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解放日报
近日,2018“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正式拉开帷幕,上海企业参赛热情高涨。
说起创新创业,便会自然联想到创客运动的载体——创客空间。近年来,国内浓厚的“双创”氛围带动了创客空间的兴起,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孵化体系。
美国的创客运动发源较早,创客空间类型、规模更大,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更是扩张迅速。不过,在“叫好声”之外,人们逐渐发现,创客空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的未来是否可持续,仍是一个问号。
迅速扩张,不同类型的空间各具特色
作为创客运动的载体,创客空间被看作是让人们聚集在一起分享知识、共同工作创造新事物的实验室。它们都具有实体空间并采用社区化的方式运行。
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创客运动和创客空间正通过强有力的方式影响着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在这场全球的“制造者、自造者”运动中,线上的虚拟社区和线下的实体空间相互融合并发挥效应。人们相信,新一轮的创客运动正在发生。
当前美国的创客空间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首先是“社群化空间型”。这种创客空间起源于网络黑客组织的活动,通常会为拥有共同兴趣的社群提供一个创新场域。会员中既有专业发明家,也有业余玩家,大家以兴趣为出发点、专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利益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有《纽约时报》科技记者尼克·比尔顿2007年与9位同好凑钱在纽约布鲁克林创办的NYC Resistor创客空间;以及美国“创客教父”米奇·奥特曼2008年在旧金山成立的Noisebridge创客空间等。
其次是“创新实验室型”。最典型的Fab Lab创新实验室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专注于使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个人制造。它的灵感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比特与原子中心主任尼尔·格申非尔德教授的一门课“如何制造几乎所有的东西”。
该课程为学生提供工具和机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科学。在这个提倡人人动手的环境中,许多没有技术经验的同学也创造出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例如能够在安静场合“收集尖叫”并在合适场景下回放的盒子,为鹦鹉设计的计算机交互界面,以及能够保护女性安全的“自动防御裙”等。目前,全球各地共有超过200家秉承教育与社会创新理念的Fab Lab创新实验室。
第三是“营利性空间”。这种创客空间的运行模式是通过实行会员制或者是出租工位的方式聚集创客,并为他们提供开放硬件和开源软件。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自称为“美国第一间全国性的开放式公共工作坊”的TechShop。
2006年,Techshop在加州开设第一家分店,随后陆续在美国开设了共计10家门店,同时授权发展了数家海外门店。他们的门店如同一个巨型工厂,不仅有激光切割、3D打印等新型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切割、焊接铸造的传统器械。创客只要支付每天几美元的会费便可使用场地和工具资源。对于零基础的会员,还会提供使用新工具与创新方法的课程。
政策扶持,白宫推动举办“国家创客周”
近年来美国创客空间数量迅猛增长背后,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提供重要助推力。2012年,美国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创客空间对动手实践和创新制造的强调与该战略计划不谋而合,因此被美国政府视为推动制造业振兴的重要平台。2014年6月,美国政府举办了首届“白宫创客大会”,发布了由白宫主导的推动创客运动的整体措施,并将每年的6月18日定为“国家创客日”。之后,又将第二届“白宫创客大会”的举办日期定为“国家创客周”。
创客空间对教育变革和创新教育的影响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2012年初,美国政府就提出计划在未来4年内在1000所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备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培养新一代的系统设计师和生产创新者。2015年的“国家创客周”期间,美国白宫在《进一步推动全美创客行动的倡议》中再次倡导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课内外都能够通过创造实践投入对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以及艺术与设计方面的学习之中。
此外,美国多年来形成的社会创新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创客空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客空间得以构建高度紧密的“官产学研”互动网络,与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高校、企业等开展联系与合作。
一方面,美国创客空间与政府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政府机构通过专项计划、挑战赛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创客运动之中。如教育部设立旨在推动创客运动的“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挑战赛等形式鼓励太空爱好者和创客开发太空探索相关技术;以及国土安全部科学技术局的“政府创客团队”项目等等。另一方面,创客空间通过转型、共建、联合开发等形式与高校、企业、公共部门等各类组织进行着联系与合作。如Fab Foundation与高校、社区、公共图书馆等共建Fab Lab;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同创新平台Quirky合作开发联名产品等。
此外,由风险投资、小企业管理局以及纳斯达克市场三大要素所构建的投融资机制,以及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体系和成熟的科技孵化器运营模式,都是创客空间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环境保障。
“长跑”十年,著名连锁创客空间悲情谢幕
不过,快速扩张也会带来风险。即使拥有政策扶持,创客空间的发展仍然不是一帆风顺。
2017年11月,著名的连锁创客空间TechShop突然宣布破产,关闭了美国的10个门店,包括当时刚开业两周、内部设施几乎全新的纽约布鲁克林店。另外4家由其授权经营的海外分站将继续营业。从11月15日开始,人们再点击其官网便只能得到一个PDF文件,里面简短地总结了公司的发展历史。首页中心处醒目的标识依旧显示着公司口号“Build your dreams here”(在这里筑梦),但网页下方的文字却告诉人们这里已经关停。
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连锁创客空间在破产前已经拥有了9000余名会员。他们曾实现了不少令人骄傲的目标,比如为弱势群体提供工作训练;成立先进的制造业创作中心;帮助超过3000名退伍老兵免费学习技术与设计等。他们也曾朝着实现产品制造本地化的目标,开发出多项产业化创新产品,如DODOcase公司的iPad保护套、Square公司的移动支付设备、Clustered Systems 公司的先进服务器冷却系统、Lumio公司的创新照明产品等。
尽管有着这些成绩,但“长跑”10年间,Techshop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低水平、不稳定的现金流让公司不仅难以维系高昂的地租、优秀的人才、工业级设备和水电、保险等杂费,还因此背负了大量债务。公司CEO丹·伍兹在最后的告别信中说:“尽管我们经过数月的努力想要重组公司的债务,并且筹集新的资金支撑最近宣布的战略支点,但我们已经耗尽了资金。我们别无选择。”
其实,破产之前,丹·伍兹就很清楚,单凭收取会费而没有城市、企业和基金会的外部补贴,一个营利性连锁创客空间不可能维持下去。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计划在TechShop2.0时改变方向,把目标指向非营利组织、企业和大学,帮助它们打造和运营自己的创客空间。虽然他们试图借此摆脱“吸血不断”的现有创客空间业务,但不幸的是,一切还是太迟了。
Techshop倒闭事件提醒人们,创客空间服务于创客,但仅提供场地和设备,显然难以为继。创客空间是平台,一头连接创客,一头连接当地产业链。创客空间作为一个创意汇聚的平台,应将创客源源不断的创意与当地传统产业的需求实现对接。Techshop用自己的“昂贵经验”为全球创客留下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吴越 综合自凤凰科技、网易财经、雷锋网、前瞻网、创客秀等)
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中新经纬客户端6月2日电(薛宇飞)新城控股原联席总裁陈德力的去向最终被证实,6月1日,宝龙地产、宝龙商业双双发布公告称,陈德力正式担任宝龙地产联席总裁、宝龙商业行政总裁。这成为宝龙近期引入的第二个同时具有万达和新城工作经历的职业经理人。
量身定制的职位
陈德力的新头衔,分为地产集团和商业集团两个层面,而“宝龙地产联席总裁”一职,在宝龙地产之前的组织架构中,是没有的。根据宝龙地产2019年年报,在公司的高管团队中,创始人许健康的儿子许华芳任行政总裁,张洪峰、华立冲、王亚军任执行副总裁,廖明舜、洪群峰、吕翠华、张俊、黄文钟、黄耀明、沈建政任副总裁。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称,不少房企中都设有“联席总裁”的职位,一般是承接、分担总裁或更高级别管理层的指令与工作,这意味着,陈德力空降宝龙后,在高管团队中的地位仅次于许华芳。根据公告,出任联席总裁后,陈德力主要负责公司相关业务整合事宜及协助行政总裁处理公司业务运营管理。
为陈德力量身定制的职位,正好匹配他在新城控股的职务,即新城控股原董事、联席总裁。46岁的陈德力,有着20多年商业地产领域的工作经验,在进入新城控股之前,近6年的万达工作经历,为其增光不少。
资料显示,2010年8月,陈德加入万达,出任过万达商业地产股份商业管理营运中心常务副总经理、万达商业管理集团副总裁兼招商中心总经理、常务副总裁兼营运中心总经理、万达商业地产股份副总裁兼商管公司常务副总裁、综合管理中心总经理等职务。
2016年8月,陈德力入职新城控股,担任公司董事、副总裁,后来升任联席总裁。报道称,陈德力一加入新城控股,便提出了“有情怀、不复制、具规模”的商业理念,并在2016年首次亮相新商会时明确了新城“到2020年实现100个开业项目”的目标。截至2016年末,新城控股累计开业的吾悦广场数量仅为11座。
虽质疑不断,但在陈德力主导商业地产项目发展后,新城“住宅+商业”地产双轮驱动的运作模式最终取得成功。2019年年报显示,新城控股当年开业21座吾悦广场,累计达63座,实现租金及管理费收入40.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28%,平均出租率达99.16%。按照计划,新城控股今年将新开业30座吾悦广场,总收入超过55亿元,逼近陈德力4年前的目标。
加盟宝龙地产,陈德力仍负责熟悉的商业地产项目,而宝龙也一直有意加大宝龙商业的发展力度,可谓一拍两合。2019年底,从宝龙地产拆分出来的宝龙商业在香港上市,今年3月份发布的第一份年报显示,2019年,宝龙商业实现营业收入16.2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商业运营服务收入达13.35亿元,同比增长36.3%;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34%。
根据公告,陈德力出任宝龙商业行政总裁,全面负责宝龙商业的运营及管理。前行政总裁张云峰调任首席财务官,并继续执行董事。
流水的职业经理人
宝龙地产从2003年起专注开发运营综合性商业地产项目,2007年成立了上海宝龙商业,开始提供商业运营服务。慢慢地,一些媒体报道上开始出现“北万达,南宝龙”的说法。
但时过境迁,这一说法之后较少被提及。如今,万达早已经成为商业地产方面的龙头,截至2019年底,万达商管拥有及运营管理的已开业万达广场数量就有323个,而宝龙商业在管的项目为51个。
有媒体称,由于宝龙地产此前将发展重心放在三四线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都被同行赶超。另一方面,宝龙地产明显的家族式治理模式,也被外界认为有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宝龙地产董事会,五位执行董事中有三位是许家人,分别是许健康(董事会主席)、许华芳及其妻子施思妮,另外两位,一个是许健康的同乡肖清平,另一位是职业经理人张洪峰。董事会中唯一一个非执行董事是许华芬,她是许华芳的姐姐。
宝龙商业的董事会中,有两位执行董事,一位是董事会主席兼总裁许华芳,另一位是首席执行官张云峰;非执行董事也有两位,分别是许华芬和许华琳,后者是许华芳的堂妹。
就宝龙商业而言,其先后引入多位职业经理人,但每个人都干不长久,走马观花般上任,又先后离去。施思妮曾任宝龙商业集团总经理数年,2017年2月,沃尔玛亚洲不动产租赁及资产管理原副总裁潘丽君加入宝龙,担任宝龙地产副总裁兼商业集团总经理。仅仅半年,这位在商业地产领域工作20余年“老兵”,就选择离开宝龙。
接替潘丽君的是从万达出来的王寿庆,职务仍是宝龙地产控股副总裁兼商业集团总经理。王寿庆,在商业地产领域拥有一定的名声与成绩,报道显示,2012年10月,他从万达集团副总裁、商管常务副总裁的职位上离职,先后转战两家企业后,又回到了万达,但不足一年便再度离开。2017年8月,他加盟宝龙。
王寿庆的到来,外界一度对宝龙商业的发展抱有很高的期望,可令人意外的是,2018年1月底,他就因为“自身职业规划有变”而离职。王寿庆去职后,许华芳亲自担任了宝龙商业总经理。
谢逸枫称,家族治理模式存在不少弊病,对职业经理人也会形成掣肘。不少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减少家族成员在董事会、管理层中的职位,给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充分授权,促进企业治理模式的转型。
商场数量5年翻3倍能否实现?
在宝龙正式官宣陈德力入职的前几日,新城控股商管集团原副总裁唐剑锋已入职宝龙商业集团,获任为宝龙商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唐剑锋除了在新城控股是陈德力的部下,两人还都曾在万达工作。
在现任管理层中,有过万达工作经历的高管还有3位,分别是张云峰、副总经理庞梦轩、副总经理潘啸涛。谢逸枫称,近些年不少房企都在加速商业地产领域的发展,万达自然成为同行模仿的对象,有万达工作经验的高管也成为各方青睐的人才,但不管是时机还是自身的影响力,宝龙都不能与万达相比较。
2019年底成功上市,今年又相继引入两位职业经理人,宝龙商业颇有加速发展念头。在今年的业绩会上,许华芳表示,上市对于宝龙商业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契机,“我们的整体想法是,母公司跟管理公司战略同步,在长三角、珠三角深度渗透。”
许华芳透露,未来母公司平均每年会向宝龙商业提供不低于10个商场进行运营管理,到2025年,管理商场数量达到150个,其中,100个项目布局在长三角区域。收并购方面,张云峰称,公司关注江苏、浙江、广东的项目,外拓以这三个地方为主。疫情的影响下,会有一些更好的机会,对并购也是一个小利好。
成功上市后,宝龙商业的资产负债率从2018年底的89%大幅下降到2019年底的49%,截至2019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6.16亿元,较2018年底增长4倍还多,资金状况充裕不少。不过,年报显示,宝龙商业2019年零售商业物业的平均出租率只有89.4%,低于规模性商管物业企业的出租率,也低于起步较晚的新城控股吾悦广场99.16%的平均出租率。
克而瑞研究中心此前的报告称,截止至2019年中期,宝龙可租售面积为307.79万平方米,高于新城控股同期的水平,但在运营方面,宝龙的平均出租率、租金及管理收入、估算的单月单位租金均低于前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宝龙的运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于宝龙而言,规模扩张的同时,提高商业运营能力同样重要。
2019年年报显示,宝龙商业的商业运营服务、住宅物业管理服务的毛利率,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下滑,商业运营服务毛利率微降0.8个百分点,住宅业务管理服务毛利率下降1.4个百分点。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来源:新华号 中新经纬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有人是一座孤岛。在万物互联的今日,我们更加相信“在一起”的力量——“互联网”的本意,就是“在一起”:两个互不相连的通信节点,组成了网络。
春节之际,南方周末和共同聚焦移动互联网时代四位普通人各自“在一起”的故事:
台湾里长刘德文,16年间把200名台湾老兵的骨灰,背回他们位于大陆各省的故乡;上海浦东,90后宝妈毛晚和网上认识的朋友们,一起为城市500米栏杆编织“彩虹”毛衣;广西苏屋塘村,农家妇女“巧妇9妹”,守在村庄,帮助村里的山货走向全国;黑龙江林区,一个漂泊了12年的年轻人大雷,回到家乡重新扎根,从一台DV开始短视频创业……
“在一起”,是为了对抗孤独、漂泊和分裂。时代图景风云变幻,但无法阻挡,无数微小、温暖的人事,生生不息,汇聚在一起。
刘德文在武汉高铁站候车
>2019年最后一天下午,刘德文在湖北武汉乘机,前往香港,之后,再转机回台湾。回到家中,已是深夜。妻子说,你这是回家探亲吗?刘德文只能无奈地笑笑,递给妻子一套崭新的绒裤。
尽管骨折之伤还没好利索,过去半年里,刘德文已经带伤往返台湾与大陆十几次了。
2018年,来自湖南的杨惠通过刘德文留在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他。她说,父亲临终前,让她一定要把在台湾的祖父找回来。她只知道祖父叫杨祥贵,退伍后曾在台湾中部地区生活。
刘德文跑到台中,找了退伍会、殡仪馆和军人公墓等单位,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息,直到去年4月,打听到这位老兵随国民党军退至台湾后,已于1963年去世,埋葬在一座荒山里。那里杂草丛生,长得比人还高。
5月初,他一个人跑了过去,不断拨开长草,逐个墓碑寻找,第二天,摔进了一个被野草覆盖的坑里。他觉得疼,没有多想,沿着长藤爬了上来,继续在乱坟中寻找。最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杨祥贵的墓。
他拍好照片,顺着山路往回走,越走越觉得疼,呼吸变得困难。下山之后,他去医院挂急诊,发现自己断了两根肋骨,擦伤了脾脏。“医生说,我运气好,再偏一点就没命。”他住了七天院,便回家休养。
“我5月11号原本是要背两位老兵的骨灰去重庆。只好延期。”到了7月,刘德文让15岁的儿子背着骨灰,陪他一起去重庆。”那骨灰坛七八公斤一个,他为了省机票,常常背两三个。
刘德文是一名志愿者,过去16年里,亲自把200多名老兵的骨灰,一个个地从台湾背到大陆,带回他们位于各省的故乡。这些老兵们被时空阻隔数十年后,终于得以魂归故土,与家人永远在一起。
1.时空里的乡愁
< class="pgc-img">刘德文将王书铨骨灰交给老兵亲属
>刘德文这次湖北之行,是为了把老兵王书铨的骨灰送回荆州。2019年12月末,他和老兵亲属一起,把老人的骨灰安葬在荆州市开发区公墓。在台湾与大陆间分隔70年的一家人,至此画上一个句号。
1916年,王书铨出生于荆州江陵岑河镇的一个村子。1937年,他被“抓壮丁”,进入国军抗击日军。那时候,他已经结婚生子,家里还有父母和14岁的妹妹。两年后,部队在四川休整,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寄了一张军装照。之后,转战各地,与家里断了联系。
王书铨后来去了台湾。与他一同远去台湾的,还有无数来自各省的年轻人。1949年,国民党部队在大陆败局已定,蒋介石带着近百万军人退往台湾。这一别,王书铨们从此与海峡对岸的亲人两地分隔,故乡不复见,只留下时代的悲剧。
王书铨到台湾两年后便退役,一个人住在宜兰苏澳镇,做了渔民,常常坐着渔船到日本、越南、菲律宾等海域捕鱼。因为想着老家还有老婆孩子等他,王书铨后来在台湾一直没有成家,孤身一人。
这些年轻的士兵到台湾后,因为缺乏谋生技能,不懂闽南语,甚至遭受歧视,大多生存在社会底层,或种地、或打渔、或修路、或开出租。穿越台湾中央山脉的中横公路,即是由这群人一点点开凿的。
他们大多出生于农村,从小贫困,遭逢国乱,少年时被迫从军,原想为国战献身,不料最后,成了政治的弃儿,半生颠沛流离。
退台之后,国民党发布戒严令,秉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严禁士兵退伍后回乡探亲,也不准与大陆亲人通信。这些士兵都有父母在老家,一些人甚至赴台前已有妻子儿女。思乡之愁,被层层压抑。国民党早年还曾对军人禁婚的规定,许多人终身未婚,孤寂无依。
1987年,这些久别故土的老兵多已年过半百,被压抑的乡愁更加浓重了。这一年4月,一些老兵在台北成立“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希望通过社会运动促使老兵回乡探亲。此后,老兵们身着“想家”的上衣,在台湾多地游行。最终,蒋经国宣布解严,于当年中秋节前,允许一般民众返回大陆探亲。
王书铨开始辗转打听湖南老家的消息,联系到外甥文守义和外甥女文守湘,并于1991年5月回到荆州江陵探亲。
“小时候,我问妈妈,你怎么一个人。她说,你还有个舅舅,以前出去当兵,不晓得已经死了,还是去台湾了。”文守湘回忆。1984年,文母去世。王书铨的妻儿则已病逝多年。
这次探亲之后,王书铨回到台湾,开始办理回大陆定居的手续。文守义则在荆州为他办好户口等证件。1994年,当王书铨准备永远回到大陆时,突然患了脑溢血,离开人世。
“我妈临终前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舅舅找回。”文守湘介绍,他们后来才知道舅舅去世了,想把他带回大陆安葬,但不知道他埋在哪里。多年来,找了很多单位,办手续,也给台湾的一些部门寄了函,“都不知道怎么办”。
直到2019年,文守湘在上看到刘德文的头条号,感觉看到了希望。5月,她给刘德文写信,请求帮助。
刘德文答应了她,开始查找王书铨的下落。他已经帮老兵还乡十五年,认识台湾每一个殡仪馆和公墓的人,大家都愿意协助。他给宜兰的朋友打电话,到第九天,终于在宜兰一个渔民公墓找到王书铨的墓地。
拿着文氏兄妹的受托书,做公证,取骨,所有的手续办妥。2019年12月末,刘德文用一只红黑色的大双肩包,背着老兵的骨灰来到大陆,就像过去16年,他经常做的那样。
2.“好好好”
< class="pgc-img">刘德文习惯为骨灰买一张座位票
>刘德文在送回王书铨骨灰的时候,买了两张机票,一张给自己,另一张给装着骨灰坛的那只背包。他说,这是对老兵的尊重。
刘德文第一次接触老兵,是在1994年。那一年,他17岁,全家搬进高雄,住在祥和里。祥和里是一个眷村,1971年开始,很多入台后的大陆籍老兵被安置在此,最多时住了3800名单身独居老兵。
1998年,他从中华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在当地一家银行工作,业余常在祥和里做义工,帮助老兵打扫卫生。2001年,祥和里改选,在老兵的鼓励下,他出来参选,被选为里长。
这是个兼职,没有收入,主要负责服务祥和里居民,问题最多的就是老兵群体。他刚做里长时,祥和里有1800名独身老兵,都上了年纪,一些人战伤累累,老来多病。如果他不每天巡访,可能有人病倒在地,也没人发现。有的人生活自理困难,吃顿饭也得耗费半天功夫。
有一次,刘德文出门办事,见一名老兵在路上挪着小碎步,准备去买一个饭盒。一个多小时后,刘德文回小区,发现老人还在路上慢慢挪着。
“500米的距离,他走了快两个小时。我心里蛮难过的,就想一定要设法帮他们解决这个事。”刘德文不久在祥和里贴了一张公告,要帮生活困难的老兵订一个月便当。
试了一个月,找他登记订餐的老兵超过80人。看着这些老兵,他于心难忍,决定把订餐改为长期。
“一份盒饭60块台币,我找政府的社会福利部门申请了30块补贴,自己掏30块,一年365天,每天都送。”刘德文找了一家餐馆合作,后者优惠了10元新台币,有8个人帮忙送餐。
他们在送餐的时候,有时候敲门没反应,便撬门进去,发现有的独居老人生病卧床,或者病倒在地。老人们因此得到及时救治。但即使如此,岁数大了,生老病死,不可避免。
2003年4月的一天,祥和里的老兵文开发来找刘德文,请他到家里去喝酒。文老拿起高粱酒,喝过第一盅,缓缓说道:“里长,有件事可以拜托你吗?”“文伯伯,有什么事请讲。”
老兵说:“我87岁了,如果我死了,可以把我背回家,葬在我父母的坟前吗?”刘里长每天和老兵们聊天,很清楚,与亲人隔绝数十年,海峡对岸才是老兵们心中“最大的问题”,这不只是文开发的愿望,也是一代赴台老兵的夙愿。他答复:“好好好,伯伯,没问题。”
半年后,文开发去世了。刘德文处理完老人的后事,便开始给他的老家写信,办手续。老人是湖南常德人,家乡还有一个妹妹,几年前通过信,他把以前的积蓄都寄了过去。
2004年3月26日,刘德文背着文开发的骨灰坛,从香港转机到长沙,再乘大巴去常德,之后坐几个小时中巴才到在文家。他给老人的骨灰坛也买了一张机票,这后来成为惯例。“老兵被迫离家几十年,对故乡和亲人念念不忘,把骨灰带回老家,是他们最后的愿望,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旅程,应该给他们予尊重。”他说。
文家在农村,后辈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文开发的妹妹,年纪已经很大。刘德文自己掏钱,赶在清明节前,把老兵的骨灰安葬在其父母墓旁,完成了此前的承诺。
3.“我都没放弃,你就放弃?”
< class="pgc-img">刘德文将骨灰安放在宾馆床上
>刘德文从大陆回到台湾以后,来家里拜访的独身老兵越来越多。他们都想效法文开发,把死后魂归故里的愿望托付给他。刘里长一一答应,让他们立遗嘱,写委托书,到法院做公证。
在祥和里,很多时候,刘德文都在送老人去医院,或者殡仪馆。很多人最后心存遗憾地离开。老兵们离开大陆多年,在台湾没有家庭,孑然一人,惦念故乡的亲人。莼鲈之思不可解,每到春节,常常泣涕如雨,总希望落叶归根。
家国离殇也好,人伦悲剧也罢,这些事情总让刘德文触动。2005年开始,这些曾经给予他重托的老人开始一个个去世。
“2005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去世的人最多,我最多一年,做了100多次‘孝子’,给他们处理后事。”刘德文介绍,就像第一次把文开发的骨灰带回老家一样,他开始把他们中的一些逝者,一个个地背回大陆。
祥和里老兵的骨灰回乡,所有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承担。一些老兵在老家没了亲人,他都会花钱给他们买墓地。他说,“这是一句承诺来的,老兵信任你,才委托你把骨灰带回家。”目前祥和里独身老兵不到60位。
在高雄,有的人觉得他脑子有问题。也有人说,他这么卖力,是不是想得到老兵的遗产。最初的几年,质疑他的声音不少。
他虽然生气,但一直坚持。后来媒体开始报道他,了解和尊敬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过,常有人说,“文哥,有需要的时候,找我帮忙。”但当他真正去找他们,这些人却找借口推诿。
祥和里的老兵只是冰山一角,在台湾和大陆,依然有大量的家庭至今依然亲人隔绝。2010年左右,老兵们在大陆的亲友看到关于刘德文的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他写信,托他在台湾帮忙寻找老兵的下落。他都说“好好好”。
“这比以前更难了,原来只是在我们社区,他们生前几乎都跟大陆有过联系。后来就是全台湾找了,什么年代去世的人都有。”刘德文介绍。
在1970年代以前,老兵去世,都是土葬,他们的墓园很多已成荒山野岭。还有些老兵的灵骨寄存在寺庙里。寻找这些去世老兵的遗骨,常常要大费周章,最长的一个,刘德文找了一年半。
那是山东聊城阳谷籍老兵孟广政。老兵的孙子通过头条号联系到刘德文。老兵1949年到台湾,退役后被安置在高雄的眷村,去世后被土葬于当地的某座墓地。
关于老兵的信息很少,老兵的家属不知到他葬于何处。刘德文去了高雄的很多墓地,找了数月,没有收获。
老兵的孙子后来通过自由行到台湾,跟他一起找,翻了很多山头,依然无果。他最后说:“刘里长,不找了,爷爷可能就选择了这里。”刘德文很生气,对他说:“我都没放弃,你就放弃?我承诺了,就一定会帮你尽力找出来。”
刘德文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2019年3月末的一天,他在高雄茂雄墓地的一堆茂密的灌木丛中,发现了孟广政的墓碑。上面写着,这位老兵生于1914年9月,殁于1989年4月。时过进迁,这座墓地已经成立已经成立私人所有的荒山,葬了2000多民大陆籍老兵。
刘德文把所有的墓碑拍照,编辑成档案,以备日后所需。他拿着老兵的孙子给的委托书,到当地主管部门办理手续,找人取出孟广政到骨殖,送到殡仪馆火化。
2019年5月7日,他背着孟广政的骨灰,带回到故土山东阳谷县。从2004年到2019年,刘德文已经背过200多名老兵的骨灰回大陆,足迹遍布全国近三十个省级行政区。
4.“女儿我来养”
< class="pgc-img">刘德文参与老兵骨灰安葬
>离开武汉的前一天下午,刘德文跑去家乐福超市,买了一套绒裤。她妻子怕冷,他希望回到台湾,能让她开心一下。
每次从大陆回高雄,刘德文都会带一点礼物。多年来,对于妻子和儿女,他一直有些愧疚,因为自己的选择,让他们无法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如今家里住的还是老房子,没有空调。
2004年,老兵的事情越来越多。刘德文白天在银行上班,经常有人打电话过来说,有老兵摔倒了,或者病了。他都会请假,赶回祥和里处理,后来背老兵骨灰回大陆,请假的时间更长。
时间久了,虽然银行主管没有说什么,但他觉得,经常请假,影响了业务,不能老这样,自己又放不下老兵,索性辞职了。他没了收入,服务老兵,还要自己贴钱。
“我天天接触这些老兵,他们一定需要有个人去服务,但政府没有专门派这样一个人。”刘德文看了太多老兵艰难生活,以及备受思乡苦痛折磨,觉得自己作为里长责无旁贷,不能假装看不见。
很多亲友劝他,不要再做下去。但他说:“人生无常,物质享受是短暂的,能够做有意义的事,这是金钱买不到的。我希望把这种价值观传给下一代,而不是房子等这些物质的东西。”
这是刘德文的父亲从小教育他的。他出生于高雄附近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父亲为朋友的债务做保证人,受牵连,家里很穷,常被人笑话。他自卑,父亲常对他说:“人穷心不穷。我们一生中,愿意多做有价值事,就永远不会穷的。”
送老兵骨灰回乡,在他看来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将心比心,如果我十几岁离开家乡,几十年回不去,那种痛苦受不了。家乡的亲人也会想要把我的骨灰带回去。这种亲情是没办法磨灭的。”
不过,他的妻子最初并不这么认为。他辞职后,银行的同事给刘太太打电话:“嫂子,文哥银行的工作不做了,你是不是带他去医院看一下,脑筋有没有问题?”刘太太知道后,开始和他吵架,吵吵停停,持续了半年,最后几乎要离婚。
2005年上半年,刘德文对妻子说,要不你跟我去看看,再做打算。他带着妻子,背着社区里一位刚去世老兵的骨灰,前往山东夏津县。最后五公里路没有车,他背着八公斤的骨灰坛,在山道上步行,瘦小的身躯浸满汗水。
到了村口,老兵的弟弟来接他们。老人看到刘德文,跪在地上,要给他磕头。刘德文赶紧把扶起。老人抱着他痛哭流涕,说:“里长谢谢你,圆了我母亲的遗愿。我90岁了,担心带不回来哥哥的骨灰,死了没办法去见父母,母亲死前让我一定要把哥哥找回来。”
刘太太见到这种情状,回台湾时,对刘德文说:“儿女我来养。”从此以后,刘德文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老兵们。
1972年,余光中写道: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近半个世纪过后,那些曾经“在母亲坟墓外头”的赴台老兵,也在时光中变成了一抔白灰。
乡愁犹在。刘德文成了化解这最后一缕乡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