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米线,云南人是认真的。
就烹饪手法而言,可煮、可烫、可卤、可凉拌;就口味而言,不同的帽子搭配出不同的滋味,过桥米线清爽、豆花米线浓郁、小锅米线醇厚、鸡丝凉米线可口;不同地域,还有当地颇具代表性的米线,比如昆明的罐罐米线、大理的砂锅米线、保山的稀豆粉米线……平淡无奇的一碗米线,被云南人赋予了千滋百味,变得活色生香。
在不胜枚举的“云南米线大观园”里,“过手米线”显得小众且低调,鲜有人知。它吃法独特,以“手”为“碗”;它配料繁复,不亚于过桥米线的矜贵。这道特色风味美食,起源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
杨千千是地地道道的阿昌族,十年前,她把这道家乡美食带到了昆明,小店虽历经三次搬迁,粉丝却从未走散,食客们冲着一份鲜香酸辣的德宏“过手米线”,吃出了“山海皆可平”的热情。
原汁原味
呈现户撒过手米线的独特风味
明眸皓齿的杨千千,有着阿昌族的利爽干练和热情好客,小店取名“过手米线户撒人家”,一目了然,和其他什么什么米线立刻泾渭分明,区别开来。小店开在新亚洲体育城一侧的海运花园小区七幢一楼,虽然从地铁2号线新亚洲体育城站B2出口,走出来不到50米即到,但如果是第一次去寻,还是有点不容易发现遮蔽在浓密树荫后的店铺。
这个社区小店其貌不扬,室内室外加起来目测不过百平方米,一共安放了11张小桌子,全部坐满也就容纳五十人,实在想象不出来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看到记者一行充满疑惑的表情,正在厨房里忙着烤肉的杨千千说:“我们店翻台很快的,到了周末,一张桌子翻台次数可以达到五六次。”
因为“过手米线”在云南米线界,宛如“另类”一般的存在,和“过桥米线”仅迥异一个字,知名度确是天差地别,作为初来乍到的我们“听到小店如此高的翻台频率”也很想亲自尝试一下,传说中的过手米线究竟有何魅力?
从早上九点,等到中午十一点,杨千千终于端着托盘笑意盈盈从厨房里走了出来。“小店加上我一共才三个人,所有配料都是当天现做现烤现准备,所以九点开门,但是最快十一点才能吃。”杨千千边说边把托盘里的碗、碟、罐、盘一一放到桌子上,扫一眼,阵势也不小。
过手米线
这一套过手米线囊括了:一碗萝卜干汤、一碟舂折耳根、一盘莲花白丝青笋丝、一罐酸水、一大碗帽子、一碗细米线,烧辣椒和盐巴味精分别用三个小碟子装了,十分精巧可爱。
杨千千给我们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吃法,左手戴手套,右手拿筷子,挑一小撮红米线放于手心,再加上帽子、折耳根、烧辣椒,配上莲花白丝和青笋丝,一小撮米线被配料堆得尖尖满满的,有种花里胡哨的既视感,然后一整团送入口中,咀嚼的过程就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过程,细细品味,滋味丰盈,来自户撒的细米线软糯清香,折耳根和烧辣椒味道浓郁直冲脑门,那个肉帽有说无法名状的鲜美,夹杂着莲花白丝和青笋丝的清洌爽脆,一时间,嘴巴里充斥着的各种各样口感,忽而大开大合,忽而细腻内敛,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来表达……这个时候,再喝半碗萝卜干汤,酸水可以端起罐子一饮而尽,浑身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很是舒爽。
正准备换一种搭配方式,再吃一撮,杨千千笑道:“这种是斯文的吃法了,一撮一撮的米线,根据个人喜好搭配出不同的口味。我们德宏老乡可不这样吃。”
杨千千说,德宏老乡来吃就比较“粗犷豪放”了,一股脑拌在一起,我们叫“一锅端吃法”,喜酸喜辣的朋友会把酸水和烧辣椒、舂折耳根一并拌进去,十分过瘾。
制作繁复
户撒水稻做的红米线软糯不粘手
这一套“过手米线”制作的繁复,主要体现在配料方面。
首先是米线的选品,一定要用德宏户撒红米线,户撒水土肥沃,盛产水稻,其中一种稻米制作出来的红米线软糯不粘手,适合直接食用。干米线运到昆明,提前一天用水浸泡,吃的时候,开水下锅煮五分钟,出锅后凉水冷却、沥干,保证米线不会粘成一团。
其次是准备这碗帽子的工序很复杂。采用猪的前腿和后腿肉,肥瘦比例3:7,猪肉烤熟、剁碎成沫,猪皮单独烤熟,切成细条状,加入大蒜、小米辣、香菜籽粉、盐巴、烧辣椒、稀豆粉、酸水,充分搅拌,最后加入香菜、花生碎、烧辣椒。一碗鲜香酸辣的米线帽子就备好了。
萝卜干汤要用户撒老品种的萝卜,切片晒个三五天时间,吃之前用水泡发,和筒子骨、排骨熬汤,两个小时后出锅,萝卜汤是吃过手米线的必备,起到冷热、荤素搭配的效果。
盐巴辣椒香菜和折耳根一起舂,耙烂入味;莲花白丝青笋丝起到清口的作用;酸水消食解暑开胃。
“舂”“拌”“烤”是德宏风味里最常用的烹饪手法,在这一套过手米线里全部充分体现出来。
杨千千强调,一套过手米线,有两个灵魂配料“香菜籽粉”“酸水”必不可少。“清洗干净的香菜籽炒香、舂粉,区别于其他香料的清香,有股特殊香气,帽子有了香菜籽的加持非常好吃;老苦菜晒干和米汤一起发酵15天左右,滤渣后就是酸水,这样制作的酸水味道纯正,不寡不伤胃,可以浇在米线里吃,也可以单独喝。”杨千千说,我们德宏老顾客,可爱喝啦,酸水一次要喝四五罐,店里都是免费“续罐”。
品类丰富
一次吃遍四种德宏风味的米线
在杨千千的小店,除了招牌过手米线,还能吃到“稀豆粉米线”“苦撒”“火烧肉米线”,可以一次吃遍四种德宏风味的米线,每一种都独具特色。
苦撒
说到“苦撒”,杨千千颇为自豪,苦撒是德宏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在昆明能吃到地地道道的“苦撒”并不容易,但在自家小店却也是仅次于过手米线的热销单品。
“苦撒可以用榴莲来比喻,爱吃的人非常喜欢,不会吃的人避之不及。”杨千千说,由于自家的苦撒完全按照当地的传统做法,不少顾客因为这碗“苦撒”成为了小店的忠实粉丝,还有不少人宁可多出30至60块的跑腿费也要吃,甚至有外出务工的德宏老乡,花了100多块的跑腿费送到机场,就为了离开昆明前再吃一碗地道的苦撒。
苦撒因为味道相对小众,不被大众广泛认知,但是对于熟知德宏美食的老饕来说确实一道经典美食。杨千千告诉我们,这一颗涮涮辣可是苦撒蘸料的“灵魂”,吃之前,筷子夹起来在蘸料里涮一下,千万不能直接吃,太辣。
苦撒的精髓正是那碗蘸料。牛的苦肠炒干作为苦水备用,新鲜牛肉捶成肉泥,和韭菜、小米辣、大芫荽、香柳一起揉成泥,加入苦水搅拌均匀就成了苦撒的蘸料,搭配德宏细米线,还有烤牛肝、手撕干巴、水香菜、莲花白等蔬菜配着一起吃。
筷子夹起一撮细米线,在蘸料里一裹,汁水充分挂在米线上,入口层次分明,苦、辣、酸、回甘……“一口下去,仿佛回到了德宏。”对于食客这样的评价,杨千千很是认同。
火烧肉米线
火烧肉米线也是“佐料特别多”,但味道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瘦肉、树番茄、番茄、青椒、小米椒分别烧熟,全部一起剁碎,配料和调味料很丰富,花生碎、大蒜油、芝麻油、辣椒油、酱油、撇菜根油、大蒜沫、烧辣辣、香菜,再来一勺酸水,这碗佐料真多的火烧肉米线是拌着吃,没有稀豆粉米线那么浓稠,也不像凉米线一般爽滑,它兼具了细腻、Q弹、绵密的口感,杨千千说,不少顾客都是“一口气吃到见碗底。”
稀豆粉米线
已有一千多名会员
她能够记得会员的“口味特征”以及“会员编号”
杨千千出生在餐饮世家,从小耳熏目染,对烹饪美食兴趣浓厚,家里在德宏户撒开的餐厅至今还在营业,也是当地响当当的老字号了,昆明店里的酸水、苦水、红米线、萝卜干、涮涮辣都从户撒运到昆明,酸水一天要消耗五公斤,红米线一天消耗20公斤,七天就要发一次货。
2014年杨千千的昆明首店落户珥季路,以德宏菜为主,有手抓饭,有炒菜,有米线,生意蛮红火,但是杨千千发现,店铺虽然餐品丰富,但是大多数客人都是冲着“过手米线”而来,之后便做了调整,以“过手米线”为主打招牌。
五年后搬到官渡古镇,六十多平的小店实在拥挤不堪,就餐高峰期根本应接不暇,在2023年终于在新亚洲体育城附近的海运花园找到合适的位置,这里虽有点隐蔽,但是杨千千很喜欢户外还有一方小天地,种点花花草草,身处都市,也有几分田野的宁静和浪漫。
“很欣慰的是,虽然三次搬迁,客人还是没有走丢。”杨千千一边收拾桌子一边说起老顾客,“他们从北市区、大学城、滇池卫城、呈贡、安宁、玉溪、杨林等地方过来吃米线,我们后来就推行会员制,给到粉丝更多实惠,也方便我和顾客有效沟通。”
说到这里杨千千抱出一摞笔记本,在没有使用电脑之前,她都是手写会员资料,五六本笔记本上全部记录着每一个会员的资料,截至目前已有一千多名会员,她能够记得会员的“口味特征”以及“会员编号”。杨千千说,比如有一家四口,老公必吃过手米线,老婆必吃苦撒,小男孩必喝西番莲汁,小女孩必喝泡鲁达,然后再来一盘烤五花肉。每次见到这一家四口进来,我直接招呼他们落座,都不用点单我就能说出他们每个人要吃啥喝啥;有一对小情侣,只来过店里一次,从2022年开始至今,一直都是找跑腿送“过手米线”;有会员开着跑车每周固定来吃一次过手米线,要求是米线分量减半,蔬菜翻倍;有会员带着老伴、孙儿来,每次都是一人一套过手米线;还有个小姐姐是典型的“德宏口味”,酸水、辣椒、花生碎的分量都要翻倍……说起会员“特征”杨千千滔滔不绝,“认识这么多的会员朋友真的很幸运,有的爱吃酸,有的爱吃辣,有的不爱吃香菜,有的从来没有见过面,都是靠跑腿维系客户关系,为了这些志同道合爱吃米线的朋友,都要坚持把小店做好。
杨千千的小店每天早上九点开门,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当天完成,烤肉、剁肉、烧辣椒、切佐料、煮稀豆粉、煮酸水、烫米线等等,当天现备料才足够新鲜。一天仅仅猪肉要备三十多公斤。
三个合伙人很默契,可以不讲一句话,就把配料、烧烤、搅拌、出品、上桌、收拾、点单等程序井井有条地依次完成,从来不混乱。饭点时分尽管顾客络绎不绝,却从未有客人因“出品慢”而抱怨过。
杨千千说,赋予了阿昌族历史文化的过手米线有着数百年历史,小店还要一直开下去,把阿昌族的特色美食和民族文化传播给更多人。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尹安达
视频:魏斌
编辑:贺靖
审核:段寅彬
二审:钟玲
终审:彭德光
南,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还以其丰富多样、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米线而闻名遐迩。云南人对米线的热爱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的不同使得云南米线变化多端、摇曳生姿、琳琅满目。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风味的米线,它们如同城市的名片,诉说着当地的故事,传递着深厚的情感。下面来看看你都吃过哪些?有你家乡的那碗米线吗?
文山:酸汤米线
< class="pgc-img">>文山的美食丰富多样,不管是酸、甜、麻、辣,还是鲜、香、臭、苦,总有一种美味,能满足你的味蕾!“吃一碗酸汤米线,整天精神抖擞。”是文山人的心头所爱。酸汤是这碗米线的灵魂,用细叶芹菜等作配料,加以红青菜提色并用米汤发酵而成。酸汤经发酵后,汤色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淡粉色,味微酸、略有回甜。制作工艺简单快捷,只需在煮熟的酸汤里直接加入各种调料和配菜等佐料后,放入烫熟的米线里,一碗色、香、味、形俱全的酸汤米线就做好了,吃上一口无比满足。
昭通彝良:羊肉米线
< class="pgc-img">>彝良羊肉米线是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的特产。吃羊肉米线最讲究的是吃原汤味。一般说,昭通居民喜欢选择水富县一带产的矮脚山羊,因为这一带山羊肉质细嫩,腥臊味少。当天宰杀剥皮,不用水洗就可放入锅。熬羊肉汤时先将鲜羊肉放入锅中,小火慢炖,羊肉汤清而不浊,鲜而不腥。除去肉和骨之外,再用一两只母鸡,佐以少许冰糖,这样的汤尤为鲜美。这碗羊肉米线一定要加薄荷加胡辣子配上刚熬好的羊肉鲜汤,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十分诱人。
玉溪:鳝鱼米线
< class="pgc-img">>鳝鱼米线鲜甜与酱香的独特口味在云南米线家族中占了一席之地。一碗正宗的玉溪鳝鱼米线,一要鳝鱼筋骨好,二要酱料香浓,精选的野生鳝鱼与玉溪人钟爱的老酱就成了绝配。鲜香的鳝鱼、清香的薄荷、细滑的米线、酥软又不油腻的猪皮,吃上一口,多种味道同时在口腔化开,让人回味无穷。
宜良:猪脚米线
< class="pgc-img">>米线+猪脚肉+油辣椒+猪皮+高汤,这是一碗合格猪脚米线的标配。云南的特色米线加上先炸后煮的猪脚,软烂粑糯,猪皮泡酥,满口土猪肉香味,口感软糯,Q弹入味。大口吃肉大口喝汤,真的太过瘾了!
德宏:撒撇米线
< class="pgc-img">>在德宏,稀奇古怪的美食经常颠覆大众对食物的认知,“撒撇”就是其中一道。德宏人在“撒撇”的创造上独具匠心,万物皆可为撒,苦撒、油辣子撒、鱼撒、羊奶果撒、柠檬撒、西番莲撒、蜂撒等各色“撒撇”各具风味,让人眼花缭乱。撒撇由三部分组成,傣族细米线、配菜和蘸汁。配菜中有荤有素,不同的肉类,有不同的称呼。使用牛肉的就是牛撒撇,使用猪肉的就是猪肉撒撇。而根据蘸汁的不同又可区分为柠檬撒和苦撒。苦撒的苦,是用牛肠里的苦肠汁熬煮而成,味道独特,清香苦爽。
德宏:过手米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过手米线可以字面理解,就是吃时需将米线置于手心,然后将“帽子”放在米线上食用而得名。过手米线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其风味的主要来源有:烧肉、酸水和配菜。传统的过手米线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先用炭火烤制,然后细细剁碎,与酸水、稀豆粉、调料等搅拌均匀,制成过手米线的精髓“帽子”。米线煮熟晾干装盘,搭配上当地的老品种萝卜干汤、青笋丝、舂辣椒、舂折耳根等配菜,才是一套完整的过手米线。举一反三,还有牛肉版、鸡肉版、杨梅版、羊奶果版、鸡枞版、蚂蚁蛋版、蜂拥版等等。吃的时候还要用米线做“皮”,将“帽子”包裹然后一口吃下才能体会到过手米线的丰富滋味。
腾冲顺江:烧肉米线
< class="pgc-img">>这碗米线的灵魂是“火烧”,将米线煮好后放到漏勺上晾着,同时用木柴火烧肉、烧辣椒、烧西红柿或洋酸茄。烧熟后,只听得一阵又一阵“叨叨叨叨”地剁肉、剁辣椒、剁西红柿或洋酸茄的欢畅。把煮熟晾好的米线盛在大碗里,将剁好的烧肉、辣椒等放到煮好的米线上,其余辅料由客人据口味自行添加。如此,一碗大饱眼福全过程且色香味俱全的顺江火烧肉米线就算做好了。迫不及待吃上一口,肉的醇香、米线的米香,加之辣椒、番茄的清爽,混合成为酸爽可口的味道,食之味蕾丰盈,食欲大开。
保山:熏肉凉米线
< class="pgc-img">>保山人喜食火烧肉,一碗熏肉凉米线牵动着多少保山人的乡愁味蕾。蒿子熏制成的熏肉,略带植物清香,食之回味。熏肉切成细丝,浇上一勺卤水即定下了这碗凉米线主味。凉米线好不好吃,很大程度取决于卤水行不行。一碗到位的卤水带有浓郁的食料香味,再来一勺香醋更提了甜鲜,味道简直啦!别小瞧这凉米线,它深藏玄机,吃上一口,妙不可言,让人挂念!
蒙自:过桥米线
< class="pgc-img">>蒙自过桥米线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其吃法有所讲究,用的是堪比脸盆的海碗,装上滚烫的汤底,按一定的顺序放入配菜,借助滚烫的汤底把生的配菜烫熟,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鲜美滋味。吃的时候按照一到十的吉利口诀把配菜依次放入汤中,最后再把米线加进去,就可以开吃啦!看似繁复的程序,它是保证过桥米线口味地道必须遵从的法则,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想要吃上一口正宗味美的蒙自过桥米线,这些步骤是不能少的。
临沧:稀豆粉米线
< class="pgc-img">>稀豆粉米线是临沧小吃界的灵魂,早点铺、小吃店、宵夜摊,稀豆粉的身影无处不在。它是用临沧本地的豌豆制作的稀豆粉,品质天然,磨出来的粉质地细腻且香气浓郁,色泽鲜亮,口感丰富。将烫过的米线入碗,舀一勺稀豆粉淋在米线上,浇上酱油、盐、姜末、蒜汁、油辣椒、花椒油、芝麻、青蒜叶,一碗稀豆粉米线就做好了。一口入魂,集香、滑、糯、稠为一体,香气四溢,鲜浓香美,无油腻荤腥,爽滑可口,口齿醇香真是绝绝子。
云县:土鸡米线
< class="pgc-img">>云县鸡肉米线有着“不吃也知道,吃过忘不掉”的民间说法。云州鸡肉米线用料讲究,必须是本地优质乌骨土鸡,用文火慢慢煮,不放过多的调料,以保汤肉原汁原味。其最大亮点在于鸡,鸡肉煮出来后肉紧有嚼劲,鸡皮入口即化、香气十足。另外配料繁多,有腌菜、酸莲花白、小米辣、油辣椒、芫荽、葱花、酱油、花椒等。一碗正宗的鸡肉米线,汤浓鲜香,鸡肉鲜嫩肥美,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吃起来却香气四溢,不腻不燥,可口细腻,爽滑香浓,让人欲罢不能。
大理:凉鸡米线
< class="pgc-img">>如果你来到大理,轻嗅过上关花,吹过了下关风,观过苍山雪,也赏过了洱海月,却没有在大理古城品上一次凉鸡米线,那么,你的游趣可是要大打折扣的。凉鸡米线它之所以人气这么旺,完全是因为它的酸甜适度的中庸口味,喜食酸辣的本地人自不用多说,口味不一的外地人也能轻松接纳。米线入碗,放入各种辅料、卤鸡肉,浇上自制卤汁、油泼辣子、花椒油、熟核桃制成,吃上一口嘴齿唇间就像一次精彩的厮杀,让人十足过瘾!
大理:生肉米线
< class="pgc-img">>大理的米线有些生猛,它把生皮生肉均匀地散布在米线之中,当然这个米线也是有讲究的。生皮选取猪后腿肉和里脊、腰脊作为主料,生皮要切得细而不碎,蘸水选取地道的梅子老醋、野花椒、糊辣子、蒜末、生姜、芫荽、冷开水、白糖、盐巴、酱油腌制出来,吃起来有米的清香,更有生皮生肉的鲜美。
昆明:小锅米线
< class="pgc-img">>昆明的米线店都是用带把的小铜锅煮米线,一锅只能煮一两碗,谓之:“小锅米线”,也叫铜锅米线。小锅米线是昆明有名的小吃,在昆明有很多派系。米线的配料有很多,除了爨(鲜肉沫)肉之外,其他都是预先熟制好了的。在小锅米线当中,品种很多,但无论是焖肉小锅、臭豆腐小锅、肠旺小锅,还是三鲜小锅、辣鸡小锅,叶子(炸猪皮)小锅、还有官渡小锅备受年轻人的喜爱,变的是五花八门的帽子,不变的是那一碗热腾腾的心灵慰藉。
昆明:豆花米线
< class="pgc-img">>你一定听说过云南过桥米线,当你听到豆花米线时,就能体会到云南人民对米线的喜爱。豆花米线分为荤素两种,搭配上一个主要材料豆腐脑,然后再放入一点辣椒酱,加上一些辅料,入口有一丝甜味又有一点辣味更有米线的味道,各种味道合在一起,鲜嫩软糯,香辣爽口,甜咸兼备,酱汁黏稠,又是一种别样的味道。
建水:草芽米线
< class="pgc-img">>在建水的一天,要从一碗草芽米线开始。草芽是备受人们喜爱的水生蔬菜,建水栽培出来的草芽,口感鲜美脆嫩,是红河美食中的独特纯在。在建水,草芽最妙的吃法莫过于搭配米线,新鲜的草芽配上鲜美的鸡汤,吸饱汤汁的米线嗦上一口、喝一口汤,鲜甜清爽,鲜美无比,开启元气满满的一日之行。
墨江:紫米线
< class="pgc-img">>墨江被誉为“中国紫米之乡”,墨江紫米也是云南省“六大名米”之一。紫米线是二次研发的“紫”色产品,也是当地的特色。等清晨的晨光渐起,锅里便是熬制而成的醇香浓郁的高汤,撒上一把透着自然红色的紫米线,根根鲜明的落入高汤中,随着咕噜咕噜沸腾声,米线很快就变得柔软嫩滑了。紫米线更为劲道有嚼劲,品尝一口便能感受到整个“中国紫米之乡”的精髓所在!
从煮、烫、卤、炒到凉拌,云南人把米线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没忘记如何“做”好米线。一根小小的米线,串联着舌尖,也牵动着乡情。云南人用米线把云南味道带给了更多人,它们不仅是一道道美食,更是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当我们品尝这些米线时,也就品尝到了云南的灵魂与魅力。你还知道哪些云南特色米线,欢迎评论区分享哦!
记录我的2024#
如今放暑假了,很多人都会带着孩子们去旅游,我也不例外,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一趟美丽的云南。
到了云南昆明,已经是下午五六点钟了,孩子们都饥肠辘辘了。于是我便去街头找了一家米线店,带着孩子们品尝了一下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
< class="pgc-img">>我发现过桥米线的味道跟外地吃的完全不同,这时我才终于明白:为啥过桥米线很难走出云南?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 5 个原因:
一、云南过桥制作复杂
< class="pgc-img">>云南过桥米线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要准备好各种食材,如米线、肉片、蔬菜、豆腐皮等,然后,将这些食材切成薄片或丝状,以便在汤中煮熟。
接下来,要制作高汤,这是过桥米线的关键步骤之一,高汤通常是用鸡、鸭、猪骨等熬制而成,需要熬制3个小时以上,才能使汤味浓郁。
最后,将切好的食材放入高汤中煮熟,加入调料即可食用,这样的制作过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一般老师傅才会这种做法。
二、口味让很多外地人不太适应
< class="pgc-img">>云南过桥米线的口味比较独特,以鲜、香、辣、酸为主要特点,但是对于一些外地人来说,这样的口味可能不太适应。
例如,一些外地人可能更喜欢吃清淡的口感,不太喜欢辣味或酸味,因此对云南过桥米线的接受度较低。
此外,云南过桥米线的调料也比较特殊,如韭菜花、豆腐乳等,对于一些外地人来说,这些调料的味道可能比较陌生,因此也会影响他们对云南过桥米线的喜爱程度。
三、外地食材和调味料难以获取
< class="pgc-img">>要制作出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必须使用当地的食材和调味料,如果店开在外地,这些食材和调味料可能难以获取。
例如,云南过桥米线店里常用的云南野生菌、云南鲜花饼,酸汤,虫草花等等食材和调味料,在其他地方可能并不常见。
就算外地有这些食材,但是在品质口感上跟云南本地的也有所不同,因此,外地食材和调味料的难以获取也是影响云南过桥米线在外地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外地价格贵
< class="pgc-img">>除了食材和调味料的问题之外,云南过桥米线在外地的价格也比较昂贵,由于制作过程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的食材和调味料,因此云南过桥米线的成本较高。
在外地,由于运输、储存等成本的增加,云南过桥米线的价格也会相应上涨,这样的价格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可能比较高,因此会望而却步。
五、云南人的“家乡情怀”
< class="pgc-img">>过桥米线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云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云南人的一种“家乡情怀”,许多云南人认为,只有在云南才能吃到正宗的过桥米线,离开了云南,就失去了那种独特的味道。
而且云南人喜欢比较安逸的生活,喜欢慢节奏的生活,不太喜欢冒风险,也不喜欢去外面开店闯荡,更愿意留在家乡,这种“家乡情怀”也是影响过桥米线在外地推广的一个因素。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赞点推转发走好运,愿你有始料不及的运气和突如其来的欢喜。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