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武义融媒体中心-武义新闻网
用“坚守”这个词来形容单小春的打铁生涯,一点也不为过,毕竟从18岁开始拜师学艺到如今71岁依然坚持纯手工打铁,他一坚守就是大半辈子。但于他自己而言,打铁已和他的生活密不可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单小春的打铁铺位于柳城畲族镇城区城隍庙附近,名字叫“金德铁铺”。跟单小春在街坊四邻的名声相比,他的铁匠铺显得有些寒碜,低矮的门檐,20平方米左右的店里堆着无法清点的铁器。熊熊的炉火、当当的响声、铮铮的铁骨……时代变迁,但单小春仍不愿放弃守了一辈子的职业。
“祖传的手艺,吃饭的家伙。”
滚烫的烘炉、磨刀石、空气锤,以及各个型号的铁锤、钳子应有尽有,在这间常年敞开的小屋里,堆满了打铁制刀的工具和材料,这也是单小春父子如数家珍的宝贝。 一天打个五六把刀具,也要从早上七点经营到晚上六点。
从18岁时拿起铁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因为祖祖辈辈都打铁,所以他理所当然成了“传承人”,到如今却成了单小春挥之不去的情结。
单小春祖籍是永康,祖上世代以打铁为生,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到柳城开打铁铺了,打铁的手艺到儿子单明这一代已是第四代。他从1968年就开始打铁了,至今已打了53年的铁,儿子单明也已打了30年。
“金德铁铺”的牌子是从爷爷手中传下来的,有不管是做人还是打铁都要讲品德,童叟无欺的意思。
“从18岁学手艺至今,已经过去了50多年时间,年纪大了,也有些累了,但每次想要关掉,总会惦记着那些老客户。”单小春这样说道。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语道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无论春夏秋冬,他们都要围在火炉边干活,特别是到炎炎夏日,更加难熬。满屋黑黑的铁屑、混合着空气中不流通的炎热......在“叮叮当当”的世界里度过,对单小春来说,乡亲们认可,是对他最大的慰藉。
“别小看,这可是个技术活。”
“他打的刀,刚性足,不容易锈,质量挺好,价格也不贵。”陈先生前来让单小春帮忙打一把刀具。如陈先生一样,单小春不乏一些老顾客,也有从周边县市等地来的。
只见单明用一把长铁钳将冒着钢花的坯料从炉中夹出,放在铁镦上,一手持钳夹住坯料,另一手持一短把小锤往坯料上打,而单小春用的是一长把大锤,少说也有10多斤。一小一大,交替锤打。
单明用的小锤也叫点锤,一般是给大锤作向导的。他的锤落在哪里,单小春的下一锤就会大力地跟去。趁热打铁,父子俩你来我往,锤起锤落,又快又准。
尽管年逾70,单小春看上去依然是个壮实的汉子,手臂粗壮,手掌粗糙,抡着重重的锤子有力地砸在烧得火红的铁块上,浑身都是力量,一看便是为打铁而生的好筋骨。一阵打下来,父子俩的身上早已被汗水浸湿。一个小时后,在“嗞啦啦”的声音中,一把大小适中的柴刀入水完成淬火冷却,顺利出炉。
“从事铁匠这一职业不仅需要力气,还有许多学问和经验,如选料、下料、火候、锤打技巧等等。”单小春说,掌握火候是最重要的,看到铁坯烧到冒钢花了,就要立即从火炉里用铁夹夹出,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程序。农民们平常用的农具有的能用好几年,并且越用越好用,有的用不了一段时间就损坏,这就跟打铁师傅掌握的技术有很大关系。
“只要能吃饱饭,我就干下去。”
打铁生意最好的时候是国家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当时干农活靠的基本都是传统的农具。加上单小春打铁手艺精,价格合理,人热情,生意红火,村民们排着队在等农具,经常深夜了铺子里还传出打铁声。“一个月能挣300元左右,比在城里上班的工资还高咧!”单小春说。
到90年代初,打铁的生意越来越清淡,很多打铁铺都关了门,匠人也都改了行,但单小春坚持了下来。虽然自己的生意只够糊口,虽然手上有各种烫伤的疤痕,但依旧守候着这份工作,因为他不觉得这是辛苦与枯燥,“打铁已经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了。”
不过令单小春父子欣慰的是,现在办农庄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从事茶叶、水果等农作物种植的专业户越来越多,又促进了传统农具的使用。因此,这两年铁匠铺的生意又红火了起来,而一些酒店、火锅店等餐饮店也喜欢用这种纯手工打造出来的锅具。“永康有个老板经常拿着原材料让我们加工做炖锅,一转手能卖两三千一个。”单小春说。
“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从来不知苦是啥滋味。体力上的累是小意思,只要能吃饱饭,还能挣钱,我们就愿意干这力气活。”只可惜到单明这一代,铁匠手艺基本就传不下去了,这是单小春父子感到遗憾的地方。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在“叮叮当当”中,打铁声或许会逐渐散去,但记忆不会,情怀更加不会。
记者:王超亚
通讯员:王东方
编辑:胡若男
审核:朱伟跃
监制:任广明
本文来自【武义融媒体中心-武义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月22日,重庆火锅公益宣传片发布会暨百集人物传记微纪录片《渝味人生》启动仪式,在渝中区洪崖洞大酒店举行。
发布会上,重庆火锅公益宣传片与首集《渝味人生》微纪录片对外发布,记录重庆火锅人创业历程的百集人物传记微纪录片《渝味人生》也正式启动开拍。。据悉,《渝味人生》将通过纪录片形式,讲述重庆百位最具传奇色彩的“麻辣”老板,倡导发扬重庆火锅背后的匠人精神。
用创业故事为重庆火锅代言
“因为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重庆火锅的热爱,重庆火锅成为重庆的一张名片。经历这场新冠疫情,重庆火锅行业克服各种困难,率先站立起来。”重庆市火锅协会会长、重庆小天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何永智表示,5G时代,小视频广为流传,备受关注。站在新的时代前沿,面对各种消费习惯的改变,我们要适应变革,勇于变变变!重庆火锅公益宣传片,以互联网时代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多维度传播,将对火锅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何永智透露,第十二届火锅节将于10月在重庆悦来会展中心如期举办,重庆市政府对火锅行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将会有7个内展馆和1个外场,今年会以与互联网结合的形式开展。她表示,“希望重庆各大火锅商家都能用微视频等海量传播重庆火锅,记录自己的火锅人生,为企业、行业代言,打造专属IP和名片,人人宣传重庆火锅,重庆火锅就能开遍全国,甚至全世界!”
百集纪录片为疫后火锅打气
作为本次重庆火锅公益宣传片和百集人物传记微纪录片《渝味人生》的制作方,小得影业(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市仁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旭表示,“微纪录片拍摄的初衷,皆在探索火锅行业发展新路径,为实体火锅店赋能,为疫情后的重庆火锅加油打气。在创意、设计、拍摄、制作重庆火锅公益宣传片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很多火锅老板,他们勇于拼搏创新、吃苦耐劳,他们的精神就是重庆火锅的精神,百集人物传记微纪录片《渝味人生》就是向这群火锅人致敬!”杨旭认为,新媒体时代,火锅行业应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新形式新思维,传承火锅文化,让企业走向更高峰。
会上,感动中国十大民族人物、重庆十大影响力公益人物、原重庆市残联副主席傅强在讲话中谈到,“重庆火锅解决了很多聋哑人的工作问题,让他们学会了自立自强,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火锅行业在特殊时期,更应抱团取暖,以利他和用心的态度,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激励行业从业者的信心,为重庆火锅尽己之力。”
《火锅英雄》电影中七哥饰演者、曾参与多部电影《让子弹飞》、《王的盛宴》、《疯狂的外星人》的电影人陈诺也现身活动现场,为重庆火锅公益片加油,助阵《渝味人生》拍摄。
虽然陈诺是山西人,说起重庆麻辣火锅,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不管有没有疫情,火锅都得吃;只要吃火锅,谁家都行,只要是重庆火锅。
作为火锅商家代表,中国火锅50强企业、重庆百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白裕成分享了自己创立“杀牛场火锅”的故事,并向外地朋友发出了邀请,“请到重庆走一走,美食美景啥都有;请到重庆看一看,涮完火锅包点赞。”
据悉,百集人物传记微纪录片《渝味人生》将精选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百名火锅标杆企业老板讲述自己的故事,目前,后续短片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将陆续在全媒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