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无意中得知在昌平延寿镇的百合村,有一座古老的寺庙,普门寺,特地来此一游,到此才发现,庙门紧闭,问了当地村民,说是平时并不开放,虽未能进的寺内,但百合村这个小村落却印象深刻!
< class="pgc-img">>百合村,位于北京天安门正北方的中轴线上,村域面积10.2平方公里,是个四面环山的小村落,一条清澈的溪流环村而过,周围群峰连绵,松林遍布,颇有几分遗世而独立的韵味!
< class="pgc-img">>普门寺是村内的人文景观之一,未曾找到更多关于寺庙的记录,据寺内康熙年间重修碑刻文字记载,普门寺原叫观音庵:“观音庵古刹也,距州五十里,坐落渤各庄…,碑上有捐资善人姓名,多处斑驳不可辨,注:百合村原名渤各庄!
< class="pgc-img">>未曾进的寺内,终究是有些不甘心,沿着寺旁停车场小路上行至寺后小山包,虽看不到寺内,但可俯瞰村落景观,松树下有许多巴掌大的松蘑,当地人称之为油蘑,而且此处竟然有大片的瓦松,随风摇弋,好看的很!
< class="pgc-img">>村内的指示牌介绍,当地的自然景观有京北大佛、卧龙山、虎头山、九连驼、蛤蟆嘴、庙石、轿子石、月亮石等,穿过村落一一寻找,大多是只可意会了,不过下图山脉倒真的是形似一位神态安详的卧佛!
< class="pgc-img">>村尽头无意中发现百合谷的指示牌,大字下的石头看起来很像钟乳石,遂决定谷中一探,此处应是废弃的采矿坑,有很多形态奇特的石头,大片的葛铺天盖地般的繁茂,沿着山谷走了约两公里余,杂草越来越高,加上被道旁松林中的蘑菇吸引,未曾继续前行,徒步大神们可以来探探路!
< class="pgc-img">>虽然被采蘑菇吸引,未曾细细寻找,还是收获了两块喜欢的石头做摆件!
< class="pgc-img">>村落中还有赵文竹先生创建的文竹书院和村史博物馆,可惜此行都未曾开门,也是遗憾!
值得一提的还有通往百合村的望百路,道路全长9.883公里,是“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北京昌平赛道”的一段,不仅有观景台,还有隧道,沿途峰峦叠嶂,奇峰异石,很多身姿矫健的骑行爱好者也是望百路的风景!
< class="pgc-img">>返程遇到当地村民售卖的南瓜豆角买了一堆,阿姨还贴心提示油蘑一定要去掉表皮在吃,真的是收获满满的一天呀!
来此的朋友们导航百合村即可,村落中有民宿及餐饮,不过与遍地民宿的村落不同,这里还保存着原生态的意趣,想要寻觅一份田园风光的朋友可来此一游!
友情提示:百合村除了松林还有大片的板栗园,板栗为当地人的重要收入来源,请勿随意采摘!
< class="pgc-img">>我是叁月,用视频与文字记录行走的足迹图片皆为手机拍摄,仅供参考,谢谢您的支持与收看!
客采到的菌子 受访者供图
暑期旅游持续升温,采蘑菇也悄然出圈。
“从小就喜欢把菌子轻轻从泥土中拔出来的感觉,这次终于得到了满足。”来自深圳的紫宁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己刚在丽江参加了采菌团,“仅仅一小时我们就采了满满一背篓的蘑菇,感觉很新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云南这个雨季,“沉浸式采蘑菇”成了不少旅行社以及户外俱乐部的流量密码。热河鸟户外工作室负责人飞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6月一共带了70多个团,7月更火热,目前已经有450多人参加。”
不过,采蘑菇大军背后也有隐忧。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采菌团对游客采摘到的蘑菇处理并不相同。一家云南采菌团的客服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参加的游客可将菌子全部带走,但不建议食用。当记者问及如果因食用中毒是否有保险理赔,该客服称没有。
百元体验采菌子,有团队订单排到8月
曾被“沉浸式采蘑菇”视频种草的紫宁,在丽江旅游时解锁了这一体验。
“作为新手刚开始找菌子会有些难度,但向导会告诉我们菌子生长的地方。一般在松树林下或者被叶子覆盖着,学会方法后很快就上手了,在这个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关于菌子的知识。”紫宁说。
采菌热同样烧到了四川。两家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告诉贝壳财经记者,7月初推出采菌团活动后,已有多人报名,热度较高。其中一家户外俱乐部负责人黄女士表示,参团人员主要为成都当地市民,“昨天中午我们发布了这周末的采菌团报名信息,当天晚上8点就满了。”
黄女士眼中,在野外采菌轻松解压,因此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
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云南、四川采菌团的组织者多为当地旅行社或户外俱乐部,收费标准为每人100元-200元不等,主打在徒步、研学的过程中加入采菌玩法,同时进行科普。不少活动称,可在森林中体验野生菌采摘,了解野生菌科普知识。
贝壳财经记者搜索看到,部分旅行社宣称,“包山菌+专属捡菌领地+专业领队,保证你能捡到菌子”“捡到的全带走”。此外,有团队称,独自开发私家线路,避开人潮,且采菌团适合全年龄层,3-70岁都能参与。
热河鸟户外工作室负责人飞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6-9月份正是采摘新鲜野生菌的最佳时期,在户外徒步的基础上,团队从6月推出了大理采菌活动,相继有不少游客报名,“6月一共带了70多个团,总共400多人,外地游客占不少,7月更火热,目前已有450多人参加了,预订排到了8月上旬。”
随着暑期来临,采蘑菇大军正在涌入。“大理试试实验室”负责人黄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已带领300多人参加了采菌活动,“7月中到9月初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两个人订,95%都是外地游客,大家对菌子都比较好奇,无论是采摘还是品尝,都想去体验一下。”
对于野外采菌热度上升,飞鸟认为,“这几年户外徒步登山活动很热,社交平台上也有很多人分享采菌故事,吸引了游客前来体验,还有很多家长趁着暑假带着孩子来参加,让孩子了解自然和菌子的知识。”
独家定制路线揽客,“6-8月总收入能到40万元”
旅游掀起采菌热,旅行社和户外俱乐部也卷了起来,在定制路线之外拿出“独家”揽客。
据飞鸟介绍,目前团队有5个领队,已开辟近10条采菌路线,有部分为独家路线,“每块地域生长的菌种不一样,每个菌种又有集中的生长爆发期,所以我们会提前看一下,如果今天这条路线菌子多,我们明天就往这条路线规划。”
飞鸟称,采菌路线爬升高度在200米以内,全程3-5公里,时长3小时左右。“苍山植被分布很广,我们会在采摘的过程中介绍野生菌、蕨类植物、中草药材等方面知识,比如我们会科普蘑菇的学名、特性、是否有毒、能否食用等知识。”
黄豆则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团队开发了3条采菌路线,一条相对平坦没有太多爬升,总长2公里,菌子种类比较少,比较适合小朋友;一条爬升相对多一些,菌子种类更多,不过游客较多,有更多不确定性;另一条则为独家开辟,整条路线5公里。
采菌受宠,自然也让团队“丰收”。飞鸟介绍,去年团队规模较小,整个采菌季收入大约在20万元,今年团队正式发展起来后,仅6月收入就已近20万元,预计6-8月总收入最高能到40万元。
黄豆则表示,预计6-8月该项目的总收入最高能到12万元。
不过,采菌团也并非都如想象中美好。有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称,领队不专业,在带团的过程中并未进行科普和讲解,“出发前不科普,我们看到一个问一个,答案给的就是这个可以吃那个不可以吃,而不是解释菌子是什么。”
还有游客表示,徒步捡菌山路比较险峻,领队未提醒徒步注意事项。
小心毒蘑菇风险,户外保险不覆盖理赔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这股热潮背后,也有毒蘑菇隐忧。
目前,对于采摘到的蘑菇,不同采菌团处理方式并不相同。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有团队在宣传中表示,“捡到的可以全带走”,有的团队则不推荐带走食用。
早在今年5月,云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就发布了《关于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的通告》,提示群众“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
7月12日,云南镇沅一名女子上山捡菌子时迷路走失引发关注,对此,警方提示,进山有风险,捡菌需谨慎。
飞鸟和黄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参加采菌团的游客会购买专门的户外保险,但保险并不包含对食用野生蘑菇后中毒的理赔。
飞鸟提到,手触蘑菇并不会中毒,但要避开手与耳鼻喉眼的接触。此外,游客采菌不要独自行动,且最好选择具有资质的旅行社或专业户外团队,以降低采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野生菌我们不提倡食用,尤其是有毒的的蘑菇不会让客人带走,但无毒蘑菇能捡到的机率很低。”飞鸟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游客采摘的毒蘑菇最终会撒到草坪上或埋到土里,腐烂后会重新变成养分,或是通过孢子传播后重新生长。
黄豆同样不推荐将采到的菌子带走食用,“能采到可食用的菌子很少,一次可能就四五朵”,对于采到的蘑菇,团队的处理方式是将其做成标本处理,“我们会带着大家一起去做标本,比如摆件、冰箱贴或者发卡,留个纪念。”
< class="pgc-img">>团队带领游客制作野生菌标本 受访者供图
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蓝天彬律师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根据《旅游法》,对于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形,旅游经营者应当以明示的方式事先向旅游者作出说明或者警示。如果组织者和团队已经明确提醒蘑菇可能有毒,那么顾客食用了采摘回去的蘑菇并中毒的情形,这是顾客明知有风险,还把自身置于风险中,组织者不用承担责任。如果组织者没有进行提醒,那么组织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双方的过错程度,以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定责”。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穆祥桐
云南采菌子这两年是真的火了,去年暑假订单多到接不过来,今年从业者我估计增加了得有十倍,客人也增加了三四倍。”博主“大理鹿先生”(下称鹿先生)在云南大理开发了采菌子、看萤火虫等亲子游产品,他观察到,采菌子去年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旅游活动,今年则迎来了大量游客和从业者入场,算是“出圈”了。
最夸张的时候,山上可能会出现“人比菌多”的情况。鹿先生告诉中新经纬,大理古城附近有一条线路,今年把路修好了,(游客沿着)宽阔的水泥路可以开车到山的旁边,“菌子都不够分了”。
不远千里带娃采蘑菇
在云南流行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叫一个云南人8点起床上班他可能起不来,如果你叫他8点去捡菌子,他可能4点就在山上打着电筒等你了。
而如今,越来越多外地游客也将捡菌子列入云南必玩行程了。家住深圳的小苍(化名)是汪曾祺的书粉,对其笔下的各类云南菌子更是神往已久。一直以来,她都想知道,被汪曾祺称为“人间至味”的干巴菌和“菌中之王”鸡枞,究竟是怎样的美味让汪曾祺在离开云南四十年后仍念念不忘?
今年暑期,小苍和爱人准备坐高铁带孩子去大理游玩一周。“从深圳到大理有1700公里,高铁最快9小时39分钟,我已经约好当地的向导,到了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去捡菌子。”小苍说。
在点评类网站上,有网友这样描述其在云南采菌子的经历:“去山里采蘑菇,一群蘑菇精灵被我们发现,可爱又有趣,山里的颜色非常美丽,绿色、棕色、红色、粉色、黄色美妙极了,空气清新,各种植物泥土的香气。”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提供
尽管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游客自己捡菌子的攻略,但小苍认为当地向导知道哪些地方菌子多,这样能确保孩子能体会到满载而归的快乐,另外向导能辨别出来哪些菌子能吃哪些不能吃,毕竟出去玩原本是一件高高兴兴的事情,如果因为品尝菌子中毒进医院就有点太扫兴了。
家住南京的土豆(化名)是一个带娃旅居博主,之前也带孩子体验过采菌子,一家三口人均200元,配备一个摄影师和一个领队,“我们比较注重安全性,所以也没吃菌子。”
像小苍们一样不远千里去大理的家长们不在少数。鹿先生告诉中新经纬,他的客人们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迄今为止他接待的最远的客人来自美国,而国内的客人也有不少是从东北、新疆等地飞来云南体验采菌子的。
目前,鹿先生平均每天都会带两三组家庭上山采菌子,一般都能采到一篮子的牛肝菌等,采完后客人可以带着菌子去当地的饭店加工后品尝。“我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菌窝的,最近下雨比较多,菌子们就在噌噌地长,客人们一般也是这个时候来得多,目前7月份我三分之二的档期已经订出去了。”
鹿先生的团客单价在200元每人左右,这一价格在当地处于中上水平。他称,采菌季擅长运营的团队月入10万不是问题,但这不是普遍现象,在大理也就几家能达到,其余的也就月入过万。
随着更多人入场,采菌游的价格自然也卷起来了。“有19.9元的,有29.9元的,当然这种游客也不会有太高的期待,领队可能就起到一个带上山的作用,能不能采到菌子另说。”鹿先生称,他的定价策略是基于控制带团人数保证游客体验,更希望通过口碑宣传而非低价来获客。
携程平台显示,近期云南“采菌游”受到关注,多个旅行商家推出了相关产品,包括丽江拉市海采菌+骑马+轻徒步一日游、腾冲高黎贡山徒步+采菌+动植物知识科普一日游、丽江森林徒步+采菌一日游等。
老安(化名)是土生土长的大理人。他原本是一家民宿的主理人,在带领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山体验采菌之后,他决定和常驻在民宿的其他小伙伴一起将采菌子发展为一项收费活动。和鹿先生一样,他也观察到2023年起采菌子开始火热。今年老安正式将带人采菌子作为自己的主业。此外,他还提供徒步、采茶等活动。
作为本地人,老安知道不少小众路线。对于菌子的辨别,老安很自信,“我们的经验是用生命来积累的,祖祖辈辈吃这些菌子,有没有毒他们都知道”,因此在采摘结束后,老安还会准备一顿菌子宴,把白天采摘到的菌子炒给游客吃。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提供
“已满员!”当地研学营、夏令营爆火
相比起成年人,鹿先生更喜欢带小孩上山。“采菌是一件需要耐心和好奇心的事,很多成年人只关心这个菌能不能吃,而小朋友相比之下更擅长发现。”
老安每天带10个人左右上山采菌,由于客人以家长和孩子居多,采菌也变成了一项研学活动。因为小孩充满好奇,老安就会在上山过程中介绍蘑菇的种类。比如云南野生菌也有一条“鄙视链”,站在最顶端的是干巴菌,其次是松茸、鸡枞、松露,再其次是羊肚菌和牛肝菌等。
据鹿先生介绍,在大理,更为常见的是牛肝菌和见手青,而干巴菌、松露和松茸等对环境要求较高,一般长在深山里,在大理就比较少见了。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提供
在采菌子结束后,老安也会给孩子们讲讲大理的风土人情,他称后期还会针对小朋友做一些溯溪、徒步之类的研学团,更加细化。
凭借云南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不少主打带孩子探索自然、乡野风的夏令营、研学团正在兴起,此外还有不少研学机构可以提供木雕、扎染、刺绣等体验。
中新经纬在大理当地一家以自然教育为主的夏令营课程介绍上看到,课程内容包括砍竹子做弓箭、寻找田野里的可食野菜、生堆火来烤洋芋等。
大理当地户外俱乐部“苍山徒步之家”则推出了大峡谷徒步、采野生菌、拣松子、溪流拓染、苔藓瓶制作、湖上泛舟、蜜蜂之旅、制作蘑菇灯、湖上观星、草原露营、夜观昆虫、采茶做茶等29种自然类产品。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除了采菌子以外,小苍也计划带孩子去体验一家农场提供的踩泥坑和追鸡赶鹅等活动。“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童年的回忆,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陌生的体验。”小苍说,过去几年孩子很少出门远游,现在一有机会就希望让她能多接触自然,从各类电子产品中解放出来。
土豆建了一个旅居家长群,供家长们交流研学信息。从她的观察来看,家长更喜欢送孩子去游学营,因为这样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在大理享受生活,“可能这就是大理游学火的原因”。
一些夏令营则直接打出了“甩娃营”的旗号,主打一个“解放老母亲”。小苍也准备此行用一半的时间用来亲子旅游,另一半时间则把孩子放在一个“甩娃营”,这样自己和爱人可以到处走走看看。
记者所加入的一家研学旅行社的家长群群聊信息显示,一般来说一日营需要提前一周预约,7月13日家长咨询时,19—21日的大小班一日营显示“已满员”,截至7月17日,只有最后一周可以“捡漏”。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在7月20日咨询热度较高的“彩虹王国”时,只剩下8月26—30日的夏令营有空位。
“苍山徒步之家”的主理人杰森(化名)向中新经纬介绍,平日客人以个人为主,而暑假主要以家庭为主,游客量也翻了几倍,而这些客人大部分来自一、二线大城市。
从价格来看,多数夏令营全天班一周价格在2000元-5000元,一天价格则多数在200元-700元不等。
“我自己的孩子比较小,所以只报过一日营”,目前在云南长期旅居的土豆说,有的夏令营暑假期间一日营价格由原来的300元左右涨至700元左右,“涨价太厉害了,还有一天一千多的”。
土豆说,暑假期间交通成本较高,由于大理本地游客较多,一些夏令营会选择去往周边地区,加上交通成本,价格较贵,再加上人气原因,涨价是普遍现象。
以社交平台上比较火的“山精灵”游学营为例,春季一日营价格为350元,夏季一日营价格则达到499元。
“其实很多活动可以找本地领队,性价比更高,但是家长就需要陪同。选择游学营,能培养孩子独立性,大人也更轻松。我在选择研学营的时候,考虑的就是安全,会看游学营有没有买保险。”由于之前遇见过游学营收保险费但是没买保险的情况,土豆在报名后都会选择打电话询问是否投保。
“乡野风遛娃”走红背后:亲子游产品同质化仍待解
截至目前,携程平台上,暑期亲子游学类订单量同比增长129%。近两周,携程平台上,亲子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上月同期增长45%。
在社交平台上,大理正在成为家长们心目中的“遛娃圣地”。在小红书上,“大理”相关的笔记有466万篇,其中多数和游学、遛娃等相关。截至目前,去哪儿平台上云南大理暑期(7月-8月)酒店预订量较去年同比增长30%左右。出行人群以亲子游为主,亲子游相关旅游产品搜索热度较暑期前环比增幅明显,达三倍以上。
飞猪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飞往大理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超三成,精品包车游等预订量同比去年双位数增长。成都、重庆、杭州、广州、长沙、北京、深圳、武汉、上海、西安等是今年暑期前往大理旅游的省外热门客源地城市。
苏州大学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黄泰认为,乡野自然风研学类产品热的现象是教育改革推动的结果。乡野、自然风研学作为“教育+自然+旅游”的全新模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素质教育需要;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体验缺失也创造旅游新需求,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孩子没有体验过农村生活,乡野研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体验农耕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玩乐中学习获得知识。
“研学提供了旅游与学习的双重体验。乡野、自然风研学不仅提供了旅游的平台,还融入了学习的元素。在研学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参与实践、观察自然、学习知识,这种综合性的体验方式使得研学产品更具吸引力。”黄泰指出,从当前的市场表现和发展趋势来看,研学热的未来热度有望持续,甚至可能进一步升温。
与此同时,亲子游产品同质化问题也是困扰业界和消费者的一大问题。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指出,这的确是很多地方旅游发展不注重创新和本地资源挖掘容易出现的问题。她建议各地应针对当地民俗资源,去开发本地特色的产品。“即使在云南许多城市都可以采菌子,也要做出城市之间的差异性。”
此外,目前研学市场仍存在定价随意、课程质量不佳、机构资质欠缺、安全性不足、虚假宣传、退改政策不合理等市场乱象,黄泰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出台行业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研学机构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动态监管。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