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大开大阖的宽容度──热饮纯喝之外,以不同方式冲调、甚至和其他美味相搭配,不仅都很容易水乳交融,更往往冲击出意料之外的迷人火花。
< class="pgc-img">>锅煮奶茶做法
材料(水量&茶叶量约2人份)
水250ml、茶叶5g、牛奶250ml、蜂蜜1小匙。
步骤
1.水倒入小锅中煮至沸腾,转小火,投入适量茶叶略煮至茶味、茶香与茶色散发。
2.倒入牛奶,慢火煮至温热后随即熄火。加入适量蜂蜜,拌匀,滤去茶渣、倒入杯中,即可享用。
< class="pgc-img">>Tips
1.再次叮咛:除非用的是如CTC或Fanning等非常细碎耐煮的茶叶,否则,请一定从煮水开始,而非将茶叶直接倒入牛奶中开煮。原因在于,牛奶本身浓度原就颇高,定然会使茶味茶香无法完全释出,加之久煮奶味容易过浓过腻,白白可惜好茶。
2.步骤1的煮茶时间千万不要太久,以免苦涩,视叶片大小而定,细碎者约30秒,叶型完整大片者约1分钟已足够,总之只要见茶色转深即可进入下一步。
3.倒入牛奶后千万不要任其沸腾,觉得热度够了──我自己通常习惯在摄氏60度间就会熄火,以免减损奶香、使奶味转为厚重。
4.为了尽量避免释出涩味,过程中不要频繁搅拌,请耐心等到起锅前再轻轻几下拌匀即可。
< class="pgc-img">>5.调味部分,蜂蜜以外,当然也可加糖──可提早至与茶叶一起入锅,溶解更匀顺。
< class="pgc-img">>6.牛奶之外,也颇爱用无糖豆浆。一定选的是小型豆腐工坊研磨制作的上品,入锅快煮成豆奶茶;茶气、豆香清芬,绽放出有别于传统奶茶的、朴素扎实的醇美,甚是迷人。
7.也曾用过杏仁奶与糙米奶、燕麦奶煮茶,榖米麦香、奶香、茶香和谐交融,其特有之质地更让奶茶显得格外浓稠香美,不妨一试!
< class="pgc-img">>调制鲜奶茶做法(一般冲泡法)
< class="pgc-img">>?红茶请泡得比平常稍浓一些,能让调和后的茶味更充足
?可直接使用冰鲜奶,或先将牛奶加温(勿滚烫)奶香更浓郁
?茶与奶,推荐比例大约为2:1,至多1:1
?先加奶(将茶冲入牛奶中)或是后加奶(加牛奶入茶中)皆可,不妨亲自都试试
><>< class="pgc-img">>▲via rouge_berry_tea@ins
秋冬寒冷的早晨和深夜,没有什么比一杯热奶茶更解压了。
随着免煮珍珠、芋泥罐头等小料在电商平台上越来越容易买到,微博上每个小时都有好几个人晒自己的自制奶茶,但失败率还是很高。
的确,奶茶看起来简单,就是用奶和茶混合起来,中和茶的涩味和奶的腥味。但如果自己真的试了,就会发现要么寡淡如水,要么奶味腥,要么茶味涩。这里有什么原因吗?
其实,自制奶茶和奶茶店除了原材料有所不同,最大的差距就是萃茶方法。而萃茶又分为「初萃」和「压萃」。
初萃:为什么自制奶茶味道太淡?
< class="pgc-img">>▲via littlemiss_do@ins
奶茶的「初萃」,指的是用泡茶或煮茶的方法,将茶叶萃取出茶汤。
在家煮奶茶,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要么泡出的茶加了奶味道寡淡,既没有茶味又没有奶味;要么茶和奶一起煮,虽然有奶味,但奶腥味盖过了茶香,腻而不滑。这很大程度上是初萃的问题。
因为家里原材料有限,一般就是鲜牛奶或纯牛奶,而牛奶中87%是水分,如果不煮的话肯定会稀释茶汤、煮了以后奶腥味又会提高。
因此建议初萃还是和调奶分开,狐狸自己在试过鲜奶、纯奶、奶粉、植脂末等之后,最终还是用「淡奶」来调奶茶,因为淡奶是牛奶除去水分的产品,省去了煮奶这一步。(本文主要不谈原材料,只说结论)
如果家里实在没有淡奶,用鲜奶也可,但需要降低奶的比例。
< class="pgc-img">>▲via ulifestyle.com.hk
港式奶茶讲究「一冲、二焗、三撞、四回温」,其中「冲」和「焗」都是初萃,可见初萃至少占50%的比重。
这是因为港式奶茶讲究「回甘」,而回甘主要是靠初萃最大限度萃取茶多酚。茶多酚能够提神、有涩味,即使在拉茶去涩、加奶之后仍然有淡淡的涩口感,因此港式奶茶比台式奶茶茶味重。
正宗的港式奶茶要用德国电炉,因为升温快、调温方便,能够控制初萃水平。水温一旦过高煮出的茶汤就容易涩口,因此像煤气灶和电磁炉都不够理想。
< class="pgc-img">>
▲via minimokk@ins
台式奶茶在初萃上没有港式那么讲究,一般是用简单的泡茶法。
这样一来,茶叶中的高沸点芳香物质(花香和果香)会萃取不足。但是台式奶茶在茶基底的创新上比港式强,例如白桃乌龙、桂花乌龙,用白桃丁和桂花来提香。
所以如果在家里自制奶茶,又不打算开个小锅煮茶的话,最好选用这类调味茶。
压萃:为什么自制奶茶容易涩口?
< class="pgc-img">>▲
「压萃」是指用压力萃取乌龙茶/红茶发酵后所剩不多的茶氨酸(鲜味)和蜜香物质,可以说是奶茶工艺和传统茗茶最大的区别。传统茗茶只有初萃没有压萃,所以很难消除涩味。老人已经习惯了茶叶的涩味,但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奶茶的顺滑口感。
港式奶茶和台式奶茶最大的差别,就在「压萃」这一步上。
港式奶茶标志性的「拉茶」,就是用瀑布式高空水流的压力,让空气撞进茶里,从而让口感顺滑、减轻涩味。一般要通过至少4次反复冲撞,让茶汤顺滑,能够「挂杯」。
港式奶茶师傅的技术很大程度上也是拉茶时的手法差距。据一位奶茶王师傅透露,手并不是抬的越高越好,这里的压力需要稳定的控制、速度快、均匀。
< class="pgc-img">>▲
台式奶茶没有港式的拉茶,但有另外一种「压萃」技术:手摇奶茶。
根据台湾饮料调制协会的说法,原本所有的台式奶茶都有一个名字叫「泡沫红茶」,每家泡沫红茶店都有一些可供添加的小料,其中珍珠一般都是看店必备。由于顾客点珍珠的最多,久而久之「珍珠奶茶」就成了台式奶茶的代名词。
而最早的「泡沫红茶」,就是用雪克杯来手摇撞击奶、茶、冰,产生丰富泡沫和细腻口感的压萃技术。
和港式奶茶类似,台式奶茶也不是摇的越多越好,有一个说法是要手摇15次,又有说法是要冰块撞击的声音均匀。因此这里是有技术和经验的差距。
< class="pgc-img">>▲via calvinho66es@ins
至于为什么台式奶茶上面的泡沫能让口感顺滑,提升台式奶茶标志性的高扬香气?
那是因为手摇的「压萃」形成的泡沫,主要成分是茶叶中的茶氨酸和茶皂素。其中茶氨酸具有鲜爽味和甜味,能够抑制茶多酚的涩味。
同时,茶皂素能够包裹茶叶中容易飘散的风味物质,因此台式奶茶在香气上更胜一筹。
因此可以说,虽然港式奶茶和台式都有压萃手法,但台式的高扬香气和鲜爽味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 class="pgc-img">>▲via openrice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新中式」奶茶店主要被看作是发扬了台式奶茶而不是港式奶茶的精髓。
像这种一台十多万的高端高压萃茶机,出自台湾工厂KLUB,即使像喜茶这样的高端品牌也只有最黑科技的体验店才有。
至于大多数茶饮店用的萃茶机或漩茶机,都可以看做是雪克杯手摇茶的升级版。
< class="pgc-img">>▲
那么在家如何实现呢?
除了用雪克杯,狐狸还发现可以用意式胶囊咖啡机来做奶茶,在15bar压力下,也能形成均匀的泡沫(汤花),入口顺滑不涩。
如果没有汤花,茶的鲜爽味和甜味不够,因此宋代称汤花为「茶之华」、「疏星淡月」,类似咖啡拉花。
此外也可以用摩卡壶来煮奶茶,压力只有3bar,可以当做低配版(9bar以上即符合黄金法则)。
< class="pgc-img">>▲
狐狸用的胶囊是用淘宝上买的一次性胶囊自己做的,平均每个成本不到0.8元。每个胶囊可以萃取两次(最佳茶水比约为咖啡粉水比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意式压力机需要茶叶磨粉,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否则要么萃取率低没有茶味,要么萃取过度有涩味。
如果直接买红碎茶(如锡兰CTC)也可以,但口味会更接近港式。本文只涉及萃取方法,对原材料的选择就不过多涉及。
< class="pgc-img">>▲
「压萃」之后,就是奶与茶的混合。到底是茶加奶,还是奶加茶?这里的关键是混合均匀,像这位香港茶王就喜欢一手加茶、一手加奶的「撞奶」手法。
过去在香港,奶加茶被认为是约定俗成的标准,直到有一位茶加奶的茶师夺冠,这个问题就不断被拉出来讨论。
狐狸自己由于用咖啡机萃茶,茶汤是标准的,奶的多少可以调,所以用茶加奶的方法。这个顺序应该并没有标准答案。
一般认为最佳茶奶比为3:1,但实际上如果用鲜奶或纯奶要酌减,不然会稀释茶味。
< class="pgc-img">>▲via riyutamahime@ins
最后,自制奶茶的关键在于健康和乐趣。
可以多尝试不同的「小料」来增加奶茶的丰富口感,不限于珍珠、芋泥等。
例如苹果加进红茶里就有独特的甜香,不比蜜桃乌龙逊色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