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在2022年实现了成立5年以来的首年盈利,并在23年上半年超过星巴克成为全国销量最高的咖啡的品牌,也算是为国争光了。6月瑞幸推出九块九咖啡打响价格战并且打算持续两年之久。
这边奈雪之茶在港股上市将近两年还在亏钱,股价比起首发日近乎腰斩。2022年营收约42.92亿元,同比2021年微降0.1%,净亏损却达到4.61亿元,是2021年的3倍多,订单数量比21年多了,但是因为平均单价的下调,营收跟利润都低了。成立5年累计亏损超过6亿,而且是店开得越多亏得越多,完全违背了快消行业规模效应的理论。除了上市前的投资机构跟创始人因为高估值赚到了钱,股民亏得一塌糊涂,今年7月20日正式放开了加盟,不知道加盟商会不会也被割一轮韭菜呢。除此之外8月23日效仿瑞幸开启每周九块九喝鲜奶茶活动,为了开源也是很拼了。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建议可以多几个九块九的SKU以供选择哦。
?
相信这个促销活动可以带来更多的订单,但是奈雪亏损归根结底还是成本太高啦。租金人工原材料都占收入比重很高,这样看起来奶茶店也算是“重资产”行业了,起码跟自媒体比起来是。其实也有一些改进方法。
第一,租金。奈雪之茶的店面平均在130-140平方米,而且都是在一二线城市比较繁华的商区,普遍比其他中高端品牌面积要大,经常看到一半空间都没人坐,明显外卖订单比堂食多。可以考虑适当缩减面积,提高租金谈判能力。如果真的需要这么大面积主打下午茶社交,那就可以跟一些机构合作社交活动,诸如讲座,读书会之类,可以开拓更多堂食客源。
第二,人工。可以考虑灵活用工,用部分兼职人员代替全职人员。
第三,材料。可以发掘优质供应链,保证原材料质量稳定跟just in time减少库存积压造成浪费。
第四,产品线兼容问题。奶茶跟欧包的设备,材料,人员都完全不同。集中做一个品类可以减少门店面积,人工跟设备。
近“冲浪”时,有没有发现社交网络里的写真变多了?
近来,AI写真火爆。比如在某应用上,只需上传1张正脸照及20张以上个人照片,再支付9.9元,稍事等待,就能获得一套媲美专业机构的“精修”写真。(8月8日《广州日报》)
对此,怎么看?挺好。新技术就是用来改变生活的,九块九,不到一杯奶茶的价钱,即可实现“写真自由”,相当划算。如果再顺手发个朋友圈,收获满屏留言和点赞,那种“快乐”自然无需多言。那么,个人信息是否安全呢?从人脸识别到AI换脸、AI写真,每有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出现,网友总会担心隐私泄露风险。对此,站在个体的角度看,谨慎即可。按专业人士说的,发现平台强制收集个人信息,就果断拒绝;如果还是放心不下,大可“敬而远之”。不跟风、不凑热闹,没什么不好。
当然,如果把AI应用作为一个现象来看,可讨论的还有很多。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大爆发,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也层出不穷、花式翻新。它们究竟改变了什么?个人理解,就本质而言,可以说是“服务的规模化”。过去,人对人的服务很难规模化,摄影师拍照即是如此。AI技术则不同,凭借算法、算力加持,一款应用可以面向海量用户,直接实现了规模化的服务。那么问题来了,去摄影机构拍摄写真,也需登记个人信息,留下各种私照,为什么人们不太担心隐私泄露问题?这或许就是线下服务与AI产品的根本不同。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是实体一个很虚拟,一个人对人、一个人对“屏”,一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维权、一个则相对麻烦……
“服务的规模化”意味着边际成本更低,是门好生意;也意味着风险的放大和累积,需要在监管上加码。今年7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也正公开征求意见。监管不可能总能跑在新事物前面,但研究透、把握准“新”与“旧”的不同,让线上的产品和服务面临不低于线下的监管力度、不少于线下的监管手段,应该是大势所趋。届时,AI写真的“幕后”商家们信息透明,服务全程被监督,用户维权更便捷,公众的疑虑自然会减少,AI也能更好地改变生活。 (夏凡)
近“冲浪”时,有没有发现社交网络里的写真变多了?
近来,AI写真火爆。比如在某应用上,只需上传1张正脸照及20张以上个人照片,再支付9.9元,稍事等待,就能获得一套媲美专业机构的“精修”写真。(8月8日《广州日报》)
对此,怎么看?挺好。新技术就是用来改变生活的,九块九,不到一杯奶茶的价钱,即可实现“写真自由”,相当划算。如果再顺手发个朋友圈,收获满屏留言和点赞,那种“快乐”自然无需多言。那么,个人信息是否安全呢?从人脸识别到AI换脸、AI写真,每有人工智能相关应用出现,网友总会担心隐私泄露风险。对此,站在个体的角度看,谨慎即可。按专业人士说的,发现平台强制收集个人信息,就果断拒绝;如果还是放心不下,大可“敬而远之”。不跟风、不凑热闹,没什么不好。
当然,如果把AI应用作为一个现象来看,可讨论的还有很多。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大爆发,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也层出不穷、花式翻新。它们究竟改变了什么?个人理解,就本质而言,可以说是“服务的规模化”。过去,人对人的服务很难规模化,摄影师拍照即是如此。AI技术则不同,凭借算法、算力加持,一款应用可以面向海量用户,直接实现了规模化的服务。那么问题来了,去摄影机构拍摄写真,也需登记个人信息,留下各种私照,为什么人们不太担心隐私泄露问题?这或许就是线下服务与AI产品的根本不同。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是实体一个很虚拟,一个人对人、一个人对“屏”,一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维权、一个则相对麻烦……
“服务的规模化”意味着边际成本更低,是门好生意;也意味着风险的放大和累积,需要在监管上加码。今年7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也正公开征求意见。监管不可能总能跑在新事物前面,但研究透、把握准“新”与“旧”的不同,让线上的产品和服务面临不低于线下的监管力度、不少于线下的监管手段,应该是大势所趋。届时,AI写真的“幕后”商家们信息透明,服务全程被监督,用户维权更便捷,公众的疑虑自然会减少,AI也能更好地改变生活。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
图/新华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