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张越熙 天水摄影报道
从西安出发,沿着连霍高速一路向西。一路上,稀疏的树林掩映着棕黄的山丘。
不出半天时间,一座满城椒香的城市出现在眼前。闻香入城,是油豆腐宽粉蔬菜加辣子烹成的麻辣烫,飘香四溢,令人垂涎。
因为这碗麻辣烫,天水这个西北古城在最近火爆全国。在食客眼里,天水麻辣烫是寻味西北的一个宝藏美食;在天水人眼里,麻辣烫不仅是烟火与乡愁,也是振兴致富路上的抓手。在更多人眼里,这碗在几个月前还平平无奇、默默无闻的市井美食,已蜕变成传统与现代激荡交融的生活滋味,沉淀出千百年来丝路文化在舌尖上的象征,召唤着更多的人再次踏上丝绸之路。
天水麻辣烫
火爆出圈
天水官方开网店卖麻辣烫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将军带兵出长安往西域作战,行至天水时,准备扎营造饭。于是,军中伙夫就地取材,将当地食物和干粮放入釜中煮熟,再和当地的花椒等香料拌在一起。”慢慢地,这种烹饪方式就演变成了美食天水麻辣烫。
“作为天水本地人,没有什么不是一碗麻辣烫可以解决的。”在天水从事直播带货工作的主播王瑞告诉记者,自天水麻辣烫走红出圈以来,她每天上下午需要各做一场直播,平均每场直播都能卖出上百单麻辣烫底料。“天水麻辣烫虽然制作十分方便,但色郁味浓,城里几乎每一个存活下来的麻辣烫店都经历了万千食客的检验。”
王瑞(左)正在直播间里带货天水麻辣烫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16.2万余家麻辣烫的相关企业;其中,2024年1-2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2770余家。其中,甘肃地区拥有麻辣烫相关企业9600余家,而天水市拥有近900家相关企业,占甘肃省总体的9.3%。
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自由路的暴皮气麻辣烫,是王瑞光顾了多年的老店。店主告诉记者,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每天都要卖出上千份麻辣烫。
食客正在挑选天水麻辣烫食材
在这家店毗邻的一条长不过150米的巷子里,就开了近十家麻辣烫店。一家麻辣烫店的店主说,他们是一家开了近20年的老店,一周前才在这里又开了新店。“因为这里离市中心近,不少店都是最近新开,准备迎接新一轮假期客流的”。
还有更多无法亲临天水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各类甘肃天水麻辣烫配料,自己复刻网红美食。据淘宝路边社数据显示,3月开始,天水麻辣烫热度环比上涨285倍,甘肃天水麻辣烫料包、甘谷辣椒等持续霸榜淘宝热搜。为此,甘肃天水官方还在淘宝开店,上架天水麻辣烫底料和主要食材。
王瑞也同样期待着,她从小吃到大的天水麻辣烫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新变化。“在天水,月入五千元已经算高收入,如果直播间里的天水麻辣烫卖得好,今年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年入10万。”她说。
寻访起源
探寻天水麻辣烫好吃的秘密
在“新丝绸之路”上,天水是连霍高速这条交通动脉上的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第一站。从这里向北,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甘肃省张家川县就位于河西走廊的东侧入口处,是古代中原入河西走廊的必经道路之一。
据当地人介绍,张家川在古时候其实是一个驿站。张骞出使西域返回中原时曾在这里安置他的匈奴妻子以及儿子张棉。到东汉时,凉州刺史治所被设置到陇县(张家川县城),随即带动了这里的人口与文化发展。
“张家川特色餐饮是天水市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发展中心主任刘英杰告诉记者,张家川原来是丝路上的一个驿站,往来于西域和长安之间的贸易运输,都会汇聚到了这里。“人口的交融带动饮食的发展,古时候,西域很多民族都对饮食颇有研究,这些特色饮食被当地人结合民族特色再加工创新,就有了如今西北地区的特色饮食。”
据介绍,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实训基地成立于2021年,初衷是促进当地人就业,开设了中式烹饪、面点、拉面、烧烤等多种技能培训;麻辣烫就属于中式烹饪中的一项。“在天水麻辣烫火了之后,很多人都有学麻辣烫的需求,于是我们将麻辣烫培训单独列出来免费培训。”刘英杰透露,从3月底开班至今已经培训了6期共320人,其中大约有30多人是来自湖北、山西、四川等地的外省学员。“目前,第七期已经招满了,总计划开班20期;如果仍有需求,培训班还会一直办下去。”
“天水麻辣烫确实很有特点,尤其是配上当地的土豆粉等特色食材和配料,从口感和味道上都和成都麻辣烫很不一样。”在成都开火锅冒菜店的朱道勇,正是第六期麻辣烫培训班的学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小龙门火锅冒菜品牌创始人。他告诉记者,等学成回成都后,会考虑把天水麻辣烫的烹饪技法引入四川的火锅冒菜中,说不定会让冒菜更加好吃。
学员正在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实训基地学做天水麻辣烫
一位来自成都的学员表示,他在成都开了一家冷锅串串店,过去受食材限制只能堂食。“天水麻辣烫不带汤汁,很适合做外带,回成都后会考虑在外卖平台加入这个产品。”饿了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上线已有甘肃/天水麻辣烫商户约70家,而3月底这个数字仅为3家。
朱道勇口中的土豆粉,其实是在张家川远近驰名的宽粉。这种用土豆制成的食品是天水麻辣烫的核心食材。当地最大的一家宽粉加工企业,伊真香淀粉制品公司负责人杨彦军从事宽粉制作已经近30年,他透露,麻辣烫里的粉好吃主要是因为宽粉都是用当地出产的纯土豆手工制作,不添加其他淀粉。“天水麻辣烫火了之后,很多到张家川学做麻辣烫的人,都会慕名来采购,这个月的销售额较去年增加了30多万元。”
工人正在制作宽粉
不久前,杨彦军的产品也登上了王瑞的直播间。在直播时,王瑞用清水将宽粉等食材煮好,再把麻辣烫料理包与食物拌在一起,一碗活色生香的麻辣烫就做好了。她所用的底料,则产于天水市张家川县建明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生产的天水麻辣烫调料上线仅3天,就进入“天水麻辣烫”关联产品全网销量前列。
“从3月中旬以来,厂里不少人都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睡过觉了,厂房机器24小时不停,一直在生产天水麻辣烫调料。”该企业办公室主任马秀芳透露,厂里完全没有意料到天水麻辣烫能这么火爆,近一月来销售额增加了500多万元。“过去只在甘肃本地销售的麻辣烫调料,如今已卖到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甚至出口到了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追问食脉
麻辣烫是丝路文化中的新产物
“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自张骞打通丝绸之路,战争与贸易贯穿着古代西域地区的发展史,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也在这期间悄然发生。麻辣烫这种将各地食品、香料煮于一锅的烹饪方式,正是那段融合与发展阶段的完美诠释。
穿越历史的不息洪流,我国正从古丝绸之路概念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着新丝绸之路,美味的食品在当地企业中掀起了致富热潮,璀璨的文化在慕名而来者中呼应着时代大潮。
“自古以来,所有的交流都是从路开始的,所有的城市也都是路和桥的结合,其汇合点就是人与物汇聚的地方。”作家、美食文化研究者曾颖解读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天气气候、地理物产、生活条件,造就了一地美食的特色。
在曾颖看来,喜欢一种食品,既有心中的那份乡愁,也有刻在基因中的身体条件。“人们对美食的爱,正是自然演进过程中,对一个地方水土的适应。”
开往天水的专列上,悬挂着欢迎品尝天水麻辣烫的展板
当这个需要适应的地方变成了交通要道,情况就又变得不同。打通丝路意味着中原与西域民族融合的开启,进而推动文化交流,催生新的生活方式形成。在古丝绸之路上,从唐宋到明清,无数以“胡”“蕃”等命名的食品、物品经过“老祖宗甄选”,进入中原让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而当中欧班列、“空中丝路”应用进来,更加庞杂、迅猛的交流正在孕育,带动新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更巨大的飞跃和发展。
“天水麻辣烫正是新时代融合的新产物,毕竟在几百年前,想要凑出一锅麻辣烫原料只怕都有难度。”曾颖预测,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比如,把海南清补凉和甘肃当地土豆结合,未来,在新丝绸之路上还会出现像天水麻辣烫一样爆款新产物也未可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张越熙 天水摄影报道
从西安出发,沿着连霍高速一路向西。一路上,稀疏的树林掩映着棕黄的山丘。
不出半天时间,一座满城椒香的城市出现在眼前。闻香入城,是油豆腐宽粉蔬菜加辣子烹成的麻辣烫,飘香四溢,令人垂涎。
因为这碗麻辣烫,天水这个西北古城在最近火爆全国。在食客眼里,天水麻辣烫是寻味西北的一个宝藏美食;在天水人眼里,麻辣烫不仅是烟火与乡愁,也是振兴致富路上的抓手。在更多人眼里,这碗在几个月前还平平无奇、默默无闻的市井美食,已蜕变成传统与现代激荡交融的生活滋味,沉淀出千百年来丝路文化在舌尖上的象征,召唤着更多的人再次踏上丝绸之路。
天水麻辣烫
火爆出圈 天水官方开网店卖麻辣烫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将军带兵出长安往西域作战,行至天水时,准备扎营造饭。于是,军中伙夫就地取材,将当地食物和干粮放入釜中煮熟,再和当地的花椒等香料拌在一起。”慢慢地,这种烹饪方式就演变成了美食天水麻辣烫。
“作为天水本地人,没有什么不是一碗麻辣烫可以解决的。”在天水从事直播带货工作的主播王瑞告诉记者,自天水麻辣烫走红出圈以来,她每天上下午需要各做一场直播,平均每场直播都能卖出上百单麻辣烫底料。“天水麻辣烫虽然制作十分方便,但色郁味浓,城里几乎每一个存活下来的麻辣烫店都经历了万千食客的检验。”
王瑞(左)正在直播间里带货天水麻辣烫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16.2万余家麻辣烫的相关企业;其中,2024年1-2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2770余家。其中,甘肃地区拥有麻辣烫相关企业9600余家,而天水市拥有近900家相关企业,占甘肃省总体的9.3%。
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自由路的暴皮气麻辣烫,是王瑞光顾了多年的老店。店主告诉记者,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每天都要卖出上千份麻辣烫。
食客正在挑选天水麻辣烫食材
在这家店毗邻的一条长不过150米的巷子里,就开了近十家麻辣烫店。一家麻辣烫店的店主说,他们是一家开了近20年的老店,一周前才在这里又开了新店。“因为这里离市中心近,不少店都是最近新开,准备迎接新一轮假期客流的”。
还有更多无法亲临天水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各类甘肃天水麻辣烫配料,自己复刻网红美食。据淘宝路边社数据显示,3月开始,天水麻辣烫热度环比上涨285倍,甘肃天水麻辣烫料包、甘谷辣椒等持续霸榜淘宝热搜。为此,甘肃天水官方还在淘宝开店,上架天水麻辣烫底料和主要食材。
王瑞也同样期待着,她从小吃到大的天水麻辣烫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新变化。“在天水,月入五千元已经算高收入,如果直播间里的天水麻辣烫卖得好,今年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年入10万。”她说。
寻访起源 探寻天水麻辣烫好吃的秘密
在“新丝绸之路”上,天水是连霍高速这条交通动脉上的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第一站。从这里向北,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甘肃省张家川县就位于河西走廊的东侧入口处,是古代中原入河西走廊的必经道路之一。
据当地人介绍,张家川在古时候其实是一个驿站。张骞出使西域返回中原时曾在这里安置他的匈奴妻子以及儿子张棉。到东汉时,凉州刺史治所被设置到陇县(张家川县城),随即带动了这里的人口与文化发展。
“张家川特色餐饮是天水市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发展中心主任刘英杰告诉记者,张家川原来是丝路上的一个驿站,往来于西域和长安之间的贸易运输,都会汇聚到了这里。“人口的交融带动饮食的发展,古时候,西域很多民族都对饮食颇有研究,这些特色饮食被当地人结合民族特色再加工创新,就有了如今西北地区的特色饮食。”
据介绍,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实训基地成立于2021年,初衷是促进当地人就业,开设了中式烹饪、面点、拉面、烧烤等多种技能培训;麻辣烫就属于中式烹饪中的一项。“在天水麻辣烫火了之后,很多人都有学麻辣烫的需求,于是我们将麻辣烫培训单独列出来免费培训。”刘英杰透露,从3月底开班至今已经培训了6期共320人,其中大约有30多人是来自湖北、山西、四川等地的外省学员。“目前,第七期已经招满了,总计划开班20期;如果仍有需求,培训班还会一直办下去。”
“天水麻辣烫确实很有特点,尤其是配上当地的土豆粉等特色食材和配料,从口感和味道上都和成都麻辣烫很不一样。”在成都开火锅冒菜店的朱道勇,正是第六期麻辣烫培训班的学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小龙门火锅冒菜品牌创始人。他告诉记者,等学成回成都后,会考虑把天水麻辣烫的烹饪技法引入四川的火锅冒菜中,说不定会让冒菜更加好吃。
学员正在张家川县餐饮服务业实训基地学做天水麻辣烫
一位来自成都的学员表示,他在成都开了一家冷锅串串店,过去受食材限制只能堂食。“天水麻辣烫不带汤汁,很适合做外带,回成都后会考虑在外卖平台加入这个产品。”饿了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上线已有甘肃/天水麻辣烫商户约70家,而3月底这个数字仅为3家。
朱道勇口中的土豆粉,其实是在张家川远近驰名的宽粉。这种用土豆制成的食品是天水麻辣烫的核心食材。当地最大的一家宽粉加工企业,伊真香淀粉制品公司负责人杨彦军从事宽粉制作已经近30年,他透露,麻辣烫里的粉好吃主要是因为宽粉都是用当地出产的纯土豆手工制作,不添加其他淀粉。“天水麻辣烫火了之后,很多到张家川学做麻辣烫的人,都会慕名来采购,这个月的销售额较去年增加了30多万元。”
工人正在制作宽粉
不久前,杨彦军的产品也登上了王瑞的直播间。在直播时,王瑞用清水将宽粉等食材煮好,再把麻辣烫料理包与食物拌在一起,一碗活色生香的麻辣烫就做好了。她所用的底料,则产于天水市张家川县建明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生产的天水麻辣烫调料上线仅3天,就进入“天水麻辣烫”关联产品全网销量前列。
“从3月中旬以来,厂里不少人都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睡过觉了,厂房机器24小时不停,一直在生产天水麻辣烫调料。”该企业办公室主任马秀芳透露,厂里完全没有意料到天水麻辣烫能这么火爆,近一月来销售额增加了500多万元。“过去只在甘肃本地销售的麻辣烫调料,如今已卖到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甚至出口到了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追问食脉 麻辣烫是丝路文化中的新产物
“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自张骞打通丝绸之路,战争与贸易贯穿着古代西域地区的发展史,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也在这期间悄然发生。麻辣烫这种将各地食品、香料煮于一锅的烹饪方式,正是那段融合与发展阶段的完美诠释。
穿越历史的不息洪流,我国正从古丝绸之路概念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着新丝绸之路,美味的食品在当地企业中掀起了致富热潮,璀璨的文化在慕名而来者中呼应着时代大潮。
“自古以来,所有的交流都是从路开始的,所有的城市也都是路和桥的结合,其汇合点就是人与物汇聚的地方。”作家、美食文化研究者曾颖解读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天气气候、地理物产、生活条件,造就了一地美食的特色。
在曾颖看来,喜欢一种食品,既有心中的那份乡愁,也有刻在基因中的身体条件。“人们对美食的爱,正是自然演进过程中,对一个地方水土的适应。”
开往天水的专列上,悬挂着欢迎品尝天水麻辣烫的展板
当这个需要适应的地方变成了交通要道,情况就又变得不同。打通丝路意味着中原与西域民族融合的开启,进而推动文化交流,催生新的生活方式形成。在古丝绸之路上,从唐宋到明清,无数以“胡”“蕃”等命名的食品、物品经过“老祖宗甄选”,进入中原让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而当中欧班列、“空中丝路”应用进来,更加庞杂、迅猛的交流正在孕育,带动新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更巨大的飞跃和发展。
“天水麻辣烫正是新时代融合的新产物,毕竟在几百年前,想要凑出一锅麻辣烫原料只怕都有难度。”曾颖预测,随着交通越来越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比如,把海南清补凉和甘肃当地土豆结合,未来,在新丝绸之路上还会出现像天水麻辣烫一样爆款新产物也未可知。
源:【黑龙江日报】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哈尔滨市阿城区平山镇,闻名遐迩的“豆腐镇”,传承百年豆腐制作技艺。为使家乡美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平山镇用好绿水青山资源,持续壮大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两大富民产业,通过加快豆腐产业转型升级,擦亮“平山豆腐”靓丽名片,使平山豆腐加工坊真正成为百姓的“致富坊”。
平山镇地产大豆
好手艺造就百年“老字号”
平山镇生产的干豆腐,以“薄、细、香”闻名,平山镇也有了“中国豆腐第一镇”的美名。
在2023年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上,“平山豆腐”大放异彩,受到与会嘉宾青睐。博览会上制作的“百豆宴”,以优质大豆为原料,展示百道精美菜肴,其中那道“花团锦簇”,外形独特、口味绝佳,给省内外嘉宾留下深刻印象。这道菜肴的原料来自平山镇福王豆腐坊生产的干豆腐,品尝过这道菜的宾客赞不绝口,对平山干豆腐纷纷竖起大拇指。
福王豆腐坊是“平山豆腐”加工业的代表。100多年前,这家豆腐坊第一代创办人王老翟在辽宁生产豆腐。后来,第二代传承人王贵山来到阿城区开豆腐坊。平山镇自然生态优良,水质适合生产豆腐,福王豆腐坊便在这里扎下根,后经王玉学、王晓东、王宇存三代传承,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依靠“泡、拉、熬、泼、压、起、叠”七大制作秘籍,“福王干豆腐”薄如纸、豆香浓,香软、细嫩、筋道、爽滑、煮不烂、味道纯正。
今年33岁的王宇存,是福王豆腐坊第五代传承人。他自幼耳濡目染,承接了祖辈传下的技艺。每天23时,人们已进入梦乡,豆腐坊却迎来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因为订单量大,王家人齐上阵,把泡好的黄豆制成大豆腐、干豆腐。每天5时前,新鲜的干豆腐就会装车送往主城区,烟火气弥漫的早市上,市民们可以买到新鲜的平山干豆腐。
豆腐制作
好生态为平山豆腐持续增色添彩
“干豆腐质量好,除了祖辈传下的手艺,还得益于我们这里地处西泉眼水库上游,水质好,再用当地种植的大豆生产,一斤大豆能出一斤干豆腐。纯手工制作的干豆腐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豆子的原味,口感柔韧、松软,有嚼劲。想要吃到正宗的平山干豆腐得靠‘抢’,得提前订、赶早买。”王宇存说。
目前,平山镇有23家豆腐作坊,年产干豆腐约1700吨、大豆腐300万块,供不应求。为扩大产能,平山镇小雷豆制品加工坊经营者宋文福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最新的加工设备,日加工干豆腐1000斤至2000斤,成为平山镇加工量最大的豆腐作坊。 宋文福说:“我雇了7个工人,每天下午4点开始加工,第二天凌晨就得把干豆腐送到主城区几十家生鲜超市。因为咱平山干豆腐好吃,许多超市主动上门联系我们,我家现在有两辆车每天给主城区供货,到了冬天还要制作冻豆腐,销量更大。”随着干豆腐销量增加,宋文福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他还计划扩大豆腐坊面积,进一步提高产销量。
为了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平山干豆腐”,周日大集会引来众多主城区及周边市县的顾客,几百斤干豆腐很快就销售一空。“从‘五一’开始,来平山的游人会大增,最多一天来过30多辆大客车,游客超过1800人。”平山镇党委书记沈恩伦说。
制作干豆腐
拓宽村民增收致富路
豆腐畅销,不仅带动地产大豆实现就地销售,还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平山镇借助森工鹿苑景区和周日大集,推动以农家乐、采摘园为主体的旅游项目发展,拓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新路径,不断扩大平山豆腐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在平山镇双河村,山脚下十几家农户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鑫帅”农家乐是当地规模较大的餐饮住宿场所。老板刘国欣看好旅游发展商机,去年重新装修了自家的房屋、院落,扩大了经营规模,吸引更多游客光顾。他说:“每年‘五一’,这里的游客就多了起来。游客在景区游玩后,会到店里指名品尝豆腐宴,一些游客还会到豆腐坊下订单购买豆腐带回家。”
油泼豆腐、富贵豆腐、尖椒干豆腐、香菇肉末酿豆腐……豆腐宴的菜式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为了扶持豆腐产业发展,平山镇政府以豆腐宴为牵动,从大豆种植、豆腐加工、菜品制作、文旅融合等多方面完善产业链条,邀请哈尔滨知名宾馆行政总厨为辖区餐饮企业传授豆腐菜品的制作经验,助力豆腐宴的传承和推广。
今年,平山镇还将申请注册“平山干豆腐”地理标志证明、完成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工作。将豆腐产业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引导农户科学种植大豆,保障豆腐制作原料稳定供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同时,通过商贸大集、电商服务站推动全镇豆腐产业创新发展,形成“种植+加工+电商+旅游”的模式,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平山豆腐走向更宽广的市场。
通讯员:孙孟;记者:肖劲彪;摄影:肖劲彪;视频:肖劲彪
来源:龙头新闻
本文来自【黑龙江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