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拆迁后的空地,远处是老邮局的塔楼
近代以来,东北一直遭受日俄列强的侵扰,20世纪形成的三座近代都市——哈尔滨、大连、沈阳——都深深地打着日俄的烙印,中国本土创业者仅能在夹缝中谋求生路。这其中就形成了几个非常有民族特色的买卖街,如哈尔滨的老道外、大连的东关街和沈阳的北市场。然而,进入21世纪,历经沧桑的三处历史街区在城改大潮中慢慢被蚕食淹没。沈阳的北市场已经被完全拆除,大连和哈尔滨的老街也岌岌可危。本文试图记录北市场拆迁过程,来探讨东北历史街区的保护。
金佛和金顶寺院
今天的北市场有一座大得有些夸张的石牌坊,牌坊下有一座白骆驼的雕像,背上上驮着一尊金佛。这些都曾是老北市场的标志物,而那座金佛更是为北市场的诞生灌注了灵魂。
实胜寺门前的白骆驼驮金佛雕像
北市场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白骆驼坟的传奇故事,话说皇太极称帝后,降服了察哈尔林丹汗的蒙古势力。清军在胜利后掠到了一尊重达千两的金佛,由一只白骆驼驮着凯旋回到盛京。就在离京城三里外的西郊,白骆驼卧地不起,不久死去。皇太极深感神灵的眷顾,下令在白骆驼卧倒之处兴建一座喇嘛寺,在寺旁为白骆驼修了一座坟。
日本画家吉田博绘制的北市场老牌坊
北市场新建的巨大石牌坊
既为故事,必与史实有出入。但这座喇嘛寺的兴建与金佛有缘是无疑的。这座占地七千多平方米的寺院全称“莲花净土实胜寺”,是沈阳现存最大的喇嘛寺,也是东北唯一一座皇家寺院。寺中喇嘛属藏传佛教黄教派,殿宇屋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与盛京宫殿规制一致,于是又有了“黄寺”和“皇寺”的叫法。
1930年代实胜寺正殿
1990年代实胜寺正殿
大清立国近三百年,实胜寺一直受到爱新觉罗家族的重视。寺内藏有太祖努尔哈赤的甲胄和太宗皇太极的弓矢,还有圣祖康熙的宝剑,乾隆皇帝的亲题匾额。寺院的掌印喇嘛享有二品头衔,可直接入朝见驾。盛京的各级官员每年都要入寺参拜,已成常规的礼制。这一影响力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国民政府官员都曾多次来此拜谒,九世班禅还曾在此居住两年之久。
实胜寺跳跶场面
实胜寺除了地位尊贵,还有一项塞外少见的傩事,着实把这片地方给搞热闹了。每年正月十五和四月十五,黄寺都要举办跳跶活动,这种活动起源于藏地,在蒙地也很流行。据晚晴文人的描述和外国人拍摄的照片,我们可以想见跳跶的声势。有了这种热闹的佛事活动,便吸引百姓的集聚,随之买卖成行,人头攒动。加之在黄寺周围又有太平寺、保灵寺、三贤祠、伊忠祠等,几百年来的传统习积了庙会的人气,为北市场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铁轨围出的杂巴地
北市场作为闻名于世的买卖街,正式登场是在清末风雨飘摇的年代。那时,关外第一城沈阳,不断遭受列强的压迫,铁路铺设所及既成为别人的领土。为自救以自保,不得不选择对外开放,当时根据与美、日两国签署的通商条约,盛京城小西关外辟出十平方公里土地用作“自由贸易区”,当时官方叫法为“商埠地”。后来随着开放区域的扩大,这块商埠地被定名为“北正界”,就是现在的北市场和西塔商圈。
北市场地界在开放之初,最先挤进来的都是些急不可耐的外国商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英美烟草公司。到民国初期,这里已经有多国商号入驻,传教士也随之跟进。而北市场正式定名却是本地人的业绩,这要归功于东北王张作霖。
1916年,张作霖升任东三省巡阅使,关外土皇帝的大权在握,便开始励精图治,谋求发展。在工商业这一块,张把眼光积极投向商埠地,在他的主持下,一个兴建南北市场的计划出炉了。1920年春天,北市场正式开辟,为了助力新商圈的成长,张作霖强令古城各处妓院限期迁往北市场,一下子搅热了地面,吸引色情业、娱乐业、餐饮业、金融业各种买卖纷至沓来。不到十年功夫,北市场已拥有妓院140多家,大型剧场三座,大小饭馆120多家,大型浴池3家,大型百货商场3家,各类百货店8家,其余旅馆、当铺、钱庄、烟馆、赌局、药铺、理发店不计其数。
1920年代北市场和西塔地区地图
权势人物的号令可以说是北市场兴起的首要因素,而另一个重要客观因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便利的交通及其引来的人潮。商埠地北正界这块地方西有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北有中国人经营的京奉铁路,东面是小西边门外京奉线的终点站,南面是中日共同经营的链接奉天驿和古城里的马拉铁道,这片区域被各种来路的轨道团团围裹。1927年,张作霖更是把辽宁总站选址在北市场的北头,让这块商圈紧追满铁附属地奉天驿前的繁华气象。
1930年代北市场杂巴地
火车和有轨车带来的是四方客商的洪流,在这股洪流中裹挟着财富与能人,也夹杂着落魄者和冒险家,北市场在这种熙来攘往中上演缤纷的世态炎凉。沈阳人老话里管这种地方叫“杂巴地”,这场子最早是在盛京城根下,随着北市场的兴起,杂巴地的大号就名至实归了。我党早期在东北的最高组织机构满洲省委为遮蔽耳目,就选在北市场一条叫做福安里的胡同里,刘少奇同志以工人身份隐藏其中从事地下工作多年,可见北市场的深不可测。
满洲省委旧址,福安里是典型的北市民居
到了伪满时期,北市场作为关外大都会奉天最有名气的买卖街,吸引了数不清的娱乐界名角。抗战爆发后,中原地区陷于兵豳,京津冀鲁豫一带的艺人为讨生活纷纷逃难到东北另谋生路,他们大都集中到北市场落地开场,这其中就有当代著名评书艺人单田芳的父母。从伪满到新中国建立,甚至改革开放初期,北市场的曲艺界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
老北市邮局的塔楼,是老北市场的标志性建筑
北市场的记忆
现在的和平大街,我们小时候都叫国际大马路,走到头,就是八一公园外面的树林。那些大杨树的伞盖完全遮蔽了渐次狭窄的道路,直到市府大路。对面灰蒙蒙的一大片房子就是北市场,那里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与国际大马路相接驳,只有一条小胡同崎岖地通向一片低矮的平房。
冬日里,骑车经过北市邮局,仰头望见那孤零零的塔楼,想起小时候邻家的老奶奶在这里看自行车,总能带我到邮局里面去玩。进入邮局要通过一扇转门,我就喜欢推着转门一圈一圈地跑。拐过福安里的门洞,在皇寺路上有很多的杂货摊,站着几个老棉裤、老棉袄,袖手相觑,百无聊赖。黄昏时分,皇寺的颜色暗淡下来,斑驳的露着木茬的红漆大门紧合着,夕阳染透了寺院西边的土灰墙面。
这是二十多年前我对北市场的印象。因为去奶奶家必须要经过这里,我别无选择地要走过这片平淡无奇的街巷。这个号称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齐名的杂巴地,怎么比得上繁华的中街和太原街呢?
三合盛包子铺依然在北市场地界坚持着
在民国色调的小巷里是北市场最接地气的集市
从小混在北市场的朋友“阳光水域”对这片地方却赞赏有加:“那里的人都是小市民,但都生活韵味十足……那里也永远不缺好吃的,从记事起到现在,北市场的烧烤一直是最解馋的美食。每年从夏初到秋末,群众电影院门前烧烤大排档就是夜晚最美味、最喧嚣的去处。这里有很多新疆人聚集经营,味道正宗,羊肉串是最基本的,烤鸡架、烤蛤蜊、烤乳鸽……应有尽有,再配上大杯的扎啤,完美的夜晚!”
确实,吃是北市场的一大特色,80后的“阳光水域”更多享受的是这里的小吃,而稍年长一点的对这里走出的老字号则如数家珍。老边饺子最早的店址就在北市一街上,这个老字号已经成为沈阳餐饮业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聚宾楼、顺发园、新味斋、粘食店……这些老字号可没那么幸运,沈阳人再没有它们的消息。三合盛包子最有韧劲儿,还能守住北市场这块地儿,包子炒菜还是老味道,服务态度还是国营的范儿。
民族电影院,原为奉天剧场
群众电影院,原为保安电影院
人民剧场,原为云阁电影院
辽宁青年剧院,原为大观茶园
沈阳京剧院,原为中央大舞台
酒足饭饱,再去泡个热水澡。北市场的洗浴行业历史悠久,服务上乘,有澄瀛泉、第一泉、天合池,都是如雷贯耳的老字号。如今只有天合池还在勉强经营,外面的门脸看着不起眼,脱光了到里面,一下子就跳进民国影片的老场景:洗了澡,理了发,干干净净地到北市场里找乐子,听戏听书看电影,样样齐全,有大观茶园、中央大舞台、共益舞台、奉天剧场、云阁电影院、保安电影院……再过过那些名角的大号,梅兰芳、程砚秋、裘盛戎、唐韵笙、尚小云、荀慧生、金少山、张君秋、马三立、侯宝林……北市场曾经的风光景象,浮华掠影,让后辈的文艺青年只能望其项背。
涂有仁丹广告的北市场老商号
外国人的北市场情结
这事要从市府大路北边几座小楼的消失讲起。曾经的二层硬山顶青砖小楼,山墙上还涂着“仁丹”广告,每次经过这里都感觉回到了民国时期的奉天街市。有一天,它们突然不见了,从和平大街直接望到了花鸟市场,各种大型工程机械聚集到这里,北市场的改造工程启幕了。对于那些困顿已久的住户,终于盼来了“龙须沟”的新生。
美国教师Teri拍摄的北市场老宅院
Teri是教育学院的外籍教师,也是一位资深旅行者。我们经常一起骑车游走在沈阳的老街陋巷,给老房子拍照,和老住户交流,记录沈阳的老和旧。听到北市场要被拆迁的消息,Teri和我是一样的急切,每个周末的出行计划马上就制定出来了。从夏天到冬天,从胶片相机换成数码相机,从破旧的平房到崛起的高楼,我们在北市场的活动好像是在见证两个时代的更迭。在拍摄中,我们曾引起当地居民的围观,他们在得知我们的行动和拆迁无关后,就很热情地跟我们聊天,讲讲这里的生活和值得怀念的往事。有一位卖羊肉的回民大爷豪爽地招呼我们,掐腰摆起姿势,“给我拍一张!以后就看不着了。”
Teri拍摄的公共厕所也将成为沈阳的历史
我专注于那些与众不同的青砖老宅,Teri则对所有没见过的东西都感兴趣。比如,她拍了青年剧场对面的一座旱厕,等到那一片都拆光了,我才觉察到这座毫不起眼的建筑也包含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还有那种手摇式爆米花机,Teri兴冲冲地让我去摇动那个黑炉子,她拍照留念。这样珍稀的民俗事物能留在我们的相册里,真是意义非凡。2006年,Teri结束了教学工作回国,我继续在那里游走,并不断把北市场变化的影像发给她。后来Teri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忆拍摄北市场的那段经历,其中有一句,“Let the cranes continue their work over Shenyang but slow the wrecking ball.”意思是,让沈阳那些建设高楼的吊车继续工作吧,而拆除老房子的大铁锤最好慢下来。“大铁锤”可能慢下来,承载城市历史痕迹的房屋和街巷却在一天天消逝。
北市场的老人
回民大爷说的没错,转瞬之间,即将物非人亦非。与北市场一起老去的还有那些生于此,长于此,感念于此的老北市人。在拍摄过程中,有朋友发动家人和邻居帮我找到了几位九十高龄的老人,听他们讲了大半辈子在这里度战乱,谋生存的传奇经历,让我又发现了一块挖掘北市场历史文化魅力的沃野。听这些耄耋老人的回述,仿佛亲身穿越回奉天老城的歌舞场,看三教九流、帮会宪警、凡人志士、饮食男女轮番登场,光怪陆离,惊心动魄。
95岁的王振全老人,1933年从关里来沈阳,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北市场已经非常繁华,“我来那年是康德元年,北市场都成立好了,整得都挺好了。北市场澡堂子三个,澄瀛泉、第一泉、汇海泉。电影园子,有云阁电影院、保安电影院、星光电影院。三个戏园子,中央大戏院和共益舞台唱京剧,大观茶园唱评剧的。中央大戏院三层楼,坐一千多人,梅兰芳、马连良都来过。大饭店,有聚宾楼、味里香、新味斋……要吃有吃,要玩有玩,比那个中街、太原街都热闹,北市场是穷人乐的地方,方圆不到二里地,是沈阳最热闹的地方。”
禄记茶庄的老掌柜赛登禄
禄记茶庄,算是北市场最后一家老字号了,它的老掌柜赛登禄老人,今年92岁,耳不聋眼不花,说话有板有眼,包茶叶时那双手柔韧灵巧,简直就是年轻人的活计。在北市场大举拆迁的轰鸣声背后,赛老人的新茶庄在花鸟鱼虫市场西边的小胡同里依然安闲自在。小店挂新匾那一天,我来给老人拍照,他特意跑回家去,穿了身西服下来,站在装饰一新的门脸前,神采奕奕。我仿佛看得见七十多年前,年轻的赛掌柜在北市场初露锋芒的那一刻。
禄记茶庄充满怀旧气息的包装纸
三伏天的午后,逼仄的小茶庄里只容得下两三个人转身。赛老人为我沏上一杯香茶,递过大蒲扇,然后就给我讲起他的故事。他老家是河北定州的,1936年闯关东到了奉天,十六岁的毛头小伙,先在小西门外第一商场的华西茶庄落脚,学徒顶四年,辞了东家自己开茶叶庄,就用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叫“禄记茶庄”。最开始在铁西区日本人开的兴顺市场,后来又挪到北市场的十间房。这期间战乱不断,日本人又搞经济垄断,买卖做不了啦,只能回关里家。八一五光复后才又回来继续开张。
1948年末,他亲眼见到共产党的部队打进沈阳,到北市场这儿,先把派出所控制了,收编了警察,号召各家买卖开业,慢慢就太平了。1957年公私合营,他的思想最开通,不但上交了自己的财产,还协助政府到各家做工作,鼓励合作经营。沈阳市成立了茶叶总店,他就当上了门市部主任。之后的“大跃进”和“文革”对他都毫无影响,一直顺风顺水就到了改革开放。1990年从门市部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又重操旧业,禄记茶庄重新开张,眼看着北市场的老字号一个个地消失,而小小的“禄记”却保持了七十多年,不换招牌,不换掌柜。
聊着聊着,就有老主顾上门了,买点茶叶,也倚着柜台和我们聊北市场的往事,摔跤的、打拳的、练杂耍的,曾经北市场热闹的场面再也没有了。发舒里那边已经开拆了,三合盛包子铺也换了地方,不定哪天就拆到这条胡同了。赛老人对此表现得十分淡然,好像乾坤万象尽在掌握,没了这块儿,总还有能容得下“禄记”的地方。
2011年的发舒里,北市场即将谢幕。摄影/半岛同学
北市场的尾声
2011年末,我站在空荡荡的发舒里,那曾是北市场北边一片拥塞的里弄,如今已被夷为平地。将近一百年前,也是在一片荒野之上渐次有了人家、摊贩、商号,慢慢形成了北市场,一百年后,又以一片废墟的模样回归到原初状态。严寒中,站在一片白茫茫的空地之上,心中莫名地生出一丝酸楚。
北市场的老宅门
对北市场的感情,我们这些晚辈们都还只附着在它的表面,老房子、小胡同、影剧院、古玩城、羊肉串、肉包子……老辈人在这里摸爬滚打、出生入死,对这块地儿真是又爱又恨。现在,它什么都没了,晓得那些旧事的老人也不能出屋了,耍把式的都去了公园,好吃的东西哪儿都有,再过一年,这里就高楼林立,和这座城市的任何角落没有二样。那个曾经繁华喧嚣、充满烟粉气和传奇色的地方就只剩下那三个字的名字。
北市场旧日的胡同
在距离北市场30公里外的山水之间,一座被称为“关东影视城”的旅游景点红红火火地开张了。民国时代北市场上的地标建筑都被原样复制,成为时下流行的民国戏的拍摄场景。在北市场的废墟之上,一系列打造新北市场的蓝图也将谱就。现实的繁华看得眼热,一个不争的真相却是北市场已经消失。北市场的消失是东北历史街区走向末路的一个典型——城市发展推进老城改造,而文化和旅游产业又需要借势一点传统的文化色彩来装点卖相,于是就有了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推倒重建。
如今,新北市场的高楼正一点点拔地而起,回望另外两个兄弟城市——哈尔滨的老道外也在拆旧立新,大连的东关街也面临拆除的危机。东北最后这几个独具本土特色的历史街区的前景似乎已经非常明朗,而我只能替它们的命运多思索一番。
(作者系微信号“沈阳图景”创办人,辽宁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沈阳文物保护协会会员)
一年,魔都的咖啡浪潮依然汹涌
新店百花齐放,老店推陈出新
能够从8000多家店中杀出重围的,必然是人才无疑
去了几百家咖啡馆之后
小编吐血整理出一份
《2022版魔都咖啡馆地图》
涵盖新店25家,老店25家
有的出品优异,有的氛围浓郁,有的创意独特
虽不能将大家的心头好都纳入其中
但却是不同喜好人群都值得收藏的一份清单!
2022一整年都不用怕店荒啦~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 WS SPACE 無集小白楼
能喝咖啡,也能看展
地址:华亭路86号
又有一座颜值超高的白色小洋房经修缮后对外开放啦!目前二三层展出艺术展《条形码》,呈现伦勃朗、戈雅、塞尚、草间弥生、毕加索等大师之作,可谓全程高能!一楼的咖啡吧台由Ollienollie负责,四周的光影和家居都设计精妙,高级又耐看。
2/ ALOHA COFFEE
喝到一杯惊艳的特调
地址:陕西南路510号
被门头的橙色爱心吸引了注意,被店里的特调彻底牵走了心,Merry-Go-Around这一杯值得喝无数次。这款黑咖用虹吸壶制作,高温时肉桂、陈皮、话梅的香气霸道,中温时入口能明显感受到热红酒的风味,低温时蜂蜜和话梅的酸甜感缓缓释放,层次感绝佳。听说3月份就要换春季菜单了,快冲!
3/ Black Star Pastry
澳洲国宝级甜品
地址:愚园路1265号
澳洲国宝级甜品首次入驻上海!它家的【悉瓜蛋糕】曾被纽约时报评为“INS上全球曝光率最高的蛋糕”。新鲜西瓜、草莓、玫瑰纯露搭配香醇奶油,富有层次感的香气在唇齿间弥漫开来,不愧是为婚礼定制的小蛋糕,非常浪漫!
4/ Coffee Spot
一套set像是一次味觉旅行
地址:北京西路838弄4号
一个由保安亭改造的社区咖啡店,甚至连座位都没有,竟然在全网火得一塌糊涂!环境、菜单都很精简,总共两支豆子,可以点黑咖、奶咖、创意咖啡,或者三种喝法的set。一定要按照店员建议的黑咖——奶咖——特调的顺序来喝,整套体验像是层次丰富的味觉旅行。
5/ Radar Coffee
连工作日都要排队
地址:思南路27号
首先,不得不感叹老板的人格魅力(长得像吴京亲弟弟!)。每天6:00就开始营业,超长待机,但对待每一杯咖啡都极度认真,就算客人挤满了屋子也依然不紧不慢。喝到了十分惊艳的一杯澳白,醇厚到什么地步呢?像是温柔地按摩味蕾。值得一去再去!
6/ 百川咖啡
老店新开啦
地址:长乐路1238号
之前就不止一次推荐藏在居民区里的百川咖啡,后来关门了还觉得伤心,原来老板只是选址重开了!依然是清新的蓝白色调,小编爱的那一杯“春色”也还在菜单上,拿铁也依然稳扎稳打地好喝。喝着咖啡,期待起春天来了!
7/ Goat is Dancing café
极简小阁楼
地址:广元路194号
第一次去就被日式极简小阁楼惊艳到了,头顶还贴心挂了一只小羊提醒“小心碰头”。创意咖啡【富得流油】中加入了黄油,挺有趣的。不过小编更偏爱这家的SOE拿铁,和极简的环境很搭。
8/ 内明谷 Me Time Coffee
温柔内敛且稳定
地址:建国西路122号
这间蓝白风格的临街小店非常治愈,从刚开业时就常去喝,每次的出品都很稳定。店主很温柔,再加上清新通透的环境氛围,简直拥有令人瞬间变开心的魔力。
9/ the others
像是制作高级料理
地址:康定路849号
这是间创意饮品专门店,试营业时小编喝过一杯【今夜月色真美】,被高级料理般的制作思路惊艳到。最近再次到店,发现菜单更丰富了。一杯【五味热巧】,包含70%坦桑尼亚黑巧、自制墨西哥辣味蜂蜜、喜马拉雅海盐,连杯子都是烟熏过的,联合呈现人间五味。
10/ 云南德宏Dehome Coffee
只做云南豆
地址:北京西路1381号
专注于云南豆的小店,背后的神秘力量是4000亩私人咖啡种植园。点单一杯日晒SOE拿铁,拥有酒心巧克力和云南酸木瓜风味,不算浓郁,但很醇厚。
11/ RIGHT HERE RIGHT NOW
手冲流水席
地址:奉贤路194-2号
以手冲流水席闻名的新店,大家围坐在吧台边,分享一杯杯风味迥异的手冲,一次性可以喝到好几支豆子,氛围特别舒服。若是一人前去,也可以让咖啡师推荐心仪风味的豆子,几乎不会喝到重样的。
12/ Coffee boat
门头和特调都可爱
地址:建国西路338号
店铺风格很清新可爱,不定期会推出很有意思的特调。比如情人节期间的【浪漫特调】,一杯咖啡送一支玫瑰。比如这一杯【非理想爱人】,加入了乌梅、桂花、山楂、橘子硬糖,酸酸甜甜的,入口还伴有花香。
13/ Dosage Bread&Wine
蛋糕太好吃了
地址:愚园路1421号1楼
Dosage的蛋糕柜真是太出彩了,胡萝卜蛋糕、南瓜蛋糕、香蕉蛋糕都在魔都大有名气,而且份量很大很扎实!愚园路这一间分店日式氛围浓郁,很适合舒舒服服地呆一下午。
14/ IKIGAI
时令特调很出彩
地址:永嘉路260号
IKIGAI的时令特调,杯杯满意。夏天有西瓜燕麦拿铁,秋天有栗子维也纳冰咖啡,冬天有无花果鸳鸯拿铁。每个季节都至少要去一次这间温馨的日式小馆子!
15/ LY
吸走烦恼的“黑洞”
地址:长乐路169弄6号
LY不想被定义成传统店铺,它更像是一个概念店。这里的每日话题不仅有咖啡,还有环保、流浪救助、人与人的连结。菜单写在云南土皮纸上,一本旧书可以换一杯咖啡,牛油果型人格、夏夜晚风等等创意饮品都值得尝试。
16/ Mill Hill
法式风情浓郁
地址:兴安路96弄28号
法式风情浓郁,店里摆着许多白色中古器皿,光泽温润,随便放在哪里都是一道风景。招牌【焙茶蛋糕】奶油非常细腻,甜度控制绝佳;料超足的一杯【热红酒】只卖38元,拥有爆炸果香,即使圣诞早就过了也会想喝!
17/ LOOPER乐扑咖啡
有点儿童趣
地址:瑞金一路129号
老板太会了!无比吸睛的小野猪就是他自己设计的。点单一杯【丑苹果肉桂黑糖拿铁】,顶部的苹果干蛮可口的,咖啡不甜,冬日喝很幸福。
18/ Ralph's Coffee
Ralph Lauren跨界开咖啡店
地址:嘉里中心北区一楼
Ralph Lauren开的复古绿咖啡店,颜值和实力都没得说。特色咖啡配方采用拉夫滴滤咖啡豆、低因咖啡豆和意式拼配咖啡豆,以及产自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的咖啡豆拼配,是从全球旅行而来的醇厚口感。
19/ Blue Bottle
火遍ins的小蓝瓶
地址:长安路908号
以“只卖出炉不超过48小时的咖啡”闻名的小蓝瓶咖啡,内地首店终于入驻上海,2022年2月25日就要开业了!可以预见,这又将是一次现象级的排队盛况。
20/ RICH 富屿
黄蓝色调好出片
地址:华山路710号
华山路上1月份刚刚开的小咖啡馆,被大家昵称为“rich”,毕竟谁不想新年暴富呢!听老板介绍才知道,它的全称其实是“Bite Size but Rich,” 是希望一口小小的美味,点亮大家的一整天。说咖啡店其实不是特别确切,店里特色的是自己研发的手做三明治,都是现点现做,配料也是钻研了很久来尽力达到健康和美味的平衡。店里的提拉米苏也是一绝,听老板说利润巨低,但是为了口味的优秀还是忍痛用最好的原料,因为要对得起每一位进店的客人。对了,这家店就在mbd对面,可以一块儿打卡!
21/ Neighbors Coffee
浓浓电影感
地址:昌平路958号一层西厢
neighbors二店开业,美式复古意味拉满,谁来了不说一句老板品味真好呢!新店开幕期间,还有美式9.9元、奶咖19.9元这样诚意满满的offer!
22/ BoboLEE
在前滩太古里开启沉浸假日
地址:前滩太古里石区4楼
BoboLEE的第三家分店,将阳光沙滩、热带植物搬到了前滩太古里4楼露台,混搭出独特的异域度假风情。这里有神仙甜品和brunch、浪漫欧陆晚餐,简直像是一座野奢空中花园。
23/ Qiuqiu
咖啡与设计师品牌店的结合
地址:泰安路37号
这么可爱的“求求”logo,谁看了不迷糊!店里风格偏极简,也不乏趣味细节。能喝咖啡,也能逛逛原创品牌服装。
24/ PARAS
洋房上的超美露台
地址:新乐路80号-1
PARAS新店入驻“好市”,逛完街去喝一杯再好不过了。小洋房的露台被打造成极简风格,天气好的时候来吹吹风吧~
25/ SYLVA LAB Coffee&Bar
中式园林门头里藏着日式小阁楼
地址:新闸路1300号1楼
中式园林风格的门头,舒适得仿佛自家客厅般的小阁楼。可以为了花式特调去,也可以仅仅为了在阁楼上度过一个闲散幸福的下午。
26/ BLACKSHEEP ESPRESSO
又被小黑羊可爱到了
地址:茂名南路124号
不做营销却知名度很广的小黑羊,是魔都的精品咖啡老牌选手,茂名南路新店安家也满一年了。被这头【小白羊阿芙佳朵】狠狠可爱到了!咖啡液醇厚但不苦,和丝滑冰淇淋是绝配。
27/ 皮爷咖啡
永远不会错的选择
地址:多家分店
有时候不想考虑喝什么,就会顺道拐进最近的皮爷,一杯澳白就足够让人一直挂念。也可以在皮爷解决早餐,每日10:00前选择贝果或佛卡恰系列单品,搭配黑咖啡组合只要22元,+16元也可以升级为拿铁。最爱新口味南瓜贝果,搭拿铁简直像吃蛋糕一样香浓,幸福感爆棚!
28/ BOBAC
店里常常挤满了人
地址:陕西北路549-1号
这家超迷你的店仿佛有魔力,几乎没有听到过它家的差评。清迈冰拿铁是连冬天都会想念的好滋味,椰浆、斑斓叶、咖啡液融合后口味层次升级,又清爽又上头。
29/ cclab coffee
每一个工作日都挤满了人
地址:常熟路181号
这应该是魔都咖啡星人一定知道的店,即使几年内开关数次,都没有被遗忘,必然拥有极强的实力。这一杯瑰夏拼配拿铁,第一口便能感受到强烈的葡萄干和酒心巧克力风味,同事甚至肯定地说这是有生之年喝到最棒的一杯拿铁!
30/ Basdban
魔都可颂天花板
地址:愚园路546号
红到发紫的Basdban,出炉即沽清,买到靠缘分。温暖治愈的黄油香和店里的未来金属感设计竟然这么搭!爆火的芒果巧克力三明治,被称为魔都天花板的各式可颂,都来自它家!
31/ O.P.S. CAFé
创意咖啡圈顶流
地址:太原路177弄1号
在魔都创意咖啡圈,谁人不知O.P.S.?按季节更换的菜单上,不同咖啡豆、茶叶、自制果酱、酒精、花果等元素被糅合运用,呈现出丰富的维度。每季都去滚菜单的朋友,应该不在少数吧!
32/ 凡尔赛咖啡招待所
老板娘是大赛评委
地址:建国西路56弄1-2
店铺C位是一架烘豆机,柜台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咖啡用具,幸运的话还能闻见刚烘好的豆子霸道的坚果香。老板娘是各式咖啡大赛的评委,对优质咖啡豆的挖掘、手冲技巧的把控实力非常硬。印象中每一杯手冲都好喝,每次都会忍不住打包挂耳回家。
33/ 村口大树
以做料理的心在做咖啡
地址:长乐路368号
开业时以一杯【幻灭的爱情特调咖啡】火遍整个魔都,许多人到店直接喊“给我来一杯爱情”!店里的特调菜单定期更换,每一款都拥有浪漫的名字和解说,并且每一杯都是好喝的,不同风格、不同维度的好喝!
34/ Lumière Cafe 珈琲光景
永远惦记晴天拿铁
地址:淮海中路1640-3号
珈琲光景在魔都精品咖啡圈的名气不必赘述,店里豆子选择非常多,尤爱那一杯【晴天拿铁】,甜感实在太妙,能够瞬间点亮下雨天!
35/ GentleMaker
鞋铺和咖啡
地址:华山路748-3a
这家店最吸引人的是无处不在的匠人气息,不管是店内的鞋铺,家具的选择,还是咖啡的出品,都莫名让人觉得信任。秋日的一杯【华山路点秋香】桂花拿铁,风头无出其右。
36/ T12 Lab
轻声交谈,谢绝摆拍
地址:乌鲁木齐南路218号统战大楼1楼
走进这家咖啡馆,便觉得咖啡是唯一主角。极深烘巴西豆不常见,一定要尝。做成的奶咖喝不出任何令人不悦的焦苦感,反而回甘明显,温柔醇厚。
37/ todos los dias
仿佛在度假
地址:陕西北路549号
双层原木色咖啡屋,有咖啡蛋糕,也有美味小食,几乎拥有一顿完美下午茶的所有元素。一整柜各式各样口味的司康,是扑面而来的满足感啊!
38/ DEARYOU 日式咖啡店
现实版解忧杂货铺
地址:进贤路211号
通透的玻璃屋伫立在安静的进贤路上,清新的日杂气息扑面而来。在店里喝咖啡吃甜品的同时,也忍不住要逛逛Zakka杂货,琳琅满目的日剧同款,不错的价格,家居控大喜!
39/ WABI COFE
日式侘寂美学
地址:愚园路1327号
自带日式小庭院的店内满是复古的家居装饰,低调且寂静,仿佛时间在这里塌陷。【日常煮咖啡】每次必点,小锅煮的耶加雪菲咖啡豆香气温润且醇厚,回味有淡淡果香。店里的【手作牛肉饭】也是一绝,顶端的木鱼花片还会跳舞哦。
40/ hidden track
办公学习好去处
地址:乌鲁木齐中路243-8号
这间风格清新的咖啡馆坐落在网红云集的乌鲁木齐路上,如果避开周末前往,小阁楼上还算比较安静,很适合喝喝咖啡,翻翻杂志书籍。恰到好处的绿植和挂画让整个空间充满生机。尤其喜欢临窗的位置,时间充足的话,真想从正午坐到天黑。
41/ 集雅GATHERING
北宋侘寂风
地址:武康路137号底层
魔都咖啡馆那么密集,中式风格的却不多。集雅的中式雕花屋檐、旧木材桌椅、淡雅飘逸的字画显得格外赏心悦目。真的会有这样魔力的空间,可以将时针拨慢一些。
42/ 叁叁coffee
像是在朋友家做客一样轻松
地址:瑞金一路179号
午后的阳光真是太眷顾这间日式小店了,木质门头洒满光斑,整间店舒适又亮堂。大杯拿铁是打工人的续命神仙水,每次都会附赠手作心意小饼干。
43/ Slowww melt
热巧克力天花板
地址:愚园路1206、1208号
不夸张地说,这家店的【热巧克力】比95%的咖啡店都更好喝,一口便能喝出优质原材料的风味。各种口味的巧克力蛋糕丝毫没有廉价甜腻感,浓郁又轻盈。一整排落地窗让整间店更显敞亮,是办公好去处。
44/ Prologue Coffee
坐落在法国梧桐间
地址:永福路127号
映照着婆娑树影的超大弧形落地窗,谁能不爱呢?咖啡价格很良心,拿铁轻柔醇厚,温润地滑进口腔。坐在这里喝咖啡,是感官的多重满足。
45/ Gregorius
复古航海气息
地址:愚园路991号
非常安静的一间精品咖啡馆,复古气息浓郁。空间虽然不大,但自带一个露天小庭院,平时有很多在这里办公学习的人。咖啡和环境一样沉稳馥郁,值得一去再去。
46/ 無窮咖啡馆
奶咖和特调都很能打
地址:衡山路331号
店不大,很温馨,大家围坐在吧台边看咖啡师小姐姐温柔细致地制作每一杯咖啡。菜单蛮丰富的,奶咖是不出错的好喝,各种限定特调都蛮用心的,值得多跑几次滚菜单。
47/ SMAKA
北欧面包房
地址:愚园路769-3号
每次来SMAKA吃【肉桂卷】,都会想到治愈系电影《海鸥食堂》。一枚滚圆滚圆、料超足的肉桂卷,能不好吃吗?面包体选择的是布里欧修,顶部撒满了杏仁片。每撕开一层,满满的肉桂香就飘到鼻尖,像是阳光的味道。
48/ 熊爪咖啡HINICHIJOU
每次路过都会被治愈
地址:多家分店
一片干净的水泥墙上凿了个洞,一只毛茸茸的熊掌伸出洞口,给你递上插着玫瑰花瓣的咖啡。熊爪咖啡曾因别出心裁的创意和温暖的公益性质,在永康路造成现象级的排队盛况。如今热潮褪去,温暖的氛围却不会变。
49/ 無而咖啡
经常能碰到可爱狗狗
地址:泰安路20号
离热闹的网红地标武康庭不远,但却出奇地宁静且闲适。店主很温柔,会耐心介绍菜单上不同的豆子选择。每次坐在店里,都会碰到好多熟客带着狗狗来喝咖啡。
50/ 旺达WANDERER
路过就想喝一杯的社区店
地址:茂名南路161号
一间出品稳定、价格亲民的社区咖啡店是生活之光啊!旺达的豆子选择很多,连续喝一周也不会重样,好几次在店里碰到坐着滚菜单的顾客。
快来和小编分享你最爱的咖啡馆吧!
天,Mate 40 正式上线开售,笔者也在第一时间拿到了这款Mate 40 系列的中杯版本,相对于大杯和超大杯的Mate40 Pro和Pro + ,Mate 40可以说是姗姗来迟,但在上手体验一阵后,笔者只有一个感触:久等必有善。
< class="pgc-img">>单从外观来看,除了曲面屏的弧度略小(Mate40 采用了 68° 小曲率设计,Mate40 Pro的曲率则是88° ),以及前置的打孔摄像头之外,二者并没有太大差异。如果只看背面摄像头模组的星环布局,甚至有一种“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相似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白色为Mate 40,黑色为Mate 40 Pro,你能分出来吗?
>对笔者而言,在阅读屏幕边缘的文字时,更小的曲率,能让内容呈现得更加完整,而不会有突兀的下坠感。而单挖孔屏因为遮挡面积更小,也让屏幕的视野更为广阔,
< class="pgc-img">>更重要的是,Mate 40 带来了极佳的握持感。重量仅为 188g,单手握持时,大拇指能够轻松触达屏幕的任一边缘。相对于212克的Mate 40 Pro, 这样的体验对笔者这种小屏党而言,堪比福音,而6.5英寸的屏幕,也不至于像iPhone 12 Mini那样,重回3G手机的时代。
< class="pgc-img">>至于核心架构,Mate 40 的这颗麒麟9000E,采用了与麒麟9000几乎一样的规格,也都是5nm 制程,仅仅是GPU少了两颗核心,NPU上减少一枚主核,并无太大的缩水。而2000元的差价,让这一丢丢差距,瞬间香味四散。
< class="pgc-img">>聊完了Mate 40的简答上手,接着我们再来说说手机分杯的玄机。事实上,中杯、大杯、超大杯,本是星巴克带起来的一股对抗消费者习惯的风潮,为此罗永浩还怀疑人生地挨了自己好几个巴掌。
< class="pgc-img">>为了塑造自身品牌的调性,星巴克不惜反常识,将杯型命名为中杯(Tall)、大杯(Grande)、超大杯(Venti), 而顾客不得不去迎合这种说法,更有甚者,还得学会说这三个单词,其中Grande和Venti都是意大利语。当你在吧台流畅说出:我要一杯Grande的拿铁时,你就等于对上了加入这个圈层的暗号。
< class="pgc-img">>尽管为人所诟病,但星巴克的这套营销话术还是成功给世界洗脑了。本意为Short的小杯,曾在美国上线不久后就下线了,看惯了Tall, 没有人喜欢“小”或者“短”,这在数码圈也是同理。很多人都说当年iPhone 5C,坏就坏在后面的那个C(cheap)上。而同样的错误苹果还犯了两次。
< class="pgc-img">>在2018年苹果秋季发布会上苹果一口气推出了三款新机,分别是iPhone XR、iPhone XS、iPhone XS Max。最便宜的iPhone XR的那个“R”,全称是 reasonable(物美价廉),看起来要比C高端些。但更低的配置与尴尬的价位,iPhone XR买得并不好,而当年的旗舰iPhone XS高达8699的起售价,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 class="pgc-img">>于是在一年后,所谓低配版的iPhone XR,也被苹果扶正为iPhone 11,而高端版则交给了Pro和Pro+。 这样的命名策略,让消费者会普遍认为iPhone 11就是正式的标准版,可以带来更好的销量,后来的全球单款机型销量,也证明了这一点。
< class="pgc-img">>这一策略让其他厂商纷纷效仿,三星旗舰手机的命名,从去年的 S10e、S10、S10+ 变成了 S20、S20+、S20 Ultra,而华为也在年初推出了P40、P40 Pro、P40 Pro+,Mate 40系列的命名也是同理。
什么XR、SE通通被挤出旗舰系列,标准版、Pro、Pro+的命名方式,应该还会在未来延续很长一时间。
从缩水版到标准版,手机厂商不仅在命名上花尽了心思,质量上也要有对得起姓名的提升。至少以Mate 40 的成色来看,4999的起售价,是物有所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