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朋友们都喜欢中药冰淇淋、中药面包等药食同源的餐饮,很多店都需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日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餐饮行业掀起“中药+”风潮。8月12日,上海的张先生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吃中药餐饮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
熬夜水、养生煎饼、枸杞咖啡……8月12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来到北京一家中药餐饮店,葛根、人参等中药材陈列在内,多数餐饮产品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不到半小时,数十位年轻顾客陆续进店,享用着手中的饮品餐食,或休憩办公,或聚会交谈。
记者现场询问多位顾客,有些人认为,中药餐饮添加中药材元素确实更加健康养生。“其实我并不在意是否真的养生。”王女士(化名)和其他顾客则表示,更多的是寻找一些心理安慰以及单纯追求口感。
8月12日,消费者在某餐饮店选购中药餐品。韩金序摄
北京中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佟丽认为,中药养生餐饮受追捧,反映出大家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养生,老百姓的健康素养提高了。而且随着政府推广慢性病食养指南,鼓励发展与健康相关的周边产业,符合促进国民健康的国家政策方向。但目前很多中药餐饮更多的是满足口味,仅仅通过几顿“药餐”来养生不现实。
“从安全性角度来看,国家规定只有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中的中药材,才能安全添加至食品中作为药食同源物质使用,这类中药材也叫做‘食药物质’,且需符合特定要求,比如苦杏仁需经过炮制方可使用,否则可能有毒性。”佟丽表示。
2023年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至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共发布三批次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名单,共计101种物质。
“将不在名单上的中药加入食品并销售给公众是有安全风险的,中药材的使用必须由中医药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消费者需要注意甄别。”佟丽提醒。
“不考虑中医理论,仅将中药材或食药物质添加至食品中进行养生,有效性有待考量。”佟丽解释,食物和食药物质的搭配需考虑其四气五味,盲目将性质相反的食物和食药物质搭配可能会达到相反效果,也可能降低食材本身的营养价值。从物质来看,食品级与药品级的食药物质不同,前者偏重于口感而后者调理作用更强,作为中药材其用量也有严格限制;且养生需长期适量的针对性摄入,以及科学的搭配才能获效。
“因此,中药食养不可盲目追风,而应依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长期食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组方,确保安全性、营养性、功能性的食品才能达到食养作用,患病或有特殊需求人群应在医师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方可进行中医食养。”佟丽说。
本文来自:2024-08-1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药餐饮“火”了,专家:噱头大于功效,食材搭配需合理》(韩金序 乔芮)
来源: 健康时报
品提醒
经常点奶茶的消费者或许接受过“请于2小时内饮用”“尽快饮用”等提醒。那么现制饮品真的是2小时内饮用最佳吗?如果超过2小时,还能不能喝?
为解除消费者疑虑,宁海县市场监管局通过实验,揭开现制饮品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的变化。
样品
实验在宁海县食品检测中心展开。工作人员从宁海城区现制饮品店随机购买了经典奶茶、杨枝甘露、时令果茶、咖啡饮品等8种饮品,在4℃下30分钟内送至实验室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检测结果显示,随机购买的样品中均有一定数值菌落检出,大肠菌群均未检出。其中一款奶茶和一款咖啡的热饮检出菌落总数最少,仅2位数。
现制饮品归为现制现售的餐饮食品,目前尚未有此类产品的国家标准。为了评估安全性,考虑到现制饮品的产品属性接近饮料,检验人员于是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的卫生指标评估。该国家标准规定饮料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阈值不高于10000CFU/g和100CFU/g,所以以上8份现制饮品的食品安全风险都是较低的。
但如果消费者较长时间才喝上以上现制饮品,这时还安全吗?工作人员接着开展第二个实验,进一步探究温度与时间对现制饮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品
工作人员再次随机购买茉莉奶茶、经典奶茶、蜜桃果茶、拿铁咖啡,于4℃下15分钟内送至实验室。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工作人员从每种饮品中取出多杯样本,经充分混匀后再无菌分装到无菌袋中,置于4℃与25℃恒温箱中,观察其在不同时间点(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的菌落总数含量(CFU/g)。
实验结果显示:
在4℃的冷藏环境下,四种现制饮料在5小时内菌落总数增长缓慢,所有样品的菌落数均保持在安全食用的界限内。
而在25℃的室温下,四种饮品在1小时内仍处于安全食用状态,1小时后急速增长,接近2小时,除带冰拿铁咖啡外其余样品的菌落总数迅速超出安全阈值,食用安全风险大大增加。
检验人员指出,以上结果为饮品未被食用的实验结果。现实生活中,情况更为复杂:饮品已开封食用、加工环境不尽如人意、存放温度偏高等,都会显著缩短饮品的保存时间。因此,消费者需要提高判断力,合理掌控饮用时间,确保食用安全。
消费提醒:
1.所购现制饮品如果暂时不喝,应4℃冷藏存放,以保持其安全性和口感;
2.常温饮品最好能在1小时内喝完,带冰饮品可适当延长。
3.选择加工环境好、证件齐全的商店购买,食用过程中如有异味应弃食。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岚 通讯员 石守江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读提示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号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茶饮、面包、冰淇淋等食品饮品销售火爆。不过,这些食品饮品中,有部分售价远超同品类商品。中药餐饮是真有养生功效,还是一种营销噱头值得关注。
中药茶饮、中药咖啡、中药面包、中药冰淇淋……最近,一股“万物皆可入中药”的风潮在餐饮行业大火。当年轻人喜欢的食品饮品加入中药成分后,似乎增加了一重养生元素,因此大受欢迎,销售火爆。
伴随中药餐饮逐渐“火出圈”,也有消费者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喝中药都要按照剂量服用,奶茶、面包里的一点点中药成分有用吗?中医忌寒,罔顾食物相生相克的中药冰淇淋真的可以起到养生作用吗?
与此同时,还有消费者反映,号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食品饮品,价格往往较高。市面上,38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售价普遍远超同品类商品。那么,中药餐饮是真有养生效果,还是一种营销噱头?对此,记者展开了采访。
中药餐饮“火出圈”
太阳通明茶、太阴相思茶、枸杞百香柠……8月2日,记者在北京一家中药茶饮店看到,标有“药食同源”的展板清晰可见。店内背景墙上,透明玻璃相框里展示着葛根、人参、天麻、肉桂等中药材。在点餐区一侧,五六个大容量煮茶壶排成一列,不同种类的药材在壶内熬煮,药香四溢。多位年轻人坐在用餐区的椅子上,享用着手中的饮品。
该茶饮店饮品单显示,店内饮品主要分为奶茶、果茶、现煮茶三大类。据店员介绍,店内共有26款饮品,每款都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
在另一家饮品店,记者看到,店内除了有“晚安水”“元气水”等中药茶饮,还推出了“枸杞拿铁”“紫苏山楂美式”等含中药成分的草本咖啡,单价在20元~40元之间。“现在喝咖啡的消费者很多,热衷养生的年轻人也很多,因此我们将中药和咖啡进行了结合。”店员介绍道。
“我喜欢尝试新事物,中药奶茶算是中药和奶茶的跨界结合体。”在北京上班的李子曦周末逛街时,被一家中药奶茶店吸引。她告诉记者,这种新颖的组合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平日喜欢喝奶茶的她立刻下单,点了一杯店内销量最高、据称含有灵芝成分的饮品。“味道可以接受,有淡淡的草香气。”李子曦说。
不仅是茶饮和咖啡,近两年,面包、火锅、冰淇淋等多种食品饮品中都出现了中药的身影。将中药和雪糕相结合打造的中医雪糕,黄芪养生包、荷叶消暑包等养生系列面包……各种主打新中式草本概念的中药餐饮,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高价中药餐饮只能“浅尝辄止”
年轻人对养生的重视,是推动中药餐饮兴起的重要因素。《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正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18岁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
不过,对于中药餐饮是否真的有养生功效,又是否物有所值,不同消费者也有不同的体会。
当被问及对中药奶茶养生效果的看法时,李子曦告诉记者:“我希望吃食材健康的东西,饮品名字里有灵芝两个字,听起来就很健康。至于是否真的有效我并不清楚,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
和李子曦不同,王欣苒对中药餐饮的功效抱有期待。刚工作不久的王欣苒是一位“面包控”。前段时间,她所在公司的附近新开了一家中药面包店,因为工作压力大,王欣苒每次都会买加入人参等食材的吐司,希望在大快朵颐的同时,自己的气血能足一点。
然而,吃了几次之后,王欣苒觉得身体上没有任何变化。至于以后是否会继续回购这款面包,她说,52元一个的价格让自己“浅尝辄止”。王欣苒表示:“甜度不高,价格却很高。偶尔吃几次还行,经常吃花销太大。”
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北京石景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任芳告诉记者,如今,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在养生防病方面很有优势。但对于中药餐饮,任芳表示:“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任芳认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健康与味道好之间也不容易平衡。
“目前来看,这些新兴的中药餐饮更多以宣传养生观念、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为主。”一位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多年的业内人士提醒,中药餐饮不等同于药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认为,商家要诚信经营,不能只注重营销噱头,一味地将中药元素简单粗暴地加入产品中,更不能因为添加了中药成分就定价虚高。他同时提醒,商家应注意药材的品质,不仅要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监管法规,更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养生在于平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任芳表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如果一边暴饮暴食、昼伏夜出,一边又想通过吃几顿中药餐饮来养生,是不现实的。”(记者 肖婕妤 高惟彤)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