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日本的中国奶茶又出新品了,闪光奶茶成为霓虹国新宠。甚至,据说日本的半地下社团都开始卖奶茶,因为实在是太流行了。
对此,网上有大V曾表示,这是要让世界人民人手一杯的节奏。
可是谁能想到,让历史悠久的传统奶茶焕发新生机的,居然是一颗小小的黑色粉圆。
1987年,台湾春水堂老板刘汉介无意间发现添加小吃粉圆的奶茶,很受客户喜欢。于是,将其取名珍珠奶茶推向市场,并迅速成为台湾民间热捧的饮品。
< class="pgc-img">>而香港民间一直有从英国下午茶发展来的丝袜奶茶,以香醇浑厚为卖点,深得顾客喜欢。
1990年珍珠奶茶进入香港后,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完美的港式珍珠奶茶。1994年吴伯超在香港创立的 “仙踪林”,成为港式珍珠奶茶商业化的开始。
这也被称为商业奶茶1.0时代。
那时候,进入内地的仙踪林更类似港式茶餐厅,主要贩卖咖啡、奶茶等饮品,还配以三明治、米饭等套餐。
这在今天的奶茶消费者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而以仙踪林为模板,日后国内的几个耳熟能详奶茶品牌,也陆续出现。 “Coco 都可”奶茶第一家店开自1997年,一年后“避风塘”奶茶在上海起家,到了1999 年,后来风靡南方的“大卡司”在广州诞生。
但这时期的珍珠奶茶基本上还是一个普通饮品范围,没有到大红大紫的地步。
直到有人给奶茶加入了奶盖。
2006年创办于上海的“ Happy Lemon 快乐柠檬”,在2009年推出了“岩盐芝士奶茶”,创造性把芝士加入奶油,中西合璧地将卡布奇诺的奶泡技艺应用于奶茶制作中,在奶茶最上面形成醇厚奶盖。
一炮而红。
从此,奶盖奶茶成为网红奶茶的标配。
< class="pgc-img">>而手工制茶和奶盖茶的出现和兴盛,标志着奶茶2.0时代的到来。
这时候的奶茶成为了时尚饮品,但离人手一杯还有很大差距,直到移动社交媒体的出现。
2013到2015年是微信发展的高峰期,也是网红奶茶爆发增长的年份。
这三年间,人们在熟悉了微信玩法的同时,也让一点点、奈雪的茶、喜茶等网红奶茶火遍了大江南北。
新时代的网红奶茶一个根本属性就是与社交媒体深度捆绑,各种符合社交媒体属性的市场推广玩法出现,带动了奶茶品牌的青春化和游戏化传播。
并且,与顾客追求“轻食化”和“动健康”相匹配的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网红奶茶品牌,开始利用各种先进萃取技术处理好茶叶和新鲜水果,并采用新鲜牛奶、进口天然动物奶油等辅料全方位提升口感。
奶茶也开始迎来了3.0的“果茶时代”。
最新的奶茶变种是添加黑糖的脏脏奶茶,在奶盖茶+果茶基础上,增加黑糖,形成层次鲜明的外观与口感。
< class="pgc-img">>当下,奶茶消费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而奶茶的流行,也让现在网红艺人们开始喜欢开奶茶店,将自己的人气,通过奶茶的品牌赋能,然后落地变现。
杨幂、黄晓明、安吉拉BABY……这些明星们都有个共同的身份,奶茶店老板。
最新的消息,王俊凯也开了奶茶店,并且三天试营业期间就异常火爆。
< class="pgc-img">>毕竟喝杯奶茶还可能遇到明星本人,这波营销在顾客看来一点也不亏,更别提想为爱豆打拼的粉丝们了。
同样,到了职场,奶茶也是无往而不利。
现在的职场新人类认为没有不适合喝奶茶的场合。
而且,奶茶还撑起了职场新人的朋友圈。新到公司没关系,只要在工作群问一句“点奶茶吗”,立马应者云集。
有奶茶在,搞不好人际关系不存在的。
如果一杯不行,那就两杯。
因为,这就是奶茶。
>融界4月23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承德露露提问:公司有拓展自有品牌奶茶店计划吗?怎样切入年轻消费者的快饮市场?
公司回答表示:公司暂未考虑拓展自有奶茶店。公司将坚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口味、包装多样化的产品,致力实现产品多元化、品牌年轻化发展。
本文源自金融界AI电报
< class="pgc-img">>在前面的话:
上个月,成都市茶百道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成立,许可项目为营利性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茶百道布局职业教育,不难看出目的在解决产业标准化,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蜜雪冰城先后投资22家企业,经营业务遍及奶茶店经营上下游。初步判断,此举将解决市场下沉,成本控制问题。
主攻高端市场的喜茶和奈雪,分别在深圳南头古城和清华边开了全国最大手造奶茶店和奈雪书屋。两者均将线下场景体验作为核心发力。
奶茶品牌,纷纷布局并寻找新的增长点。品牌增长是扩张业务线,横向规模扩张?还是纵深延伸场景?品牌增长的底牌是什么?
先说说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
今年奈雪的茶上市破首发,在快速开店模式下,顾客总量增长赶不上开店速度,顾客被分流了,一些店面成了快闪店......
我最早接触奶茶还是陈好代言的香飘飘奶茶。最大卖点,即冲即饮,便利。奈雪的茶,是线下店且装修风格精致,有网红属性。另外在原料和制作方式上打出上等原材料,新鲜水果,手造等等。让奶茶产品出现了高端细分品类。
在品牌公关方面,奈雪的茶在对其品牌定位是这样表述的:“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兼具高品质和便利性的茶饮品。让奈雪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倡导一种生活,而生活处处是场景,场景处处有体验感。试想,如果我们这个定位放在其他品牌上,是不是也可以?
问题的核心就是,品牌要解决什么需求?要完成怎么样的顾客未完成的事。
消费场景,要考虑用户真实需求。
提到生活方式,我想起另一品牌--星巴克,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的“第三空间”概念,为城市白领、小资人群,在除了家庭和办公室以外,满足极品咖啡和社交属性的空间,它是一个非正式场合的办公空间,你发现在里面的,很多是谈事情,或者开着电脑临时办公的。这就是它切入的细分场景。我们为什么喝茶喝咖啡不在家里,不在办公室?因为这里是休闲和商务的结合,它满足人在非正式工作场景的社交和商务诉求,在工作间隙的休闲、享受一个人下午茶的诉求,形成一种圈层和文化认同的聚集。
奈雪一直在尝试营造场景,在此寻找增长点,而读书和奶茶的捆绑,是其场景的延伸尝试。
如果说喝咖啡和读书,是西方生活文化的流入,早已被大众所接受,那么奶茶和书,是不是也可以?是不是也可以像星巴克一样,打造一个阅读的第三空间,只不过这里是装修华丽的风格?
理论上看,并没有错。
消费者习惯养成,需要契机和时间。
消费场景的建设,更需要深入理解消费者的文化根基和代际差异。不排除有些场景,是商家主观希望培育消费者而建立的。
再说说今年夏天将美国乡村民谣《哦苏珊娜》改编成各种版本的蜜雪冰城。这一曲《蜜雪冰城》,被改编成多个版本,被新媒体传播,热闹非凡。一时间,蜜雪冰城,一个亲民价格的奶茶品牌进入大众视野。我曾多次看到身边的朋友发朋友圈评价其价格之实惠到惊讶的地步。
“一款极具性价比的,解决基本需求”的奶茶品牌定位,如果有另一款比它价格还低的,那会不会很快实现分食其市场份额?这里问题的核心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动因,除了性价比高,还有什么是消费者追逐的、忠诚的。
在盈利模型中,所有微利模式的企业,其品牌通常表现出附加值空间不足或没有附加值可言。
换句话说,没有品牌精神的品牌,最终都难以基业长青。因为缺乏一代一代顾客追逐它的精神动力。
最后,说说资本层面驱动,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增长焦虑,这是必然。这是一个大多数人希望快速看到成果和收益的时代。很多时候,一个品牌,只是一个产品的名字而已,为了快速获利,价格低一些快速扩大规模;或者价格高一些,视觉上精致一些,感受蛮好,这样就好像真的成了所谓的大品牌。但其实这些品牌都没有品牌的精神内核。
结语:
一个品牌,是一种精神、文化、理念、追求的符号化呈现,且这种呈现被具象化到它的产品、服务之中。顾客在每一次和品牌的接触点,感受到品牌独有的魅力,并长此以往将其记在了心里,一代一代的追逐、忠诚下去。
一个品牌的精神,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它的基因,也是它的增长底牌。
这在今天,实属匮乏。你说呢?
欢迎看过这篇文章的朋友,留言给我,讲讲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