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进入8月后,酷暑渐退,秋意渐起,以往这个时候,冰淇淋销售旺季开始淡去,卢隆棋要忙于清理冰淇淋销售库存,上游的生产厂家也在忙于减产或停产,但今年情况却有所改观,终端冰淇淋销售还在增长。
卢隆棋是深圳信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这是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冰品供应商,旗下代理着多款冰淇淋品牌,在他看来,此时冰淇淋销售还在持续,电商的带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一些新锐国产冰淇淋品牌的带动下,整个冰淇淋行业正在往线上市场加速渗透,行业往中高端市场竞争趋势明显。然而,在诸多品牌扎堆在高价领域竞争时,冰淇淋行业是否暴利,高价产品如何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引来极大关注。电商的带动下,整个冰淇淋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容,但也吸引了众多玩家进入,行业竞争硝烟弥漫。
重建消费场景
咖啡冰淇淋、珍珠奶茶冰淇淋、榴莲冰淇淋……各电商平台上销售的雪糕口味,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冰淇淋市场规模近几年增长迅速,2018年市场规模为1241亿元,2020年已增长到1470亿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元,市场规模依然保持世界第一。
在冰淇淋市场规模激增背后,线上销售占比在提高。前瞻产业数据也显示,目前我国冰淇淋的线上线下销售占比分别为20%和80%;2020年之前,冰淇淋线上线下的销售比例5%和95%。
冰淇淋线上销售,考验冷链物流供应链,不过,近年来,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冰淇淋线上销售变得唾手可及。
多位冰淇淋企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线上冰淇淋市场的崛起,正在颠覆现有雪糕的消费场景,其中之一是大大拓宽了冰淇淋的家庭消费场景,这有助于带动冰淇淋销量提升。
面对电商渠道中爆发的冰淇淋市场,传统的冰淇淋企业正在加速“触网”。
近日,广东美怡乐食品有限公司(下称“美怡乐”)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合作,通过后者的社区电商平台盒马集市推广冰淇淋产品。未来,美怡乐将探索开发新品,并在盒马集市上优先销售。
美怡乐是一家创立于1956年的老牌企业,1984年起,其已开始在研制冰淇淋产品,属于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冰淇淋行业的本土企业。
“线上冰淇淋市场主要面向年轻消费群体,他们加速了这个行业往线上走,我们也必须要跟进。”美怡乐董事长兼总经理程俊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成立全新的电商部门后,联手盒马集市开展了一系列社区电商试水,部分区域的销售业绩增长了四至五倍。
“传统冰淇淋行业市场销售,主要集中在街边一些商超、便利店等,气候、季节变化对冰淇淋销售影响很大。如在下雨天,我们的冰淇淋销售会出现一定比例的减少,冰淇淋的销售旺季又主要集中在夏季。现如今,线上市场出现后,冰淇淋的消费场景发生很大的改变,家庭消费场景在崛起。这种局面下,冰淇淋的销售周期在延长,受气候季节的影响在减弱。”程俊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往中高端市场竞争
现年69岁的程俊明,从16岁进入美怡乐开始工作,至今在冰淇淋行业已从业53年,其也见证了整个国产冰淇淋行业浮浮沉沉。
上世纪90年代,曾是美怡乐的辉煌时期,其冰淇淋市场份额位居全国第一,公司在全国多个地方布局了生产基地。2001年,顺应国家方针政策,美怡乐进行改制,从国企变为民企。彼时,整个冰淇淋行业正在发生风起云涌般的变化,外资品牌正涌入中国市场,国产品牌份额遭到剧烈挤压。面对这样的行业竞争情景,作为美怡乐掌舵者的程俊明,当机立断收缩战线,关闭北方工厂,从北方市场退出,撤回到长江以南,同时致力于降低企业负债率,企业也因此存活至今。
程俊明表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产冰淇淋品牌主要扎堆在低端市场竞争,这也一度引发行业恶性竞争,有不少品牌也因无法支撑下去而黯然退出市场。
线上冰淇淋市场崛起前,中国冰淇淋市场,中高端领域,主要是被和路雪、哈根达斯、明治等一些外资品牌占据;线上市场崛起后,国产冰淇淋开始步入中高端领域竞争,其中新锐国产品牌的表现甚为突出,如2018年成立的钟薛高,爆红于线上市场,其主要销售价格区间为10~20元/支,高于传统的国产冰淇淋售价。
程俊明表示,电商渠道的发展,带动整个冰淇淋市场往中高端市场发展。
“线上冰淇淋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影响到了线下。以往,在线下市场,3元以下的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现如今,3元以下的产品有受到冷落趋势。从目前来看,5元到8元价格区间的冰淇淋产品比较畅销。”卢隆棋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冰淇淋通过线上市场销售,面临着极高的履约成本,如全程冷链物流温度要控制在零下18摄氏度以下,运输过程又极易发生损耗,耗电成本也比一般快递高出好几倍。有电商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线上销售的冰淇淋,需要增加保温箱、干冰、人工打包等费用,平均一箱冰淇淋的成本至少增加10元。这样高昂的配送成本,一定程度催生整个冰淇淋行业往中高端市场竞争。
也有一些“老字号”企业,通过将传统商品创新研发,并向中高端市场靠拢,来激发消费可能。
“为了年轻化和时尚化,我们把传统方冰砖变成插棒签的雪糕状态,且研发了熊小白系列,有香草、芝士和草莓酸奶三大口味,定价稍高一些的‘熊小白’产品也标志着我们的品牌升级。”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针对年轻消费者研发新品是益民这个“老字号”企业的策略。中高端产品“熊小白”在试销的2个月内卖掉了约50万支,效果非常好。除了“熊小白”系列,上海益民食品还对传统产品“三色杯冰淇淋”进行了改造。经过十几轮试验和筛选,最终将口味改成了“咖啡+香草+百香果”,因为咖啡和百香果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的饮品口味。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老字号”的企业都在积极转型,从业态升级、人工智能化创新、研发新品、打造IP等方面入手,希望拉高产品定位,并吸引更多年轻客户,同时联动电商开拓销售渠道,把握新零售商机。
高价冰淇淋原料受争议
在冰淇淋市场转向中高端市场竞争时,消费者在重新审视,一支小小的冰淇淋,如此高的售价,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第一财经记者来到一家钟薛高的专柜,看到雪柜内摆满了各类新奇的口味雪糕,比如话梅味、开心果味、杨梅味和杏子味等,价格则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以雪糕产品而言,价格不低。钟薛高的产品虽然高价,但第一财经记者在专柜处却看到依然有不少顾客购买。钟薛高曾经还推出的一款限量版产品 “厄瓜多尔粉钻”,每支售价高达66元,曾一度引发舆论争议。
有业内人士表示,钟薛高的产品的确口感不错,而且用料成本或许是比普通的雪糕产品高,但是再高的原料成本也不至于一个雪糕产品售价可超过50元,其实是因为其定价中包含了大量的营销成本,就导致最终的市场定价非常高了。就好比一些奢侈品,并不是因为成本可达数万元,而是因为做了大量营销,导致整体成本居高不下,最后的销售价格就会极高。
“不仅仅是营销成本,其实有些商家还会根据定位,故意将价格抬高。因为高价是产品档次的象征,如今的消费市场,很多商家卖产品时都需要给产品贴一个标签,高价也是一个标签,虽然并非所有人都接受。至于原料,仅仅是商家定价的一小部分,但如果原料有问题,则越高价就越容易引发争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
近期,联合利华旗下冰淇淋企业和路雪生产的梦龙冰淇淋,因原料实行“双标”,引发公众不满。
事情的源头是,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国外其他地区售卖的梦龙外层巧克力都是来自比利时的可可脂;但国内版的冰淇淋却是大比例植物油和少量奶粉,因此只能称为“植脂型冰淇淋”。之后,舆论愈演愈烈,有市场质疑称,梦龙国内版冰淇淋匹配不上其高价定位。一些电商平台显示,外层裹着巧克力的梦龙冰淇淋,每支售价在8元左右。
对此,联合利华方面对外回应称,梦龙全球产品执行标准要求既符合公司的全球标准,也符合本地法律法规和标准。梦龙的产品配方会根据本地消费者的喜好、当地原材料及供应商情况和所在国家政府的标准要求有所调整。
“梦龙产品不论在中国还是欧洲均使用了优质椰子油。同时,我们也会根据国家标准、本土消费者口味偏好等因素做出微调。在梦龙冰淇淋配方里,乳制品、植物油各有各的用途,不能完全互相替代,比如乳粉和乳清粉提供蛋白质,植物油提供脂肪,这些皆是冰淇淋必要的原料。冰淇淋生产使用牛奶或乳粉需要考虑供应渠道、产品质量以及考虑国情,但都要符合国家标准,保证高质量和适应消费者口感,不存在哪个形态更好的问题。”联合利华方面这样回应。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冰淇淋或者雪糕中使用植物油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最好的用料肯定是优质的奶油或者牛奶。对于厂家而言,植物油成本比奶粉或者奶油便宜很多。粗略估算,一吨椰子油成本大概一万元,一吨奶油成本普遍在三万元以上,优质奶油成本大概四五万元一吨,即便是乳粉也要两万多元一吨,也就是说,椰子油的成本大概不到奶粉或者奶油的一半。
程俊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我国,雪糕与冰淇淋属于两种不同概念的产品,国家生产标准有所不同。雪糕生产过程中可以不添加奶,水分含量可以达到80%;但冰淇淋水分含量不能超过70%,同时,对于冰淇淋的非脂乳固体(即‘不含脂肪的牛奶固体’)含量,规定要不少于6%;另外,冰淇淋的脂肪含量也有一定规定,其中,全乳脂冰淇淋的脂肪含量要达到8%以上,植脂奶油可以低于这个含量。目前冰淇淋行业能做全乳脂的,是少之又少,这主要是受成本限制,奶油跟植物油成本相差太大。电商的发展,对于冰淇淋行业品质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我们计划往半乳脂、全乳脂冰淇淋方向发展。”
行业结构裂变持续
目前,冰淇淋行业格局的裂变还在持续,但行业的竞争,比以往来得更加激烈。
传统的冰淇淋企业,现不约而同加码线上市场销售。今年5月份,雀巢宣布推出粤式冰淇淋品牌“粤新意”,同时首选在电商和新零售等线上渠道推广。
彼时,雀巢(中国)高级副总裁吉安龙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冰淇淋原本是适合边走边吃的消费场景,但通过电商渠道会带来更多新的体验,比如说消费者可以一次性购买更多产品和更多品类,囤在家里随时享用,也能覆盖到更广泛的市场区域。
冰淇淋企业也在试图降低线上配送成本,如美怡乐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泡沫箱+干冰”只是美怡乐和盒马集市合作的初期配送方式,后续,公司将利用阿里冷链基础设施优势进一步优化物流环节,取消上述保温箱打包的环节,进一步降低成本,让利于消费者。
电商平台们亦正在挖掘冰淇淋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如阿里集团已经构建了完善的1小时达、半日达、次日达社区电商物流网络,试图降低了冰企的物流仓储成本,缩短冰淇淋的配送时间和半径。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冰淇淋线上的品牌数量仅为60家左右,2019年已经上涨到140多家,初步估计截至目前,线上的冰淇淋品牌数量已经有超过300家之多。如此多的品牌在线上竞争,如何胜出是一道考验。
已在线上尝到甜头的钟薛高,从2020年起开始在铺设线下销售渠道,从今年看,其往线下渠道延伸的速度有所加快。
“冰淇淋线上线下市场是可以互相带动的。在线上市场,除了大的电商平台外,社区电商我们要跟进布局;在线下市场,我们需要进一步全方位布局大卖场、连锁便利店等渠道。”程俊明说。
从口味看,家庭消费驱动下,冰淇淋正在往甜品化的趋势发展明显。日前由天猫官方新品平台天猫小黑盒与阿里联合发布的《线上冰品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天猫平台冰淇淋品类实现了全品类增长,与2019年度相比,销量增长了近一倍,核心由新品驱动。2020年线上冰淇淋市场中,蛋糕元素增长134%,威化元素增长69%,曲奇元素增长36%,泡芙元素增长138%。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黎攀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原料、口味、工艺等上,整个冰淇淋行业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吉安龙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冰淇淋市场,年销售规模超过千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约5%的年复合增长率,相比起全球人均每年消费冰淇淋4.5公斤的水平而言,目前中国消费者人均消费冰淇淋仅为2.9公斤,仍然有相当大的空间。
日,上海一家冰淇淋店吸引年轻人大排场长队,原因是该店推出多种药膳冰激凌,例如,薄荷西瓜霜、野菊开心果、烟熏乌梅、竹香茉莉、山楂佛手柑、川贝枇杷膏等,还有东北长白山人参、冬虫夏草作为加料。
有的消费者表示,体会到了“一边吃冰淇淋一边养生”的快乐,精准贴合年轻人“朋克养生”的真谛。但是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质疑,中医不是不让吃冷饮吗,吃中药冰淇淋的意义是什么?
中药冰激凌适合养生吗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寒凉食品因性质属寒,易导致人体内阳气受损,会影响脾胃功能。
冰淇淋属于寒凉食物,容易对肠胃造成刺激,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以及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食用,还可能影响身体对药物的吸收,或与药性发生冲突,影响药效发挥。
有的中药冰激凌是将具有药食同源特性的中药材成分添加到冰淇淋中,以提供额外的营养价值或健康效益。但是,中药冰淇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它们多是作为一种风味独特、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甜品而存在。有临床营养科医生表示,中药冰淇淋并无养生功效。
“中药+食品”成新潮流
除了冰激凌,中药还被应用于其他食品。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将中药和雪糕相结合,打造国内首款中医雪糕;重庆一家医院将中药材做成奶茶、糕点、棒棒糖;广州一家中医养生咖啡馆推出多种中药咖啡;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了“药食坊”烘焙店,提供麦冬清润吐司、阿胶软欧包、黄芪养生包、荷叶消暑包、当归罗汉果吐司等多款养生系列面包……
“中药+食品”意味着具备养生功效的中药材可与年轻人喜爱的各种美食相融合,不论是受追捧的中药茶饮、面包、咖啡,还是冰淇淋、雪糕,主打新中式草本概念的中药食品,正在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药食两用有相关规定
根据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
我国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目前已有上100种,包括人参、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等,这些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吃的是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
由于有中药背景加持,很多消费者在心理惯性作用下会认为药膳食品多少会对身体有一定好处。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一些年轻人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年轻人群体对相关“周边”的需求。
不过,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中药餐饮仍持有清醒态度,不相信偶尔吃一次中药面包、喝一杯中药咖啡,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他们只是希望借此表达自己的养生态度,即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抽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药膳食品并非适合所有人
中药首先是药材,除了药食同源的食材外,任何其他药材都不能加入普通食品中。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临床营养学主任医师江涛表示,药膳所用药材必须是国家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物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中的物质(食药同源物质),遵循中医药理论配伍。
只要从药食同源物质目录中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制作药膳都是安全的。如果使用超过范围的药材,需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辨证用药,且不能对外销售。在施膳时,也要遵循传统中医药膳学的配伍禁忌,包括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的配伍禁忌、疾病的食物禁忌、孕产妇的配伍禁忌等。
专业人士提醒,“中药+食品”相关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前,须经过严苛的科学验证和审视。无论是生产厂家还是市场监管部门,也有必要对这类产品“要求严格一些”。对消费者而言,也要保持理性认知,在了解个人体质的基础上享受美味,真正收获健康。(综合来源:劳动午报、极目新闻、光明日报、上海新闻广播、市场监管管理、南国早报、健康中国、合肥疾控等)
来源: 工人日报
经记者:黄海 张韵 每经编辑:杨夏
曾经凭借冲泡奶茶实现“年销3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香飘飘,正在加速布局即饮业务。
“上半年,公司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即饮业务的团队搭建以及即饮渠道模式的探索。二季度,公司完成了即饮业务独立团队的组建,以董事长为核心的销售管理团队开始对即饮业务的渠道建设模式进行探索。”
9月8日下午,冲泡奶茶巨头香飘飘在上证路演中心平台召开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期间,香飘飘董秘邹勇坚如是介绍。
香飘飘此前发布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1亿元,同比增长36.26%,归母净利润亏损0.44亿元,同比减亏0.85亿元。进一步分产品看,报告期内,香飘飘两大主力板块冲泡、即饮分别实现营收6.27亿元和5.27亿元,同比增长38.37%、35.88%。
据邹勇坚介绍,截至目前,香飘飘即饮业务铺货网点数量约30万家。下半年,相关工作也将持续稳步推进。
冰淇淋产品“大概率不是常态”
从即饮奶茶到果汁茶再到柠檬茶,冲泡饮品业务承压的几年里,香飘飘对新品的研发不断。如今,香飘飘“尝鲜”的步伐,踏入冰淇淋领域。
9月初,香飘飘官方旗舰店悄然上架了一款新品冰淇淋。据商品展示页,该款冰淇淋名为香飘飘雪糕经典奶茶味冰淇淋,在外观上仿照奶茶杯形象,被官方旗舰店形象比喻为香飘飘绕地球之旅中的“南极篇”。
图片来源:香飘飘官方旗舰店
据官方介绍,活动价58.85元6支的冰淇淋,通过种种优惠后,售价最低可达36元/6支(65g)。
9月8日晚间,邹勇坚通过微信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冰淇淋业务主要是一个回馈粉丝的品牌探索活动,“大概率并不是常态业务”。
与“限时”提供的冰淇淋业务不同,即饮业务仍是香飘飘未来的业务重点。据公司介绍,2023年上半年,即饮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2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5.88%。其中,Meco果汁茶占比较大,实现营业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11.58%。
此前,香飘飘曾计划称,在2025年将年度即饮营收占比提升至40%左右。
对此,邹勇坚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始终坚持“双轮驱动”战略,努力将即饮打造成公司的第二成长曲线。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决定加大即饮业务投入,包括持续探索即饮业务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发展模式,强化渠道服务能力建设。
据其介绍,截至目前,香飘飘即饮业务铺货网点数量约30万家。对于后续的门店规划,香飘飘在9月8日披露的投资者交流纪要中表示,目前,公司在短期内暂时不会追求门店数量的大幅增加,而是希望对现有门店进行深耕。
“一方面,公司会根据冲泡业务和即饮业务的特点,分别筛选适配的经销商和终端渠道资源;另一方面,公司会选取一些动销比较好的渠道和门店进行聚焦,集中投放资源和费用。”
未来将探索无糖茶和即饮咖啡等业务
半年度经营数据显示,华东、西南和华中地区仍是香飘飘的主力营收地区,分别贡献营收4.18亿元、1.72亿元和1.65亿元。
上半年香飘飘分区域收入情况。 图片来源:公告截图
若按城市能级分类,香飘飘介绍,由于冲泡和即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及业务自身特点不同,因此在渠道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
“从城市级别来看,冲泡产品渠道集中于下线市场,其中三线以下城市占比较高,而即饮产品一、二线城市的销量占比较大;从渠道结构来看,冲泡产品以批零渠道、食杂店为主,即饮产品则以学校周边的原点渠道及城市便利店系统等为主。”
因不同业务聚焦的城市能级不同,香飘飘的冲泡以及即饮业务亦存在打法上的区别。
对于冲泡业务,香飘飘管理层预期该业务仍处于修复期,未来将推进冲泡产品的健康化升级以及对泛冲泡领域的探索。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香飘飘管理层还表示,未来亦将持续推进渠道下沉,“随着冲泡产品不断地升级迭代及渠道深耕,也会给一、二线市场带来一定的增量。”
至于即饮业务,香飘飘管理层表示,公司未来会积极拓宽产品品类,将在无糖茶、即饮咖啡、电解质功能性饮料等方向进行初步研究与探索。公司将针对即饮业务的特点,持续在产品、品牌、渠道三方面进行投入,努力提升即饮业务的营收规模和收入占比。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兰芳园冻柠茶累计实现线上销售同比增长235%,线上渠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及较高复购率。
除Meco外,香飘飘即饮业务另一品牌“兰芳园”。 图片来源:公司半年报截图
邹勇坚进一步补充称,今年2月份开始,兰芳园冻柠茶在部分城市线下渠道进行铺货,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目前在广东等地区有了不错的势头。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韵 摄)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