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的下一个爆品是零食?
曾被看好的新茶饮市场在疫情的影响下元气大伤,纷纷转战零售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近日,记者通过天眼查发现,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入股苏阁鲜茶,后者经营范围含餐饮管理、预包装食品批发零售等。
从“奈雪好食馆”到“喜茶食验室”,再到“茶颜游园会”;从“欧包”到“肉夹馍”再到“各种周边”,茶饮“边界”越来越大,未来新式茶饮店会否变成零食百货店?新茶饮企业布局新零售赛道成绩如何?
“茶饮店卖零食百货将会成为常态”
“假如有一天喜茶变成了一家零食百货店,消费者能接受吗?”记者采访了多名喜茶资深用户,得到的回答不一。有人认为“茶饮店就应该专注做茶。”也有人表示能接受:“相比20-30元一杯的现制茶,带有喜茶元素的周边产品算是物美价廉啦。”还有人期待:“或许变成零食百货店后就不用排队了。”
事实上,新式茶饮店早已在新零售的道路上不断扩展产品边界。
喜茶小程序页面截图
记者在喜茶小程序上看到,店内不仅有气泡水、果汁茶、轻乳茶、暴柠茶等瓶装茶饮,还有茶叶类、蛋糕类、零食类乃至吸管杯等百货商品。
茶颜悦色游园会长沙国金中心店。受访者供图
有消费者在茶颜悦色游园会门店看到:有袋泡茶、方罐茶、小莲罐、自摇奶茶等茶饮类;有牛轧糖、什锦茶糖、碧根果、炒米糕等零食类;还有杯子、胶带、笔记本等周边,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蜜雪冰城门店的炸串饮食区。图片源自蜜雪冰城官微
2021年9月,主打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在郑州国贸开出首家体验店,占地268平方。这家体验店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饮食区,提供茶饮、咖啡、雪糕甜品、烘焙、炸串、蛋糕DIY等档口,另一部分售卖雪王IP周边以及茶包等零售产品。而线上,蜜雪冰城天猫旗舰店出售薯条、瓜子、茶包、速溶拿铁等食品,以及马克杯、杯套、公仔盲盒等周边。
新式茶饮+零食百货,有戏吗?对此,快消品新零售专家鲍跃忠认为,新式茶饮卖零食等周边产品将来“一定会是常态,也必须是常态。”他表示:“新式茶饮店的优势在于品牌,比如奈雪、喜茶,已经形成了很多忠实用户,而这些人肯定不是天天只喝奶茶,他也吃零食,也有别的消费需求。”对于运营情况良好的新式茶饮店而言,布局零食等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将用户价值更大化。新式茶饮消费者与零食消费者大部分重叠,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可以为品牌增加业绩。
与此同时,预包装零食也可以帮助新式茶饮触达更多用户。以喜茶为例,其线上官方旗舰店除茶饮兑换券、周边联名产品外,还有冰激凌、糕点、瓶装水等。这意味着,喜茶可以在线下门店尚未渗透的区域开拓新用户。
考虑主营业务以外的扩张,是新茶饮们应对危机、降低风险、寻求新增长的必然选择。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7月,茶颜悦色宣布投资网红茶饮品牌“果呀呀”。2021年10月,蜜雪冰城蜜雪冰城入股广东“汇茶”。自2021年起,喜茶则陆续对外进行了至少6笔投资。其中包括精品咖啡Seesaw、燕麦奶供应商YePlant、预调酒WAT等与喜茶自身业务有明显差异的项目,也有柠檬茶品牌王柠、桃味茶饮和气桃桃、分子果汁野萃山这类与喜茶同赛道却定位不同的新茶饮品牌。
对于此次入股苏阁鲜茶,喜茶回应称,目的是主动布局市场机会,也希望能够以自身多年的积累、经验和资源支持优秀的初创品牌更好地发展。
卖零食背后:行业竞争白热化
新式茶饮品牌动作频频背后,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某些品牌现制茶虽价格不菲,但不代表能赚钱。2月8日晚,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虽然收入同比预增超40%,但预计2021年经调整净亏损1.35亿元~1.65亿元。记者梳理发现,这已经是奈雪连续第4年亏损,也就是说自其成立以来从未盈利。截至2月9日收盘,“茶饮第一股”股奈雪的茶总市值为122亿港元,报收7.13港元/股,较发行价下跌64%。
喜茶目前虽未上市,但一直有着IPO的传闻。天眼查信息显示,喜茶目前已融资5轮,投资方包含美团龙珠、腾讯投资、红杉基金等。有消息称其估值已高达600亿元。
高估值的背后是资本对现制茶饮市场的看好。据红餐网《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为1136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5%。
融资虽然红火,但是从需求端来说,新茶饮的消费增长在放缓。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数据,2020年新茶饮市场增速为26.1%,2021-2022年增速下降为19%左右。
与此同时,新品牌也在不断涌现,竞争日趋激烈。原材料、人工等成本端价格的上涨也给新式茶饮的业绩增长带来压力。2月9日,喜茶被曝“裁员30%”,但对此,喜茶回应称,“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去年年底茶颜悦色也经历了大量关店、员工和高管在群里“吵架”等风波。2022年1月,香飘飘、茶颜悦色等先后表示因成本上涨,奶茶产品将要涨价。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我国茶饮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品牌厮杀的同时,中式新茶饮已经接近饱和状态,行业红利也在逐渐消退。因此,如何顶住压力,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是新式茶饮品牌需要回答的问题。
以奈雪的茶为例,原本其想主打“茶饮+软欧包”形式,借茶饮消费带动烘焙类产品销售,但财报数据却显示这一打法似乎并不乐观:数据显示,2018-2020年,公司烘焙类产品收益占总收益比重分别为24.5%、25.3%、21.8%,2021年上半年的比重则仅比2020年同期微增1%,烘焙类产品表现平平。
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不少新式茶饮将注意力放在“零食”等周边产品上。奈雪的茶财报数据显示, 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其他产品”(主要包括伴手礼及零售产品,如气泡水、茶礼盒、零食及节日类限定礼盒)收益占比分别为2.7%、1.8%、2.2%。而2021年半年报显示,奈雪的茶“其他产品”的收益占总收益比重为3.3%,对此,奈雪的茶在财报中表示:“尽管零售业务占比目前较小,我们预计未来零售业务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茶饮进军新零售战况如何?
根据人均消费位价,新式茶饮市场大体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市场,高端市场人均消费在20元以上,以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为代表;中端为人均10~20元,市场占比最大,代表品牌也最多,比如1點點、CoCo都可、书亦烧仙草、古茗等;低端为10元以下,蜜雪冰城、益禾堂等。这些新式茶饮品牌几乎都对新零售进行了探索。
一些处于高端价格带的新式茶饮企业,会通过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搭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以喜茶为例,消费者使用“喜茶GO”小程序即可注册为会员,会员共5个等级,与消费金额挂钩。喜茶为不同等级的会员提供外卖免配送费、随机赠免、新品上市当天优先制作等特权。通过这些差异化服务,用户得以对品牌建立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喜茶的会员等级存在有效期,想维持等级需要完成相关消费任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黏性与忠诚度。除此之外,高端价格带的新式茶饮企业多采用直营的经营模式,更便于企业直接管理。
而瞄准中低价格带的新式茶饮,经营模式多以加盟制为主,方便快速扩张,占领市场。如“闷声发大财”的蜜雪冰城,有业内人士曾预计,2021年年底蜜雪冰城加盟店将突破2万家店。与此同时,蜜雪冰城自建工厂、自建供应链,自产核心原材料,建成了“加盟运营、研发生产、仓储物流”并行的完整产业链,更能控制上游成本。
但不论是定位哪个价格带,新式茶饮的食品安全管理都有待进一步加强。2021年5月,蜜雪冰城旗下郑州永安街店、济南大观园店、武汉马湖商业街店存在包括篡改开封食材效期、使用隔夜茶汤奶浆半成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同年8月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被曝出现蟑螂乱爬、腐烂水果继续用、产品标签随意更换、手套不戴、抹布不洗等食品安全问题。喜茶也曾多次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翻车,比如2021年9月,上海一家喜茶门店店员误将用来展示的“样品”饮料拿给消费者,致该消费者紧急入院洗胃。随后,喜茶官方道歉,并在全国门店下架同款陈列道具……
食品安全是新式茶饮企业入局新零售必须重视的问题。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记者,以零食为例,新式茶饮与零食的供应链体系不同,入局还需强化零食供应链管理,保证质量与食品安全。
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张洁莹
< class="pgc-img">号所有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 首发|首席商业智慧
- 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站上了风口的零食折扣店,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回本遥遥无期。
最近,周杰伦又全网刷屏了。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因为出专辑,而是因为周董有新的代言了,一次性还代言了俩。
关键这俩还是死对头,难以想象县城最火的两家零食折扣店竟然共用同一个代言人。
这离谱的剧情让人不禁揉眼思考另一个到底是不是“周饼伦”,不过从两家同步释出的代言人TVC来看,确定是周杰伦无疑,这熟悉的周氏风格。
能让折扣零食界的一哥和二哥不按常理出牌地共用一个代言人,欢喜冤家喜结连理,这背后不是周董的能耐,而是零食折扣店的无奈。
在去年11月,“赵一鸣零食”和“零食很忙”便官宣合并,不过两个品牌依然保持独立运营。
从最开始的针锋相对,走向现在的重大举措合并,不得不揭示一个行业内的暗示。
那就是经历着优胜劣汰“大逃杀”的零食店品牌里,连头部都必须抱团取暖,抵御倒闭风险,一起度过困境了。
街头倒闭转让的折扣零食店
>比新茶饮更凶猛的赛道
暴击“高端零食一哥”
要问这两年最火的风口,想必大家都会脱口而出“折扣零食店”。
“随便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家零食折扣店。”这是如今在县城可以看到的独特风景线。
作为一个消费的新物种,零食折扣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不敢小觑的折扣零食店,甚至把“高端零食一哥”良品铺子都逼得开始降价,旗下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达45%。
这番“热闹”的场景,让人难免会与多年前同样也是火热的新茶饮赛道相比,但是,零食折扣店的疯狂程度远远要超过当时的新茶饮。
喜茶和奈雪的茶把奶茶带进了一个全新的赛道,这两个品牌当时都是坚持直营,所以扩张的步伐很慢,新茶饮也是发展了好几年才开始敢喊出万店口号的。
而如今的零食折扣赛道,一出道就是打着“加盟”的目的,它们以一种极度疯狂的速度攻占下沉市场,像是被按下了“加速键”,将下沉市场的空白地带甚至是对方的腹地发起激烈的进攻。
6月12日,零食很忙集团宣布,“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的全国门店总数量已超过一万家。
也是众多冲击万店的量贩零食店品牌中,首个完成万店目标的企业。
根据官网数据显示,仅2023年一年,零食很忙就新增了2000家门店,平均每天都有5家新店开业;赵一鸣的扩张速度同样惊人,仅用两年多时间开了800多家门店,以每月新增100多家的速度在扩张,平均每天都有3家新店开业。
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才是真的“狂飙”。
要知道,在之前,赵一鸣、零食很忙等品牌都还只是区域性品牌。
赵一鸣来自江西宜春、零食很忙的大本营在湖南长沙,如今它们能够走出区域,在全国大大小小的的县城里和小镇上落地,这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毕竟如此热辣滚烫的赛道,投资机构肯定会寻找“上车”的目标。
零食很忙、零食有鸣、赵一鸣等品牌都获得过资本的加持,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休闲零食赛道共有11家相关企业获得融资,融资总金额约为13亿元。
而在去年年底,仅仅是零食很忙和赵一鸣合并后的新公司就获得了10.5亿元投资,估值更是超过百亿,可谓是风头无两。
可以说,零食折扣店,一时间站上了风口,不仅吸引了资本的青睐,也吸引了无数加盟商的入局。
就像那句话说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
但是猪多了,也会把风口堵死。
你看到的是到处开零食折扣店的加盟热情,却没有看到是一个开了,一个倒下了,接着换另一个品牌继续开。
风口已过,后来的普通人都是韭菜?
在零食折扣店开始火热之前,新茶饮同样是炙手可热的一个赛道,不少人就像现在看好零食折扣店一样,对新茶饮品牌非常看好。
而如今的新茶饮赛道早已迎来了倒闭潮。
据窄门餐饮的数据,截止2024年5月,“奶茶饮品”赛道的门店总数达到418403家。近一年内新开店167629家,但是净增长仅有29917万家。这意味着新茶饮行业近一年内有近14万家店闭店。
一条街有十几家不同品牌的奶茶店贴脸挨着,甚至在距离不过十几步的街道旁也开了几家蜜雪冰城。
不夸张地说,从一线城市CBD中心到城乡结合部的街头一隅,都开满了不同的奶茶店。
可见,竞争有多激烈,新茶饮的加盟早就失去热度了,现在没什么人敢下血本去开一家奶茶店了,即使是头部品牌。
零食折扣店也不例外,在这个堵满了“猪”的风口上,有人表示“日入5000都亏钱”,有人投资50万,不到两个月就倒闭,有人投资了100万,距离回本遥遥无期。
因此,就有人预言:奶茶店的倒闭,就是在给零食折扣店铺路,还想搞加盟店的普通人还是醒醒吧,别轻易做了别人的韭菜。
虽然这段话不完全正确,但是话糙理不糙。
毕竟这两年大家也都知道经济不好,钱在口袋里都不舍得花出去,没有人愿意背上债务,下半辈子都要过上还债的日子。
高度同质化的零食折扣店,目标人群定位都是一样的,而且售卖的产品也大部分相同,甚至连装修都大差不差,唯一能区分它们的就是门头上的颜色。
奶茶店至少在产品上还可以打出差异化,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对于喜好也有各自的偏爱。
而这些零食折扣店,说白了,是没办法靠产品打出差异化的,所以只能靠一直“价格战”去吸引顾客。
而这背后看的就是品牌跟工厂等供货渠道的议价和拿货能力了,这才是零食折扣店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品牌方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能力比其竞争对手差,那苦的就是加盟商了。
对于加盟商来说,无止境的价格战只会消耗自己的资金链,但是投入那么大,又没有办法全部退出,只能苦苦熬着。
不同于新茶饮赛道,零食折扣店不属于轻量投入,而且毛利率也相对较低,一般维持在20%之下。
不管是哪一个零食折扣品牌,前期要加盟至少要投入80-100万的资金,而行业内预测的回本周期在1.5-2年之间。
零食很忙官方提供的加盟预算参考,还没算上租金人工等成本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零食折扣加盟店开起来,这个回本周期被逐渐拉长。想要在2年内回本,每天的营业额至少要达到万元。
然而在如今走几步路就是一家零食折扣店的县城里,每一家店都分散了人流和目标消费者,想要回本,远远超过2年时间。
就有曾是某折扣零食店的加盟商表示,品牌为了揽客不择手段降低商品售价,看着门店很多人生意很旺,实际上就是靠牺牲加盟商的利润去做引流招商。
“只有销量,没有利润,走向倒闭也是时间问题,没有入行的建议不要盲目跟风,没有你眼睛看到的赚钱。”
入局需谨慎,背债太难受
这年头,选择加盟零食折扣店的,大多都是不想打工,想当老板的。
有网友说,这种人最容易受到加盟店的引诱,没考虑清楚,就被加盟店的火热的表象糊住眼睛,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如何保持盈亏平衡是每一个投资入局零食折扣店的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这两年出现了很多专门收割加盟商的零食店品牌,这种品牌只想靠加盟费、装修费赚钱。
所以,还需要多斟酌和识别有实力的品牌,提前了解加盟品牌的情况,选择在当地门店数量较多,供应链比较完善的企业。
其实可以发现,这些零食折扣店,靠的就是“低价走量”的模式。
区别于其他的传统零售模式,零食折扣店是跟生产厂家或大经销商合作,一方面通过批量的大额采购,降低进价。
另一方面不经过各级经销商,去掉了进场费、上架费、公关费等这些附加在产品身上的隐形成本,让其进货成本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做到把价格打下来。
商品价格之便宜堪比零食界的蜜雪冰城,成为了消费者眼中实至名归的“穷鬼零食店”。
所以,如果商品不完全符合消费者需求,加盟商便会存在滞销问题,这也就导致了加盟商回笼资金困难。
因此,开一家零食店,并没有想象中的可以躺着赚钱,加盟商还需要在用人、产品等方面需要更加精细运营,才会有持续经营下去的可能,多思考保证自己怎么不亏本。
风头过去后,迎来的就是批量倒闭,参考奶茶和咖啡行业,门槛低不代表收益高,当市场饱和之后,亏本太容易了。
不管怎么说,还是那一句,脚踏实地,投资需谨慎!小心被当韭菜,背债太难受!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源:老苗撕营销
1
这两年消费品领域最火热的赛道:
一是SHEIN的跨境“小单快返”,现在号称“珠三角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在做SHEIN的订单”。2023年SHEIN的营收据称超过了300亿美元,2000多亿人民币,妥妥中国第一大服装企业,一举超越了ZARA、优衣库这些长期被中国服装企业奉为标杆的国际品牌。
国内市场最火热的无疑是量贩零食店,业内称2023年国内新增门店超过一万家,总数量远超2万家,其中老大零食很忙(含赵一鸣)门店数量已经达到惊人的7500家,总营收自称超200亿。
其它还有上千家、几百家门店的系统也在加大马力。一些地方上的个体零食店,小连锁也在不断涌现,从一线城市到乡镇市场,到处都有零食店的影子。
快速开店、合并、补贴、资本、跑马圈地、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价格,活脱脱要把几年前的“千团大战”从线上搬到线下重新打一遍。
2023年,量贩零食店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09亿,比2022大涨了75%,而且接下来几年还会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速。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国内的休闲食品号称是“万亿”规模,分散在小卖部、电商、蛋糕房、商超、零食店、小摊贩等不下二十种零售业态中,其中的商超业态,国内大大小小的所有卖场、超市加起来,卖的零食大概也就是占到总规模的13%。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速度下去,零食折扣店的市场规模会在三五年内赶超商超,成为休闲食品行业最主力的零售业态之一。
2
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事物,都会伴随争议。
很多人说,零食硬折扣将是一场零售革命,将彻底颠覆零售业,能把所有消费品行业全给“硬”一遍;
有人觉得这又双叒叕是一场制造概念,割加盟商韭菜的大型运动;
有人觉得确实实实在在让消费者享受到了更有性价比的零食,这就是进步;
有人觉得不过又是一种大牌产品超低价引流,白牌产品赚取利润的老套游戏;
有人说零售折扣店将一路高歌猛进,三万家五万家乃至十万家指日可待;
还有人说现在零食折扣店开始不断倒闭、关店,很快就跟奶茶店一样加入中小创业者的“四大天坑”,风口过后,一地死猪
......
如果你认为老苗作为久负盛名的江湖神棍,也是在跟很多人一样唱衰或者唱多零食折扣店,那就太小瞧咱的手撕功力了。
咱聊点高级的。
3
写过好多回的“高德纳曲线”,不知道各位看官还有印象不?就是类似“达克曲线”的那个东东。
大意就是,一个技术或者一个商业形态,在最初被市场接受后,会在短期内被“媒体”和“资本”迅速推上一个高峰,市场一片热闹,舆论一片火热,这个高峰类似于达克曲线中的“愚昧之巅”。
而随着泡沫被挤压,市场进入冷静期,媒体不炒了,人们也不怎么看好了,跟风的少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期才真正到来。
之前写过的,“传统电商”、“新零售”、“直播带货”、“消费品B2B平台”等,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高德纳曲线。同样,零食量贩也在经历过程,而且它的阶段是马上进入泡沫高峰期,类似于达克效应的“愚昧之巅”。
就凭一个模糊的商业规律,就判断一个商业业态的发展阶段,是不是太教条了?
不着急,咱继续看另外一个问题。
4
为什么“硬折扣”店会在零食品类中兴起?
其它类目可不可以?有没有机会?
有没有可能出现综合的多类目“硬折扣”零售业态?
回答问题的前提是厘清概念,这个所谓的硬折扣店到底是个啥,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还是说只是一个传统概念给换了个说法?
研究零售的人都知道,在零售业态中有一种狠角色,叫“品类杀手”。
主要特点有三:1、营业面积大但商品品类少;2、较少品类中有更多单品选择;3、价格相对综合商店更加便宜。
中国零售市场最早崛起的品类杀手是家电连锁,如早期的国美、苏宁、三联、大中,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狠人。
其它有影响力的品类杀手还有家居建材,如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文具如晨光、得力等。还有体育用品、母婴用品、化妆品等也都曾经崛起过类似“品类杀手”的零售业态。
一旦品类杀手店在一个商圈中站住脚跟,它就能杀死同商圈的综合零售体里的同等品类销售。“品类杀手”也因此而得名。
一辆装满西瓜在小区附近售卖的五菱荣光,就是它旁边水果店的品类杀手。
当年的百货就是这样被家电品类杀手、家居品类杀手等逐一肢解,逐渐没落。而如今,一旦一家零食量贩店生意起来,其周边的社区超市、便利店、乃至大型商超的零食生意,都会大受影响,甚至被席卷一空。
零食量贩店,其本质是零食品类杀手店。至于其折扣方式是直接低价的“硬折扣”,还是定了高价进行打折的“软折扣”,并没那么重要。
“硬折扣”可以提价,“软折扣”可以长期硬做。消费感知上没有多大差别,这点也不要拿顾客当傻子,千万不要被这个形式上的差异所迷惑。
一个品类杀手要能成立,最起码要具备两个特征。
第一体量要够大,否则交房租养人都养不起;第二该品类在综合零售中销售效率较低,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零售目前有万亿的市场规模,这第一个条件无疑是具备的。
另外,零食虽然市场规模大,但其品种数量却格外多,传统的糖果、饼干、蛋糕、膨化、坚果、果冻,其它如肉类、果干果脯、蔬菜海鲜乃至蘑菇,只要是能吃的,都能做成零食,每个类别都可以做出数以百计千计的品种。大多数零食制造企业,家家都有上千个SKU。
总规模大,但分摊到具体品种上并不多,而且适销终端数量又特别多,从大型商超、到连锁便利店、食杂店、乡村超市等等,几乎所有的零售小店都适合卖零食。这样的终端数量,全国至少有500万家(业内号称680万)。
这导致传统的零食渠道链特别长而复杂,大部分零食企业的主要销售渠道还是流通市场。
大部分是流通市场的意思就是:它的产品主要是通过二批甚至三批走向终端的。
渠道链长、结构复杂、终端数量极大、单一产品销量不高,导致这么多年来,零食的销售渠道管理一直是个难题,快消品行业引以为傲的深度分销在零食品类中也一直做不起来(深度分销成功的快消品企业大都集中在饮料乳制品等有超级大单品的行业)。
效率低下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从生产成本到最终零售之间有三到五倍的加倍率,每个环节都必须要留下足够的利润率做运营,但每个环节这些年也都不怎么挣钱。
规模大且渠道效率低,这两个条件,零食行业都具备。
还有一个重要要素是非常容易让人忽视的。
头几年,线下零食的销售受线上冲击非常大,目前线上零食的销售占比已经接近30%,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在网上买零食的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人。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零食不是刚需,是弹性需求。很多消费来自临时的、冲动型购买,是消费者的一时“见色起意”。一旦线下购买的场景变少,那么相应的冲动型消费就会变少,这部分市场就凭空消失了,从而影响零食市场总体规模。
而如今的零食量贩店则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大的零食招牌、明亮的灯光、大而透明的门窗、刺激的低价标签,让路过的目标顾客就能产生冲动型消费欲望。
而传统的商超也好,食杂店也好,是不能让人在店外就能产生消费欲望的。
也就是说,零食店把零食的购买场景从店内延伸到了店外,刺激了“路人”们的弹性需求,从而对传统综合零售里的零食,进行了“杀手”式打击。
按照老苗的“口水法则”,零食店不但相对于线下的传统卖家具有压倒性优势,面对线上销售,也具有体验感强、满足即时需求的优势。成为阻击零食线上继续蚕食线下最有利的阵地。
知道了量贩零食店的零售本质,知道了它们因何崛起,判断它们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关键问题。
5
零食店越开越多,已经出现大量零食店亏损和倒闭,零食店还会不会继续这么“猛”下去?
先给答案,会,但过程却将很波折。
回答这个关键问题,要进行拆解,里面有三个问题需要判断。
第一,零食店的市场总规模会发展到多大?瓶颈在哪里?
目前国内商超渠道的零食销售占总规模的13%左右,最高峰曾超过20%。随着商超的进一步衰落,未来商超将退出零食主力渠道行列,估计能剩个5%左右,其中最大的份额将会被零食量贩店吃掉,然后是电商(包括货架电商直播电商等)、社区店等都会前来瓜分。
而便利店、小型社区店、士多店、乡镇超市、乡村超市等,主要依靠流通市场覆盖的终端门店,一直是零食销售的最大主力,占比超过30%。它们也会受到零食店冲击,但整体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大部分开小店的商圈,并不能维持住一家零食店的生存。
受商圈匹配所限,零食店扩张的极限是县城和发达乡镇,没办法大规模进入到乡村或偏远社区,也很难大规模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立足。
一二线城市的二级商圈、三级商圈,三线及四线城市的中心商圈和二级商圈,人口集中度高的大型社区、商务区,零食量贩店大致能开的地方也就这样了。
跟传统超市(大型商超加标超)重叠度非常高。
所以,以后零食店的市场规模,最起码能发展到现在商超业态的规模占比,大概率可以达到商超高峰期的状态,即能占到零食总规模的20%或更多,按照如今的零食市场规模算,大概能做到2000多亿(零售价计)。
以平均单店年销售200万算,一些人判断的未来国内市场将有10万家零食店,也不是完全画大饼。至于这个未来到啥时候,那就难说了,咱接着看。
6
第二,零食系统招加盟商,它们的竞争对手是谁?
这个问题可以最直接的回答,“那么多零食店倒闭亏损,零食店还能不能继续扩张下去”的问题。
如果一家零食加盟店老板,当初没有选择卖零食,他(她)最大的可能是做什么?
他(她)更大可能是开了其它店,大概率是服装店、奶茶店、母婴店、化妆品店、文具店等等,小概率是综合小超市、中小餐饮、药房等。
也就是说,一个零食系统能不能招到加盟商,取决于它跟其它行业的加盟商比较起来“香不香”,并不取决于它目前是20%还是30%的亏损率。
门槛越低的生意越难做,大部分行业的加盟都是没啥门槛的,投钱就行,少则二三十万,多则百八十万,这就导致各个行业的加盟店亏损率都非常高。
最典型就是奶茶店,常年被评为创业四大天坑之首,每年开上几万家,每年倒闭几万家,甚至十几万家,奶茶圈里称“10家奶茶店,9家会倒闭”。
其它大部分加盟比奶茶好点,但总体都不容乐观,咖啡店、服装店、化妆品店,每个行业日子都不好过,连一向被认为高门槛“暴利”的药店加盟,近些年都开始出现较大面积的亏损。
所以,看零食店还会不会继续扩张,不光看现在这些零食店多少盈利的,多少干不下的,更要看它们跟其它行业的加盟比较。
只要更能挣钱,我奶茶店可以不开、饭店可以不开,跟你卖零食;要是不行,我转头就去卖服装、开小卖部、卖包子,大不了就赔个装修费赔点货款赔点加盟费。
要卷就所有开店的一起卷,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根据零食很忙和赵一鸣合并后的数据披露来看,店面数量7500家(合并前总数量6500家,半年又增加了1000家),23年总营收超过200亿,平均单店的年营业额约300万。
如果按照120平方/店算,差不多是68元/天的平效。做过零售行业的都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在开店做生意不景气,加盟门槛低,竞争激烈,大部分行业一半加盟商不挣钱的市场环境中,哪有什么投入五十万,一年回本,年入百万的加盟生意?要有就是割韭菜。零食店生意已经是天选之子,风口上200公斤的肥猪。尽管它的亏损率不低,而且还会进一步扩大。
从招加盟商的角度来看,各个零食系统就是在搞一场“群众运动”,把广大的零散个体小店、中小创业者,通过系统的整合,借助行业的发展机会,用轰轰烈烈的有组织运动,打击“没落正规军”(商超)和“游击队”(个体综合小店)。
7
然后就是关键的第三个问题了,这些零食系统的经营者到底属于什么商业业态?
有人觉得它们属于连锁零售业态,正在搞一场零食革命;
有人觉得它们属于平台型企业,为零售门店做各种赋能;
还有人觉得它们再一次“压缩了”供应链,去掉了一些中间环节,所到之处,对当地零食经销商都是严重的打击。
如果我们剥掉那些看上去眼花缭乱的概念,比如“供应链革命”、“赋能”、“硬折扣”之类,我们会发现这些零食系统本质仍然是经销商,但它们是非常特殊的经销商。
零食系统的货主要是通过加盟商卖掉的,它们不是零售主体,门店才是。加盟商跟零食系统之间是深度合作的独立个体,所以零食系统肯定不能算零售商,而是为零售商供货、选品、服务的经销商。
跟传统商贸型经销商相比,这些经销商“特殊”在:
1、传统经销商通常是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渠道内经营,而零食系统则只在自己系统中经营,通常会跨区域甚至全国流通。
2、传统经销商往往会跨品类经营,做零食的跟做饮料、做调味品、做乳制品、做冲调食品的经销商重叠度很高;而零食系统几乎只做零食,有个饮料啥的就是充当个引流品;它们试图去做真正把“零食”玩明白的运营商。
3、这一点是最本质的不同,它们之间的事业本质不同。传统经销商其实是把上游厂家当客户的,它们是品牌商眼里的渠道商,它们把上游品牌商的产品当作自己的产品在经营,它们通常叫做“商贸公司”,对外自称是“某某品牌的经销商”。而零食系统是把自己的加盟门店当客户,让门店挂上自己的招牌,给它们选品,为它们服务。
以前,我们习惯把经销商、二批、三批、零售终端,称为“渠道链”,这是站在厂家立场的概念,所有环节都是作为厂家的销售渠道存在。
现在,零售系统站在零售门店立场说话,所有的上游环节都是作为自己直接和间接的供应商存在,所以管整个流通链条叫“供应链”。
以前品牌商话语权大,所以大家都按照品牌商立场叫,你叫经销商、你叫二批、你叫零售终端。现在零食系统要争取更大话语权,就希望大家按照零售商话语体系来叫,你们都是不同级别的供应商,这就叫“供应链革命”。
所有概念都是有立场的。
你站在不同的立场,就要采用跟你匹配的概念体系。你是零售商,就叫你的“供应链”,你是平台商,就叫你的“新零售”,你是品牌商、制造商,还是继续叫你的经销商、零售终端。没必要跟着热闹起哄。
同样是日本兵,八路军就叫他们“小鬼子”,伪军就得叫它们“太君”。明明是八路,还非要管鬼子叫“皇军”、“太君”,不光很违和,还有汉jian嫌疑。
4、第四个特殊点,零食系统比传统经销商,真正优势在哪里?哪里才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
翻开科特勒老爷子的“营销圣经”——《营销管理》之“渠道价值”部分,里面有一节非常重要的内容叫做“渠道合作伙伴”。
科老爷子认为,传统上下游渠道合作成员都属于独立经营个体,都在寻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此不可避免的走向反复博弈和内耗,从而缺乏竞争力和低效。
因此大部分渠道系统会走向垂直整合,变成一个纵向营销系统(或叫做垂直营销系统)。即由一个渠道成员,成为渠道领袖,跟上游或者下游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拥有部分产权或者实行特许经营等,从而减少渠道内耗,增强渠道凝聚力,使得渠道两个甚至三个环节合为一个,形成对其它渠道环节的更大权力。
这种垂直营销系统已经成为美国消费市场上的主导分销模式,是美国消费品市场高分销效率根本原因。
在国内,类似的垂直分销系统偶有出现,并且越来越多。以前比较出名的是格力和娃哈哈的分销联合体,如今在垂直营销系统做得最完善和最高效的则是海澜之家和SHEIN(希音)。
海澜之家在多年前就已经从男装的产品品牌转变为男装供应链品牌,不但绑定了下游的加盟商,还牢牢控制了上游的供应链,不开店不生产,仅仅靠着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管理就干成了中国男装连续多年的第一品牌。
更牛的希音,不但短短几年就干成了全供应链链主,干脆把互联网平台也给整合了进来,也因此获得了爆发式增长,实现了2000多亿的营收。
而如今的零食系统,就在干这么一件垂直营销的事。通过特许加盟,绑定零售门店,通过零售门店的不断扩张,来获取面对生产大厂更大的渠道话语权,或者来用零售品牌整合小生产工厂,使之成为自己的品牌代工厂。
一旦该系统完善和成熟,必然带来更高的渠道效率,对传统的分销系统带来更大冲击。
8
好,一旦我们拿掉“硬折扣”、“消费降级”、“供应链革命”等一系列的热闹概念,用市场学、零售学的常识和专业方法来看:零食品类是否存在品类杀手的发展机会?零食系统的真正客户是谁?零食系统在整个渠道链中所处的地位在哪里?所谓的“渠道链”和“供应链”有什么不同?加盟商的加盟吸引力来自哪里?高德纳曲线是否成立?零食的垂直营销系统是否能够体系化搭建……
就很容易得出零食店的一些发展趋势和问题机会所在。
1、从市场容量上看,零食店的规模也就发展到该有的三分之一规模,未来空间肯定足够大。
2、加盟门店倒闭增多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越来越多,多到跟奶茶店差不多(加盟行业的平均水准)。
3、各个零食系统正在开足马力扩店,头部的零食很忙和好想来,万店指日可待。同时各个区域品牌也在加速扩张,零食店门槛越来越低,各种零加盟费开店、十万元开店、15平开店、总部教练、全程扶持、公司补贴、包赚不赔、一折拿货、成功案例等等,层出不穷但也千篇一律的“诱人”条件,这些在各行各业加盟中曾演过无数遍的戏码,还会在零食加盟行业重新演一遍。
跑马圈地时代,不跟着卷吧,潜在客户真的会被拉走。跟着卷吧,真的会害惨很多创业小白,弄不好把自己也搭进去。你说它泡沫也好,“割韭菜”也罢,没办法,这个行业就得有这么一遭。九九八十一难,少了一难也取不了真经。
4、第一阶段的跑马圈地结束之后,零食店很快就会发展到一个模子刻万店的状态,就像头些年的商超,除了招牌不一样,所有的店进去感觉都差不多:产品感觉差不多,销售模式也差不多,永远都是拿几个大牌打超低价引流,让顾客最后挑上个百八十块的东西,所谓的会员模式、私域运营也都大差不差。
零食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价格大战、补贴大战、促销大战。
5、这时候,就会出现大部分门店不盈利,倒闭率惊人的状态。未来创业四大天坑里,一定会有零食量贩店的一席之地。但头部的零食系统仍然可以持续盈利,奶茶店一直倒,并不影响蜜雪冰城一直挣钱。
6、不着急,零食量贩店作为品类杀手的基本特质还在,其场景优势还在。当战场厮杀到到处人仰马翻,哀鸿遍野的时候,当创业者不再狂热追捧,媒体不再跟着烧火的时候,才是零食量贩店真正起飞的时候。
一定会有零食系统开始进行产品的差异化经营:我的店进来就是不一样,我可以垄断不一样的供应商资源,我总是能够给顾客带来惊喜。
一定有强运营能力的加盟商脱颖而出:懂店务管理、懂产品推广、懂顾客经营,成为真正的专业零售商,而不是完全依赖总部。
一定有更加专业的产品供应商出现:针对特定系统、特定商圈开发产品,设计价格体系和规格,打造对应形象,创造产品差异性。让门店更有竞争力的同时让自己更有竞争力。
一定有更加高效的厂商店垂直营销系统出现:跟海澜之家或SHEIN一样,用品牌之力,全面整合上下游,形成完整的利益共同体系,集全供应链之力高效运营。成为真正优秀的渠道领袖。
当然,一个生产品牌商、平台商乃至其它行业的(如更有零售管理经验的服装企业、更有服务能力的餐饮企业、更会做C端沟通的电商企业)杀进来跨界打劫,成为更加新型的渠道领袖,也有非常大的可能。
那个时候,可盈利的零食量贩店做到七八万家乃是十多万家,市场规模做到2000多亿乃至3000多亿,就不仅仅是一张饼了。
当然,不管是上游厂家还是大大小小的零食量贩系统,或者加盟商和意图跨界打劫者,能够在跑马圈地的热潮中保持清醒,从现在开始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化运营、差异化运营,看上去是条艰难的路,却是最可能吃上“饼”的路,而且还是大大的“馅儿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