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胡可璐)7月31日,青岛啤酒发布“百年之旅”、“琥珀拉格”等系列艺术酿造新品,宣告青岛啤酒正式开启超高端战略。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表示,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消费结构转型持续,啤酒消费正在从价格到品质、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从社交个人享受、从豪饮到自酌等多层面发生转变。啤酒产品个性化、高端化品种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未来三至五年,啤酒产品高端化比例将达到15%-20%。
啤酒行业升级的创新之作
对于高端啤酒产品来说,优质的原料和先进的啤酒工艺和设备,是生产优质啤酒的保证。据介绍,“百年之旅”啤酒在原料选用上,由酿酒大师选定全球仅200公顷的高等级大麦产区,从全球麦芽风味库数万款组合中,确定四款麦芽黄金比例组合,由德国制麦大师按秘传工艺对麦芽5轮烤制。成品麦芽第一时间空运,送至青岛啤酒工厂,入库48小时之内投料生产,最大限度封存独特风味。产品同时选用“贵族酒花”和青岛啤酒百年始祖酵母。
生产酿造上,青啤采用古法的两罐式低温长时慢酿发酵工艺,酿造时间延长20%。头道麦汁品评历经3轮麦汁浓度测试,3轮口味测试。酒液最终呈现琥珀原色,色度EBC20,填补了国内深色啤酒色调调控技术空白。
据悉,青岛啤酒组成了近百人的研发团队,国家级酿酒大师领衔研发、酿制,研发历程逾2年,历经52轮次测试酿造实验、900多轮次专家品评、126次口味优化、成品经历1800道检验关口,“百年之旅”首批全球限量生产十万支。
何勇认为,青岛啤酒“百年之旅”是青岛啤酒用百年匠心铸就的一张重磅名片,引领了中国啤酒行业的超高端产品发展。
青岛啤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表示,青岛啤酒“百年之旅”等系列艺术酿造新品是青岛啤酒117年来打磨匠心的里程碑之作;是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优势,高度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稀缺要素,创新协同的突破之作;也是青岛啤酒呼应消费升级新需求、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作。
高端化是啤酒企业的必争之地
近年来,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消费者对中高端啤酒的需求日益提升,我国啤酒龙头企业优化产品结构,纷纷推出中高端产品,布局中高端啤酒市场。“品质尖货的‘悦己型’消费盛行,啤酒市场高端化消费呈现四大趋势:场景化、分众化、碎片化、情感化。”何勇在发布会上说。
2019年国内啤酒高端化率为16%,青岛啤酒则是国产品牌中高端化率较高的代表,为22%。2014年青岛啤酒推出了引领消费升级的“经典1903”;2015年,全麦白啤重磅推出,引领消费者细分需求;2016年,全新品类青啤皮尔森产品问世;2018年,青岛啤酒IPA产品推出,填补了中国啤酒IPA品类上的空白。
中高端啤酒代表着消费者“少喝酒、喝好酒”的升级意愿,需求增长迅猛,过去几年外资啤酒在这一领域占据明显优势。如今,迎合消费升级,坚定走高端化路线,已成为行业共识。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中高端啤酒销售额增速都达到10%以上,2011-2019年间中高端啤酒销售额增速在25%-35%间波动。2011-2019中档啤酒销量占比由9.0%提升至16%,高端啤酒销量占比由2%提升至8%。不难发现,中高端啤酒销量占比显著提升,啤酒格局已经逐步向中高端化发展。
青岛啤酒在2019年年报中提到,青岛啤酒以啤酒市场的高端化、多元化、特色化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升级,酿造具有“基础质量+特色质量+魅力质量”的差异化产品,积极引领中国啤酒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主品牌青岛啤酒共实现销量405.1万千升,同比增长3.49%,其中“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等高端产品共实现销量185.6万千升,同比增长7.08%,保持了在国内啤酒中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
“中国啤酒产业要从成本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低端不应是啤酒产品的价值标签。”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表示,要从原材料到酿造工艺再到啤酒文化等方方面面,赋予一罐啤酒更多价值,这样整个行业才能够精品化。“市场总的容量就这么大,如果大家为了抢市场份额打价格战,全行业都会陷入恶性竞争。青岛啤酒在这方面带了一个好头,引领整个行业做优做强,特别是在艺术酿造、魅力质量方面,把整个行业的价值提高上去。”
秦朔认为,境界比边界更重要。作为行业引领品牌,要通过自己的创新,为行业撑出空间;要用独一无二的极致产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要用高端产品引领行业,为市场打开向上空间。此次青啤百年之旅具备了高端产品必备三要素:卓越功能、非凡体验、文化符号,满足了新消费群体潮流与分享的选择标准,不仅提升了青岛啤酒的品牌形象,也冲破了当前高端啤酒市场的“天花板”,带动了国产啤酒进入到新的价值竞争领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产量见顶回落,包材等成本持续上涨,靠低价抢量的策略已经难以支撑,啤酒生产商开始向中高端化推动以达成利润增长需求。高端啤酒将是啤酒商未来的必争之地。发力中高端啤酒产品进程中,那些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提升相关啤酒设备、技术升级改造,保证啤酒生产质量,同时品牌、渠道实力更优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青岛啤酒将以艺术酿造为新起点,在与时代的深入互动中,以坚守匠心的定力、激发创新的活力、深化品牌的魅力,用青岛啤酒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全新姿态,持续向社会输送具有时代特征的品牌精神,持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黄克兴说。
责任编辑: 任禹西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在广州市花都区,一座现代化仓库悄然而立,依托6000多个传感器和监控探头,仓库粮食颗粒清晰可见。
这是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仓储物联网的一部分,如今,该公司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庞大粮食仓储物联网,以保证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数量真实”。
万物互联!国家存粮“心中有数”
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是中央储备粮食仓库之一,占地178亩,储粮超过10万吨,足够100万人吃上半年。
以前,每一个粮仓就是一个独立的储粮单位,信息查阅只能靠人力、看报表,“库区拥有20个仓库,每个仓库1500平方米,粮食堆高6米。别说细致检查,每个粮仓走一遍都费时费力。”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晓东告诉记者,“现在打开电脑就能完成,省人省力,又快又好。这是物联网带来的变化。”
“粮堆中,以5米距离为网格,架设了4层约300个测温点,内外还有两个湿度传感器,通过互联网实时向分公司和集团总部回传数据。”黎晓东介绍,传感器能实时采集、分析、预警仓内粮食温度的细微变化,发现问题可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中储粮集团广州分公司仓储管理处处长陶琳岩介绍,高清监控摄像头拥有23倍放大、360度旋转能力,让管理部门拥有了全天候、无盲点的远程监控能力,可实时监控每一个直属库仓内外实况。
覆盖全国980多个仓库、拥有432万个粮情传感器和81158个监控探头……物联网不仅实现在线监测,还能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控制实地环境,智能通风决策模型可计算出通风方式、通风时长,并远程操控风机、通风窗,实现通风的智能决策。
中储粮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申雷海说,过去,人工开仓通风需要40分钟,现在坐在办公室,1分钟内就可操控20多个大型粮仓。
大数据!粮食安全“稳如磐石”
指标显示,我国粮食安全“稳如磐石”。
供需方面,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1327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
与此同时,随着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提升,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下降,2018年城镇为110公斤,农村为148.5公斤。
库存方面。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只要粮食库存比例达到17%至18%,就达到了安全线,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粮食库存水平远高于国际安全线,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的库存量,足够全国人吃一年。
进口方面,据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谷物净进口1468万吨,不到300亿斤,仅占中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进口的谷物多为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以作调剂,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笃定!中国粮食储备能力今非昔比
广东、海南等地是中国储粮环境最恶劣的高温高湿地区,结合智能通风等技术,根据物联网数据跟踪,即便在最炎热的夏季,广东平均粮温也能由28℃下降到20℃,海南则不超过22℃。监测显示,稻谷的品质指标脂肪酸值每年上升不到3mgKOH/100g。
陶琳岩告诉记者,科技储粮技术进步使发热、生霉等异常粮情的发生几率显著减少,广州分公司辖区粮食综合平均损耗由以前的1.3%以上稳定到目前0.8%以下,集团公司层面监测到的问题发生率不断下降。
“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中储粮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中的压舱能力,提高了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金京说。
监控能力的提升推动了粮仓储存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中储粮总仓(罐)容接近1亿吨,是成立初期仓容的6.8倍。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也是粮食安全重点地区。1月,广东省商务厅厅长郑建荣表示,即使拥有一亿多常住人口,广东的地方储备粮也足够广东8个月所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
“粮食安全是受高度关注的话题。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我们心中非常笃定。”金京说。
出品:陈凯星 周亮
监制:贺大为 钟昊熹 于卫亚 王攀
记者:肖思思 吴涛 胡拿云
统筹:谢 悦 程 婧
视频:廉奇达 吴涛 胡拿云
编辑:张铎 姜子炜 陈子夏 李永锡
着用户消费习惯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手机银行正成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线上化的重要依托。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近期都对手机银行功能进行了完善,客户体验逐步提升。
为不同客群定制专属版本
近期,农行上线了掌银“乡村版”。掌银“乡村版”秉承简介、专属、优惠的理念,优化了页面设计,将“惠农e贷”等惠农客户专属产品配置在掌银首页,方便县域客户使用。
与农行针对县域客户推出专属界面类似的是,中行新发布的手机银行7.0为老年客群定制专属“岁悦长情”版手机银行,通过大字体展现、语音识别、产品定制等,使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此外,中行手机银行7.0还构建了“无边界”银行。拓宽场景化服务,将金融服务与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场景深度融合,构建跨界金融生态圈。跨境场景服务依托中国银行跨境金融优势,优化升级留学汇款、外币现钞预约等40余项核心跨境金融产品,构建留学、旅游非金融服务体系;在教育场景服务方面,支持“家、师、生、校、教”全客群服务,打造智慧校园服务,推出宝宝存钱罐、BOBO留声机等集智能、趣味于一体的特色亲子产品;银发场景服务为养老客群提供覆盖医、食、住、行、娱、情、学全方位服务;体育场景服务发挥“双奥”银行品牌优势,以金融科技支持智慧冬奥,上线一站式冰雪运动专区,覆盖境内外300余家冰雪场馆,推出冬奥滑雪通、冬奥贵金属等系列冬奥产品,打造“冰雪+户外”特色服务品牌。
金融场景建设尤为重要
当前,手机银行作为传统零售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体现和银行业务线上化发展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通过手机银行构建金融生态圈。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构建金融生态圈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重大意义。金融生态的建成,一是可以增加银行客户导流,增加客户黏性;二是沉淀存款、降低客户营销成本;三是提高单位客户对银行的边际贡献度;四是加快零售资管的转型;五是提高盈利能力,提高ROE。
不过,金融场景建设对于行业深度和广度提出较高要求。商业银行如何集中力量选择最具发展前景、与自身禀赋相契合的方向进行突破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银行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建议,可从战略选择、市场空间、生态格局、自身禀赋等维度进行评价。战略选择方面,应评价目标场景是否顺应大势,即高度契合国家战略导向和社会发展需要。未来,电子商务、社区经济、运动、医疗、汽车、教育等领域将是商业银行顺应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市场空间方面,应评价目标场景当前的市场空间及未来发展潜力,即具有一定的客户规模与市场容量,未来具有增长潜力和价值转化能力。生态格局方面,应评价目标场景当前的生态格局情况,即是否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行业格局,基础设施、产业链是否完备,参与场景建设的机构竞争是否激烈。自身禀赋方面,应评价商业银行的自身禀赋是否能够支撑目标场景建设,具体可以通过客群匹配、行业专长、运营能力、行业协同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来源:中国证券报