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餐厅来了一位立陶宛顾客,这位顾客太有意思了。
今天中餐厅客满,赵薇,张亮,黄晓明,靳梦佳,还有崔老师后厨忙得热火朝天,但是上菜还是慢了些。
湖南卫视的后期制作愣是把这期立陶宛小哥等待的心情剪成了一部爱情大片,让人忍不住想笑。
黄晓明忽略立陶宛小哥的表情包立马火了,大家拿好不谢!
><>两天,天气太热,zuo酱没干啥,尽吹着空调啃着西瓜熬夜看综艺了,一口气看了传说中《中餐厅》的原版韩综《尹食堂》5集,欲罢不能,看了之后也终于知道为啥《中餐厅》导演打死不承认抄袭人家的了。
《中餐厅》自每周六播出以来,节目内容屡登微博话题榜,可以说人气是蛮高的,“店长”赵薇、“揽客”的黄晓明、“大厨”张亮、“碗妹”靳梦佳以及“前台小妹”周冬雨,五个人的气氛还算融洽。
但该节目从宣布制作到播出,被质疑抄袭韩国综艺《尹食堂》的声音也从未停止。对此,节目总导演王恬并不买单,并解释她的《中餐厅》是源于她去年做的一档棚内美食综艺《鲜透滴星期天》。听了这个回应,网友基本都是呵呵呵呵。。。。
而熬夜一口气看了5集罗PD的《尹食堂》,与王恬的《中餐厅》之后,zuo不得不理解王导的意思了。
首先,两个节目的名字原有不一样,菜品不一样。《尹食堂》这个名字是根据韩国71岁女演员尹汝贞的姓来命名的,卖的都是韩国菜,而且最开始就三个菜品,到最后由老板和店员满满研究开发出来面条、饺子之类的食物;
而《中餐厅》则是的“中”字则取自于“中国”的“中”。而且,一开始张亮大厨就有备而来,准备了不下5个菜品,而且还都是硬菜。能一样吗?明显就不是抄袭了呀!
第二,《尹食堂》最初的人员配置只有尹汝贞、李瑞镇、郑有美三个人,而申久老爷爷则是后来加进去的临时打工的;《中餐厅》一出场就五个人,而且都是年轻气壮的,气势上就比《尹食堂》强呀,平均年龄也比你小呀,怎么能说是抄袭呢?
第三,《尹食堂》去的是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中餐厅》去的是萨瓦迪卡的象岛。虽然都是岛,但相距老远了,怎么说是抄袭呢?
第四,经营者的理念不一样。《尹食堂》走的是治愈风,客少没关系,但是温馨。开业第一天完了之后,就面临餐厅被整改被拆,店员和制作组也是相互安慰相互谅解,没有撕逼没有脸色看
2号餐厅重建的时候,制作组与当地政府开会协商,两位老前辈在家休息,两位年轻人出去周边试吃找灵感,也是很和谐的。
尹汝贞、李瑞镇、郑有美三个都不会做菜的人,还特地去餐厅找到厨师学了三道菜;
此外,《尹食堂》的画风也是好海洋系的,清新夏天的味道:大海,蓝天,白云,还有小生物,让人看了好想立马任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另外,明明单调的几样食物,还是很诱人的样子......餐厅真的超级迷人养眼,旁边就是沙滩,坐在餐厅就能看到海,简直就是大部分人梦想中的生活:退休了,就在海边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相对《尹食堂》的过日子式开店,《中餐厅》的氛围就感觉是创业奋斗型的了,目标很明确,要盈利!记得有一期,由于土豪店员黄晓明,喜欢给顾客送一些菜,让店长赵薇有点不爽,她作为店长强势的不得了,觉得不能一直送,这样盈利会有问题。诶呀,那个场面真的是rio尴尬了。
所以就这一点来说,两个节目是不一样的啊,你们怎么能说《中餐厅》是抄袭下呢??
第五、广告植入的问题。《尹食堂》里的食物出了从商场买回来的食材和嘉宾自带的韩国知名泡菜以外,用的厨具啊、洗碗的呀、饮料啊什么的基本都打上马赛克的,就连一瓶矿泉水也是打码的;
然后在看看《中餐厅》,一开始进厨房,就是各种厨具的广告植入,然后无处不在的某洗涤液的广告植入,嗯,毕竟是黄晓明夫妇代言的嘛。而最让人尴尬的是,每次要洗什么东西,梦佳都有一句画外音,你看用XXX家的洗涤液一点就好了balabla,真的hin强行。
所以,从广告植入来说,怎么能说抄袭呢?
第六、后期剪辑不一样。《尹食堂》的剪辑欢快有节奏,而且圈粉的是BGM搭配的简直是太到位了!特效做的也是相当的有有温度,猫啊、牛啊、螃蟹啊、洗衣机啊......有生命没生命的,后期都很有爱的赋予了生命。可以说,这个感觉不是开店做生意,而是过小日子呀,相当有情怀了。
节目也不刻意用人的喜怒哀乐、撕逼什么的来做效果,而且用剪辑技巧,蒙太奇啊什么的来营造或轻松或紧张或情绪down的效果。尤其是到后面,餐厅生意好的时候,看着71岁尹老板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真的好想过去帮忙啊。
而《中餐厅》也不差,该有的节奏也有,就那种特效啊什么的,真的是......看得最多的就是周冬雨鸭子的形象在海里游泳啊、然后黄晓明骑个皮皮虾呀什么的。。。。。
哎,反正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综上六点,基本上可以说,《中餐厅》just的只是借鉴,并不是抄袭哟。而且王导说自己很少看综艺这件事,也是相当有道理的。嗯~
不过,就国内的这些综艺节目来看,相较于之前的《正大综艺》啊什么的,也是活泼了很多呢~加了个油~
(图片均源于网络)
>< class="pgc-img">>产综艺为了不无聊,节目组各显神通,通过剪辑制造话题、强化情感矛盾、人为设置各种困难、邀请流量明星增加热度等,实则与“慢综艺”的宗旨是相悖的,不少节目实质是打着慢综艺旗号的快综艺。《中餐厅》也没能幸免。
作者 | 熊怡浩
编辑 | 孤鸽
“最好是这种,流量又大又会做饭,又能干又勤快的。”这是《中餐厅5》第一期里,宁静对龚俊的评价。他们在聊应该选什么样的飞行嘉宾。
通过明星制造话题、保证收视,是综艺节目的惯常套路。新一季《中餐厅》的常驻嘉宾,除了黄晓明继续担任店长,还有“霸姐”宁静、网红丁真、“华为公主”姚安娜......都是颇具热度的话题人物,人气是有了,但做饭的烟火气却没了。
因为嘉宾大都是做饭小白,匆忙上阵,开餐厅也没有规划,缺少专业度,弘扬中华美食的口号沦为空谈。质疑纷至沓来,有人直接问:“这个节目到底核心定位是个啥?”
把观众引进门后,能否留得住,还得靠节目本身有没有看点。太过刻意的流程设置,功利化的商业植入,弱化了节目该有的丰富味道,走过五个年头的《中餐厅》,还能“开”多久?
不会厨艺的美食节目
第五季已经播出了三期,作为一档主打美食文化的节目,观众最大的诟病是,嘉宾都不会做饭。
黄晓明作为五季元老,进入节目组准备的房车,便介绍了这一季的不同:没有大厨,要自己做饭。每个嘉宾来到房车,都会被问:“会做饭吗?”这也成为黄晓明打破尴尬的固定开头。
姚安娜是第二个到达录制地点的艺人。面对黄晓明抛出的话题,她表示可以把东西做熟,保证大家不进医院。之后,每个嘉宾的反应几乎都是支支吾吾、犹豫不决。
根据节目安排,第一天嘉宾要准备晚餐,每个人做一道菜。黄晓明不会做番茄炒蛋,引起争议。在前几季中,他下过厨,第一季他做茄汁虾时,张亮就在一旁做了番茄炒蛋,第五季却重回小白,这种弱技能设定,过于牵强,何况他还是店长。
随即,他用AI语音搜索菜谱,此时观众才恍然,原来只是为了插入广告。
其他人的做菜问题也被节目组刻意强调:姚安娜把葱说成韭菜,在拍黄瓜时犹豫下手方式,调制酱料拿不准口味反复尝试;周也海量倒油,不小心炒糊了胡萝卜......
美食节目的嘉宾不会做饭实在说不过去,豆瓣有网友评价说:“这确定是做饭的节目吗?黄晓明5季了,一点儿厨艺长进都没有,其他的人是来旅游的吗,这季节目连个‘能打’的都没有。”
饭桌上,宁静提到飞行嘉宾的选择,直言:“你这节目给谁看,给你自己看吗?”虽说是开玩笑,也道出了综艺的部分真相——“有人看”比“看什么”重要。
随后,宁静也肯定了龚俊与节目的契合,似乎前面都在欲扬先抑。但龚俊只在长沙站出现,一些粉丝误以为他是常驻嘉宾,这也成为节目的吐槽点。少了龚俊的吸引力,节目后劲有待观察。
不同于前几季,每次都有两位老一季嘉宾作为合伙人,而第五季除了黄晓明,其余是全新搭档。嘉宾之间的熟络需要过程,缺少了前几季的放松与亲近,彼此的互动也没有产生很多话题点。
在此情况下,节目只能放大宁静的强势与黄晓明的端水大师人设,“不要我觉得,我要你觉得”的老梗也已经玩烂,缺少新的火花,综艺效果乏善可陈。
虽说丁真与姚安娜都有一定的话题度,但丁真腼腆,问什么答什么,老老实实干活,存在感不强。姚安娜综艺首秀略显拘谨,既因“憨”上热搜,又强调理科学霸,话题生硬,在节目中也属于老实干活型。
另外,营业日每一餐都会有一桌节目组买单的特殊客人,首桌客人集结前几季“碗哥碗妹”,靳梦佳、白举纲、杜海涛等“老员工”来做客,之后是四个“奥运湘军”的阵容。飞行嘉宾安排过多,流于形式,眼花缭乱之下节目的初心还剩多少?
在《中餐厅》豆瓣小组讨论里,一个自称老粉的网友开贴表示,第四季、第五季的设置,明显是靠明星自身光环来吸引、拉拢客人。观众应该对节目制作有高要求、高标准,而不是一味纵容。
从“有意义”到“没意思”
《中餐厅》作为湖南卫视老牌综艺,于2017年首播,定位为青春合伙人经营体验节目,旨在用美食传播文化。在节目流程、嘉宾设置上,每一季都有新的变动,力图兼顾文化性与娱乐性。
前三季《中餐厅》“开”在国外,旨在“走出去”,向外传播,将中华美食带到国外。异国元素、经营的未知性、素人与明星的碰撞,是节目趣味所在。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第四季回到中国,将餐厅设在游轮上,沿长江而行,“不忘源头”,向内挖掘。但少了在异乡的一些丰富元素,很多观众反映“这一季没有前面有意思了”。其中,搬箱子的设置更是被大量吐槽“太无聊”。
第五季延续第四季移动餐厅的模式,把餐厅开在房车上,选择了长沙、桂林、海口三个城市为驻点,主打地域特色美食。合伙人中没有像林大厨与张亮这样的厨师嘉宾,而是在每一站空降三位顶级厨师,与嘉宾组成师徒关系,教授当地特色菜。
由此,这一季企图走“厨房小白”升级成“厨神”的主线。第二期的两天学厨日,合伙人实践厨师教授的菜谱,黄晓明做剁椒鱼头,第一次被厨师指出少蒸两分钟会更好,再做一次恰到好处,得到夸赞,后期花字配上“厨艺小白剁椒鱼头成功进阶”。
最后,各位合伙人独立做菜,得到师父一致好评。字幕配上“六位学厨成功出师,从厨艺小白到拥有自己的‘拿手菜’”,一切都套路满满。
《店长手册》写道,从学徒到厨师,从练习生到上岗,是这一季最有魔力也是最厉害的挑战。但这种小白成长的套路是否适用于《中餐厅》?两天就能出师,也太速成了。
私房菜环节,宁静、龚俊、丁真都展示出自己的厨艺,与前期故意塑造的整体“厨房小白”形象颇显矛盾。上一季的“搬行李”已被吐槽无聊,这一季的“厨房混战”也没能展现出更多趣味。
在餐厅经营模式上,之前的开放性经营,变成了设计好的模式。每一站营业三天,都有设定好的揽客须知、揽客标准。第一个揽客地点在湖南省博物馆,揽客目标是博物馆工作人员,揽客标准以一家人为准,强行与文化嫁接却没能合理兼容。
节目也企图进行文化表达,文案下了不少功夫。比如,第一期开头介绍房车基地的设计,借“圆”来寓意美好;选取的三个地点,旨在以“地地道道中国味道”为半径层层扩圈。但这些概念没有与正片产生联系,成了单薄的口号。
同时,人物关系突出“师父带徒弟”的方式,第一期请来的三位厨师号称“长沙美食三巨头”,剁椒鱼头、辣椒炒肉、小龙虾、臭豆腐这几道湘味特色首先亮相,这一安排既是亮点,也是槽点。毕竟不是做菜节目,只是草草展示每道菜的步骤,显得空洞。
前几季节目里,采购、订菜、试菜都是开放性的流程,合伙人要考虑客源、竞争等问题,有经营理念的碰撞和生活的感悟。如今,从经营变成了走流程、完成任务,或许中餐厅也“开”累了。
慢综艺慢不下来
如何创新,是综N代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对于从强劲到疲软的慢综艺来说,困境尤其突出。
所谓“慢综艺”,指主打日常生活、情感治愈的综艺风格,试图以慢节奏的生活态度,抚慰快节奏社会中的浮躁人心。《尹食堂》《三时三餐》《孝利家民宿》等韩综,带动了国内一批民宿类慢综艺出现。2017年开始,国产慢综艺霸占荧屏,《中餐厅》借鉴的便是《尹食堂》模式。
从第一季做到第五季,《中餐厅》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但口碑其实并不高,且下滑明显。最高评价是第二季,豆瓣评分接近7分,接下来两季都只有5分左右。
慢综艺不具有强设定性,没有竞技类综艺刺激,没有选秀类综艺吸引粉丝,如何保持新意?
观察日韩的慢综艺,始终围绕“治愈人心”主题,重在情绪共鸣。人与人的互动也具有趣味性,相同模式下不同的人之间能产生新的故事。镜头也注重展现慢生活状态,在空镜中释放舒缓与放松的情绪,观众自然会从中获得平静。
拿《尹食堂》来说,前两季分别去了印尼、西班牙,因为疫情,今年第三季改名《尹STAY》,邀请在韩国工作、念书的外国人到韩屋里体验韩国文化生活。三人固定班底,加入两位新嘉宾,始终专注经营与日常生活。嘉宾都是优质演员,74岁的尹社长给节目平添岁月悠长的沉静感。
相比之下,《中餐厅》嘉宾更加丰富,前两季嘉宾关系熟络,在国外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明星光环。但到了后面几季,飞行嘉宾频繁换人,更多是为了吸引粉丝,进行宣传合作。
在商业化方面,韩国对公共电视台监管严格,不允许在节目中出现明显广告宣传语、类似实际广告画面等误导消费者。因此,韩综里看不到明显的广告植入。另外,韩国明星片酬低,节目组不需要太多的广告商赞助,而国内整治“天价片酬”问题还在进行中。
国产综艺为了不无聊,节目组各显神通,通过剪辑制造话题、强化情感矛盾、人为设置各种困难、邀请流量明星增加热度等,实则与“慢综艺”的宗旨是相悖的,不少节目实质是打着慢综艺旗号的快综艺。《中餐厅》也没能幸免。
归根结底,国产慢综艺的症结是慢不下来。平台太过追逐短期利益,缺乏打造长期作品的匠心,往往过度娱乐化,失去了做内容的初心。
作为一档文化娱乐类节目,如果缺少娱乐,必然不够吸引观众;如果没有文化,又会失去灵魂。如何更好地将文化性与娱乐性兼容,是《中餐厅》能不能继续“开”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