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酒楼里的伙计和说唱女子,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小贩
前几天,央视新闻发布了一段关于宋朝叫卖的视频,由著名艺人王力宏讲述:宋朝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小商贩最注重吆喝,不仅都有一副好嗓子,还能即兴填词演唱,卖包子的唱“包子令”,卖饮料的唱“甜水令”……假如穿越宋朝,处处都是美妙动听的市井吆喝,就仿佛置身于音乐节。
宋朝商贩叫卖,真的是这样子吗?
不同行业的小贩,用不同的唱词来吆喝
南宋风俗宝典《梦粱录》有云:“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在南宋都城临安府,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其方式都是“歌叫关扑”。
所谓“歌叫”,就是用唱腔来叫卖,吆喝出来如同唱歌。
至于“关扑”,则类似于有奖促销。譬如说,小贩把货物摆在你面前,旁边放一个轮盘,轮盘上画着各种小动物,他把轮盘转起来,让你用飞镖去扎。扎到狮子,几文钱就能买一只大烤鸭;扎到别的动物,只能用正常价钱购买。
不同行业的小贩会用不同的唱词来吆喝,同时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关扑”。转轮盘扎飞镖是一种关扑,掷骰子看点数也是一种关扑,让你掏出三枚铜钱一起扔,根据铜钱的正反面来定价钱,也是宋朝常见的关扑形式。
我们不说关扑,继续说吆喝。
在北宋风俗宝典《东京梦华录》中,小贩吆喝像唱歌,饭店的伙计报菜名也像唱歌:“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您下馆子吃饭,点了几样菜。小伙计听您点完,转身面向后厨,扯起嗓子就唱,把您刚点的所有菜品一五一十唱出来。后厨里那些掂勺的大师傅听完唱词,立即给您做。
报个菜而已,为啥非要唱出来呢?
因为平平常常说话,没有用唱腔表达吸引顾客。从语速上讲,唱比说要慢,这样报菜的时候可以给顾客一个反应时间,菜报完了,客人也想明白要点什么菜了。从音高上讲,唱比说要响亮,把客人点的菜一一唱出来,客人能听清有无错漏,同时后厨里那些掂勺的和切墩儿的也能马上得知,需要给客人准备哪些东西,而不必让服务员捧着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跑到后厨去送。
当然,唱肯定比说要难得多,记性必须出奇的好,不然既记不住店里那几百样菜名,也不可能在瞬间工夫立马记住客人都点了哪些菜;嗓子也必须出奇的好,如果是一副公鸭嗓子或者破锣嗓子,唱出来能把客人吓跑;同时脑子也必须出奇的机敏,不然怎么在刹那之间就能把报给客人的菜以及客人所点的菜组合成舒缓悠扬的曲子呢?
在宋朝的饭庄和酒店里,服务员的待遇并不比厨师差。一个合格的厨师,要会煎炒烹炸汆焖溜扒,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个合格的服务员,同样需要掌握多种绝活儿——嘴要甜,眼要活,手脚要快,记性要好,还要有一副好嗓子,以及在电光石火间就能把菜名组合成唱词的好本事。
从市井到皇宫,处处都是说唱声
不夸张地说,宋朝服务员的这种本事,一点儿也不亚于柳三变、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等等大作家。优秀的作家可以“即席赋新词”,一边喝酒聊天,一边随手创作出新的曲调和新的唱词。而优秀的服务员呢?瞬间能用合辙押韵方式唱出各种菜肴的组合,脑子不敏捷不行吗?
宋人笔记里提到,宋仁宗在位时,有个姓杜的宫廷艺人,专门搜集街巷小贩和饭店伙计的唱腔,据此创作了一套乐曲,名叫《十叫子》。顾名思义,那应该是来源于市井叫卖的十种曲调。
宫廷艺人是给皇帝服务的,为啥要从市井叫卖里寻找灵感和挖掘素材?因为宋朝的皇帝也喜欢听叫卖声,唱腔优美的叫卖声。
南宋文献《武林旧事》记载,每年八月十五晚上,皇帝带着嫔妃们在宫里赏花灯,一边看灯看烟火,一边让临安知府从宫外挑选市井小贩。时辰一到,小贩们提着篮、推着车、挑着担,穿得漂漂亮亮,乌泱乌泱进皇宫,在一大片空地上摆起摊来,各自叫卖各自的货品。怎么叫卖?当然还是唱。
《武林旧事》原文写道:“京尹预择华洁及善歌叫者谨伺于外,至是歌呼竞入。既经进御,妃嫔内人而下亦争买之,皆数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一夕而至富者。”临安知府预先挑选形象好和唱腔好的小贩,让他们在宫外等着。圣旨一下,不同的唱腔轰然而作,边唱边往宫里走。皇帝和妃子们成了顾客,循着唱腔去买东西,或买小吃,或买首饰,或买宠物,或买玩具。这些高级顾客不仅给钱,而且打赏,谁的唱腔好,谁的东西地道,谁就有可能挣到大钱。譬如说卖烤串儿的,在外面一串只能卖一文钱,在宫里一串却能卖到一两银子,进宫吆喝这么一回,转眼鸟枪换炮,从某小贩变成了某员外。
可惜的是,宋朝完整叫卖内容已经失传
可惜的是,北宋败于女真,南宋亡于蒙古,和平稳定且非常繁盛的商业文明遭到了毁坏。那些优雅的唱词,那些动听的曲调,那些兴于市井又兴于宫廷的叫卖声,统统遗失在野蛮残忍的战火中,我们再也听不到了。
我曾经用十余年时间读完四十部宋史,也读完了两千余种宋人笔记,没有见到一个完整的叫卖内容。宋朝小贩到底是怎么唱的?宋朝服务员到底是怎么把菜名编成歌词的?非常遗憾,现存文献里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想象。
宋元话本里有一出《快嘴李翠莲记》,新媳妇李翠莲给公婆敬茶,出口成章,应该有市井小贩唱卖货品的样子:“公吃茶,婆吃茶,姆姆(婆家嫂子)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两个拿走慢慢走,泡了手时哭喳喳。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楂……”
元杂剧里有一出《伊尹耕莘》,第一折有这么一段唱:“俺虽是庄农田叟,闲游北疃南庄,新捞的水饭镇心凉,半截梢瓜蘸酱。”推想起来,宋朝饭店里的伙计报菜名,或许就是这么唱的?客人简简单单点了一道水饭(先煮熟再过水的黄米饭和大米饭)和一道咸菜,服务员马上唱给后厨听:“新捞的水饭……镇心凉,半截……梢瓜蘸酱。”江阳辙,舒缓悠扬。
口号就是宋朝版嘻哈
李清照都给皇帝写过
宋朝人爱唱,也爱说唱,有些吆喝未必是舒缓悠扬的唱,而是节奏很快同时又合辙押韵的说,类似于现代版的嘻哈。《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第二个皇帝宋孝宗过生日,每喝一杯酒,都要听宫廷艺人来一段嘻哈。当时的嘻哈,叫做“口号”。
古代中国所谓“口号”,绝对不是慷慨激昂的现代口号,而是像诗一样朗朗上口,可是又不像诗词那样严守格律的韵文,简言之,就是顺口溜,就是莲花落。
乞丐唱莲花落,去店铺讨钱时这么唱:“正在走,抬头看,老板开家大商店,大商店,生意好,一天能赚俩元宝。”一边唱,一边用两块铁片打拍子,现编现卖,非常敏捷。
宋朝大户人家办婚礼、办寿宴,或者新屋上梁时办上梁宴,都有专业的司仪说口号,类似于莲花落,词儿很俗,但是很吉利。
《武林旧事》中宋孝宗过生日,宫廷艺人说的口号则要雅上许多。比如说这一大段口号:“上圣天生自有真,千龄宝运纪休辰。贯枢瑞彩昭璇象,满室红光袅翠麟。黄阁清夷瑶荚晓,未央闲暇玉卮春。箕畴五福咸敷敛,皇极躬持锡庶民。”大概意思,夸宋孝宗天纵英才,爱民如子,生日时满室红光,满天星斗都来祝寿,祝他活到一千岁。
像这样的口号,通常由翰林学士之类的文官提前写好,交给宫廷艺人背熟,在皇帝喝酒时成篇大段地背出来。我们熟知的那些宋朝文豪,像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人,包括出身豪门并且与后宫嫔妃有来往的大才女李清照(李清照有一个远房亲戚是宋高宗的妃子),都为皇家撰写过口号。
公元1143年端午节,李清照写了几首口号,全是五言诗:
“意帖初宜夏,金驹已过蚕。至尊千万寿,行见百斯男。”这是献给皇后的,祝皇后早日给宋高宗生出皇子。
“三宫催解粽,妆罢未天明。便面天题字,歌头御赐名。”这是献给嫔妃的,祝三宫六院的妃子都能得到宋高宗的宠幸。
“日月尧天大,璿玑舜历长。侧闻行殿帐,多集上书囊。”这首口号献给宋高宗,祝他德配天地,功盖尧舜,多多听取臣子的意见。
想象一下,宫里举办端午宴会,宋高宗与娘娘们饮酒吃粽子,宫廷艺人一会儿说唱一首口号,而幕后创作者却是我们的才女李清照,是不是觉得特别欢乐,有一种反差萌?
说唱并非宋朝独有
最早可追溯至唐朝
无论是说唱式的叫卖,还是说唱式的口号,都有一定的音乐性,都能创造欢乐喜庆的效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人开心。但必须说明,像这样的说唱决非宋朝独有。
传统相声里有《卖布头》《叫卖图》《学卖菜》等作品,郭德纲郭老板演绎得最好。如今流行较广的,是郭德纲学卖菜:“香菜——辣青椒诶,沟葱嫩芹菜来,扁豆茄子架冬瓜,买大海茄,买萝卜胡萝卜卞萝卜嫩了芽的香椿嘞蒜嘞好韭菜——”这段说唱是从民国时代卖菜小贩那里学来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卖布头》,学估衣商人卖黑布:“气死猛张飞,不让黑李逵,东山送过炭,西山挖过煤……”还有夸那布匹多么结实:“经洗又经晒,经铺又经盖,经拉又经拽,经蹬又经踹……”其实这种叫卖在宋元明清四朝都很流行,并且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叫做“估喝”。
“估”就是销售,“喝”就是说唱。古代妇女在家织布,完了送到店铺里,交给坐商代为销售。坐商当场发卖,先唱出布匹的尺寸和质地,再唱出合理的报价。这种场面在明朝小说集《三言二拍》里可以读到。
如果往前追溯,我们甚至都能在唐朝寺庙里见到说唱式叫卖。唐朝禅宗有一部非常著名的戒律读本《百丈清规》,该书明确规定,已故僧人的遗物要公开拍卖,由寺庙里的长老来主持,长老先要说唱,唱词里带有规劝世人一心向善的意思。买家纷纷出价,直到有人报出最高价,长老会用四字说唱来收尾。这四字说唱的内容是:“定价——落槌!”
最有意思的是,现在美国的拍卖师竟然跟《百丈清规》里主持拍卖的长老一样,拍卖过程中也要说唱。
当买家们纷纷举牌时,拍卖师会根据出价这么唱:
One dollar bid,now two,now two,will ya gimme two?(一美元出价,现在两美元,现在两美元,谁能出到两美元?)
Two dollar bid,now three,now three,will ya gimme three?(两美元出价,现在三美元,现在三美元,谁能出到三美元?)
落槌成交时,拍卖师会这么唱:
For your money, it’s a honey!(这钱花得对啊,买到大宝贝啊!)
您瞧,从市井到宫廷,从唐朝到民国,从中国到美国,处处都是说唱声。
有鉴于此,现代商家吆喝起来也不妨讲究一点,来点儿旋律,来点儿说唱,别再搞一个大喇叭,反反复复播放“一元一件”“两元一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将心理素质不够好的顾客逼疯。(文并供图/李开周)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泽良/文
每到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季节,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的青龙湖湿地公园便热闹非凡,游客如织。
青龙湖古已有之,始建于何时却不太清楚。有专家说唐代前就存在,也有说始于明代。
附近村民讲,2004年前,只看到有绵延3里的青龙埂和附近约300亩的洼地,湖却没见过。
村民都是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而来,以前的事情哪里搞得清楚。
有村民提醒说,本地有一户人家,名马端鏸,清末秀才,是朱元璋的后世子孙,他对过去的事情比较熟悉。
经打听,马端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去世了。他的孙子朱务塀讲,他家在明代是皇室后裔,明末,为躲过张献忠农民军追杀,只好改姓。改什么姓好呢?思来想去,朱元璋不是有马皇后吗?那就改姓马,因此躲过一劫。直到1980年代恢复朱姓。每到清明,朱务塀一大家子还要到湖边一处大坟扫墓,祭奠祖坟。
对青龙湖的来历,据其爷爷讲,听祖上人说,在很久以前,此地有一个水域数万亩的湖泊,称白塔湖。至明代时,一个蜀王非常宠爱的王妃赵氏去世后埋葬于此,故又改称为赵妃湖。
那个时候,赵妃湖湖水清澈,水草丰美,鱼虾成群。湖面帆影点点,湖岸周围遍植芙蓉,茶楼酒肆林立其间。
湖岸东边山上有一座正觉寺,寺院西面有一高一矮白色双塔矗立于湖边。每日清晨,来往于东大路上的各色行人,都会以路边的双塔作为出入成都府的标志。
夕阳下,双塔倒印水中,如伉俪相依,景色秀美。赵妃湖是与成都府城摩诃池齐名的旅游胜景,是历代文人骚客吟诗作赋、风花雪月的地方。
时钟拨回到大约600年前,听一听老秀才马端鏸和当地百姓口中流传的赵妃湖的故事吧!
正觉山思妃亭
话说明洪武年间,蜀献王朱椿为教育王室子弟,遍寻川内名师,听闻新繁县训导赵弼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便将赵弼请至王府授课。
赵弼是明朝早期有名的史学家,官至朝廷翰林侍读学士。赵弼小女赵芙正值垂髫之年,时常与父亲出入王府。因为常与王府子弟接触,赵芙与献王孙、罗江王朱友壎结下了青梅竹马之谊。
时光如梭,很快赵芙到了二八年华谈论婚嫁的年龄。这赵家的3个女儿,个个都长得跟小仙女儿似的。大女在前年嫁了永川王,二女嫁了内江王。在永川王夫妇的撮合下,朱友壎与赵芙喜结连理。
新婚燕尔,王府上下一派喜庆。正当一对新人卿卿我我的时候,朱友壎的父亲患病去世了。
生死轮回本是天道,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朱友壎的父亲是蜀王世子(蜀王长子,王位继承人),世子的突然去世,不仅震动了王府上下,还惊动了朝廷。
在朝廷中,亲王地位非常尊贵,仅次于天子,年禄米5万石,还有各类丝绸布匹及赏赐,郡王年禄米2000石。这郡王与亲王的待遇差别,不是一点点。
朱椿白发人送黑发人,悲悯之心可想而知。王爷共有6个儿子,皆被朝廷册封为郡王。看到大哥去世,有郡王想争位,尤其是二弟华阳王,早就觊觎世子位。
虽然世子去世,但膝下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友堉,小儿子朱友壎,两子都非常仁厚,兄弟感情笃深。
华阳王是朱椿第二子,自认为大哥去世,按古训“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自己应该受封为世子,日后承袭王位。在平日,仗势皇族身份,在其封地华阳县欺男霸女,百姓畏其如虎。
朱椿可不这么想,第二子的品行,早就看在眼里,已多次严厉斥责。经过多番考察,他准备将世子位传与长孙朱友堉。
华阳王获知世子位欲落在侄子头上,心生不满,与郡王府潘师爷商议,欲派人伺机在两个侄子游览白塔湖时凿船沉湖,造成溺水的意外事故,害死两个侄儿,永绝后患。
事有凑巧,赵芙的一个姐妹香儿正好是华阳王的贴身丫鬟,无意中获知这个阴谋后,偷偷告诉了赵芙。
“夺嫡”是大罪,老王爷获知事情的原委后,问罪华阳王。狡诈的华阳王开始还想抵赖,待王府侍卫将打得奄奄一息的潘师爷拖进大堂,才知道事已败露,赶紧叩头认罪。
老王爷欲将华阳王押送朝廷治罪,善良的友堉、友壎二兄弟向爷爷求情。王爷下令杖责一百,木杖起落打得华阳王皮开肉绽,九死一生。
偷鸡不成蚀把米,华阳王越发嫉恨侄儿一家。
老王爷去世后,长孙朱友堉到京城接受皇帝册封。华阳王见父王去世,无人管束他,世子又在去京师的路上,往返起码也得半年。
于是,贼心不死又和潘师爷合谋盗窃王府的银库,窃取了大量金银。不仅如此,华阳王还向朝廷告发是友堉、友壎兄弟所为。
华阳王这一行为逃不过古灵精怪的赵芙的眼睛。
月余,上谕宣新王进京,皇帝弄清事实真相后,觉得再让华阳王驻四川会带来更大灾祸,一道圣旨将其迁至湖北武冈。成都百姓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快。
新即位的蜀王朱友堉在弟弟朱友壎的协助下,继承了老王爷的遗风,轻徭役、减赋税,开办学堂,慈爱臣民,齐心治理四川。
过了6年,朱友堉不幸患病去世。友堉无子嗣续位,将王位传给弟弟友壎。
第二年,朱友壎被朝廷册封为蜀王,赵芙为蜀王妃。
赵妃虽出身书香门第,但父亲是一个薪酬很低的教书先生,就一户普通人家,所以深知民间的疾苦,即蜀王妃位后,贤淑守礼。蜀王在处理一些事关民生的举措时,还经常询问赵妃。
为发展贸易,蜀王和赵妃多次考察茶马古道、驿站驿铺,还用俸禄维修驿道,维护驿站的正常运转,增加驿卒、铺兵。鼓励汉人用茶叶和米麦与少数民族换取马匹、药材,此举不仅解决了军需所用马匹,增加了赋税,更增强了民族感情,巩固了边防的稳定;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推行茶马互市。
在文化上,蜀王大力兴办郡学、县学,寒门子弟有机会参与科考。得知有些县学老师贫穷,蜀王还从自己的禄米中每人每月支给一石米。
不久,四川又重现了天府之国的的繁荣景象,社会稳定,户有余财。“人有青云之志,家有弦诵之音”,经济、文化空前发展。各族百姓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宣德年时,全国多地发生灾荒,蜀王府捐赠朝廷白银10000两用于赈灾。为此,宣宗多次在朝臣前夸赞“蜀多贤王”,并褒奖,要求其他亲王都效仿蜀王忠君爱民。
简县(简阳县)东大路是成都去往川东的主要通道,来往商贾众多,知县陈光祖在山泉铺张飞营,擅自设卡收取“驿道银”,就是用于驿道维修的费用,但实际几乎被被其侵吞。
过路客商都要按货物多少缴纳银两,商家受此盘剥却敢怒不敢言;每年春秋二季百姓上交赋税的时候,还采用“淋尖踢斛”和收取“火耗银”的办法,榨取了更多民脂民膏。
陈光祖靠着这些勾当,积蓄了很多田产,建高宅蓄养名伶娈童,当地百姓恨之入骨。
赵芙对陈光祖的这些恶劣行径早有耳闻,悄悄与王府长史苏伦、太监石庵到简县私访。但一开始就遇到难题,只要涉及陈光祖的事情,百姓都不敢说,唯恐惹来杀生之祸。
于是,赵芙一行就住在简县山泉铺陈家马坊,这马坊是来往客商驼队住店的地方。早晨从成都往重庆出发的驼队到山泉铺约80里行程,刚好天黑前到达,所以住店的客商很多。
住店后,赵芙逐渐取得马坊陈老板的信任,找来几个常年跑马帮的人向赵芙提供信息。经过一月的明察暗访,当地百姓和客商提供了陈光祖的大量不法行径。
收集到证据后,禀告了蜀王,友壎很气愤,立即上报朝廷。半年后,朝廷下旨,削去陈光祖官职,家产充公,发配云南戍边。
明宣德时期,雨水丰沛,白塔湖因堤坝不牢固,时常决堤,龙泉驿下游华阳县、简县、仁寿县常常被淹,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赵妃多次陪同蜀王巡查溃堤状况后,根据地势地形,提出建议:水坝千疮百孔,如果重修耗资巨大。白塔湖水面数万亩,可在湖心狭窄处新建一条河堤,将湖面一分为二,另建一条泄洪渠分水以减轻水坝压力。
经工部官员多次论证,认为可行。蜀王从其言,号召百姓官员捐资修堤。
赵妃聪慧,就地取材,让人用湖岸四周大量的芙蓉树枝条、藤条和湖中的淤泥、石块修堤。这样不仅节约资金,工程还十分牢固,历时二年,河堤建成。
河堤中还建有4座石桥相连,既能截洪又能通水。河提两边还种植大量桃树、芙蓉、柳树。
新挖掘的泄洪渠位于简华桥村西面,因为河水充沛,带动了沿河一带的经济发展,人口逐渐兴盛,
后来建镇时,百姓以村西河之水浇灌了这一方肥沃的土地,遂称西河镇。河堤不仅解决了水患,更为白塔湖增添一道景观,也方便了两岸百姓出行。
次年,四川天灾爆发瘟疫,赵妃与蜀王亲临一线赈灾,为灾民送米送粮,不幸染上咳血病。蜀王府良医所医士用尽各种方子,终不见效。
蜀王三上石经寺敬香为赵妃祈福,又打开王府的粮库沿街设粥棚救百姓于水火,惟愿自己的善行和仁德感动上苍。听说京城太医院有一御医擅长医治咳血病,急忙奏报朝廷,宣德帝闻讯后,派宫廷有名的御医盛启东火速赶往成都问诊。
京城到四川需经过大小93处驿站5765里,由于路途遥远,御医刚走出京城不远,王妃驾薨的消息就传到了京城。
赵妃生前喜爱白塔湖及这一方水土,要求死后葬于湖畔。蜀王为王妃在白塔旁另建一座砖塔以资纪念。塔有7层,八角,比白塔略低,塔身石质须弥座、窗户四周及每层塔檐下雕饰形态各异的芙蓉花,每层八角塔尖挂芙蓉花型铜灯,称芙蓉塔。
蜀王失去赵妃,整整3月闭门不出。赵妃的音容笑貌聪慧善良已植根于脑海,青梅竹马的恋人香消玉殒令年轻的蜀王悲痛欲绝,“可以不要王位,却不能失去赵妃”,蜀王不止一次对自己或亲人重复这一句话。
遂在后宫选一间僻室作为佛堂,每日念经诵佛。母亲刘氏见儿子整日郁郁寡欢,不理政事,心急如焚。在与长史苏伦商议后,又为儿子张罗,娶继妃江氏。
蜀王思念赵妃,时常带香儿、石庵到白塔湖悼念逝去的王妃。
某日,夕阳西下,蜀王顺着湖边的小径来到新筑的堤坝。远望白塔湖,在橘色的晚霞中,两岸芙蓉盛开,像锦缎缠绕湖岸,百鸟归巢,渔获满仓而归的渔夫,倒映于湖面的双塔,似夫妻相偎相依,景色依旧,而物是人非。
湖面刮起了微风,波纹中的芙蓉塔影变成了赵芙,深情唤着友壎的乳名。蜀王神情恍惚,欣喜若狂,跳进湖里。
随行侍从猝不及防,手忙脚乱开始救人,众人七手八脚好不容易捞起溺水的王爷。秋日的湖水太凉,又受到惊吓,蜀王病了。二年后郁郁而终,去世前,择址葬于赵妃墓右侧。
赵妃倡议修建的水坝因形似一条龙,百姓称其为青龙埂。青龙埂不仅起到堤坝蓄水作用,还形成一条官马大道,拉近了成都府到重庆府距离,百姓及客商出行不用再费周折绕湖几十里去重庆。
湖心建河堤防洪,让人想起了苏堤。不过苏堤是东坡先生意在疏浚西湖淤泥留下的工程,或许东坡先生的工程启发了赵妃修堤的想法吧!
明代时,高低错落的两座古塔,飞阁流丹,八面玲珑,美轮美奂,像一对生死恋人相守于湖边,到正觉山烧香的善男信女必到芙蓉塔祭拜缅怀这对眷侣,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爱民如子的王妃,改称白塔湖为赵妃湖。
赵妃与蜀王的爱情故事在百姓口中代代相传。
明末,张献忠农民军入川,成都府原住民死的死,逃的逃。随着岁月的流逝,气候的变化,降水减少,占地数万亩的湖面逐渐收缩。至清代湖广填四川,大量移民涌入四川,湖区房屋日渐增多。
到民国初,湖区只剩一个不大的水塘了。赵妃湖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唯有青龙埂及别称得以传承保留。
2004年,消失数百年的赵妃湖重建,筑坝蓄水,2016年正式开放。有专家以青龙埂、青龙村为依据,称为青龙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019年以来,北京警方分析警情发现,笑气这种无色甜味的氧化剂,在北京出现吸贩滥用苗头,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带来了现实危害。针对此情况,北京市公安局高度重视,从维护群众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环境的角度出发,打整结合,强力推进,全方位整治“笑气”滥用行为。
下午三点,侦查员蹲守在朝阳区静安西街某公寓附近,等待着一辆物流公司的货车出现。为了等到这辆车,侦查员已经在此连续蹲守三天了。
根据连日的蹲守,侦查员发现了一个规律,经常有物流和快递出入此地,不管是接货人还是发货人,都是住在公寓5层的一名男子。
十几袋写有“精品水产饲料”的黄色袋子堆放在门口,这是物流公司刚刚送来不久的货物。然而,袋子里面装的并不是饲料,而是一个个纸盒子包裹的东西。
原来,袋子里装着的是一盒盒还没来得及拆封的“笑气”,外包装的饲料袋只不过是他们掩人耳目的道具。
邢某今年23岁,三年前在一次聚会上吸食了笑气后,便染上了心瘾。吸食“笑气”的量也越来越大。
邢某说,他发现吸食“笑气”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一种时尚,于是,他便找了个进货渠道,打算捞上一笔。不到两天的功夫,邢某就能卖出了50箱“笑气”。
张某只有20多岁,年轻貌美。通过朋友介绍,在邢某这里购买了1950只“笑气”。当天,闲来无事,张某便约上两个好友来到邢某家里一起吸食“笑气”。
张某说,自己是第一次吸食“笑气”,因为听信了朋友的话,说“笑气”不是毒品,吸食并不会上瘾。可实际上,笑气又称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无色甜味的气体,最早是作为麻醉剂使用。由于笑气吸入后会是人体在短时间内产生快感,许多年轻人视它为聚会时调动气氛的物品。但笑气有着和毒品一样的成瘾性,上瘾者难以控制自己,可以连续吸入成百上千支,给人体造成巨大损伤。
随后,侦查员顺藤摸瓜,在朝阳区北京皇家大饭店附近,将前来送货的王某抓获。在车的后备箱起获“笑气”10箱。
此次行动,朝阳警方共缴获“笑气”2万余支,目前,邢某、王某等4人因涉嫌非法经营已被朝阳警方刑事拘留,张某、孙某、魏某等3人已被朝阳公安分局行政拘留。据统计,北京警方全方位整治“笑气”滥用行为。去年以来,通过持续重拳打击和依法严惩,警方累计破获“笑气”类案件20余起,抓获50余人,缴获“笑气”近30万支。
记者:江帆 摄像:张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法治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