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20㎡的小店,到50多家店店排队的火爆品牌,再到获得超1亿元的融资,喜茶用了4年。
外界看到的,是喜茶排队的长度、开店的速度、火爆的人气、惊人的平效。
那对对创始人聂云宸来说呢?
《咖门》对话聂云宸,在他眼里,这4年时间喜茶都经历了什么?
*喜茶创始人 聂云宸
2012年,江门市,九中街一个社区楼下的茶饮小店,彼时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
那是喜茶(原皇茶)第一家门店,4年后,这个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开出了50余家店,单店月营业额动辄100万+,这个数字,直白地显示出消费者的认可。
难得的是,在业界、在媒体,这个品牌更几乎做到了“零差评”。《咖门》曾接触过不止一个茶饮老板表示:喜茶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渴望达到的目标。
就在不久前,喜茶获得了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以及知名投资人何伯权的共同投资,融资金额超1亿元。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90后帅气小伙,在我们的对话中,他一些想法与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他不为“排队经济”而欣喜,将其视作一种危险信号;
比如,他不认为跨区域一定要几家店密集布局,而要关注自身需求;
比如,咖啡馆、甚至新式茶饮开始缩减面积求平效,他却有计划地准备开大店;
这些是喜茶成为黑马的关键么?
【 2 】
“我想开的并不是 ‘更好的奶茶店’ ”
咖门:貌似从一开始,你的想法就不是做奶茶店?
聂云宸:这门生意可大可小。小的方面,对刚开始创业来说,门槛没有那么高;大的方面,这个市场很大,且仍有很大发挥的空间。
我们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公司化运作,如果只能可小不能可大我是不会做的,我希望能够深刻影响市场。
我用了半年的时间研究产品,之后开店。我的想法是,不应该定位于一个“更好的奶茶店”,意义应该是“茶饮的年轻化”。我希望一方面让年轻人感兴趣,引爆潮流,另一方面把茶叶真正做出来。
咖门:半年的时间研究产品,开店后消费者反馈如何?
聂云宸:开之前还挺有信心的。那时做活动有很多人,结果活动一结束生意就很差,有时下雨一天只有几十元的营业额。
开店前,我考虑的是怎么做一个好的产品。开店之后,发现需要好的东西和消费者喜欢的东西找一个平衡点。不能说我们自认为好的东西,消费者怎么不识货呢?
卖好的东西是一个原则,而不是一个策略。用好的原材料做好的味道,才是一种技能。不能说因为我这个是健康的,所以味道就差一点。消费者是不会买账的。
咖门:转折点在什么时候?
聂云宸:第一家门店是5月份开的,又用了近半年时间改味道,到了10月之后开始排队。
咖门:单纯就是因为产品口味上的变化么?
聂云宸:对,所以我对这点很有信心。一直到现在,我很相信最核心的还是产品本身的力量。
回过头来看,第一家店到排队火爆的时候,形象是非常糟糕的,铝塑板、涂点白漆;包装也很简陋,还用的封口膜,甚至空调都没有。但有时我们真的很清楚,某一天改了一个配方,很明显那款产品回头客就变很多。
【 3 】
“为什么要让消费者挤在路边上?”
咖门:从什么时候你开始有“要做大店”的想法?
聂云宸:2014年,之前是小店。小店有一个问题:一开始生意火爆,但慢慢会下降。体验真的很差,能突出的只有产品。
以前我觉得门店不应该把成本花在面积、人员上,应该精简。后来发现,内部来说很难管理,一个店四五个店员,一个班两人,一个店长一个店员,这样没有意义。没有管理层可言,管理就无从谈起。
味道是可以吸引消费者排队,时间久了消费者就会失去这种动力,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得体舒服的享用,而不是挤在路边上。
所以我们后来开始开大店,从只聚焦产品到关注整个消费体验。
咖门:扩展了空间,给喜茶带来的直观效果是什么?
聂云宸:我们进入中山市场后,生意很差。中山利和广场店,开业一年多,月营业额也就两三千。
后来我们开始开大店,第一个采用大店模式的是中山小榄店,有100多平方,做出以茶为基础的一种文化,产品上也有调整。
改过之后效果很明显,直观的是那个店的营业额比之前所有开的店都要高。同时还带动之前的那家店的生意。
咖门:目前,喜茶新开的店面体验升级将体现在哪些方面?
聂云宸:打造出有自己风格的空间,不是简单模仿星巴克,会是激发创意、比较酷的空间,并且带有现代主义的一种禅意。
咖门:有些品牌会采取“一大店带几小店”的模式,喜茶会这样选择么?未来开店在空间上会有什么综合标准?
聂云宸:暂时不会有这样的打算,这其实是打开市场之后的事情。如果你还是一个新牌子,盘子铺得太开,会很不好做。以后的标准至少一家店在100㎡以上,可能还会更大。
【 4 】
“生意好可能是一个陷阱”
咖门:一些茶饮品牌在本地经营得很好,但往往在跨区域上碰壁,喜茶有过类似的经历么?
聂云宸:我们遇过异地扩张的问题。
品牌打开市场,有这样的陷阱会麻痹你:一直在某一个地方很成功,这很简单,有时候消费者是有一点点盲目的,而事实上品牌未必有能力走出那个地方。
公司第一次成功都有巧合的,有时自己都说不准。如果你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在不同的地方成功,才能证明你的模式是完整的,产品是有竞争力的。
咖门:现在决定是否开一家店的标准是什么?
聂云宸:主要看对品牌有没有扩展作用,有很多好生意的店其实是在消耗品牌。有些品牌在一个地方开很多店,看似越到后面生意越好,但其实第一家店才是建立品牌的店。
熟客、了解品牌的人都是因为第一家店,后来乱开的店就是在消耗品牌势能。我们感受很深,当一些店排队要排很久,这种时候是很危险的。
是一些熟客发朋友圈出去,大家才看到,再开分店,不明觉厉的人去追捧,实际是在消耗第一家店的积累。
我们希望在开一家店是以原本的势能为基础,要么因为位置本身好,要么能体现出品牌特征、符合相关扩散人群。
咖门:开店的速度会怎么控制?
聂云宸:开店速度要根据市场的消化能力具体分析。
从划大区出发,最主要的是覆盖面,而不是“好生意的店”。要通过一家店获得一个市场,区域和先后顺序其实很重要。
我们进深圳,首先不是说把深圳所有能开店的地方列出来,看哪里有位置有可能。而是先看区域,选定南山区,很多深圳本土品牌在南山区开了第一家店,这里是关内,又没有在罗湖区那么高成本。
第一炮打响,就会在每个区开一家,而不会说,在深圳海岸城对面再开一家,这是一种坏习惯。首先要扩大至关外,从每个区的首店再扩展。找到关键点,就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咖门:喜茶从江门、中山做起来,到广深会不会感到压力很大?
聂云宸:一线城市的消费市场大,可以容纳多元化的东西,消费者愿意尝试,而且不用担心消费力;一线城市可以找到更好的人才,也可以更好地和资金各方面结合。
但也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品牌可能是被催熟的,像一个神奇药剂,两天会讲话、会走路。
我的感觉是相反,我们是自己摸爬滚打起来的,在江门、中山每一步走的很艰难,到了广深如鱼得水。自己摔过的跤,印象会很深。
● END ●
作者:啡姐丨统筹:咖sir
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内容转载加微信:yantairan
>呀呀创始人吴畏。海报设计:郑玉焓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朱丽萍 邓晓娟 长沙报道
11年前的5月1日,一位年轻的安徽姑娘决定结束“北漂”生活。简单收拾行囊后,她怀揣着无限激情南下入湘,与“曾经的老板”张小小共同创立了果呀呀。
11年后,还是一个“五一节”,这个安徽姑娘告诉记者她决定今年把户口迁入长沙,完全“定下来”。此时,果呀呀已经拥有50多家店的规模、500多位伙伴,2023年营业额超过1.2亿元。
这位“90后”安徽姑娘就是果呀呀创始人吴畏,一个充满了水果味的姑娘。
在今年的湖南省五四青年座谈会上,吴畏发自肺腑地说道:“选择长沙是我最幸福的决定。”从“北漂”到终于安家, 她在长沙这座开放、包容、温暖的城市找到了心中的“安定感和归属感”。
工作中的吴畏。
“两年后兑现的经理职位”
人生的际遇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报考大学时,本想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吴畏偏偏被安徽农大的生物工程专业录取,实习时“不是在养猪就是养鸡”。
又比如说,2013年,大学毕业后“北漂”了两年的吴畏,突然收到邀她共同创业的“橄榄枝”,于是她来到了长沙卖果茶,慢慢地竟做出了名堂。
而抛出这根“橄榄枝”的人,正是吴畏大学时做兼职的奶茶店老板、现在的合伙人张小小。对此,吴畏半开玩笑地说道:“我终于获得了期待两年的经理职位。”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11年,大四实习时,“不想养猪”的吴畏背着家里人开始在一家卖“地下铁”品牌的加盟奶茶店做兼职。短短半年的时间,吴畏做到了代理店长的职位,奶茶店的业绩也翻了10倍。
与此同时,毕业的焦虑感逐渐挤占吴畏的心绪,她想如果能在奶茶店获得一个正式的职位,也不失为一个去处。
某一天,吴畏和张小小一起去加盟店送货。坐在晃晃悠悠的面包车上,吴畏犹豫再三后开口问到,能不能升她做经理。
让吴畏有些意外的是,张小小没有留她,反而主动劝她到外面闯,理由是怕耽误年轻人的前程。吴畏选择了北漂。
更让吴畏意外的是,那个月,她的工资卡上多收到了2000块钱。她打电话给张小小,问是不是发错工资了。对方却对她说,在北京工作挺不容易的,多发2000块钱希望能缓解一点她的压力。
张小小是长沙人,“我当时心里就觉得,湖南人怎么这么好。”吴畏说。
所以在决定共同创业后,当张小小问吴畏想在合肥做经理还是去长沙做经理时,吴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长沙。她被张小小一家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性格感染,想到湖南人的城市去闯一闯。
果呀呀门店。
2013年,果呀呀的第一家小店在南门口长郡中学旁诞生,以此为原点,在11年的时间里“画”出了自己的消费圈层。
如今的吴畏,浑身散发着长沙味,嘴中常常不自觉地蹦出几句“塑普”,总让人误以为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沙妹子。她说,自己从一个“学养猪”的北漂女子转变成“卖果茶的创业湘妹子”,其中关键的“催化剂”就是长沙对年轻人的友好。
“短期要有信心,长期要有耐心”
年轻的吴畏怀抱无限热忱来到长沙,攥着向亲朋好友借来的钱开始创业。
但她难以预料的是,在长沙的奶茶饮品市场,茶颜悦色、一点点、COCO、茶百道等一大批品牌很快便“三步一店、五步一摊”地抢占了有利位置,并拥有了各自稳定的粉圈。
如何让果呀呀“活久一点”?这是吴畏时至今日仍在上下求索的命题。
仔细观察后吴畏发现,传统奶茶赛道的COCO和主推新中式茶饮的茶颜悦色等品牌都做出来各自的特色。她想“与其更卷,不如不同”,决定专注细分赛道,并将目光投向了门槛最高的水果茶。
吴畏和小伙伴一起测评当季新品果茶。
2016年,果呀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砍掉了所有奶茶业务,专攻水果饮品领域。新的广告牌一做好,果呀呀当时的四家门店立刻换新,第二天就开始卖果茶,和吴畏当初决定来长沙创业时一样果断。
吴畏的性格爽朗、爱交朋友,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但在某些细节上,她却十分较真,比如说“果呀呀只用鲜果”。
果呀呀的每一杯果茶都选用当季水果现场手工制作,这不仅考验工匠精神,还涉及水果品控、管理成本、扩张速度等现实问题。比如,哪怕是同一棵果树上摘下的果子,它的酸甜度都会有差异,对于顾客来说,就可能会质疑产品的口感。
吴畏“一根筋”的坚持这条艰难的道路,“熬”过了黎明前的黑暗。后来的某一天,吴畏在门店门口听到一位顾客向同伴介绍:“来长沙,除了喝茶颜,一定要试试果呀呀,他们家不卖奶茶,全是新鲜水果。”吴畏心想,这条差异化道路应该是走通了。
如今再回顾那段“断臂求生”的历程,她只说:“短期要有信心,长期要有耐心。”
4月30日,“耐心资本”在全国成为热词。
“耐心资本”是指从投资理念到考核机制,可以承受短期波动或回撤的资本,包括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产业资本以及具有长期投资理念的个人投资者等。它包含了长期主义、实力与决心等几个关键词。
看来,冥冥之中,吴畏早就是耐心资本的践行者。
毫无疑问,水果品质是果茶品质的决定性因素。高要求的吴畏一猛子扎进广袤的乡村,在湖南各地发现了好多“闪闪发光的水果”。在红网助农平台“乡农荟”的牵线下,果呀呀与许多优质水果的原产地签订了长久购销协议。
吴畏和小伙伴一起总结产品评价。
2021年年初,新宁县50万亩脐橙增收增产却面临滞销,果呀呀研发打造了助农新品“新宁超多肉橙子”,产品上市后十分火爆。
以这次成功试水为契机,同年7月,果呀呀与红网乡农荟平台再度携手,联合推出了“弗兰果子计划”。
吴畏告诉记者,炎陵黄桃、新宁脐橙、靖州杨梅、澧县阳光玫瑰葡萄都被研发成特色果饮上市,广受好评。同时,汝城黄金奈李、永兴冰糖橙、东江湖蜜桔、湘西猕猴桃、江永香柚等优质农产品都列入了果呀呀的产品研发计划,“为水果创造更多可能性”。
对于吴畏来说,相比于果茶产品品质更要保障,更大的成就感在于或许会有更多进城务工人员转向家乡开发荒山、种植水果,助力乡村振兴。
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
对于爱喝果呀呀的人来说,这个主营冷饮的果茶品牌有一份独特的“温暖”,“我们一款名为‘大雨姜茶’的免费热饮就来源于一个暖心的小故事。”吴畏向记者介绍说。
2021年3月18日,果呀呀的小伙伴大雨在外卖订单中看到了一条“经期中能不能少点冰”的备注。看到备注的大雨给顾客冲了一杯红糖姜茶,让骑手小哥一起送去。
为了延续这份温暖,果呀呀将红糖姜茶命名为“大雨姜茶”,所有门店免费供应。“不一定常喝,有需要时,它一直在。”
吴畏觉得,品牌是“长大”的而不是扩大的,与其盲目扩张不如将已有的顾客群体服务好,这样或许果呀呀“活久一点”的可能性更高。
吴畏喜欢和果呀呀的伙伴们聊天,挖掘这些温暖的故事,她认为这些能帮助一个人成长。“很多年之后他也许早就忘了芒果雪乐的配方,但他或许还会记得曾经服务过的某位顾客,他们一起说过的话。”
随时随地开启一场“头脑风暴”。
一个小伙伴曾向吴畏分享说,某次看到一个顾客提着生日蛋糕来买果茶,他悄悄送了顾客一个水果杯并祝对方生日快乐,顾客特别开心。后来,果呀呀常常在顾客生日时,或者出现等待时间过久等情况时赠送水果杯。吴畏笑着说到:“我们把这个叫做‘万能水果杯’。”
一座城市的温情渗透入一家家小小的果茶店,它也许是经期里一杯免费的大雨姜茶,或许是生日时收到的一杯水果杯。
吴畏想用一杯果茶“温暖”这座城市。与此同时,她也一直在被这座城市温暖。吴畏的一位朋友是茶颜悦色的高管,也是一个地道的长沙妹子。在麻将桌上,她们“大杀四方”、分毫不让,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这位友人却会努力挤出时间向吴畏分享她曾经踩过的“坑”,和吴畏一起分析各种决策的利弊。
吴畏沉醉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和人情味,“长沙是一个容易让你扎根下来的地方。”
早年还在带店时,吴畏常常在店里“蹭饭”,“每个人碗里吃两口就饱了”,她爱这里的人和饭菜的味道。
后来,她喜欢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各个店铺之间,和“小伙伴”们聊天谈心,吴畏笑着说到:“在果呀呀,没有‘员工’,大家都是‘伙伴’。”
吴畏喜欢和小伙伴一起交流。
11年前,吴畏刚来长沙时,家里人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打拼,甚至一度怀疑她是不是“被骗去搞传销了”。现在,她将家里的弟弟妹妹也“安利”来了长沙,有人在这里上学、也有人在这里生活工作。
今年,吴畏决定将户口迁到长沙。“其实迁不迁户口好像也没什么区别,但是我想通过这种形式告诉自己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位“新长沙人”说。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张小小”为化名。)
今的新茶饮,简直是卷疯了。
奶茶界的“下沉王者”蜜雪冰城,前段时间自制的动画《雪王驾到》在B站获得了高分评价。
动画中有个恶趣味的小细节,雪王死对头的形象是一头“酷似雪王的熊”,疑似是在阴阳蜜雪冰城的“山寨竞品”冰语时间。
即便是下沉王者,也对满地的山寨店感到头疼。
在中国的现制茶饮市场,唱主角的,其实正是这些“山寨小店”。
广西的平南县城,就是这类“山寨奶茶店”的大本营之一。
在平南街头,也许没有奈雪的茶,但是会有酷似奈雪的“桃李的茶”。
长着喜茶同款的Logo,但是却要么留着刺猬头,要么反方向举杯...
别看平南县现在满地都是“山寨小店”,它曾经也是中国奶茶行业背后的最大Boss。
平南县的111万人口中,有26万是奶茶从业者,号称“中国奶茶之乡”。
根据平南县奶茶协会自述:“几乎中国的每个省市,甚至东南亚都留下了平南人的足迹。我们就是中国奶茶史上不可不提的一支力量——平南奶茶人,业内将其尊称为‘广西帮’。”
但在如今,在喜茶、奈雪、茶百道和蜜雪冰城等新茶饮品牌杀得起劲时,战局中,却没有当年的王者平南奶茶的身影。
作为“奶茶之乡”,平南县怎么甘心把市场拱手相让呢?
广西帮:奶茶圈最早的幕后大佬
中国人如今如此爱喝奶茶,一定有平南县的一份功劳。
在蜜雪冰城仅有一家店、Coco刚刚入驻内地市场的2006年,占领了全国现制茶饮市场65%的,就是5万多家“平南系”奶茶店。
虽然大部分平南奶茶都是牌子不大的小店,但也不乏比较有知名度的品牌。
许多南方孩子们的童年回忆,如今开店300多家的“大口九”奶茶,虽然立足佛山,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平南系”名店。
即便在2017年,巅峰期已过的平南县的奶茶行业,也能带来将近500亿的营收规模,几乎是21年蜜雪冰城的5倍。
每年,“平南系”奶茶都会消耗将近72亿个奶茶杯,几乎是茶百道的9倍。
中国奶茶第一县,战斗力依旧在线。
奶茶并不是平南的特产,之所以能发展成产业第一县,靠的是平南人往外走的冲劲儿,和敏锐的商业嗅觉。
平南县所在的贵港市,是广西省人口流出最大的地区之一。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有大批年轻人都纷纷选择背井离乡,来到广州、深圳等地打拼。
其中,一位名叫陈有杰的年轻人,发现了台式珍珠奶茶流行的趋势。
在搞定了技术和原材料后,他在广州市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奶茶店:台客聚吧。
台客聚吧靠着1元1杯的超高性价比,征服了周围居民,日销量高达8000多杯。
奶茶店利润丰厚,陈有杰很快就开出了连锁店,从打工仔正式晋升为小老板。
其余的平南老乡们看到陈有杰赚了大钱,纷纷来打探生财之道。
陈有杰也是毫无保留,看你是老乡,就把奶茶制造、经营的所有门道倾囊相授。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平南老乡跟随陈有杰的步伐,走上了自己的奶茶创业之路。
陈有杰的老家关塘村,全村有500多户农户纷纷放弃农活,筹钱跟随陈有杰来到广东开店淘金。
在平南老乡们发挥了敢打敢拼的精神,把奶茶店开遍了全国各地。
平南人不仅做奶茶、卖奶茶,还爱喝奶茶。
如同广州人热爱早茶,青岛人热爱啤酒一样,平南人的一天,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奶茶店里度过的。
大城市的奶茶店基本都强调一个便捷,即便有店面也不会太大,方便顾客买了就走。
而在平南,奶茶店不仅能小坐一会,还能唠嗑打牌,很多平南人一呆就是一下午。主打一个“第三空间”概念,比肩星巴克。
平南奶茶店内景
就连茶百道这种主打“买了就走”的品牌,在平南都“入乡随俗”地开了二楼的超大店面。
但是,把奶茶刻进DNA里的平南人,却在新时代被上了一课。
不懂“性感”的广西老表
惨遭蜜雪冰城们“偷家”
平南县有条“奶茶一条街”,聚集着平南系各个有头有脸的奶茶品牌。
但是近几年,这条街上迎来了几个“不速之客”——几家新开的蜜雪冰城。
在外卖软件上,蜜雪冰城的销售数据已经成为了平南县排名的第一。
在“奶茶之乡”门口夺取销量第一的宝座,平南系奶茶们感到了危机。
其实平南200多家奶茶品牌,虽然数量和规模吓人,但却没有一家能和蜜雪冰城正面硬刚。
在蜜雪冰城连锁店破2万,茶百道直逼1万大关的当下,平南系奶茶连破千的连锁品牌都难找。
总共500亿的行业营收,抛开原材料和物流方面的营收,再除以200多家品牌,就显得格外平庸了。
起步迅猛,但是后继无力的平南县奶茶,受困于两大顽疾。
第一、散兵游勇,不懂抱团
第一批走出平南的奶茶店老板们,往往会回到平南,带领乡亲们集体创业。
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奶茶领路人”,有一位品牌创始人回忆说:“他们当时‘傻’,没什么品牌意识,给个1~2000就教他怎么做。”
新出去的奶茶品牌,也会在一定区域形成规模后把分店开回平南,继续帮持老乡,循环往复。
“平南系”代表:大台北
依靠这种“一个老表三个帮”的乡党联合模式,平南县走出的奶茶品牌多且杂,而且基本都继承了平南奶茶高性价比的特点。
很快,平南的奶茶们就打开了广大的下沉市场。
但是,老乡情谊归老乡情谊,等到市场逐渐成熟后,没有品牌的缺点就显露了出来。
老乡们各自为战,但是人们纷纷自满于自家品牌的一亩三分地,完全没有联合起来办大事的意愿。
用当地奶茶店一位老板的话说“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南平奶茶街招牌边上,就有蜜雪冰城门店
后来,蜜雪冰城用统一化的门店装修,以及工业流程化的口味,给了散兵游勇的平南奶茶一点小小的“工业化震撼”。
被痛击后,才想到联合的平南奶茶们,已经有点晚了。
第二、跟不上创新,只能靠“抄”。
现制茶饮的风口一直在变,早期只有珍珠奶茶,后来开始疯狂堆料,而如今又开始讲究天然健康。
在平南县奶茶扛把子大口九身上,可以清晰发现这种规律。
创始至今,大口九总共进行了6代门店更迭。
从99年的烧仙草、双皮奶,到15年的芝士奶盖,再到如今的国潮情怀牌,大口九一直在紧跟潮流。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平南奶茶们一直在跟随潮流,而非创造潮流。
在小一些的店铺身上,“跟随潮流”甚至被简化成了“抄袭”。
正如开头所说的,在平南县的200多个品牌中,Logo、设计和喜茶、奈雪、茶百道等大牌高度相似的品牌多如牛毛。
其实,抄袭大牌、跟风做概念也是无奈之举。
受限于年龄和消费场景,一向只懂得闷头苦干的平南人,搞不懂现在这些时兴奶茶“性感”的营销套路。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杯绿油油的泰式柠檬茶,咋就会变成“渣男绿”...
在消费者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只靠模仿创新的平南奶茶,自然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反而会被打上“山寨”的标签。
不懂时尚的平南奶茶,把自己陷在了抄袭怪圈里。
平南县,应该抄谁的作业?
2018年,平南站走出去的第一个奶茶老板陈有杰回到老家,联合50多个品牌成立了“平南奶茶协会”。
2021年,平南县也想依靠奶茶产业,给县城打上“人设”,做“中国奶茶第一县”。
终于明白团结力量大的平南奶茶们,这次有了一个一起发力的机会。
平南县给自己找了个目标:对标隔壁柳州,把平南奶茶打造成“柳州螺蛳粉”那样的招牌。
但是,柳州的作业,平南县并不好抄。
如今的螺蛳粉,已经被柳州所定义了,在当地成立产业协会后,螺蛳粉全产业链6个子体系中的564项标准,均被注册在案。
也就是说,只有柳州点头的螺蛳粉,才能被称为“正宗柳州螺蛳粉”。
靠着螺蛳粉产业,柳州不但带动了本地30万人的就业问题,还带来了近600亿的收入,成为了特产带动经济发展的典范,难怪南平县会眼红。
而奶茶之于平南,却没有螺蛳粉之于柳州那样独特。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奶茶,起源自广州和香港,在台湾省被发扬光大,在这期间,平南县只不过是借着奶茶的趋势火过一把而已。
论品类归属,南平在奶茶这个领域本就没什么优势,更别提行业标准和话语权了。
但是,柳州螺蛳粉的工业化进程,却非常值得平南县借鉴。
从2014年,柳州就开始生产袋装螺蛳粉,至今日产数十万包。
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柳州市还特批了5500亩土地作为竹笋、水稻、豆角、螺蛳等原材料的标准化种养区,可以生产全国70%的螺蛳粉原料。
图片:新华社
后来,柳州还玩起了工业+旅游,把螺蛳粉产业园做成了景点,开通“螺蛳粉专线”供全国各地的螺蛳粉爱好者来“朝圣”。
跟随柳州的脚步,平南县也开始重新梳理奶茶产业。
平南县虽然物产丰富,但是此前的奶茶品牌们并不懂得利用。
之前,平南各个奶茶品牌都要从外地进口原料。但是如今,平南县开始有意识地把奶茶产业链从头到尾慢慢挪回老家。
2021年,平南县特批了3000多公顷“奶茶产业园”,想要从原料到加工一手抓,重塑平南县的奶茶产业。
很多颇有眼光的奶茶品牌企业家,已经开始投资平南本地的农产品,其中,香水柠檬备受青睐。
在奶茶品牌们的投资下,平南县目前新开辟了一百多亩的香水柠檬产地,预计年产量将会高达50万斤左右。
现制茶饮是个不好被定义的行业,在百家争鸣的当下,平南县也许很难像柳州之于螺蛳粉一样,获得统治性的市场地位。
不过通过重新整合自己的优势,凭借此前积累的广阔市场,平南县的奶茶们,正在从散兵游勇,逐渐拧成一股绳。
打惯了逆风局的小县城,总得拼个逆流而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