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玉是稀有物,珍贵物,因此玉一直是地位、品行的象征,所以古人用玉制作了很多相关的用品,这些用品,分门别类,各有名号,又都属玉制品,在造字时均归玉部。今天解说这6个玉部的汉字,多是玉制的器物,分别如下:
< class="pgc-img">(今天要解说的6个汉字)
>1、琬。读作wǎn。《说文解字》释作:“圭有琬者。”那么,要了解“琬”是什么,就得先了解“圭”和“宛”,圭在《说文》中解释为“瑞玉也。上圜下方。”是玉的一种,但这仍然模糊,下面跟了很多补充“公執桓圭,九寸;矦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穀璧,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矦。从重土。楚爵有執圭。珪,古文圭从玉。”圭的种类很多,那么各种圭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人使用呢,有个表格可以看清楚一些。
< class="pgc-img">(各种圭的用途)
>一般意义下的圭是图中这样的形状:
< class="pgc-img">(一般的圭与琬的区别)
>“宛”呢,《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屈草自覆也。”就是一个人觉得冷,或者生病了,拉点草自己盖住自己,如果看字形,就是一个人在晚上(夕)呆在房子(宝盖头)里,蜷缩着身体,不能入睡,或者是太冷(所以拉草来盖),或者是生病,总之是有心事、辗转难眠。引申为宛转、弯曲、圆转。那么琬的意思也就基本清楚了,就是圭的一种,头部是圆转的,大致如上图中的样子。“琬”的小篆写法如图:
< class="pgc-img">(琬的字形)
>“琬”也是圭的一种,有人在界定“琬”时,直接认为它是圭,这个是个很专业的话题,我们不做玉器研究,暂时放在这里。
2、璋。读作zhāng。《说文解字》释作:“剡上爲圭,半圭爲璋。”圭的一半长短叫“璋”,圭的上半部截去叫做“璋”,“璋”的长短大小也跟使用的场合不同而改变。《考工记.玉人》中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那为什么字上配了一个“章”呢?来看“章”的意思,章的意思是:“乐竟谓一章”,从音从十,音是音乐的意思,十是数字的终了,就是音乐终了就算一“章”,或者说是一段音乐叫一章,因此,“璋”就是截断了的圭叫做“璋”,或者是一段圭叫做“璋”。关于“璋”,《诗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意项,后来还经常用,就是“弄璋”。
中国民间后来把生下男孩子就称为“弄璋之喜”, 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弄璋、弄瓦”典出《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玉;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称“纺砖”。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际上是重男轻女的说法。“寝床弄璋”、“寝地弄瓦”的区别在民国时代仍变相存在。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曾揭露和批判过这种重男轻女的做法:生个儿子,便当作宝贝,放在床上,给他穿上好衣裳,手里拿块玉(璋)玩玩;生个女儿,便只能丢在地上,给她一片瓦(纺砖)弄弄。当然,弄璋是希望这个男孩子品行象玉一样,而弄瓦是为了让这个女孩子在女红方面有特长。另外,“璋”的体制相对短小一些,适合小孩子玩耍也有可能。璋的小篆如图:
< class="pgc-img">(璋的小篆)
>3、琰。读作yǎn。《说文解字》解释作:“璧上起美色也”。璧前面说过就是美玉,而璧上有漂亮的花纹才叫做“琰”,这是一种漂亮的“璧”。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火光上也”。就是火炎上部的光亮部分,那加到玉部之后,就是玉璧上有像火光一样的花纹(比较漂亮、美好)的叫做“琰”。炎和琰的字形演变如图:
< class="pgc-img">(炎与琰的字形)
>我们看清代篆刻家里有一个邓石如,很有名,他原名就叫琰,后为为了避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的讳,以字行,石如是他的字,显然,给他起名字的人是希望他有美玉一样的品格的,实际上,他也的确如此,他的品行,以及他的书法篆刻,都让人赞叹。
4、玠。读作jiè。《说文解字》解释说:“大圭也。”显然,也是圭的一种,而且是大个头的圭。可是为什么是“介”呢?了解一个介,介,《说文》释作:“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里说,介是“象人著甲形。”如图:
< class="pgc-img">(介及玠的字形)
>显然,介的字形是古代武士身穿铠甲的形状。古代武士的铠甲是一片片皮革缀成,所以字形上是一点一点连续的,因为铠甲是硬的,所以甲虫的甲也叫做“介壳”,人身上长的硬痂也叫“疥”。同时,在古时,“介”与“个”是同样的读音,这才有了后来的《左传》里的“亦有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有了《滕王阁序》里的“一介书生”。因为与个通,所以“介”,也有“完整,大个”的意思,同时,武士一般也是个子头的,强壮的人,那么完整,大个头的圭就叫做玠圭,就是“玠”。
5、瑒。读作chàng。亦读作yáng,还读作dàng。《说文解字》中解释的意义是:“圭。尺二寸,有瓚,以祠宗廟者也。”此时读作chàng,就是圭的一种,是古代用于宗庙祭祀的带瓒的圭。昜,我们解释过,就是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的意思,因此,这种玉就是祭祀神明用的,用途很清楚。“瓒”我们也解释过,就是不纯的玉,那么瑒这种礼器就是专门祭祀宗庙的、质地不纯的、大小达到一尺二寸的圭。有朋友会问,既是礼器为什么不用高纯度的玉,而用瑒,因为是祭祀宗庙,而不是祭祀天神或地神,所以规格稍下一些。
这个字也读yáng。专门祀天的玉,依照用途不同,想必这种玉的纯度就相对高一些了。同时也是一种花的名字。江南产,小白花,春开,极香,称瑒花。
这个字也读作dàng。读这个音时,通另一个字“璗”,是指象玉一样纯度的金子。“瑒”的小篆写法如图:
< class="pgc-img">(瑒的小篆)
>6、瓛。读作huán。也读作yè。也读作yǎn。《说文解字》解释作:“桓圭。公所執。”显然,这又是一种圭的名字,古代帝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于朝聘时各执玉圭以为信符,圭有多种(如上表所示),表不同的爵秩等级,“桓圭”为公爵所执。《周礼·春官·大宗伯》:“公执桓圭。” 郑玄 注:“桓圭,盖亦以桓为瑑饰,圭长九寸。”桓的本义是大柱子,这里表示地位尊严。比如《琅琊榜》中,谢玉府前就写“国之柱石”,意思也是这个。“公”,据段注:“公,二王之后及王之上公”,也就是说,只有这些人可以执“瓛”这种圭参与各种仪式。除了“玉”部的“獻”是什么意思呢?看字形:
< class="pgc-img">(獻与瓛的字形)
>《说文》解说:“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按通俗的理解就是宗庙里的狗,其中肥的宰杀后做成肉汤叫“獻”,看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鬳”,加一个“犬”,所谓的“鬳”就是一种煮食用的器具,在里面煮狗肉叫“獻”,“獻”的本义就是狗肉做成的肉汤。“肥狗”跟“公”的地位有类比,所以可以简单的记下来:只有公才能执的圭,叫“瓛”。形状跟圭一样,长度为9寸。
这个字也读yè。意思是马嚼子,俗名叫排沫。这个字还读yǎn。意思是一种玉器,也叫玉甑,专门用于蒸饭的器具。
(【说文解字】之19,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艺术性、文学性毋庸置疑,但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据说日本德川幕府的建立者,大名德川家康就常常翻阅《三国演义》,将其视为奇书,当时颇不以为然,但是随着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想,渐渐发现它确实已经超脱了寻常所说“小说”的范畴。
(图)《三国》剧照
“黎叔”说过“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眼睛要看着别人的长处!”
“黎叔”还说过“这次出来一是通过实战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在这里我特别要表扬两个同志,小叶和四眼。他们不仅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在座的前辈。”
作为扒手集团的主要领导,“黎叔”已经深谙用人之道,并且看清了人才的重要性,反观某些公司、企业领导,却往往偏听偏看,甚至不听不看。
对比与“黎叔”的观察、培养人才,现实中的领导,往往一边说着人才匮乏,一边却忽视了身边的人才。
当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理论指导,忽略了理论所具有的巨大的指导作用。
(图)《三国》剧照
众端参观,各尽其用
所谓众端参观,即是要求领导对员工从各个方面了解、观察,然后根据才能进行使用,“汉初三杰”中萧何是县吏,韩信直接肄业,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却都能被挖掘,被善用,这和众端参观大有关系。
根据《襄阳记》记载,庞德公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三国演义》中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而实际上,刘备通过对二人的了解,大约是把诸葛亮当作了萧何,把庞统当作了张良,庞统死后,军事上则倚靠法正,很明显,刘备是看到孔明和庞统二人虽然名声相当,但是擅长的技能不同,从后来诸葛亮北伐事事操心上来看,其实他还是更为擅长内政方面的政务。
再如孙策临死说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虽然《三国演义》中没有描写多少具体的领导和员工接触问题,却通过这种结论性的方式在告诉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知道员工能干什么,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
唯物辩证法中的两分法告诉我们要全面的看待问题,
不只要看到缺点,更要看到优点。
所以说不论做为领导还是员工,都忌讳头脑一热,看到眼前的一点问题就做出判断。如果不去了解,只凭一时的感觉,很容易铸成大错。
《三国志蒋琬传》载“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这个故事是不是挺眼熟,曾几何时,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统庞士元非百里之才,结果刘备通过和庞统的接触,认为他确实是人才,等到他成了大集团的领导,即使是作为左膀右臂的诸葛亮给说好话,也不行了,此时的刘备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犯了主观臆断错误,如果不是诸葛亮了解蒋琬,蒋琬就被刘备给杀了,又如何会有将来的宰相蒋琬,为蜀国稳定军心,稳住国势?
(图)《三国》刘备
刮目相看,不计前嫌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是告诉我们要如何了解他人,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例子,不能固守于旧观点,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以吕蒙为例,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吕蒙通过自己的学习,将自己由一名具体劳动者变成了既可以进行具体劳动,也可以进行抽象劳动,即是从领兵武将,到带将统帅的转变,如果没有上级领导的重新认识,不给他新的机会,吴国如何夺回荆州?诸如现代的“董小姐”,不就是从销售转到管理,诸多IT界的牛人,也何尝不是从技术转到管理。
如果领导不能发现员工的成长与提高,员工又怎么会有动力,等到真正成长之后,他们又怎么会守在原来的岗位上呢?
(图)《三国》吕蒙
当然,这种发展眼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不计前嫌,如汉初刘邦信任韩信、陈平,三国时代代表人物则如曹操。
官渡之战,许攸叛袁投操,内心很是忐忑,但是看到曹操光着脚就迎了出去,他很受感动,对于这种领导,刚刚跳槽的许攸立刻提出了决定整场战役胜败的关键计谋。
如果说当时是因为曹操势弱,那么到了任用张辽、张郃、张绣等一批降将时,就能看出他如何不计前嫌。
辩证唯物主义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作为对抗东吴的前沿重要阵地合肥,曹操就任命张辽为主帅,而更早跟随他的乐进、李典,只能作为张辽的副手,因为曹操不以出身为标准,能够各尽其用,这也同时证明了了解员工的重要性,张辽也不辱使命,合肥之战大败孙权,曹操对于员工的认识,决定了他的任命方式,这种方式反过来也证明了他认识的正确性。
再说说小心眼的刘备,当初刘备入蜀,刘璋有一个手下叫做张裕,因为胡子特别茂密,刘备拿他找乐,编了个小故事,说他是毛多的猪,结果张裕立刻反唇相讥,说刘备是无毛猪,那个时代没有胡须都可以算是一种缺陷了(当时崇尚蓄须,所以关羽胡须长就有“美髯公”的美名),所以刘备很生气。
但是因为他是刘璋的手下,自己只是客人,等到他夺得西川,这个张裕平时还爱玩点高科技,预测蜀国国运不长,虽然诸葛亮给上书求情,还不被刘备给咔嚓了,谁让他当初拿未来的领导找乐,这领导还不那么宽宏大量呢。刘备的这点“小任性”和蜀国后期人才的匮乏恐怕多少有点关系吧?
(图)《三国》曹操
臣居君上,先人后己
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段出于《三国志》的对话,袁绍倚仗集团资本,曹操则以道御之,成为了二人日后发展的指导思想,而最终曹操能够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曹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天下是靠手下的员工打下来的,不是靠他一个人。
比如典韦为保护曹操力战而死,过了一年之后,当曹操再次淯水时,忽然在马上放声大哭,因为他想起了典韦,虽然长子和侄子也为掩护他而死,但对于他来说,更为悲痛还是典韦之死,大哭之后大设祭筵,曹操亲自拈香哭拜,吊奠典韦亡魂。
再比如郭嘉死时,曹操“往祭之,大哭”,虽说这两哭会让人觉得有作秀的嫌疑,但是,一起打拼的情义,以及这二人一武一文的才干,都在曹操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三国》剧照
可以和曹操做对比的,是刘备,都说刘备摔孩子是收买人心,但是他那句“险些为你损我一员大将”确是真实的想法,要知道乱世的领导,占据一块地盘自保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自保,别说一个孩子,多少个孩子也要落得个灭门的结果,那句话从侧面也看出刘备把人才摆到了相当高的地位,其他如张绣对贾诩“执父礼”,刘备三顾茅庐,都是把人才摆在第一位。
现代社会也不乏其例,只是换了种形式,大企业大财团的ceo赚足名声,但其实他们只是面子,里子还有董事会,还有持股人,即使是如乔布斯,作为苹果的创始人,声名赫赫,可是高层权利斗争还是将他撤权,暂不提勾心斗角的权利之争,作为苹果的领导层,何曾不是把乔布斯努力推上神坛,将他摆到高位,“领导们”退居幕后。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朔雪渔翁
><>寶才墓誌銘,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十一月九日,拓紙高56.7釐米、寛61.8釐米,金陵圖書館藏。
< class="pgc-img">>大唐故韓君之墓誌
君諱寶才長安人也君德行著於
鄉閭物義芳於隣里不謂天降痾
疹漸加困劣名毉頻療曾不見瘳
忽以咸亨四年歲次己酉十月朔
廿九日卆於京城懷德之苐春秋
七十有三遂以其年十一月九日
殯於京城西布政之原小嚴村之
左恐年代遷移墳將彫落勒茲玉
琬以記其處乃為銘曰
然君孝□莫不恭順生前著芳沒
後留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