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央广网桂林4月20日消息“我还有几年就退休了。退休之前,我想把荔浦芋产业链的标准制定下来。”从事荔浦芋研究工作30余年的邱祖杨,心系芋头产业的发展。
荔浦芋,因盛产于广西荔浦市而得名,口感粉糯清甜,素有“天下芋头看荔浦”之说,是荔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今,荔浦芋产业正不断朝着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加速发展。
荔浦城区全景(央广网发 梁成明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作为广西民营经济活跃的市县之一,荔浦近年来以桂林南部副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兴市强市之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荔浦芋、衣架等优势产业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小芋头延长产业链,铺就百姓“共富路”
人勤春来早,时下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在荔浦市青山镇三联村的一片种植基地,一垄垄芋芽被覆盖上地膜,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孕育着新希望。
邱祖杨在田埂间走走停停,不时用相机记录种植基地的样貌。
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邱祖杨选择返乡进入荔浦农业系统,进行荔浦芋研究工作。如今,邱祖杨已经成了荔浦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荔浦芋基地点缀在村庄间(央广网发荔浦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荔浦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南部,这样的环境正好满足芋头需要高温多湿的条件。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在荔浦种植的芋头,与在其他地区种植的相比,淀粉含量更高,芳香烃等物质不同,今年我们将培育100个样本,对此作进一步论证。”邱祖杨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找出对应的基因,为荔浦芋做一个“身份证”,推动整个芋头产业链形成一个系统标准,包括清洁化栽培技术、病害防控、深加工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标准。
“现在我们每年会组织人员进行实验种植,持续优化品种,并把优质品种推广给种植户。”邱祖杨说,多年来,荔浦十分重视荔浦芋的生产,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对荔浦芋的提纯复壮以及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2022年,荔浦市还出台政策,在荔浦芋主产区开展品种资源保护,推动荔浦芋绿色、连片种植,提高产业规模。
“这几年芋头都很抢手,不愁销售,整个荔浦市一天能销几十万斤,今年我计划种植200亩。”在三联村的荔浦芋种植基地,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苏龙和告诉记者。2022年,他种植的荔浦芋面积约150亩,每亩产量4000斤左右,年产值达300多万元。
芋头经过初步冲洗后,会被送到削皮车间进行加工(央广网记者黄月芬 摄)
随着甜品、奶茶、预制菜等产品在市场上“走红”,荔浦瞄准机遇,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香芋+”经济。
在荔浦市一家芋头深加工企业的冷库里,芋肉丸、芋泥、鲜芋片、荔浦芋扣肉等产品琳琅满目,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销往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进入餐饮渠道。
“今年一季度,我们收到了很多回头客订单,每天都有上万单。”荔浦市马岭镇一家芋头深加工企业负责人吴荣才表示,作为一名返乡创业者,他十分看好荔浦芋加工产业的前景。
“未来,我想做荔浦芋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拓宽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渠道,做成全国较大的集散市场。”吴荣才说。
工人对芋头进行切片(央广网记者 黄月芬 摄)
目前,荔浦有20多家企业从事芋头深加工生产。2022年荔浦种植荔浦芋5万多亩,产量达10.4万吨,种植及加工销售产值超23亿元。
“围绕全产业布局,我们持续推进荔浦芋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绿色标准引领、科技支撑,并完善生产和产品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不断壮大现代化农业产业生产。”荔浦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培干表示。
小衣架智能化,争当工业振兴“排头兵”
锯型组装、挂钩烤漆、贴签打包装箱……在荔浦市郊区的一家衣架生产基地,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根根衣架源源不断地产出。不久,它们将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销往海外市场。
从小作坊生产到“中国衣架生产基地”,再到如今的“中国衣架之都”,荔浦市“小衣架、大产业”的市场格局不断攀升。
20世纪80年代末,荔浦市首家专业生产衣架的企业创始人覃裕祥为了完成外贸订单任务,与10多名工人通过自行设计草图,研制辅助生产的半自动机械。他们用自行车轮毂钢丝做衣架挂钩,耗时6个月将10万个木衣架加工完成并交付。此后,荔浦拉开了“衣架之都”的序幕,为这座小城开辟了创业新路径。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荔浦衣架产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壮大,如今进入了衣架家居“2.0时代”,正朝着百亿大产业前进。
荔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罗祖廷介绍,近年来,荔浦市衣架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产品70%以上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市场份额近七成。
“30多年前,我们生产20万根衣架要一年时间,现在通过智能化制作只需要一天!”如今,覃裕祥的儿子覃元高同样深耕衣架家居行业,是荔浦市衣架家居行业协会会长,行业这些年的发展,他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未来我会继续优化公司的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向集群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发展。”覃元高分享道。
衣架产业的迅猛发展,也让本地人姚艳娥的生活慢慢发生变化。十几年来,她从一家衣架生产企业的车间工人晋升为了车间管理人员。“现在每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在这里工作,还能兼顾家里的老人与小孩。”姚艳娥说。
荔浦不断壮大的衣架家居产业,不仅解决了一大批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小五金、油漆化工、塑料制品、印务包装、原材料种植等配套企业的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日益完善。
衣架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央广网发 雷琦竣摄)
目前,荔浦拥有各类衣架加工企业300多家,涌现出了一批现代化衣架家居生产企业,不断为这座“桂北小城”融入新鲜血液。
莫家龙是其中一名创业者,他带领的团队中“00后”人员占一半,平均年龄24岁。
“目前我觉得衣架家居行业发展有两个痛点:头跟尾。‘头’就是很多原材料仍需去外地进货,‘尾’就是现在很多工厂只能做品牌代加工,定价权被动。现在我主要从事电商板块,想把销售定价的权力拿回本地。”莫家龙说,未来他计划做工厂升级,让衣架产业实现更加智能化发展。
“一张蓝图绘到底”,荔浦坚定“工业强市”定位不动摇,使得一个不沿海、不靠边的县级市,凭着无中生有、敢为人先的创业创新精神,近年来先后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等国家级荣誉。
小团扇文创结合,扇出“非遗”大前景
“这里的山水特别漂亮,我们玩了一天。人杰地灵,还有好吃的,文化底蕴也很好,我非常喜欢。”春暖花开,广东游客杨女士来到荔浦荔江湾景区旅游。即使不是假期,也仍有不少游客慕名来这里打卡拍照。
盈盈荔水环绕,座座青山延绵。荔浦的性格,可以说一半是实体经济带来的“坚韧”,另一半是绿水青山带来的“温柔”。
荔江湾有“水中水,山中山,桂林山水第一湾”的美誉,从空中俯瞰荔江湾景区,宛如世外桃源仙境,又似一幅婉约恬淡的诗意水墨画。
荔江湾景区贯穿于山间的玻璃桥成为网红打卡地(央广网发 荔浦荔江湾景区供图)
“今年旅游复苏,我们景区的游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0%,收入也在增加。”桂林荔浦荔江湾景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德强说,景区80%以上的员工来自周边村庄,景区的复苏也让村民们重拾了增收的信心。
“这几年,我们不断提升景区景点品牌意识,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农超华介绍。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荔浦打造了马岭旅游核心带、县城滨江旅游核心区、青山龙怀修仁旅游核心带,以及全长50公里的荔浦旅游精品线路景观,形成了全新的旅游产业集群,成为名副其实的“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荔浦银子岩景区溶洞景观(央广网发 荔浦银子岩景区供图)
前往桂林旅游的游客们可能会注意到,当地多处景区或是酒店里会陈列着一把把团扇,而这些精美的团扇就出自荔浦。近年来,荔浦还以积极融入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契机,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融什么、怎么融?这把团扇给出了荔浦的答案。
团扇历史悠久、造型优美,扇面图案的编织、绘画多以桂林山水为主,所以又称“桂林团扇”。2018年,“桂林团扇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背后离不开荔浦老人邱广初的坚守。
游客感受团扇文化(央广网记者 黄月芬 摄)
1982年,一直致力于团扇制作与文化传承的邱广初创建公司。他不断钻研,从材料到工艺推陈出新,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制扇流程,产品越来越精致,远销国内外。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团扇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进行传承与创新?这成为了摆在邱广初面前的一道考题。
为让桂林团扇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邱广初将团扇制作技艺传给了几个儿女,免费培养了近百名徒弟,通过文化交流、大型展览、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将团扇文化、团扇技艺广泛传播。目前,公司员工大约有200人,年产扇子量约600万把。
作为桂林团扇的第二代传承人,邱广初的女儿邱燕珍除了以师带徒、徒再带徒的方式传承技艺外,还通过技艺创新,将团扇与剪纸、壮锦等元素结合,与时尚跨界融合,通过“非遗+文创”的形式,把团扇的文化展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我们还在桂林各地开设体验场馆,让来到桂林旅游的游客可以沉浸式了解团扇制作的工艺,让团扇成为游客到桂林带回家的一张名片。”邱燕珍说。
邱燕珍(右一)走进校园传授团扇技艺(央广网发 何丽红摄)
旅游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荔浦通过深耕“文旅融合”大文章,推动荔浦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当地区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荔浦接待国内游客175.98万人次,同比增长78.57%;旅游消费25.05亿元,同比增长82.05%。
“荔浦将进一步营造敢干、敢闯、敢试、敢首创的发展氛围,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跃升,像荔浦的‘荔’字那样叠加发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荔浦新篇章。”荔浦市委书记李玉清表示。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荔浦保持“赶考”的清醒,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正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跑出加速度。
【百家读城】
我在荔浦等你
□江传德
我曾经驻足于流光溢彩的上海滩,也曾经漫步过繁华的东京街头,但我最爱的还是生我养我的小城荔浦。我的小城有花有酒有故事,如果今生我们有缘,我在这座温馨的小城等你。
我的家乡荔浦,是以盛产皇室贡品荔浦芋而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邑,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桂北大地上。
荔浦市城区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发源于神秘大瑶山的荔江,像一幅亮丽的缎带自西向东蜿蜒而来,在城中飘然而过,把城区分成南北两片。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四处云游的背包客,择几天假日,邀三两好友走进荔浦,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你的足音叩响这座沉睡千年的古城,悠悠古韵,会令你如入蓬莱,流连忘返。徘徊雍和巷、得胜路、东门坡,流连高耸的文塔、典雅的迎薰门等古老的建筑,你会感受到它们正用无语的沧桑诉说着岁月的绵亘久远。
走进荔浦,浓郁的书香文化会让你收获精神的丰盈。位于荔江南岸的滨江文化公园,把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人文气息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亭台楼阁、水榭回廊设计精巧,造型独特,巧夺天工。整座公园还是诗词的乐园,公园的景观石上,雕刻了许多古今名人的诗词,给本来静默无声的石头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灵性和内涵。
傍晚,华灯初上,华丽的灯光、闪烁的霓虹给小城披上了梦幻的衣裳。这时光里,白天里纷扰喧嚣的小城华丽转身,成了梦幻迷人的世界。
晚饭后,滨江两岸的人们渐渐多了起来,公园里,石桥边,林荫下,人们三三两两在散步聊天。广场舞、交谊舞、曳步舞等乐曲响起来了,飘逸的裙袂,曼妙的舞姿,旋转出生活的快乐和丰富多彩。
月亮升起来了,散步结束的人们便随心所欲地走进滨江两岸的休闲馆舍。“大益潽洱”“梦里茶香”“荔城书苑”这些场馆装饰典雅精致,墙上那些装裱精美的字画,折射出浓郁的书香气息,十分适合怡情遣兴、释放自我。
在这些“红尘驿站”里,沏茶品酒,漫聊百姓故事,点评市井风情。三杯两盏落肚,酒足茶酣散场。然后,踏着融融月色归去,何等惬意!
(作者系广西荔浦市作家协会主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统筹:陶玉德
记者:黄月芬
编审:李红笛 林韦玮
视频:雷琦竣 韦欢
来源: 央广网
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饿夢
hi大家好,上周分享了客厅装修中的曲折以及现在的样子,这周来分享下小阳台装修时的过程。
我家的阳台朝南,但是是个一楼,所以采光也一般。装修前阳台就是晾衣区以及猫砂盆放置地。这次装修时把阳台规划为猫咪厕所、洗衣区以及工具区。最大的一个改动就是把洗衣机放置在阳台,这样一来空出了卫生间的一大块面积,而来洗晾动线非常短,会方便很多;其次,预留了足够多的插座、上下水,满足连接洗衣机的同时后期还可以连接洗地机、吸尘器、熨斗等用电工具;最后,没有额外预留灯线和开关,只预留了电动晾衣架的电线,灯和衣架一体化,简洁实用。下面我将从装修过程到日常使用体验介绍一下这个小阳台。
一、装修过程
< class="pgc-img">>电线走位,特地走出一路电在猫砂盆放置位置附近。另外可以看看装修前的窗户,保温性很差
< class="pgc-img">>装修后安装了内开内倒的断桥铝窗,保暖性好很多,另外可以在不拉开纱帘的情况下通风换气。
< class="pgc-img">>洗衣机的上水以及电都预留在柜子里
水电能顺利布置的前提还是装修前的规划,自己想好后期哪里要放置什么电器,需要用到几个插座,这些都是在硬装前就早早想好的,后期很难再挽救。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这个系列的篇一,写了和设计师沟通的过程和方法。
< class="pgc-img">>阳台一开始设计的是刷乳胶漆,后来我们考虑到冬天冷凝水的问题选择了瓷砖,后期证明贴瓷砖很正确,不然一个冬天乳胶漆就会起皮了
< class="pgc-img">>阳台和卧室没有选择安装推拉门,这是从美观角度考虑的,保温性确实差点,但是也能接受,拉上窗帘也不算冷
< class="pgc-img">>最开始没太考虑洗烘机叠放,预定了洗衣机柜做收纳,和设计师沟通移动式洞洞板
< class="pgc-img">>草图,和现在的情况基本一模一样
< class="pgc-img">>自己安装的洞洞板滑轨,在后面详细介绍
< class="pgc-img">>阳台柜的安装
< class="pgc-img">>在安装柜子前一个小时安装成功的,柜子按好后就不好用电钻了
< class="pgc-img">>洗衣机为了静音和洗烘一体选择了惠而浦的帝王,后面会详细介绍
< class="pgc-img">>基本完工的样子
二、日常使用体验
1.电动窗帘导轨
< class="pgc-img">>天猫精选
< class="pgc-img">>Aqara 绿米联创 ZNCLDJ11LM 智能窗帘电机 Zigbee开合帘版779元起实时价格8小时前已更新去购买优惠
满600元减20元
扫码领取查看更多商城
窗帘导轨使用的是绿米的,配合网关后可以连接到ios的homekit以及米家中。打开它有三种方法:用手稍微拉一下、自动化以及语音siri或者小爱同学。我最常用的是自动化,晚上门锁解锁后窗帘自动关闭,早上离家时窗帘自动打开;手动中我常用的刚睡醒时语音操控打开窗帘20%,用一点自然光唤醒头脑,或者午睡时定时40分钟后拉开窗帘,用光叫醒午睡的自己。
2.可移动洞洞板
< class="pgc-img">>相信每个人家中可能都会有类似这样的位置,全做成柜子太宽,分隔出个小窄柜的话拿取东西又比较麻烦。我这里利用两条导轨和一个洞洞板完美的利用上了这块尴尬的区域,可以扩展各种挂架,挂很多工具,配合插座也可以方便的给各种设备充电。安装非常简单,算好尺寸用导轨轨道比着在墙上开孔就行,我自己一个小时就安装差不多了。注意这种比较大块的洞洞板最好别用木质的,有变形的可能性;导轨建议买缓冲带锁的,防止拉出来以及放回去时咣咣响。
< class="pgc-img">>使用的可以单独控制开关的插座,可以很方便的给戴森充电
< class="pgc-img">>网上有专门给戴森吸头适配的挂架,所有能上墙的都能更方便的安装在洞洞板上
< class="pgc-img">>地毯吸头就用两个长杆托着了
< class="pgc-img">>插座用3m的无痕魔力扣粘在洞洞板上,插拔插头时有点不稳,不太推荐,建议直接用免钉胶粘住
3.可升降晾衣架
< class="pgc-img">>只有一个阳台,又想让他成为晾晒区又想偶尔小资一下的话,可升降(收纳)晾衣架是个不错的选择,而电动升降无疑要比手摇升降或者钢丝绳那种更稳更省事一些。(还是没想明白当初为啥我不想弄洗烘叠放)买的邦先生的M1,用了快2年了一切都好,正在等它坏了换一个带烘干功能的电动升降晾衣架。
收完衣服跟小爱同学说一声或者按个按钮衣架就能自己收回去。我买的这款带可伸缩、折叠的晾被杆,不过现在懒了就一直弄到放下来的最长状态了,即使这样全升上去也看不到晾衣架的杆子
< class="pgc-img">>没有猫砂盆时把晾衣架升起来,这个阳台还是可以作为读书角的
< class="pgc-img">>4.洗、烘、熨一体的洗衣柜
< class="pgc-img">>先说洗衣机,我购买的洗衣机是惠而浦的帝王洗烘系列,当时吸引我的主要特点是操作方式比较酷炫,放在卧室比较好看……另外当时官方价9999的机器感觉怎么也差不到哪里去。我当时是闲鱼购买的,5200元,后来师傅上门安装时买了个4年延保。这两年实际使用下来确实不错:优点主要有可以长按按钮直接智能洗涤的第六感模式,具有顽渍洗涤的模式,洗净效果优秀;可以连接手机,更方便的设置参数;具有活水漂功能,漂洗时不断加入干净的水;具有柔顺剂、洗衣液自动投放功能,一两个月不用倒洗衣液非常方便;具有脱水防皱功能,甩干时最后会转速低些,并且晾晒前会自己一直滚一滚,防止衣服产生死褶;具有烘干功能,但是洗烘一体的烘干功能建议不要经常用,我使用过两次,烘干效果不错;具有高温桶自洁,每个月运行一次感觉洗衣机一直挺干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自动投放盒,我用的purex易漂洗洗衣液,搭配活水漂,感觉衣服洗的干净,也没啥洗衣液残留。
缺点也不是没有,比如开机键是纯触摸的,非常不好盲操;如果纯靠旋钮选择程序中转速、洗涤剂投放量等功能时非常不直观,搭配手机可以较好解决;没有在风道配备棉毛过滤网,让烘干功能基本形同虚设,使用过多的话棉毛会积累在内桶夹层;我的机器报过几次错,显示电机或者加热水系统异常,但是当时使用没啥问题。稳妥起见我还是报修了,师傅态度不错,上门维修后换了两个电路板和个加热板,后续使用没有问题。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洗衣机搭配手机app选择参数就方便很多
< class="pgc-img">>上门维修更换的电路板,没有收费
再看看洗衣机柜,柜内预留好了水和电,洗衣机处看不到任何水电线,洗衣机的下水走了一个独立下水,我家是1楼比较方便,如果高层阳台没有预留下水成本就比较高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洗衣机的下水管,直接独立下水连到室外的污水井
洗衣柜第一层的左侧放置了一个折叠的熨衣板。洗完或者晾好的衣服可以很方便的熨平。熨斗的电我一般从洞洞板的插座上取,就不用拔洗衣机的插座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展开是个挺好用的熨衣板,熨斗真的比挂烫机好用太多了
< class="pgc-img">>平时折叠了放在柜子里,后面还有很大的空间,熨衣板的上面也可以放置衣架之类的东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洗衣柜的全景,里面收纳的物品主要有各种工具、电钻、五金,晾衣架、洗衣液、柔顺剂、留香片、防染色片等,此外还解决了洗衣机的水电以及熨烫,算是很好用的收纳空间了。
5.电动猫砂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猫砂盆的话是决定养猫后立刻购入的,如果想养猫又不想被屎味困扰,这是个不二神器。我购买的是CATlink的,它的优点有连接稳定,APP推送非常及时,猫刚出来它就能推送到手机;有一键换砂键,更换猫砂非常轻松;可以记录猫的体重以及如厕时间,如果猫身体异样可以很快发现;安全性不错,猫砂盆旋转时手伸进去或者有重量压住它都会自动暂停。它也有缺点,比如噪音稍大、耗材垃圾袋稍贵以及网上说的耐久性不高,但对我而言最致命的一点是它对软便无能为力…… 如果猫拉稀软便了它运行了,软便就会挂在滤网上…… 桶壁上……
而我家小猫咪是个小软便怪。当他软便拉稀时我们的应对策略时手机提示奶茶去厕所了,我们飞奔过去给他擦擦屁股,然后把它的便便手动扔到下面的垃圾仓里,然后运行一次。我家猫咪去医院检查时发现有滴虫,最近一直吃驱虫药,并要求经常更换猫砂,电动猫砂盆的一键清仓模式比传统猫砂盆彻底更换猫砂简单太多了。现在他的便便正常了很多,家里没人的话让猫砂盆自己运行也没问题,比传统猫砂盆方便很多。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虽然但是,谁让你这么可爱呢,预祝大家元旦快乐哈!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谢谢看到这里的你,留下个点赞再走吧,我们下次再见,拜拜!
源:光明网
【幸福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万玛加 光明网记者 张秋菊
“户户有画师,人人能做画”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镇吾屯村声名在外。从村子一路走下来,是一座座热贡画院、唐卡传习所。
热贡藏语意为“金色谷地”,是指同仁市隆务河畔的谷地,数百年来,这里因唐卡卷轴画素有“藏画之乡”的美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南州热贡画院院长娘本是第一个在吾屯村创建唐卡画院的画师,这里目前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画院也是学习场所。来自各地的学员坐在垫子上,双指握笔在不同的教室里进行创作:有的在勾草图,有的在晕染,有的在上色……“绷布、磨布、打格、取线、起稿、上色、晕染、拉线条、拉金线……一道道程序,一幅唐卡作品往往需要师傅带领徒弟共同合作才可以完成,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娘本告诉我们。
热贡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灿烂,自古就有画唐卡的传统。懵懂的年纪,受到村里老画师的影响,娘本喜欢上了画唐卡,后来师从青海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郎,他才正式走上研学唐卡的艺术之路。
在他求学时,热贡唐卡还未有如今的盛名,而现在,热贡唐卡早已蜚声海内外。2009年,唐卡、堆绣、雕塑等一起作为“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脱贫、学习致富在我们这里已经不是什么不可能了,这里的众多农牧民都靠学习唐卡手艺脱贫致富了。”娘本指着远处说,“那都是他们盖的新房子。大家都说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绘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
“以前我们村里的几十个艺人,培养了我们热贡地区的几百个艺人,而我们这代几百个艺人又培养了三万多从艺人员。”娘本带的徒弟中有九位也已成了省级工艺美术师。他说,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热贡唐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你建了这么大一个艺术馆吗?”热贡画院刚建起来的时候,娘本带父亲过来。曾经以为喝上奶茶、吃上月饼就是再美不过的父亲没想到生活还可以更好。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娘本自己都不敢想象。他常会对学画的年轻人说:“一定要珍惜当下,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唐卡作为文化产品,要带动这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
建立画院也是师傅夏吾才郎的心愿。“现在,我们共同的心愿达成了,热贡画院也是地方上第一个建的传习中心。”娘本说,如今四周的画院也是一座接一座建起来了。
2006年到现在,画院一直免费接收一些家庭有困难的孩子。学生中有的已成为州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这是做老师最为欣喜的事情。
传统的唐卡以藏文化历史和佛教经典所述为主要内容,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娘本在内容题材上做了不少尝试,创作了《文成公主进藏》《藏汉一家亲》等作品。“我自己的绘画是工笔画和唐卡结合在一起,我们必须要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千年。”娘本一次次将他和学生的作品带出青海,从雪域高原走向更远的世界。
根是不变的。“那就是颜料,唐卡用矿物研磨成颜料。”娘本介绍,唐卡颜料的原色只有十几种,在研磨的过程当中,调配出各种色阶的颜色,每一过程都在考验画师的功底和能力。现在,学生是他最好的助手。目前,娘本和学生们正在创作的是一幅《千里江山图》。
学习是不停歇的。淘到的、买来的绘画书籍娘本会介绍给徒弟们。画室里,他和徒弟们各自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声响,以他们独有的语言,与自己的信仰沟通,与这个时代对话。在这片金色谷地之上,崭新的生活从唐卡艺人的笔端落到现实。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4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