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丸子
《山海经》虽然内容很多,但其实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里面的异兽。
比如:
是个奇幻游戏就可能出场当boss的穷奇。山海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日本人绘制的《怪奇鸟兽图卷》。
最代表《山海经》精神的饕餮:吃就完事儿了。《山海经》里描述为: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吃人。
△《长城》中的饕餮。
还有凤凰、九尾狐、鸾鸟、毕方等等,各类五花八门的奇异生物,是《山海经》流传最广的部分。
九尾狐之类的知名异兽,甚至成为广为人知的流行icon。
《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随着九尾狐形象的演变,它也悲剧地从祥瑞变成妖怪。
《山海经》传到日本以后,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妖怪文化,九尾狐,就落地生根成妖怪玉藻前。
△手游《阴阳师》中的SSR式神“玉藻前”。
别看《山海经》里的异兽很荒诞,有很多真实存在。
如“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就是鼯鼠,鼯鼠背部有一对发育不完全的翅膀,可以滑翔。
又如“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的狌狌。
△其实就是猩猩。
《山海经》的很多描述,并不是古人有意去创造异兽,而是信息传递的断层、认识的偏差导致这种误会。
《山海经》里最著名的凤凰,几千年的祥瑞代表。
《山海经·五臧山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纹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翻译:有一种鸟,长的像鸡,五彩而且有花纹,名字叫做凤皇,它脑袋上的花纹叫做“德”……。这种鸟,吃饭很是悠闲自在,能自己唱歌跳舞,看到了它,天下会安宁。
△商代玉凤。凤皇,又称凤凰,几千年来一直是祥瑞至尊,与龙并列。
《山海经·南山经》中记录凤凰出现的地方:丹穴山。
查阅了一些古籍,能记得找到记录“丹穴山”的资料均引用自《山海经》。
本以为这条线索断了,但是又发现丹穴山附近有一条河叫做“泿”,《山海经》原文:“泿水出焉”。
晋代学者郭璞注的《水经》记载:“泿水,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南北朝学者郦道元的《水经注疏》:“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增城县。”“泿水东别径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
番禺的现代地理资料显示,这泿河改名了,上游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洛清江然后下游叫做黔江。也就是说《山海经·南山经》中凤凰的记录点很可能是在广西东北部。
在查找“泿”的过程中,发现《水经注疏》里有一条很有意思的记录:“《南越志》曰:增城县多山鸡也。光采鲜明,五色炫耀,利距善斗,世以家鸡斗之,则可擒也。”
这里“五色炫耀”,是不是看着很眼熟?
这个山鸡,长这样:
这只学名叫做“红腹锦鸡”的山鸡,一般有5-7种颜色,求偶时雄红腹锦鸡会对着雌红腹锦鸡低鸣、抖动羽毛展露花纹,神似唱歌跳舞。
红腹锦鸡,很可能就是《山海经》里记载的凤凰。
早期时候语言文字技术有限,不像现在有翔实的图片视频资料,古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完整的生物分类,所以形容一个物品一个动物必须用自己或者大家熟知的,不然描述起来是十分费劲的。
这种描述随着口口相传和各自脑补,很容易造成各种奇幻的记录。
如果用《山海经》的方式描绘日常动物,也会很奇幻。
不借助其他生物和图像,单纯从外形上来描述常见动物长什么样,会十分困难,更别谈不常见和第一次看到的生物,例如六角龙鱼。
一个朋友这么形容的:“六角龙鱼啊,它长的像鱼,头上有六个角,长了四个人手一样的脚。”如果用《山海经》里的语言,大概是这样的:“某水出焉,其中多龙鱼,其状如鱼而人手人面,白文六角,佩之不迷。”(佩改为食似乎更加符合《山海经》气质。)
什么鱼能长出人手?而且还有六个角?然而这个东西长这个样子,属于蝾螈的一种:
《山海经》对异兽的描述有一定的套路,一般都是:某地、像哪种常见生物,有一个或者几个异常的特点。最后附会一个想象。
一个模仿的例子:
“江水东流注于东海,有鱼焉,其状如鱀,赤身而三翼三目,一目在其背,其音如婴儿,见则安宁。”
翻译:长江往东流进东海,有一种鱼,它长的像江豚,没有鳞片,有三只翼三只目,一目是长在背上的,它的声音像婴儿,看到了它就会有好事发生。
这其中,“见则安宁”,是模仿《山海经》的常用语,当然更常用的是“食之可以禁百毒”“食之不骄”……
这货,就是海豚。
同样的《山海经》体,还可以用来形容其它动物。
比如:“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豖鼻虎爪,白背黑身,善走,其势凶,其性猛,见人则败。”
△它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毒蛇天敌、打架之王平头哥。
又比如:“有鱼焉,其状如杜父,人面赤身,名曰郁郁,食之不郁。”
△它的名字叫水滴鱼,又名忧伤鱼。
又如:“桑水出焉,东流注入洪泽,其中多黄颡之鱼,其状如儵而黄鳞,鼠须,四翼,鸟尾,背角,食之喉痹。”(授权转载)
△火锅常备:黄辣丁。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夹头哥和平头哥忙活半天,连吃土都没有赚回来。不觉有些丧气。
当然,场面还是要撑住,回头说:你们等着,我们去衙门告你。云云。
哥俩走在集市之上,看到前面围了一圈人,不断传出叫好声。两人缩身挤进内圈去,看一个汉子,正在杂耍,手里竟是拿一外门兵器,洛阳铲,上下飞舞。另有一头戴绿巾的在敲锣,一边敲一边吆喝。随后绿头巾把锣横着托在手中,在看客中走了一圈,时不时有几枚铜钱落入锣中,叮叮当当乱响。
挥舞洛阳铲的,虽然一幅读书人面孔,不过却好发人阴事发财,不管死人活人,浑然不惧,被江湖唤叫做摸金校尉。
那敲锣收钱戴绿巾的,原名叫做司库,因喜欢头戴绿巾,久而久之,就被叫绿巾。
锣中落钱虽然不多,叮叮的声音还是让夹头和平头哥羡慕。
其实这四个人原本就认识。而针对酒馆这一出本就是几个人一起合计的。而且小喽喽们散布的话,大都出自绿巾之手。
而摸金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打听到酒馆老板祖上的一些事,然后胡编乱造一通,作为撒手锏。不想酒馆老板竟不吃这一套。
这四个家伙花了如此多心力,布了这么一大网,花了这么许多功夫,光是请小喽啰吃猪脑花火锅就吃了好几次,现在却从酒馆一文钱都没有赚到。
忙活半天,还不如摸金绿巾耍把式卖大力丸赚钱。不由得有些丧气。
得,回家吃碗水酒。夹头哥拍拍屁股要回家。那是南锣鼓巷8号。那里是一个茅房,也是夹头哥的家。
想到这里,夹头哥更加不忿。
欲知详情,且见下回。
<>< class="pgc-img">>日
火爆网络的《长安十二时辰》落下帷幕
此时正是午时
内蒙古的你在哪里
和谁在一起
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你知道
内蒙古的十二盟市对应的十二时辰吗
一起来看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子时,即夜半,又名子夜、中夜,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左传·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是迄今所见到的,“夜半”一词作为时间使用的最早用例。
子时·呼伦贝尔市
这里昼夜温差大只有火车站依旧繁忙
无数的人在火车的隆隆声中
日复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
只为圆每一位旅客拥抱草原的梦想
丑时,即鸡鸣,又名荒鸡。诗经中曾多次提到“鸡鸣”,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而“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古代,汉人将鸡褒称作“知时畜也”。赞曰:“守夜不失时,信也。”
丑时·兴安盟
< class="pgc-img">>这时人们正在熟睡
整座城沉浸在安静中
公鸡发出初次清啼
黑夜与白昼在变化
寅时,即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这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孟子·告子上》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寅时·通辽市
天蒙蒙亮,万物轮廓渐显
环卫工人的身影清晰可见
沉寂了一夜的马路
等待着一城之人开启征程
卯时,即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古代官员上早朝,卯时在衙门口点名, “点卯”一词作为上班报道的说法,沿用至今。
卯时·赤峰市
< class="pgc-img">>清晨第一缕阳光洒下来
万物复苏
人们从睡梦中醒来
开启一天的美好生活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这一时间,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只吃两餐,以早餐为主餐。“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辰时·锡林郭勒盟
< class="pgc-img">>阳光照亮屋檐
用一碗奶茶唤醒味蕾
这一天的精气神
都在这一口家乡味道里
巳时,即隅中,又名日禺等,是临近中午的时候。“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巳时·乌兰察布市
< class="pgc-img">>一天中精神饱满的时刻
工作效率最高
人们保持最饱满的精神状态
做最重要的事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在古代,午时是集市交易的时间,《易经·系辞下》中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也说,“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午时·呼和浩特市
< class="pgc-img">>小肥羊、小尾羊涮锅
一个火锅融入了多种味道
三五好友共飨味蕾盛宴
一道美食中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未时,即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以中天为界,与隅中相对。日昳最初作为时间名词出现是在《史记·天官书》中:“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
未时·包头市
< class="pgc-img">>烈日当头
矿区的工人们还在戴着安全帽
大汗淋漓地持续工作中
为美好的明天挥洒着汗水
申时,即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是古时汉人吃晚饭的时段。“晡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文学作品中,古人常以“晡”字来代替“晡时”。《资治通鉴·唐纪》里:“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申时·巴彦淖尔市
< class="pgc-img">>柔和的风徐徐地吹着
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
城市的节奏
似乎也渐渐地慢了下来
酉时,即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日出为昼,日入为夜。”日入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庄子·让王》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酉时·鄂尔多斯市
阳光在乌兰木伦河畔落下
勾勒出山水间的光影轮廓
孩子的笑闹声渐行渐远
舟楫在云影日光之中徜徉
戌时,即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屈原在《离骚》中初次使用黄昏一词:“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戌时·乌海市
< class="pgc-img">>夏日的夜晚
散步、跳广场舞
从黎明到夜晚
人们不断变换着脚步
寻觅着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亥时,即人定,又名定昏等,是十二时辰中最末一个时辰。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亥时·阿拉善盟
< class="pgc-img">>夜已深,话已尽
城市中奔忙的车流渐少
一日忙碌至此可歇
安眠休憩养精蓄锐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