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商场、白领公寓……在8000平方米内打造上百个风格迥异的微短剧场景,剧组可以实现轻松换景并完成拍摄。近日,竖店短剧基地在广东东莞正式开业。不止东莞,去年底以来,上海嘉定、郑州、西安等地均已建立针对竖屏微短剧的拍摄基地。
“竖店”的火热映射出微短剧市场近两年来的“狂飙”。不过,随着监管政策不断趋严以及播放平台对优质作品扶持计划的相继落地,微短剧市场增速有所放缓,逐渐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从“套路化”转向“精品化”。
一路狂奔难免“鱼龙混杂”
“短、平、快、爽”的微短剧满足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创造了一个潜力可观的市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4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超500亿元,2027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企业数量也呈明显增长态势。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短剧相关企业8.33万家。其中,2023年注册量同比增长20.57%至2.26万家。今年以来截至6月底,已注册8157家。
为什么微短剧行业近两年得以快速扩张?中文在线战略运营部总经理马韬认为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用户对叙事内容形态的需求发生变化,微短剧情节连贯,节奏紧凑,能满足其碎片化时间的需求;第二,行业有充分的供给要素支撑行业爆发,平台、流量的分发商、制作公司、网络文学平台等版权商,都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第三,国家对于微短剧这种新的内容形态的包容开放和适度的规范也是非常关键的推动力。”
供给端方面,内容创作产出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3月份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年共上线重点网络微短剧384部,较2022年的172部增加了一倍多。需求端方面,2023年快手短剧日均活跃用户规模达2.7亿,2023年腾讯视频微短剧用户规模达2.3亿。
“2023年,抖音上每天主动搜索微短剧的用户数量增长2倍,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达500部,其中12部作品的播放量破10亿,微短剧日播放量增长了一倍。”抖音平台相关负责人透露。
微短剧市场一路狂奔,但也泥沙俱下,“以银子换热度,以热度挣银子”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出现了一批刷屏佳作,但也夹杂着不少格调低下、抄袭严重的产品。另外,其充值付费乱象、“短剧刺客”等问题引发不少消费者“吐槽”。
陕西薪火影业有限公司导演李楠直言:“微短剧的快速扩张与鱼龙混杂、野蛮发展等问题相伴相生。”
“目前微短剧行业一些环节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行业对编剧作品的版权保护意识普遍淡薄,哪个题材火了就接着拍,内容同质化严重。此外,目前行业分账机制不透明,导致资方、承制公司和平台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李楠认为。
“强监管”推动行业走向规范
推动微短剧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已成行业共识,其中,监管部门不断加强行业监管、做好规范引导。
2024年上半年,微短剧行业迎来一系列新规。其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被业内人士称为“最严微短剧新规”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要求自6月1日起,微短剧根据投资额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引领下,上海、湖南、河南、福建等地纷纷出台推动微短剧业态良性发展的相关举措。
“制作方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微短剧的制作成本翻倍。今年的政策收紧进一步提高了创作门槛,创作环境将更加规范,将鼓励创作者创作更多有深度和质量高的作品。”李楠称。马韬也认为,备案的过程会促进微短剧行业的版权保护意识更强,他坦言,“规范得越早,对行业发展越好。”
“得益于政策监管,微短剧的付费充值模式比例已经大幅下降,‘高充值’‘高定价’等乱象得到了明显改观。”联通短剧总制片人郑杰预测,“未来,免费广告模式将在微短剧行业的盈利模式中占据更大比重,最终有望完全取代付费充值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宏宇指出,“当前局面下微短剧正热,监管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让行业‘冷却’的机会,为创作提供转型的空间。但市场调节、行业形象的提升,更多还是需要平台、制作方和投资方等从业者的自身投入与约束。”
监管引导之下,去年以来,抖音、快手等多家播放平台已陆续发力推动微短剧精品化,相继推出并持续升级针对微短剧的专项扶持计划与规范治理措施。
记者了解到,抖音今年1月发布了精品短剧“辰星计划”,推出联合出品、联合运营两大模式,7月启动了抖音微短剧经营扶持计划,通过广告金返还、平台分成减免等举措,补贴优质内容。
比起电影和长剧集在长视频平台利用首页、资源位等传统方式推广,微短剧利用竖屏信息流广告投放,能精准高效地找到受众,让观众发现更丰富多样的微短剧内容。抖音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告投流模式也是微短剧市场增长迅速的原因之一,本次平台直接返还广告资源,是为了激励优质内容推广,进一步加速内容精品化。”
刘宏宇认为,法律法规的健全、平台方扶持政策的落地以及对项目评判的机制等,有望把微短剧的运作模式引向一个更健康的方向。
发展后劲在于“精品化”
伴随监管规范举措以及播放平台对优质作品扶持计划的相继落地,各方正在推动微短剧创作进一步朝“精品化”转型。
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将流失海外的文物拟人化,讲述了一个“让流落在异国他乡的文物回家”的故事,以文物的视角展现出国家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该剧发布当天点赞破500万,全网总播放量超10亿;今年春节档微短剧《大过年的》,由传统影视行业从业者制作,制作标准对标长剧,播放量超10亿。
“微短剧+”的模式也涌现出新的可能性。国家广电总局筹划在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北京、广东、江苏等多地政府部门纷纷响应,探索网络“微短剧+文旅”的发展路径。目前已先后发布两批创作计划推荐片目,“微短剧+文旅”创作模式已展露出巨大的传播优势,为地方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微短剧题材的丰富性将不断提高,不再局限于穿越、重生等低俗内容,而是更加贴近现实主义创作。
李楠指出,短剧行业想要持续性发展,应努力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短剧节奏更快一些,但‘有爽感’并不意味着没有深度。随着监管介入,将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空间去生产更有深度的内容,让微短剧归位于‘作品’而非‘商品’。”
马韬表示,“长远来看,内容创作者应该在创作中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内容要创新,‘不逾矩’是守好内容底线,从而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技术方面,AI技术也有望进一步赋能微短剧创作生产。郑杰表示,“目前,AI技术在微短剧领域的应用主要分为投流、数据分析和剧本开发三个方向。此外,AI还在虚拟建模方面也有所应用,但仍处在试水初期。”
“中文在线作为目前海外微短剧市场的最大布局者,自主研发的文字创作大模型‘中文逍遥’的功能之一就是助力开发微短剧剧本,现在已经在帮助编剧编制海外微短剧的一些剧本。”马韬告诉记者,“此外,中文在线国际微短剧的分发和AIGC之间的结合,也能够提供一些基于数据判断的智能分发建议,这对业务的提效有很大帮助。”(记者 王皓然 实习生 陈慧婷 刘畅)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插图画家:施虹宾
? 点击收听 ?
<>>庄子的三条鱼,人生的三重境界
作者:洞见
诵读:宋彧
庄子可能是最喜欢鱼的哲学家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将生活的极大智慧,写进了三条鱼的故事里。
读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01
北冥之鱼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的第一条鱼,是北冥有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
它会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
可是庄子却说它不自由,一旦没有风,就只能从高空坠落。
那时候有一个名叫列子的人,能够驾着风在天上飞,跟神仙一样。但是没风,他也要发愁。
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
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
是靠着财富,名声,才能够填补自我的空虚。
《管子》里说:“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人一旦被物质所捕获,必然会失去纯粹的自我。
陶渊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情愿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
官场再好的锦衣玉食,也不如手中一杯菊花酒。
吴宫深处埋荒草,晋代衣冠成古丘。
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谈趣事,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
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每次钓上来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丢回河里。
其他人问他这是为什么。
他说:“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长,太大的鱼装不下。”
物质上的需求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尺度,“够用就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
02
濠梁之鱼
庄子在《庄子·秋水》说的第二条鱼,叫做儵,是濠河之鱼。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
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
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
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
鱼的快乐是自由嬉戏在水中,人的快乐是能够自然生长在世间。
一个迎合别人改变自己的人,注定不快乐,邯郸学步的人生也没有光。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明明与众不同, 却总希望和别人一样。
好的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
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庄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就是:不为别人的评价所累。
李煜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词:
浪子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那一天,李煜在湖边上遇上了一个渔夫,他喝着酒,耍着鱼杆,快活无比。
渔夫身处社会底层,可是身为南唐后主的李煜却羡慕着他的快乐。
快乐跟地位才华、荣华富贵并无关系,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快乐。
生活的好与坏没有标准答案。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活着。
不要因为有人喊你攒局,就放弃读书。
浮于表面都是风光,沉下心来自有答案。
也不要因为你的乐趣无用,就放弃它。
乐趣的种子,迟早会结出花,让你的生活变得芬芳。
03
江湖之鱼
庄子在《大宗师》里写的第三条鱼,叫做鲋,是车辙的小鱼。
一块池塘干了,两条小鱼暴露在陆地上。两条小鱼互相吐沫,互相湿润,勉强维生。
庄子却说,与其这样互相熬着,不如放生彼此,去大江大河里过自己的新生。
天命无常,人如风絮。
不知道哪一天你的水就干涸了,和你相伴的人总有一天会离场。
人与人都是相伴而行的旅者,只有自己才能走完全程。
要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要成为别人的附庸。
杜甫曾经和李白结伴而行,策马江湖。
杜甫羡慕李白的洒脱和潇洒,崇拜他的天赋与才华。
可惜我心向山,君心向水,他们终究挥手而别。
杜甫成不了李白,可那又如何?
写不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那就“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庄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是:找到自我。
寻找自我的路上,或许会显得孤独。
但是蒋勋说过,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不能与自己相处,就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拥有自我的人,才会久处不厌。
我们结伴而行走过江湖,但总还是要一个人去看天空和海洋。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
韩寒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们懂得那么多的道理,可为什么却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个例,不是每一条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所有的幸福都无法复制,活得通透舒服的人,都读懂庄子的三重人生智慧:
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
身体可以带着镣铐跳舞,心灵则要插上自由的翅膀。
【诵读简介】宋彧:媒体人,公益人,杂志作者,成都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崇州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相继担任江苏电视台节目配音员、四川电视台栏目主持人,知见文化与知见诗社创始人,共青团中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人民邮电报、温州日报、红网等多家媒体平台主播。获得全国多项语言类比赛类大奖及公益志愿服务奖。
【插图画家】施虹宾,独立艺术家。1967年生于江苏。师承著名花鸟画家“江淮画鱼人”潘觐缋先生,随其钻研中国画鱼类画法。先后得到鲍审、顾强先、顾青蛟、刘一原、鲁慕迅等画坛名家的指点和抬爱。作品笔法简练、水墨淡雅、敷色清丽、布局空灵、讲究禅意。表现风格独特、驰名海内外。其绘画成就散见于国内外报刊、网络、电视台。2006年旅居阿联酋·迪拜。2009年应中国驻阿联酋·迪拜总领事馆邀请在迪拜皇家艺术展览中心举办画展。2011年应邀在法国普乐艺术馆举办画展。2013年《迪拜七彩丝路》书画联展。2014年应美国康州州立大学和美国爱卡斯艺术中心邀请赴美学术交流访问并举办画展。2015年九月在扬州大学举办《徐惠君.施虹宾联展》。十月在江苏.江阴市举办《鲁慕迅.施虹宾书画联展》2016年四月在泰国曼谷中泰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个展。2017年四月在苏州过云楼艺术馆举办个人展。《施虹宾作品集》、《施虹宾百鱼图》行世。
出品单位:知见诗社
投稿邮箱:834498775@qq.com
来源:新华号 知见诗社
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 杨国旺
恶性肿瘤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被视为最难治的疾病之一。目前,无论手术、放疗、化疗还是最新的靶向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是当前医学界的共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杨国旺表示:“在肿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过对于某些病种,以及肿瘤的特定阶段,中医药却发挥着主导治疗的作用。只要患者吃得好、睡得着、有力气、心情舒畅,这个治疗就是有价值的。”
中医治癌两个“最常见”
杨国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临床上,他会遇到两个“最常见”。一是人们对中医治疗肿瘤的态度以两个极端最为常见:要么是放弃西医药物治疗,无条件依赖中医药;要么是完全不信任中医药。前者会耽误正常的治疗,甚至容易被标榜“克癌”的“伪中医”骗财害命;后者则是把正确、有益的治疗措施摒弃掉,让自己白白损失治疗的机会。
第二个“最常见”是患者和家属最爱问的问题,诸如“大夫,我可以吃点什么补补?”“我需要有哪些忌口?”等。肿瘤目前已被定义为一种慢性疾病,这就意味着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干预越来越重要。中医不仅关注疾病,更强调人体“正气”和“精气神”的调养,而这些和日常的饮食、运动等方面息息相关。中医治疗就是要在这些方面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指导,经过专科医生辨证,针对具体的虚证类型进补,而非一虚就补。介入的三个最佳阶段
我国有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中医药治疗,都或多或少获得一定益处,这也是中国肿瘤患者的一个特色。那么,在疾病的什么时机采取中医药治疗效果最好呢?杨国旺强调,中医药治疗肿瘤要把握好三个阶段。
一是西医治疗的同时,联合中医药治疗,以减少手术和放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乏力、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治疗中伴随的一些不良反应和损伤,中药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局部皮肤疼痛、溃疡等放射性损伤,症状严重的甚至不得不终止放疗。杨国旺介绍,他们在临床上给患者使用的特色中药外用制剂血余蛋黄油,只要抹上就可有效减轻皮损,帮助患者完成放疗。另外,进行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配合服用院内制剂益肾健骨颗粒,可以明显改善内分泌治疗带来的骨骼肌肉关节疼痛、僵硬及功能下降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二个阶段是在全部完成西医的规范化治疗(早期肿瘤患者在手术和放化疗)之后,中药介入,一方面能够缓解放化疗后的一些常见症状,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远期复发和转移的机会,巩固治疗效果。而且,此阶段,中医药还可通过补益肝肾、兼调脾胃的方法,有效提高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修复治疗时造成的肝、肾等脏器损伤。
第三个是肿瘤的晚期阶段,中医药在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杨国旺强调,晚期患者要有生活质量,不仅体现在吃得好,还要心情好。比如癌痛的患者,中医可采用针灸和穴位贴敷疗法,在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释放其精神压力。“临床上,遇到悲观低落或情绪紧张的患者,我们还会采取‘话疗’的办法,和他们聊天,患者信任医生了,也就更配合治疗。”其次,还会辅助使用一些疏肝解郁的中成药,如逍遥丸、柴胡疏肝丸等,让患者舒服一些。
总之,中医治肿瘤必须讲究规范化、个体化,既不可对中医中药抱有不切实际的治疗幻想,也不该武断舍弃中医药这把治疗“利器”,而要充分发挥中医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和医养结合的优势,才是正道。(本文由本报记者赵瑞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