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水利史,一方压赛堰。
压赛堰是大运河极其重要的一段,也是江北离主城区最近的大运河遗存之一。
历经千年的时光,姚江上的古代水利工程大多因为水利原因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因为城市化的改造而永远地消失了。
唯独压赛堰,因为姚江大闸的兴建而得以保存下来,被列入第七批国保单位。
日前,记者跟着压赛村原村党支部书记杨宝林的脚步,终于探寻到了这处遗址。
压赛堰遗址。
在农耕时代,宁波平原以水稻种植为主,但宁波近海,地势低平,咸潮要顺着江河上溯,水稻不耐咸卤,天旱时咸水倒灌,农作绝收,所以必须将咸潮挡在用于灌溉的水网之外。为达到阻咸蓄淡的目的,宁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城乡空间格局。
而这其中,压赛堰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水域通往镇海。
压赛堰所处的姚江通海,因潮起潮落海水时常侵袭内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每年汛期至时,四明山水经姚江自西奔东,直泻姚江东端拐弯处,时有冲击村落之患,人们为了防患防咸,筑堰抗御。
《江北地名叙谈》中写道,这道堰(压赛堰)所处位置险要,非同一般,必要压制结实,胜过姚江水位高度,才能抵御海水侵入,防止汛期江水冲击,故取名叫压赛堰。
根据史料记载,压赛堰始建于宋代,其主要作用为拒咸蓄淡保丰收。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1522年-1795年)的旧志载为压赛塔堰,清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其地位重要,曾多次加固重修。
压赛堰,先有堰,后有村,村以堰名,名压赛村。
杨宝林自小生活在压赛村里,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阻挡了咸潮,压赛堰便失去了原先拒咸蓄淡的作用。“但自打记事起,压赛堰就在那,那时的压赛堰虽然不如从前热闹,但依然通航船,船从坝上过。”杨宝林说。
有堰自然有守堰人。杨宝林还清楚地记得这堰的最后一位守堰人——包忠亮。“小包,从他爷爷起就住在这堰旁边。”杨宝林指着一间荒废的屋子说道,“后来这里不让住人了,他就搬走了,也就失去了联系。”
守堰人曾住在堰边。
记者翻阅其他资料后,也找到了“最后一位守堰人”的故事。“包忠亮是压赛堰最后一位守堰人,在他心里,‘守堰人’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令代代守堰人自傲的责任。但自90年代后过驳船只减少,船闸也放下铁板,用于阻遏水流。压赛堰从此失去了过驳的作用,也就断了守堰人的收入。”
想来,包忠亮守着的,不仅仅是一个堰,更是百余年间压赛村人和压赛堰不可断绝的羁绊。
压赛堰的旧址并不好找,如果不是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怕是怎么也找不到。
得以保存下来的压赛堰由三个单体组成:南端是单孔的“郭公碶”,名字系民国二十年(1932年)重修时在碶石上刻就;中间是“船闸”,其过船坝坝体两侧仍遗有绞索亭石柱,其上有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时的题刻,其北侧有绞盘轴插孔,是以绞盘牵引过船只的遗迹;北端为重修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五眼碶”,系石砌五孔水闸。
郭公碶。
杨宝林说,堰旁原有两个凉亭。但如今只剩下几根柱子,原本刻在亭柱上的文字也在风雨的磨砺下识别不出来了。
到了上个世纪末,过驳船只减少,缺少经济来源和有效的人工维护,过驳的船闸里就放下铁板,以阻遏水流。这一放,就再也不曾抬起,直至今日这里成了钓鱼人的乐园。“每天下午,我都会来附近钓鱼,最近因为天气原因,鱼儿少了很多。”杨宝林向记者唠起了家常。
今成为钓鱼人的乐园。
压赛堰规模之大,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姚江沿岸并不多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树林荫之下的压赛堰必将迎来新生,成为姚江沿岸一处不可复制的风景。全媒体记者 吴天云 通讯员 罗秋玲
来源: 新江北
标题:“减负”改变“新学期”
今年秋季学期是“双减”实施后的第一个学期,从到校时间、作业布置到课后看管、网络游戏限制,一系列新政策的落地给今后学生的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勾勒出不一样的轨迹。开学已经两周,“减负”政策落实得怎么样?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在校时间长了,亲子时间也长了
在北京,中小学开学意味着交通早高峰的提前,而今年的“开学堵”却有了点不同。根据北京市教委的要求,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上课推迟了,学校就推迟了进校时间,让不同年级分时段到校,感觉校门口没那么堵了。”东城区某小学家长李女士说。
“原来我们是7点40到校,现在给一二年级规定的到校时间是8点10分到20,前后多出半个小时。”北京市十一学校丰台小学家长查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二年级。“当然,作为家长还是要给他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睡足了可以起来做点自己的事。”
走进校门的时间延迟是为了给学生更充足的睡眠时间,离开校门的“课后延时服务”则是为了解决“课后四点半”难题。十一学校丰台小学将“课后延时服务”定义为儿童自我发展时段,又分为自主学习、社团活动、体育运动三个时段。其中,自主学习时间供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任课教师随堂进行辅导答疑。这与“双减”政策提出的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限定书面作业完成时间相一致。
“以前放学由家里老人接回家,孩子回家先放松,看完电视才磨磨蹭蹭做作业,没有时间意识。家长辅导作业、讲题又要着急上火。”十一学校丰台小学四年三班江欣怡的妈妈曹女士说,“延迟放学对养成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挺大的。有了学校的外在约束,孩子也意识到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事情。在学校就能做完所有作业,老师随时答疑,很大程度也减轻了家长的压力。”
延时服务覆盖了下午时段,学生晚上又是怎么度过呢?记者采访得知,虽然仍为孩子报名英语、乐器类等培训班,但受访的多位家长均表示,只会精选一两个班。而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来回跑班、耽误休息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在学校托管班里,同学们的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大家都能静下心来认真做作业,遇到困难能及时请教老师。不像在家遇到困难苦思冥想也未必想得出。”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岷山学校602班学生毛璟桥说。“我每天回家还有足够的时间用来阅读课外书,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也保证了睡觉的时间。”
“双减”后,工作日晚上充足的时间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之前对机构有依赖心理,觉得有人教孩子就不操太多心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和学校,家长是逃不了这种责任的,要帮助孩子规划好时间。”查女士说,“现在吃完饭,我们会跟孩子一起做点运动,读读绘本,体验亲子时光。说了很久的周末户外野营,一家人也有时间去了。”
放学时间晚了,课后生活丰富了
2018学年起,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岷山学校就开始探索免费放心班(3点半时段)、“四点钟学校”(5点前)、晚接服务三个不同放学时间的托管制度。今年秋季学期,报名课后托管学生共2018名,占在校生人数92.5%,其中需要延时托管的184名,最晚接送需求为18:00。
“课后托管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统一到5:30结束托管,要在校待近10个钟头,低年级学生会厌烦的。所以我们不光引入体育运动、课外书等丰富形式,还实施弹性放学制度。”校长李雅芳说。
“在校时间长了,孩子中午就需要午休,条件不足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李女士表示,虽然学校安排了午休时间,但午休条件暂时还没有到位,学生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班主任已经建议家长准备午休枕,而作为家长还是希望午休问题能够更好解决。”
“学校将学生每天1小时的户外运动分别设置在上下午,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舒展和调试,不出现因为下午在校时间过长,身体出现疲乏的状态。”十一学校丰台小学三年级年级主任索志强介绍,该校课后服务延长时长为2.5小时,从校外采购服务的科学类“疯狂博士”到学校老师辅导的编程社团、网球、橄榄球社团,校方通过多样化选择满足学生兴趣。
与学生相比,教师工作时长增加来得更加明显。“之前?3:30放学以后,老师可以用来批改作业,准备第二天上课课件等,??但现在有托管,如果当天轮到了,这些工作都得搬到家里去做。有的老师??开的课比较冷门三天轮到一次,作业辅导类的老师几乎是两天就要轮到一次,老师其实工作量??加了非常多。从校长的角度,我也很心疼老师们。??早上7点到校,??下午5:30下班,10个半钟头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李雅芳说。
“每周轮到两次,工作量确实增加了些,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个人的延时服务,能够使班里这么多孩子家长安心工作,也使孩子们的家庭作业基本能在学校完成,对个别基础较弱孩子还能当面指导,做到作业‘日日清’,那就是落实‘双减’政策减负不减质的目标,是‘超值’的。”岷山学校语文教师邵佳凤说,“况且学校为我们‘舍小家顾大家’参与托管的老师和家属安排了晚餐,这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作业时间降了,类型多了
“听说这学期开始要求不带作业回家,能不能做到还要观望一下。”查女士说。虽然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但部分探究性作业也比较花费时间。“之前作业看各人完成情况,开放性、探究性作业,做得精致就会花时间,粗略点就还好。”
那么,学校有哪些方式来管控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呢。在十一学校丰台小学每个班级教室的后面,都有一块小黑板,各科老师将作业写到上面。年级部主任每天都会巡视一遍,如果觉得作业过多了,就会和班主任谈,协调各科老师。宁波市四眼碶小学在校园网上创建了“作业时长监控平台”,对3-6年级家庭书面作业用时进行数据监控。家长通过小程序填选孩子当日各科书面作业用时,统计数据会直接回馈到任课教师的手机中,2/3及以上学生用时在规定时间内显示绿灯,1/3以上学生超时黄灯预警,1/2以上学生超时红灯预警,以便任课教师及时调整作业量。
“根据我们平时的统计,60%以上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宁波市四眼碶小学副校长朱晓莉说,“每个学科老师都希望自己学科??能够让孩子们掌握得更好,所以不同学科作业时间的协调还需要再下功夫。一小时分给语文到底多少时间,分给数学多少时间,??分给英语多少时间,合理性上也还是值得再继续探讨的。”
“从我们收到的数据看,语文相对来说‘超时’的概率大,因为毕竟要写汉字、练作文,花的时间会比较久,毕竟作业的类型变了,这个时间有可能就会发生变化。?还有不同时段,比如期末复习阶段有可能对作业量的??控制做的不是那么严格了,这个方面我可能还是要继续。?”朱晓莉说。
“随性布置”已成往事,“精讲精练”要求效率提升,教师对作业的研究成为不能回避的课题。十一学校丰台小学校长曹君告诉记者,“双减”之下,如何布置作业,减掉负担、提升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记者了解到,很多中小学降低了作业刚性、淡化了测量达标的概念。如通过实践性作业让作业更有探究性,通过长时段作业淡化和延展作业完成周期,根据学力情况不同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等等。以四眼碶小学为例,共性的“必做作业”,又要有个性的“选做作业”;完成课标的“学历作业”外还有偏重实践的“活力作业”。
“‘学历作业’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是要考试的、要检测的。?但仅有这种纸质的就是书面上的作业,??其实并不能让一个孩子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就要考虑到孩子运动习惯的培养、兴趣的培养、劳动意识的培养,更多考虑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会??有‘活力作业’。”朱晓莉说。关于“选做作业”“分层作业”,她表示,小学知识学习相对来说还是其次的,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分层细化有利于学生跟随适合自己的节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避免囫囵吞枣、抄作业等问题。
“‘双减’之下的学校既不是减作业量的一‘减’了之,也不是加课后服务时间的一‘加’了之。简单思维解决不了当前高质量教育对学校的要求,重塑学校教育正当其时。”曹君说。(记者 刘博超 周世祥)
来源:光明日报
源:天目新闻
千年水利史,一方压赛堰。
压赛堰是大运河极其重要的一段,也是江北离主城区最近的大运河遗存之一。
历经千年的时光,姚江上的古代水利工程大多因为水利原因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因为城市化的改造而永远地消失了。
唯独压赛堰,因为姚江大闸的兴建而得以保存下来,被列入第七批国保单位。
日前,记者跟着压赛村原村党支部书记杨宝林的脚步,终于探寻到了这处遗址。
在农耕时代,宁波平原以水稻种植为主,但宁波近海,地势低平,咸潮要顺着江河上溯,水稻不耐咸卤,天旱时咸水倒灌,农作绝收,所以必须将咸潮挡在用于灌溉的水网之外。为达到阻咸蓄淡的目的,宁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的城乡空间格局。
而这其中,压赛堰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压赛堰所处的姚江通海,因潮起潮落海水时常侵袭内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每年汛期至时,四明山水经姚江自西奔东,直泻姚江东端拐弯处,时有冲击村落之患,人们为了防患防咸,筑堰抗御。
《江北地名叙谈》中写道,这道堰(压赛堰)所处位置险要,非同一般,必要压制结实,胜过姚江水位高度,才能抵御海水侵入,防止汛期江水冲击,故取名叫压赛堰。
根据史料记载,压赛堰始建于宋代,其主要作用为拒咸蓄淡保丰收。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1522年-1795年)的旧志载为压赛塔堰,清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其地位重要,曾多次加固重修。
压赛堰,先有堰,后有村,村以堰名,名压赛村。
杨宝林自小生活在压赛村里,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后,阻挡了咸潮,压赛堰便失去了原先拒咸蓄淡的作用。“但自打记事起,压赛堰就在那,那时的压赛堰虽然不如从前热闹,但依然通航船,船从坝上过。”杨宝林说。
有堰自然有守堰人。杨宝林还清楚地记得这堰的最后一位守堰人——包忠亮。“小包,从他爷爷起就住在这堰旁边。”杨宝林指着一间荒废的屋子说道,“后来这里不让住人了,他就搬走了,也就失去了联系。”
记者翻阅其他资料后,也找到了“最后一位守堰人”的故事。“包忠亮是压赛堰最后一位守堰人,在他心里,‘守堰人’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令代代守堰人自傲的责任。但自90年代后过驳船只减少,船闸也放下铁板,用于阻遏水流。压赛堰从此失去了过驳的作用,也就断了守堰人的收入。”
想来,包忠亮守着的,不仅仅是一个堰,更是百余年间压赛村人和压赛堰不可断绝的羁绊。
压赛堰的旧址并不好找,如果不是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怕是怎么也找不到。
得以保存下来的压赛堰由三个单体组成:南端是单孔的“郭公碶”,名字系民国二十年(1932年)重修时在碶石上刻就;中间是“船闸”,其过船坝坝体两侧仍遗有绞索亭石柱,其上有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时的题刻,其北侧有绞盘轴插孔,是以绞盘牵引过船只的遗迹;北端为重修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五眼碶”,系石砌五孔水闸。
杨宝林说,堰旁原有两个凉亭。但如今只剩下几根柱子,原本刻在亭柱上的文字也在风雨的磨砺下识别不出来了。
到了上个世纪末,过驳船只减少,缺少经济来源和有效的人工维护,过驳的船闸里就放下铁板,以阻遏水流。这一放,就再也不曾抬起,直至今日这里成了钓鱼人的乐园。“每天下午,我都会来附近钓鱼,最近因为天气原因,鱼儿少了很多。”杨宝林向记者唠起了家常。
压赛堰规模之大,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姚江沿岸并不多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树林荫之下的压赛堰必将迎来新生,成为姚江沿岸一处不可复制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