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丨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关雎
编辑丨信陵
图源丨图虫创意
近日,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聆讯。
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火锅、烧烤预制菜企业,在经历8年发展后,旗下门店数量已经达到9844家,包括9838家加盟店和6家自营门店,距离万店仅一步之遥。
在连锁餐饮界,仅有蜜雪冰城、正新鸡排、绝味鸭脖、瑞幸咖啡等少数公司的门店数量可与锅圈媲美,蜜雪冰城达成万店规模花了23年,正新鸡排11年,绝味鸭脖18年。瑞幸在今年6月开了第1万家店,花了6年时间。
上市前,锅圈累计募资超28亿元。投资机构包括IDG资本、嘉御资本、不惑创投、三全食品、物美、茅台基金等。
“好吃方便还不贵”
2022年,锅圈创始人杨明超以50亿元身价,第一次入选《胡润百富榜》。
杨明超现年53岁,出生于豫东的“老子故里”鹿邑县,199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
2006年,杨明超辞去公职,开始做夜市生意,在啤酒代理、烧烤、火锅店等餐饮领域沉浮多年。
到了2013年,关于火锅的创新不断涌现,杨明超顺势推出了小板凳吧式火锅,特色是“火锅在酒吧里吃”。仅用了一年,小板凳就开出了80家门店,风靡郑州,最多时门店达到1000家。
注意到火锅市场上游供应链分散、混乱、效率低的痛点后,杨明超在2015年成立了河南锅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火锅店提供食材服务。
后来,小板凳品牌日渐式微,做供应链的锅圈反而看到了机会。杨明超把面向B端的锅圈改造成面向C端,2017年,锅圈的第一家零售门店锅圈食汇在郑州开业,定位为火锅食材超市。
锅圈选择了加盟模式。起初,门店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成立第一年开出了100家,2019年1月达到500家。
直至疫情爆发,消费者宅家做饭以及社区团购需求激增,锅圈确立了“好吃方便还不贵”的市场定位,旗下门店数量迅猛扩张。截至2023年4月30日,锅圈加盟店数量总计达到9838家。
锅圈主打下沉市场,门店大部分布局于地级市、县级市和乡镇。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有2853家门店,占总门店数量的29%;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和乡镇有6991家门店,占比71%。近几年,省会和直辖市门店数量占比有小幅提升。
锅圈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向加盟商销售公司旗下的产品,仅有不到2%的收入来自加盟服务费。
招股书显示,锅圈2020年至2022年营收分别为29.6亿元、39.6亿元、71.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5%、81.2%。2023年前4个月,锅圈的营收达到20.8亿元。
锅圈的盈利能力也逐渐提高。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4个月,毛利率分别为11%、9%、17%和21%。
锅圈在2022年实现盈利,当年净利润为2.4亿元。2023年前4个月,实现净利润1.2亿元。
估值一年涨7倍
锅圈快速占领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同时,也得益于国内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锅圈在产品的生产上实行“单厂单品”的策略,先后收购了三个食材生产厂,分别是生产牛肉产品的和一肉业、生产肉丸的丸来丸去、生产火锅底料的澄明食品,还参股了虾滑供货商逮虾记。
这些自有工厂产生的收入在锅圈总收入的占比不到10%,另外大部分产品采购自包括安井和三全在内的266家食材供货商。
凭借迅速扩张的加盟店规模和庞大的采购量,锅圈的议价优势越来越大,也足以要求供应商生产定制产品,最终以锅圈的品牌销售给加盟商。
目前锅圈销售的产品,包括火锅食材、烧烤食材、饮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鲜食品、西餐和零食等八大类别,合计710个SKU,其中95%以“锅圈食汇”的自有品牌名称对外销售。
牛羊肉、肉丸、虾滑等火锅产品一直是锅圈的核心SKU。2022年火锅产品为公司贡献了75.8%的收入。
仓储和物流方面,锅圈都是与第三方供货商合作。锅圈在全国布局了14个第三方中心仓,大多数订单实现了从仓库到门店的次日达。
疫情期间,锅圈的在家吃饭理念受到众多投资机构的追捧,IPO前累计融资超28亿元。
仅2020年,锅圈就获得了三轮投资,估值从4.4亿元涨到35亿元,一年涨了7倍。
2020年4月,锅圈获得不惑创投和三全食品的7000万元A轮前投资,投后估值4.4亿元;
当年8月获得IDG资本、嘉御资本和不惑创投的合计2.53亿元的A轮投资,投后估值13.5亿元;
12月又获得启承资本、IDG资本、嘉御资本等机构的3.88亿元B轮投资,投后估值35亿元。
在2020年的三轮融资中,IDG资本累计投入2.06亿元;前阿里巴巴总裁卫哲旗下的嘉御资本投入约1.4亿元;不惑创投投入约1.12亿元。
随后在2021年和2022年,锅圈又相继完成18.6亿元的C-1轮融资以及2.6亿元的C-2轮融资。
目前锅圈持有现金、银行存款、理财等共计13亿元,有息负债1亿元,资金较充裕。
此次香港上市募集的资金,锅圈计划在国内及海外兴建、投资或收购上游工厂,扩大产能,还计划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开设高端黑珍珠店,扩大海外运营及营销团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英,1991年辞去公务员职务下海开店,用5年时间,将一间只有3张半桌子的小火锅店,盘成了涪陵家喻户晓的“巴人火锅城”。1997年立下了杀入重庆餐饮市场的目标。03年非典肆虐,刘英果断在重庆主城创立第一家大饭店,以丈夫的名字命名“阿兴记”,并迅速从1家店扩张到的4家大型饭店。
9年前阿兴记已经成为了重庆大型餐饮的代表,拥有7家大型饭店,产值过亿,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快速发展中的阿兴记却突然停了下来。作为一个大型餐饮企业,最大的压力就是厨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掌握在老板手里,而是掌握在厨师手里。
餐饮产业化的概念也并没有普及,没有核心,食材供应、原料供给等都要依赖于外部输送,风浪一来,输送断落,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阿兴记单一的经营模式风险太大,刘英这时果断决定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饭店经营模式,向餐饮行业的上游延伸。
找到了西南大学专事食品科学研究的教授为阿兴记把脉开方,教授建议阿兴记发展肉兔产业链。当时国内的兔肉市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兔肉还有巨大的可挖掘空间:兔肉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肉质健康,满足高端人群的需求;兔子生长耗粮少,排量少低污染,易养殖;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每年能生产4-6次,每次的繁殖量5只左右。
阿兴记2009年征地、从法国引进了优质伊拉原种兔进行基因繁殖。2010年,重庆渝北和忠县就出现了两个标准化的肉兔养殖场,占地面积1000余亩。两个养殖场总共投入了近一个亿,每一个养殖场都多投了几百万。好在阿兴记有足够的资金积累,才不至于被拖累。
在养殖的前端,基因繁殖方面,一个国家级的肉兔疫病研究防治中心落户阿兴记,建立两个设备一流、技术领先世界的良种繁育中心,并拥有多项专利,这就为阿兴记未来布局兔肉市场建造了技术壁垒。从基因繁殖到屠宰、加工、销售,阿兴记用了近5年时间,打通了整条肉兔产业链,形成了阿兴记的独特核心优势。
现在,阿兴记不只有“嘟嘟兔”,还有“伊拉兔”、“兔优”等品牌,以及“兔大厨”系列熟食制品,通过商超、门店、餐饮等多渠道销售。阿兴记目前也正在和一些大型餐饮企业合作,通过餐饮的供应链平台将兔肉植入到消费市场中。今年6月份,阿兴记食品股份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后,阿兴记开启了“产业+资本”的模式,市值达到5.2亿元,资本进入将助推阿兴记整合这个产业链,以及开拓更大的销售市场。
三张桌子的火锅店到如今的市值5.2亿元。我们看到的资产数目都只是结果,我们看不到的创业的困难与艰辛才是他们真正的人生之路。
本文来自生意经,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入餐饮,开一家店,结果不到3个月,就关门大吉。类似于这样的事件,在餐饮行业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然而,在山东省青州市就有这样一个餐饮门外汉,第一次创业开个火锅店,就做火了,而且一火就是三年。他家店虽然位于这样一个人口不到95万的县级城市,350平米的店面,日流水最高却能做到4万。
几年前,董伟从事的是农资行业,因为爱吃火锅,所以就做起了餐饮。也正因为不是专业的餐饮人,他选择了加盟这种方式。
董伟在做加盟之前,他首先就对青州当地火锅市场以及全国火锅市场,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基本上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最终敲定。
“在十几年前,现有的这个品牌就在青州开过一家店,当时生意也很好,经营了三年,后来因为拆迁就没开了,但是,青州人已经记住了这个品牌,积累了一批老顾客,有一定的基础和影响力,我想这是一个契机。”董伟说。
果不其然,在2014年6月份,青州小天鹅火锅一开业就火爆全城,每天来客数多达500多人,单晚上一餐就能翻3到4台。
青州小天鹅一开始的火爆,是基于董伟对市场判断准确的基础之上,而在随后三年的时间里,它的业绩还能在现有品牌全国两百多家店中始终名列前茅,在同等面积的条件下,业绩更是稳坐华北区前五,靠的就是长期的管理和运营了。
改以牛羊肉为主打,在加盟现有品牌的时候,董伟在产品上并没有照搬,而是根据本地消费者的习惯进行了调整。
董伟在门店菜单上做的变动。原来的菜单非常笼统,仅仅按照产品属性进行了划分,顾客点单的时候,往往容易一头雾水,犹豫不决,增加了点餐的时间。
在刚开始的时候,董伟还不明白火锅店的人员配备比,所以在350平米的门店里,配备了40名员工,专员专岗。结果,员工之间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门店还显得乱哄哄。
后来,在经过学习之后,董伟明白了全员通岗的重要性,直接淘汰了一半的员工,结果不仅没有影响门店的生意,而且还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节省了一半的人工。
董伟作为一个餐饮新人,能够将青州小天鹅做火,而且在三年的时间里,业绩始终能够稳定的名列前茅,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热衷于学习。
这三年的时间,董伟几乎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火锅企业,学习先进经验,而且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自己学,还让自己的员工也跟着学。
他先后带着员工考察了近200家火锅企业,并且为员工报各种培训课程,前后花费近50万元。下一步,董伟要创立自己的火锅品牌。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7000种赚钱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