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俗话说得好:“枯藤老树昏鸦,葛优同款沙发。”在这炎炎夏日,后面还可以加上一句:“空调网络西瓜,雪糕啤酒烤鸭”。其中,冰镇西瓜和雪糕绝对是夏天必备之解暑神器。对于古人们来说,靠空调“续命”实在是痴心妄想,不过他们的夏日冷饮可一点也不比今人差,什么“肥宅快乐水”“网红奶茶”,只要你想喝,通通有得卖。
杨贵妃 “糖尿病患者”夏天要喝冰水?
冷饮的精华在于一个“冷”字,在没有制冰设备的古代,吃货们是如何解决用冰的问题呢?其实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当时的贵族们就开始在冬天凿冰贮藏于冰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这里的“凌阴”就是指的藏冰的冰窖。根据《周记》里的记载,冰从冰窖里取出后,会放在藏冰储食的容器——冰鉴里,当时的人们用冰块镇甜酒,《楚辞·招魂》中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大赞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味道大概和现在的冰镇啤酒一样爽吧。
不过,由于凿冰藏冰都非常有技术含量,冰制品在宋以前都仅仅是上层社会的夏季奢侈品,寻常百姓只有喝凉水的份儿。隋唐时期,城中已经开始有卖冰的铺子,只不过价格仍很高。宋人王铚《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这么贵的冰,一般百姓自然只能“望冰止渴”,但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例外,据说他“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真土豪无疑了。史籍中多有记载,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举行颁冰仪式,将冰赏赐给王公贵族,以示皇恩。白居易收到冰赏后,写了一篇《谢冰状》,文中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
野史中有记载说长安冰价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杨贵妃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夏天要喝冰水。且不说仅凭身体丰腴和体有异香等能否判定杨贵妃是否患有“消渴病”,就算需要大量喝冰水,皇宫里的冰储备还是很充足的。据说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某年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经用大块冰雕堆成山,围在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还要穿薄棉衣。
人家都用堆积如山的冰块自制“中央空调”了,还差那点喝水用的冰吗?
还有人想靠着卖冰发财致富,五代时王定保的《唐摭言》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盛夏时节,蒯地有人在市场上卖冰,来往的人热得受不了想买一块降降温,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将冰价抬高到原价的几倍,结果大家一气之下都不买了,不一会儿,冰反倒都融化了。
真正让冰块走入普通人家还要靠制冰技术的进步。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无意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冷饮。具体怎么做呢?首先要盛一罐清水,然后将糖和香料溶在水中,再将罐子放在一个有水的大盘子里,不断往盘中加入硝石,这样罐内的水就慢慢结成了冰。有了这个方法以后,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专门制作甜冰的人,古人的冷饮时代也就正式拉开帷幕了。
大唐版“冰淇淋” 竟成宴会炫富手段
除了甜冰水,在隋唐时期还兴起一种新的饮料品种——“饮子”。饮子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应该是凉茶的始祖,让人想起了“王老吉”。
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据说当时的长安城里到处遍布着饮子店,一如今天街头巷尾的奶茶店,生意兴隆,有的饮子店还可以先喝后付钱。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便提到了一家饮子店,说长安城西市的一家饮子店生意做得特别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锅熬制饮子出售。这家所售饮子能治疗“千种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声很大。当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当药水来卖了。
夏天里最受大家喜爱的冰淇淋,其实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上,就有两名侍女捧着装有“酥山”的盘子。其中一个侍女捧盒里的是没有修饰的基础版,而另一个侍女盘子里的则是升级版。“酥”,类似今天的奶油。制作酥山要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里的冰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再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最后端入冰窖冷藏。
冰淇淋也能玩出花来,估计也只有浪漫的唐代人才能想得出来吧。那么,大唐版冰淇淋到底味道如何呢?唐代诗人王泠然是这么描述的:“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沍而体成。” 意思是说,这酥山是美女们一点一滴制作而成的,口味就像蜜糖一样,吃起来就六个字——冰冰爽,透心凉。
在唐代,一份酥山出现在宴会上是极其体面的事情,因此成为当时流行的炫富手段之一。
相当于你现在出去吃个饭,饭后如果有道法国大厨制作的精致甜点收尾才算完美是一个道理。
“冰雪冷元子” 宋朝的网红冷饮
宋人消夏用的冷饮种类很多,如周密《武林旧事》卷6《冰水》中记有甘豆汤、椰子酒、豆水儿、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梅花酒、五苓大顺散、紫苏饮;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诸般水名》中记有漉梨浆、椰子酒、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缩脾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梅花酒、白火、乳糖真雪等,真的是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宋朝人不会做的,绝对不输网红奶茶店的菜单。
在市场上,各种汤饮作为解渴的饮料出现在小本经营商人的摊位上。对此,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所反映,图中画了近20个在大遮阳伞下经营饮食、水果的摊位,其中一个摊位上方挂着“饮子”招牌。在当时首都开封还可以看到“当街列床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并备有砂糖绿豆等,供人饮用。
宋代的饮料有一类叫作“汤”,相当于今天的果汁饮料。宋笔记《事林广记》收录有制作果汁饮料的汤方:先将花果盐腌,晒干,烘焙,碾成细粉,然后装入器皿密封储存,招待客人时,再取出若干冲泡成饮料,有点像今日的速溶咖啡。还有一类饮料叫做“熟水”,相当于现在的广式凉茶,是一种使用植物的花、叶、根、茎、果实等浸泡、熬制而成的植物饮料。
宋朝的网红冷饮是“冰雪冷元子”,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消暑。这是一道集颜值、美味于一身的小甜点,深受宋朝人民的喜爱。它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放凉以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生淹水木瓜”是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冰水里面。
除了这些避暑的汤水之外,其实宋朝已经有冰棍了,不过那时还不叫冰棍,而是叫做“冰雪”。这冰雪是怎么做的呢?一般会在冬天用铜盆接一盆水,水里放糖,也可以再放点儿果汁和果胶,然后端到外面让它结冰。整盆水都冻上以后,运到冰窖里去,来年夏天切割成小块(或者雕成小动物造型),在冷饮店里出售。《东京梦华录》中记汴梁六月的“巷陌杂卖”中就有“冰雪凉水”,而且是“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可见受欢迎度有多高。
据《宋史·礼志》中记载,到了夏天,皇帝会给众大臣一些特别的赏赐,其中就有“蜜沙冰”。 “蜜沙冰”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听起来和今天的红豆刨冰有几分类似。
杨万里 大宋冷饮最佳代言人
说起宋朝最爱吃冷饮的人,大诗人杨万里绝对算一个,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宋冷饮第一代言人。他专门写有《咏冰酪》:“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米盘底碎,雪向日冰消。”这里的“冰酪”,不就是1.0版本的冰淇淋吗?要说这位杨大诗人对冷饮是真热爱,另外专门写了一首关于卖冰小商贩的诗:“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这还不算完,估计官场失意的他也曾动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雪糕”的想法,据他所言,在宋朝卖冰棍利润相当丰厚,足够养活一家人了:“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才女李清照也是冷饮的爱好者,喜欢将白豆蔻的壳煮成熟水喝,《摊破浣溪沙·病起潇潇两鬓华》中说“豆蔻连稍煮熟水,莫分茶”,晚年的李清照大病初起,煮上一杯白豆蔻熟水,正是因为这种熟水有散寒祛湿、温中行气的功效。
冷饮固然好吃,但吃多了毕竟对身体有害。宋孝宗就曾吃冷饮太多拉肚子,他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堂堂一国之君竟然像个贪嘴的孩童,怪不得礼部侍郎苦口婆心劝导:一国之君千万不能凭自己喜好乱吃东西。同样爱吃冷饮的还有宋徽宗,据说他因“食冰太过”伤到了脾胃,多位御医治疗都无效,于是将民间名医杨介召入宫内。杨介仔细观察宋徽宗病情,仍用中丸调气,但用冰化水煎服,果然见效,由此名扬海内。
元代在冷饮制作中又有了创新和突破,据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将我们老祖宗的冰酪配方带到了欧洲,外国人在冰酪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最终制作出了美味的冰淇淋。到了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冷饮要数老北京“冰镇酸梅汤”。具体做法是:乌梅泡发以后,放上山楂、陈皮、甘草等原料和冰糖一起熬制,冰镇之后就成了酸甜可口的酸梅汤。
冷饮走到今天,花样翻新早已超出了古人的想象力。但是,回到古代,站在街头巷尾,您依然能时不时看到一个排得长长的队伍。是的,那正是一家“网红”冷饮店,人家生意可好着呢!
文/本报记者 陈品
源:北京青年报
有句俗话说得好:“枯藤老树昏鸦,葛优同款沙发。”在这炎炎夏日,后面还可以加上一句:“空调网络西瓜,雪糕啤酒烤鸭”。其中,冰镇西瓜和雪糕绝对是夏天必备之解暑神器。对于古人们来说,靠空调“续命”实在是痴心妄想,不过他们的夏日冷饮可一点也不比今人差,什么“肥宅快乐水”“网红奶茶”,只要你想喝,通通有得卖。
杨贵妃 “糖尿病患者”夏天要喝冰水?
冷饮的精华在于一个“冷”字,在没有制冰设备的古代,吃货们是如何解决用冰的问题呢?其实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当时的贵族们就开始在冬天凿冰贮藏于冰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藏之凌阴。”这里的“凌阴”就是指的藏冰的冰窖。根据《周记》里的记载,冰从冰窖里取出后,会放在藏冰储食的容器——冰鉴里,当时的人们用冰块镇甜酒,《楚辞·招魂》中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大赞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味道大概和现在的冰镇啤酒一样爽吧。
不过,由于凿冰藏冰都非常有技术含量,冰制品在宋以前都仅仅是上层社会的夏季奢侈品,寻常百姓只有喝凉水的份儿。隋唐时期,城中已经开始有卖冰的铺子,只不过价格仍很高。宋人王铚《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这么贵的冰,一般百姓自然只能“望冰止渴”,但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例外,据说他“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真土豪无疑了。史籍中多有记载,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举行颁冰仪式,将冰赏赐给王公贵族,以示皇恩。白居易收到冰赏后,写了一篇《谢冰状》,文中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
野史中有记载说长安冰价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杨贵妃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夏天要喝冰水。且不说仅凭身体丰腴和体有异香等能否判定杨贵妃是否患有“消渴病”,就算需要大量喝冰水,皇宫里的冰储备还是很充足的。据说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某年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经用大块冰雕堆成山,围在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还要穿薄棉衣。
人家都用堆积如山的冰块自制“中央空调”了,还差那点喝水用的冰吗?
还有人想靠着卖冰发财致富,五代时王定保的《唐摭言》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盛夏时节,蒯地有人在市场上卖冰,来往的人热得受不了想买一块降降温,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将冰价抬高到原价的几倍,结果大家一气之下都不买了,不一会儿,冰反倒都融化了。
真正让冰块走入普通人家还要靠制冰技术的进步。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无意间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冷饮。具体怎么做呢?首先要盛一罐清水,然后将糖和香料溶在水中,再将罐子放在一个有水的大盘子里,不断往盘中加入硝石,这样罐内的水就慢慢结成了冰。有了这个方法以后,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专门制作甜冰的人,古人的冷饮时代也就正式拉开帷幕了。
大唐版“冰淇淋” 竟成宴会炫富手段
除了甜冰水,在隋唐时期还兴起一种新的饮料品种——“饮子”。饮子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应该是凉茶的始祖,让人想起了“王老吉”。
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据说当时的长安城里到处遍布着饮子店,一如今天街头巷尾的奶茶店,生意兴隆,有的饮子店还可以先喝后付钱。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便提到了一家饮子店,说长安城西市的一家饮子店生意做得特别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锅熬制饮子出售。这家所售饮子能治疗“千种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声很大。当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当药水来卖了。
夏天里最受大家喜爱的冰淇淋,其实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上,就有两名侍女捧着装有“酥山”的盘子。其中一个侍女捧盒里的是没有修饰的基础版,而另一个侍女盘子里的则是升级版。“酥”,类似今天的奶油。制作酥山要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里的冰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再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最后端入冰窖冷藏。
冰淇淋也能玩出花来,估计也只有浪漫的唐代人才能想得出来吧。那么,大唐版冰淇淋到底味道如何呢?唐代诗人王泠然是这么描述的:“味兼金房之蜜,势尽美人之情。素手淋沥而象起,玄冬涸沍而体成。” 意思是说,这酥山是美女们一点一滴制作而成的,口味就像蜜糖一样,吃起来就六个字——冰冰爽,透心凉。
在唐代,一份酥山出现在宴会上是极其体面的事情,因此成为当时流行的炫富手段之一。
相当于你现在出去吃个饭,饭后如果有道法国大厨制作的精致甜点收尾才算完美是一个道理。
“冰雪冷元子” 宋朝的网红冷饮
宋人消夏用的冷饮种类很多,如周密《武林旧事》卷6《冰水》中记有甘豆汤、椰子酒、豆水儿、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梅花酒、五苓大顺散、紫苏饮;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诸般水名》中记有漉梨浆、椰子酒、木瓜汁、皂儿水、甘豆糖、绿豆水、缩脾饮、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梅花酒、白火、乳糖真雪等,真的是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宋朝人不会做的,绝对不输网红奶茶店的菜单。
在市场上,各种汤饮作为解渴的饮料出现在小本经营商人的摊位上。对此,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所反映,图中画了近20个在大遮阳伞下经营饮食、水果的摊位,其中一个摊位上方挂着“饮子”招牌。在当时首都开封还可以看到“当街列床凳堆冰雪”出售的商人,并备有砂糖绿豆等,供人饮用。
宋代的饮料有一类叫作“汤”,相当于今天的果汁饮料。宋笔记《事林广记》收录有制作果汁饮料的汤方:先将花果盐腌,晒干,烘焙,碾成细粉,然后装入器皿密封储存,招待客人时,再取出若干冲泡成饮料,有点像今日的速溶咖啡。还有一类饮料叫做“熟水”,相当于现在的广式凉茶,是一种使用植物的花、叶、根、茎、果实等浸泡、熬制而成的植物饮料。
宋朝的网红冷饮是“冰雪冷元子”,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消暑。这是一道集颜值、美味于一身的小甜点,深受宋朝人民的喜爱。它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冰雪甘草汤”就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放凉以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生淹水木瓜”是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冰水里面。
除了这些避暑的汤水之外,其实宋朝已经有冰棍了,不过那时还不叫冰棍,而是叫做“冰雪”。这冰雪是怎么做的呢?一般会在冬天用铜盆接一盆水,水里放糖,也可以再放点儿果汁和果胶,然后端到外面让它结冰。整盆水都冻上以后,运到冰窖里去,来年夏天切割成小块(或者雕成小动物造型),在冷饮店里出售。《东京梦华录》中记汴梁六月的“巷陌杂卖”中就有“冰雪凉水”,而且是“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可见受欢迎度有多高。
据《宋史·礼志》中记载,到了夏天,皇帝会给众大臣一些特别的赏赐,其中就有“蜜沙冰”。 “蜜沙冰”就是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冰,听起来和今天的红豆刨冰有几分类似。
杨万里 大宋冷饮最佳代言人
说起宋朝最爱吃冷饮的人,大诗人杨万里绝对算一个,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宋冷饮第一代言人。他专门写有《咏冰酪》:“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米盘底碎,雪向日冰消。”这里的“冰酪”,不就是1.0版本的冰淇淋吗?要说这位杨大诗人对冷饮是真热爱,另外专门写了一首关于卖冰小商贩的诗:“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这还不算完,估计官场失意的他也曾动过“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雪糕”的想法,据他所言,在宋朝卖冰棍利润相当丰厚,足够养活一家人了:“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才女李清照也是冷饮的爱好者,喜欢将白豆蔻的壳煮成熟水喝,《摊破浣溪沙·病起潇潇两鬓华》中说“豆蔻连稍煮熟水,莫分茶”,晚年的李清照大病初起,煮上一杯白豆蔻熟水,正是因为这种熟水有散寒祛湿、温中行气的功效。
冷饮固然好吃,但吃多了毕竟对身体有害。宋孝宗就曾吃冷饮太多拉肚子,他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堂堂一国之君竟然像个贪嘴的孩童,怪不得礼部侍郎苦口婆心劝导:一国之君千万不能凭自己喜好乱吃东西。同样爱吃冷饮的还有宋徽宗,据说他因“食冰太过”伤到了脾胃,多位御医治疗都无效,于是将民间名医杨介召入宫内。杨介仔细观察宋徽宗病情,仍用中丸调气,但用冰化水煎服,果然见效,由此名扬海内。
元代在冷饮制作中又有了创新和突破,据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将我们老祖宗的冰酪配方带到了欧洲,外国人在冰酪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最终制作出了美味的冰淇淋。到了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冷饮要数老北京“冰镇酸梅汤”。具体做法是:乌梅泡发以后,放上山楂、陈皮、甘草等原料和冰糖一起熬制,冰镇之后就成了酸甜可口的酸梅汤。
冷饮走到今天,花样翻新早已超出了古人的想象力。但是,回到古代,站在街头巷尾,您依然能时不时看到一个排得长长的队伍。是的,那正是一家“网红”冷饮店,人家生意可好着呢!
源:央视一套
“节到小暑进伏天”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马上要来了
不少网友表示:
“现在能约出来的都是生死之交”
“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把孜然”
有人忍不住“灵魂发问”:
没有空调的古人
究竟是怎么熬过夏天的?
古人:打败我的不是天真
是天真热啊~
南方的朋友总说“热得像在蒸笼里”
其实,古人对此也深有感触
唐代诗人韩愈形容天热
“如坐深甑(zèng)遭蒸炊”
(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如同现代的蒸锅)
足以想象当时经受“桑拿天”的他
热得有多难受
杜甫则热得心情烦躁想大叫
直言想要脱鞋踩在冰上: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在滚滚热浪中
白居易可谓一股清流
主打一个佛系避暑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网友:“心静自然凉”原来是这么来的
天气这么热,到底该咋过?
辛弃疾总结了3点——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虽然古代科技还没有那么发达
但是古人的避暑套路
可谓脑洞奇特、花样百出
看↓古人的夏日“神器”
古代“网红冷饮” 好超前!
香饮子,也称饮子
是一种广受北宋市民好评的饮料
由草药、水果、香料熬制而成
可以消夏、消暑
宋代逛街人手一份的网红饮品“紫苏饮”
一碗下肚,暑气全消
就连皇帝都赞不绝口
称其为“天下第一饮”
《事林广记》等史书记载
宋代人夏天能买到的冷饮多达数十种
和如今的网红奶茶店相比毫不逊色
有机会穿越回去的话
你想下单哪一杯?
甘豆汤 椰子酒
漉梨浆 香薷饮
姜蜜水 木瓜汁
冰雪冷元子 雪泡豆儿水
雪泡梅花酒 乳糖真雪
雪泡缩脾饮 冰雪甘草汤
生腌水木瓜 凉水荔枝膏
“冰激凌”的快乐,懂的都懂~
你知道唐代也有“冰激凌”吗?
五代诗人和凝
在《宫词百首》中写道:
“玉指剪裁罗胜,金盘点缀酥山”
这种叫“酥山”的冰品
就是唐代的“冰激凌”
唐 章怀太子墓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酥山”的最底层是冰
上面用软化的奶油、酥油等
淋出山峦的造型
再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
可谓颜值与美味并存~
原来古人早就用上了“冰箱”
早在战国时期
古人就发明了“单体式冰箱”——
冰鉴
冰鉴可散发冷气,用来保存鲜食
后来汉朝的“冰室”
北魏的“冰井”等都是其延续
战国 青铜冰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冬天,人们在河里取冰块
先存放在地窖中
到了夏天,将冰块放进冰鉴
就可以冰镇各种水果、饮料
老祖宗的纳凉智慧,太妙了!
古代也有“中央空调”?
有了冰箱,怎么能少了空调?
自雨亭——唐朝出现的一种
“自动解暑降温装置”
堪比现在的中央空调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亭子傍水而建
利用水车等机械结构将水引到屋顶
水沿屋檐落下形成水帘
凉水上下循环,带走蒸腾暑气
降暑的同时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中
就曾描绘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这场面,现代人看了也要
道一声“会玩,佩服”!
清代竟然有“AI扇子”
扇子,古人消暑常用
但AI扇子你见过吗?
机械象牙雕扇扇人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这款可以扇风的“小机器人”
机械象牙雕扇扇人
由发条带动工作
不用动手就能享受清爽凉风
既不费人,也不费电~
老祖宗严选 “抱”款神器
古人夜夜相拥的“竹夫人”是什么?
这种由竹篾编成的篓子
一般长3~5尺左右
尺把粗细,中间镂空
可抱怀,可搁脚
堪称“便携式小空调”
竹夫人,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唐代,它称为“竹夹膝”
听说“竹夫人”一词
来源于北宋大文豪苏轼
他曾写诗:
“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
炎夏盛暑,抱着它睡觉
想必纳凉效果杠杠的!
鲁迅故居 寿镜吾卧室床上有“竹夫人”
在没有高科技的古代
古人依旧凭借巧思
将夏天过得
清凉舒爽,别有滋味
每一件消暑小发明
凝结的都是祖先的大智慧
清代“镂空马甲”——竹制隔汗衣
清 竹衣 湖州博物馆藏
宋代“硬核神器”——瓷枕
定窑白釉孩儿枕 故宫博物院藏
看到这里,小编不禁想问一句
古人的夏日“神器”
你被种草了吗?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综合《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我有传家宝》、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湖州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