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风宋韵谱新曲 古城不老花不谢 漳州走笔
漳州在福建最南端,背枕山陵,面朝大海,门口是台湾海峡,东海、南海在这里交汇
丰沃的山野孕育了现代农业,蔚蓝的海湾打开对海洋经济的畅想,如果说山光水色和千年古城是自然与历史的馈赠,那么一座现代化滨海工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则是漳州面向未来交出的答卷
沿着漳武高速公路黝黑的柏油路面驱车前行,从苍翠的山野到蔚蓝的海湾,不过数十公里。亚热带的日光照耀,风景从车窗一闪而过,山风和海气瞬间交接,平原上屹立一城,这里是漳州。
漳州古城已经建城千年,朝代变幻的面孔,印在城里,九龙江滋养她的容颜,她前脚却跨到海边。
在盛唐的光辉即将照耀万方的时候,一个叫陈元光的将军诗人带着他的数千河洛郎在这里纵马吟唱:“千山红日媚,万壑白云浮。”——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
那时,李白、杜甫还没有横空出世,王维唱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在许多年后呢。一群中原军人来到闽越、南越故地,落脚荒无人烟的亚热带丛林,铸剑为犁,繁衍子息,建立城市,时间是垂拱二年(686年)。
没有人能想象她后来的样子,人口太少了,像一个小村镇。历史上的城市如恒河沙数,最后往往不过是古籍上语焉不详的地名。
1300多年之后,漳州是厦深铁路、福厦高铁等交汇的重要枢纽地区、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有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国家森林城市”的美誉。祖先的光荣留在她的岁月里,凭借丰厚的历史遗产,漳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唐人遗风留在她的日常里,包括那些携带着遥远的河洛韵味的闽南话。
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附近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山与海
漳州在福建最南端,背枕山陵,面朝大海,门口是台湾海峡,东海、南海在这里交汇。古时候,她是江南的最南端,岭南的最北端,山峦厚重,对海洋则敞开胸襟,山风轻盈海气劲峭,平和中蕴含着力量。
漳州半边山,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博平岭横亘于西北边界,戴云山余脉伸入北部境内,沿海地区的乌山山脉和梁山山脉直逼海岸。对于外部世界,她保持着一种相对独立的气质,内部地形复杂,又切割成若干个地理单元。
漳州半边海,700多公里海岸线,港湾众多,岛屿罗列,从这里驶出的商船曾经掀起贸易潮。宫口、铜山、敦照(旧镇)、月港等古港在大航海时代已经显山露水,绘制出了16、17世纪海上商业版图。
九龙江作为福建省第二大河,闽西南水上交通枢纽,成为连接两种地理空间的纽带。
独特的地理空间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建筑奇观。如今提起漳州,土楼是绕不开的话题。在山与海相会之处,一座座被誉为“东方古堡”的土楼,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野景致。它壮硕厚重,绵延数个世纪,如大地乐章,生生不息。自宋元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石头垒基,生土夯墙,形成集体建筑,数十乃至数百人围绕祖祠,聚族而居,凝内御外,共同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分享家族的温馨。
斗转星移,哪怕年轻儿郎已如风吹飘蓬,去往天南地北,找寻梦与远方,回首间这方土楼依然是根的守望。
作家何葆国在《山坳里的土楼》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叫黄松的人如何历尽艰难建成一座土楼的故事,他白手起家,用几十年的努力为黄氏族人建造一座土楼“天助楼”,以实现父亲的遗愿和自己对祖先立下的誓言,让黄氏族人得到独立的栖身之所。
土楼人的那种健硕倔硬的精神,赋予小说永恒的魅力。土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精神家园,是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2008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果说身居山内的人耕读传家,淳朴敦厚,具有强烈的族群意识和社会担当。那么这种文化品性抵达滨海,则显得开放包容、敦厚进取中又秉持着和乐好善的乡土情结——山地性格和海洋性格相互碰撞,塑造通达开放的人文环境,从这里走出的诸多名人,往往兼具山与海的禀性。
精明豁达如潘振承,生于漳州海边,做广州十三行行商首领,是18世纪的世界首富。商海沉浮半生后,他依然笃守“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将大笔财富回报社会,在他儿子去世后,朝廷颁给“乐善好施”的匾额。
崇尚自然如林语堂,生于漳州大山里的平和坂仔镇,后远渡重洋,留学美国、德国,“一脚踩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但当他用西方人的语言呈现中国式智慧时,人们却能轻易地在字里行间发现独属于闽南的韵味——尽管出走半生,坂仔镇的乡野生活依然烙在他心头,他曾说:“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
夜色中的漳州古城。吴瑜昆摄
城与人
“七阴八阳桥,九街十三巷,三庵两院一株古榕不见天。”提到漳州古城,人们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古城韵味是历史沉积、时光打磨的结果。
漳州古城地处九龙江西溪北岸,完整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自唐以降,为州、郡、路、府治所。
漳州古城可爱之处,是她的市井烟火气。春雨绵绵的温泉澡堂、夏日的汤汤水水、冬天老街的暖暖斜阳、中秋明月照着的悠悠宋河……
汪曾祺先生曾经做客古城,那是三角梅盛开、水仙花上市的时节,也许他不过是古城的过客,但古城人常从他的文章中想到自己的生活。
漳州历史上在江南和岭南的结合部,江南与岭南风物在这里交汇。时光在城里留下斑驳的痕迹,民国时代的街区和宋朝的文庙和谐共存,明清石牌坊彰显士大夫功名和海战英雄的荣耀,闽南大厝、“番仔楼”和南洋风的“五脚居”(廊式骑楼)交错,风格混搭,喻示她的生命受多股自然与人类力量的牵扯。她身世不俗,如岁月陈香,余韵袅绕。
一所千年书院让人听见儒家文化在福建落地生根的声音。九龙江北溪松洲古村,唐景龙二年(708年)第一任州刺史陈元光的儿子陈珦长安归来,创办松州书院,这是福建最早的书院,一群年轻的学生,在他们年轻的校长的带领下,读诗、做册、骑马、击剑……透过他们的身影,隐隐约约,我们看到闽南文化的中原源头;宋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知漳期间,积极主张“节民力,易民俗”,推动了儒家礼仪文化在漳州的传播,十二世纪的城市文明工程就这样开启了,漳州由蛮荒之地向“海滨邹鲁”华丽转身;明正德十三年(1517年),王阳明临漳,此后,深山草莽寇平人和、文教大兴。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走,千年文脉却被他们瞬间点亮。
漳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交融,人们赴东洋,走南洋,渡台湾,开创广州十三行,闯荡上海滩……
开放的基因和海洋贸易攒下的丰厚的物质基础,使漳州成为一片革命者的热土。1920年,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这里传播。这里是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闽南护法区首府、中国南方革命中心。1932年的暮春时节,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一支年轻的军队与一座工商城市遇合,彼此发现,彼此成就,青春飞扬,激情燃烧。漳州贡献出百万银元、数量巨大的物资和1500名儿女,为党史、军史、红色金融史留下浓重一笔。
儒家文化滋养出来守正谦和与海洋文化培育出来开拓进取精神相互融合,与红色血脉相辅相成,精神气质风流俊秀。
今年9月初,一场“古城论道”活动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围绕古城的前世今生,对古城情怀、历史、保护及未来城市发展展开探讨。
实际上,这样的话题被人们一次次提起,人们希望旧日的剧场能够再次传出绝美歌声,而承载记忆和情感的风貌与风尚会继续留存,与过去联系的古城媒介会帮助人们找到久违的乡愁,并带着这样的感情进入现代生活。
20世纪80年代,漳州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到本世纪,古城迎来了她的华丽转身。随着保护与开发的进行,繁华的商业区与历史建筑、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的别致景色。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2010年,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12年,《漳州古城保护与有机更新规划》出炉。2016年,《漳州古城唐宋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省政府批复。
今天,走在修复后的历史街区,红砖燕尾,像跃跃欲试的灵魂。古老长街,写着熙熙攘攘的商埠岁月。东桥亭香烟袅袅,隐约着唐朝进士周匡物衣玦飘飘的身影。夜色降临,光影盈江,灯火里的城市,温暖祥和。芗剧与布袋木偶戏轮番上演,指掌之间,千年时光化成一支绕梁不绝的曲子。1.7万古城老居民和游客一起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网红拿那里做打卡点,年轻人出cosplay时,斑驳的时光在他们的身上摇晃。古城韵味流转在砖瓦间,跳跃在人们的脸上。
古城不老的背后,是对历史遗产的珍视。2021年,漳州市颁布《漳州古城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保护古城,传承弘扬本土民间传统工艺,老行当、老手艺成为城市“活化石”,灯谜艺术馆、漳州非遗馆、徐竹成木偶馆提升古城的品位,因九龙江水运和海洋贸易而繁荣的古城仿佛重新被激活,旗幌当风,宋河犹在,逝去的往事好像都回来了。
这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生长期的每一个细节,都保存在城市的文化肌理里。蕴含着传统的人本思想和漳州特质的幸福观,呈现出崇德向上的精神力量。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尊老爱幼,岁月的温情,守在城市的文明进程里,就像保留至今的历史街区一样。
南靖土楼。曾平摄
历史与未来
当古城徜徉在木偶戏铿锵的鼓点声中,机器的轰鸣正响彻漳州的东南端。
曾经,这里是一座人迹罕至的半岛,因海浪击石似鼓,响声如雷而得名“古雷”。今天,“平地一声春雷响”,在5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靠珍贵的深水岸线,一座石化新城正拔地而起。
作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全国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古雷的发展历程不可谓不艰辛。一张白纸起步,数年间,这里完成整岛搬迁,13个行政村,4万人口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告别传统的生活方式。古雷人每天醒来,睁开双眼,看到的不仅有日照台湾海峡的金色波光,还有如林的巨罐、卧波的巨轮。
昔日的汗水没有被辜负。不久前,总投资约732.9亿元的福建古雷炼化一体化工程二期项目投资协议正式签订,解决了古雷石化产业“油头”缺失的困扰;总投资420.7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批复,标志着福建省迄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正式落地……随着延链补链,昔日小渔村日益成为项目加速落地、产业加速集聚的发展高地。今年上半年,古雷开发区规模工业新增产值占全市新增产值的三分之一,成为漳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祥和闲适的背后,这座闽南滨海小城,正以开拓进取、蹄疾步稳的一面示人。
“插根扁担都会发芽”——行走在福建最大的平原漳州平原上,当地人的这句谚语显得格外应景。地处九龙江入海口冲积平原,温和湿润的气候使得这里物产丰富,成为闻名中外的“花果之城”“鱼米之乡”。
“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共长春之境”,秉持着丰富的自然馈赠,农业一度是漳州经济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漳州水仙花、平和蜜柚、诏安青梅、长泰芦柑、云霄枇杷、天宝香蕉……万紫千红之间,从漳州走出的“农业名片”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哪怕在农业上,保守与守成也不是闽南人的做派。如今,蘑菇工厂被开到田间地头、林间随处可见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农业不再是一根扁担的事儿。漳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蔡志斌说,近年来,漳州探寻出“以工业化发展农业”的路子,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经营农业,先后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漳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532.7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992.57亿元,翻了近一番。
从这片肥沃土地生长出来的不仅仅有甜美的果实,还有一座座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
对漳州而言,发展食品工业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挥之不尽的创业热情,于是,在锄头与机械的接力下,甘蔗变成糖、蘑菇成了罐头、芦笋被榨成饮料……作为南方首个“中国食品名城”,漳州地面矗立的2500多家食品企业,将这片土地的馈赠转化为水产品、果蔬罐头、休闲食品,输送到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021年年底,漳州市实现食品规模工业产值1698亿元。
面向未来,这座城市的蓝图里,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等主导产业展现勃勃生机。漳州GDP由2012年的2018亿元跃升到2021年的5025亿元,人均GDP从41710元提高到99218元,均翻了一倍多,跻身全国城市GDP50强。
丰沃的山野孕育了现代农业,蔚蓝的海湾打开对海洋经济的畅想,如果说山光水色和千年古城是自然与历史的馈赠,那么一座现代化滨海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则是漳州面向未来交出的答卷。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人们把打造现代化滨海城市作为迎接未来生活的目标。主城区东扩,一脚伸进九龙江出海口,那是数百年来千帆竞发的地方,光荣与梦想汇集之地。清冽的海风荡涤城市,“拥江达海,环湾外联”,城市布局由此展开,人口、产业和城镇向滨海地区聚集,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圈呼之欲出。“生态城市、工贸城市、滨海城市”,丝路荣光,重新出现在九龙江的波涛里,古老的城市正在勃发生机。
今天,走在漳州城,唐代的街、宋代的庙、明清的石坊、民国的商铺,现代的高楼,影影绰绰,古榕参天,小桥流水、旗幔当风。入夜后,游人如织,光影盈江,满城灯笼,直上彩虹桥,古寺隔江,也是一片祥光。
一座千年古城的时代变奏,写着初心与匠心。(吴剑锋、陈子铭)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源:成都日报
20世纪,成都出土了大量的东汉画像砖,这些画像砖既有对盐业、农业、渔业、纺织等生产劳动场面的再现,又有对餐饮、出行、歌舞等场景的描绘。那些长方形砖块上的汉代生活图景,是如此丰富和鲜活,充满了欢乐、自足、真实的生活气息。它们就像一张张“照片”,复活了东汉成都的社会生态和精神世界,被专家视为“研究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们是东汉成都的烟火人间,是东汉成都人不经意间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是历史大步向前途中有意留下的脚印,好让我们回首茫茫历史时,能有迹可循。
好文艺
画像砖原本是彩色的
清末民初,东汉画像砖开始现身于成都的古玩市场之中,并引起了收藏家们的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步入了科学发掘画像砖墓的阶段。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后,开始修筑宝成铁路。西南文教部为了保护和征集在修建铁路过程中出土的文物,特别组成了“宝成铁路文物征集小组”。1952年8月,该小组在成都火车北站的东面发现了汉墓群,其中的3号墓出土了大量的画像砖。1953年,成都北郊羊子山再度发现汉墓群,并再度出土了大量的画像砖。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成都的新都、彭州、大邑、邛崃及全省的诸多地方均有画像砖出土。
据曾经主持过永陵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研究,这些画像砖是这样生产出来的:事先在木板上刻上画面的阴模,再用泥制成与木板大小相同的方砖,趁砖泥未干时将木模印上。冯汉骥认为,这些砖的画面当年都是彩色的。羊子山四座画像砖墓中所出各砖尚残存有红、绿、白三种颜色。冯汉骥推测,因砖在土中浸润了约2000年之久,出土时绝大部分颜料已脱落,只剩下用模印上去的凸出的部分或者线条。所以现在所见的印在画像砖上的画面,在当时只不过是供绘色时作轮廓用的。这位著名老教授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将这种彩绘的画像砖砌在用花砖组成美丽图案的墓壁上,装饰效果是很好的。”
考古学家们还发现,画像砖墓在东汉砖室墓中是比较少的特殊存在。考古学家们由此推测,建有画像砖墓的墓主人,大多是当时官阶较高或财富较多者。
据统计,目前在成都地区出土的画像砖已涵盖了50余种不同的题材。冯汉骥认为,它们均为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的作品。这些画面生动的画像砖,无疑是传达当时成都社会生活的重要而形象的载体。
好有味
最早用天然气煮盐
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带领民众修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经济的繁荣、文化的飞跃,秦汉时期成都城市的发展迎来了第一次繁盛期,至汉代,成都已成为了著名的“五都”之一。
成都人当然不会辜负“天时地利”的先天优势,把爱吃会吃懂吃发挥得淋漓尽致。1954年出土于成都羊子山的收获渔猎画像砖,其上半部有一个莲池,游鱼在河中嬉戏生长,两个猎人正隐藏在莲池旁边的树荫下,张开的弓箭犹如满月,向天空中结队飞翔的鸿雁瞄准射击。这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成都平原的秋天:秋高气爽,天空中飘着淡淡的白云,群雁结队往南飞。画像砖的下半部分为收割水稻图,三人执镰弯腰割稻,二人绑扎稻草,一人挑起一担谷穗急步飞奔。这块砖,将当时农、渔、猎等生产场景都展现了出来,这样的画面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
有了丰富的食物原材料,怎样吃才能更美味?要有佐料啊。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被称为“食肴之将”。出土于四川邛崃花牌坊地区、曾入选央视《国家宝藏2》的东汉制盐画像砖,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东汉时期成都人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画面上,层峦叠嶂,左下角是一盐井,井上有高架,架上挂着吊桶,四人站在架上正用滑车和吊桶汲取卤水,用竹子管道运送到灶房。右下角设有灶台,长方形灶上有釜,两人于上下照料,一人灶口扇火。山间另有五人在背柴和狩猎。
井盐的生产,需先凿井取卤,而后设灶煎制。从这块画像砖可以看出,东汉人制盐已经科技范儿十足。首先,当时凿井技术有所进步,已经出现了“深六十余丈”,约合138.24米的盐井;其次是采用楼架方式,安装定滑轮汲取卤水,提高采卤效率;再次是在煎盐时采用温锅热卤水以蒸发水分,节约燃料。下面是敲黑板划重点的时间:四川不仅井盐丰富,天然气资源也是储备满满。世界上已知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就是成都。旧题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蜀王本纪》中这样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井上煮盐。”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火井天然气的文字记载,是成都人在能源利用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在东汉时期使用天然气可谓“黑科技”。
在今天,食盐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调味料了,但在古代,盐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盐的开采和经营是富可敌国的暴利行业。采盐业的发达,无疑是当地经济繁荣发达的佐证。事实上,在汉代盐业是政府三大重要赋税之一。政府在主要产盐地区设立盐官。“西蜀天下富,井盐天下丰。”源源不断的井盐,刺激了四川盆地的贸易往来。对于吃货而言,可以在菜肴制作中加入盐,定味、提鲜,原始的川菜就这样形成了……如今,也有人把“盐”称为川菜的灵魂。
成都自古以来餐饮文化就很发达,汉代的诗赋有非常生动的描写,比如左思的《蜀都赋》, “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至少从那时开始,成都美食之都的美名已处在了滥觞之中。
好会玩
杂技舞乐花样多阵容强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要远方的琴棋书画诗酒花。
画像砖不仅有对当时物质生活的记录,也有对当时人们精神追求的捕捉。
尊中有美酒,胡不饮且歌。汉代时,王侯贵族举办宴会,歌舞助兴已成风俗。宴会现场的画像砖场景各不相同,高朋欢聚,俳优热舞者有之,文人聚会,高歌助兴者亦有之,画像砖上,成都灿烂的文艺传统可见一斑。
要说成都的“音乐文脉”,得追溯到2600年前的古蜀时期,成都地区最早关于音乐的记载出现了。《华阳国志·蜀志》写道:“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这是成都人成功解锁音乐技能的最早官宣。开明王也是资深音乐爱好者,作曲《臾邪歌》《龙归之曲》。音乐常常与文人墨客组成CP,春秋时期,孔子传授三千弟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包含了“乐”,据《大戴礼记》和韩愈的《师说》记载,当年,博学多识的蜀人苌弘在音乐方面造诣颇深,孔子专门跑去求教了韶乐与武乐的异同之处,这就是著名的“访弘问乐”。孔子“乐以发和”的思想也是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到了汉代,古人的音乐天分不断激发,音乐营业范围不断扩大,逐渐融入文艺表演,不少大富之家都是文艺演出的“真爱粉”,表演班子绝对不能少。出土在羊子山的宴乐画像砖,聚焦了成都贵族家宴时的笙歌妙舞。透过从画面顶端垂下的帐幔,人们即可遥想这个家庭的奢华。画面上宾主席地而坐,几上列有酒具,地上置有食器酒鼎,身后有婢女侍奉,宾主正兴致勃勃地观看艺人们的表演。艺人们有的跳丸,有的舞剑,有的在表演旋盘、掷倒,有的在表演盘鼓舞、宽袖舞,整个场景其乐融融。
出土于成都大邑县的杂技舞乐画像砖,它的演出阵容堪比“春晚”:有抚琴者、跳丸者、踢瓶者、执节歌者、巾舞者、排箫者等诸多艺术人才。右下一个舞巾少女,头梳双髻,双手各执一条长巾,双臂一高一低,舞巾上下飘飞,再现了《观舞赋》中所写“香散飞巾,光流转玉”的风采。而男子左肘“跳瓶”,右手握剑,还有一人表演“跳丸”,难度系数之高,让人感叹:原来2000多年前的成都人真会玩,文化生活真是多姿多彩。(记者 汪兰)
者丨王子林
摘编丨安也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和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宝库,也是一座迷宫。它不仅凝结着古代建筑精湛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建筑智慧,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
特别是在营建构思上,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凝结着古代的智慧。例如,紫禁城的框架结构——五门三朝、前朝后寝、东西六宫,来源于《周礼》。而《周易》中的乾坤卦象和紫禁城的建筑格局非常契合。
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三十多年的王子林是宫廷研究的专家,他所作的《紫禁城建筑之道》一书,正是一本研究紫禁城营建思想的力作。在这本书中,王子林从都城设计营建法则写起,先后涉及北京中轴的东移,北京城的中轴,北京城的文武布局等方面,力图还原紫禁城最初的原状设计空间。书中不仅能看到紫禁城外在的风貌,更能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历史和内涵。
打开北京城市地图,就会发现有一条贯穿整个北京城的轴线,这条轴线贯穿城市南北,形成了北京两翼对称的城市结构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格局。北京城中轴上的建筑从南至北一字罗列,气象万千,巍峨高大,震慑人心。
北京城中轴从奉天殿
(清太和殿)
向北穿过华盖殿
(清中和殿)
、谨身殿
(清保和殿)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钦安殿、万岁山
(清景山)
、后门桥,终于鼓楼;向南穿过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明门
(大清门)
,终于正阳门,嘉靖时终于永定门。中轴全长约 8 千米,最重要的三大殿和后三宫、万岁山均位于中轴上,其他次要建筑则都严格遵守对称排列的原则,配置在中轴的左右两边,北京城文武建筑也遵循着东西对称分布的法则。
北京的东西城为何会显著对称?左文右武,且文武建筑对称分布的法则究竟从何而来?为何紫禁城中要于正殿两侧建文、武二楼呢?王子林认为,这可以追溯到周代朝门外设置的两块石头:嘉石和肺石。那么,这两块石头究竟有何来头,它们又是如何影响北京城的文武布局的呢?
以下内容节选自《紫禁城建筑之道》,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紫禁城建筑之道》,王子林著,故宫出版社2020年3月版。
《周礼》记载朝门外
设有嘉石和肺石
人类的发展经过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是先民开拓疆土、抵御异族入侵和狩猎的利器,并被赋予洪荒之力。相传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大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非常神奇的是周代朝门外就设置了两块石头,但它们可不是用于“补天”的,而是惩罚犯罪之人和为百姓平冤诉讼的。但正是因为朝门外设置的这两块石头,却深深地影响了都城的布局,成为北京城文武建筑东西对称分布的法则,并影响到文武官僚系统的办公衙署的布局,使东西城形成显著的对称性特点。
明永乐帝迁都北京城,改造北京城,营建紫禁城,确定了新的轴线,但仍遵循祖制,按南京紫禁城来规划北京紫禁城,于轴线上依据《周礼》所定设置五门三朝,永乐时大学士李时勉《北京赋》称北京宫室符合黄帝宫室之制,遵循太祖设计格局,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朝大殿和五座宫门:“若夫其宫室之制,则损益乎黄帝合宫之宜式,遵乎太祖贻谋之良居,高以临下,背阴而面阳。奉天凌霄以磊砢,谨身镇极而峥嵘,华盖穹崇以造天,俨特处乎中央。上仿象夫天体之圆,下效法乎坤德之方……五门高矗乎昊苍。”
万历时人刘若愚记五门是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皇极门即奉天门,三朝是皇极殿
(奉天殿)
、中极殿
(华盖殿)
、建极殿
(谨身殿)
。
奉天门(太和门)
五门三朝是周代的宫室制度,代表正统,几乎被历代所继承。三朝指的是外朝、治朝和燕朝,《周礼注疏》郑玄注曰:“周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它们的功能各有不同,外朝,《周礼·朝士》曰:“朝士:掌建外朝之法。”《周礼·槁人》曰:“槁人:掌共外内朝冗食者之食。”郑玄注曰:“外朝司寇断狱弊讼之朝也,今司徒府中有百官朝会之殿,云天子与丞相旧决大事焉,是外朝之存者,与内朝路门外之朝也。”外朝是帝王办公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如商议如何对抗外族入侵或命将出征,商议迁都和立储君等国家大事。外朝是皇宫的正殿。
治朝,《周礼·大宰》曰:“王视治朝,则赞听治。”郑玄注曰:“治朝在路门外,群臣治事之朝。王视之,则助王平断。”《周礼·宰夫》曰:“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郑玄注曰:“治朝在路门之外,其位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如仪。”治朝是帝王与群臣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天子与三公、六卿、大夫和群吏等都要在治朝排正位置,然后群臣上奏章,百姓上书,帝王根据他们的陈述,下达裁决的圣旨。
燕朝,《周礼·大仆》记:“王视燕朝,则正位,掌摈相。”郑玄注曰:“燕朝朝于路寝之庭。”贾公彦疏曰:“以其路寝安燕之处,则谓之燕朝。以其与宾客飨食在庙,燕在寝也。但与宾客及臣下燕时,亦有朝。”顾名思义燕朝是帝王燕寝的地方,《周礼》记有专门掌管燕朝的官员叫大仆,他的责任是负责帝王的日常起居,准备好不同的场合所穿的不同衣服、行不同的礼,随时准备好天子外出的车驾,伺候天子饮酒等诸事。
除了三朝外,周天子还有五座宏伟的大门,《礼记注疏》郑玄注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周礼注疏》曰:“郑司农云:‘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一曰毕门。外朝在路门外,内朝在路门内,左九棘,右九棘。’故易曰:‘系用徽纆,置于丛棘。’玄谓《明堂位》说鲁公宫曰‘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言鲁用天子之礼。所名曰库门者,如天子皋门。所名曰雉门者,如天子应门。此名制二兼四,则鲁无皋门、应门矣。《檀弓》曰‘鲁庄公之丧,既葬,而絰不入库门’,言其除丧而反,由外来,是库门在雉门外必矣。如是王五门,雉门为中门,雉门设两观,与今之宫门同。”称鲁公宫的库门相当于天子的皋门,雉门相当于天子的应门。根据《檀弓》所记,推证库门在雉门外,雉门设有两观即左右各有一阙,如凤的翅膀,故称为雉门。雉门相当于天子的应门。
五门三朝不仅是一种王宫制度,而且如九鼎一样,只有帝王才能享有,它是王权的象征。诸侯只能拥有三门。《周礼》是一部儒家经典,在古代相当于一部立国大法,它所记载的宫室制度成为历代遵循的法则。
根据《周礼》记载,朝门外设有嘉石和肺石,历代在继承周代“五门三朝”制度时,这两块石头虽然没有保留下来,但它们却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而且深远地影响了北京城的格局。
文、武二楼起源于
周代宫城朝门外的那两块石头
前朝并非只有五门三朝,在正殿奉天殿的东西两侧修建了文、武二楼和文华殿、武英殿,形成文、武对峙的格局。永乐时大学士杨荣《皇都大一统赋》曰:“文楼、武楼之特耸,左顺、右顺之并建。若乃震位毓徳,文华穹隆;亦有武英,实为斋宫。”金幼孜《皇都大一统赋》曰:“奉天屹乎其前,谨身俨乎其后,唯华盖之在中,竦摩空之伟构。文华翼其在左,武英峙其在右。”李时勉《北京赋》曰:“东崇文华,重国家之大本;西翊武英,严斋居而存诚。”陈敬宗《北京赋》曰:“翊以文楼武楼、左阙右阙之嶒崆。”
为什么要于正殿两侧建文、武二楼呢?原来文、武二楼就是起源于周代宫城朝门外的那两块石头。
《周礼·大司寇》记:“以嘉石罢平民……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周礼·朝士》亦记:“左嘉石,平罢民焉;右肺石,达穷民焉。”唐人贾公彦疏曰:“嘉石,文石也者。以其言嘉,嘉善也。有文乃称嘉,故知文石也,欲使罢民,思其文理以改悔。”“肺石,赤石也者。阴阳疗疾法,肺属南方火,火色赤,肺亦赤,故知名肺石是赤石也,必使之坐赤石者,使之赤心不妄告也。”
设于朝廷门外左边的是嘉石,右边的是肺石。设嘉石的目的是使有罪过但还没有触犯刑法的人跪在嘉石上,以令其悔改。立肺石的目的是民有不平,得击石以鸣冤。到西晋时建立了直诉制度,所以自西晋时起,在朝堂外悬设登闻鼓,允许有重大枉屈者击鼓鸣冤,直诉中央甚至皇帝。唐宫城承天门朝堂外东置肺石,西设登闻鼓,就是这一制度的反映。《唐会要》记:“其年二月,制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其有搥鼓石者,令御史受状为奏。”
唐玄宗建大明宫时,于含元殿前建钟楼和鼓楼,则把二者演变为配楼的形制。《新唐书》记:“武班居文班之次入宣政门,文班自东门而入,武班自西门而入……百官班于殿庭左右,廵使二人分莅于钟鼓楼下。”宋代继承唐宫阙之制,于殿庭左右设钟楼二楼,《宋史》记:“太宗召工造于禁中,逾年而成,诏置于文明殿东鼓楼下。”又记:“设鼓楼钟楼于殿庭之左右。”金中都仿北宋汴京,分为宫城、皇城和廓城,宫城位于中央,皇城在宫城的南边。皇城正南门宣阳门内辟驰道直达宫城正南门,驰道东西两侧建有千步廊。据《金图经》记载,道东建文楼,道西建武楼。
周代朝门外的嘉石和肺石(采自清乾隆《钦定周官义疏》)。
元大内继承了这一制度,萧洵《故宫遗录》云:“大明门旁建掖门,绕为长庑,中抱丹墀之半。左右有文、武楼与庑相连。正中为大明殿。”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解释说:“钟楼又名文楼……鼓楼又名武楼。”可知,金代和元代的文武二楼,实际上就是唐宋时代的钟鼓二楼。金中都的文楼、武楼位于宫城南门外驰道的东西两侧,元大内文楼、武楼,则位于元大内正南门大明门内正殿大明殿的左右。明紫禁城文楼、武楼承袭元制,建于正殿奉天殿左右两侧,但与前代文武二楼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和殿前东西两侧耸立着两座重檐楼阁,东曰体仁阁,西曰弘义阁,高25米,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形成东西对峙护卫正殿的格局。在清代,弘义阁是银库,体仁阁曾于康熙时举办过博学鸿词科考试,为清王朝招揽名士贤才,奠定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紫禁城前朝文武二楼布局图(《明天启紫禁城图》)。
明代于文武二楼后
建文华殿和武英殿
体仁阁原名文楼,弘义阁原名武楼,建于永乐十八年,是正殿奉天殿的两座配楼,如左膀右臂衬托着三朝大殿的宏伟,直接继承了太祖朱元璋所建南京紫禁城的文武二楼之名。南京文楼有时是太祖与亲信大臣谈古论今、商议政务的地方,如洪武元年,上御文楼,太子侍侧,与儒臣讲说经史,议论七国之乱;洪武五年与徐达等重臣于此商议国事。迁都北京后文楼的这一功能几乎没有了,立春时于文楼举行大朝贺,设定时鼓漏刻报时。《永乐大典》贮于文楼。
文楼(清体仁阁)。
文武二楼,明嘉靖四十一年九月改称文昭阁和武成阁,清初顺治时才更名为体仁阁和弘义阁,并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发现,明代之前正殿两侧虽然有文武二组建筑,但并没有强调文与武的特质,而是把它看成是钟楼和鼓楼的形制,在整个宫城和都城中是孤立的。而明代则强调了文武两组建筑,而且还于文武二楼后建文华殿和武英殿,并与北京城的崇文门和宣武门遥相呼应,形成了新的城市布局特点,即以中轴为准把城市分成东西阴阳文武对称分布的格局。
文华殿
所以,明紫禁城的文楼和武楼在宫城中的作用与前代有所不同。当我们从北京城整体布局来把握时,会发现以中轴线为基准,属文主阳的建筑都位于东方,如文楼、文华殿和崇文门;属武主阴的建筑都位于西方,如武楼、武英殿、宣武门。甚至连国家中央官署机构的设置也是以中轴为准按文武来布置的,中轴以东设吏、户、礼、兵、工部及鸿胪寺、钦天监等机构,主文属阳;以西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及刑部、太常寺、锦衣卫等机构,主武属阴。
武楼(清弘义阁)。
明清两代考中文状元在长安左门揭黄榜,考中武状元则在长安右门揭黄榜,告示天下。明永乐时大臣李时勉《北京赋》云:“至于五军庶府之司,六卿百僚之位,严署宇之齐设,比馆舍而并置,列大明之东西,割文武而制异。”文楼和武楼是两座象征阴阳两仪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在北京城中形成了鲜明的文武即阴阳对称的建筑格局。
左文右武的建筑格局,
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东汉人班固《两都赋》曰:“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宁之正体,放太紫之圆方。”称宫室是按照阴阳来经营规划的,阴阳是二股气,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溢,分为二仪。有清浊焉,有轻重焉。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矣。天则刚健而动,地则柔顺而静,气之自然也。”唐人无能子说宇宙洪荒之时,没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因为混沌一气不断膨胀运动而分化产生的。轻清的气上升形成天,重浊的气下降形成地,天因刚健而动,地因柔顺而静。唐人李筌称:“天圆地方,本乎阴阳。
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盛;盖敬授农时,非用兵也。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目天地而有之;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是因为阴阳不同的性质所决定的,万物是因为有了阴阳才产生的。
宋人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为什么由阴阳二气化生的万物是无穷无尽的呢?这就要从《易经》的角度去理解了。一阴一阳的本意源于《易经》“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从下往上数,第一层是太极,第二层是一阴一阳(称作两仪),第三层是第二层所生之一阴一阳即四象,第四层是第三层所生之八卦,八卦再生出六十四卦,如此循环下去,可至无穷无尽。每层都是一阳生出一阴一阳且一阴也是生出一阴一阳,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路,故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也就是天生万物之道,因为原始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可以无穷无尽地生下去,故天地有大德曰生。能够继续生成下去而不熄灭,这就是善,并能由此成就万物,这就是性。故曰:“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明北京城中央官署机构分布图(采自《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 1 辑)。
一阴一阳之谓道,目的在于揭示万物生成的原理,原理的要点在于两极矛盾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这个特性。宋人叶适称:“道原于一而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凡物之形,阴、阳,刚、柔,逆、顺,向、背,奇、偶,离、合,经、纬,纪、纲,皆两也。夫岂惟此,凡天下之可言者,皆两也,非一也。一物无不然,而况万物;万物皆然,而况其相禅之无穷者乎!”将对立的、相反的、矛盾的事物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对立统一体,这就是对天道的诠释。由于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是无意识即无为的,故生是天的本性,朱熹说“生底意思是仁”,生即是仁和善。所谓“替天行道”,是指天把产生万物之道隐藏了起来,需要圣人去揭示它,说明它,然后去推行。所以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仁者认识到这种变化规律把它叫做仁,智者认识到这种变化规律把它叫做智。百姓在日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这种阴阳变化,但他们不去关心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不懂得这个道理。北京城的文武格局,实际上就是阴阳格局。效法天道,一方面体现在都城的文武建筑布局上,另一方面政治体制的文武官僚系统就是按阴阳之道而设置的,从周代开始,上朝制度就出现了按品位、等级排列的次序:“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在外朝的左边植九棵棘树,用来标明孤、卿、大夫的朝位,所有的刑官之士站在他们的后面;右边植九颗棘树,用来标明公、侯、伯、子、男的朝位,乡遂及都鄙公邑的官吏站在他们后面;南面植三棵槐树,用来标明三公的朝位,州长和平民的代表站在他们后面。唐代时,虽然没有出现带文、武名称的二楼,但文官是从东门入,武官是从西门入。明代继承这一传统,《明会典》明确规定:“文武百官齐班,位于午门外之东西北上。文官侍立,位于文楼之北西向;武官侍立,位于武楼之北东向。”
北京紫禁城奉天殿东西两侧的文、武二楼,高大宏伟,它不仅拱拥着奉天殿,而且也在提醒着统治者,左文右武的建筑格局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是治国的最高之道,其目的就是要求统治者时刻牢记仁道是天道,强调以仁为本,推行仁政,施善与民。永乐元年春正月己卯日即元旦,永乐帝御奉天殿接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庚辰日即第二天,敕谕中外文武群臣曰:
上天之德,好生为大。人君法天,爱人为本。四海之广,非一人所能独治。必任贤择能,相与共治。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此道,历代以来用之则治,不用则乱,昭然可见……尔文武群臣,职无崇卑,体朕斯怀,各尽其道……为民造福,悉力一志,敬之,慎之。
永乐帝说上天的大德是好生,作为人君,就要效法天道,推行仁政。但四海之大、生民之多,不是靠一个人的能力治理得好的,必定要任贤择能,一起担负治理国家的大任。尧舜禹汤文武的为君靠的就是此道,历代以来如果用此道天下就太平,不用此道就天下大乱,历历在目,昭然可见。你们文武群臣,无论职务高低,都要各尽其道,团结一心,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才能为百姓造福。
本文节选自《紫禁城建筑之道》,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有插图及题图均来自本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编辑丨董牧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