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戈
在上海成为全球星巴克店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前,这项冠军长时间属于韩国首尔。2015年,上海以365家星巴克门店的数量超过首尔的312家。现在星巴克在上海有900多家门店,首尔有500多家,排在第三的是北京,有400多家。
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都排在他们的后面,杭州、苏州、深圳、广州、成都、宁波、南京、武汉等中国城市的星巴克门店数量与这些顶级城市不相上下。
和五年前相比,星巴克在中国的店面数量从2200家增长到5400家,占据了星巴克在全球新开店面的一大半,而本来密度已经很高的上海,星巴克的开店速度还是在全球城市中一骑绝尘。
在上海,写字楼和商圈密集的地方,500米范围内会有四五家星巴克店,如果你还习惯于用星巴克店作为约会找人的地标,现在经常会发生错乱。某某路街角的星巴克店,一眼望过去居然有三家!不光是总量,上海星巴克门店从每万人人均和单位面积上的数量已经接近纽约,仅次于星巴克的发源地西雅图,那里现在仍然是全球每万人人均星巴克店面数量最多的城市。
已经拥有900多家星巴克门店的上海,开店没有任何减速的迹象,反而是越开越快。数据显示,仅2020年,上海就新增了86家星巴克。地球上一座城市拥有星巴克数量的极限是多少?这个谜不知道哪一年可以解开。
地产咨询机构戴德梁行曾发布“星巴克指标”,用星巴克的数量来衡量一座城市的前途与竞争力,星巴克越多的地方越有活力。人均客单价接近40元人民币的星巴克,在上海以及中国南方城市如此快速地增长,显然不是因为那里的居民同时喜欢上了咖啡。商业活跃度才是这些城市星巴克数量猛增的根本原因。
在上海,除了星巴克之外还有数千家独立咖啡馆。真正的咖啡爱好者只会到这些特色咖啡馆来显示自己对咖啡的热爱,而不会去星巴克品尝咖啡的味道。无论在上海还是中国的其他城市,人们更多的需求是找到一个可以很舒服地坐下谈事儿的地方,星巴克的咖啡、香味、灯光、音乐、绿色的价目表和木质的座椅以及明显的街区位置,提供了永远满足多数人预期的场地。星巴克“第三空间”的理念,在中国正在演化成共享商务会议室。
当霍华德在1971年第一次来到西雅图考察星巴克的时候,星巴克只是一家位于著名的派克鱼市场边上售卖咖啡豆的作坊。当1987年,霍华德放弃自己创办的“天天”咖啡店品牌,买下星巴克的时候,星巴克仍然更接近一个售卖烘培咖啡的连锁店,店里增设了座椅,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让买咖啡豆的顾客现场品尝现磨的咖啡。
虽然让美国人像意大利人那样随时随地地喝上一杯现磨咖啡一直是霍华德的梦想,但直到1988年的时候,霍华德的主要精力还用在如何通过邮购和电话促销的方式向顾客售卖咖啡豆上。实际上,在“第三空间”的理念实施之前,星巴克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食品零售企业,企业起家时的基因决定了这一点。
和大部分人印象里星巴克从来就是一家咖啡连锁店不同,星巴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业务是咖啡豆的零售,后来把店内自提咖啡饮品业务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最后才是现在的“第三空间”。瑞幸在中国选择了以自提为主的发展路径,和星巴克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策略有相似之处。对于职场白领来说,用一杯咖啡开启新的一天或者用一杯咖啡为疲乏的午后“续命”,咖啡最重要的功能显然可以成为一种持续的商业模式,但星巴克在后来还是向建立更高护城河的方向前进。
1989年,社会学家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第三空间”概念,他的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非正式的公开场所,可以用来放松聊天。德国的啤酒花园、英国的小酒吧、意大利和法国人的咖啡馆都承担了这种功能。这种在家庭和职场之外的“第三空间”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第三空间”的概念打动了霍华德,开启了星巴克经营和品牌叙事的转型之路。霍华德紧紧地抓住了“第三空间”的概念,把社会学家的理论变成自己公司的经营信条。
星巴克的经营思路开始迅速向“第三空间”转型,之后开设的店面,增加了更多的营业面积,增设了更多的桌椅。在店面内部装修和陈设乃至味道、音乐所营造的舒适度成为星巴克开店时最看中的要素。
在此之前,咖啡豆的销售额才是星巴克门店效益考核的指标,为了提高坪效,星巴克从肯德基、麦当劳挖来的高管们把快餐那套理念带了过来,在门店设计理念上就是为了不让客人在店里待得太久。一些店的装修更像是快餐店,墙壁使用十分明亮欢快的色彩,顾客只能坐在一种被称为“8分钟坐凳”的塑料小凳子上。这种小凳子很高,坐上去没有地方放脚,双腿只能悬空,坐上8分钟就会发麻。这种小聪明的安排本意就是提高客容量,让顾客买一杯咖啡后赶紧走人。
确定“第三空间”理念之后,星巴克重新进行了客户调查,发现那些捧着一杯星巴克咖啡到处走的姑娘们大多数根本分不出不同咖啡的口感和酸度的区别,只要是不太难喝,谁家的咖啡对她们来说都差不多。比起咖啡的味道,舒适的环境对她们更重要。
事实上,世界上真正痴迷于咖啡味道的人很少,即使在现代现磨咖啡的起源地意大利。咖啡与生俱来的苦涩味道并不被大多数人的味蕾所喜欢,但咖啡更加明显的提神功能和香气扑鼻的气味,让咖啡在现代社会中战胜了茶叶成为全球更普遍的饮品。
为公众提供一个舒适的公共起居室,成为后来星巴克经营上的最大特色,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霍华德在星巴克环境的打造上费了相当大的心血,他特意让咖啡机放在殿堂最显眼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顾客可以近距离地看到咖啡师操作的全过程,让柜台里像是一个表演制作咖啡的小剧场。而之前,几乎所有的咖啡店都把咖啡机放在远离顾客的地方。在传统的理念里,只让顾客看到他要的产品就好,最好不要让他看到产品的生产过程。现在,中国的新式茶饮企业显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着装齐整的店员在顾客眼前忙忙碌碌的身影,都成为客户体验的一部分。
另外,霍华德认为咖啡店里不能像酒吧那样有电视,这将干扰客户品尝咖啡的感受或者交谈的情绪。在当时,几乎所有营业场所都会放置电视,方便人们及时获得资讯或者观看体育、娱乐节目的直播,没有电视的店面不可想象。曾经有电视网看上了星巴克这样一个聚人气的场所,提出付费让星巴克安装电视,播放节目,霍华德果断地拒绝了这个建议。
星巴克店里的咖啡香气是星巴克吸引顾客的另外一个杀手锏,霍华德提出的原则是,哪怕有利润再高的食品,如果味道影响到咖啡的香气都要请出去。
在装修材料上,霍华德否决了更多使用塑料和玻璃、不锈钢这类易清洁的材料,而是更多选择木材和石材。还有店里的音乐,要根据一天不同的时间进行变化,音乐播放的音响系统也要足够档次,负责的店员要随时根据店里的营业情况调节音量大小和曲目。为了店里播放的音乐,星巴克可谓下了血本,甚至收购了一家唱片公司。
当“第三空间”的理念在霍华德精心的实践中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后,星巴克迎来了成长的真正高潮期。1995年星巴克的店面数量一下子在425家的基础上提升了250家,第二年增长了400家,再往后一年是600家,2000年开到了3500家。如果没有向“第三空间”这次决定性的转型,就不会有现在的星巴克。
传统社会,亲朋好友的聊天更多在住宅、餐厅、酒吧进行。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就业方式的变化,给商业带来了新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里根时代彻底摆脱了滞涨带来的长达将近10年的困扰,结束了工业化时代,实现了向后工业时期的成功转型。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约有一半的人从事服务业,30%的人从事制造业,20%的人从事农业。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制造业的从业人数降到15%,农业人口降到5%,80%的人从事服务业。这种转型带来了就业方式的极大改变,大多数人离开制造业工厂,转向了城市中的写字楼。
更紧张、但自由度更高的工作,让人们有更强的需求找一个地方坐下来,聊天、看书或者工作,笔记本电脑的出现让这种行为变得非常普遍。收入的普遍增加也是这种在咖啡馆休闲方式更加普及的原因。毕竟每天去一次咖啡馆,将多出几美元的支出,而这种支出在过去看来并非必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星巴克开始向亚洲开拓市场。1996年,日本的第一家星巴克开张,1999年韩国的第一家星巴克门店开张。2000年5月,上海第一家星巴克落户淮海路力宝广场,在此之前不久,星巴克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在北京国贸中心开张。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其他中国大城市,在进入中国的前十几年时间里,星巴克属于高档消费场所,是高消费人群消遣以及男人约姑娘见面显示品味和消费能力的地方。但在最近几年已经迅速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成为大众消费场所。虽然价格和美国本土相比依然较贵,但已经成为写字楼里普通白领阶层的日常消费项目。
星巴克进入东亚市场后,和北美市场的基本消费状态发生了一个不小的变化。如果说在北美,星巴克的“第三空间”在家庭和职场之间离家庭一端更近一些的话,在亚洲,星巴克明显地向职场一端偏移。更多的店开在写字楼聚集的地方而非居民区。在中国任何一家城市的星巴克,如果你坐上一天,从客户的谈话中大体能了解这个城市的商业脉动。
除了带着笔记本电脑在星巴克办公的人,星巴克里的交谈,更多情况下并不是好友之间的轻松聊天,而是半熟不熟甚至不认识的人约见的地方,这种约见通常都带有浓厚的商业活动色彩。
北京的金融街、国贸周边,上海的静安寺、徐家汇等区域,星巴克指数遥遥领先,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商业中心分布最密集、写字楼最集中、交通最发达、房价最高的区域,自然也是商务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上海星巴克数量在全球城市中遥遥领先,如同若干年前首尔数量第一时的原因一样——这里是全球商业活动最频繁的城市,而不是居民最喜欢喝咖啡的城市。从“城市起居室”到“共享商务办公室”,作为“第三空间”的星巴克咖啡在东亚和中国发现了新的增长点。
第一家麦当劳开在王府井,第一家星巴克开在了国贸,当美国服务企业进入中国时的这种选择,决定了他们在之后的发展方向。二十多年前,当中国第一家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张的时候,我曾经专程跑去长见识,已经习惯把咖啡等同于雀巢速溶咖啡的我,第一次体验到咖啡的香味可以如此地浓烈,另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是,那里的顾客是我在所有的营业场所看到穿西装正装比例最高的地方。十多年前,一位朋友选择举家迁回成都生活,我问他作出这个选择的理由,他说因为成都有了星巴克,这意味着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年轻知识工作者构成的商业阶层。现在成都有183家星巴克门店。
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我第一次看到了有蒙古文店名的星巴克门店,目前星巴克已经在这个城市开设了10家店。按市区200万人口计算,每万人平均星巴克店的数量差不多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这种差别远远超过了人均GDP的差别。显然,这也不是一个咖啡爱好者多少产生的差别。几年前,西安市委书记得知西安只有40多家星巴克门店的时候,感慨道,“太少了,400家还差不多”,现在星巴克西安门店上升到了100家。
星巴克在中国城市这种极为成功的增长,从另一个方面也向本土行业从业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茶馆为什么没有及时去满足这种需求?
作者为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校对:张国刚)
<>Roastery之于星巴克,就像Air Jordan 之于耐克,Purple Label之于Ralph Lauren。】
文/ 韩璐 编辑/ 李惠琳
就在今天,星巴克亚洲首家全沉浸式咖啡体验门店——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Roastery宣布开业,这是继2014年总部西雅图首家Roastery后,全球第二家臻选烘培工坊。
“物以稀为贵”,对比每年以上百成千家数量增长的星巴克标准门店,时隔三年才诞生第二家的Roastery,在星巴克内部无疑是瑰宝了,不论是选址、开业时间都谨慎、谨慎再谨慎。
而且这条业务线也是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会执行主席、前全球CEO霍华德·舒尔茨亲自操刀带队,今日的开业庆典上,他也是专程赶来站台,无疑彰显着公司对于这个产品系列的倚重。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会执行主席、前全球CEO霍华德·舒尔茨
去年末,在霍华德·舒尔茨提出卸任后,各方都关注着星巴克接下来的走向,但至少现在看来,不论是他个人还是公司都选择了以发展前景与利润业绩为重,那么情怀之外,Roastery这条全新、高阶的业务线能否代表着星巴克的未来?
换一种“英雄”,去争夺排位
其实这几年星巴克的日子,并没有那么顺遂。
鲜有亮点的财务数据,不达预期的销售表现,几乎每次财报发布会后,华尔街的分析师们都会出一通差评,再加上“神级人物”霍华德的卸任,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就是起伏波动的股价,确切地说,是“伏多起少”。
在投资者面前屡屡挫败的星巴克,在消费者这里也因为产品涨价,会员制度改革等原因,险些失了民心。
前不久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利润下滑16.7%,这也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利润出现如此下滑。
星巴克给出的官方解释是,锐减的商场客流与飓风天气是导火索,但在路透社分析看来,包括Intelligentsia在内的精品咖啡馆们,以及麦咖啡在内的低价产品,正在蚕食星巴克的市场,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依旧快速增长中国市场,只是面对的时间或早或晚。
事实上,也是如此,不论这些品牌是否被咖啡界看得起,品牌历史或者咖啡制作多简陋,都必须要承认,市场开始慢慢出现了倾斜。
相比市场开局时,星巴克攻城略地的红利期,如今无论是增多品类还是开设新门店,背后能释放的销售与利润空间都已经开始收窄了,全新的、能够带来利润快速增幅的新业态成了必须。从这个层面上看,高端门店臻选烘焙工坊 Roastery在此时开业,是个好砝码。
新开业的Roastery,整体上来看,不论装修风格还是内饰,都是星巴克标准门店的高阶版,强调体验式消费与特供产品。约2700平方米的面积远超西雅图店,被打造成一座“咖啡奇幻乐园” ,拥有两个咖啡吧,一间主题商店、一个挑高图书馆和一个透明的咖啡烘焙厨房。
品鉴吧台
在店内,消费者可以体验多个咖啡工坊,也可以在3D打印而成的茶瓦纳(Teavana)吧台品味茶饮,还能够享用到星巴克收购后首次亮相亚洲的焙意之(Princi)的纯手工美食。此外,门店有售众多独家限定的星巴克周边产品。
茶瓦纳吧台
Princi烘焙坊
当然,这么多精心安排,自然是为了给星巴克带来更好的财务回报。
星巴克总裁兼CEO凯文·约翰逊此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Roastery可以实现双位数的可比同店增长,而且平均客单价是标准星巴克门店的四倍。
以位于西雅图的首家Roastery门店的表现来看,的确不凡,和全美门店全年平均 6% 的同店营收增长率相比,西雅图门店达到了 24%,可以说是相当出挑了。
可想而知,复制在上海的首家海外烘培工坊,其业绩目标必定是有增无减的。过去20多年间,星巴克已在中国市场上成功进行了消费认知与品牌培育, 如今Roastery这位新“英雄”的使命,便是为星巴克争下更好的市场排位,获得更高的利润回报。
加法VS减法:增加数字化,精简业务
如果说今年是星巴克的调整年,那么逐渐到位的新管理层,势必想要在接下来的财年里打造一个全新的投资年与突破年。
新官上任三把火,在2017财年四季度业绩说明会上,约翰逊宣布了最新的长期财务目标——可比同店销售增长3%-5%,收入实现高个位数增长,每股盈利增长12%或以上。
在具体执行上,则是“三步走”——第一,星巴克要“投资于未来”的,尤其在员工投入、食品饮料创新以及数字化创新和星巴克臻选门店Roastery上的建设;第二,公司需要适时调整成本结构;第三,精简业务、提高效率。
一方面投资成长前景最好和回报最大的生意,另一方面退出长期增长前景较差的业务,无论是授权许可、出售剥离还是以其他方式。
说白了,就是要增加赚钱手段、剥离亏损业务。而星巴克的一系列举措,也都迎合了这个目标。
星巴克一边将茶饮品牌Tazo卖给了联合利华,关闭了不怎么赚钱的Teavana茶饮门店,与果汁品牌EvolutionFresh 的独立门店,一边却又大刀阔斧花了近88亿元,将中国大陆的所有门店都收归己有。咖啡和茶饮料尤其是冷饮的更迭开始加快,网络渠道与数字化应用开始增加。
Teavana茶饮门店
此前,星巴克在中国的数字化尝试上由于迟迟没有突破网络支付,一直被认为是鸡肋。但从去年到现在,微信与支付宝已相继接入,使得整个星巴克品牌的数字化突破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上海开业的这家Roastery,依托阿里巴巴的场景识别技术,也实现了天猫的全面合作,推出了“智慧门店”概念。
消费者可以体验星巴克首个增强现实(AR)体验之旅, 只需手机连接店内WIFI 或打开手机淘宝 APP 扫描二维码,登录上海烘焙工坊的手机版网页——“线上工坊”,通过 AR 扫描功能,便可进入Roastery的世界,包括在线菜单查询,以及工坊展览等。在指定的工坊景点打卡,还能获得虚拟徽章,解锁工坊定制款拍照工具,以徽章点缀工坊精彩瞬间,并分享到社交媒体。
可以说,全新的星巴克形象——高品味、体验感、数字化,都被考虑在内了,在大大提高了星巴克的门槛之后,要等的就是消费者纷至沓来献上的销售额。
只是,这一招也并非没有风险,更高端的业务线,是服务于高消费的窄众群体,还是能打入中产们的心,还是需要时间去证明,毕竟如今的中国消费市场,早就不是20年前星巴克刚入华时的空白区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日本东京的蓝瓶咖啡一样,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是很多人去上海的“咖啡打卡第一站”。
4年前,上海烘焙工坊开业,像是上海的“商业景观”,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到此一游”。
4年后的今天,中国咖啡行业今非昔比,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坊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作为从业者,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开业4年成绩单:
累计上200+新品,千万人次到访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对第一次去烘焙工坊记忆犹新。
2700平米,上下两层的超大空间里,可以看到咖啡豆的烘焙全过程,能与咖啡师面对面交流,还可以近距离体验虹吸、冷萃等不同的萃取乐趣,以及琳琅满目的零售品和熙攘的客流,仿佛置身一个“顶流景点”。
手中的咖啡和咖啡豆,就像是景点的门票和要带走的纪念品一样,让不少“星粉”一进店,马上就跟“着了魔”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回家。
那种全沉浸式的体验,刷新了我对咖啡和咖啡馆的认知。
而开业第一年,上海烘焙工坊就成为了星巴克全球销售额最高门店。
如今,开业4周年(截止到2021年12月5日),上海烘焙工坊累计吸引万人次到访,首发了200多款全新饮品及数个品类,并首次推出多款由伙伴创作的饮品,从上海走向全国。
其次,作为上海咖啡文化的地标之一,烘焙工坊累计举办了2000多场咖啡品鉴活动,二十位业界顶级大咖与世界冠军级选手,先后受邀与咖啡爱好者进行咖啡文化交流。
除了为星巴克输出创意性的产品之外,烘焙工坊还是星巴克的“黄埔军校”——
就在今年,烘焙工坊中的咖啡烘焙师李佳慧,正式成为了星巴克国际市场首位咖啡烘焙大师(Master Roaster), 以及星巴克全球首位女性烘焙大师。这也是在星巴克内部,咖啡专业领域最高等级的殊荣之一。
李佳慧
>作为星巴克中国最大的门店,上海烘焙工坊不仅对星巴克意义非凡,对整个咖啡行业来说,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引领行业的发展。
盘点:上海烘焙工坊带来的4大创新
1. 为咖啡行业开创了“前店后厂”模式
在上海烘焙工坊开业之前,在全国的咖啡馆里,很少有门店现场烘豆子。大家对于咖啡的体验,集中在萃取和制作上,没有从豆子到杯子的文化熏陶。
但去过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咖啡店,以能在店里烘豆子为傲,早上去的顾客,可以一边喝一遍闻到烘豆子的香气。
上海烘焙工坊的开业,通过星巴克的努力,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给国内咖啡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行业标杆,“前店后厂”模式,让整个咖啡行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
“前店后厂”,从豆子到杯子的全体验,把很多偶然性消费的顾客,变成了咖啡爱好者,进而让咖啡走入他们的日常。
星巴克开启了“前店后厂”模式之后,一些国际品牌的咖啡都开始沿用,继而在全国铺开。比如西安的糖人咖啡,就是专程到上海考察学习之后,把前店后厂模式复制到了西安。
“前店后厂”模式,一时间成为了全国咖啡圈的新玩法。
2. 成为行业打造“目的地商业”的样本
这两年,有个词特别火,叫“目的地商业”
简单说就是,消费者去消费它,不是顺带路过,不是为了什么别的目的,“去消费”本身就是目的。
刷屏朋友圈的奶茶、甜品店、书店,都可以是目的地,甚至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热门谈资。
上海烘焙工坊也是这样的“目的地”,来这里不单为提神解渴,而是因为你可以完整体验咖啡的文化,获得良好的感受。
目的地商业纷纷涌现,就是因为商业力量意式到,在新的消费时代里,给人创造“目的地”能够获得商业流量的巨大机会。
上海烘焙工坊,之所以能够4年来,持续成功的获得流量,把人吸引到这里来,完成消费转化,其实是因为不断地回答了“人愿意把时间花在什么样的物理空间里”这个问题,给消费者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出门目的地。
3. 首发200多款新品,引领行业创新
数据显示,上海烘焙工坊4年来累计首发200多款全新饮品及数个品类。
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的饮品及品类已成功从上海烘焙工坊推广到全国星巴克臻选门店甚至全国门店。
在产品层面,烘焙工坊从前端的咖啡豆到后端的创意冲调,都做出了创新:
比如在咖啡豆方面,自从上海烘焙工坊开业,中国的“星粉”终于可以喝到由中国烘焙师在本土新鲜烘焙的星巴克臻选咖啡豆了。而高品质的云南咖啡豆更是第一次得以在这里现场烘焙,并从上海走向全国星巴克门店。
而从上海烘焙工坊首发的“威士忌桶酿咖啡”,不仅火爆全国,更在咖啡行业引领产品的流行。
其次是创意咖啡的推出。
比如人气极高的“酸柠浮冷萃”、“橘香莫吉托”就是诞生于上海烘焙工坊,更早的还有““烟熏思考奇拿铁”、“绵云美式”等原创饮品,都出自这里。
“橘香莫吉托”、“酸柠浮冷萃”
>4. 日咖夜酒的经营模式启发
今年,日咖夜酒模式在咖啡行业遍地开花,“早C晚A”(早上需要Coffee提神,晚上需要Alcohol助眠)已经成为很多一线白领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早在2019年10月,星巴克中国旗舰版Barmixato特调酒吧亮相上海烘焙工坊,芝华士鸡尾酒大赛冠军调酒师Timothee Becqueriaux坐镇,一起揭幕了星巴克全球市场首发的11款以臻选咖啡、茶瓦纳为基底的特调鸡尾酒。
在这里,白天享受一杯咖啡,夜晚感受特调酒饮的微醺,成为体验“夜上海”的新选择之一。
在烘焙工坊试验成功之后,星巴克臻选咖啡·酒坊就逐渐成为一种固定店型,以日咖夜酒的模式,在上海、深圳、武汉、成都、重庆等地开出十几家门店。星巴克全球市场首发的11款咖啡和茶特调酒饮中,已有7款从这里走向全国臻选咖啡酒坊。
“日咖夜酒”模式,也从上海走向星巴克全国各地臻选门店。
目前,从烘焙工坊走出的店型,除了酒坊之外,还有焙烤坊等创新店型。
对于星巴克来说,烘焙工坊也是店型探索的一个“试验田”。除了咖啡、周边零售之外,还有餐食、茶饮、酒吧,不同业态相互交叉都有可能组合出新的店型。
咖啡行业,需要更多烘焙工坊式的“商业景观”
实体零售行业有个理念,叫“商业景观”。
指的是,当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建立一家规格、理念明显高于普通店的标杆性门店,用来集中展示品牌文化、未来愿景,拉升品牌高度,给消费者带来更深刻的体验。
这样的门店,往往是超前的、概念性的,是一个区域的“制高点”,品牌意义大于盈利意义。
在今天,商业力量和社交平台正在合力创造越来越多“商业景观”,它们正在成为消费者出门的目的地。
传统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你只能作为一个过客去观赏,而商业景观,你可以通过消费,跟它展开更丰富的互动,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肯德基、麦当劳、巴奴、海底捞等品牌,都在全球各地有标杆性的“商业景观”。
今年新咖啡模式崛起,出现了本土连锁品牌,也诞生了爆品,对现阶段的咖啡市场来说,如果想要持续输出创新的产品和典型,沉淀出品牌,烘焙工坊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模式。
咖啡如何创新体验,沉淀品牌,和顾客做交互,星巴克正在通过烘焙工坊探索一条全新的路径。
在整个咖啡行业,在全国各地,还需要更多的烘焙工方式“商业景观”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