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正在看一部剧,刚好看到一个女主角同时抱着两杯奶茶在喝的一个镜头
< class="pgc-img">>或者看到一些小视频,有些大人为了哄小孩吃药,拿饮料当掩护哄小孩吃药
< class="pgc-img">>或者前段时间网上疯传的一句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当时是连发红包都不吃香了,女孩子就嚷嚷着要秋天第一杯奶茶
< class="pgc-img">>从上面不难看出,奶茶或者说饮料是有多受欢迎,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饮料层出不断,花样也是多得眼花缭乱,那现在的你是爱喝饮料多还是爱喝纯净水多?之前有一部综艺做了一期有关奶茶的相关推广,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你喝奶茶,一天最高纪录能喝多少杯”?有人说“八杯”,甚至有人说“我一天最高纪录喝了十种口味的奶茶”,确实让人挺惊讶的,也不难看出很大部份人都爱喝饮料的,我记得我有次去湖南长沙旅游,也留下了一次关于奶茶的深刻印象,人生当中第一次排队排了两小时就为了买四杯奶茶,
< class="pgc-img">>我认为爱喝饮料的人,应该是年轻人居多,年纪稍长的人,应该比较爱喝纯净水或者茶为多?毕竟老年人觉得饮料偏糖份高一些,年轻人嘛?一些冰冻饮料搭配着一些炸鸡或者一些小吃,那东西吃起来就更加美味了,我记得我曾经就尝试过一种新的吃法:奶茶配油条
所以说,饮料还是有分一个年龄层断的,小孩子属于一个长身体的阶段,应该多补充营养,多喝一些牛奶之类的饮品,成年饮食人呢,毕竟工作压力大,喝点饮料解压一下也是不错的,老年人呢,多喝点白开水或者茶,毕竟冰冻饮品对于老年人来说确实不太好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 style="">刚开门30分钟,就有1000多杯!”网友小P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截图,引来了很多朋友的关注,“下班就能喝到了”这句玩笑话属实扎心了。
这杯“疯狂”的奶茶,是在苏州爆火的Bonjour。8月20日在杭州大厦C座1楼开出了杭州首店,刮起了一股新的“杭儿风”。Bonjour的是苏州本土品牌,在苏州、上海、扬州、湖州、常州等多个城市均有门店,此前女明星迪丽热巴在上海参加活动时,让工作人员去购买过,引发了粉丝疯狂下单,也被一些粉丝称为“热巴同款”。
昨天上午,记者9点30左右打开Bonjour小程序,显示前方还有1030杯等待制作。奶茶价格正常售价在20至30元,记者点了3杯,叠加优惠券后,价格在26元/杯左右,下单完成显示要等待9小时。
记者下单截图
等到昨天上午11点时,记者再次打开小程序,提示“点单量过多,暂停线上点单。”
门店暂时关闭了线上下单
记者4点左右到了门店现场,门店的前台上放了很多待取奶茶,都用黑色的保温袋装起来了,门店店员根据取餐页面给奶茶,门口有年轻人在等着取茶,但排队人数并不多,都是随取随走。在等候奶茶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在奶茶店边上的外摆座椅上,有人时不时地会去搭讪路人问要不要喝该店的奶茶。
Bonjour杭州大厦店
打包好的奶茶
等过了大概10分钟,小程序提示记者可以去拿奶茶。取茶时跟店员闲聊了两句得知,每天起码有1500杯奶茶要制作,而且自己的工资跟门店单量并无关联。
记者品尝了一口海盐开心果,只能说口味是市面上少有的,还算是新颖,但如果加上这排队时间就完全没必要。记者的同事品尝了另一杯青提玫珑柠茶饮品后,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Bonjour奶茶
喝上一杯Bonjour有多难?
有小红书网友发布了“如何1小时喝到杭州排队7小时的本就奶茶”攻略帖——在浙江桐乡门店提前下单,从杭州出发用时1小时左右,车到了奶茶也做好了。
图源:小红书截图
上一个造成如此排队疯狂的奶茶,如今怎样?
去年9月在在上海爆火的CHARLIETOWN红茶公司,在杭州万象城开出浙江首店,刮起了当时的一阵“杭儿风”。“点单排队40分钟,取餐排队210分钟起”“10点小程序开售,10点01分就显示无法点单了”……当时网友们在网络上分享自己买红茶公司的经历。
CHARLIETOWN红茶公司开业排队情况 图源: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昨天上午,记者10点30分进入其小程序,显示前方只需等待15杯。
曾几何时,“大排长龙”是各家网红餐饮老板的追求。对于需要流量、人气和翻台的餐厅来说,持续的排队效应,不仅仅证明了自家品牌受欢迎的程度,更是在“羊群效应”的潜在影响下,可以“用排队创造更多排队”。
当然也有不少因为排队“翻车”的事故。比如上海就曾破7亿元奶茶加盟诈骗案,其中提到“团伙雇人排队,骗取加盟商信赖,制造虚假繁荣”;茶颜悦色南京首店开业时,也因为“罚站式排队”掀起争议;还有一些提倡“手作”的网红烘焙品牌,因限量出售、等待时间过长,也曾被网友吐槽“故意磨洋工”;以及,各地频发的黄牛乱象,一张排队小票炒至300元,也引发网友众怒……
事实上,排队不仅影响消费体验,更容易陷入“不真诚”和“套路式饥饿营销”的舆论漩涡。随着“排队套路”被揭开老底,不少“网红餐厅”徒有虚名,年轻人不想再当“大冤种”了。而且,网红餐饮的贵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平替”。
网红汉堡品牌Shake Shack初入杭州时,11点营业,10点就有人在门口排队。然而60多元一个的汉堡,如今吸引力已经不断削弱,在复购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塔斯汀等“中式汉堡”快速崛起,主打款均价20元左右,更具性价比,分分钟拿捏了顾客。
Shake Shack 小票单
有业内人士直言,曾经的网红排队餐厅,锁定的目标人群是25-35岁之间的潮流人士,而这群人,恰恰是这个时代下回归理性的消费主力。“牛马青年”既缺少固定积蓄,又不具有品牌忠诚度,所以网红餐厅遇冷,成为意料之中的事。
与之相对应的,是越来越“抠搜”的年轻人。比如“年轻人打卡菜市场”成了新潮流;前阵子,“CBD中产涌向十元快餐”“10元剩菜盲盒”等,也从侧面佐证了年轻人摒弃无效社交、追逐性价比的消费观。
你还会去网红餐厅排队打卡吗?欢迎来讨论。
来源: 潮新闻记者 潘骏
编辑:青哥
新闻客户端 记者 潘骏
“刚开门30分钟,就有1000多杯!”网友小P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截图,引来了很多朋友的关注,“下班就能喝到了”这句玩笑话属实扎心了。
这杯“疯狂”的奶茶,是在苏州爆火的Bonjour。8月20日在杭州大厦C座1楼开出了杭州首店,刮起了一股新的“杭儿风”。Bonjour的是苏州本土品牌,在苏州、上海、扬州、湖州、常州等多个城市均有门店,此前女明星迪丽热巴在上海参加活动时,让工作人员去购买过,引发了粉丝疯狂下单,也被一些粉丝称为“热巴同款”。
昨天上午,记者9点30左右打开Bonjour小程序,显示前方还有1030杯等待制作。奶茶价格正常售价在20至30元,记者点了3杯,叠加优惠券后,价格在26元/杯左右,下单完成显示要等待9小时。
记者下单截图
等到昨天上午11点时,记者再次打开小程序,提示“点单量过多,暂停线上点单。”
门店暂时关闭了线上下单
记者4点左右到了门店现场,门店的前台上放了很多待取奶茶,都用黑色的保温袋装起来了,门店店员根据取餐页面给奶茶,门口有年轻人在等着取茶,但排队人数并不多,都是随取随走。在等候奶茶的过程中,记者也发现,在奶茶店边上的外摆座椅上,有人时不时地会去搭讪路人问要不要喝该店的奶茶。
Bonjour杭州大厦店
打包好的奶茶
等过了大概10分钟,小程序提示记者可以去拿奶茶。取茶时跟店员闲聊了两句得知,每天起码有1500杯奶茶要制作,而且自己的工资跟门店单量并无关联。
记者品尝了一口海盐开心果,只能说口味是市面上少有的,还算是新颖,但如果加上这排队时间就完全没必要。记者的同事品尝了另一杯青提玫珑柠茶饮品后,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Bonjour奶茶
喝上一杯Bonjour有多难?
有小红书网友发布了“如何1小时喝到杭州排队7小时的本就奶茶”攻略帖——在浙江桐乡门店提前下单,从杭州出发用时1小时左右,车到了奶茶也做好了。
图源:小红书截图
上一个造成如此排队疯狂的奶茶,如今怎样?
去年9月在在上海爆火的CHARLIETOWN红茶公司,在杭州万象城开出浙江首店,刮起了当时的一阵“杭儿风”。“点单排队40分钟,取餐排队210分钟起”“10点小程序开售,10点01分就显示无法点单了”……当时网友们在网络上分享自己买红茶公司的经历。
CHARLIETOWN红茶公司开业排队情况 图源: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昨天上午,记者10点30分进入其小程序,显示前方只需等待15杯。
曾几何时,“大排长龙”是各家网红餐饮老板的追求。对于需要流量、人气和翻台的餐厅来说,持续的排队效应,不仅仅证明了自家品牌受欢迎的程度,更是在“羊群效应”的潜在影响下,可以“用排队创造更多排队”。
当然也有不少因为排队“翻车”的事故。比如上海就曾破7亿元奶茶加盟诈骗案,其中提到“团伙雇人排队,骗取加盟商信赖,制造虚假繁荣”;茶颜悦色南京首店开业时,也因为“罚站式排队”掀起争议;还有一些提倡“手作”的网红烘焙品牌,因限量出售、等待时间过长,也曾被网友吐槽“故意磨洋工”;以及,各地频发的黄牛乱象,一张排队小票炒至300元,也引发网友众怒……
事实上,排队不仅影响消费体验,更容易陷入“不真诚”和“套路式饥饿营销”的舆论漩涡。随着“排队套路”被揭开老底,不少“网红餐厅”徒有虚名,年轻人不想再当“大冤种”了。而且,网红餐饮的贵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平替”。
网红汉堡品牌Shake Shack初入杭州时,11点营业,10点就有人在门口排队。然而60多元一个的汉堡,如今吸引力已经不断削弱,在复购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塔斯汀等“中式汉堡”快速崛起,主打款均价20元左右,更具性价比,分分钟拿捏了顾客。
Shake Shack 小票单
有业内人士直言,曾经的网红排队餐厅,锁定的目标人群是25-35岁之间的潮流人士,而这群人,恰恰是这个时代下回归理性的消费主力。“牛马青年”既缺少固定积蓄,又不具有品牌忠诚度,所以网红餐厅遇冷,成为意料之中的事。
与之相对应的,是越来越“抠搜”的年轻人。比如“年轻人打卡菜市场”成了新潮流;前阵子,“CBD中产涌向十元快餐”“10元剩菜盲盒”等,也从侧面佐证了年轻人摒弃无效社交、追逐性价比的消费观。
你还会去网红餐厅排队打卡吗?欢迎来吃货圈讨论。
(部分内容参考:餐企老板内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