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边上的初代网红餐厅,屡败屡战,开始第四次冲击港股IPO。
文丨金融八卦女作者:月月
· · ·
开在西湖边上的初代网红餐厅,屡败屡战,开始第四次冲击港股IPO。
近日,港交所官网显示,绿茶集团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花旗和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古早网红”绿茶集团上市之路颇为坎坷。2021年3月,绿茶首次向港交所递表,因多处信息错误招股书失效;同年10月,再次递表仍以失败告终;2022年4月,第三次叩响港交所大门,但6个月后依旧只等来“失效”。
连续三次失败后,绿茶集团“沉寂”两年。此次回归再战IPO,绿茶集团的招股书带着更新后的2022年和2023年经营状况和业绩表现,能顺利拿到港交所的通行证吗?
1.
/ 夫妻档创业开出“初代网红餐厅”,
却只火了一款面包? /
提到绿茶餐厅,很多80后、90后都直呼“回忆杀”,十余年前,它曾是很多人去杭州旅行的热门打卡地。事实上,在其背后,还有一段颇为文艺的往事。
这是一对夫妻联手做生意,从国际青年旅社干到餐饮行业的创业故事。招股书显示,绿茶集团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控股股东为王勤松、路长梅夫妇,透过家族信托等方式合计持有约65.8%的股份。从股东架构也能看出,“夫妻店”属性强烈。
王勤松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52岁的他学厨出身,后来做过很多生意,比如外贸和煤炭,甚至还曾远赴德国经商。
2004年,在外奔波多年的王勤松回到浙江杭州,与妻子路长梅在杭州灵隐寺路31号开了一家青年旅馆,据说因旅馆前面有一片绿茶的茶园,因此取名“绿茶青年旅社”。
旅社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入住,在那个“背包客”盛行的文青时代成为“网红旅社”,生意火爆。后来,王勤松夫妻在提供住宿服务之外,也顺带着开始提供餐饮服务。
而来自五湖四海的住客们,也让他们意识到“众口难调”,做融合菜是个出路。因此,厨师出身的王勤松尝试钻研融合菜,并开发出了广受顾客青睐的几款菜品。
没想到,由于菜品新颖、价格亲民,绿茶青年旅社的餐厅大受欢迎,不仅仅是住户来吃饭,还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没几年,单纯来就餐的人数就已经赶上了住宿的人,于是,王勤松夫妇决定将旅社和餐厅分割成两家店运营。
2008年,第一家绿茶餐厅在西子湖畔营业;2010年,绿茶走出浙江落地北京,“初代网红餐厅”的影响力再次得到证实,一到饭点门口就排长龙。王勤松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
“一天翻台率4次是保本,最高是7次。4次应该是大众餐饮的一道门槛,如果达不到,那可能就要考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此后,绿茶乘胜追击,将商业版图拓展到了全国。但其背后的问题同样明显,十余年后,绿茶的“人气菜品”还是多年前的招牌菜,比如“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绿茶烤肉”。
作为绿茶菜单设计团队的直接领导人,这些年王勤松从没停止过新菜品的研发。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绿茶分别推出了178道、172道及168道新菜品。
这么一算,每隔两日,绿茶就会推出一款新菜品。但这些新品却几乎没有掀起什么波澜,消费者点的最多的菜依然是那几道,令人唏嘘。
甚至市场上有一种说法是,“绿茶开了十几年,只火了一款面包。”
2.
/ 开了382家餐厅还不够?
“过气网红”募资继续扩张 /
而随着绿茶集团重启IPO,资本市场和消费者最关心的要点之一,莫过于募资用途。
招股书显示,绿茶集团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扩展餐厅网络;设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升级信息技术系统和相关基础设施;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截至2024年6月11日,绿茶餐厅有382家店,覆盖中国所有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 个二线城市及79个三线及以下城市。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于2023年,在中国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绿茶餐厅按餐厅数目计排名第三,按收入计排名第四。此外,在重点提供融合菜的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就收入而言,绿茶为最大的餐厅品牌,且在2023年占据着0.7%的市场份额。
从数据来看,绿茶集团的门店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新开的“网红餐厅”和它比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这不免令人心生疑惑,绿茶为何还要继续跑马圈地、急于扩张?
或许与绿茶餐厅“翻台率”的走低相关。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至2023年,绿茶集团的翻台率分别为3.23次/日、2.81次/日和3.30次/日。与王勤松早年间采访时说的“4次”相比,早已不复鼎盛经营状态。
“翻台率”顶不住了,绿茶集团似乎开始寄希望于扩张门店数量。招股书披露,计划于2024年、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开设112家、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厅。
曾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绿茶在一城一地遭遇天花板后,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向更多城市扩张,以此方式升高天花板,为其实现菜品真正的中西合璧创造更长的时间窗口,但目前其缺少进一步破圈的冲击力。”
绿茶预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025年、2026年及2027年12月31日止年度,开设新餐厅的计划投资成本将分别约为2.98亿元、4.074亿元、5.722亿元和6.247亿元。
这就意味着绿茶必须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但从过往三年的经营数据来看,绿茶在2021-2023年度期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38亿元、0.25亿元和3.03亿元。
净利润远不足以支撑开店扩张的成本,也难怪绿茶集团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执着于冲刺上市了。
3.
/ “网红餐厅”集体赴港IPO,
中式餐饮上市难题待解 /
这两年,餐饮行业的日子不好过。
自2023年初“红黄灯”(其中“红灯行业”包括食品、白酒等)行业限制政策的流传,消费型企业IPO闯关的难度越来越大。
据媒体报道,老乡鸡、德州扒鸡等多家连锁餐饮企业主动撤回A股主板IPO申请,引发市场关注。
对比来看,港股聚集了海底捞、呷哺呷哺、九毛九、周黑鸭等多个餐饮品牌,相对于审慎的A股市场而言,港股对于餐饮行业的上市条件似乎更为宽容。因此,有不少“网红餐厅”集体赴港冲刺IPO。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此前获得融资的面食品牌和府捞面开始计划香港上市事宜。另有遇见小面目前正与银行进行商讨,考虑在香港进行IPO。
但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多家已经递交招股书的餐饮企业也处于停滞状态,比如捞王、七欣天、杨国福、乡村基等多家餐企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招股书均失效已久。
而与绿茶定位相仿的“新徽菜龙头”小菜园,在IPO之前已经开出542家小菜园门店及6家其他子品牌门店,年初向港交所递表后,这几天又陷入了“健康证造假”的风波。此外,近年来,小菜园已经多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提到,A股收紧餐饮类企业IPO口子并不令人意外,而且还将持续下去。未来餐饮类企业IPO的难度只会增加,不会降低。“这源于餐饮类企业存在的一些‘硬伤’,比如创新驱动力弱、业绩波动大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等。”
新网南京7月12日电 题:两岸夫妻南京开台味小吃店:融入这座城的人间烟火
中新网记者 朱晓颖
在南京闹市区的“廟口红茶”店里,店长邱泰峯正向顾客介绍着招牌茶饮、炸物。这是一家两岸夫妻所开的小店,由台湾人邱泰峯和妻子单芸共同经营。铺子面积不大,客流却不小。正值午间用餐高峰,不断有客人进来点单。
邱泰峯和妻子单芸。 受访者供图
邱泰峯本在装修行业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到台湾的一家室内设计工程公司面试,恰好公司有到大陆拓展业务的计划。1997年,在公司委派下,他到南京从事装修设计工作,在工作中与南京姑娘单芸相识相知,两人喜结良缘。
在长三角多家知名连锁餐饮店积累经验后,邱泰峯萌生了在南京开餐饮店的想法。考虑到开店门槛,夫妻俩决定从台式茶饮小店开始做起,于是在2018年创立“廟口红茶”品牌,将首家店铺开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主推台湾传统茶饮,还陆续推出了台湾盐酥鸡、卤肉饭、臭豆腐等小吃。
由于茶饮和小吃口味独特,他们很快在新街口的繁华商圈一带做出了口碑。“看到生意有起色,就想推陈出新,我立刻联想到包裹了萝卜干、香菇干、虾米、蛋黄等多种馅料,蒸制而成的客家粽。”
邱泰峯在店内忙碌。张传明 摄
邱泰峯的母亲是客家人,客家粽是其拿手菜。“在我小时候,逢年过节,外婆、妈妈会按序炒制各色食材,我负责切香菇、剁萝卜丁,家人一起动手制作客家粽。这种‘包罗万象’的做法,也体现了客家饮食的特色。”邱泰峯回忆。
回台湾过春节时,邱泰峯跟随母亲重温正宗客家粽的制作方法。“妈妈每让我放一种馅料,我就用电子秤称重,用手机拍照、记录、整理。回到大陆后,我又动手做了几次,但没有成功。多次尝试后,才终于摸到些门路。”
如今,每到端午节前夕,邱泰峯就会做几百个客家粽,送给亲朋好友试吃。“每一朵香菇都要泡发切片,每一颗肉粒都要卤透炒制。为做几百个粽子,他的手都磨肿了,我看着很心疼。”单芸说,丈夫为做出美味的客家粽,精心调配馅料,琢磨工艺步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烹制的客家粽收获如潮的好评,这也让邱泰峯有了“上新”的信心。
老客越来越多,新客络绎不绝,这家两岸夫妻小店不断“攒粉”。今年4月,邱泰峯夫妻俩在南京河西新城又开出一间“廟口红茶”,另一家位于城东的新店正筹备开业。
“南京是我的福地。在这里我遇到了另一半,结识了许多食客和朋友。一家人扎根在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感到很幸福。”邱泰峯说。(完)
【编辑:刘阳禾】
新网南京7月12日电 题:两岸夫妻南京开台味小吃店:融入这座城的人间烟火
中新网记者 朱晓颖
在南京闹市区的“廟口红茶”店里,店长邱泰峯正向顾客介绍着招牌茶饮、炸物。这是一家两岸夫妻所开的小店,由台湾人邱泰峯和妻子单芸共同经营。铺子面积不大,客流却不小。正值午间用餐高峰,不断有客人进来点单。
邱泰峯和妻子单芸。 受访者供图
邱泰峯本在装修行业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到台湾的一家室内设计工程公司面试,恰好公司有到大陆拓展业务的计划。1997年,在公司委派下,他到南京从事装修设计工作,在工作中与南京姑娘单芸相识相知,两人喜结良缘。
在长三角多家知名连锁餐饮店积累经验后,邱泰峯萌生了在南京开餐饮店的想法。考虑到开店门槛,夫妻俩决定从台式茶饮小店开始做起,于是在2018年创立“廟口红茶”品牌,将首家店铺开在南京市中心新街口,主推台湾传统茶饮,还陆续推出了台湾盐酥鸡、卤肉饭、臭豆腐等小吃。
由于茶饮和小吃口味独特,他们很快在新街口的繁华商圈一带做出了口碑。“看到生意有起色,就想推陈出新,我立刻联想到包裹了萝卜干、香菇干、虾米、蛋黄等多种馅料,蒸制而成的客家粽。”
邱泰峯在店内忙碌。张传明 摄
邱泰峯的母亲是客家人,客家粽是其拿手菜。“在我小时候,逢年过节,外婆、妈妈会按序炒制各色食材,我负责切香菇、剁萝卜丁,家人一起动手制作客家粽。这种‘包罗万象’的做法,也体现了客家饮食的特色。”邱泰峯回忆。
回台湾过春节时,邱泰峯跟随母亲重温正宗客家粽的制作方法。“妈妈每让我放一种馅料,我就用电子秤称重,用手机拍照、记录、整理。回到大陆后,我又动手做了几次,但没有成功。多次尝试后,才终于摸到些门路。”
如今,每到端午节前夕,邱泰峯就会做几百个客家粽,送给亲朋好友试吃。“每一朵香菇都要泡发切片,每一颗肉粒都要卤透炒制。为做几百个粽子,他的手都磨肿了,我看着很心疼。”单芸说,丈夫为做出美味的客家粽,精心调配馅料,琢磨工艺步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烹制的客家粽收获如潮的好评,这也让邱泰峯有了“上新”的信心。
老客越来越多,新客络绎不绝,这家两岸夫妻小店不断“攒粉”。今年4月,邱泰峯夫妻俩在南京河西新城又开出一间“廟口红茶”,另一家位于城东的新店正筹备开业。
“南京是我的福地。在这里我遇到了另一半,结识了许多食客和朋友。一家人扎根在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感到很幸福。”邱泰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