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3天的春节假期倒数计时,多数人迎来返岗上班的日子。不少人担心:上班上学后在公共场所(如食堂、餐馆等)进餐时,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呢?
依据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经相关专家多次探讨修改,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史贤明教授领衔的“食品安全与微生物”研究团队提出了公共场所餐饮行为的十条建议:
1. 在公共餐饮场所饮食时,人与人之间距离保持1米左右。同排的隔位相坐,对面的错位相坐,避免面对面饮食。
2. 饮食前后均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口罩。坐下饮食的最后一刻才脱口罩,饮食完成后立即佩戴口罩。
3. 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要用纸巾、手帕遮挡并洗手。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封闭式垃圾箱内。
4. 坚持在饮食前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洗手间、洗手池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5. 在公共餐饮场所,建议使用肢体语言交流,避免在饮食见面时说话。建议用“面带微笑的点头示意”代替见面时用“您好”等话语打招呼。
6. 采用分时进餐,延长就餐时间,避免扎堆就餐;倡导分餐进食,自觉使用公筷、公匙、公勺。
7. 避免进食未熟透的动物产品,慎重选用生冷海产品等高风险食品,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8. 付款时建议减少现金支付,可使用手机、消费卡等支付方式。
9. 餐饮场所每日需要消毒,餐桌椅使用后需要消毒,餐具用品严格按规定消毒;对食品生产原料、设备、场所严格按照规定,加强清洗和消毒处理。
10. 在国家或地方政府明确规定监测体温的地区或场所,每位饮食者需要积极配合,在公共餐饮场所进行体温检测。体温不正常者进行隔离。
<>< class="pgc-img">>知乎上有人留言问,大学刚毕业想做餐饮,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关于这个问题,我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希望对初入行的餐饮朋友能有所启发。
< class="pgc-img">>就是必须要找个人带你入行
餐饮行业,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不管是开大的中餐店还是开小的快餐店,哪怕是夜市摆个摊,都有它的门门道道。所以你得先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别一抹黑就扎进去了,最后交了智商税。我一个朋友去年想开饮品店,到南方跑了一圈,加盟了一个品牌,交了8万块钱加盟费,回来找个商场准备开店,结果审核没过,理由是这个所谓的品牌连商标都没有。
< class="pgc-img">>刚开始建议先别做太大,从小做起
就我对身边认识的餐饮人的了解来看,初次创业开第一家店就大获成功的很少,基本上都是走了不少弯路之后才能获得行业真知。我们在网上通过各种渠道都能看到别人讲经验,但是真正到了自己遇到时就是另一回事了,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为啥第一家店难成功,原因有这几个:一是太理想化,二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三是盲目自信。很多初次做餐饮的人,装修一定要按自己的理念来,设备一定要用最好的,还没开始就要颠覆行业老大老二,今天刚一开业就觉得明天人生就要达到了高潮……最好的做法就是从小做起,一步一步做大,入了这一行,就要按照这一行的规矩来。
< class="pgc-img">>做餐饮最重要的就是产品
自己如果不懂产品,最好选品牌加盟,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有产品技术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不懂产品,那就只能找大师傅,或者加盟品牌。现在懂技术的人不好招,能招来的成本又会很高,尤其是刚开始做餐饮的小白,弄不好会被师傅绑架,我见过很多店都是因为厨师的关系最后走向倒闭的。加盟的话在产品技术上就相对比较省事,但是考察加盟品牌的好坏又是一大难题,现在各种各样的虚假加盟越来越多,所以一定要仔细分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考察几次,多做对比,不要看过一两次一冲动就做决定。
< class="pgc-img">>如果找人合伙,一定要谨慎考虑
首先合伙人合得一定要先是能力,比如说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在一起能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这是最好的。其次再是钱,一定要有一个人拿大头,切忌不要股权平均,这样到最后不管事情做好做坏都会是隐患。创业前期,尽量避免一大堆人只出钱,啥都不管,然后花钱招人来做事情,这样的店十有八九是要黄。
< class="pgc-img">>做好吃苦的准备
餐饮行业绝对不是想象的高大上的,一定是最辛苦的行业之一。创业初期不要想做甩手掌柜,凡事自己可以不做但是不能完全不懂。生意好的时候身体累,生意不好的时候心累,永远都有操不完的心。有很多人有着本职工作,想把餐饮作为第二产业来做,如果没有非常懂行的人来帮你,建议最好别冲动。
< class="pgc-img">>选址一定要选好
做餐饮选址定生死,要结合你的产品你的客群去思考,不能凭感觉。选址最好是用数据去衡量,不要只是看了一两次就决定。我曾经选址时为了观察一个地方蹲点蹲了一周多。选址也不能只是听别人的判断就盲目决定,更不能为了房租便宜而原则不合适的地方。
< class="pgc-img">>别把兴趣当方向
很多人喜欢从自己爱吃的项目入手,认为自己爱的东西,别人也一定会喜欢。在选择项目这个事情上,除非你没得选(比如你身边就有某一个项目的资源,做起来就比较有优势)否则一定要了解市场的状况,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然后再去定方向,定产品。定了方向和产品之后就是定位选址的位置和方向,一步一步推进。用营销策划的行话说这就叫定位,定战略,定战术。总而言之,多想想总归是没有坏处的。
< class="pgc-img">>餐饮赚钱的方法只有四个字:开源节流
开源就是好好做营销,做好宣传,做好口碑,让更多顾客进店,消费的人多了,你才可能赚得多。节流就是控制成本,减少浪费,开家小餐饮店,你以为钱都是赚回来的,其实钱都是省出来的。当然,省的前提是合理控制成本,可不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 class="pgc-img">>本文来源:餐创星球,由餐饮界头条号整编报道,转载请注明来源!
新闻爆料,请戳“了解更多”!
>新一轮疫情叠加影响,今年3月份以来,全国餐饮收入持续下滑。餐饮业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疫情给我国餐饮业发展带来空前压力。江苏省扬州市泰兴商会副会长杨万华认为,疫情对餐饮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餐饮业经营成本显著提升,转行群体较2021年显著增加。其中,原材料约占餐饮企业成本的一半,由于当前运输成本增加,高品质生鲜原材料成本较高;约占总成本20%至25%的人工成本也不断上涨,而且受职业发展渠道窄、工作时间长、员工流动性大等因素影响,招工越来越困难,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效率;餐饮企业还多在营业前签订承租合同,导致疫情房租成本高企。中国饭店协会调查的数据显示,有77.5%的商户反映,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于门店租金。二是我国居民饮食偏好与消费观发生一定变化。受疫情影响,一些人消费趋于保守,减少了外出就餐次数,大家也更关注身体健康,对食物的营养、口味等要求随之提高。
重压之下,餐饮行业不断谋求突围;消费习惯的变化,也让餐饮市场呈现新趋势新特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淑翠表示,目前餐饮业主要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是外卖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外卖收入占餐饮总收入的20%以上,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用餐方式。二是预制菜成为行业发展关注点。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近3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左右。疫情持续影响下,预制菜需求市场旺盛,相关餐饮企业和资本不断进入。三是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餐饮企业正在向移动互联网、外卖餐饮应用场景转变。此外,线上外卖订单的产生、追踪等,均对行业数字化提出进一步要求。
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温兴琦建议,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在严守疫情防控规定前提下,坚持提供高品质的线下餐饮体验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线下积累的品牌声誉与人气资源,快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大无接触送餐提供力度和范围。促进跨界协同发展。充分整合餐饮业产业链,加快促进餐饮业与其他产业领域跨界融合,联合推出满足疫情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全新产品和服务,打造餐饮服务“基本功能+主题文化+消费体验”的平台优势,实现餐饮业跨行业、跨品类、跨渠道、跨场景发展。重塑行业商业模式。一方面,调整经营主线,进一步精准定位,塑造核心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巩固和提升财务管控能力,科学合理控制扩张开店规模和成本支出,确保现金流安全。加强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研判,加大新产品和服务开发及优化力度,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拓展市场范围和销售渠道。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湘智则建议,树立系统思维,把餐饮链上企业纳入扶助重点,鼓励零售电商对口餐饮行业上下游企业开展线上订单、非接触配送等新兴服务;以应急周转资金为重点向相关行业主体提供资金支持,提升其系统性抗风险能力;进一步落实物流行业减税降费措施,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强化供需响应,打造更多现象级餐饮消费产品线,开发更多颜值在线、好玩有趣、辨识度高的网红爆款,实现感官联动。更新线上互动交流方式,用好社群营销,做大圈层消费规模,把消费者加入到需求、产品、评测、传播、营销五大共创生态圈中来。围绕疫情引发的特殊合同纠纷,要主动介入、及时做好摸排化解工作,充分利用调解、ODR等多元化解机制,合法、和谐、高效解决,以免对行业造成二次伤害。 (经济日报记者 李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