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丨不二
编辑丨坚果
最近你最近经常刷抖音或小红书,那么对这样一种场景可能就不会陌生:寒冬料峭的时节,三五个好友围桌而坐,桌子上架着一个小巧的炭炉,炉中星火点点,炉上摆着一古朴的茶壶,壶里是精挑细选的茶叶。
待壶中冒出轻烟袅袅,有人将茶水给在座的每个人斟满,小炭炉的茶壶旁边,往往还散落着几颗花生、板栗、几个红薯、柿子等小食,随着炉火一起渐渐燃起青烟。
< class="pgc-img">>整个过程极有氛围感,还有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围炉煮茶。
围炉煮茶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不同于人手一杯咖啡边走边喝的快节奏,坐下来看着一壶茶慢慢沸腾,轻嗅茶香四溢,看起来就让人“巴适得很”。也不禁让人好奇,“围炉煮茶”到底是怎么出圈的?有可能像露营那样席卷全国吗?
1
围炉煮茶“攻陷”社交平台
围炉煮茶的场面猛一看,其实很像一群年轻人围着吧台喝酒。品酒饮茶都不是目的,人们借此机会侃大山、摆龙门阵、聊天社交,顺便拍拍照片发社交平台。
截至撰稿时,抖音上#围炉煮茶#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24亿次,其中,最火的一则视频点赞破百万,而小红书上,“围炉煮茶”相关话题也有高达1158万次的浏览量。
< class="pgc-img">>而“围炉煮茶”在形式和内容上也玩起了花活。最开始煮茶搭配的还只是红薯、糍粑等中式糕点,渐渐衍生出了美式烤棉花糖、日式烤年糕、韩式烤肉……除了茶馆、街边能围炉而坐,人们还将它带到了风景优美的打卡地,秦淮河畔、海边码头、黄昏的江边……俨然成了露营风潮的延续。
商家们为了吸引顾客,在氛围感的营造上也用尽了心思。小小的庭院里,桌椅最好都是竹子编的,灯笼要用纸糊的,书画要挂上几幅,庭院里最好有参天的大树,地上再来点鹅卵石,这附庸风雅的味儿就来了。
还有些会整活的商家,请来乐队进行表演,或在庭院摆放投影仪。顾客边品茶边欣赏乐队表演或看着电影,这体验不可谓不新奇。
有些具有“DIY精神”又看重性价比的年轻人选择自己开搞。淘宝上,有关“围炉煮茶”的宝贝已经超过14000件,因为年轻人的热捧,街边本来几块钱一个的陶罐涨到了几十块,二三十一个的手工陶炉现在已被炒到上百元。
< class="pgc-img">>除了煮茶、烤点心用的陶制电炉,增加氛围感的竹编椅子、油纸伞、也卖得很好。有些人为了追求原汁原味,购买的是烧木炭用的炉子,尽管价格不菲,但月销量仍然达到了500+。
2
醉翁之意不在茶
让年轻人上赶着“赶时髦”的围炉煮茶,实际上是相当有年头的“传统”。我国从唐朝起就有煎茶的历史了,唐代诗人李中的诗句:“煮茶烧栗兴,早晚复围炉”,描述的画面跟现在小年轻玩的一模一样,宋代大诗人苏轼也有过“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的诗句。
即便是现代,云南地区许多茶馆也早就有“围炉煮茶”的形式,在当地被称为“火塘烤茶”。
而围炉煮茶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热潮中出圈,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与其正好踏中近几年传统文化复兴浪潮是密切相关的。
今年爆款热剧《梦华录》中,非文化物质遗产“茶百戏”吸睛无数,再次引发民众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围炉煮茶”这种操作起来门槛更低的“文人闲情”爆红,自然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 class="pgc-img">>近年来,奶茶虽然大火,但奶茶中的含糖量过高、反式脂肪酸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劝退了一些注重养生的人们。围炉煮茶有着纯茶特有的香味,在健康养生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网红时代,能否出片好看、视频、图片有没有吸引力,是决定一种事物是否能刷屏的基本盘。在这方面,围炉煮茶可谓全程无短板。
首先,器皿方面就异常讲究。那些煮茶的茶壶,多半都古朴雅致,若是有些斑驳褪色则更佳。而盛放点心的碗碟,多是釉下彩陶,而且叠放的形态也富有美感。再辅以烧烤时的炊烟袅袅,朦朦胧胧,红薯、糍粑等烤物在火红的炭火上滋啦作响,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其次,煮茶的环境古色古香,许多茶馆还专门提供拍照道具,什么油纸伞、圆纸扇,蒲团等。
再次,出镜的人在衣着打扮上许多也甚为讲究,中式盘发搭配中式传统服饰,还有滤镜美颜下的高颜值,无不在这个追求视觉冲击的时代“赢麻了”。
另一方面,围炉煮茶的盛行,也正好处在新中式茶饮经济的风口上。随着90后、00后成为消费市场主力,“健康养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诉求点。
这些年茶颜悦色、喜茶们,以用奶油铺满中式茶底的奶茶,大大改变了年轻人对龙井、乌龙等中国名茶的认知,在被咖啡、饮料霸占的市场上“虎口夺食”,硬是闯出了一条新的赛道。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已达772.9亿元,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
踏着中国新式茶饮经济的东风,围炉煮茶完全具备了网红标签。而围炉煮茶的社交属性,则为其爆红又增加了一砝码。
近年因疫情原因,家门口的娱乐活动成为年轻人的主流选择。剧本杀、飞盘、露营等网红活动无不具有“家门口娱乐”的属性。周末时约上三五好友,到茶馆“偷得浮生半日闲”,自己动手煮茶烤吃食,也可以有效防止了频繁翻手机,将专注力更加集中在人与人的亲近上。
加上近年来年轻人青睐体验“田园慢生活”,围炉煮茶这等古朴、慢节奏的“伪田园生活”,比起工作日边敲击电脑键盘边喝着咖啡,无疑要治愈得多。种种因素,都为围炉煮茶的火爆蓄积了能量。
3
产业飞升仍差火候
这些年,茶饮赛道越发拥挤。国内诸多一二线城市,新中式茶馆扎堆开业,其中有一些也获得了融资。围炉煮茶作为茶叶消费中的一个分支,在热度上是毋庸置疑的,但离它能火爆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则尚且欠些火候。
首先,这种“季节限定”网红,对季节和场地要求很高。天热无法操作,室内烧炭又有一定危险性,若是二氧化碳中毒则就酿成悲剧了。
碳烧小食,看起来有趣又有氛围感,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可不小。不少年轻人不是烫到了手,就是把红薯橘子烤糊了,而茶叶如果煮过了头,早就没有了那股清香,甚至会煮出苦涩味儿。看起来很美的围炉煮茶,体验感和想象中可能真不一样。
不同于露营的丰俭由人,一个帐篷说走就走的低门槛,并可以围绕露营延展出的一系列花样繁多的玩法,围炉煮茶难度较大,光是琐碎的东西就要准备一堆,又缺少让大家反复消费的乐趣和粘性,这就已经是木桶最短的那根板子了。
其次,成本较高,也增加了大家的尝鲜门槛。
根据大众点评和小红书上的信息,在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两三个朋友参加一场围炉煮茶,总价要去到300—800元之间,高单价、低体验感,这种落差也导致愿意尝试的顾客不多,商家也不愿意下血本经营。
< class="pgc-img">>而自己在家买设备开搞,铁壶、电磁炉、烤盘、碗碟……一套器具置办下来,也得一千元左右,如果过段时间,这个兴趣淡了,这些器具只能放角落吃灰,还占地方。
在新浪科技发起的一项由284人参与的投票中显示,表示对围炉煮茶“没听过,也不感兴趣”的人占了31%,认为是“商家新花样”的占了39%,而想要尝试的人只占了15%,自认为很享受围炉煮茶氛围,能成为常客的,只占了11%。
这个投票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消费者的态度:看别人拍的照过过眼瘾没问题,真正“真金白银”的尝试则会慎重。
这些年受大环境影响,许多消费本质都是为情绪买单,为缓解焦虑、emo而消费。露营也好、飞盘也罢,包括如今的围炉煮茶,都是大众缓解压力、寻求家门口快乐的一种方式。
但就目前来看,围炉煮茶仍属于很小众的消费,即便在茶馆,能拉动的消费需求也有限,更难以带动处于供应链角色的茶企入局。而中国茶企在总量上虽然可观,实力却差点火候,而资本市场也保持着“A股无茶企”的纪录。
在中国纯茶的经营上,商家一直还在做各种尝试。网红经济时代,一阵风的噱头来得容易,去得也快。而要真正带动整个产业的飞升,除了要占据爆红的天时地利,本身的体验感爆棚才是促使消费者不断消费的根本驱动力。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已立,蝉声犹存,人仍燥。
二零二零年的开端,不寻常,至一年过大半,惊觉光阴荏苒的残忍、与无奈,心绪起伏,难自平。
索性撂下手头杂事,沏茶一盏,捧书一册,深吸一口气,慢慢地将整个人都浸到书里茶香中。
< class="pgc-img">>
看的是诗词集,读到苏轼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公元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两年后的暮春,他登超然台,眺望烟雨春色,触动乡情,写下了此诗。
春未老,当是夏至未至时吧,那真是一年之中数一数二的好天气。早晚有凉风,午间过暖阳,草木势渐葳蕤,百花开始含苞,说是最美好的季节也不为过。
可惜的是,满目繁华山河空念远,苏轼遭贬在外,不在家乡,只能登远瞭望,聊以慰藉。
< class="pgc-img">>
这位大诗人,后世颇具盛名,在世时却难得如意,宋朝官场风云变幻,他在政治斗争里屡屡失败,几遭到贬斥,平生起起伏伏、跌跌荡荡,茶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漫长岁月,从始至终,可谓是挚友。
苏轼亦是一名生活美学家,柴米油盐酱醋茶,以他为名的东坡肉至今闻名便能勾起人肚子里的馋虫。
< class="pgc-img">>
肉肥肠,添底气,茶解腻,韵味长,他写了很多首关于茶的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一首诗,关乎品茶之心,是苏轼写于公元1100年,被贬儋州时,也是个春天,月夜江边汲水煎茶。
天边的月影映照下,流动的江水为活水,茶沫雪白,入碗如松风声起,孤寂落枯肠。
这首诗真是把泡茶、品茶之过程写活了,怪不得清代吴乔曰:“子瞻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可谓之茶经,非诗也。”
茶,之于苏轼,当是岁月静好时的锦上花,跌宕年间的雪中炭。
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幼时,对茶的第一印象来自和奶奶一起去赶集,奶奶家住市里,集市在郊区,近十里路,一老一少蹒蹒跚跚要走三四个小时,到了集上,首觉口渴。
集市上有大碗茶摊,粗陶茶碗,奶奶喝大叶子茶,我饮茉莉花茶,茶入口,微涩苦,年幼不吃苦,无奈实在口渴,一小口,一小口,又一口,慢慢的,苦涩味淡了,唇齿间留下清幽的茉莉花香。
奶奶从来只喝大叶子茶,茶如其名,叶子泡开后又大又多,足有小半碗,有次我好奇尝了尝,真苦啊。我以为大人喜欢吃苦,后来才知道,茉莉花茶比大叶子茶贵一倍多。
< class="pgc-img">>
那个集市叫盛庄集,二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初一十五逢集,前些日子又和奶奶去过一次,茶摊还在,不过已经没有大叶子茶卖了,而是变成了一家奶茶店,奶奶第一次喝珍珠奶茶,说真好喝,我却觉得太甜了,果然,大人喜欢吃苦,老人和孩子只爱甜。
< class="pgc-img">>
幼时结缘于茶,爱上那份苦涩的清甘却在数年后,我读高中时。
那时候课业繁重,每天晚睡早起,白天犯困,便带一大水瓶茉莉花茶,放在桌角,时不时喝几口,苦涩入口,清香荡肠,精神头也就回来一些。
高三时,睡觉时间更少了,索性换了普洱茶,去了花香,更为提神,温茶暖胃,陪伴我熬过了一日又一日。
后来回想起来,竟忆不出一丝苦涩,一门心思怀念青春多么美好。
< class="pgc-img">>
合上诗词集,伸个懒腰,揉一揉疲乏的眼睛,合上小眯一会儿儿,再睁开,突然注意到,太阳明媚的晕影落至青花白瓷茶盏中,闪闪发光。
茶微醺,茶叶舒展成翩然小舟状,纯净净,悠悠然,这一刻,心里忽然松了口气。
尽管时光荏苒,然而,过去的无论好坏,都是人生一路上攒下的珍珠,颗颗珍贵,似茶般,回味悠长。
正如苏东坡所言:“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年份不顺,人间小趣不一定少。碧水蓝天白云飘,草木知秋硕果至,不论身在何处,心安处即吾乡。
一盏茶,或许不足以抵抗江湖夜雨,但疗愈自身足矣。
曾想丈量天下,如今只求日月如常,不必富甲天下,微苦回甘的朝朝暮暮,足矣。
作者:森夏 | 弘益茶道美学撰稿人
?排版编辑?沈袤延
?图片来源:弘益茶道美学,版权所有。
投稿:成为弘益撰稿人。研究爱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对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学,用你的文字,标记你的美好。详询弘益撰稿人制度可加微茶师微信(wechashi)
看完文章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
最下方可以留言
里重视过节,除了三大节(元旦、中秋、万寿)之外,一年四季,不同节令,宫廷都有不同过节饮食。(刘若愚《酌中志》)
元旦节 明宫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就是饺子。饺子里包着钱,图讨个吉利。明宫还吃“百事大吉盒”,把柿饼、荔枝、桂圆、栗子、红枣等装一个盒里,大家共食,分享吉祥。后来北京过年吃“杂拌儿”,有人认为是由此而来的。清宫元旦早4时起,皇帝到堂子、奉先殿行礼后,回乾清宫进奶茶,后到西侧弘德殿,进吉祥饽饽,就是吃饺子。其中一个饽饽内包小银锞,放在表面,一口咬住,象征吉利。
元宵节 宋以来有在元宵夜吃煮浮圆子的习俗,所以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明宫自正月初九起,要逛灯市买灯。十五日,吃元宵。元宵的制法是用核桃仁、白糖、玫瑰做馅,洒水滚糯米细面而成,与现在的元宵相似。清宫在正月十五日前后,帝后、妃嫔等在晚膳中都有“元宵一品”,乾隆帝在南巡路上也是如此。
二月二 明宫各宫门撤出所设之彩妆(门神),各家吃油炸黍面枣糕,或吃黍子煎饼,名曰“薰虫”。是时吃河豚,饮芦芽汤,以解毒火。
清明节 坤宁宫后院及东西六宫,“皆安秋千一架”。(《酌中志》卷二十)烙春饼,吃寒食。民间吃香椿芽拌面,柳叶拌豆腐,这也影响到宫廷的饮食。
四月四 牡丹盛开过后,即设席赏芍药花。初八日进不落夹,即用苇叶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子相同。是月内还尝樱桃,为本年诸果新味之始。吃笋鸡,吃白煮猪肉。又以各样精肥肉、姜、葱、蒜,搓如豆粒大小,拌在饭里,以大莴笋叶裹食之,名曰“包儿饭”。四月末,取新麦穗煮熟,剥去芒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转儿”,为尝本年五谷新味之始。
端午节 明宫端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过水面。夏至后伏日,戴草麻子叶,吃“长命菜”,即马齿苋。清宫五月初一到初五,帝后、妃嫔等用膳时,都有粽子,并用粽子供神敬祖。
三伏日 明宫每年六月初六日吃过水面,宣武门外要洗象。初伏、中伏、末伏日,也吃过水面。吃银苗菜,即藕之新嫩根。初伏日造曲,以白面用绿豆黄加料和成晒之。末伏前立秋之日,吃莲蓬、藕。天启帝爱吃鲜莲子汤,又好吃鲜西瓜子,微加盐焙熟用之。
中秋节 明宫自八月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西苑也采藕。到中秋节,供月饼瓜果,待月亮上升,焚香之后,大肆饮宴,有时彻夜,始散宴席。中秋蟹肥,用蒲包蒸熟,大家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为最巧。食毕,饮苏叶汤。另有大石榴,大玛瑙葡萄,此时剪下,封存缸内,可存到正月,尚鲜甜可口。清宫中秋节,由皇帝拈香行礼,再由后妃等行礼;若在避暑山庄,就在烟波致爽院内摆月供,有月饼多种,祭毕分赐宫内众人。随往山庄的妃嫔、阿哥等,每位各有自来红月饼一盘。
重阳节 明宫自九月初一日起,吃花糕。初九日为重阳节,皇帝到万岁山或兔儿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喝菊花酒。是月,还要吃龙眼、糟瓜茄,喝牛奶等。王世贞《弘治宫词》云:“雪乳冰糖巧簇新,坤宁尚食丰慈纶。”
腊八节 明清宫廷自十二月初一日起,便吃灌肠、油渣卤煮猪头、烩羊头,火碟铁脚小雀加鸡子,清蒸牛乳白、酒糟蚶、糟蟹、火碟银鱼、醋溜鲤鱼。钦赏腊八杂果粥。初八日吃腊八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及户牖、园树、井灶之上。举家皆食,亦互相馈赠。清宫腊八粥用料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黍米、紫米、薏仁米、菱角米等,外加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榛仁、松子、莲子、栗子八样等。
中国农耕文化,重视二十四节气,每个历节日,都有文化含义。
皇帝的饮食,虽享受天下美味,但缺乏监督,缺乏科学,缺乏节制,缺乏平衡。这是帝王多短寿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