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百花盛开,部分过敏人士:心里苦
本文转载自“帝都绘”微信公众号(diduhuiBJ)
看上去都是光洁蠢萌、人畜无害?是的,风媒花的花粉大多体态轻盈、表面光滑而干燥,也是为了能随风飘得更远,为我们的春天增加更多波折。
不仅如此,这些花粉还自动组织了若干梯队,以便对我们的免疫系统展开一轮轮的攻击。
基于中国科学院在2007年所做的北京城区致敏花粉浓度研究,我们绘制了一张当年的北京“花粉日历”,供你参考:
不过,植物开花季节和花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都和气象条件很有关系,这让每年的花粉日历都不太一样,在下图中你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你可能还发现了,80年代的春季花粉浓度格外低,但秋天却和现在没有太大区别。这很可能是因为,随着北京的城市化,主要在春天散播花粉的各种树木作为景观植物越发常见,而主要在秋天散播花粉的各种杂草所生存的空间则越来越少。
我们的这篇内容可以让你知道关于北京花粉的一些基本原理,但最实用的花粉预报还是需要专业气象机构来完成。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网站:http://bjweather.iyuebo.com/pollen/ 它是由北京市气象局和北京同仁医院共同发布的花粉预报。可惜今年的数据还没有开始公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祝你能平稳地扛过这个春天。
参考资料:
《北京城区花粉致敏植物种类、分布及物候特征》,欧阳志云 等
《北京城区空气中花粉分析》,何海娟 等
《北京市区与过敏相关的气传花粉》,李挚 等
全球花粉计划 https://globalpollenproject.org
策划&信息:吕玥明
设计&绘图:宋壮壮、朱胤多、张敬雯、李明扬
静读时代,感悟生活
叹茶,瞭望微信晚间副刊
总监制丨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滴滴滴……”6月11日至12日,一辆主题为早茶文化的“趣叹早茶巴”开进广州荔湾区西门口广场,街坊们争相合影“打卡”。广州酒家点心师傅现场教授街坊制作茶楼“四大天王”点心之一——虾饺,让市民体验别开生面的“叹茶”之旅。
今年5月底,“广府饮茶习俗”晋升为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叹早茶”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广府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为了让街坊们走近非遗文化,广州酒家作为“粤菜烹饪技艺”和“广府饮茶习俗”非遗保护单位,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举办“趣叹早茶巴”快闪活动,携手人气IP“吾皇猫”带领街坊解锁趣味互动的早茶玩法。
虾饺的褶纹有多少道?这个问题难倒不少街坊,市民张姨说:“平时在茶楼经常吃虾饺,真没有仔细研究它有多少道褶纹。”活动现场 “好掂架势堂”摊位的广州酒家星级点心师傅解答了街坊疑惑,现场传授秘籍,教授街坊包虾饺:“虾饺要有13道褶纹,包制的时候要注意馅料的量,不能过多或太少。如果馅料的油沾到虾饺皮外围一圈,虾饺不容易黏紧,蒸的时候会破裂。”
“平时周末经常带小朋友喝茶吃点心,但今天能亲眼看到茶楼的人气点心如何制作,感觉新奇有趣,也为小朋友扩充了茶楼文化知识。”市民黎小姐趁着周末带小孩到现场“打卡”,体验广府饮茶文化的别样之旅。
“核桃包新鲜出炉啦!”香味十足的传统包点吸引街坊们试吃,广州酒家携手“吾皇猫”跨界合作推出的“一个核桃包”“虾饺皇”等联名新品让街坊们眼前一亮。传统点心与漫画人气IP擦出新火花,街坊们在试吃的同时分别与“吾皇猫”和“巴扎黑”合影。
活动现场分为五大体验区,街坊可以在广州酒家和盒马联合开设的“好靓饮茶铺”参与闯关互动,游览“趣叹早茶巴”身临其境感受早茶文化氛围,走进“好嗨森实验室”参与奇趣十足的“广府饮茶习俗”问答游戏,更能在“好掂架势堂”参与广州酒家点心师傅“虾饺DIY”教学互动。
活动期间,街坊们集齐3枚印章即可获取“广府饮茶习俗非遗文化星推官”纪念盖章,并解锁惊喜活动奖品。
街坊“叹茶”趣味之旅花絮照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徐炜伦
校对 | 赵丹丹
在广州,味在西关。广州西关一带孕育出了不少中华餐饮老字号。漫步在上下九步行街商圈,多家茶楼依然牌匾高悬。
图为2021年2月4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有着141年历史的茶楼“陶陶居”总店,经过约两年半的修缮后重开迎客,店内的装修别具西关茶楼特色。(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上午11时许,位于上下九第十甫路的百年老店陶陶居总店门口,已有市民排队等位。
在颇具岭南韵味的大堂里,“老广”(广州人的俗称)罗叔拿起铅笔,在菜单上勾选了虾饺皇、凤爪、艇仔粥、红米肠等菜式。罗叔已经退休,隔三差五便和亲友到此品茗消遣。类似他这样的“老饕”不在少数。
图为2021年2月4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有着141年历史的茶楼“陶陶居”总店,经过约两年半的修缮后重开迎客,一名服务员为顾客送餐。(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热气氤氲的粤菜粤点,谈天说地的食客们,是岭南茶楼里恒久不变的场景。在广州核心商圈,茶楼里常常一位难求。
然而,岭南茶楼并非一蹴而就。“从茶居到茶楼,是广州人饮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原广州市地方志研究所副所长龚伯洪表示。
图为2021年2月4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有着141年历史的茶楼“陶陶居”总店,经过约两年半的修缮后重开迎客,一名服务员为顾客准备点心。(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根据史料记载,在清朝咸丰年间,佛山、广州等地方开始有“厘馆”,由于茶价仅二厘钱,这些店铺被称为“二厘馆”。后来,比“二厘馆”更为高档的茶居诞生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广州园林式茶楼兴起,以北园酒家、南园酒家、泮溪酒家为代表,把岭南饮食文化、建筑文明和地方特色融于一炉。
图为2021年2月4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有着141年历史的茶楼“陶陶居”总店,经过约两年半的修缮后重开迎客,店内的岭南琉璃花窗别具特色。(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与潮州工夫茶以品茶为主不同的是,老广饮茶又谓之“叹茶”,茶往往只是配角,更重要的是点心、菜肴和粥品。
老广们常言道:“一盅两件”足以叹世界。“一盅”指的是一壶茶,比较地道的有菊花茶、普洱茶、铁观音等;“两件”就是指两件点心,最常见的包括“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和蛋挞。
虾饺晶莹剔透,味道爽滑鲜美,一口一个刚刚好;干蒸烧卖也有独特的软糯香甜;叉烧包的肉馅,咬下去香气四溢、肉汁横流;传统的酥皮蛋挞,外酥内嫩,香甜可口,老少皆宜……
广式茶点的烹制过程往往比较讲究。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教师、中国烹饪大师康有荣介绍,以虾饺为例,要先把澄面、生粉和匀,加盐、煮沸的清水进行搅拌,加盖焗5分钟成熟澄面,之后加入猪油搓匀,制成澄面皮。澄面皮搓成长条形,切粒,每粒约15克,压薄成圆形,包入虾饺馅,之后上蒸笼,用猛火蒸6分钟至熟即可。
“虾饺馅要冷藏,使其凝结,方便操作。包馅时,面皮不要沾上馅汁,防止影响外观。蒸至熟即可,过火则会致使成品开裂。”康有荣说。
图为2021年2月4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有着141年历史的茶楼“陶陶居”总店,经过约两年半的修缮后重开迎客,顾客在店内品茗休闲。(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粤式茶点不断推陈出新。“对粤菜粤点来说,是否‘正宗’束缚不了师傅们的手脚,这与岭南文化包容和开放的特性一脉相承。”广州知名美食专栏作家林卫辉告诉记者,早于粤菜成名的淮扬菜,对粤菜的影响很大。广式早茶点心就借鉴淮扬菜的点心,并将其发扬光大,从重碳水化合物向多蛋白质转化,至今仍可看到两者十分相似。
“粤菜不仅善于向中国其他菜系学习,还向西餐学习。”林卫辉说,广式早茶里常见的各类酥皮点心、蛋挞、天鹅酥、榴莲酥,就借鉴了西式黄油起酥的制作方式。
图为2021年2月4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第十甫路、有着141年历史的茶楼“陶陶居”总店,经过约两年半的修缮后重开迎客,市民到店门前拍照。(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近年来,粤式点心品种不断丰富。在茶楼“点都德”广州北京路店,可选的茶点达100多种,食客对于鸳鸯瑶柱萝卜饺、咖喱牛腩酥、粗粮滑鸡粥等新品反响不错。
“饮左茶未(喝茶了吗)?”叹早茶已成为许多老广的日常生活。如今,广州很多茶楼一天提供三次茶市,让食客们从早、午到晚间,都可在“一盅两件”中感受岭南风情,回味无穷。
近日,广府饮茶习俗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表示,将通过出台政策、法规,建设非遗街区、非遗工作站、传承基地等平台以及资金扶持,筑牢广府饮茶习俗等非遗保护的深度。(程景伟)
来源: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