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疫情还没有结束,北京依然实行严格的防控举措。然而,一些人为了逃避检查,躲避隔离,竟然不顾个人和他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想方设法耍“小聪明”、“小伎俩”。有的藏匿汽车后备箱,有的冒用他人健康码混入小区,更有甚至,竟然伪造出入证,企图蒙混过关。
4月4日,朝阳公安分局常营派出所的民警来到北京像素小区,社区防疫人员报警说,有人使用假出入证,想混进小区。
被发现的假证有三张,都是李某提供的,李某是一家房产中介的员工。当天,李某带着两名客户准备进小区看房,他为了客户提供了伪造的出入证。
北京像素小区共19栋居民楼,9000多个住户,楼内有住宅、公司、商铺,流动人口近4万人。疫情防控期间,实行封闭管理,所有人员必须办理出入证才能进出小区。李某说,假的出入证是他在一家打印店购买的,民警随即赶到打印店,找到了老板王某。
就在民警对这起案件进行调查时,又接到报警,还是北京像素小区,社区防疫人员又拦下了一名使用假出入证的男子。
张某也是一家房产公司的员工,假的出入证是他的同事董某制作的。据张某交代,当天刚从外地回到北京,按规定需要居家隔离14天,为了逃避隔离,他没有向社区报备,让同事给他制作了这个假的出入证。
同样是使用假出入证,在朝阳区武圣东里小区,房产中介员工王某杰被社区防疫人员拉了下来,他的假证也是同事制作的。
目前,因伪造、使用假的出入证,李某等6人被朝阳警方处以行政拘留。
民警提示:社区是疫情防控的最前沿,持证通行的封闭式管理可以有效防止人员随意流动。疫情放缓,不等于防控放缓,希望广大群众严格遵守社区防控各项规定,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战“疫”成果。
(来源:法治进行时)
对疫情防控的新情况新挑战,1月12日,新京报记者探访了解到,目前北京多家商场除执行测温、扫健康码、消杀等常规防控防疫工作外,不断调整防控细节,例如测温方式更新换代、辅助老人儿童填报健康码、使用非棉质门帘、新入职员工须持有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等,为顾客创造更安全的购物环境。
设备升级多人可同时测温
新京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北京各大商场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工作。扫码登记是进入商场的第一步,针对老人、孩子没有手机或不会操作使用健康宝的情况,北京常营华联购物中心由工作人员登记身份证号码,帮助其查询健康宝信息,确认健康宝信息无误后可以进入商城。针对商场内员工,北京常营华联购物中心要求各商铺新入职员工必须持有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严格员工出入京管理,非必要不出京。
在测温方面,悠唐购物中心在此前防疫设施基础上增设了红外线测温设备,形成热成像测温区,实现测温“可视化”。测温设备也能多人同时检测,有效提高检测效率。
悠唐购物中心红外线测温设备。新京报记者 王琳 摄
对于商场内的餐饮门店,目前朝阳大悦城要求餐饮冷链食品入商场前提供核酸检测报告,并有独立的溯源二维码确保安全。相应餐饮店员工需每隔1到2周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北京花乡奥莱则制定了防疫工作的“八项特色服务”。其中,针对环境消杀,工作人员每天至少三次消毒,除室内区域外,花乡奥莱所有露天设施也会进行消毒,各店铺按经营面积配备空间除菌剂,去除空间游离的病毒、细菌、臭味、甲醛等,保证人员的安全。“八项特色服务”中还包括每7天为一个周期,对人员、设施,进行健康卫生检测等内容。
多家商场采用易消毒门帘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月8日发布健康提示称,在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下,公众双手频繁接触门帘,具有传播疾病的风险,因此不建议公共场所使用棉质、不易清洁消毒的门帘。针对该问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了安装免接触的自动门,使用皮革、塑料等材质易清洁、易消毒的门帘,在入口处安装设置热风幕替代门帘等建议。
双桥万达广场入口。新京报记者 王琳 摄
新京报记者在探访北京国贸商城、双桥万达广场、朝阳门悠唐购物中心、朝阳大悦城等商场时也特别关注了入口处门帘的问题。朝阳门悠唐购物中心、朝阳大悦城、双桥万达广场使用的均为皮革材料的门帘,北京国贸商城中区、地铁接驳入口处均未使用门帘,而南区2号入口则为旋转自动门。
朝阳大悦城入口。新京报记者 王琳 摄
《商场消杀操作规范》行业标准有望出台
针对商场防疫消杀工作,目前行业协会也在展开相关行动。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经商务部立项批准,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正在联合相关机构及零售会员企业起草《商场消杀操作规范》行业标准。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官网显示,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于近日举办商场防疫消毒线上培训,对防疫消杀工作展开讲解。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专业人士指出了若干商场消杀工作的细节问题,例如在经营区域消毒要点中,包括使用挂烫机对试穿过的衣物一客一消、使用100mg/L的次氯酸消毒液对试衣间进行擦拭消毒。此外,针对商场中央空调新风、排风系统,专业人士建议,采用全新风+全排风形式加速区域内空气流通、新风阀和排风阀开度100%、回风阀关闭,建议根据营业时间提前1-2小时开启,停止营业后1小时内关闭。
新京报记者 王琳
编辑 秦胜南 校对 柳宝庆
来源:新京报
卖平台下单,同样的商品价格却比门店高出不少。此前在餐饮领域出现的“同物不同价”情形已蔓延到了零售领域。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些连锁超市在外卖平台销售商品时,存在着“同物不同价”的情况,一些消费者到线下比价才发现自己买贵了。
包装价签揭开价格“秘密”
上周,市民李先生通过外卖平台在711便利店管庄路东侧店下单。收到外卖后,李先生发现,商品包装上标注的价格与自己在平台上下单时的价格不一致。“奥尔良鸡蛋三明治14.2元,而包装上标注的是13.5元,多收了7角钱。”李先生说。
随后,李先生又拿出小条,和商品包装上的价格进行了对比。同一单中,虾仁沙拉饭团包装上标注4.2元,外卖价格4.5元;蔬菜土豆泥菜肴包装上标注5.5元,外卖价格5.8元。“每一件商品都贵了几角钱,虽然不多,但差价一件件加起来也不少了。”
带着疑惑,李先生致电该便利店。接电话的一位店员告诉李先生,便利店外卖售价和店内售价并不相同。随后李先生再次打开外卖软件,这才看到商店页面的上方有一条公告,上面写着:外卖平台的商品价格、活动,与到店消费不同。
“以前只知道一些餐馆线上线下价格不一样,没想到现在连超市也学会这一套了。”让李先生不解的是:超市里的商品线上线下品质和规格都是一致的,为啥到了外卖平台,就要多收费呢?
散装商品价格差异更明显
“同物不同价”是不是普遍现象呢?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超市线上与门店价格仍旧选择保持一致,不过也有一些连锁超市存在着线上与线下“同物不同价”的情况,个别商品外卖价格比门店高出一半。
在常营长楹天街购物中心内的永辉超市,记者打开美团外卖,比对了各个区域商品门店与线上价格,发现包装食品、日化、饮料等区域的商品门店价格与线上价格统一。不过,在实行散装售卖的蔬菜水果区,由于门店与线上计价方式不同,同款商品的价格存在着差异。其中,赵州雪花梨门店每500克3.88元,而外卖平台每份750克,售价为8.9元,算下来单价几乎高出一半。红麒麟西瓜门店每500克7.99元,而线上规格为3.5千克的售价达到了65.9元,换算下来每500克高出了1.4元。蒜薹在门市与外卖平台的价格均为9.9元,但门市计价规格为500克,外卖平台标注的规格则为300克。
此外,一些打折促销商品也存在着价格差异。例如白玉盒装绿色北豆腐,门店打折价为4.5元每盒,而外卖平台打折价格为4.9元,价格高出了约10%。
在好特卖长楹天街店铺内,比对商品价格发现,大多数商品线上与门店的定价并未统一,其中一些商品线上线下价格差异较大。例如浙梅加州西梅,门店售价15.8元,而外卖平台售价则达到了22.9元,价格高出了近50%。
记者注意到,这两家超市的外卖页面上并没有提示消费者线上线下价格存在差异的情况。此外,在外卖平台选购商品时,除了商品本身价格之外,下单时消费者还需要支付一笔打包费和配送费。
线上线下价格差异应明确告知
《价格法》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线上线下“同物不同价”,是否属于加价出售?记者将问题反映到朝阳区市场监管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复称,目前并没有要求线上线下商品价格相同,但必须要在各自的销售平台上明码标价,不能在标价以外额外收取费用。“线上线下的销售价格,企业可以根据自主经营情况决定,但必须要做到明码标价。”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线上平台与线下售卖价格不同,这也是企业的一种经营策略。不同的经营场所或经营渠道,采用不同售价不违反相关法规,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无权干涉商家的自主经营行为。
北京首阔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志伟则表示,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经营者在线上和线下定价必须保持一致,只要明码标价便不违法。不过,同一个商铺,线上线下价格不同的行为,可能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张志伟建议,如果在不同渠道的定价存在差异,商家应该在显著位置明确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