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好,我是陈茶茶。
今天的文章来自作者数据线,一起来看看吧。
< class="pgc-img">>大三课少,室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去做兼职赚外快,我愣了一下,脱口而出就是“婉拒了哈”。
校内兼职无非就是食堂、奶茶店、超市这些,但我总觉得这些工作性价比太低了,赚的都是小钱,没什么意义。
而我有更大点的野心,那就是靠“写作”实现奶茶自由。
相比那些纯靠出卖时间而对自己没什么提升作用的兼职,我更倾向于投稿赚钱。
可就在我下笔之后才发现钱真的不是那么好挣,我把“写作”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从标题到大纲每一步都下笔千斤重,花了两天绞尽脑汁写的文章最后等来的却是退稿通知。
沮丧过后我安慰自己这都是正常的,哪个过稿的作者不是从被退稿走来的?多写多练总能过稿的。
奔着这个目标我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时间去写稿。
室友追剧、打游戏、看电影的时候我在写稿,一开始她们还会鼓励我坚持下去,可到后面就时不时甩来一句:
“写一天了休息一下呗,几十块钱的稿子那么拼干嘛。”
“你有这时间不如老老实实去做兼职呢,蚊子再少也是肉。”
听她们这么说我心里挺不是滋味,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但我只是扯了扯嘴角,只是偷偷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点成绩来。
< class="pgc-img">>想起之前因为吐槽兼职突然沸腾起来的高中群聊,群里同学们都没闲着,多多少少找了兼职去挣外快。
他们自嘲是廉价劳动力,去打工了才发现要干一小时的活才能换来所谓的“一杯奶茶钱”。
当初不屑一顾的月三千现在是需要卷生卷死才能实现的目标。
的确,现在的社会好像不再是老一辈口中所说的,“上了大学就能改变命运了”。
而是隐隐出现一种共识“大学生最便宜了,想省钱就找大学生。”
超市发传单的老板说多招几个大学生吧,跑得勤还便宜;
< class="pgc-img">>我之前打工的面包店,那个老板也经常说兼职最好让大学生来,好拿捏又便宜;
尤其是这两年大学生毕业出去求职,从实习生变成了hr眼中的“实习牲”。不仅没有实习津贴,甚至要倒贴实习。
网上吐槽找实习卷,实习工资2000,转正后工资2300的评论比比皆是。
虽然这些例子并不能以一概全,但却应证了“大学生等于廉价劳动力”这句话。
遍地都是大学生,不是工作找人而是人找工作。
就连写作投稿也是这样,写稿的作者里大学生群体最多,但稿费只有那点。
尽管经常会听到某作者靠投稿实现经济独立,可也就是那一小撮人。以我目前的能力,连实现奶茶自由都是痴人说梦。
可我清楚,对于一个写作小白来说,除了坚持写下去,好像也没什么办法了。
每当收到退稿时我就会用“再写一篇吧,万一下一篇就过了呢”来安慰自己。
“万一过稿”就像是我这个将要溺水的人死死抓住的最后一棵稻草。
只可惜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我的努力迟迟不见收获。而写作群里当初和我一起进群的作者几乎都接到了约稿。
我开始停下来问自己,还要继续吗?都说选择大于努力,会不会我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呢?
也许是我开头用力太猛了,所以在认清自己可能不适合写作投稿后直接不管不顾地摆烂。
既不甘心完全放弃写作,却也不想一事无成。这种感觉如同被蒙在浓雾里,无比彷徨。
< class="pgc-img">>直到一次社团部门聚餐,刚毕业不久的学长学姐也来凑热闹。
在饭桌上除了聊社团最近的运作情况外,学姐学长们说到了自己的工作。
无非就是上班不比上学、老板PUA、同事关系复杂这些职场状况。而我们最好奇的是毕业后能拿到的工资。
我心想像学姐这样优秀的人,做销售累死累活的,到手也有四千多吧。但出乎意料的是学姐说她算上绩效也只有三千出头。
< class="pgc-img">>我们都很不理解,学姐能力这么强干嘛不换个待遇高点的工作呢?
那一晚我们聊了很多,第二天起床我又开始敲起键盘了。
学姐说她也挺想要涨工资的,但是校园和社会不一样。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她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和口才很快就能出色完成业绩,结果事实上她刚入职那个月业绩差点没达标。
那段时间她整个人都沉浸在强烈的心理落差中,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低迷期中。
后来她也渐渐接受了现实,和公司的老员工相比自己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没有完备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本领之前,拿这点工资很正常。
一开始的廉价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有强大的驱动力去促使自我成长。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提升的认知和经验肯定是不廉价的。
听到这,对于那个“要不要继续写作”的问题我心里顿时浮现了答案。
写文投稿何尝不是这样子?
一开始我想投稿也不是为了几十块钱的稿费,而是真真正正掌握写作这门手艺。
然后用这门手艺为自己的以后谋更好的发展。
虽然现在写作没能给我带来物质上的很满意的回报,但是在这过程中我把输入到的东西用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真正地内化在心。
我也相信,当我真正掌握这门技能之后,它会给我开出另一扇窗户。
这个宝贵的经历是多少稿费都比不了的。
< class="pgc-img">>莫言说过,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所以我还是坚持继续写作,尽管短期内或许会一无所得、看不到任何反馈。
大学生挣钱,别急。
写作,更不要急,急不得。
曾经遇到过一位作者,她告诉我创作者几乎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看别人一篇接着一篇过稿,而自己只能憋出几个字,最后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越来越难写好稿子。”
所以要想写好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急”,只有耐得住性子才等得花开。
这种心态也能适用于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身上,不必慌张,按自己的节奏,步履不停地走过每个今天。
时间酿酒,余味成花。
愿我们都能在沉淀中打磨更好的自己,与君共勉。
—END—
<>几年,茶饮的造富效应被媒体放大,各路豪杰乱入。
发生在张老板身上的失败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模仿都不会就想着颠覆,这种老板大抵会失败。
< class="pgc-img">>
30多岁的张先生原来在国企上班,做到了单位管理的中层。
由于不在经营岗位,一日三班倒,工作很清闲。薪水也不低,一年20万左右的收入,在N市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饿不死,撑不饱。
本来日子可以过得很安逸,掰着指头,熬着年份,从副处,到正处……退休后,国家养着,旱涝保收,衣食无忧。
< class="pgc-img">>
念想
两年前,张先生受到了刺激。
某天的一次饭局,家长里短,寒暄之后的炫耀,以显示自己的价值和存在,这样的桥段在酒桌上是必须的。
原本不同轨道上的两列火车撞到了一起擦出了火花。
< class="pgc-img">>席中有一高中同学,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商圈加盟了一家连锁品牌。那天,在他同学的手机上,张先生看到了同学生意上的辉煌战绩。一个月的净利润竟然有7万多。每个月几乎都如此。
同学还告诉他,自己还有两家店,在其他商场,生意都还不错。
原本在省政府某次工作会议上远眺过李嘉诚的张先生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叫“距离才是美”。
< class="pgc-img">>他内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下意识地要在行动上做出响应。
接下来的几天,中午的养生觉也不睡了。他去同学的店看了几回。事实果真如此。十多平米的档口,似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在排队,分明是躺着在赚钱。
期间,他也过来咨询过我。我带着他见了几个做奶茶研发的朋友,还有品牌、厂家和做贸易的老板。他们之间也互相建立了联系。
< class="pgc-img">>首店
此后无信息。再次见到他,是去年的5月份。他说他的店开了,三天前,不是做的加盟,自建品牌。在N市的某个高校的某个校区。他盛情邀请我莅临指导。我当时有点惊讶和愕然。
第二天,我去了他的店。这个校区有学生4000多人。奶茶店紧挨着食堂,选址应该不错。店面的装修,经典的蒂芙尼蓝,女孩子特别钟爱的那一种。此外,在摆件和绿植的处理上,也很合适,满满的小清新和很文艺的感觉。
门店面积有30多平,留设五个座位以供堂食。房子的月租1200元,价格非常低了。
< class="pgc-img">>产品上,表现出来的思路很大胆,有咖啡与奶盖的结合,有冰激凌与奶茶的结合,还有水果茶的创新。
他们的主推产品是一款焙烤奶茶,也是他们的特色产品,深焙后的乌龙,加上鲜奶的撞击,很独特的味道。饮品的均价在12元左右。
我问张老板,为什么这样?他答: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太厉害,而且含金量和价值感不强,我要做到颠覆。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也很骨感。当时,我就有一种不好的感觉:非常好的想法,但产品的稳定性、标准化可能会有问题。
< class="pgc-img">>紧挨着他,还有一家奶茶店,特色是水果茶。打听后,生意还不错。
他副处的工作没有辞,雇了一个店长。他的梦想是,做一个大大不同于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校园茶饮品牌。
那时候,他们在做开业的促销,每天的流水能卖到2000多元。张老板的茶饮事业就这样上路了。
败绩
我们俩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很难见上面,偶尔在微信上聊上几句,大抵知道了一些零碎的有关他的消息:在首店开业后的三个月内,他接着又开了两家店,但更进一步的详细信息就几乎不知道了。
等到他上个星期来找我,转眼一年就过去了。
< class="pgc-img">>办公室里,他满脸的憔悴,已然没有了一年前的斗志和豪气。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内,他翻来覆去、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他这一年来的开店经历。最后结语一句话:他这次的创业要失败了。
教训
我听后很震惊。第二天就赶忙去了他在大学校园的那家店,实地进行了调查,再结合昨天他讲到的情况,我大抵知道了败因……
< class="pgc-img">>产品:模仿都不会就想着颠覆
一年前,我在店里尝到的产品还算合格,而且还有点惊艳,例如焙火奶茶,但这次喝到的味道,已经差了很多,产品的形态已经严重变形。
产品是一家门店的基石和本钱。好的产品首先要味道好,然后才是其他。张老板对产品的颠覆,初衷是好的,但这种创新必须建立在强大和熟练的技术基础之上,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和瞎闹。
茶饮毕竟还是技术活,一次成品要经过多次操练。没有技术做保障,即使创意偶尔能够落地,但也不能做到稳定和标准化。
< class="pgc-img">>拿头部品牌为例,其成功也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喜茶成功之前也卖过4元钱的珍珠奶茶,也模仿喝学习过贡茶;coco都可的管理模式学的就是麦当劳;南方某知名连锁的老师就是黑泷堂。
更致命的是,张老板的这家店,一年内竟无一次产品拉新。
路线:生意不好时左右摇摆
< class="pgc-img">>据张老板介绍,店面生意不好,出现在开业后的一个月。他很茫然。问了很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很嘈杂,反正就是饮品的味道不好,需要调整。
张老板最初还是坚持。但时间长了,生意再下滑。他有点扛不住了。开始动摇。
他对产品的配方进行了维调,例如,甜度、茶感和奶味。每次调整之后,他都会调查市场上的反映,再来调整,一来二往,产品满满走形,以致到了现在这个样子。
< class="pgc-img">>第二是打价格战。“满减”、“买一送一”……轮番上。旁边店的生意没打下来,自己也没见好。其实,价格战是把双刃剑。条件具体,密集式的高强度轰炸也许能赶走对手,但下一个对手还会来。
更致命的是,过度的价格消耗,会大大削弱产品的价值感,而且消费者也有了价格依赖症。促销、降价时会有点生意,没有了,人家就忘了你。
展店:首店还没做好又开了三家店
明智如张老板这样的人,有些市场行为实在令人费解。
按照正常逻辑。即便心中有再大的梦想,要做品牌,要做连锁,但首店要成功,这才有可以复制的模本和基础。
< class="pgc-img">>但张老板在第一家店都不能决定生死的情况下,三个月内,就接着开了三家店。
一家在N市的高新区,消费的主要客群是白领等中产;第二家是社区店,针对的是居家用户;另一家开在一个县城的一所中学旁。
三家店三个不同的市场,但沿用了同一套菜单、同一种价格体系。白领会认为价格低、不健康、没有价值感;中学生则认为,价格贵了。互相矛盾。
< class="pgc-img">>管理:有令不行
在门店管理上,张老板其实借鉴了很多品牌很好的经验,也制定了很多细化的制度和规定,小到店员的着装、服务话术和店内卫生。
但这次我看到的是,吧台上的很多角落都是灰,三个店员都没有戴口罩和手套,也已经没有了以前的精神气。
总之,张老板犯了一个创业者几乎所有的错误。
< class="pgc-img">>我快离开前,张老板告诉我,这一年他总共亏了150万,不过还想继续投入一点钱,看能不能救过来。
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目新闻记者 曹雪娇
“我们自己喜欢吃米线,但学校附近没有合口味的,这才决定和闺蜜一起,在学校食堂开一家米线店。”3月5日,米线店创始人之一的连同学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和两个闺蜜都是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的大三学生,米线店于5日上午正式开业,“希望能赚到大四的学费和生活费。”
三名00后吃货在校创业开店
连同学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和另外两个闺蜜马同学、吴同学今年都是21岁。3月5日上午,她们人生中第一家米线店正式开业。
“我们三个都是河北人,巧的是我们都喜欢吃米线、米粉,但我们吃遍了学校附近的米线店,都没有特别合口味的,我们就计划着干脆自己创业开一家米线店。网上流传的视频,是3号我们店窗口挂牌时拍的。”连同学说,考虑到还是要以学业为重,她们便准备把米线店的地址定在学校附近,最后,在辅导员和后勤老师的帮助下,才把米线店开在了学校食堂。
工人正在给米线店装招牌
选定地址后,她们三人还面临启动资金的问题。
“卖奶茶、卖水果、送外卖、在学校食堂打饭……这些兼职我们都做过。”连同学介绍,上大学后,他们三个一直勤工俭学,手里也有一些存款。但那些存款还远远不够开店。所以这个寒假,他们三个人又分别找了实习工作,打工赚钱,最终她们一共准备了不到4万的启动资金。
另外一个难题是米线配方。虽然三人都是米线的重度爱好者,但是对米线的配方一无所知。
连同学说,整个寒假,她们三个厚着脸皮去各自老家的米线店向老板请教,也会专门找一些口碑比较好的米线店去咨询,有的老板很热心,但也有的店没时间搭理她们。记下配方后,她们几个再回家实验,最后敲定了三个人都认可的配方。
在辅导员和后勤老师的协调下,连同学三人只用一次性交付半年的租金。但即使如此,加上购买设备、食材的费用,她们的启动资金还是所剩无几,“现在就等着开业进账缓解压力。”
连同学几人的米线店正面照
希望能赚足大四的开支
米线店开业后,三名同学的家人也很快得知了此事。据三人介绍,家长都担心她们不能在学习和开店之间做好平衡。
“我们几个的成绩可虽不突出,但目前为止也还没有挂过科,之前还拿过奖学金。我们都有信心,可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连同学说,他们自己要专注学业,为了保证食堂窗口时刻有人,她们请了一名阿姨帮忙,“一小时十块钱,一个月大概3000元,月底结算。”
连同学介绍,第一次开店,她们希望自己能以实惠取胜,除了9块钱一碗的米线外,她们的窗口也卖烤冷面。这两种食物都很受同学们欢迎。
连同学朋友圈截图
连同学几人制作的宣传条幅
“第一次创业,我们也没有想过能一下赚到很多钱,目前的小目标是希望窗口能开完这一学期,顺利盈利,赚的钱能够满足我们大四的学费和开支。”连同学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就算这次开店失败了也没什么,现在她们几个还很年轻,也算给以后创业积累经验。
来源: 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