太阳,丁宅的乡间道路上已经停满了林林总总的车辆,城里人携老带幼,呼朋唤友,三五人结伴,纷至沓来,在草莓垄里自由采摘。“这几天太阳开了,出来玩的游客多起来了,我们生意也忙起来了。”丁卫利告诉记者,“我们平时接一些老客、散客为主,遇到水果采摘季,游客比较多,还会接一些团餐,老客就会提前打电话预定了。这几天平均每天十来桌,周末多的时候有30多桌。”
一锅鸡汤,几道时蔬,一家几口围坐一桌,是集福饭店常见的景象。清炖土鸡煲,用砂锅端上桌,掀开锅盖,闻着一股特别醇香的香味飘来,顿时令人食欲大开。端着白瓷小碗,拨开那些属于土鸡特有的,如黄金般色泽的鸡汤汁油珠儿,雪白的汤顿时浮现在眼前,浅尝一口,是静谥且不张扬的清甜,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鸡的原汁原味,又增加了汤的鲜香与醇美,待吞下去以后,回味悠长,隐隐还带着一股中药的香,混着鸡肉的独特味道,是清补的上汤佳品。
“我们不是第一次来集福饭店吃饭了,刚刚我们三姐妹打完乒乓球就相约一起来丁宅吃饭。”家住百官街道的陈女士告诉记者,“我们点了艾饺、葱烤鲫鱼、椒盐排骨、绍三鲜。味道好所以经常会来吃。”集福饭店主要以农家菜、应季菜、河鲜为主,吃的就是新鲜、健康。
店主丁卫利介绍:“我们主打菜就是土鸡煲、猪蹄和溪沟鱼。土鸡是家里养的,蔬菜也都是家里种的,溪沟鱼都是每天早上在附近收来的,猪肉用的也是丁宅农户家里养的土猪肉。我们食材新鲜,价格也便宜,人均消费不到一百元,回头客特别多。”
十多年前,我撰写学位论文时,读了很多张炜的小说,《九月寓言》是其中之一,许多情节印象深刻,其中尤以地瓜的故事最为难忘。小说里,地瓜是小村人的主食,可以烤着吃,亦可以蒸煮后吃,人们将地瓜干磨成粉,用来做水饺、馒头和饼子,甚至还用来摊煎饼。总之,面粉可以做成的食物,地瓜粉几乎都能做。地瓜吃多了容易腹胀,只能不停地奔跑,有人借此逃出小村,也有人因为饥饿被两块煮地瓜噎死。
《九月寓言》写的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事,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那个瓜菜半年粮的时代,地瓜一直是果腹的主力军,小说能引起我的共鸣,原因即在此。家乡人民不叫地瓜,唤作红苕,学名番薯,城里人称红薯居多,后来渐渐成了主流名称。我外出读书,发现各地对红薯的叫法颇异,比如山芋、白芋、番芋、甘薯、白薯、甜薯……一种寻常粮食作物,居然有这么多叫法,足以说明它的种植范围广,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红薯带来的记忆并不好,除了让人产生饱腹感外,它几乎一无是处。
家乡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玉米与小麦。我小时候,因为人多地少,加之粮食亩产不高,根本支撑不了一年所需的口粮,而红薯产量高,正好可以补上缺口。
每年秋天,红薯收获后,大部分分给社员,少部分留作种子。红薯怕冻,不耐储藏,难以抗过寒冬,生产队于是修建了大屋窖。所谓的大屋窖,其实就是土墙草顶的茅屋,或者叫土法温室,加温原理与北方的火炕类似。稍有不同的是,大屋窖的锅灶埋在里屋,只有烧火在外屋,水蒸气既可以加热室温,还可以增加湿度。
每年春分前后,找一块背风向阳的土地,施足底肥,起垄挖沟,埋下薯种,开始繁育红薯苗。四十多天后,薯种长出约两尺左右的藤蔓,就可以移栽到大田里了。芒种到夏至这段时间,是扦插红薯苗的最佳时机,也是收割小麦的时节,农民还要照管正在拔节扬花的玉米,最忙的“三夏”季终于来了。小麦收获后,马上施肥,刨沟做垄,找一个雨后的早晨,赶紧扦插薯苗。老乡把这叫“栽红苕”,技术难度不大,体力要求不高,老人小孩都参加抢种。每年这段时间,中小学要放忙假,老师、学生都回家帮忙,我也在这个时候学会了割小麦、栽红苕、播豇豆、种丝瓜……明白了什么叫“汗滴禾下土”,体会了稼穑艰难。
红薯命贱,少有虫害,管理方便,只要雨水充足、排水方便,几乎可以坐等丰收。每到暑假,苕藤疯长,或红或黄、或白或紫的苕花遍地开放。鲜嫩的苕叶权当蔬菜吃,多汁的苕藤可以养猪喂牛,连野兔都来赴这场飨宴。
10月是红薯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可以分到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红薯。人们用它做大米红薯稀饭,或者蒸煮后当主食。小孩爱吃烤红薯,煮饭时顺便放在灶膛里烤熟;干焅最受大人欢迎,因为它能使红薯流出让人垂涎的蜜汁。当时生活困难,红薯是主粮,有些人家顿顿吃红薯,再烧些酸菜汤佐餐,没有油星儿,也不加其他调料,只放咸盐,偶尔在汤里加一点豌豆粉丝就是难得的美味。我亲眼看见一位同学放学后蹲在屋檐下,就着酸菜汤吃红薯,弓腰皱眉的样子让人揪心。
红薯吃多了烧心胀气、胃里反酸。当年用红薯充饥的人,胃大多不太好,我也是如此。
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他们老家称红薯为白芋,无论白皮、红皮、黄皮、紫皮都这么叫。他小时候,早餐通常是白芋加玉米面熬煮成的稀饭,人吃饱后,就喂猪。他记忆最深刻的话,就是父亲常常催促他们:“赶紧吃,吃完喂猪。”妹妹小,不能吃白芋,母亲就用布袋子装一点大米,放在白芋稀饭里煮熟给妹妹吃。有时妹妹吃不完,他才可以吃一点,感觉是莫大的享受。那时大米很金贵,只有家里来了贵客或是重大节日,才能吃到大米稀饭。白芋多的人家就晒一些白芋干,吃起来有韧劲,糖分更足。也有人家把白芋干磨成粉,做饼吃,但必须趁热吃,否则会变硬。这东西消化困难,不能多吃,吃多了胃难受。
以红薯为主粮的地方,人们腻烦它;不出产红薯的地方,人们却喜爱它。东北人称红薯为地瓜。一位在黑龙江长大的朋友说他小时候主要吃土豆,一次父亲去辽南,带回一袋地瓜,让吃腻了土豆的家人特别新奇,无论烤着吃还是煮着吃,都觉得甘甜可口。我夫人也是东北人,偏爱吃红薯,家里常备有红薯。她不爱把红薯放在稀饭或者米饭里煮,喜欢单独蒸熟了吃,外出看到烤红薯,总是经不住焦香与甜香交织的诱惑。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问题迎刃而解,红薯不受待见了,大米白面成了主食。人们就把红薯制成淀粉,用来做焖子、滑肉、小酥肉、酸辣粉、炒凉粉、东北拉皮、肉末粉皮……从前上不了台面的红薯咸鱼翻身,广受食客欢迎。
近年来,红薯的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重视,市场需求刺激了科研与生产,不断有新品种被研发出来,比如蜜薯、烟薯、龙薯、西瓜红、紫薯王、冰激凌红薯、特短蔓黑薯等。
如今各地饭店大都有一道菜叫“五谷丰登”,亦称“大丰收”,颜色丰富但做法极简,就是将红薯、玉米、山药、花生等放在笼屉里蒸熟,大家各取所需。我发现,红薯是最受欢迎的。当年的果腹物,如今成了众人追捧的席上餐,我乐见这种变化。(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