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餐饮行业状况如何?夫妻老婆店这样的小本经营或许还过得去,但大型餐饮企业的日子是真不好过,北京和上海今年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的利润数据便是最好的证明。
先来看近期在网上炒得比较火的北京餐饮行业情况。根据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总额为1.8亿元,同比下降88.8%。
北京有大量的大型餐饮企业,加一起半年才赚了1.8亿元,去年同期的利润总额则是16亿元左右,下滑幅度惊人。
< class="pgc-img">>另一座超一线城市上海的情况如何呢?用四个字来形容,便是更加糟糕。
上海向来是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人均消费支出遥遥领先其他省份,这与上海的经济水平以及上海人注重生活质量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不过,今年以来上海居民也有点买不动了,今年1-7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8%,逼得上海的商家们不得不加入降价促销保销量的行列。降价的直接结果便是企业利润的崩塌。
上海统计局是将住宿和餐饮企业放在一起统计的,今年上半年两大行业限额以上企业的营业利润是负的7.7亿元。
< class="pgc-img">>没错,不仅一分钱没赚还亏了将近8亿元。
从北京的细分数据基本能够推断出若将住宿企业剔除出来只看餐饮企业,那么亏损规模将更大,由此可见上海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今年上半年的日子有多难过。
需要科普一下,网上很多人说限额以上企业统计的是年营收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其实并非如此,北京和上海统计局给限额以上企业的定的标准都是年营收超过200万元,大家不要以讹传讹了。
< class="pgc-img">>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半年利润下降89%,上海忙活了半年一分不赚还亏了好多个亿,餐饮行业的钱都被谁赚去了呢?我们来看一家上市公司的半年财报。
8月28日,国内最大的外卖配送平台美团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业绩。在今年的前六个月里美团实现1555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9%;净利润则为167亿元,同比增长107.8%。
净利润增速超过营收说明美团不仅赚得多而且利润率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事实确实如此,美团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率为10.75%,高出去年同期4个百分点以上。
< class="pgc-img">>今年很多行业不景气,“内卷”加剧导致大量企业增收不增利,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餐饮行业企业无疑是典型代表之一。
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台企业的日子却过得越来越好。负责将做好的食物送到顾客手里的美团半年净利润创历史新高,167亿元的数字让餐饮企业老板们欲哭无泪。你以为就只有美团在赚钱吗?
东方甄选在最近一个财年里(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实现17.2亿元的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现已完全属于董宇辉个人所有的与辉同行创立于去年12月22日,截至今年6月的纯利为1.41亿元;与老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交个朋友刚发布了中期财务报告,今年前六个月主要靠着卖货提佣也赚了8508万元。
< class="pgc-img">>体量更大的电商平台就更夸张了。以近两年发展迅猛的拼多多为例,上半年的净利润高达600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183%。
平台经济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例如,电商平台让消费者能够足不出户就能轻松选购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外卖平台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够迅速享用美食。
与此同时,平台经济凭借其强大的网络效应和规模优势,积累了令人瞩目的大量财富,证明了创业和创新是能发家致富的。
< class="pgc-img">>然而,这些平台企业往往只提供服务,并不直接参与商品的制造环节。这就导致了上游生产企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其利润率被严重挤压,因为平台在交易中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生产企业为了能在平台上获得更多的曝光和销售机会,不得不接受较为苛刻的条件,从而使得自身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财富越来越向超大型平台企业集中,这种集中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市场的平衡,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几乎垄断了所在领域的市场份额,使得其他中小企业难以与之竞争。从社会公平的层面而言,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超大型平台企业手中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并不是好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友热议
山姆店为啥人山人海
< class="pgc-img">>现在餐饮业亏损,大多数人不会相信的。
< class="pgc-img">>餐饮业的利润没有消失而是转移了,不知道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 class="pgc-img">>国家应该管管美团这个吸血鬼了
< class="pgc-img">>正文
餐饮业寒冬里,平台经济的春天
< class="pgc-img">>"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孟子的名言放到当今社会,似乎变成了"鱼与熊掌,我都想要;可惜鱼已被平台吃掉,熊掌也快被平台端走了。"
近日,北京和上海公布的餐饮业数据令人瞠目结舌。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上半年利润同比暴跌88.8%,上海餐饮住宿业更是亏损7.7亿元。与此同时,美团等平台企业却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这种鲜明对比引发了人们对餐饮业现状和平台经济发展的深思。
北京餐饮业:从"肥肉"变"瘦骨"
北京作为首都,一直是餐饮业的重镇。然而,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却令人唏嘘不已。北京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总额仅为1.8亿元,同比下降88.8%。要知道,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还是16亿元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打个比方,如果去年同期北京的餐饮业是一头200斤的肥猪,那么今年就只剩下了22斤的瘦猪仔。这种断崖式下跌,不禁让人想问一句:"北京的餐饮老板们,你们还好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过是大型餐饮企业的困境,小店应该不受影响吧?事实并非如此。北京统计局对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定义是年营收超过200万元。也就是说,一家月营收在17万左右的餐厅就已经被纳入统计范围。这个标准并不高,很多街边的中型餐馆都能达到。因此,这份数据实际上反映了北京餐饮业整体的困境。
上海餐饮业:从"赚钱"到"亏损"
如果说北京餐饮业的困境让人唏嘘,那么上海的情况则更让人揪心。作为中国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的餐饮业向来被视为"吸金"的代名词。然而,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却给这个标签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8%。这个看似不大的降幅,实际上反映了上海消费市场的疲软。更糟糕的是,上海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在上半年不仅没有盈利,反而亏损了7.7亿元。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数字。7.7亿元,相当于每天亏损423万元。也就是说,即便是在"魔都"上海,餐饮业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些曾经门庭若市的网红餐厅,如今可能正面临着入不敷出的窘境。
平台经济:鱼与熊掌我都要
就在餐饮业陷入寒冬的同时,以美团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却迎来了春天。8月28日,美团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业绩令人瞩目。营业收入1555亿元,同比增长22.9%;净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107.8%。
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美团不仅赚得多,而且赚得更有效率了。其净利率从去年同期的6.75%提升到了今年的10.75%,增幅超过4个百分点。换句话说,美团不仅把蛋糕做大了,还把自己的那块切得更大了。
美团并非孤例。东方甄选在最近一个财年里实现17.2亿元净利润;董宇辉的个人品牌"与辉同行"短短半年就赚了1.41亿元;交个朋友上半年也靠佣金赚了8508万元。至于拼多多,其上半年净利润更是高达600亿元,同比增长183%。
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平台经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强劲表现。它们不仅没有被经济下行所拖累,反而借助自身的优势实现了逆势增长。
蛋糕之争:谁在分食餐饮业的利润?
面对餐饮业的困境和平台经济的繁荣,我们不禁要问:餐饮业的利润都去哪儿了?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平台经济的崛起确实给餐饮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以外卖平台为例,它们通常会收取15%-25%的佣金。这意味着,一笔100元的订单,餐厅可能只能拿到75-85元。考虑到食材成本、人工成本等因素,餐厅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其次,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疫情后,很多人养成了线上点餐的习惯。这种行为改变虽然扩大了餐厅的客源,但也增加了对平台的依赖。一些餐厅为了提高在平台上的排名,不得不参与各种营销活动,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再者,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蔬菜到肉类,很多食材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餐厅往往难以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我们还要考虑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能力都有所下降。这直接影响了餐饮业的营收。
平台经济的双刃剑效应
平台经济的崛起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它提高了交易效率,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也为众多商家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财富的过度集中。当大量的利润被少数几家平台企业所占有时,inevitably会引发社会对财富分配公平性的质疑。这种质疑不仅针对平台与商家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平台内部员工与高管之间的收入差距。
其次是市场垄断的风险。当平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很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这不仅会抑制市场的良性竞争,也可能导致创新动力的减弱。
再者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虽然平台经济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它同时也可能加速传统行业的衰落。比如,外卖平台的兴起虽然方便了消费者,但也让不少实体餐厅陷入困境。
最后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作为连接供需两端的中介,平台企业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滥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破局之道:餐饮业的自救与转型
面对当前的困境,餐饮业并非没有出路。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1. 数字化转型
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优化运营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比如,通过分析历史销售数据来优化菜品结构,或者利用AI来提高后厨的效率。一些餐厅已经开始使用智能点餐系统,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成本。
2. 品牌差异化
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变得尤为重要。这可能是独特的菜品,特别的用餐体验,或者是与众不同的装修风格。一些餐厅甚至开始尝试"概念餐厅",通过独特的主题吸引客户。
3. 多元化经营
单一依赖堂食或外卖的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市场变化。一些餐厅开始尝试半成品销售、食材配送等新业务,拓宽收入来源。还有一些餐厅开始涉足直播带货,将自己的特色菜品包装成方便食品对外销售。
4. 精细化管理
在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精细化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对食材的精准采购、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对各项成本的严格控制。一些连锁餐厅已经开始使用ERP系统来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管理。
5. 与平台合作而非对抗
尽管平台带来了压力,但它们也提供了机会。一些餐厅正在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平台资源,比如参与平台的各种营销活动,或者利用平台数据来优化自己的产品。
6. 社群营销
建立自己的忠实客户群是抵御市场波动的有效方法。一些餐厅开始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等方式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提供个性化服务并收集反馈。
7. 跨界合作
与其他行业合作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比如,一些餐厅开始与文创产业合作,推出主题餐厅或特色文化活动。还有一些餐厅与本地农户建立直接合作关系,不仅确保了食材的新鲜度,还能作为一个营销亮点。
平台经济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当前平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我们也要看到它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监管趋严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监管也在不断加强。从反垄断到数据安全,再到劳动者权益保护,平台企业面临的监管压力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在合规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2. 社会责任
作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平台企业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比如,如何保障外卖骑手的权益,如何帮助小商家成长,都是它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些平台已经开始推出扶持中小商家的计划,或者为骑手提供更好的保障。
3. 技术创新
技术始终是平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未来,AI、区块链等新技术可能会为平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比如,AI可能会进一步优化配送路径,提高效率;区块链技术则可能为平台上的交易提供更高的安全性。
4. 国际化
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饱和,向海外扩张成为许多平台企业的选择。但这也意味着它们需要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监管要求。
5. 生态系统构建
未来的竞争可能不再是单一平台之间的较量,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将成为平台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6. 用户体验升级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服务将成为平台企业的重要课题。这可能涉及到UI设计的优化、客户服务的改进,甚至是整个服务流程的重塑。
7. 数据价值挖掘
作为连接供需两端的中介,平台企业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8. 跨界融合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跨界合作。比如,外卖平台可能会与智能家居系统结合,实现"冰箱自动下单"的功能。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能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也能为平台开辟新的增长点。
当前,餐饮业与平台经济的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不同行业在经济转型期的不同境遇,也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 class="pgc-img">>网友热议
国家真正该用反垄断法教训的是美团和滴滴,而不是阿里和腾讯!
< class="pgc-img">>美团最大的吸血鬼
< class="pgc-img">>你们哪里天气不是很热还好。我们这里是火焰山!能卖点早餐就不错了……中,晚餐要去拉顾客。哈哈
< class="pgc-img">>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记得点赞关注,咱们下次见。
本文仅用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下美食出北京,可能是北京唯一还有良知的美食号。
近来有许多朋友都给我发来了这张照片,并且表示了自己的愤慨。大家都想让我来评价几句这个事情,其实我觉得做为北京人咱们心里都有数儿,十大餐饮品牌,或许就是本次活动的十个赞助商罢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更想让许多外地读者看一看,以免你们来了北京之后踩雷,继而又会说北京是个美食荒漠。当然我也相信,关注我时间久的外地读者肯定不会这么认为,那么就希望你们把这篇文章转给你身边儿的朋友吧。
要说这十个品牌,北京人吃的最多的我敢说绝对是麦当劳,包括我自己也一样。酒后夜宵神器,只要它保证是给你现做的,不是凉的,那基本就没什么大毛病。几款经典的汉堡味道确实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当然你要非点那些只会存活一两个月的新款产品踩雷的机率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现如今的肯德基就不一样了,我真不知道它到底使用没使用中央厨房。在北京你吃十个店的肯德基你能吃出十个不同的味道来,或许好吃的只有一两家,剩下的基本都是歇逼。且不说新出的那些垃圾炸酱面和螺蛳粉,就说最经典的原味鸡和土豆泥各店的味道也都不同。真有不少店现如今连他妈原味鸡都不会做了,你一个不会做原味鸡的肯德基还叫肯德基?
东来顺,那真是北京人在嘴上给外地朋友解释最多的一个店了,这份榜单没有全聚德我很欣慰。要不然北京人又得多磨一份儿嘴皮子,因为北京人真的不吃东来顺。在北京的二环里或许你随便找一家铜锅涮肉馆子性价比都要超过东来顺,东来顺这个品牌早已和全聚德一样,被贴上了蒙外地人的标签儿。东西哪怕做的再没毛病,它也不值那个高昂的价格。
如果你来北京吃烤鸭,我相信不会有哪个北京人会第一下儿就给你推荐大董。除非是公司商务宴请装个逼能报销之外,哪个北京人也不会选择性价比真的不那么强的大董做为吃烤鸭的首选。外地朋友来了,我觉得你们都不妨去大鸭梨看看。里头聚餐聚会的北京老少爷们儿真不少,因为大鸭梨的味道真不输给大董,然而价格却又经济实惠许多。
在北京,一定有很多人听过这样儿的对话。“听说你昨晚上吃胡大去了?你傻了逼啦?”“嗨,来了几个外地朋友非要吃我也没辙。”提起胡大,北京孩子甚至要比东来顺还激动,过去讲话您家要是没丢过自行车您就不算北京人。现在讲话,您要是没劝过您身边儿外地朋友别去胡大吃饭,那才真不叫合格的北京人呢。
紫光园无论好不好吃,我对丫也是一生黑。曾经用挑起地域矛盾的形式来做活动,这种形式我就不接受。或许有老读者还会记得,当年紫光园推出一款活动,到店送一个炒疙瘩。但是需求是,你必须不能是北京户籍,才能享受这个福利。你在北京开店,搞活动北京本地人不能参加,这不是找打架呢是什么?就冲这种营销模式和理念,这辈子我高低不去。
华天这两个字儿现在太好了,收编了北京城不少过去的老馆子。但是可能许多外地朋友不知道,挂华天真的好,它好就好在似乎已经成为了北京人吃饭的避雷针。但凡看见挂着华天的,我们都基本绕着走。华天确实是家大业大,人家旗下的馆子各种福利都能享受,比如疫情下减免的房租。可他们唯独一点就是,忘了曾经的手艺了,他们不会做饭了。
旺顺阁和眉州东坡,这俩我都吃过,但是吃的少,平时不会主动选择。他们的炒菜在我看来现如今已经似乎走到了瓶颈,店虽然大,会炒菜的厨子越来越少。炒出来的味道多数儿也是寡然无味,这两个店似乎已经成了现代化餐饮的标杆儿。就是你已经吃不出厨子水平,做出来都是中规中矩,没有丝毫的烟火气。
至于永和大王,我特别信服曾经我一个读者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把四九城曾经满地的早点摊都给关了,当人们想吃油条只能去永和大王的时候,谈个屁复兴!
其实每一个北京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家炒菜馆、面馆、卤煮店、烤串摊、以及西餐厅。只不过我们心中的这些店,没有那么大的资本在背后去运营,“它们”都是默默无闻的陪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想把这些店告诉全国各地的朋友。让他们知道北京真的有太多好吃的馆子,可餐饮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有时候想为这座城市说点儿真心话,可惜有的人不想让我们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