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西餐厅,不过大多数西餐厅都是很低档的。
这些低档的西餐厅面向平民,消费水平较低,为了配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基本都篡改了配方,改造成了中国化的西餐厅。
而高档的西餐厅,通常都会坚持原汁原味的欧式口味,基本不加以改变。
很多不懂西方历史的人第一次去这些高档的西餐厅,通常都会闹笑话,因为不知道怎么吃。
下面这张图,是一个典型的高档西餐厅,标准的欧式烤面包加一碗蘑菇汤。
< class="pgc-img">>蘑菇汤还好,这东西确实是拿来喝的。
那个烤面包,我见过不少人直接拿叉子一叉,然后就开吃了,吃完了还要说这家西餐厅的面包怎么那么难吃,又硬又咸。
真的,挺尴尬的。
下面我给你们介绍下这个高档西餐店提供的烤面包应该怎么吃,多学着点,免得你下次闹笑话。
面包是谁发明的?
毫无疑问,面包是西方人发明的,是西方的传统食物。
这句话没错,但只说对了一半。
你在中国面包店里吃到的这些松软可口,又甜又香的面包,这些不是西方人的面包。
这种面包很多时候,会被西方人称之为中国面包。
面包确实是西方人发明的,但下面这些“面包”确实是中国人发明的。
< class="pgc-img">>纯正的欧式面包长什么样?
如果你去了高档的法式餐厅,这家餐厅如果够正宗的话,应该会给你提供一种名叫“法棍”的面包作为食物。
在法国,法棍是最传统的食物,地位和中国的馒头油条是差不多的。
< class="pgc-img">>这种法棍最大的特点,就是硬,能把你牙齿硌碎的那种硬。
来个动图让你感受一下,一个完整的核桃,被法棍一击砸碎。
< class="pgc-img">>俄罗斯也是西方国家,最传统的俄国面包名叫大列巴,是圆形的,这东西不太出名的原因是因为俄国现在衰落了,但大列巴的硬度完全不亚于法棍,也可以一击砸碎核桃。
在苏联时期,“吃最硬的列巴,打最硬的仗”,这可是脍炙人口的金句。
< class="pgc-img">>但是在硬度的对抗中,大列巴输了法棍一筹。
< class="pgc-img">>法棍最硬,加上法式餐厅在全球普及度远远大于俄式餐厅,因此法棍的各种段子铺天盖地,遍布全球。
< class="pgc-img">>法棍是可以拿来做武器的,没和你开玩笑,坚硬度完全媲美武器。
< class="pgc-img">>在战争年代,这玩意就是军火。
< class="pgc-img">>一根法棍,可以充当各种类别的弹药。
< class="pgc-img">>当导弹,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 class="pgc-img">>好了,段子看完了,现在和你们讲一讲法棍为什么这么硬。
实际上不止是法棍硬,欧洲所有国家的主食面包都硬,只不过法棍最硬而已。
在欧洲中世纪编年史上,有大量的文字记录了面包的故事,很多没出息的盗贼在潜入贫困农民家里盗窃时,不幸殒命在家庭主妇的黑面包攻击之下,还有很多欧洲男子在中世纪死于家庭悍妇的黑面包攻击。
为什么欧洲的面包都这么硬?
首先,面包是欧洲人的主食。其次,欧洲以前很穷。
这两点结合在一起,就决定了欧洲的面包首先必须要满足人的生存,其次必须易于保存。
很多人只知道以前的欧洲很穷,但不知道有多穷。
别说远古时代了,就算是到了中世纪,欧洲绝大多数平民都穷的修不起烤面包的烘炉。
通常情况下,一片地区只会有一个公共磨坊和一个公共烘炉,要么是领主所有,要么就是教堂所有,使用磨坊和烘炉的人需要交税,这个税被称之为磨坊税和烘炉税。
< class="pgc-img">>欧洲公共磨坊遗址
穷到这个份上,好不容易烤一次面包,自然要烤的越多越好,这种面包几天就坏那可不行,至少得保存几个月。
因此,欧式面包有两大特点,第一个是又干又硬,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可以几个月不变质。第二个特点就是基本都是咸面包,里面是加盐的,而不是加糖。
不加糖而加盐的原因,是因为在殖民时代以前,欧洲平民根本就吃不起糖,想加糖也没有,而且平时以面包为主食,在面包里加盐第一个是增长保质期,第二个是可以顺便给身体补充盐分。
甜面包那都是异端,欧洲人的传统食物可没这玩意。
出于这种食用目的做出来的面包,口感自然不怎么样,但这已经是小康家庭才能吃到的东西了。
还有很多更穷的平民,连公共烘炉都用不起,只能把面粉兑水弄成面糊就吃了。
硬面包,是欧洲的主流食物,拿来磨刀都没什么问题。
< class="pgc-img">>这么硬的面包,能砸核桃,还能砸小偷,甚至都能磨刀,怎么吃?
很简单,欧洲的百姓饿的时候,会把这些面包用火烤一烤,然后用刀叉切碎,再然后把切碎的面包丢进汤里煮,或者泡一泡,泡开了才能吃。
这才是欧洲传统的面包吃法。
因此,高档的西餐厅在给你上烤面包的时候,一定会给你配一份汤。
< class="pgc-img">>这个汤你可以喝,但一定要注意了,那个面包不是让你直接吃的,是让你切成块状放在汤里,泡开了才能吃的。
< class="pgc-img">>不想切成块,直接丢进汤里泡,也行,因为很多西餐厅本身就给你切成小片了。
< class="pgc-img">>要是不把面包泡开,最低最低你也得蘸点汤,混着吃。
< class="pgc-img">>欧式面包绝对不是让你干吃的,不要直接用叉子叉住就往嘴里送,那玩意不是馒头!
现在你应该知道了,为什么无论多高级的西餐厅,烤面包旁边都一定会给你准备一份汤。
< class="pgc-img">>这种吃法,类似于中国西北的羊肉汤泡馍。
说到中国食材,还有一点要说下,欧洲硬面包的这种烤制办法,在中国其实也有。
新疆的馕饼,湖北的锅盔,北方的烧饼,山东的锅饼、潍坊的硬面火烧,这些东西全部都是烤出来的,也全部都是咸的。
其中,以新疆的馕饼和欧洲的传统面包最为相似。
< class="pgc-img">>欧洲的传统硬面包其实并不难吃,刚出炉的时候相当的松软可口,但是在出炉的几个小时后会迅速的变干变硬,然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硬。
新疆的馕饼也是一样,刚出炉的时候非常松软可口,但几个小时后就会变得很硬。
又冷又干又硬,根本不能生吃,你要是敢直接下嘴啃,那就到了考验你牙齿质量的时候了。
这种冷却下来的馕饼,敲石头会梆梆响,你要是觉得你牙齿比石头还硬,欢迎你去试一试。
新疆馕饼正确的吃法,是用火烤一烤,然后泡水吃,如果能泡羊肉汤,那简直是最好不过。
风靡西北的羊肉汤泡馍,那个馍不是故意泡汤吃的,而是只能泡汤吃,除非是刚烤出来的。
你把羊肉汤泡馍里面的羊肉汤换成欧式蘑菇汤,再把里面的馍换成欧式面包,就会对高档西餐厅烤面包的吃法印象深刻,一图记牢,再也不会搞错。
看清楚了,羊肉汤泡馍里面的馍,是切碎了泡进去的,所以高档西餐厅里的烤面包,也要切碎了泡,可别搞错了!
< class="pgc-img">>欧洲的平民百姓吃这种硬邦邦的面包,那欧洲贵族们吃什么呢?他们总该可以吃松软可口的面包了吧。
错,欧洲贵族吃的也是这种硬面包。
区别也有,那个时代欧洲平民们吃的是黑面包,里面有大量的麸皮,烤出来面包发黑。
而贵族们则会把麸皮全部筛掉,烤出一个细腻的白面包出来。
那时候的欧洲贵族家里甚至会特意安排一个仆人的职位,从早到晚筛面粉,就为了制造白面包。
但不管这个面包是白的还是黑的,烤制办法是差不多的,因此这种白面包也会很硬。
为什么贵族老爷们会愿意吃这么硬的面包?
首先,平民家里没有磨坊和烘炉,只能几个月烤一次面包,但贵族老爷家里有独立烘炉。
刚出烘炉的欧式面包,是相当松软可口的,和馕饼是差不多的,不存在硬的啃不动这个问题。
而且面包最主要的吃法就是泡汤吃啊,整个欧洲就没有直接干啃面包的吃法。
你要是生活在中国西北,别人都用羊肉汤泡馍吃,你非直接去啃这个馍。
那不是别人有病,是你有病。
欧洲的面包和中国的面包,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在欧洲,面包是主食,面包和牛奶可以代表一切。
而在中国,面包是副食,是饭后甜点。
因此欧洲的面包店和中国的面包店是不一样的,欧洲的面包店更类似于中国的馒头店。
欧洲人吃欧式面包,配上牛奶泡一泡,每天只吃这玩意,不知道活的多滋润,天天这么吃问题不大,和你天天吃馒头米饭的结果差不多,偶尔配点蔬菜就行。
而你要是吃中国的面包,再配上牛奶,每天只吃这玩意,我包你下个月就得糖尿病。
中国面包店里的这些东西,欧洲人也做得出来,欧洲古代虽然穷,但集全国之力弄点糖和鸡蛋做点软面包那是一点都不难的。
在欧洲皇室宫廷里,面粉可以被弄的很松软,也可以在里面添加糖、牛奶和鸡蛋,做出来的东西也很好吃。
在中世纪这东西特别昂贵,寻常贵族都吃不起,但并不是做不出来。
不过,欧洲人从来不把这东西叫面包,如果你去高档西餐厅的话也能吃上这东西,菜单上会清清楚楚的写着,这东西叫甜点,饭后食用,欧洲人绝不会把它当正餐。
< class="pgc-img">>那你在如今中国面包店里看到的那一大堆又软又甜的“面包”,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欧洲的餐饮文化,是以烘烤为主,而中国的餐饮文化,是以蒸煮为主。
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青铜鼎被称之为国之重器,定鼎天下意味着你打下了江山。
< class="pgc-img">>这个鼎,不是拿来烤大饼的,而是拿来煮东西的。
蒸煮过的东西,更细腻,更松软,更容易被消化,但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极其容易腐烂变质。
如果把面粉烘培脱水,把牛奶做成乳酪,那是可以保存数月乃至于数年的,但你一旦蒸煮,几天不吃就彻底浪费掉了,甚至一夜就变质了。
因此,蒸煮文化要求这个民族拥有较为充沛的食物,同时拥有可以天天烹饪的工具。
在古代,欧洲长期缺粮,国力匮乏,老百姓只能靠硬面包和乳酪活命,和中国西北的游牧民族差不多。
而中原人在干嘛?
一开始,只有大贵族才有鼎,后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锅,人人都可以天天动火烹饪,石磨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和欧洲那边每年去几次公共磨坊,然后去公共烘炉攒够全年面包的贫穷情况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有了这么多锅的前提下,人民群众的才智被充分的发挥了出来,几千年里发明了无数的烹饪办法。
只要年景好,手里有粮,中原人就使劲折腾。
“炒、爆、熘、炸、烹、煎、溻、贴、瓤、烧、焖、煨、焗、扒、烩、烤、盐焗、熏、泥烤、氽、炖、熬、煮、蒸、拔丝”,如此之多的中国菜做法说明了什么?
这么多做法被发明出来,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群厨师吃饱了撑的。
在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发明了意大利面条,这么简单的东西居然售价三倍于等重的白面包。
为什么西方的烹饪技术如此单调落后,因为欧洲饿了几千年,真没那闲工夫去折腾食物。
因此,馕饼这种烘制办法只在西北地区这种粮食匮乏的地方成为了主流,一旦进入中原,无论是烧饼还是锅盔,都只是辅助的小食,完全不能撼动主食的地位。
粮食越多,节约和保存粮食的需求越越低,对口感的需求就越高。
馒头、面条、饺子,一旦做好很快就会腐坏发霉,再可口也不会被缺粮地区纳入考虑。
欧洲缺粮,一直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农业科技产生突破才有所改观。
1916年英国推出的战争面包,杂粮含量高达76%。
1918年,战争面包的杂粮含量达到了92%,还添加了马铃薯等非谷物成分,烤出来之后非常的黑。
这种战争面包,刚出炉的时候并不难吃,还有一定的香气,但冷却下来之后却异常坚硬且不好吃。
能吃上刚出炉面包的人,只有后方的贵族,平民百姓和前方的战士是绝没有这个福气的。
为了平衡国内矛盾,英国食品部在当时甚至还颁布了一个《面包令》,在面包出炉12个小时之内不允许销售。
这个法令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面包变硬,所有人都吃不到刚出炉的面包,部分平息百姓的怨气。
这就是数千年来的欧洲饮食文化。
但随着国际交流,一部分中国人慢慢的来到了西方世界,小部分去了欧洲,大部分去了美国。
二战前后,欧美世界的粮食产量飙升,这让很多抵达欧美世界的中国人有了余力做一些其他事情。
什么事情?
欧美人是靠牛奶和面包活着的,中国人去了之后也要跟着吃牛奶和面包。
牛奶勉强凑合,那个面包是真的不合中国人口味。
千年前的古代壁画上,就清楚的记载着中国人的主食,馒头、包子、面条、糕点等,全部都是非常松软的发酵类面食,以蒸煮做法为主,中国人根本就吃不惯欧美人烤出来的硬面包。
< class="pgc-img">>漂洋过海的中国人,对老家的馒头包子念念不忘。
< class="pgc-img">>于是,这帮中国人就地取材,中洋结合,把面团发酵后加入糖、奶油和鸡蛋,然后同样用烘培的办法,做出来了一种新奇的面包。
这种面包是一种烘培出来的馒头,很松软,很甜,很香,但这既不是欧洲的传统面包,也不是欧洲的甜点。
说它是甜点,它很像面包。
说它是面包,它又很像甜点。
欧洲人甚至不知道这玩意应该叫什么,但总体来说更偏向于面包。
最后,这种东西最后还是被归类成了面包,但被称之为中国面包。
< class="pgc-img">>这种中国面包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你在不少低档西餐厅也许能吃到,但你不可能在任何一家高档西餐厅吃到。
因为传统的欧式食谱里,就没有这么奇怪的面包。
正经的面包应该又干又硬又咸,得泡汤吃,不一样的都是异端。
法棍泡牛奶之后,口感很像破抹布,带着奇异的法式浪漫。
很多小姑娘的朋友圈里,经常会出现欧式面包,因为欧美的强大文化,导致这些东西看起来非常高大上。
一根法棍面包,就能给整个画面带来法兰西风情。
< class="pgc-img">>但从整个画面看,这位小姑娘并没有携带蘑菇汤和牛奶,只带了一瓶酒。
欧式面包是不建议泡酒的,不然很难吃。
如果这个小姑娘打算硬生生干吃这些欧式面包的话。。。
以我所学的各种知识,这个小姑娘估计要去补牙了。
希望你只是摆拍,而不是真去生吃这玩意。
<>017-04-22 原创 葛小川
谈到品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好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极高的质量和信誉。在当前国内餐饮业开始进入整体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品牌餐饮成为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国内餐饮行业市场规模稳定在3万亿+的巨大引擎!
而谈到西餐,在国人的广义概念里还是很有好感,甚至有点儿潜意识里的“仰望”的。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看一看中国市场上的西餐连锁10大品牌都有谁!同时也为想要从事西餐行业的小伙伴梳理一个值得一去的求职方向。
WANGSTEAK-王品牛排:
2003年登陆大陆,目前是中国高端连锁牛排的领导品牌。王品牛排是昔日的台湾首富、台湾知名企业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招待贵宾的知名私房料理。王品执着于对美味的严格定义,历经数千小时的严格选材,精心研发之后,发现一头牛只有第六至第八对肋骨这六块牛排,经数十种中西香料腌浸2天2夜后,再用250℃高温烘烤一个半小时,独具中国口味的牛排,全熟且鲜嫩多汁,因此,一头牛只能供应六客的王品牛排,弥足珍贵!
王品也以菜色精致、口味极佳、服务贴心、风格高雅、管理专业著称。而其品牌广告语“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更是深得人心!目前国内西餐连锁排名第一!
TASTY-西堤厚牛排:
西提厚牛排,在西餐界小有名气,也是隶属于王品集团的中端品牌,作为平民西餐确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150元就能享受到七道精致西式餐点的套餐方式颇受欢迎,味道虽然不能和高级西餐厅比,但每道菜都很精致,用餐器皿也很别致,口味更是不会让人失望,吃着自有一番风味。
西堤牛排秉承台湾餐饮一贯的精致与情调,很好地满足了现代人们“全身心的享受美味”的要求。除此之外,西堤牛排更提出了“分享我们的幸福滋味”的概念,提出了“饮食美学下的幸福观”,希望消费者在把餐饮当享受之余,更能把餐饮当作幸福的体验,并与人们分享幸福滋味。
Elementfresh-新元素餐厅:
新元素餐厅是一家洋溢着美国风格的美食餐厅,除了美味色拉、三明治、果汁及果昔,新元素也提供多种亚洲美食和创意晚餐菜式。自2002年第一家餐厅开幕以来,新元素每年都获得由杂志读者评出的诸多顶级美食和服务奖项,更是在上海被评为“最佳美式餐厅”。近年来成长速度也是非常之快!
Café de Licorne-独角兽西班牙餐厅:
以浓郁的艺术氛围、高贵典雅的店内装修环境和性价比颇高的菜品广受消费者、艺术家和时尚人群的欢迎。并将”超五星级酒店的就餐环境、媲美米其林星级餐厅的菜品、普通快餐店的消费价格”的经营理念全面贯彻,目标成为京城性价比最高的西餐美食汇餐厅。
Bluefrog-蓝蛙西餐厅:
蓝蛙作为中国快速成长的西式休闲餐饮连锁企业,在上海、北京及南京已开有多家分店。
蓝蛙西餐厅是BlueHorizon旗下的一大品牌,提供浓郁北美风味的经典西式美食。以合理的价位,高品质的食物和饮品,舒适的用餐氛围,一流的服务和友好的态度,始终如一地为客人提供宾至如归的用餐体验。
绿茵阁西餐厅:
广州绿茵阁餐饮连锁是中国最大的西餐连锁企业之一,成立于1989年。其所经营的“绿茵阁”西餐厅从2002年开始连续被评为“全国餐饮百强企业”(排名前50位)。绿茵阁是西餐中国化元素的融合者。
多年来,绿茵阁始终坚持“经营中创新,创新中经营”的经营理念,注意融合纯正西餐和本土消费者的传统口味,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超越了纯西餐的概念,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理念,引领着西餐文化时尚潮流。
时时乐牛排西餐厅:
国际连锁餐厅时时乐牛排起源于美国加州,第一家时时乐牛排餐厅于1958年由戴尔和海伦·约翰逊创建于西海岸阳光灿烂的卡尔佛市。“时时乐”(Sizzler)这个名字就来自于牛排烧烤过程中诱人的“嗞嗞”声(Sizzler)。
世界各地的时时乐牛排西餐厅都采用严格标准挑选高品质原料,各式时时乐牛排、烤肉和海鲜都有其独特魅力。以“尽情享用”而著称的时时乐沙拉吧不仅提供新鲜蔬果和酱料,还有各式经典西式浓汤和独特的混合沙拉。五十多种选择,独一无二的无限量自助沙拉可供顾客随意挑选搭配。
斗牛士牛排西餐厅:
发源于1983年台湾,提出个客化H型服务观念,将每位顾客视为唯一个体,专注于每一道料理、烧烤、烹饪的过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喜爱牛排的顾客。斗牛士品牌在中国几乎成为“牛排套餐”的代名词,愿以相同的经营理念与服务来提供市民一种新的饮食文化:合理的价格、高级的享受,就是您用餐的好地方。
PASTAMANIA-百世达意式西餐厅:
“百世达”品牌创立于1998年,它起源于一位在新加坡工作的英国人,他为了让更多的人品尝到物美价廉的正宗的意大利美食,在他的食阁内开设了一间意大利餐厅,起名“百世达”。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百世达”应运而生,将正宗的意大利美食文化慢慢融入了新加坡。以其独特的意式风情用餐理念及对美食烹饪的高度专注闻名遐迩,成为新加坡规模庞大的意大利餐饮连锁美食企业。
NewYorkerRestaurant-纽约客美式西餐厅:
餐厅秉持健康时尚概念,把美式西餐的轻松融入环境氛围与用餐体验,点一份主菜即可免费享用餐前面包及各式沙拉,浓汤,意面,水果等五十多个品种的自助沙拉吧。
在纽约客餐厅拥有一份完整的西餐体验,让我们深受白领一族的青睐,同时也是全家人喜爱共享的家庭餐厅。
**品牌数据参考来自C-BPI:中国品牌力指数(China Brand Power Index,简称:C-BPI)是由中国领先的品牌评级与品牌顾问机构Chnbrand实施的中国首个品牌价值评价制度,自2011年首次推出,是消费者和企业最信赖的品牌价值评价制度。
作为一个连续的年度调查项目,C-BPI通过每年发布相关行业的以品牌认知和品牌关系构成的Brand Power研究结果,帮助消费者做出明智的消费选择,助推企业建立品牌管理体系,实现品牌力提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们的工作就是在顾客们吃饭时,提供佐餐音乐。你只需要提供100元,就能让他们忍着不适,唱一首前苏联国歌。
北京有很多家西餐店,但乌克兰风格的西餐厅仅有一家,它的名字是基辅餐厅,也称基辅罗斯餐厅。基辅餐厅坐落在公主坟附近的一个地下室里,主打乌克兰特色菜和苏联装潢风格,店内陈设古旧,大门口悬挂着含有苏联各加盟国国徽的旗帜,餐厅暗红色的主色调,搭配着环绕天花板的花环,营造出一种前苏联小酒馆的氛围。
< class="pgc-img">图 | 餐厅里,东欧艺术家们的照片
>不过,这家餐厅在北京鹤立鸡群的独特招牌,既不是菜式,也不是环境,而是每天晚上六点半到八点乌克兰国宝级艺术家们的晚间歌唱表演。自2000年餐厅营业以来,晚间表演就是特色环节。
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远道而来的东欧国家级功勋演员,有人拿到过全苏联男高音比赛第三名,有人2003年被普京授予功勋演员称号,有人在1980年就成了苏联功勋演员,但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在这里,他们的工作就是在顾客们吃饭时,提供佐餐音乐。你只需要提供100元,就能让他们忍着不适,唱一首苏联国歌《苏联颂》。
< class="pgc-img">>苏联老兵至暗时刻
六点半之前的半个小时,是餐厅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刻。这时,预定用餐的客人们开始逐渐到来。客人们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有些是家庭聚餐,大人们带着八九岁的小孩子。大人们的共同特征是,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苏联存在的那个年代,最少也赶上了苏联时代的小尾巴出生并度过童年。
人一多,餐厅里就会变得吵闹。小孩子们开始在这个几百平米的餐厅四处奔跑,耳背的老年人提高声调,和餐桌上亲友说说笑笑。服务员们在前台和出餐口来来回回,餐厅开始变得拥挤起来。
红菜汤和炖牛肉的味道飘荡,隔壁桌伏特加的酒精味也让人精神振奋,墙上挂着的电视机里,正在循环播放乌克兰的相关视频,乌克兰国父赫梅尔尼茨基的头像在荧幕上掠过,哥萨克骑兵刀搭配着乌克兰语,让人陷入回想。
热闹的情况在傍晚六点半达到了高峰,来自东欧的艺术家们在这个时候进场,以一首声调偏高的老歌作为开场曲。
餐厅的官方资料显示,自餐厅营业以来,已有超过200位乌克兰的歌唱家参与演出,也有少量俄罗斯的歌唱家。这批歌唱家成批从东欧赶来,每批人数不等。如果在年前歌唱家们签证到期之前来,那你可以看到餐厅里最红的两位老人。一位叫做沙拉阔·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另一位叫做卡瓦廖夫·米哈伊尔。
< class="pgc-img">图 | 卡瓦廖夫(右一)
>沙拉阔在苏联加盟国乌克兰出生,1973年在乌克兰基辅音乐学院毕业后,次年加入了苏联黑海舰队歌舞团,之后,他拿到了列宁共青团员奖章和苏联功勋演员称号,属于乌克兰国宝级歌唱家。
卡瓦廖夫则是出生于苏联俄罗斯联邦,比沙拉阔年龄稍小。1981年,卡瓦廖夫于罗斯托夫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军区歌舞团、军乐团之间辗转,直到1984年,卡瓦廖夫加入了黑海舰队歌舞团,人生和沙拉阔重合,二人成了战友。
黑海舰队是前苏联四大舰队之一,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至今,历史超过两百年。在黑海舰队任职,在苏联时期是令人艳羡的。当然,2003年普京授予卡瓦廖夫荣誉演员称号,也是他实力的证明。苏联解体后,黑海舰队被乌克兰和苏联一分为二,卡瓦廖夫和沙拉阔两位战友也在两国各自谋生。直到二人在基辅餐厅一同任职,战友又再重逢。
两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在异国他乡从事着唱歌这个伴随一生的工作,但工作过程却不尽是快乐。尤其是在唱一些时代歌曲时,心里多少会有点难受。
就卡瓦廖夫而言,他被指名唱过的歌曲有《喀秋莎》、《神圣的战争》、《苏联颂》、《国际歌》等。
有时候,观众愿意给予这位演唱家尊重,比如在卡瓦廖夫唱《神圣的战争》这首有中文版本的二战时期苏联歌曲时起立致敬,又比如在卡瓦廖夫唱《国际歌》的时候站起甚至一起唱。但最常见的情况,还是观众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透过手机屏幕看完整场演出,最后留下百元大钞,算是打赏。
演唱前苏联国歌时,卡瓦廖夫这个苏联土生土长,在黑海舰队度过前半生职业生涯的老人心中泛酸。有那么一次,他唱着唱着哭了出来,被客人不经意录下,放到了网上。
< class="pgc-img">视频截图 | 唱苏联国歌,卡瓦廖夫(右一)在偷偷哽咽
>被客人指名唱《苏联颂》并非是他工作最不适的状况。2016年9月,国内一个绰号“厕所哥”的纳粹狂热信徒,在基辅餐厅的晚间表演时身穿纳粹军服入场。当天,卡瓦廖夫穿了一套水手服内搭海魂衫,这是他的制服,指代他曾在黑海舰队服役的经历。在一首歌唱完之后,卡瓦廖夫谢幕,欠身致意。纳粹信徒站在一旁,凝视着卡瓦廖夫。
这一瞬间,演员谢幕的场景成了极具侮辱性的“苏联老兵向纳粹道歉”,纳粹信徒趁机拍下了照片,发到了网络上,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没人知道这场事件的后续,拍摄照片的人销声匿迹,而卡瓦廖夫依旧待在餐厅里。
< class="pgc-img">>背井离乡的乌克兰人
2021年,疫情导致签证受到影响,卡瓦廖夫以及大部分艺术团的伙伴都被困在各自国家。餐厅内的常驻歌唱家人数较少,我去的这天,只来了娜塔莎和米哈伊尔两个人。
娜塔莎和米哈伊尔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她们已经换好了乌克兰传统服饰,大片的白色作为基调,特色花纹在胸口和手臂作为点缀,下身则是绣花的裙子,一蓝一红,脚下踩了红色的高跟鞋。头顶花环缀着两条丝带,斜落下来。
< class="pgc-img">图 | 娜塔莎和米哈伊尔
>按照传统,第一首歌是要围绕着餐厅转一圈,每到几个餐桌边,娜塔莎和米哈伊尔就要停下来唱一段。负责配乐的是个中国小伙子,怀中抱着一台巴扬,手指熟练的按着键钮,风箱拉动间,曲调悠扬。
这是一种对餐厅特色的标榜,也是歌唱者的才艺展示,只有这样,才会有顾客愿意为她们的歌声掏钱。在歌单上,有100多首歌曲,绝大部分曲目都是苏联时期的老歌。相当一部分曲目都属于苏式红色歌曲,让人不由回忆起那个年代。此外还有一些中文歌曲,属于隐藏曲目。
对于餐厅里的白发丛生的客人们来说,那个逝去的年代,正是他们的青春。那是一段学手风琴、学俄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涉及到情怀,很多人都愿意掏钱。有不少顾客呼唤服务生点歌,或者亲自前往前台点歌,还能顺便看一眼在前台附近休息的歌手们。
第一桌下单的顾客是三代人的家庭聚餐,老人中年人小孩都有。在前台下单后,娜塔莎和米哈伊尔走了过去。弹奏巴扬的小伙站在一旁,拉动了一个十分熟悉的旋律,紧接着,两位乌克兰歌唱家按客人需求,高唱1979年叶佩英版本的《我爱你中国》,原歌词中的“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一字不落地唱了出来。旁边几桌的客人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拿起手机摄像、拍照,高声叫好。
这些从乌克兰来的歌唱家们并不会汉语,但客人们喜欢点的中文歌,她们已经烂熟于心。在唱歌时,娜塔莎和米哈伊尔的表情都很严肃,尽力把一首歌唱到最好。只有在唱歌的间隙,二人才会露出一个笑容。
一旁灯光下,窗户外广告布上喷绘的白桦林景色反射出一种明黄色的光辉,让人不由得想起曾经北方大地上,“从布朗斯克到西伯利亚,从伏尔加河到贝加尔湖,广袤的山川上,宁静的河水旁,到处都有茂密的白桦林”。那才是她们的故乡。
这种谋生形式很容易让娜塔莎她们内心波动,不过无论是悲凉还是乡愁,也只有她们自己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隔阂,让她们与餐厅工作人员也交流不多,两拨人的最大交集,就是晚间表演时客人点歌的那一刻。服务生们对这群乌克兰同事的生活情况一概不知,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艺术家要出国来讨生活。
< class="pgc-img">>命运浮沉
自创立之初,餐厅就通过乌克兰文化部向乌克兰国家军乐团、内务部功勋演员、功勋艺术家、人民演员等发出邀请,受邀者很难拒绝这份邀请。仅仅从乌克兰文化部这个渠道来看,餐厅的邀请就十分郑重,让人难以拒绝。
2017年7月,乌克兰驻华大使焦明·奥列格亲自来到餐厅,祝贺其成立17周年,并问候了来自乌克兰的艺术家们。在用餐时,焦明·奥列格还一起唱了《乌克兰》和《我的基辅》。演出结束后,大使和来自乌克兰的巴扬手萨沙交谈:“希望您可以用更多、更好的音乐,让中国的朋友了解乌克兰。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能一起唱《乌克兰》了。”不难看出,基辅餐厅有着沟通中乌文化的职能。
< class="pgc-img">图 | 乌克兰大使(左五)与餐厅工作人员合影
>更让乌克兰来客们无法拒绝的,是这里的薪水。
苏联解体前,乌克兰是苏联极其重要的一块土地,这块广袤的黑土地支撑了苏联的农业,且输出了全苏联三分之一的军事武器。但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经济越发下行。201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乌克兰已经取代摩尔多瓦成为欧洲最穷国家。
2013年,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中止和欧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向俄罗斯靠拢。这一事件导致美元和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之间的汇率骤变,原先1美元能兑换8格里夫纳,现在1美元能兑换27格里夫纳,乌克兰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同时,作为欧洲粮仓的乌克兰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工业越发衰退,整个国家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整体物价偏高。
更要命的是,整个乌克兰的工资并没有发生变动。这就造成了一种十分割裂的场景——在首都基辅,老师的工资在3150-3500元人民币左右,但一个手机壳可以卖180元人民币,一个自拍杆可以卖300元人民币。苏联时期在基辅修建的老房子,房价高达一万两千人民币。
高物价低收入下,社会福利制度也日渐崩坏。俄罗斯卫星网报道,2017年,面对养老金缺口,乌克兰保险联合会总经理加林娜-特列季亚科娃建议考虑通过卖淫、大麻、赌博和武器交易合法化补充养老金问题。
下行的经济情况下,工作机会的减少成了让乌克兰人走向国外的最后一步。中国承接了一部分乌克兰劳动力,苏联老兵沙拉阔等人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在基辅餐厅,一首歌的价格可以达到100元人民币,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用五分钟的时间,赚到在乌克兰首都一天的人均薪水。在乌克兰时候烦恼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到了北京就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哪怕遭遇再多的辛酸与苦涩,他们都能够用“谋生”这个理由安慰自己。
个人的命运,永远跳不出国家的命运。基辅餐厅艺术家们的人生天花板,亦无法跳出时代。
其实,他们担心和害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2021年5月9日,乌克兰举行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6周年的活动。在基辅,一位苏联老兵前往永恒荣耀公园献花时,马路一旁的乌克兰青年向老兵举起了纳粹手势。乌克兰的下一代,似乎已经不再需要这些还惦记着苏联歌曲的苏联老兵了。
< class="pgc-img">图 | 抬起右臂行纳粹礼的青年(左上)与持花的苏联老兵
>6450公里外的北京基辅餐厅,《向斯拉夫女人高别》歌声激荡,穿过餐桌掠过大门直冲云霄。来自乌克兰的功勋艺术家们,严肃地歌唱,一曲终了面对顾客,又以客气的笑容收场。
- END -
撰文 | 张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